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财政调研报告大全(22篇)
在现代社会中,报告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科研、项目管理、企业决策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令人信服的报告呢?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对象,确定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和关键点;其次,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资料搜集,确保所获得的信息准确可靠;同时,要学会合理组织和展现数据,避免信息过载或者遗漏;最后,要注意报告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布局,确保流畅清晰,逻辑严密。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报告写作方式和技巧。
财政调研报告篇一
为加强国家后背人才的建设,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感召和动员广大有为青年奋进进取,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动员大学生弘扬和继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20xx年xx月xx日
xx。
(一)活动准备阶段。
1、参加活动人员:全体20xx级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学员。
2、主持人进行开场白演讲并宣布班会正式开始,对活动流程及活动的背景、目的、要求进行介绍。
3、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在班上宣传,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化于心。
(二)活动举办阶段。
1、由写好发言稿的同学进行发言。
2、在同学之中找几个实际的真实例子讲讲事情的真实的发展,以及事情发生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影响。
3、主持人对有关资料的解读。
(三)活动后续阶段。
1、会场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不得在会场留下任何影响班级形象的不文明的行为或现象。
2、整理好会议的相关材料,以备后期查阅及作为相关会议内容的证明材料。
1、会议进行时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扰乱会场纪律。
2、会议期间注意自身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3、会议在未结束之前,不得早退,注意会议期间的会场卫生。
财政调研报告篇二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我镇财政建立于1987年,随着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乡镇财政也应运而生。乡镇财政建立之初,由于乡镇财政干部匮乏,经政府批准,由财政和乡镇协调从其他部门抽调一批大中专毕 业生或其他部门的业务骨干来担当,共计4人。本科学历2人,中专1人,高中1人,全部为非专业。后来经过岗位培训,都具有了岗位资格证书。
由于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财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职能的发挥。财政干部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适不适应,也对基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剖析我镇财政过去由于人员构成比较复杂,造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继而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是:
专业人员不够多、整体素质不够高、业务技能不够精通、服务不够周到、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效率偏低;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加快乡镇财政发展,深化财政改革,造就一支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乡镇财政队伍,势在必行。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财政队伍建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唯才是举,才尽其用,营造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我镇相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调整,增加了财政专科毕业有专业能力的2名年轻干部,剔除了一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人员;本世纪xx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增加了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盈财政队伍。从而演变成现在这支高学历,高水平的财政5人队伍。我镇财政用人的标准是: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建立人才辈出的选拔机制;用人不疑,大胆放手,不求全责备,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从严要求,规范约束,放手不撒手,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一句话,就是要选准、用好、严管,让财政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加快成长。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发挥好财政干部十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抵御腐朽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学习能力。
一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由于各种农补政策的相继出台,把乡镇财政工作推到了老百姓面前。因此,财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让人民满意是我们财政干部永恒的追求。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放在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上。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确实从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规素质上全面提高。
另外我镇财政队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般专业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特别是复合型、有一定研究政策能力的人才更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普遍较低,专业涵盖范围不宽,部分人才奇缺,没有按合理比例搭配。是人才队伍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业务尖子比较少,多数人仅仅是适应职位,部分人的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工作要求。
改善现状就应建立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廉政五要素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抓好政治培训,确保地区财政系统的人才队伍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抓好业务培训,提高地区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抓好财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筛选、培养和管理工作。根据培养目标和个人情况,按照什么不足补什么的原则,逐人逐项落实培养措施。对后备干部实做到“五看五结合”,即看品行要内外结合,看能力要纵横结合,看特点要长短结合,看为人要上下结合,看政绩要“两手”结合。并将人才评价指标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干部选拔机制。
总之,新时期形势下建设一支素质强、形象好的财政所干部队伍就应以制度为依据,从严抓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顺各种管理关系,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财政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创建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新型财政干部队伍。
财政调研报告篇三
目前,我县各乡镇财政所承担的工作大致相同,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的征管,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
(一)做好财政收支预算,保障党委政府工作正常运转。编制财政预算,保障乡镇政府运转是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职能。我县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力求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努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制度和编制程序按时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预算方案通过后,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做好涉农补贴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各乡镇财所通过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对各自辖区内的农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内容包括:每户人口数,主要劳动力,种植土地面积等情况以及收入状况等。与镇多办、畜牧站、农机站等部门对涉农补贴对象的小麦种植面积补贴、良种补贴、养殖母猪补贴和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补贴申报的情况,认真做好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最后通过“一卡通”把补贴款发放到补贴对象本人手中。
(三)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财政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建立了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也加强监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度情况,经过核实后,给专项资金项目拨付资金,既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财务监督,健全乡村理财机制。各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实行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并按月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镇直各部门使用的房屋认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记建档,对购买的车辆、空调和办公用品的购买日期、品牌、金额、使用年限分别一一登记造册,制定台帐,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资产流失。联合镇“双代管”办公室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审批,限定报刊费,禁止招待费,以便更好地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各乡镇财政人员除积极参加县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还参加各镇党委定期组织的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活动,除此之外各乡镇财所人员每周再抽出2-4小时集中或分散学习法规政策或业务知识,以增强财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每个人员的财政管理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1、思想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乡镇机构改革后财政所到底会不会撤消?如不撤,乡镇财所的工作在哪里?该如何工作?这种认识上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对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财政所存在管理松散、人心不稳,工作消极等现象。
2、工作纪律不够严格。在日常工作中,纪律意识较差,不能严格遵守按时上下班制度,迟到早退现象严重,部分干部职工平时挂着上班的牌,做的却是自已的生意,有的长期旷工在外做生意,工作散漫。
3、个别领导敷衍了事。个别乡镇财政所领导在工作上不抓紧,不督促所内干部职工按期完成工作,听之任之;对纪律检查隐瞒、包庇不上班干部职工:检查到缺勤人员时,以外出办事为由搪塞检查组。汇报工作时总是客观原因多于主观原因,没有深入分析主观因素。
(一)明确乡镇财政指导管理机构。要在财政部门内部明确一个处室具体负责对乡镇财政的归口管理和指导。据我们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财政厅(局)组建了专门的基层财政管理处(局)负责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其中黑龙江、浙江、广西、重庆、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10个省份在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加挂农村基层财政管理局的牌子。我省xx市从xx年起将原县(区)农业税收管理局改为农村财务管理局,同时将原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更名为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乡镇财政的管理工作。大荔、太白、xx县、旬邑、蓝田等县已经明确把对乡镇财政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交由县综改办负责。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谢旭人部长关于“乡镇财政机构建设、职能定位、资金监管、工作指导由国务院农村综改办负责;乡镇财政预算、体制问题由预算司负责”的批示精神,对乡镇财政管理的有关问题尽快予以明确。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乡镇财政所履职条件。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解决乡镇财政所办公用房不足、交通工具缺乏、办公设备老化等问题,为乡镇财政干部创造必需的工作环境。从铜川、商洛等市情况看,标准化乡镇财政所建设要达到:宿办分离、三室一厅、柜台式办公。所长办公室、档案室、会议室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综合服务大厅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从建设投入来看,新建一个财政所需40万元,扩建一个财政所需30万元,更新修缮一个财政所需10万元。另外,乡镇财政所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公务用车。建议将乡镇财政所的建设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中省财政补助、市县加大投入”的办法,逐步实施,分三年完成财政所规范化建设改造任务。同时,要将乡镇财政所的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局的部门预算,实行集中支付、集中核算。
财政调研报告篇四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市委、市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如何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财政涉农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而,我市支农工作调研是财政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
我市支农工作开展以来,支农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从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认真贯彻落实省、州财政支农政策及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近几年来,财政对支农专项资金66794.36万元。完成了那棱格勒河二级站、格尔木乃吉里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格尔木温泉水闸除险加固、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江源生态保建设等项目。二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管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三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惠农补贴因素性问题较多,现实价值认同度不高。
我市惠农补贴包括耕地地力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草原生态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公益林补助等方面。近几年累计下达xxxx万元。国家惠农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力度也不断增强。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惠农补贴的作用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群众对此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1、惠农补贴民心效应高于激励效应,效益预期缩水。惠农补贴的目的在于刺激并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国家粮、生态保护;这也是国家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政策途径。从调查情况来看,尽管补贴资金每年都在几千万,集中起来是一笔很大的资金。如耕地地力补助项目按补贴标准计算,平均补贴到户,补贴多的也只有几百元,少的甚至只有几十元。与粮油等农产品价格增涨所带来的利润空间和收益相比,与打工收入相比,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兴奋点刺激不大。可以这样说,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杜绝了弃田抛荒现象,但惠农补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民心、稳定农民的作用,对农业的生产、农民的增收没有实质性地推动。另外享受草原生态奖补项目的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现象较普遍。各项补助政策“含金量”高、补助资金金额大等现象较普遍,导致群众收入来源多为政策性收入,缺少产业发展等带来的转移性收入,长效稳定增收难度大。
2、惠农补贴制度设计超于农村实际,相对成本过大。目前,各种惠农补贴项目分类很细,项目发放要求各不相同,既加大了这项工作的落实成本,又增加了农民不必要的麻烦。如:如良种补贴补当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当年补上年,发放的都是当年不补,次年补上年。基层干部感觉一年四季都在为发放补贴做准备都在发放惠农补贴。而每次发放补贴,镇、村及财政干部都要进村入户逐户登记、逐户核实、制订账卡表册,张榜公示,层层报批、层层督查、层层验收。对各种惠农补贴发放时的人力、财力重复投入实行成本效益核算,行政成本过大。从政策宣传、填表造册、公示报批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规范的资料,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乡镇、村的干部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动员、调查、核实,投入的行政成本,远远超过这次补贴所带来的实际收益。
(二)支农项目整合乏力,项目资金放大效应受限。
20xx年至20xx年6月底,全市通过财政下拨的上级支农专项资金为66794.36万元,其中农业专项资金16133.41万元,林业专项资金24083.73万元,水利专项资金16240.67万元,扶贫专项资金10336.55万元。近些年来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我市项目资金还存在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1、项目规划编制滞后,资金投入重点分散。有些部门对各自领域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提前规划,项目库很不完善。每年在向上争取项目时,往往不是根据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重点发展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进行项目策划和包装,而更多地是跟着上面的政策走,依据上级年度支农方向,为争项目而报项目,为争取到项目而跑项目,造成争取的项目很多时候不适合实际,项目投入作用不大。同时,财政支农项目投入涉及农业生产的水、田、路、林等多方面,一般由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分别管理,有很多条线,分许多口子,政出多门、“资”出多门,各部门安排各自的计划,各部门争取各部门的项目,造成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各行其事,投入分散,从而导致重点区域、重点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量不足,建设规格不高,甚至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2、项目管理各自为政,资金统筹配套困难。一方面,对于每一个部门、每一块的项目和资金,上上下下,条条块块,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不少项目国家、省里是直接到点,不少资金国家、省、州也是戴帽下达。对于这些不同渠道和类型的项目和资金,大多无法进行区域、产业上的整合。另外,很多项目资金都附带地方配套的要求,而我市地方财政都比较紧张,地方配套难以承受。这样,既造成很多项目因配套资金难以完全到位,影响项目实施的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市级财政统筹的压力与困难。
(三)缺乏有效的绩效审计。
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师提高资金绩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我市却还缺乏有效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这制约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相关的审计部门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缺乏足够重视,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提出整改建议,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效果性不强。虽然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如何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选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绩效审计结果却成为困扰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难题。
(一)改革惠农补贴的实践形式,提高现实价值认同度。
针对当前我市惠农补贴因素性问题较多,现实价值认同度不高的现状,建议应当积极改革惠农补贴的实践形式,提高现实价值认同度。惠农补贴要立足实际,既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更要体现方法的灵活性。目前,我们要在进一步落实现行的惠农补贴政策,完善补贴发放形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尝试新的惠农补贴途径。
首先,应变分次发放为打包集中发放。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逐步改变以往的惠农补贴年度内分项、多次发放的模式,简化补贴审批程序,优化补贴标准,实行惠农补贴次年度一次性打包集中发放。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助资金,可以采取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发放;其次,是要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杜绝“懒汉”思想和“等靠要”惯性。如发放草原生态管护员补贴资金时实行“基础补贴资金+绩效补贴资金”,其中基础补贴资金比例占70%、绩效补贴资金比例占30%,以“一卡通”形式兑现。基础补贴资金上、下年发放二次,绩效补贴资金在年底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兑现。考核不合格的管护员绩效补贴资金不予兑现,并解除聘用合同;第三,应加大财政支农直补力度。要突出补贴重点,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完善补贴的“激励-约束”导向机制,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要切实加大“一折通”推进力度,积极探索改进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方法,逐步将发放到户的惠农补贴资金归并管理,建立以财政统一管理资金,实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二)提高支农项目整合力度,增强项目资金放大效应。
财政支农工作应当合力而为之,这样才能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同时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增强项目资金放大效应,以解决当前我市支农项目整合乏力,项目资金放大效应受限的问题。
首先,应努力形成支农资金整合的思想共识,把全市各部门的支农工作思想统一起来,将整合支农资金作为支农工作的重要一环,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解决长期以来资金使用“碎片化”管理的问题,各部门尽快形成“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形成整合工作上的合力;其次要加大支农项目资金整合的力度,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明确整合方向,同时搞好项目规划,完善支农项目库建设。另外,还需要搭建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项目捆绑、资金统筹的方式,围绕三个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搭建项目、资金整合平台。在整合利用上级资金的同时,我们也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重点,积极对市级以奖代补资金及其他支农扶持资金加以整合,及时对项目建设进行配套补充,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缺口;第三,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整合保障机制,例如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等,确保项目、资金等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
(三)完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三农”的发展十分重要,针对当前我市缺乏有效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问题,我们必须真正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审计,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这是开展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前提保证;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制度,完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方式,科学的资金绩效审计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再次,有效把握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的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的科学把握,促进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的监督,加强对支农资金使用过程的审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最后,加强绩效审计的指导性。在实际的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注重审计结果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指导作用。提高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视,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改进和使用效益提升。
从整体调研结果情况来看,我市的财政支农工作有进步、有成果,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以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寻求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工作成效,促进“三农”建设事业发展。
财政调研报告篇五
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乡镇财政状况直接关系到乡镇政权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县乡镇财政赤字的严峻现实,为了推进全县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7月20日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的决议》。最近,根据县委的部署,县七届人大常委会又组成专门调研组,采取召开不同类型乡镇的乡镇长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查阅有关消赤保平资料,多次召开碰头会等形式,摸清实情,掌握根源,商讨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财政赤字和“消赤保平”工作现状。
乡镇财政赤字,是指乡镇本年度内财政收入不够支出的亏空部分,其中包括挂账和负债。两年半来,虽然县政府认真贯彻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的《决议》,投入满腔热忱和大量精力,采取多种措施,但消赤保平工作收效并不明显。从总体上看,乡镇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剧。经县审计局、财政局调查核实,20底全县乡镇帐面赤字为16209万元(不包括中小学校负债9255万元,下同),隐形赤字5953万元,两项合计实际赤字为22162万元。有35个乡镇出现赤字,占乡镇总数的97.2%。其中:赤字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2个乡镇(共601万元,占2.7%),100万元到500万元的有16个乡镇(共3467万元,占15.6%),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有3个乡镇(共2223万元,占10%),1000万元以上的有4个乡镇(共15871万元,占71.7%)。年全县乡镇赤字总额为2651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014年赤字总额比上年下降16.4%。2014年赤字比2014年增加200万元以上的有…….等乡镇,增加金额合计9183万元,2014年比2014年赤字增长两倍以上的有……..等乡镇,增加金额为8381万元。赤字资金来源:有金融机构借款9834万元,其他机构借款3220万元,个人借款1904万元,占用专项资金478万元,应付未付5264万元,其他渠道1462万元。
鉴于乡镇财政赤字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乡镇消赤保平工作提高到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2014年县委、县政府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工作的通知》(×委发[2014]95号)、《关于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限期消化乡镇财政负债的通知》(×政发[2014]81号)等文件,要求乡镇加强财政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消化乡镇财政赤字。同年,县政府成立了“××县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局成立了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2014年3月县财政局制定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消赤保平的奖励政策,决定对抓收入有成效、消赤明显的乡镇,分别给予收入上台阶、消赤保平和当年综合财政收支平衡等奖励,对赤字加剧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三年来共兑现奖励资金314万元,下达困难补助资金351万元,并对消赤保平工作落后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县财政部门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了乡镇长和乡镇财政所(组)有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树立了依法理财的观念,增强了消赤保平的责任感。
