专业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6篇)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心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突出重点,扬长避短。以下是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生:没有)
师: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为什么?
师: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你爬过哪些山?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指名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
生: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师生齐诵。
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
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一课时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难点: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小黑板一块。
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师生交流互动。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
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
(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四)、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
师检查背诵情况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临时得到通知,要来听我的课,即使课前备过课了,心里也难免紧张。那么多资深老师来听课,感觉压力好大。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只要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得到的。
接下来说一说,自己对该课的反思。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迈入另外一个不同校园的新老师,总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总在刹那间会觉得比较迷茫,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找一些资料拼命的借鉴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课之后总是会觉得其实另外一种形式的教法也许会更好一点。课前想象了很多种学生情况,但在上课时还是会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叫了好几个学生说“不识”什么意思,这几个学生都说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备课时希望学生说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绕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课后觉得,其实有些知识上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够解释清楚的,不应该拘泥于形式。
其次,在该课上,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让我觉得很惊讶。作为新老师兼班主任,对他们很多地方的了解还有些欠缺。例如,我让学生试着解释一下该诗的大致意思的时候,蔡冲真的让我很吃惊,他反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苏轼,然后再解释呢?”我立即说:“当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学都不由自主的把掌声送给了他,我想假如叫我来解释,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做好优秀的学生的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课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其实还可以更加丰富。
最后,在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我可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自己说出来,让他们划出来。而是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之后的汇报中得到划分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得出结果比我告诉他们答案会更加好。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过程:
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
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累。
1、(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图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真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时间游览了庐山,感受颇深,于是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读题、释题(课件出示墙壁诗)。
齐读题目,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苏轼。(课件出示简介)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要求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2遍,一遍读给自己听,一边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3、生自由朗读并背诵,师指名背。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该怎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诗句,看注释,查字典,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理解词、句,最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学生4人一组自学,师巡回指导。
1、小组汇报在自学的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有何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课件出示岭、峰对比图)
3、讨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课件出示高低远近对比图)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5、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的方法。
师: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诗中,快快读吧。
6、朗读后两句,并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后两句诗连起来说一说。谁还能反过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7、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引导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小结: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是庐山的全貌。还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例如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过渡语:学了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庐山的美是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1、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优缺点全看)
2、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生评价)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吟诗,指名吟诵。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的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这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1、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2、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岭
峰 侧
各不同
远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观地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
1 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 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1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同
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 指
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 全
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四
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 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 在
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相同。
用。)
(2) 指
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指
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 指
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
理。
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 指
导朗读。
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1课时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授课教师:南郊小学 徐凯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1、 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 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
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