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小学克与千克教案大全(20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不仅是一份指导教学的工具,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编写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这些教案包括了不同教学阶段和内容的范例,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一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条,各种实物等。
1课时。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问题,平时你们去超市买东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师:对,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俱全,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
出示图一:购物。
师:周末,小丽和小宁陪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都买了些什么?物品外装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饼干,净重110克。
生:洗衣液,净重5千克。
师:嗯,还有一个苹果需要用称来称一称,才知道它的重量,5个苹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克和千克》出示图:图片找标识(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先来找一找含有克作单位的物品,把它找出来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苹果,25千克。
师:嗯,真棒!我们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净重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吗?
生:称。
师:对,用称来测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称。
出示图:日常生活中的称。
师:看,这些都是测量物品的称,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选择的称是。
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称吧。
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左端的“0”刻度开始。
3、称的重量范围在5千克。
4、将物品放在盘子左边,游码放在盘子右边,一定要轻拿轻放,调到平衡。
5、读出数据。
生:想。
生:约重1克。
师:约重1克,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亲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2分的硬币,发给同学们,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师:一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
生:很轻,很小。
生:像没拿东西一样。
师:问题: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同学们估算一下!
生:7粒。
师:对,咱们这个实验上显示结果是7粒,黄豆大约有1克重,因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总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大约重1克,这种比较轻的物品是用天平称来称的。咱们再来看图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单位的商品,把它给找出来吧!
出示图:克。
师:请同学回答,把它读出来。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师:对同学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单位的商品。
师:(板贴)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字母“g”表示。刚才我们学习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图: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绒。
师:嗯,回答正确,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如这包纸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张,就会比1克轻。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一张纸。
生:
师: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一粒米.......同学们,刚刚对1克已经有了初步地认识和了解,那我们一起继续研究1千克有多重!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苹果整箱重5千克。
师:同学们来看我手里拿着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师:是的,你们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师:对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样来测量千克的呢!
一起来看:物品的重量用称来测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个西红杮约重1千克。
3、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
测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几,所指向的数字就是几。
师:板贴: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字母“kg”来表示。课堂总结: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学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币是1克重,7粒黄豆约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两个500克,两个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出示:
一、小练习:
1、一袋奶粉重500()。
2、书包重1()。
3、一个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体重28()。
5、一个气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断:
1、一袋盐重500克。()。
2、一只鸭重3克。()。
3、一根跳绳长2厘米。()。
4、爷爷体重重60千克。()。
5、一只猫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知道了物体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为单位的,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面都有它的净含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体吧!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二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进行简单换算。
学习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学习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激趣定标,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掂一掂”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第一步:认识克。克相对学生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猜一猜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说说生活中大约1克的物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设计了两袋糖的质量是多少,从中引出1千克=1000克,接着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课本上的练习题;课外的练习题。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盘秤、天平、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每组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凉茶,200克的果冻,1千克沙子、2袋500克的盐、纸巾一卷,数学书一本,橡皮檫,中方本,一张表格。
一、创设情景。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重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重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以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引出重量单位,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新授课。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重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重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出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要用秤来称,并且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秤用在什么地方,称什么样的东西,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重点介绍盘秤这种常用并容易认的秤,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认识克。
(1)感受1克。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一克重。(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的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克的重量,体验一克的不同物品的重量,为后面感受不同重量作对比作铺垫。
(2)感受10克。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一克慢慢增加到10克,让学生体验重量的变化和一克与10克的联系。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的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重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知道1克和10克感觉的基础上,初步练习估重。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重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已有的经验,进行第二次估重练习,并对这节课重要教具500克的食盐的重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重量吗?(师操作: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袋盐的重量是1000克,还是在克的基础上,以克为单位,同是这两袋盐再用秤称,发现结果是1千克,用盘秤称巩固了之前介绍盘秤的用法,同时自然的将1000克和1千克联系起来,这两个都是表示这两袋盐的重量,所以是相等的。后面在介绍它们的不同,一个是以克为单位,一个是以千克为单位,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关系与不同,理解深刻,帮助记忆。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设计意图:用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克与千克的不同。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的说说千克与斤和公斤的关系。
(3)找一找掂一掂。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重量,我们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根据已经知道的1千克的体验去寻找同样是1千克的沙,知道掂起来感觉差不多的,重量也是差不多。在此处拓展,锻炼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对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89页第4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做单位合适还是克呢?(生汇报)。
2、出示给姥姥的一封信。
师:同学读一读,小组讨论一下,这封信有哪些错误。(生讨论)。
师:小明的信主要错在哪个方面,(生:单位)(师在每个有重量单位的文字下面划线让学生一个个纠错)。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克表示重量轻的物品,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认识,小明的信使学生在趣味中巩固新知。
3、活动。
4、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
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四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克和千克,在此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并称一称验证猜测,找一找,估一估等环节然学生充分的感知和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学生的兴趣很高,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有趣而又感兴趣的环节中学习本节的知识点。我在课前给学生分小组,在课中学生小组合作的很好,每个小组都很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约1克,常见物品如1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等,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2、填上合适的数。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践活动。
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自选内容。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六
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克()克。
()克()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
5、解决问题: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七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一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难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教法:
问题教学法学法探究法
教学教具: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三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情境图、实物。
一、引导复习。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讲解。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二、情境导入。
1、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疑。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四
1.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秤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它表示的实际含义。
2.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秤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时是在以有的知识经验“千克、克”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重量的表示法,尤其是用电子秤称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电子秤上显示的重量来学习以小数形式表示的重量。
学生收集一些含有重量标识的商品包装。
师:小丁丁要考考大家。
1.选择单位。
一只鸡蛋重65()。
小胖重38()。
一只足球重320()。
克千克。
2.看卡片口答。
问:7400g=()kg怎么表示?