2014年县财政在我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上年度多次增加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大背景下,对县乡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幅调高乡镇人员经费支出标准。其中:行政人员和教职员工提高到20140元/年人,其他事业人员提高到16000元/年人;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从2014年的12722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23924万元。2014年又进一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标准,乡镇支出基数又比上年增加了1500多万元,同时提高各项事业发展资金的补助标准。由于连续两年的重大调整,大大增强了乡镇财政可支配能力。为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014年3月县政府发出了《关于批转××县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实施细则的通知》,从2014年5月1日起,对农村中小学校所有财政供养的在编在职正式教职工工资实行统一发放。为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运转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行了以财政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灵溪、龙港、金乡、钱库、宜山和巴曹等镇分别建立了镇预算会计核算中心,对所属预算单位实行财政集中统一核算。
既然县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了县六届人大常委会的《决议》,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加大了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力度,为什么乡镇财政赤字状况依然加剧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主要原因:
(一)多数乡镇财源萎缩,增收难度大。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进行税费改革的通知》(浙委[2014]4号)精神,我县从2014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实行“减调改稳、全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费;少数企业在竞争中没能适时抓住机遇,经营困难,效益下滑;一些企业向龙港、灵溪等中心城镇集聚,多数乡镇税源流失;前几年,我县房地产市场滑坡,土地价格回落,乡镇土地出让金分成大幅下降。加上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落实,乡镇预算外资金收入大大减少。这些就使得一般乡镇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财政功能日益弱化,政权运行和各项社会发展项目所需经费基本上完全依赖于县财政。
(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不强,领导使用经费与政绩考核相脱节。
政作为政府的一级财政,本应规范、严肃,但年初预算流于形式。不少乡镇在安排日常支出时把预算放在一边,年度决算的实际支出与年初预算严重脱节。还有些乡镇的财政预算没有按时向乡镇人大报告并通过乡镇人代会审议,更无批复,失去了应有的监督。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有些乡镇政府领导在经费使用上,法制意识不强,认为只要不中饱私囊,便可随意使用。他们只注重目前的所谓“政绩”,却忽视长期规划和今后乡镇可持续发展。上级组织没有把乡镇主要领导的经费使用成效列为考核干部政绩、升迁和追究的内容,不能不认为是导致乡镇财政赤字难以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乡镇办学压力巨大。
2014年以前县财政不是按教职工编制,而是按学校正式教职工实际人数下拨人头经费,故代课教师的工资性经费80%以上须由乡镇财政负担,越是经济落后的乡镇,代课教师越多,财政负担反而越重。2014年教育系统缺编760人,按人均6000元计算,需支出460万元。2014年我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县乡财政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教育支出基数也相应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县财政也只是保证教育人员正常的工资和福利所需资金,代缺经费只按人均7200元计算,乡镇财政还要承担着停征农村教育费附加而造成的教育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缺口的压力。现体制下县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拆建补助标准为:一类乡镇500元/平米,二类乡镇400元/平米,按该补助标准测算的资金只够支付土建部分,项目的前期费用和配套资金仍无着落。
(四)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保平”是“消赤”的重要前提,做不到当年的财政收支综合平衡,消赤无从谈起。现行的县乡财政体制虽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乡镇财政支出基数,但由于责、权、利不统一,造成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乡镇财政不但正常的公用经费得不到保障,而且必须的人员经费还是得不到满足(如考勤奖、年度目标考核奖等)。此外,历史遗留的赤字需要每年支出利息680多万元,乡镇政府还承办着很多县政府委托但又没有资金保障(或没有足够资金保障)的事务,即例如农村低保、民兵训练、部门各项达标评比、报刊摊派等,都是造成乡镇财政赤字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进一步提高对消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乡镇财政赤字不但影响乡镇政府正常的办公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我县乡镇财政赤字进一步恶化问题,必须再一次引起县、乡镇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做好消赤保平工作提高到完成政治任务的高度来对待,从源头上加以解决。要加强领导,成立全县性财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县政府要把乡镇财政消赤保平工作作为县本级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消化乡镇财政赤字的新方法、新举措。只要树立起消赤保平必胜信心,经过今后几年的努力,我县乡镇财政赤字问题将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加快经济发展,培植乡镇财源。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乡镇财政赤字问题的根本出。
路。各乡镇要认真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立足实际,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以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欠发达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乡镇要积极进行土地整理,共同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县政府应从经济强镇的土地出让金中统筹部分资金,用于对欠发达乡镇的转移支付,使他们也能参与分享我县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加快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撤并乡镇及其机构,加大人员分流力度。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这个现象不改变,乡镇财政赤字就很难彻底解决。要努力改变乡镇规模差异偏大,部分乡镇规模过小和乡镇政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状况,减少政府运行成本。要合理调整乡镇布局,扩大乡镇规模,减少乡镇数量。
农村税费改革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为乡镇事业人员分流创造了最佳时机。部分乡镇已经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事业人员分流措施,但由于缺乏全县统一的分流政策,乡镇在事业人员分流和降低经费支出方面困难重重。县政府要利用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推广好的经验,制定全县统一的事业人员分流政策,加快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人员进行分流和归位。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加快乡镇校网布局调整,适当合并,集中办学,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师生比例,对教职工中的富余人员予以分流或者辞退,集中乡镇财政有限的教育经费,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质量。
继续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提高行政事业人员补助标准,全额保障各专项资金,不留缺口。按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凡属县政府承担的财政支出,县财政应积极筹措资金予以保障,不要换个形式转嫁给乡镇财政。县政府委托乡镇政府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对乡镇财政的专项拨款,不要要求乡镇财政安排配套资金。对现行不合理的达标升级活动和最低支出规定,应坚决予以取消。
无资金保证的建设项目是造成乡镇财政赤字最重要的原因。今后,乡镇政府要量入为出,考虑本乡镇的财力可能搞建设。县财政部门要严格把好资金审核关,县计划部门要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对没有足够资金保障的乡镇建设项目坚决不予批准。
财政调研报告篇六
为了解乡镇财政管理现状,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我们采取书面调查、典型分析、分片座谈的方式,对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行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我县乡镇财政改革按区域设置一乡一所,人员每所1-3人,实行当地政府与县级财政部门双重管理,每乡镇都有办公住房。实施“划分税种,核定基数,全额解缴,超收分成,自求平衡”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乡镇财政运行管理总体上是好的。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划分了乡镇财政收入范围。烟叶特产税按政府文件实行超任务奖,农村税费改革缺口由县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二)界定了乡镇财政支出范围。支出范围包括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公费医疗支出、民政优抚支出、抢险救灾支出、支农支出及生产经济建设等支出。
(三)保证了乡镇机构正常运转。我县财政供给人员达18000多人,属全省最多的县,近几年实行省直管以来,人员工资已经能保证按时发放。
(四)消化了部分乡镇赤字。我县是一个以烤烟产业为主的税种单一县,近几年,煤碳产业发展迅速,有矿乡镇收入增长快,超收奖励政策提高了乡镇抓收入的积极性,赤字得到很大的消化。
(五)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乡镇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自身结余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现行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财政所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双重管理的机制使得有的财政所人员上推下滑、长期不干实事,有的则以乡镇的中心工作为主,缺少业务能力,形成两个极端。当然,管理制度也需完善。
(二)现行管理体制致使乡镇财力悬殊。由于交通、乡镇区位环境及经济发展变化等诸多因素,造成乡镇之间财力悬殊较大。
(三)现行管理体制造成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结余差距过大。
(四)现行管理体制不利有效化解乡镇债务。由于乡镇财政管理不够规范,财政支出随意性较大,有的乡镇未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正常运转、消赤减债,甚至不顾财力状况大兴土木、购买小汽车等。
(五)财政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够到位。乡镇财政所的管理权限主要在乡镇,财政所只能作为乡镇政府的会计出纳,监管上缺乏激励机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开展有组织的经常性财政、财务大检查,财经纪律执行力度弱。
三、强化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
(一)合理界定乡镇事权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支出范围。乡镇事权包括行政事业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工资(含津补贴)、公用经费、场镇管理运行经费、医疗经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村(居委)干部补贴、村(居委)办公经费、乡村道路维修费、低保配套费、优抚经费、五保户供养费等。
(二)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入。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增值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分成比例,并把能征收的税种尽量留给乡镇。二是根据乡镇事权范围每年确定乡镇支出基数。按当年预算超收确定一定比例进行县乡分成,乡镇留足刚性支出基数和超收分成的部分后,余下的上缴县财政;属收不抵支的乡镇,由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三是烤烟税、社会抚养费分成比例按现行规定执行。四是工业园区企业实现的税收收入列入县级财政收入,乡镇招商引资进入园区企业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园区坐落地乡镇,可适当给予工作经费补助。
(三)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时期财政工作。健全乡镇财政职能,完善机构人员管理,选择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到乡镇财政队伍中来。加强乡镇财政人员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分级培训机制。保障乡镇财政实施监管工作的必要经费,改善工作条件。
(四)坚决控制乡镇新增债务。在对乡镇进行考核时要牢固树立“增收是政绩,偿债也是政绩”的新观念,把促进发展、消化债务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乡镇新增债务。乡镇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不得以任何名义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凡违反规定担保形成的新债,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要逐步偿清历史债务。对已形成的债务,进一步明晰债务构成,明确债务主体,分年度逐步消化历史欠账。
(五)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一是严格票据管理。乡镇财政收入票据实行“存量控制、缴旧领新、规范填开、及时入库、对号核销、票款同步”的管理办法,各乡镇财政所应建立专用票据台账,县财政局实行专人管理、分乡设簿、收发登记,并采取双月结算检查制度。二是严格财经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严格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财政部门要及时划拨权属乡镇的资金,必须当年划拨兑现。三是严格财务监管。建立税收信息共享机制,严禁转引税收;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大财政、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力度。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目标
(一)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监管范围。乡镇财政要将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以及部分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包括:对人员和家庭的补助性资金,支农惠农的项目建设资金;乡镇财政本级安排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金。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加快预算支出进度,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提高资金项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行为。推进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三)明确补助性资金监管工作的重点。财政补助性资金,是指以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牲畜头(只)数、购买行为等为分配依据,直接或间接补助到农民的财政资金。包括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运转方面的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公开、公示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乡镇财政要联系或配合有关站所、单位,及时公开各种补助政策,要把有关《公开信》和“一折通”(或一卡通)等及时发放到农户,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要联系或配合有关站所、单位,将村委会上报的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联系电话等信息通过“村务公开栏”或“财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加强社会监督。认真核实补助信息。乡镇财政对公示中有举报、有反映的案例,要派人及时到当地核实真伪。对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在校学生人数、寄宿生生活补助人数、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补助人数、五保户供养人数、优抚对象人数、低保救助人数、农业保险补贴面积等,在向县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汇总上报补贴名册前,乡镇财政要有重点地派人到现场进行清点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及时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报告。切实将补助资金落实到户。要按照各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国库集中支付与“一折通”(或“一卡通”)相结合等有效的资金发放制度,保证补助资金及时、安全、便捷地落实到户,避免多卡发放,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农民补贴资金。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乡镇财政要与有关站所一起,认真做好本乡镇范围内补助资金相关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适时对有关信息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
(四)协调做好上级安排补助性资金的监管。对于由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发放的补助性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应协调同级主管部门,及时向乡镇财政提供相关补助政策文件,并提出监管要求。乡镇财政根据上级财政的委托,做好监管工作。
(五)抽查审核单位经费预算。对于教育、卫生等按照生均、人均标准安排公用经费等支出的单位,乡镇财政要积极配合县级财政落实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补助对象实有人数等情况的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报告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
(六)把握项目资金监管的关键环节。项目资金是指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自然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条件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财政补助资金。严把项目申报关。乡镇财政要对项目申报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察看,并向县级财政提出意见建议。做好项目公示。乡镇财政要对项目的实施范围、责任人和受益人等情况进行公示,鼓励农民参与,加强群众监督。跟踪项目实施。实地检查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向县级财政报告,按照县级财政委托,做好项目支出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及时评估验收。做好项目评估验收和档案管理工作,提出项目运转和维护管理建议等。
(七)细化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项目资金监管。细化预算编制。乡镇财政要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进一步细化项目预算编报,严格审核有关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纳入年度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要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并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跟踪管理。项目完成后要组织评审验收和绩效考核。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县级财政部门要负责对乡镇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进行审核把关,组织好资金拨付和跟踪监控工作。
(八)协作监管项目建设资金。对于上级财政与主管部门共同支持或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到本乡镇的资金,乡镇财政要建立与各专业站所、村委会的日常信息联络制度,及时掌握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到各站所、村、组、农场、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的项目资金信息,建立项目档案,及时纳入监管范围。要主动收集县级财政各业务股室下发的项目资金文件,了解下达到本乡镇范围内的项目资金,及时实施监管。要实地察看或抽查项目开工建设情况,检查资金使用情况,评估项目运行效果,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九)夯实项目建设资金的基础管理工作。乡镇财政要按照本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搞好本乡镇范围内的农林水利、乡村道路、学校医院、集镇村庄、环境保护等项目库建设。对项目申报和项目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随意申报和重复申报项目。对建设项目要进行公示,避免虚假立项、套取项目资金现象。对已完工项目要进行档案管理,跟踪项目效益。
(十)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要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上年结余资金等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要积极清理预算外收入,严格基金收入管理。要加强收入征管工作,对乡镇负责征收的财政收入,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不得截留、坐支、挪用和私设“小金库”。要逐步完善乡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要及时报送预算,按规定程序报送人大批复,并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完善有关制度措施,严格乡镇财政支出和会计核算管理,加强县级财政对乡镇的监督检查。
(十一)健全乡村财务管理。要逐步建立乡村债务动态监控制度,及时、全面地掌握乡村债务变化情况,建立健全债务控制和化债工作规章制度。乡镇财政既要尊重村级组织资金安排使用的自主权,也要加强对村级组织财务的管理,积极探索村账乡代管等管理方式。要对上级部门补助村级组织的专项工作经费进行专账核算。要加强对乡村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乡村资产购建、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做到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统一。
财政调研报告篇七
为扎实开展财政预算部门会商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帮联工作,全面提升我市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局于近期开展专题调研,对全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乡镇财政的基本情况(一)乡镇财政经济概况
乡镇政府基金收入 10.56 亿元,乡镇预算外财政专户资金收入3755 万元。乡镇财政年一般预算收入 1 亿元以上的乡镇 15个,5000 万元至 1 亿元的乡镇 16 个,1000 万元至 5000 万元乡镇 48 个,500 万元至 1000 万元乡镇 17 个,500 万元以下乡镇 2 个。
(二)乡镇财政机构概况
副科级建制 24 个,股级建制 74 个。村级财务由乡镇财政所代理的乡镇 80 个,占总数的 81.6%。
(三)乡镇财政从业人员概况
乡镇财政从业人员 813 人,按编制性质分,行政编制 76人,占 9%;
事业编制 490 人,占 60%;
县级聘用人员 207 人,占 26%;
大专学历的 424 人,占 52%;
中专、高中学历的67 人,占 8%;
高中以下学历的 3 人,占 0.4%。按专业技术水平分,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有 637 人,占总数的 78%,其中:高级职称 14 人,占 2%,中级职称 195 人,占 24%,初级职称 428 人,占 53%。
(四)乡镇财政 的 职能 和 任务
1 1、乡镇财政 的主要 职能
一是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农村公共服务;
二是用好用足财政政策,支持乡镇经济发展;
三是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建立服务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2、乡镇财政的 主要任务
一是财政预算管理。乡镇财政预算编制;
年度收入和支出预算的执行;
深化乡财县管改革,推进国库收付制度改革。
二是财政收入管理。加强协税护税,监控重点税源;
组织乡镇非税收入汇缴,强化收入票据管理。
三是惠农资金管理和发放。按照惠民直达工程要求建立补助对象信息库;
依据有关惠农补贴发放政策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管理等要求发放财政补贴资金。
四是专项(项目)资金监管。直接管理乡镇本级安排的专项(项目建设)资金;
按照有关规定对上级政府分配用于乡镇范围内的专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监管。
五是乡镇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六是村级财务监管。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和监管;
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七是国有资产管理。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加强政府采购审核、监管。做好乡镇国有资产的购置、登记、处置和监管工作。
八是乡镇债权债务管理。核算乡镇债务变动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陈债,严控债务新增,防范债务风险。
九是参与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上级有关政策,积极做好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业务;
开展村级“一事一议”等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工作。
十是其他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资金的收缴等工作。
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主要做法(一)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合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合肥市财政局落实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建立财政预算部门会商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帮联制度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的工作部署,市农村财政管理局以各县(市)乡镇财政所为重点帮扶对象,以完善监管制度和搭建监管平台为手段,帮助县(市)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目前,各县(市)均已制定了本地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二)加强 资金监管 软件系统 及 网络建设
项目库建设,给涉农项目建立了电子档案。通过明确监管范围、优化监管机制、上门会商、召开经验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推进我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
肥东县出台《财政系统干部选拨任用制度》,严格按照用人标准和程序,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借用、选调等方式,调整充实基层财政队伍。从 2012 年起,肥东县还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内部、乡镇财政所(分局)之间、县财政局科室与乡镇财政所(分局)之间建立“有横有纵”的交流轮岗和竞争上岗机制,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
(四)加强资金监管
1 1、监管 乡镇财政预算资金
近年来,合肥市各县级财政部门全面推进财政资金县乡一体化管理。在预算管理方面,明确提出了乡镇部门预算实行“县乡共编”的具体要求,将乡镇财政预算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部门监管范围,由县乡财政部门共同承担监管职责。
乡镇财政对“三公”经费实行按月报销,按月统计公示,接受广大群众和上级政府监督。
二是清理规范乡镇财政专户。对乡镇各类账户进行梳理、撤并,除保证乡镇正常运转所需账户外,其他账户一律撤销,杜绝多头支出现象,规范资金运行。
统一收支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统一报账支付程序;
统一业务操作平台,规范财政资金收支管理。将镇级预算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单位的往来结算资金,全部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率。
四是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为规范现金管理,各县(市)积极推行公务卡改革,除必须的小额现金支出,一律使用公务卡结算,有效地控制了现金支付,保证了资金安全,遏制了腐败的产生。
五是实行票款分离。坚持内部控制制度,票据管理员和出纳员不得一人兼任,完善票据“领、销、存”制度,确保票款分离。乡镇财政所(分局)所有收费票据统一在县局集中领购,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乡镇保管”,通过非税征管系统电子开票,严格执行非税收入 “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资产购入登记、使用管理、变动调整、处置减少等各方面的增减变化做到手续齐全,账实、帐账、账卡相符,并录入县(市)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七是严控新债,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管理平台。按照 “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逐年化解”的原则,对乡镇政府债务实行微机动态化监管,严格控制乡镇新增债务,鼓励乡镇积极化解陈债,有效地防范了债务风险。
2 2、监管 涉农项目专项资金
一是 整合涉农项目、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为壮大资金总量,集中财力支持美好乡村建设,我市各县(市)财政部门从整合涉农项目上下功夫、相应出台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整合。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市各县(市)在“搭建资金整合平台、优化资金整合流程、创新资金整合方式、破解资金整合难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巢湖市为例,按照该市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搭建了三个涉农专项资金整合重点项目平台,分别是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平台、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环巢湖生态农业)平台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平台,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 规范报账拨款程序、实行专账管 理。目前,我市除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行乡镇报账制外,其他涉农项目资金主要实行县级报账制(包括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建立专账、配备专人核算和管理项目资金,财政部门根据项目牵头部门审批意见,严格按项目规划和实施进度将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具体实施单位。
超过 30 万元的,一律在县以上招投标中心办理。乡镇财政安排专人参与乡镇招投标中心招投标业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参与监管。其次是实行项目公示制。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工地设立工程公示牌,公示内容必须包括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实施范围、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建设内容、责任人、受益人、工程预决算、资金来源及数量、建设时限、举报监督电话等。第三是实行项目跟踪验收制。县、乡镇财政组织人员成立抽查巡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巡查,同时,乡镇财政配合相关单位对完工项目进行验收。第四是实行项目决算审计制。项目承建单位必须持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单及审计结论方可到乡镇财政办理资金拨付手续。通过对项目从申报、论证,到实施、公示、招投标、资金拨付和工程验收等全过程的有效监管,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 对 市本级 安排项目 实行 绩效 评价制。今年我市相继出台了《合肥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合肥市扶贫开发民生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等一系列项目绩效评价办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合理评价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
五是 利用资金监管平台,建立项目库预警机制。我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系统的推广使用以来,各乡镇给涉农项目建立了电子档案,在完善我市涉农项目库建设的同时,对项目的合同完工日期和实际完工日期进行比对预警,对项目类资金实际使用金额和合同金额进行对比预警,市财政局通过系统中反馈的情况,及时督促各县(市)加快完工速度,提高资金拨付进度,减少资金沉余。
3 3、监管 财政补助性 资金
2005 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财政补助农民资金“一卡通”改革,各县(区)财政部门通过开设“财政补助农民资金专户”,对各类财政补助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实行“资金一户管”,“一个漏斗”向下,资金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管理的安全,有效杜绝了任何形式的挤占、截留和挪用。
一是 加强财政补助 农民资金 农户基础信息 管理。农户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维护是加强补助资金监管的重要环节,乡镇财政所作为财政补助农民资金发放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在准确采集核实本乡镇农户基础信息的基础上,明确专人,做好农户基础信息动态更新维护工作。对有关数据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同时要做好补助发放档案管理工作,对每一批次发放的补助项目,做到账、表、册、据等资料归档有序。
二是 认真开展惠农补助 政策落实工作。按照“一线实”
管理要求,乡镇财政所应在向县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汇总上报补助清册前,会同乡镇有关单位、村级组织,通过实地核实、入户调查等方式,加强补助发放的事前数据审核,避免虚报、冒领。首先是确定农户播种面积,严格按照“农户申报、村民组评议、村民组张榜公示、村复查、镇抽查”的办法予以审核确认,并以此作为计算补贴金额的依据,同时在镇、村再次张榜公示。其次是建立享受补贴人员登记簿,对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在校学生人数、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优抚对象人数、低保救助人数等,由财政所分工人员在村组干部的配合下,每年开展一次走访活动,逐人见面,建立补贴人员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 加强财政补助 农民资金公开、公示。县(市)农村财政管理局通过手机短信,乡镇财政所通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公开栏,村组通过广播、会议、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对财政补助性资金的补贴政策、补贴项目、补贴范围、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办事程序、监督电话等进行公示,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示等情况进行巡查走访。对抽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纠正,确保财政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并将抽查巡查信息输入到监管系统。严格贯彻落实《安徽省惠农补贴资金绩效评价试行办法》工作要求。
4 4、监管 村级组织运转资金
一是 全面实行村账镇管。成立机构,乡镇成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中心设在财政所,从乡镇财政、农经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三资”中心与村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具体负责村级会计核算和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明确部门职责,“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财政人员负责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农经人员负责资产、资源管理。加强支出审批管理。以庐江县为例,对单笔开支在500 元以上的,经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形成会议记录,报镇分管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村书记或主任审批,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予以列支。实行限额管理。村备用金按村人口规模确定,公用经费实行“定性、限额、分类”管理,逐村核定,同时严格实行“零招待”制度。
务。
2013 年,我市财政兑付各县区奖补资金 3752.33 万元,各县区实现村级债务化解 12507.76 万元。
达到了监管预期效果。
三、合肥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近年以来,随着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乡镇财政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遏制了一些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财政大监督理念所要求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还有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职能削弱,约束力差
一是 支出管理范围窄。目前乡镇财政部门只负责政府及有关站所的支出管理,支出范围窄,预算调控余地小。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普遍呈框架式结构,只是对政府收支项目进行简单列举, 许多项目没有细化,缺乏完整性。乡财县管后,县级财政部门代管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原列在乡镇财政预算支出的项目,陆续上划到县财政预算支出,乡镇的预算职能形同虚设。
二是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相脱节。实行“预算共编、账户
统设、收支统管”后,乡镇收支预算由县级财政代编,乡镇人大通过的预算与乡镇财政实际执行的预算都不合拍,实际执行与年初预算编制存在脱节,造成时有超预算支出的现象。
(二)乡镇财政项目 资金监管乏力
对镇村财务监管次之;
对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到乡镇的专项资金,基本上没有监管。
很多农业、水利、交通、文化、教育、计生、卫生等项目涉及的乡镇,实行县级报账制,县级主管部门直接将资金打入项目承包商账户,项目实施单位只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财政所没有参与项目的申报、实施,加之信息的不畅,专项资金几乎没有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无法实施就地监管。
(三)村级财务有待规范,债务化解任务重
一是村级资产资源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村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村集体资产在经营权转移手续上,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
二是村级财务收支管理不规范。如:收入不符合政策,有坐收坐支现象,不按时报帐;
支出不规范,村干部随意发放奖金、津贴,有白条支出现象发生,票据入帐手续不完备;
三是村级债务负担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债务过大,部分村又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级偿债压力大,容易形成干群关系紧张并影响基层社会稳定。
(四)部门协调沟 通不到位
除财政部门外,其他直接拨付乡镇资金的部门,由于管理职责与权力的分离,单靠农村局和乡镇财政所(分局)难以全面开展工作,监管工作协调难。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只要涉及到财政管理的工作,县乡都要面面俱到,需要及时反馈信息,由于监管项目多,涉及面广,加之要与部门协商沟通仅靠财政所人员,力量不足,监管信息反馈不及时。
(五)乡镇财政监管队伍有待加强
乡镇财政承担着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于人数较少,难以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脱身。大多数乡镇财政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专职监督人员,造成监管职责不能落实到人。
除人手不足外,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结构断层、年龄老化、加之认识上偏差,也使财政监管工作缺乏后劲和活力。不少人观念陈旧、业务能力不强。多数基层财政所存在着技能教育培训跟不上形势发展,缺乏监管专业知识,财政监督职能相对弱化。
(六)乡镇财政监管经费不足
以我市肥西县为例,由于监管涉及的项目和政策多,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培训和到一线进行抽查巡查,按现有的公务费标准,仅此一项就要用去乡镇财政所(分局)的公用经费 40%。乡镇监管经费保障不足。
(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虽然我市各县(市)制定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对乡镇财政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但评价标准还比较笼统,评价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同时相关激励考评机制尚未建立,乡镇财政所资金监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加强乡镇财政监管的对策建议(一)
明确 资金 监管责任
目前,财政部门内部负责管理分配乡镇财政资金处室有:经济建设处、社保处、农业处、农发办、教科文处、农村财政管理局、金融处等单位。因此,合理界定乡镇财政所和上级财政部门之间的监管范围和监管责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原则,区分资金来源、性质和拨付管理使用方式,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中的职责。
财政局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督促指导。
二是对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通过乡镇财政所申报并通过乡镇财政所账户拨付用于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包括通过乡镇财政所申报,采取由市、县财政局或主管部门通过统一银行集中划入受益人账户的资金,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直接监管,市、县财政局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间接监管。
三是对市、县财政局各相关业务部门直接管理或实行报账制管理,其未通过乡镇财政所申报且资金也未通过乡镇财政所账户用于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由市、县财政局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所负责间接监管。
四是对市、县财政局各相关业务部门直接通过主管部门管理使用,其未通过乡镇财政所申报且资金也未通过乡镇财政所账户用于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由市、县财政局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所负责间接监管。
委托乡镇财政所监管。乡镇财政所积极参与协助配合,认真做好监管工作,共同承担监管责任。委托监管书必须详细注明监管资金的相关信息,包括资金用途、资金额度、使用对象、监管要求等,以便乡镇财政所协助做好资金监管工作。
(二)明确 资金监管范围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范围包含乡镇财政本级各项财政性资金和上级下达资金以及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其中,上级下达资金,包括上级下达并纳入本级预算管理的资金以及由上级直接管理但用于乡镇辖区内的资金。按类别分为乡镇预算资金、项目资金、财政补助性资金和村级财务资金四大类。
1 1、乡镇预算资金,包括乡镇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上年结余、乡镇基本支出、乡镇项目支出等资金。
2 2、项目资金,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自然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文化条件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财政补助资金。涉农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广泛,涉及部门众多,直接参与涉农资金分配和管理的部门有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国土等多个部门,财政部门管理分配涉农资金的处室有: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处、经济建设处、农村财政管理局等。
别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分散在民政、农业、计生、教育、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在资金划拨方面,我市四县一市的补助资金大多由省级财政直接划拨,市财政主要面向所辖七区进行资金划拨,而日常资金划拨工作则分别由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社保处、企业处、农业处、教科文处、农发办等部门完成。财政补助性资金发放工作具体由市、县(区)财政局农村财政管理局和各乡镇(街道)财政所承担。
合肥市财政补助农民资金项目表 资金项目名称
资金管理
处室或单位
业务管理部门
农村五保户补助资金
社保处
民政 农村抚恤(优抚)资金
社保处
民政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社保处
民政 灾民救灾补助资金
社保处
民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社保处
卫生 农村残疾人生活救助资金
社保处
民政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
社保处
民政 粮食直接补贴资金
经建处
财政 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资金
经建处
财政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
农业处
林业 森林生态效益和造林补偿(补助)资金 农业处
林业 水稻良种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业 小麦良种推广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业 油菜良种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业 棉花良种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业 玉米良种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业 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机 能繁母猪补贴资金
农业处
农业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 教科文处
计生 农村贫困学生补助资金 教科文处
教育 村组干部报酬和补贴资金
县乡
县乡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 经建处
水利 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 企业处
商务 失地农民保障补贴资金
社保处
劳保 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
金融处
保险
其他财政补贴农民资金
其他
其他 征地折迁补偿资金
国土
国土 其他补助(补贴)农民资金
其他
其他
4 4、村级财务资金,包括村集体组织原有积累、上级拨付资金收入、经营收入、租赁收入、投资收入、征用土地补偿收入、集体资产变卖收入、借入资金收入、其他收入、村级组织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资金。
(三)理清资金源头,实现 监管 信息资源共享
市、县财政局相关业务部门作为资金分配管理的源头部门,应建立与主管部门会商制度,主动向主管部门收集信息,实现监管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本级财政和主管部门下发的资金文件、制度办法,监管重点和具体要求等及时下发、抄送县、乡财政部门,将相关纸质资料传递至本级农村财政管理局。
市、县农村财政管理局作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主管部门,担负着承上启下和横向协调的重要任务,是上级部门与县、乡财政间监管信息反馈交流的枢纽,同时也负责传递本级业务处室和县、乡财政之间监管信息。
业务科室提供给主管部门;
涉及上级财政部门的,应逐级上报。
(四)细化乡镇项目资金 监督评价办法,实现资金分配与绩效考评相挂钩
对于效益不佳的涉农项目,向相关部门提出调整建议,减少资金安排。
(五)探索 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
致。
(六)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检查巡查力度,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强化责任追究,并责令整改。在政治待遇和荣誉上向工作突出的乡镇财政干部倾斜。
(七)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购买社会服务
调动社会的力量,对乡镇财政资金进行监督。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审计或工程监理机构,对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引入第三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人手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客观公正地反映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八)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
通过考核机制,兑现经费保障,以提高乡镇财政人员对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积极性。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继续在省财政厅的帮联制度工作要求下,进一步巩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成果,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方法,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推动我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水平实现新的突破、迈上新的台阶。
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为了严格执行财经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节约开支,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订本规定:
一、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和工作目标
1、监管原则。按照大财政、全过程的原则进行监管,即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在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实施监管。
2、监管范围。
(1)乡政府、各站所、各村民委及社会团体等涉及财政资金活动的单位,均为财政资金监管单位。
(2)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本乡及各单位的各种财政资金、非税收入、社会捐助、涉农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等专项资金,本级财政拨付到所属单位及村的所有资金。
3、监管工作目标。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质量,推进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廉洁从政,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财政收入监管
1、坚决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乡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必须缴入财政所专户,实行统收统支,专户管理。
2、各项收费、各项专款、创收和争取的资金等,必须缴入财政所专户管理,不许私设小金库,不得坐收坐支。
3、对各部门的收取的款项,因不交专户,资金体外循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自己负责。
三、财政支出监管
1、乡政府各项收入、支出必须使用正规合法票据,由乡长“一支笔”签批。集中签批票据时间定为每周一,其他时间不予办理。
2、各工作人员报销时,票据手续必须完备,由经办人,主管领导签字后,再由乡长签批,经财政所长审核后方可支出。
3、各工作人员,经请示领导发生支出后,在一周之内必须签批报销,逾期不予受理。
4、成立乡级财经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常务领导、纪检委员、财政所长组成。
5、单项支出在1000元以下的由乡长签批报销;
6、单项支出在1000元到5000元的,由乡财经领导小组联审后,乡长签批报销。
7、单项支出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由乡财经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再由乡长签批报销。
8、10000元以上的大宗支出,必须经财经领导小组讨论,乡党政班子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再由乡长签批报销。
9、对于不按规定审批的,不得报销,不准入账;
支出票证不是合法税务发票的不予报销;
各部门工作人员,未经请示,发生的各项支出,一律不予报销。
四、日常监督管理
1、财务人员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2、乡政府所有收入必须统一使用财政行政事业性收据。所需收据必须从乡财政所直领直销,做到日清月结。
3、乡政府财务的收支情况,除按月结算、按季汇总、每季度公布一次外,财政所每月的1日、15日向书记、乡长填报资金流量表。
4、财务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账务,做到日清月结,票据装订规范,报表齐全,内容完整。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汇报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自查报告
乡镇财政资金自查报告
食品药品监管调研报告
财政调研报告篇八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财政职能、构建和-谐财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富庶魅力和-谐新徽县建设步伐,对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日益繁重的财政任务,如何以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破解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难题,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干部队伍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徽县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财政局党支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的同时,把全面提升财政人员素质作为财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方位、分层次、多举措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圆满完成各项财政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深入调研,我认为主要呈现出三个亮点:
一是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加强。全县财政系统始终坚持把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开展团结干事、党内两个《条例》、两个“务必”、保持员先进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解放思想大讨论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各项教育活动,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使“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扎根于每个财政干部的头脑,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普遍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荣辱观。主要体现在日常财政管理服务之中,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引导财政干部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优良的服务,使财政干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二是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县财政系统重点组织开展了“争先创优”、“五讲五个一”和“五型机关”创建等各项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财政干部队伍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了学习型财政机关建设,为我们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县局到局属各部门及乡镇财政所,高度重视财政干部学历教育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加大了财政干部的学历教育力度,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全县财政系统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干部总数76%,与xx年的48.7%相比,增加了27.3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财政干部的依法理财水平更高,执行财政政策刚性更强,各项财政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
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明显推进。从xx年以来,在基层财政所和县局各股室推行双向选择和异地交流制度。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工作,进一步整合了人力资源,逐步优化了中层管理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增强了财政干部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财政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形势喜人,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财政干部交流难、职务晋升难,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有待加强。近年来,由于财政部门注重业务工作的因素较重,党委、政府选拔使用干部时,很少考虑财政干部,加之财政系统领导职数有限,部分所长和股长长期担任同一职务,据统计,当前财政系统股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45岁,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47岁,中层以上干部年龄偏大,许多懂经济、善管理、有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不能得到选拔任用。随着干部任用年轻化和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越来越明显,相当一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由于职数限制职务得不到晋升。财政内部干部轮岗交流少,有的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没有动过,容易出现工作上没有新动力、按老经验办事、坐等提拔、不思进取的现象;部分财政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忙闲不均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受人事体制的制约,人才流动在客观上受到较大限制,在观念上也存在不愿意到事业单位的想法;对轮岗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够,轮岗没有形成制度化,还存在轮岗多了影响工作的担心;人才激励和奖惩机制还不够有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干部“下”与“出”的通道还不够通畅。
(二)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紧缺。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对财政干部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尽管财政部门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但仍有部分干部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干部感到工作很吃力、压力很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仍需加强。从全系统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干部仅有1人,占干部总数的0.08%,还没有一个博士生;仅有助理会计师或同等职称36人,占干部总数的25.7%;仅有会计师3人,占干部总数的2.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总量偏少。财政部门缺少既精通财政业务知识,又具备宏观经济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缺乏策划能力强、能深入研究、提出好思路,善于把领导意图转化成实施方案的谋划人才;缺乏有管理专长,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的综合人才,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需要加快培养。
(三)财政队伍新生力量较为缺乏。机构改革以来,虽然财政系统对财经、计算机等各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等问题,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或社会上录用的专业人才很少,人才队伍缺乏新生力量补充。特别是全县财政系统公务员队伍中新生力量更为缺乏,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财政系统将面临公务员队伍老化、产生断层的问题。主要原因是:2000年机构改革以来,省、地、县、乡四级财政的编制都有不同程度精简,特别是在市、县一级财政部门由于供养人员多,为减轻财政负担,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实行“零增长”。
(四)少数财政干部的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无论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从财政改革的需要,尤其是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财政系统作风建设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干部宗旨观念淡漠,为领导、为部门、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水平还不够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仍被一些保守的意识、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手脚,没有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还习惯于分资金、管项目、搞审批,忙于应付;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敢闯敢试意识;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作风飘浮,忙于应酬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少;有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动性不够,对业务缺乏钻劲,对宏观经济和社会情况了解掌握不多,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及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是:执行制度时紧时松,教育管理严宽失当。在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上,我们缺的不是制度,而是缺乏执行制度持之以恒的韧劲。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上级强调了就站出来说一说、管一管,风平浪静的时候就放松了要求。部门领导在抓干部教育管理中有“老好人”思想,不敢也不愿意较真碰硬,面对错误的思想行为缺乏正气,即使有了问题,往往也宽容有加,甚至听之任之。还有的执行条例、规章制度不严格,雷声大雨点小,说到做不到,喜欢搞“下不为例”,不敢搞“以此为例”。