3.出示课题。
师: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千克、克”。(板书课题)。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适当的回顾,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重量单位的换算题7400g=()kg引起学生的关注,对于用过去的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1.出示情景图。
师:我们接下来和小丁丁一起去超市看看。
小丁丁想和妈妈买什么?(鱼)。
电子秤上的数你会读吗?
师:含有一个“。”的数我们叫它小数,这个数读作“一点五二八”。
(小数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但这里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小数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前的部分表示几千克,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几克。)。
问:你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这个数各部分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
归纳:在1.528kg中,
“1”表示1kg,小点后的“528”表示528g。
所以1.528kg就是1kg528g,也就是1528g。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小数来表示重量。
板:1.528kg=1528g加课题:------用小数表示。
2.师:电子秤上的重量你会看了吗?
出示:一包苹果1.970一串香蕉2.053。
师:
(1)试着读一读,左右说说它们表示的重量。
(2)完成填空。
出示:
________kg________g=________g。
3.活动。
师:拿出你收集的物品重量在小组里读一读,说说表示多少。
反馈:含有“0”的数的读法以及“0”表示的含义。
(生活中有数学的知识,我们又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而且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等的能力。)。
4.练习。
(书p36/2)。
说说“3.500”和“0.617”中的“0”表示什么?
(在小数表示的重量中,小数点后含有“0”的数部分学生理解上有难度,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你会用电子秤的表示法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吗?
2.书p36/练一练。
3.小组活动。
4.独立练习。
练习册p23/1,2。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千克、克——用小数表示。
1.528kg=1528g。
读作:一点五二八千克。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认识克
重量克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六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2.继续学习秤的使用与认识,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3.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师:这本字典的重是0g吗?说说你的看法。
师:这本字典重1000g(板书),也可以用一个较大的单位,记作1kg(板书)。
齐读:1kg=1000g出示用“千克”的秤。
师:这本字典重1000g,如果放在这个秤上,指针会在哪儿呢?(生指)。
师:我们来感受一下1kg有多重。学生用手掂量,说说感觉。出示一只5kg的西瓜和5个1000g的菠萝图,天平正好平衡。
得出:5千克=5000克(齐读)。
小练习:
2kg=()g()g=1kg()kg=5000g8000g=()kg。
1.师: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正好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的。
2.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师:这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例如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2kg900g=()g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说出思考过程,并汇报。
小结: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先把前面的2kg化成20xxg,再加上后面的'900g,就是二千九百克,所以秤面上的重量可以读作二千克九百克或是读作二千九百克。
3.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相应习题。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重量单位:g与kg。在实际生活中,你认为什么时候用kg做单位,什么时候用g做单位,这两个单位如何应用更好呢?让学生畅所欲言,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用g,较重的用kg,举例说明。
2.师:那下面这些物品的重量用什么单位好呢?出示题5,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商量完成,汇报。
3.把书桌重10()改成:书桌重9800(),你认为该填什么单位呢?为什么?
小结:在选用合适单位时,除了想物体的重量,还要看它所给的重量值。
书上题6。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七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八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
估一估。
称一称。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十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袋礼物、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
1、填单位。
2、找朋友。
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小学克与千克教案篇二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1.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
(3)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4)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g表示,它又叫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