(五)财政干部压力过大,培养机制有待更新和完善。最近,我们对部分财政干部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从中发现大多数干部自主支配的时间少,工作任务重、节奏快、负荷满,导致干部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加之责任上的压力、职业上的敏感,使许多干部长期处于紧张、快干、戒备的工作态势之下。而我们的干部又缺乏自主调控适应能力,在心理疏导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没有寻求出帮助干部解压、泄压的更好更有效的办法,往往以“堵”代“疏”,习惯于通过定规章、定制度、定规范、定奖惩来约束干部的言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真挚的沟通、细心的疏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以“高压”促“稳定”产生短期效应,从而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干部职工的心理疏导教育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工学矛盾突出。片面上强调人手少、工作任务重,难以安排本人员进行脱产学习和培训,特别是难以安排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脱产学习和培训。二是干部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个人负担较重。根据目前在职学历教育的收费标准,干部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学费大约在3万元至7万元之间,按照单位报销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个人大约要负担2万元至6万元,这对参加学历教育的干部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开支。三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培训时只注重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对干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财政工作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财政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党中央十分重视人事人才工作,xx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xx也多次强调,做好未来五年的政府工作,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两条:一是抓住和用好机遇,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二是培养和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财政调研报告篇九
本文目录。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地方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确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我县国库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调研,形成了如下专题。
调研报告。
自x年以来,县财政局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以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会计电算化、国有资产管理为核心,围绕互联互通、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的目标,积极推行县乡财政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县乡财政一体化、业务流程一体化、财政服务一体化、资金控管一体化,财政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的轨道。改革经验在省、市交流。
(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行。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x年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细化了预算编制项目,规范了编制流程,全县家单位预算编制全部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审核,增强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为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预算指标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在省财政厅信息中心的大力推介和支持下,我县以用友财政管理系统为操作平台,县财政筹资x余万元,增置了主服务器等一批配置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了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会计电算化、国有资产管理软件为核心,连接财政、国库、代理银行、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了预算执行分析、综合账务查询、资金动态监控功能。将全县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指标全部纳入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指标追加、追减及资金拨付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反映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执行情况。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x年,我县按照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着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当年将县财政局、会计结算中心等x个单位正式纳入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率先成为市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试点县。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扩大到86个预算单位,恢复了县级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权和财务管理权,实现了县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覆盖,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平稳过渡。制定了《县县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一般规范(试行)》等12项。
规章制度。
形成了《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料汇编》达到资金支付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业务流程统一。
(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形成新模式。x年,以金财工程为平台,建立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网络系统,采取部门执法、大厅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对公安、法院、国土、城建等28个执收部门的非税收入由财政直收大厅直接征收,确保了政府非税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地统管到财政这个笼子,非税收入改革模式在全市推广。x年x月份,在省财政厅信息处的大力支持下,对非税收入征缴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县本级xx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直接通过征缴系统进行收缴,使我县的非税收入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跃。
(五)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试点取得成功。x年开始实施公务卡试点改革,止x年底累计在xx个预算单位发放公务卡x余张,预算单位的差旅费、招待费等小型公务支出,一律使用公务卡结算,有效地控制了大额现金交易,保证了资金运行安全。
(六)财政专户逐步得到清理规范。x年,按照省市加强财政专户管理,规范专户资金运作,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要求,县内部各管理专项资金的财政专户,全部移交给国库股统一管理,财政内部管事与管钱分离,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x年底,通过清理整改,财政局共保留财政专户xx个,初步实现了财政专户精简、统一、规范管理。
我县县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起步早、步伐快,成效显著。但自x年以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各镇延伸工作、动态监控系统和公务卡系统的上线等工作进展缓慢,国库改革面临一定困难。
(一)应用软件的困扰。我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起步早,使用的是原来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试点推荐的用友财政管理软件,与省财政厅x年要求使用的县级预算执行系统软件不一致,需要重新更换系统软件。如果更换系统应用软件,两大软件数据库不能实现直接融合和数据调用,所有信息录入工作将从基础工作做起,这不仅涉及到基础数据的重新维护,新旧系统数据的衔接,而且需要对所有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同时,经过x年的实践应用,用友财政管理软件系统稳定,功能强大,操作简洁,维护方便。而从县级预算执行单位反映的情况看,县级预算执行软件系统非常不稳定,操作繁琐,差错率高,许多常用功能都不能实现,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续工作暂缓,步入改革的十路口。
(三)财政专户管理有待规范。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的选择程序不规范,没有与开户银行签订委托代理协议,责任界定不明确,管理缺乏规范性;财政专户撤并不彻底,部分项目资金上级部门审计检查时都要看是否开设了财政专户,凡有项目资金就要设立相应的财政专户,上级部门之间管理协调不统一,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资金流转速度;同一财政专户在不同银行开户,存在多头开户的现象。
(四)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在管理系统软件中对单位现金提取做了额度控制,但只能对单笔支付做到限制,对分批提取现金无法控制,而代理银行对预算单位大额提取现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形成资金安全隐患。公务卡制度改革进展慢,目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
(五)镇级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度大。目前在镇级开展国库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存在运作模式的设计、财库银联网的延伸、金融机构的限制、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上下协调和统一安排部署需要强有力的措施。
为确保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圆满完成预期改革目标,财政部门要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化解改革难题,吸取经验教训,推进改革不断深化。
(一)增强责任意识,全面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现代财政管理领域的一项历史重大制度创新。新型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构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制度屏障。因此,各级必须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履行政府财政监督管理责任的高度,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角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财政国库管理改革。
(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使用系统管理软件。在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付办法,对支付的相关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支付效率。按照省财政的要求,各县区必须使用省级统一开发的县级预算执行系统,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反映预算执行,实现对专项资金的有效动态监控。应尽快与省市部门对接,结合政府系统正版软件使用工作,确定软件的应用类型版本,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沟通协调,真正实行财库银联网。县财政局牵头,与代理银行协商,联系软件开发公司针对应用软件中设计的缺陷,重新完善应用程序,开发中间件,并与省农业银行沟通开放接入端口,融合应用程序对接,实现财库银联网。在此基础上,严格操作程序,及时清算支付资金,提高工作效率。
(四)清理财政专户,加强银行帐户管理。切实做好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精简专户数量,撤并无有效依据、同类性质多头开设以及一年内没有业务往来的财政专户。规范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的选择机制,具备招投标条件的要实行招投标,不具备条件的要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必须与开户银行签订规范的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职责权限,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效率。健全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银行帐户管理制度,规范帐户开立、变更、撤销等审批程序,建立银行帐户年检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五)规范支付行为,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逐步将专项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全力推进公务卡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外部环境,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减少公务支出中的现金提取和使用;建立健全单位公务卡结算管理办法和报销操作程序,增强财务支出的透明度。规范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行为,杜绝单位大量提现、虚假支出和利用公务卡吃回扣行为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六)推进镇级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我县对镇级财政已全面实行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模式,通过县乡财政一体化应用平台,对乡镇预算指标、帐务处理实行远程监控,镇财政会计电算化水平较高,加之我县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本具备了推进镇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条件。围绕确保资金安全、方便单位用款的目标,结合我县目前各镇财政管理方式,研究确定推行镇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新模式,将镇级视同县本级一个预算单位,县财政为镇财政所在当地信用社开设零余额帐户,用于镇级财政资金支付,并与县国库进行清算,将镇级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加强对镇级财政资金的监管,提高镇级财政管理水平。
返回目录。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脉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又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万亩(其中稻田面积8.4万亩),财政收入3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辖4个镇、8个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3%,农业人口11-3万人,占81.9%;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xx县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业、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专业村、户带动形式建设支柱产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县茶叶、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各类专业村40个,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一是茶叶种植面积5.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2.5万亩,良种化率25%,年产茶叶1300余吨,年产值4500余万元;二是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柑桔2.4万吨;三是草山草坡160万亩,居全省之首,全县山羊饲养量16万余只,牛6万余头,畜牧水产产值突破’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
多年来,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厂、雅洁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神宝牧业、中顺牧业、群博公司、绿园茶场、小背篓茶苑等一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联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80c10多户。
20xx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1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财政扶贫成果显著。六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共计10806万元,帮助全县1170名绝对贫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贫,组织培训并安排外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农田240公顷;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决了农村4.2万人、16.7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农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减免农业税、减免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减免、三补贴”),每年全县减少农民负担117.1万元,新增收入432万元。
3、特色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改良茶园1.5万亩,新增茶叶开发面积1万亩、桠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1万亩、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牧畜16.78万头、大棚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亩,全县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财政安排农村生态建设资金270万元,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民以沼气代柴火,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保护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设沼气池6’735口。据统计,节省柴草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余亩。实施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建设,新增造林18.5万亩,恢复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xx县的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xx县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xx县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xx县的茶叶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只有5.6万亩,难以达到财政支持10万亩以上的规模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xx县茶叶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如我县茶叶产业,尽管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茶叶生产逐渐向高、精、深产品转型。但是由于联合协作生产经营机制、市场监控机制及网络营销机制仍停留在较低效的状况,仍然改变不了“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礼品茶,无市场”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xx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5、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67.5万元,累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6、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xx县是一个财政穷县,xx年财税收入仅3339万元,每年需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相关部门下达xx县的项目任务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但是象这样的穷县、小县根本无力配套,形同虚设。由于实施项目单位没有工作经费来源,迫使部门冒险违规挪用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影响了项目设计效益,又加重了部门压力和负担,也严重挫伤了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xx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人,重点抓好茶叶、柑桔、草食牧业的发展,推进xx县的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人。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多年来,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政策”,脱离了贫困地区财力十分薄弱的实际,也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相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象xx县这样特殊贫困地区,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实在无力配套资金搞建设,国家应该对贫困县市和发达县市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取消这样民族自治地区项目建设要求地方配套资金的政策,并给予资金倾斜照顾,切实把中央有关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返回目录。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我镇财政建立于1987年,随着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乡镇财政也应运而生。乡镇财政建立之初,由于乡镇财政干部匮乏,经政府批准,由财政和乡镇协调从其他部门抽调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或其他部门的业务骨干来担当,共计4人。本科学历2人,中专1人,高中1人,全部为非专业。后来经过岗位培训,都具有了岗位资格证书。
由于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财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职能的发挥。财政干部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适不适应,也对基层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剖析我镇财政过去由于人员构成比较复杂,造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继而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是:
专业人员不够多、整体素质不够高、业务技能不够精通、服务不够周到、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效率偏低;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加强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加快乡镇财政发展,深化财政改革,造就一支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乡镇财政队伍,势在必行。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财政队伍建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唯才是举,才尽其用,营造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我镇相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调整,增加了财政专科毕业有专业能力的2名年轻干部,剔除了一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人员;本世纪xx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增加了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盈财政队伍。从而演变成现在这支高学历,高水平的财政5人队伍。我镇财政用人的标准是: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建立人才辈出的选拔机制;用人不疑,大胆放手,不求全责备,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从严要求,规范约束,放手不撒手,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一句话,就是要选准、用好、严管,让财政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加快成长。从而在工作中确实发挥好财政干部十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抵御腐朽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学习能力。
一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由于各种农补政策的相继出台,把乡镇财政工作推到了老百姓面前。因此,财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让人民满意是我们财政干部永恒的追求。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放在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上。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确实从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规素质上全面提高。
另外我镇财政队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般专业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特别是复合型、有一定研究政策能力的人才更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普遍较低,专业涵盖范围不宽,部分人才奇缺,没有按合理比例搭配。是人才队伍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业务尖子比较少,多数人仅仅是适应职位,部分人的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工作要求。
改善现状就应建立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廉政五要素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抓好政治培训,确保地区财政系统的人才队伍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抓好业务培训,提高地区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抓好财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后备干部的筛选、培养和管理工作。根据培养目标和个人情况,按照什么不足补什么的原则,逐人逐项落实培养措施。对后备干部实做到“五看五结合”,即看品行要内外结合,看能力要纵横结合,看特点要长短结合,看为人要上下结合,看政绩要“两手”结合。并将人才评价指标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干部选拔机制。
总之,新时期形势下建设一支素质强、形象好的财政所干部队伍就应以制度为依据,从严抓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顺各种管理关系,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财政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创建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新型财政干部队伍。
返回目录。
一、当前xx市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突出。
从20*年开始,铜陵市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性增长,随后几年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6%,在此基础上,铜陵市财政收入也随之加快增长,20*—20*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1%。但是收入结构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年到20*年,该比重分别为63.8%、62.3%、53.0%、51.7%、43.1%、40.7%,38.9%。20*年进一步下降为35.6%。
(二)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与其他各地财政相似,我市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一方面财政收入上划中央较多,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花钱大手大脚,财务管理松弛,支出管理难以控制。二是支出“越位”与“缺位”共存。一方面,政府承担事务较多,一些应由市场提供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在财政身上,财政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财政力不从心。三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但部分单位在执行预算中的随意性和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即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膨胀,“以法压法”、法与法“打架”的现象十分突出,财政无所适从,平衡压力加大,这实质上也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困难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未来一段时间改进收支结构的总体思路。
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机制。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形成具有良好的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财政优惠政策和贴息、奖励、转移支付、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财税制度创新,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整合政府投资和各类支持经济发展资金,支持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不断扩大财政经济规模,实现财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是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目标,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的范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城乡的卫生财政体系、服务农村与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主要是通过继续深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支付、使用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公共财政监督管理新体制。
三、改进收支结构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改进收入结构方面的主要建议。
1、把增加地方金融能力作为解决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铜陵市现有地方金融基础薄弱,资金供求结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能力较差。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金被存放在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贷款条件与贷款额度限制较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又严重不足。因此,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商业银行对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要加快财政担保事业发展,改善融资条件,增强地方融资能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2、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项目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加快项目建设,特别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搞好人性化、人情化招商,增强亲和力,赢得好口碑。二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充实完善项目库。抓住这个关键,有了项目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协同增长,才能实现财政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把发展三产提高到重要位置。三产的基本贡献一是解决就业与地方营业税收入,二是可以增强城市的发展功能。加快发展三产,当前可以重点考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市政府可统一出台物流企业税收奖励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铜陵,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拓展物流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议建立内外包服务区,将国内外知名it软件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监理、会计、审计等服务公司吸引进驻,承接本地业务、辐射外地服务,增加地方收入。三是深入推进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城市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4、用足用活税收政策,进一步挖掘地方收入的增收空间。一是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工作。利用财政契税征管信息平台优势,在财政契税征收窗口统一征收(代征)房地产转让环节的营业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一系列与房地产交易转让环节相关的各地方税种,能有效地避免此类税收的流失,切实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加强税种之间的征管调控。比如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企业税前列支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应足额缴纳或计提。这样既可防止企业虚增利润,也可直接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符合税法政策要求。
5、要在税源管理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一是要加强税收征管。在行业上重点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餐饮服务业、货物运输业税收稽查工作;在纳税主体上重点加强对集贸市场、个体工商户的征管工作;在税种上重点加大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使用税等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依法减免税收。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税收征管法》,加强税收减免审批程序,堵塞税源流失漏洞,从而把经济增长的成果切实体现在税收的快速增长上来。
(二)改进支出结构的初步设想。
1、硬化预算约束,确保重点支出。依法加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配合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城乡社会治安防控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提高财政应对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大对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筹资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2、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动和谐铜陵建设。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的目标,重点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职工廉租房、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并努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行“以钱养事”服务方式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和深化“乡财县管”和“村帐乡管”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整合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继续完善面向农民服务的全程代理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一站式”服务水平,推行“一线实”工作方式。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不断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4、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财政对科研与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人员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围绕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提高其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服务全民创业。大力支持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好用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财政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继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努力巩固财政管理年活动成果。继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网上支付工程。加快“金财工程”建设,逐步完善财税库横向联网工程。积极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财政机关效能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
作为.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我到村工作已近两年了,为了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通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村基本情况及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村现状:
村位于镇政府2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相邻,西至村,东至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亩,总人口人,共户,由个村民小组组成,其中有名低保户,五保户。我村交通便利,村里共有砖瓦厂和养殖场等企业余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和外出务工。
基础设施现状: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以及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交通方面,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基本解决,四条总长7.26公里的水泥硬化路贯穿我村;在用电方面,覆盖率达到100%,且全年故障率控制在0.1%以下;在用水方面,村委已于20__年上半年对吃水困难的一,二,三,四,八,九组居民进行了送水工程,村民吃水不再难;在住房方面,我村的小区建设已取得第一阶段的成功,由于地下煤层采空,我村八,十组部分房屋成危房,经开会研究,动土施工等一系列程序,两组共97户居民已经全部搬迁到统一规划的小区中居住。但这些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今后,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我村的环境状况: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下,我村认为环境自治才是行之有效的长远之策,为此村委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如引导村民从根本上消除垃圾,污水等污染源,村里道路两旁种上了绿树,进行改厕建设等等,随着村民们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和村委的不断引导,我村的大部分村民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去维护,但仍有少数的人致广大村民的长远利益而不顾,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有发生。为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的环保宣传会加大力度,使村民从思想本质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真正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及治安管理工作现状:一直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和广泛宣传,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的国策有了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步步走向成熟,连续三年,我村被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检查验收并得到好评,但仍有极少数的群众,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执行党和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计划生育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同时,经村两委班子和治安主任的努力,我村近几年没出现过一起事件,打架斗殴,小偷小盗现象也不复存在,极少数发生口角现象都通过村委会协调及时被制止,治安管理工作趋于稳定状态。
二、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取得的成绩。
20__年三,四月份,手足口病开始蔓延,我村十组连续出现3例病例,我主动申请负责我村手足口病的防控,那些天,我每天早早起床步行半个多小时赶到十组小区处监督村医对外环境进行消毒,待外环境消毒完毕,我挨家挨户上门提醒和查看村民内环境的消毒,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每天最少四次喷洒84消毒液进行消毒,同时到人多的地方对手足口病的知识进行讲解,消除村民们谈病色变的观念,对他们宣传十五字方针,要真正做到家庭及个人的卫生清洁。对于已出现的3例病例,我每天和村医一起上门查看病人情况,同时做好隔离记录,到现在为止,我村组小区及与其紧挨着的组小区再无一例病例发生,孩子们的健康有了保障。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一
一、逐步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的范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城乡的卫生财政体系、服务农村与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主要是通过继续深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支付、使用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公共财政监督管理新体制。
二、改进收支结构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改进收入结构方面的主要建议。
1、把增加地方金融能力作为解决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
铜陵市现有地方金融基础薄弱,资金供求结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能力较差。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金被存放在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条件与额度限制较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又严重不足。因此,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商业银行对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要加快财政担保事业发展,改善融资条件,增强地方融资能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2、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加快项目建设,特别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搞好人性化、人情化招商,增强亲和力,赢得好口碑。二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充实完善项目库。抓住这个关键,有了项目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协同增长,才能实现财政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把发展三产提高到重要位置。
三产的基本贡献一是解决就业与地方营业税收入,二是可以增强城市的发展功能。加快发展三产,当前可以重点考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市政府可统一出台物流企业税收奖励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铜陵,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拓展物流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议建立内外包服务区,将国内外知名it软件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监理、会计、审计等服务公司吸引进驻,承接本地业务、辐射外地服务,增加地方收入。三是深入推进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城市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4、用足用活税收政策,进一步挖掘地方收入的增收空间。
一是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工作。利用财政契税征管信息平台优势,在财政契税征收窗口统一征收(代征)房地产转让环节的营业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一系列与房地产交易转让环节相关的各地方税种,能有效地避免此类税收的流失,切实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加强税种之间的征管调控。比如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企业税前列支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应足额缴纳或计提。这样既可防止企业虚增利润,也可直接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符合税法政策要求。
5、要在税源管理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一是要加强税收征管。在行业上重点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餐饮服务业、货物运输业税收稽查工作;在纳税主体上重点加强对集贸市场、个体工商户的征管工作;在税种上重点加大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使用税等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依法减免税收。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税收征管法》,加强税收减免审批程序,堵塞税源流失漏洞,从而把经济增长的成果切实体现在税收的快速增长上来。
(二)改进支出结构的初步设想。
1、硬化预算约束,确保重点支出。
依法加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配合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城乡社会治安防控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提高财政应对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大对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筹资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2、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动和谐铜陵建设。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的目标,重点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职工廉租房、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并努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行“以钱养事”服务方式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和深化“乡财县管”和“村帐乡管”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整合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继续完善面向农民服务的全程代理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一站式”服务水平,推行“一线实”工作方式。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不断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4、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财政对科研与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人员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围绕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提高其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服务全民创业。大力支持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好用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财政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继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努力巩固财政管理年活动成果。继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网上支付工程。加快“金财工程”建设,逐步完善财税库横向联网工程。积极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财政机关效能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二
摘要:法治财政建设是一个业务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虽然是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但是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财政干部法治思维、提高创建工作效率、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局以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为目标,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法办事意识明显增强,财政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财政执法水平持续提升,财政权力运行逐步规范,促进了财政职能发挥。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三年获得法治财政标准化先进单位,20xx年被评为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以“六五”普法为抓手,创新财政普法形式,持续推进财政普法工作。一是深化普法内容。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深入宣传学习《刑法》、《民法通则》、《担保法》等基本法律,深入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行政法律制度,深入宣传学习《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和营造法治文化。二是突出普法重点。积极向领导干部普法,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培养;积极向财政干部尤其是基层财政干部、执法干部普法,提高财政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水平;积极向广大财会人员普法,增强遵守财税法规制度的自觉性。
三是扩大普法方式。放大财政局网站宣传功能,全天候向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对财政法规制度和财政政策的了解;继续做优“财政讲坛”,提升财政干部业务水平和法律法规运用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组织财政执法实务观摩,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教育,以案说法,警示违法后果。
开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研讨和征文活动,调动执法岗位人员思考进一步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积极性,以巩固普法活动成果。四是严格执行普法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学法活动,党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并积极参加省、市财政部门和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各类法律学习培训;落实好新录用人员岗前法律考试制度、中层干部任职前法律考试制度,对补考仍未过关的,一律不予上岗、任职,促进财政法治建设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五是健全普法架构。理顺普法机制,县财会教育中心负责财政普法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各业务科室负责明确综合培训和业务培训内容,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工作范围清晰的普法培训架构。
近年来省厅对我局考核提出的整改建议,都集中在完善相关制度、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预算执行到位率、开展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等,这些既是法治财政建设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薄弱点,这些整改要求固然有我县财力因素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工作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进行超前思考,统筹谋划。
[1]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2]江苏省财政厅深入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三
本文目录。
今年我市实行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而把区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区财政体制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区财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少亟待完善之处,制约着我区财政的发展。下面就我区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市级对区级财政制定的政策为:核定区级收支,暂借给区级一部分税源,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对市属于定补区(或上解区),暂借税源在以后的年度里按照比例市级要逐年收回。
(一)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各级政府理财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支持企业发展的合力。老的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只关心本级财源企业的发展,在支持企业时要先看是不是本级企业。而新的财政体制下,市、区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利,树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财观念,全力为辖区内所有企业服务,在中小企业担保、小煤矿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的使用上,对任何类型的企业都能够支持,形成了市区利益共同体。
(二)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市区实行分税制后,极大的调动了区级政府征收的积极性,财政收入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近几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对比可以看出,200*年一般预算收入只完成n万元,2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n万元,比200*年增长n万元,年均增长n%,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建立。
(三)财政实力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1、200*年一般预算支出只完成n万元,200*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n万元,比200*年增长n万元,年均增长n%。
2、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年均递增n%,200*年总计达到n万元,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发放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3、重点支出得到保证。
(1)市区自实行分税制后,我区对城区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仅200*年,用于城区道路建设、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总额就达到3000万元。
(2)人员支出增加,在200*年调整津贴工作中,我区克服了财政供养人口多的实际困难,及时兑现了行政机关规范津贴的增资部分,金额达到n万元。
在充分肯定分税制改革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仅仅是朝着理顺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受制于上级政策的限制和自身财政困难的影响,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突出表现在:
(一)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明确。
区级政府财权的确定必须以其事权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区政府的财权往往与其所承担的事权并不完全配套,影响了区级政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项事业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都经常发生调整变动,引起区级政府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与财权不配套。
(二)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不规范。
1、市区实行分税制后,市财政虽然暂借给区级政府一部分税源,但这些税源自200*年后,就每年都要由市财政按比例扣回,使区级财政收入每年都要短收一部分。
2、实行分税制后,市级财政与区级财政之间的收支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体制下,为了维持市本级财政的正常运转,市里将辖区内的n户纳税大企业的税源上划,作为市本级的固定税源,只留给区级政府一些纳税小企业及零星税种,导致区级财政没有足够的税源去征收。
3、纳税属地划分不清,使区级财政收入减少一部分。我区内的一些纳税重点企业,税务登记在**区,但由于其总公司在其他区县,税收征缴却不在**区,例如**厂的生产销售都在**区域内进行,但是其总部**公司设立在**区,其税收征缴由**区负责征收,使我区收入减少。
(三)转移支付补助过低。
1、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大且不稳定。由于我区收入总量小,区级每年新增的税收收入有限,用于弥补自身增支都非常困难,可用于补助乡镇的财力微乎其微,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只能依靠上级,但是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比重偏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且数额不确定,影响了下级预算的统筹安排及重点工作的运转。
2、对农村转移支付补助低。近年来,区级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市里对我区农村转移支付的补助基数,是在200*年的基础上确定的,市本级对区级的转移支付金额,已不能满足我区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取暖、五保户、独生子女费方面的补助金额低。
(四)产业结构单一。
我区财政收入和财力增长趋缓、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我区财政供养人口多,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财政缺乏非煤企业支柱财源,对煤炭、焦化、电力等企业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区的财政收入中有n%靠上述企业征收,而这些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又比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小,如果煤炭市场疲软,会对我区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影响,将使我区财政收入减收一半以上。
(五)刚性支出大。
我区财政供养人口多,人员支出大。200*年在调整津贴工作中,我们克服困难,及时兑现了津贴的增资部分,但是市本级对我区的补助金额仅为n万元,其余的要由区级承担。七煤集团在辖区内下放教师的接收,200*年“两高”工作的验收,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区财政出现缺口,具初步测算需要n万元。
完善财政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体制杠杆作用,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基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政权正常运转的保障水平,通过财政体制创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按照要求,我市分税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区级政府承担的事权结构不仅决定了它所需要的财政收入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它所需要掌握的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其原因在于,财政不但是政府筹集资金的工具,而且是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区级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能既需要相应的资金,又需要运用税收等财政收入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调控。所以,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在确定区级财政和管理体制,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区级政府所承担的多少,而且要考虑其事权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调整市与区财政分配关系,在调动区级发展经济和增收节支积极性的同时,使区级政府有权支配其自身的财权和财力,保障其职能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市区实行分税制后,区级政府的事务增多,财政支出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区与**区、**区相比,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工业基础薄弱,税源征收少,地区间财政收入不平衡,属于“吃饭”型财政,难以开展其他工作,近年,随着城市东延,省市对我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大,致使区级相应匹配的资金也增加,使我区财力难以应对,需要在完善转移支付中加以解决,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逐级实行财政均等化分配,缩小与其他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压缩专项转移支付额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使之真正成为调节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财源建设。
在市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下,区级更要注意财源建设工作。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克服把公共财政建设与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的方针,学会运用财税杠杆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在促进全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壮大财政实力。二是要不断巩固提高现有支柱财源,发掘和培植后续财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力度,充分运用财政有限的资金,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三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加强征管,堵塞跑、冒、滴、漏,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区级财政实力,推动财源建设。四是要牢固树立经济财政观,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供与求的问题,促进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按属地关系划分税源。
1、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既要保持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又要科学划定税源,在财力分配上既要保证区级自我发展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发展紧迫感,要保证区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能力,要将区域内的非国有企业,作为区级财政收入的固定税源,要在市级暂借税源到期后,归区级征收。
2、近年来,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一些重点企业相继投产使用,按照市区分税制的文件精神,新上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全部归区级所有。但是,市里政策调整,将税收超过n万元的企业,收入重新核定,市本级与区级5:5分成,使我区税收减少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希望,辖区内新上的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无论金额多少,都要归区级所有。
(二)合理划定支出。
由于我区是农业大区,城市基础设施差,财政供养人口多,区级财政收入少。所以我们希望,市财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区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面临很大压力的基础上,给予区级政府财力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我区四个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区乡两级政权的正常运转。
(三)保持原体制不变。
分税制的优点是建立了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区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通过近几年运行来看,不仅使市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逐渐增强,而且使区级财力逐渐壮大,我们认为,在保持原体制不变的基础上,要将有利于促进区级政府发展方面的措施进行细化,以保证区级政府有充足的财力进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返回目录。
近两年来,**区紧紧围绕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形成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的格局。
从xx年开始,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教育局、区城建四局进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的试点。通过总结和完善试点单位综合预算管理,制定了《**区部门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将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另外,通过对部门预算收支状况调研分析,按其工作职能、特色工作和资源占有状况,制定出不同类别的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视财力,统筹安排、分类管理、综合平衡。对不同性质的部门采取不同类别的预算编制方法,执收执罚部门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编制综合预算;城建部门按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包干,预算外部分以收定支编制综合预算;街道办事处按街道财政体制管理办法编制综合预算;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按预算内外统一标准编制综合预算。到xx年全区所有的51家一级预算单位、184家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形成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部门预算推行以后,不仅使全区一、二级预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也使财政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得到较好体现。
二、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了财政资金“中转”变“直达”
xx年底,全区所有一二级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所有预算资金支付全部实行网上运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网上直接支付力度,将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员工资、津补贴实行“二卡合一”,对人员经费及政府采购资金全部实行网上直接支付,实现财政资金使用中“中转”变“直达”格局,有效控制了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行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至xx年8月,统一撤销全部预算单位的银行基本账户98个,集中资金13,500万元,实行财政资金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的“链接”
xx年,区财政部门首先对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彻底收支脱钩。由过去的预算内定额包干、预算外补充经费不足,改变为现在的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核心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对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列为财政收入;取消比例返还,不再实行收支挂钩,未纳入预算的资金,部门一律不准使用;部门履行其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财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执法部门的正常工作经费,又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挂钩的“链接”。在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的基础上,xx年,全区所有执收执罚部门全部实行了彻底的收支脱钩,从源头上避免了因收支“链接”而产生的腐败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化、程序化、制度化,区政府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区政府每年印发**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使全区各单位政府采购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按照《政府采购法》,于xx年率先在全市城区中实行采管分离,区采购办和区采购中心各司其责,区采购办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能,区采购中心负责实际采购活动和定点采购服务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体制。xx年,财政部门把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的工程采购作为管理重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全区政府采购工作。截止xx年底,全区工程采购规模突破千万元,占全部采购规模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95%,采购规模达到区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为配套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全区公务用车的定点管理办法作了重大调整,制发了《**区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管理办法》、《公务用车定点维修管理暂行办法》和《公务用车定点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凡属于财政性资金即不论是预算内资金还是预算外资金负担的公务用车必须全部纳入定点管理范围,全部定点供应通过招标来确定。实现了新的公务用车管理方式、资金结算方式和车辆费用节约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推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了街道公共事业投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返回目录。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脉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又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万亩(其中稻田面积8.4万亩),财政收入3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辖4个镇、8个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3%,农业人口11-3万人,占81.9%;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xx县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业、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专业村、户带动形式建设支柱产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县茶叶、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各类专业村40个,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一是茶叶种植面积5.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2.5万亩,良种化率25%,年产茶叶1300余吨,年产值4500余万元;二是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柑桔2.4万吨;三是草山草坡160万亩,居全省之首,全县山羊饲养量16万余只,牛6万余头,畜牧水产产值突破’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
多年来,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厂、雅洁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神宝牧业、中顺牧业、群博公司、绿园茶场、小背篓茶苑等一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联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80c10多户。
20xx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1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财政扶贫成果显著。六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共计10806万元,帮助全县1170名绝对贫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贫,组织培训并安排外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农田240公顷;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决了农村4.2万人、16.7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农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减免农业税、减免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减免、三补贴”),每年全县减少农民负担117.1万元,新增收入432万元。
3、特色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改良茶园1.5万亩,新增茶叶开发面积1万亩、桠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1万亩、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牧畜16.78万头、大棚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亩,全县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财政安排农村生态建设资金270万元,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民以沼气代柴火,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保护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设沼气池6’735口。据统计,节省柴草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余亩。实施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建设,新增造林18.5万亩,恢复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xx县的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xx县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xx县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xx县的茶叶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只有5.6万亩,难以达到财政支持10万亩以上的规模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xx县茶叶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如我县茶叶产业,尽管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茶叶生产逐渐向高、精、深产品转型。但是由于联合协作生产经营机制、市场监控机制及网络营销机制仍停留在较低效的状况,仍然改变不了“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礼品茶,无市场”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xx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5、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67.5万元,累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6、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xx县是一个财政穷县,xx年财税收入仅3339万元,每年需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相关部门下达xx县的项目任务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但是象这样的穷县、小县根本无力配套,形同虚设。由于实施项目单位没有工作经费来源,迫使部门冒险违规挪用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影响了项目设计效益,又加重了部门压力和负担,也严重挫伤了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xx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人,重点抓好茶叶、柑桔、草食牧业的发展,推进xx县的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人。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多年来,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政策”,脱离了贫困地区财力十分薄弱的实际,也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相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象xx县这样特殊贫困地区,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实在无力配套资金搞建设,国家应该对贫困县市和发达县市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取消这样民族自治地区项目建设要求地方配套资金的政策,并给予资金倾斜照顾,切实把中央有关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四
(一)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突出。
从20xx年开始,铜陵市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性增长,随后几年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20xx—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6%,在此基础上,铜陵市财政收入也随之加快增长,20xx—20xx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1%。但是收入结构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xx年到20xx年,该比重分别为63.8%、62.3%、53.0%、51.7%、43.1%、40.7%,38.9%。20xx年进一步下降为35.6%。
(二)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与其他各地财政相似,我市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一方面财政收入上划中央较多,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花钱大手大脚,财务管理松弛,支出管理难以控制。二是支出“越位”与“缺位”共存。一方面,政府承担事务较多,一些应由市场提供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在财政身上,财政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财政力不从心。三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但部分单位在执行预算中的随意性和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此外,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即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膨胀,“以法压法”、法与法“打架”的现象十分突出,财政无所适从,平衡压力加大,这实质上也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困难的一个突出表现。
(一)围绕实施铜陵奋力崛起,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打造“持续财政、优质财政”工程。
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机制。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形成具有良好的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打造“发展财政,协调财政”工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财政优惠政策和贴息、奖励、转移支付、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财税制度创新,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整合政府投资和各类支持经济发展资金,支持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不断扩大财政经济规模,实现财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打造“民生财政、和谐财政”工程。
重点是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目标,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沐浴公共财政阳光。
(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打造“公平财政、阳光财政”工程。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的范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城乡的卫生财政体系、服务农村与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农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五)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财政管理机制,打造“精细财政、绩效财政”工程。
主要是通过继续深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支付、使用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公共财政监督管理新体制。
(一)改进收入结构方面的主要建议。
1、把增加地方金融能力作为解决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铜陵市现有地方金融基础薄弱,资金供求结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能力较差。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金被存放在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贷款条件与贷款额度限制较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又严重不足。因此,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商业银行对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要加快财政担保事业发展,改善融资条件,增强地方融资能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2、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项目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加快项目建设,特别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要积极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搞好人性化、人情化招商,增强亲和力,赢得好口碑。二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充实完善项目库。抓住这个关键,有了项目建设,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协同增长,才能实现财政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把发展三产提高到重要位置。三产的基本贡献一是解决就业与地方营业税收入,二是可以增强城市的发展功能。加快发展三产,当前可以重点考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市政府可统一出台物流企业税收奖励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铜陵,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拓展物流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增强地方财力。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议建立内外包服务区,将国内外知名it软件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监理、会计、审计等服务公司吸引进驻,承接本地业务、辐射外地服务,增加地方收入。三是深入推进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城市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4、用足用活税收政策,进一步挖掘地方收入的增收空间。一是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工作。利用财政契税征管信息平台优势,在财政契税征收窗口统一征收(代征)房地产转让环节的营业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一系列与房地产交易转让环节相关的各地方税种,能有效地避免此类税收的流失,切实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加强税种之间的征管调控。比如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企业税前列支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应足额缴纳或计提。这样既可防止企业虚增利润,也可直接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符合税法政策要求。
5、要在税源管理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一是要加强税收征管。在行业上重点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餐饮服务业、货物运输业税收稽查工作;在纳税主体上重点加强对集贸市场、个体工商户的征管工作;在税种上重点加大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使用税等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依法减免税收。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税收征管法》,加强税收减免审批程序,堵塞税源流失漏洞,从而把经济增长的成果切实体现在税收的快速增长上来。
(二)改进支出结构的初步设想。
1、硬化预算约束,确保重点支出。依法加强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努力节约财政资金,配合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城乡社会治安防控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提高财政应对公共安全的保障能力。加大对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的筹资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2、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动和谐铜陵建设。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残有所助”的目标,重点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职工廉租房、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并努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行“以钱养事”服务方式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和深化“乡财县管”和“村帐乡管”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整合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继续完善面向农民服务的全程代理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一站式”服务水平,推行“一线实”工作方式。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不断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4、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财政对科研与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人员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围绕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提高其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服务全民创业。大力支持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好用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财政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继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努力巩固财政管理年活动成果。继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网上支付工程。加快“金财工程”建设,逐步完善财税库横向联网工程。积极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财政机关效能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五
随着财政国库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向县、乡两级的延伸,财政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程监督的转变,单位收支逐步透明化,一些不合理支出渠道没有了,但个别单位收入不上缴财政或私设“小金库”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票据供应渠道不统一。有的单位收入使用的票据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供应的;有的单位是一部分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供应,另一部分由财政部门供应;财政部门审核单位收入时,只能审核财政票据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单位的收入情况。
2、财政票据与自制票据混合使用有的单位为了逃避财政监督,单位收入时,按政策规定收取的.费用使用财政票据;超标准收费的部分,使用自制票据。这样极易造成单位设置“账外账”或“小金库”,用以方便日常支出。
3、收入不开票现象个别存在。大部分执法执纪部门所依据的政策、法规都有伸缩性,其面对的行政相对人又是些违法乱纪的弱势群体,所以个别单位或其工作人员有的时候把公务活动当成有偿服务,把权利商品化,从中谋取私利,导致被罚者不索取或不敢索取票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1、实行集中支付后,支付中心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同步核算,财政监督关口前移,实质就是财政在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前,进行事前监督,但支付中心实际上只能对票据的合理性、合法性,发票日期、经办人、审批人签字等项目上进行审核,虽然可以逐步规范单位的票据使用情况但对单位票据的真实性却不能保证。
2、县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部分适用的是定额税,税务部门也往往根据单位税额完成情况发放税务票据。只要完成了定额税,税务部门就供应票据,对单位的税票控制不严,从而造成单位不合理支出能够变通为合理支出的较多,也较容易,使支付中心对单位支出的真实性很难,也不可能负责。
3、县、乡两级许多实际支出由于是在农村发生或与小商贩、个体户打交道,往往没有正式票据,单位发生支出只好用白条。如果支付中心拒付这些白条,单位也只能对票据进行变通,但这往往又影响了单位支出的真实性。
1、统一票据供应渠道。为了从源头控制收入,应对票据供应渠道进行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供应票据的,应在财政部门备案以便财政部门能从源头控制单位的收入,使单位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2、健全监督机制,加大稽查力度。财政部门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日常与专项相结合,事后与事前、事中相结合的方法对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违纪情况加大处罚力度,使单位不敢触摸“账外账”或“小金库”这根高压线。
3、进一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集中支付后,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将处于一种更开放、更透明的环境,这就要求从预算收入水平出发,细化、量化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减少临时预算,科学反映各单位财务收支活动使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合法化、合理化、科学化、准确化,为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创造条件。
4、与政府采购改革紧密衔接,相互促进,把政府采购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预算单位直接控制的支出项目和资金,将逐步被财政集中支付机构控制的支出项目和资金所替代,预算单位日常支出动用的现金将大大减少,支付中心的工作重点也将从现在的为预算单位办理资金结算转移到财政资金的审核支付上来。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六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逐渐淡出农业税收征管的同时,落实民生政策、发放涉农补贴、服务“三农”发展的职责逐步增强,乡镇财政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最基础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基层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岗子乡不断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开辟乡级财源,加强收支管理,使乡镇财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1、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工作,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向乡直部门和村级组织延伸牢固树立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是财政管理基石的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双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调查研究,梳理相关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财政工作的指导考核,培训提高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乡镇财政各项工作的开展。
乡镇财政所充分发挥政策熟、业务精、力量强等优势,将乡所有乡直部门的财务纳入财政统管,取消乡直部门的会计和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变过去各自为政、多途管理为财政所统一管理。成立了“村账乡(镇)代管”办公室,安排1至2财政干部专门负责村账乡(镇)代管工作,帮助村级组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制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审核村级财务收支的执行情况,做好村账务、财务“双代管”和村级债权债务的.化解工作,促进了村级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主动参与土地出让金、改田造地资金等专项资金检查,以查促管,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做到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积极推行“村账乡管”试点,强化村级财务监督,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乡镇财政不仅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而且建章立制,对乡直部门的大额固定资产进行了登记和监管,防止资产流失。乡镇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对乡村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核,建立了乡村债权债务档案或台账,及时制止新债,定期盘活资产,清收债权,对化解的乡村债务逐笔登记,定期上报,实现了乡村债权债务实时信息化监控。
针对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向农村、监督难以到位的情况,通过改革,乡镇财政实行了全方位监督。一是乡镇财政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再到工程的验收、资金的拨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确保了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效益。二是对各类涉农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设立专账和专户,实行专人管理和负责,保障专款专用。
3、规范预算管理
进一步完善乡镇预决算制度,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约束力,解决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不严肃问题。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监管,实施以预算内外资金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管好用好乡镇政府性资金。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定期协调部门收入征管工作,搞好协税护税,努力做大蛋糕。建立了协护税办公室,承担起全乡的协护税工作,在收入应收尽收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
4、做好民生服务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向保运转、保民生、保农业农村发展延伸
根据服务三农、改善民生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利用乡镇财政贴近农村、直接服务农村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的公共服务水平,实行“一折通”、 “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将各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国家的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乡镇财政预算指标的控制和财务核算的监管,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优化乡镇支出结构,保证民生等重点支出。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土地流转等问题,理顺农村经济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乡财政所严把涉农资金监督管理“五个关口”,确保涉农专项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严把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关”
在涉农专项资金安排后15日内,将涉农项目的名称、资金来源、资金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采取会议宣传、政务公开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让人民群众知晓,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涉农资金项目实施后15日内,向群众公布涉农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时间超过一年的,在项目实施中期,择时向群众公布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2、严把涉农专项资金“备案关”
涉及涉农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及时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特别是将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包括本级匹配)、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项目安排后的15日内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让纪检监察部门了解财政部门涉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
3、严把涉农专项资金“拨付关”
严格按照不同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把好涉农资金的拨付工作,按时、足额拨付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切实杜绝因财政部门原因导致涉农项目工作不到位的情形发生。
4、严把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关”
加强对资金的跟踪管理,做到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到哪个环节,财政监督就跟踪到哪个环节;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到哪里,财政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促进涉农项目的实施。
5、严把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关”
除支持和配合纪检机关、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外,每年财政所都自行组织对涉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的自查和检查工作,严格查处和纠正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和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行为,保障农村群众的利益。
1、工作量加大,人员不足,工作难度增加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加上“村财乡代理”,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发钱比收钱还难。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一名财政干部甚至要管理几十个账户,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2、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
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例如下乡所需的交通工具开支,需要印刷大量的分户补贴清册,需要大量增加计算机的纸张、墨粉消耗等,而这些都是乡财政正常经费预算难以保证的。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同时,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现在是租用乡政府的办公楼来办公,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经费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基于实际调查和分析,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1、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
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重要性,将县乡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区乡财政体制。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各地乡镇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类指导和改革区乡财政体制,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区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
2、加强乡镇财政制度建设
要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大力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对涉农补贴项目资金统一在乡镇设立专户,在乡镇报账。涉农资金发放上,区级财政要对乡镇给予一定的预拨资金,以解决兑付时间紧、任务重而带来的困难。整合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形成大类项目,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按大类项目分配资金,形成支农的合力,降低管理成本。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控制乡村债务增长。各类建设要求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的项目多、配套比例大,建议上级减少对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乡村支出压力,给乡镇财政控制债务留出空间。
3、加大公示力度,健全公开机制
公开是保证一切工作“阳光操作”的必要前提。创新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公开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要在深化现行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常规公开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形式。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页等,实现从中央到乡、到村的自上而下的全节点公开,把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资金流程,分配过程和发放过程全面公开,把资金的安排、项目规划审批、政策规定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使乡镇涉农财政资金更加透明阳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减少资金下拨的环节、程序,缩短资金到位的时间,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资金的下拨与资金信息公开结合起来,减少政策落实到位的时间差,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众对党对政府的误解。
4、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科学合理决策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的投放,对于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项目要特别慎重,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盘活资源,突出重点进行监管,突出监管效果,有效打压基层找关系、跑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乡镇在项目资金上的自主权。对于涉农财政项目资金的投放,建议减少和取消区乡政府的项目匹配资金,从而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项目,建议通过统一部门审批,避免多部门、多渠道审批和管理,对乡镇涉农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减少运作成本,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安全。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七
民族大赛马。以最美乡村为品牌,以游牧草原文化为基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针对拓展出的“商(商务旅游)、养(养生旅游)、学(研学旅游)、闲(休闲度假)、情(情感旅游)、奇(探奇旅游)”等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创作推出《xx婚礼》等一批精品力作,大力实施“旅游+”思路,不断加出新产品新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力争20xx年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结合我旗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景区景点提档升级。
(一)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加快旅游业提质升级。要以乌兰五台、xx城两大4a级核心景区为龙头,进一步加大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对现有的“牧人之家”信息网络化升级,鼓励牧民结合畜牧业创办牧区生活体验点。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营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4座,新建扩建旅游公路123公里。大力开发疗养康复、特色医疗等健康旅游产品,年内以阿吉太养生园为平台,打造蒙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构建“一心、两线、五条、六区”旅游格局(“一心”即巴拉嘎尔高勒镇为中心、“两线”即国道207线和国道306线、“五条”即草原风光民俗风情之旅、旅游特色名镇之旅、中国最美乡村之旅、xx白马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六区”即乌兰五台景区、xx城景区、成吉思汗瞭望山景区、游牧部落景区、哈布其盖景区、苏力德文化产业园区),集中旅游资源优势,以xx城景区为核心,以“99公里”草原游牧文化景观带为基础,打造草原5a级旅游景区,推动全旗景区深层次建设。
(二)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突出我旗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奶食品、牛羊肉制品等一批地标性商品生产基地。利用我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动我旗优秀旅游商品入选“xx首选旅游商品”名录和“xx博乐歌”。
(三)积极构建智hui旅游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政务平台建设,推动旅游与网络融合发展。结合我旗大数据运用中心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及主要旅游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热门思想汇报积极构建智hui旅游游服务体系。传统旅游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整合丰富的线下资源和线下服务能力强,所以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吃、住、行、娱、购、游”旅游发展就大要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开发和设计出符合旅游消费市场的多种产品供旅游者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传统旅游业的产品单一,顾客重复消费率低及覆盖用户有限,获取用户成本高的顾虑。加强各景区信号覆盖率,推动景区、餐饮点、购物场所、娱乐场所消费支付电子化,提高在线旅游收入的比重。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年初已经对我旗六大景区和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详细规划,包括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客源市场、营销策略等。尤其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注重与京津冀等一线城市和周边地区旅游线路的对接,形成网络优势,扩张旅游市场。
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引导,年内以巴彦宝力格嘎查和巴彦额日和图嘎查为试点,采取由旅游企业代缴医疗保险、合作经营牧区生活体验点和代售牧民畜产品等形式,工作总结改善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旅游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任务。
20xx年,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服务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微电影及app等新媒介扩大宣传影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方面的合作,在赤峰市和东三省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与赤峰市旅游协会、沈阳市旅游商会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并得到赤峰玉龙机场和沈阳铁路局大力支持,开通了华东五市旅游包机及沈阳市到白音华东站旅游专列,进一步拓展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旅游客源市场。通过资源互补、客源互送等方式,为广大游客提供更优秀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数量。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严格按照《xx自治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定“牧人之家”旅游点等级,并出台星级“牧人之家”旅游点奖励政策,促进当地牧民群众增收,激发牧民转产创业热情。加快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队伍,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景区,按照《xx旗“牧人之家”旅游点管理暂行办法》及《xx旗规范牧区旅游点建设审批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新建旅游点审批程序,依法惩处违规旅游点建设行为,并提高旅游市场监管和投诉处理效率,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游客合法权益。
深入我旗几个重点景区和部分“牧人之家”旅游点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我旗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雷同,观光产品多,参与体验产品少;旅游季节性明显,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产品相对不足,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导致旅游购物、文娱消费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低。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通往部分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狭窄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景区、“牧人之家”旅游点的住宿、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需要改善和提高。
(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管理有待提高,部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尚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整体需要,旅游质量与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四)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部分“牧人之家”旅游点开发缺少规划,盲目性、随意性开发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一)科学编制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树立全旗旅游规划“一盘棋”理念,聘请资深专业团队抓紧修编全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赋予规划绝对的权威性,坚决执行好总体规划,确保旅游开发一切行为遵循规划,以规划总揽旅游开发一切行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旅游产品千篇一律。
(二)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立足我旗独特的区域优势,注重草原民俗与自然风光、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旗的富民产业来打造好、发展好。
(三)继续抓好重点景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企业资源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同时,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心得体会突出“多彩草原、乐在xx”这一主题,精心打造“多彩xx珠穆沁”品牌。
(四)围绕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主干线至旅游景区旅游公路和重要旅游景区连接线建设,切实提高我旗旅游通达能力。
(五)切实加强旅游环境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和旅游市场物价指导调节机制,推动形成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游客文明出游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我旗旅游形象。严格对“牧人之家”旅游点的审批和监管,规范旅游点名称,限制数量、提高质量,在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同时,真正做到促进牧民增收。
(六)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强化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增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着力改善全旗旅游服务质量,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七)进一步整合全旗宣传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宣传营销机制,利用好网站、微信、微博、微视等新媒体,构建全方位、多平台、立体化的宣传推介格局,力争用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的宣传强度和最好的宣传效果。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八
20xx年2月农发行出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低风险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试行)》,简化了低风险贷款操作流程,下放了贷款审批权限,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为切实管好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分析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业务防控信贷风险难点,就如何加强该类贷款的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是地方政府因公益性农业建设需要或对当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农业建设需要,通过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向农发行申请并承贷,由地方政府将还本付息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或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归还相应贷款本息的贷款。低风险贷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增长快,并全部为项目贷款。二是无不良贷款,贷款展期比例低。三是贷款利息全额由县级财政承担,补贴到位正常。四是贷款主要支持资金需求量大、社会效益明显的建设项目。
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在发放和管理中,有着与其他贷款不同的信贷风险防控难点。
一是政府信用评价难。地方财政是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建设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且承担最终还款责任。地方政府信用是贷款风险的重要控制点之一。目前在该类贷款调查评估中,对政府信用评价仅仅从近两三年地方收支状况、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消化责任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分析,很难全面反映地方政府的信用度。
二是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析难。目前,调查评价中,仅仅从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去分析预测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及其增长潜力,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就可能出现贷款偿还风险。
三是政府负债程度控制难。虽然政府垫付性贷款项目调查评价中对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三项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分析时点三个“率”均在自治区级政府规定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安全警界线内,但并不等于在农发行贷款还清之前均在安全线内。如何促使政府合理负债、适度负债难度大,缺乏有效控制措施。
四是贷款管理难度大。项目贷款金额大、期限长,同时财政垫付性贷款涉及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不排除政府统一调度和使用资金,出现移用贷款的可能,增加了贷款管理难度。
五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信贷人员对政府信用缺乏正确认识,对信贷风险缺乏足够重视,对风险的分析和内部的约束不够,防控风险措施单一。
(一)防控政府信用风险。
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全面准确评价地方政府信用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价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不仅要分析地方政府与农发行相关的利费等补贴到位情况,而且要分析地方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政府类贷款履约率,以及整个金融环境情况;不仅要分析地方财政能力,而且要分析地方政府透明度、行政效率;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活跃程度,还要分析地方法制健全程度及司法执法力度等等。
二要定期与不定期地监测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三项指标,防止盲目举债、过度负债。
三要当好政府参谋,合理安排政府债务到期偿还时间,避免债务到期过于集中,给农发行贷款带来偿还风险。四要防控地方政府领导的道德风险,还贷期限尽可能在当届政府任期内。
(二)防控农发行自身操作风险。
一是要进一步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财政垫付性贷款的风险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贷款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二是改进决策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低风险贷款实行不同贷款审批决策流程。对于财政垫付性金额大的项目贷款,建议增加决策审批环节,按正常程序进行贷审会审议,贷审委为行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进一步降低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的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是调整贷款条件。如用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财政垫付性贷款,承贷主体必须是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且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这样的条件要求,一方面限制了农发行业务范围承贷主体的可选性,另一方可能出现人为包装项目。
(三)防控项目实施风险。一是要将优质服务寓于监管之中,经营行要与政府、财政、项目建设单位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防止工程超概算,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二是要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进度拨付资金,严防挤占挪用,确保专款专用。三是要督促政府与项目建设单位处理好项目相关部门的关系。
财政调研报告篇十九
随着国家“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科技和农业生产风险补贴机制也日益完善,自__年起,我县陆续出台了高效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国家补贴保险”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颇具经济魅力的字眼,农业保险补贴为农民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补贴及高效农业种养殖业保险补贴成为各级政府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激励手段。高效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运行近7年了,究竟给广大农民带去了多少实惠,农民如何看待“高效农业保险补贴”,“高效农业保险补贴”还存在哪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就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研。
据笔者调查,__镇是全县经济作物重镇之一,从__年起实施高效农业保险制度。保险品种从当时的能繁母猪增加到育肥猪,__年参保品种呈多样化,有油桃、梨、钢架大棚、河蟹养殖等品种。参保率和保险品种逐年提高,财政对参保农户的保费补贴标准在逐年提高,其中肉用仔鹅、育肥猪、肉鸡、荷藕、内塘河蟹等品种高效农业保险的保费,各级财政补贴达70%;能繁母猪、奶牛品种高效保险各级政府补贴高达80%。到目前为止,全镇参加高效农业保险的`品种已有七种,广大农户受益匪浅。
目前,高效农业保险补贴工作在宣传动员、承保核实、防灾减损、查勘理赔、资金配套、财务运作等环节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关注。
1、宣传动员待加强,参保意识待提高。由于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影响,理解和接受保险的观念较弱,对补贴政策缺乏了解,往往要等到“殃及池鱼”,才会“怦然心动”。加之现有经营规模较小,预期收益较低,不愿再付出保险成本,如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由于赔付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当年度的台风、暴雨、持续高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户自愿投保积极性有待提高。
2、服务机构不健全,行政推动难维持。从目前情况看,县镇村高效农业保险工作几乎全部依靠基层组织行政来推动,类似于农业保险公司机构还未将保险产品的经营服务延伸到乡镇村组户,还没有真正建立让农民更积极、更踊跃、更放心的基层保险机构与队伍,农业保险机构应有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根本没有发挥。
3、保险成本费用高,理赔定损难公正。高效农业保险费率偏高。一方面是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品种,农民是急于投保,其出险率和赔付率就高,保险公司就有亏损,如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另一种是旱涝保收的品种,农民则不愿参加保险,造成保险公司无利可获,经营成本上升,因此费率也高,如旱生蔬菜保险业务。理赔定损难公正。一方面是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是镇村干部兼职,未经专门的培训,机械性多、灵活性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按照理赔条款的条条框框,许多损失不在范围内,但因其考虑化解农村基层干群矛盾实际,特殊原因的,也适当赔偿。另一方面是承保标的是动植物,流动性大,基本信息难把握,要制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让农户满意的理赔标准就较困难。
4、资金配套难保障,财务核算待加强。作为惠民之举,国家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由各级财政和农户共同负担保费。但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依靠县镇两级政府,而农业大县与重镇,往往都是财力弱县镇,配套补贴资金负担相对较重。
5、保费指标下达不合理,有虚增保费、虚支赔额的违纪现象。据调查,有些地方主管农业保险部门为片面追求保费指标,不顾当地实情,以粮食种植面积的40%下达高效农业保险面积和保费,造成基层虚增保源和保费,出现集体垫付保费、虚报定损理赔、骗取上级财政补贴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也容易出现个别参保户多次报灾,以轻报重,以少报多等虚报现象。同时,镇村两级对农业保险代事代办财务核算制度不统一。
高效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的实行在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农民积极参保投保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应当建立差别化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更多的补贴资金,加大对农业大县重镇或者欠发达县镇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当地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相关重点保险品种进行适当补贴,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贴额度,以减轻农民个人保费负担压力。建议将是否参加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作为高效农业发展扶持奖励的前置条件。
2、强化宣传动员,增强保险意识。将高效农业保险精神宣讲到户,讲清政策,讲透条款,使得种养大户能充分认识到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是为了降低他们农业经营风险,增强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参保。
3、完善考核机制,力求务实为民。高效农业保险补贴工作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完善基层考核机制。高效农业保险补贴的推广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基层干部。摒弃部分干部对高效农业保险工作视为“多此一举、忙中添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认识。二是纠正以粮食种植面积一定比例下达保费指标做法,切实为基层办实事,为农户办好事。
4、加强队伍建设,规范核算行为。应加强部门协调,明确各职能部门管理责任。财政、人保、农经、气象、农技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强化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各守其职。建立农业核灾定损工作组织和三农保险专兼职队伍,定期对核保和定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加强对基层财政、农经部门、行政村有关保险代理代办业务培训。
财政调研报告篇二十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依据一定的原则,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并通过绩效评价找出财政支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方向,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随着以编制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国库集中支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财政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重视。由于目前xx县县级财政管理基础还不够坚实,实施绩效监督将会面临观念制约、制度制约、技术制约,所以推进xx县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绩效监督管理的层次、主客体,初步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及选择适合xx县县情的改革路径。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完善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深化与延伸,是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支出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政府性负债比重正在逐步加大,给政府及财政部门带来新的压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改革与财政管理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对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绩效监督评价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财政资金是政府性资金,实际上是老百姓的钱,财政资金的安排必须符合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今后财政支出重点要放在公共事业领域,如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的.本意是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是体现公共财政投向结果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支出的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通过绩效监督评价,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用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管理需要,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在客观上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二)绩效监督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xx县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在确保解决“吃饭”问题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的资金用于“建设”。“建设”与“吃饭”不同,必须更讲求效益。花钱要搞清楚资金的投向及效益,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财政部门将大量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这在客观上需要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即绩效监督评价。特别是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促进部门和单位树立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理念,从而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绩效监督评价是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杠杆。财政资金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不仅体现政府投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而且是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杠杆。因此,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直接关系到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入方向。通过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专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财政支出项目本身绩效和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四)绩效监督评价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实际需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分离是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采用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体系,通过“跟踪问效”的方式,对财政资金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判。目前以绩效监督评价为重要手段的预算监督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它将成为公共财政管理的“三驾马车”之一,共同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绩效。
对绩效的监督,对资金的分配效果、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出结果缺乏监督和考核,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项目投资失控、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大量低效和无效投资。一些盲目投资,低绩效投资所带来的损失,一定程度上比财务违规造成的损失大的多。所有这些急需我们引入绩效监督思想,更加敏锐而不是机械地去监督财政支出。另外,近几年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丰硕成果,预算资金更加综合,预算细化程度明显提高;连续多年的会计信息质量大检查,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得到改进;这两方面都给财政绩效监督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
xx县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工作从xx年年开始起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xx县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工作,有必要对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工作实践进行再思考。
(一)xx县绩效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xx县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工作起步于xx年年。根据甘肃省财政监督条例和xx市财政支出跟踪问效暂行办法,结合xx县财政工作实际,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xx县财政支出跟踪问效实施办法的通知》(徽政发[xx年]37号),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绩效评价的组织方式与实施范围、绩效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作出了规定,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外部环境。财政局制定下发《xx县财政支出跟踪问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来2个一级指标,分设12个二级指标,具体细化为26个共性指标和4各个性指标,并制作了《xx县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和《xx县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范本,明确了财政局内部绩效评价工作的职责,建立起了内部协调机制,以利于绩效评价工作上的配合。
根据《xx县财政支出跟踪问效实施办法》的精神,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xx年年和20xx年选择了财政专项支出在五十万元以上的5个项目布置开展绩效监督检查,涉及的项目包括整存推进扶贫项目、城区三期拆迁改造、东西河道治理、工业集中区建设、金徽大道建设等项目。对项目涉及单位县建设局、拆迁办、经委、国土局、水电局、城关镇、水阳乡、银杏乡等部门xx年年度和20xx年1月至6月份期间,有关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财政绩效进行了延伸检查。在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项目会计给检查组送审的会计资料,仅仅反映项目财务机构直接经办的资金收支状况,而涉及同一项目的资金却分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办理收支事项,与项目专门会计没有充分衔接,项目会计核算反映不出本项目投资运作的全貌,会计部门很难发挥参与项目资金全程管理和财务计划控制建议职能。项目建设资金财务进度考评和财政绩效评价基础资料不全面。检查组未查阅到项目工程投资概预算等财务基础资料,无法考评财政投资到位进度,也无法全面评价完成项目投资部分的财政绩效,更无法准确估算项目投资的资金缺口,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切合实际的筹资建议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检查组建议项目实施单位,在编制和修订项目建设规划时,编制和及时修订详细的投资预算和筹资方案,便于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监管和考评,也便于财政部门及时筹集建设资金,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产生的绩效评价报告反映问题的层次和深度还不够深入,绩效监督评价的结果还没有与预算安排挂钩,难以为政府监督和考核公共管理部门绩效提供依据。
(二)开展绩效监督评价的难点分析。
早在xx年4月财政部就下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此后又下发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开始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这几年实践情况看,绩效监督工作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当前绩效监督环境基础还很不完善,存在现代财政观念、绩效监督法规制度和财政绩效监督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实施绩效监督评价还存在较多的难点。
1、绩效监督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财政监督活动的法律法规,相关的一些规定散见于《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的法律规范更是明显空白。有关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主体、组织实施、工作程序、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效果的责任追究、跟踪问效等方面均没有相应法律规定,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监督工作机制,使整个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当前一些关于绩效监督工作的思考,在各地财政监督机构中进行,也出台了部分框架性、原则性的规范文件,但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将绩效监督列入当前实质性的工作部署中。
并缺少基本共识,一些官员和民众仍缺乏一种公共性、效率化的现代财政观念。部分部门和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形成绩效评价的理念。
财政调研报告篇二十一
我分局开展资金监管两多以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我分局认真总结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二年来取得的经验,在资金监管中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重点环节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xx年-0月累计公开公示398次,其中单位预算资金26次,项目类资金25次,补助类资金53次,村级财务资金294次;开展抽查巡查次数为68次,其中单位预算资金2次,补助类资金3次,项目类资金57次,村级资金6次;累计监管支出资金共747.4万元,其中:预算资金264.5万元,补贴农民资金3343.3万元,项目类资金908.4万元,村级财务资金003.万元。在对分局镇的各项资金的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谈谈我分局具体的资金监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部署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一是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xx年初到现在,我分局都及时组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分局局长及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八斗镇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财政人员具体抓落实,确保了对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领导。为更好地开展资金监管工作,细化了各类财政资金监管的目标任务,明晰了监管的环节、流程、措施。二是全面筹划安排监管工作。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搞好组织领导分工,明确监管工作职责,专题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二)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传递资金监管信息。
一是建立信息通达机制。为建立健全信息通达机制,财政分局指定一名信息联络员,及时上传下达政策资金信息。通过近一年财政资金的监管,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去年资金监管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规范了八斗镇财政分局资金监管系统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了乡镇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和,不断提高了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财政分局设置专线电话为举报电话,并向广大群众公布,安排专人负责,随时接受各单位反映情况和广大群众反映的问题、建议。
(三)抓好信息公开,准确公示乡镇财政资金实施情况。
一是及时公示监管信息。财政分局利用各村村务公开栏,公示各类惠农资金使用范围、对象、标准等内容和项目资金的资金来源、工程概要、建设规模、投资总额、中标施工单位、资金拨付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村级资金的使用情况;财政分局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分别对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公示。二是及时组织抽查巡查。抽查巡查是落实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对监管实施效果起到重要督导作用,财政分局积极协调、组织有关职能站所对各类财政资金实施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巡查,及时发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有效防止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0月份共开展抽查巡查工作68次,其中单位预算资金2次,补助类资金3次,项目类资金57次,村级资金6次。三是及时跟踪项目进程。财政分局积极参与项目申报、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工作,对分局镇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管,重点监管项目的合同签订、施工进度、竣工验收和资金去向,定期察看项目建设情况,检查资金使用情况,评估项目绩效。xx年一事一议项目个,均能按程序、要求、标准组织实施。
(四)构建监管体系,着力强化对乡镇财政工作的督导。
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我分局着力在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上下功夫,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明确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管职责。二是制定实施监管方案。依据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黑龙江省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办法》文件精神,结合我分局实际,制定出台了《绥棱县泥尔河分局关于切实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并从加强乡镇财政预算资金监管、项目资金监管、村级财务监管、惠农补贴类资金监管等方面入手,逐项制定监管办法,逐步抓好监管工作落实。三是检查考评监管工作。财政分局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范围,对分局镇财政资金操作程序、运行质量、使用效益等进行全面考评。
(五)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对资金监管工作的保障。
一是在能力建设上,针对当前财政分局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三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责任心弱化)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积极参加县局干部轮训,同时财政分局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试,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财政分局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财政业务、法律法规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法律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纪律严明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二是在基础建设上,我分局加大了对办公场所、设备等的资金投入,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网络宽带、扫描仪、照相机等办公设备设施,大大改善了财政分局办公条件,使财政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和电算化。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延伸,党和国家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用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对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财政资金监管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财政补贴资金分配体制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差。就当前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中,类似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从客观上应该以种植面积为补贴标准的财政资金,但实际中由于种植面积难以核实,动态管理难以操作,以致出现了“补而无田”和“补而不种”现象。还有实际操作中部分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人口的变化是较大的,往往是以前分田人口多的,现在的人口少了,以前分田人口少的,现在却人口多,而国家的田地政策是长期不变的,造成同样是本地村民,有的可享受到多个人的优惠政策,而有的人却连公共财政的一丝一线“阳光”都享受不到。造成政策的落实,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不高。
财政调研报告篇二十二
根据市局要求,我局立即组织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并取得国地税部门配合,对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等进行了分析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经济增长较为平稳,财政收入增幅不大。今年我县经济增长继续延续上年平稳态势,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1亿元,占年初预算的32.3%,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国税完成4.2亿元,地税完成1.9亿元,财政完成40万元。受重点企业集团清欠和企业所得税结算因素影响,实际财政收入呈负增长。
2、重点企业贡献显著,建安房企增长较快。一季度十强十佳企业预计实现税收5.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5.2%,增收0.6亿元,其中集团入库4.5亿元,增收2800万元。五大集团入库税收4.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8.7%,十佳民营企业入库2830万元,增收2100万元,对财政收入贡献极大。由于新年度建设工程的开工与结算以及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税收清理,使房地产与建筑业税收大幅增长。
3、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工商各税增长明显。主体税种。
保持了较高增幅且增收明显,增、消、营、所得税预计完成。
5.5亿元,占总收入的90%左右,同比增收1.1亿元,增长25%。其他工商各税增长明显,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增幅较大。
今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家,总数达104家,前2个月,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2亿元,增长56.3%,13家企业产值超5千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增长23.9%,在全市县区中,总量第1位,增速第2位。预计一季度规模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长40%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3%以上。
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亿元,增长46.2%;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5.9%;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20.7%;亏损企业数1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家,亏损额1258万元,增长151.6%。
(一)财政增减收因素分析。
1、减收因素影响:
亿元的因素,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只有3.9亿元,比上年下降25.7%。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幅总体小于上年,增收压力较大。
二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继续影响个人所得税收入;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扩大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也相应影响相关税种收入增长水平。
三是经济增速和政策影响。收入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与地方税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房地产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增幅出现环比回落,从而影响税收的增长。
满负荷生产;加上节能减排、拉闸限电影响,企业难以正常生产。
2、增收因素影响分析。主要是重点企业新建、扩建项目,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较大。加上今年以来,我县财税部门积极开展税源调查,认真做好税收预测分析,科学安排组织收入工作。强化征管,细化措施,严格规范执法,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加大欠缴税收征收力度,组织收入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今年财政收入增减因素从分税种情况看,今年税收增收主要来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预计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他税种收入预测比去年实绩有所增长。从分行业看,重点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仍占大多数,除来自工业企业税收外,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是地方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今年继续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县房地产行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县是山区县,人口少,房产销售已近饱和,加上我县近期没有大型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预计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比去年有所减少。
(二)财政增支因素分析。
工程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国家政策性、强制性的民生投入较往年大幅度增长,这些都需要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预计今年我县财政增支达1.1亿元以上,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很大压力。
1、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引导拉动民间和社会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2、发挥金融和担保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职能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扶持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大民生工程和重点支出的投入,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4、继续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