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中国历史人物心得(通用19篇)
爱与关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要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写一篇精彩的文章?这是许多人心中的问题。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能改变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一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二
近代中国历经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给予了我们很多启迪和教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华民族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斗争,奋斗,救国等多种因素。本文将以五段式的形式,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
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经历了很多艰辛和磨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力图变法、救国,但收效却甚微。他们从社会动荡之中觉醒出来,迫切希望革命。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多次领导起义,鼓舞了底层人民的斗志,将近代中国带向了新的方向。无论成功与否,这些历史人物都深切理解国家和人民的痛苦,他们用奋斗和努力展示了实现民族复兴理想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在思想上的宽广与胆识令人叹为观止。魏源、杨度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在文学、思想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变法时期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和观点,为中国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支持。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立人物,他们主导了中国革命,捍卫了国家利益。这些历史人物富有智慧,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是与时俱进的,通过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引领了民众奋斗的方向。
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以勇于改革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建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用自己的笔端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希望唤醒国人的觉醒。中国的近代化与解放都离不开这些伟大历史人物的贡献,这些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心。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影响力深远、广泛。这些人物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了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力超出了他们所在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指导我们,激励我们追求更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奋斗和成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与反思。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勇气,推动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先辈们的事业,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继续推动中国的崛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经验,我们能更好地面对困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道路。
总之,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奋斗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与经验。他们的辛酸奋斗,智慧与勇气,伟大贡献和影响力让我们不断追求进步。我们应该怀着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传承他们的事业,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历史人物,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三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艰苦卓越的奋斗史,也是一代代英雄人物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历史。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悟到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力量。下面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我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近代中国英烈的精神火炬。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波折和挫折的历史,但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数英烈涌现出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精神上的巨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他们的精神火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继续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段:近代中国伟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我们的敬仰。他们抛弃了个人的享乐和利益,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族和人民的事业。他们无私地为民族利益而奋斗,为人民谋福祉,挽救了危难时刻的中国。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典范,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忘我地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幸福。
第三段:近代中国领袖的坚定信念。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信念。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直坚定地走下去,是因为他们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坚定不移。他们相信,民族的命运不应由外界决定,而是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这种坚定的信念无疑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第四段:近代中国英雄人物的不屈不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精神,还体现在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是国内外的压力,还是个人的困境,他们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迎难而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是他们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学会的一项重要品质。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无私奉献、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我们注入了前行的动力和勇气。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可以不断激励我们行进在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传承英烈的血脉,传递他们的精神,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开辟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国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精神来展示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以此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文章结构合理,逻辑流畅,通过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渲染,让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四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五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六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七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八
刘宗敏是谁?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将之一,为李自成南征北战打江山,李自成屡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励和收拾残局。甚至后来为了能够激发农民军士气,当场将自己的两个妻子斩杀。
其实说起刘宗敏,相比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人们往往更关注于他睡了吴三桂宠妾陈圆圆,并最终导致吴三桂彻底降清一事。
当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认识刘宗敏,只以为是李自成强占了陈圆圆,最后逼得吴三桂大开山海关的。不管知道还是不知道,本文只为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刘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明朝末年,官场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地主豪强剥削农民,政府还屡次强占租税,许多人因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刘宗敏的父亲便是因为官府强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税,所以最后上吊自尽了。刘父一死,就只剩下刘宗敏与母亲相依为命。
刘母一介无知妇人,又拖了一个小孩子,无以为生,最后就只能带着刘宗敏乞讨为生。那个年代,吃不起饭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却少之又少。
刘母带着刘宗敏乞讨,肚子填不饱,衣服也穿不暖。母亲是伟大的,每每乞讨到了食物,第一个先给刘宗敏。冷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衣服拿给刘宗敏。
所以最后刘母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从此之后刘宗敏就曾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刘宗敏后来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过。
十四岁的时候,刘宗敏来到山东,跟随一个铁匠开始学习打铁。那个时候的师徒关系和现在可不一样,尤其以学艺的学徒日子最难过。
刘宗敏就这样熬啊熬啊,最后学徒出师,有了一门手艺,日子也就好过多了。李自成队伍行军在此的时候,刘宗敏毅然参军。
其实依照他的手艺,就算世道艰难,还是能吃的饱饭的。他之所以抛弃平淡的生活,选择将自己的性命放在血与硝烟的战场上,只是因为对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着这股恨意,刘宗敏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在大顺军许多都选择投降官府之之时,他坚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几十个人的时候,帮助他卷土重来。
作为一名起义将领,他立场坚定,是首领可以信赖的大将。但同时他也有着许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样的缺点,那就是贪财好色。
刘宗敏攻破北京之后,听说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在府上。陈圆圆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绝天下。刘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门掳走了陈圆圆,并占为己有。
吴三桂本来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听了这个消息,立马掉头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并与清军一道灭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写道“痛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而刘宗敏呢?兵败被杀,据说还是受的凌迟之刑。贪图一时享乐,最后误了大事,刘宗敏可对不起李自成。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九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些人物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了整个国家,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的奋斗精神、智慧和胆识,以及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第一段:康有为——华夏复兴的推动者。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他提倡“中国脱胎换骨”的思想,认为只有摒弃旧有的封建观念和制度,中国才能实现自我复兴。康有为通过创办《新民丛报》和其他一系列著述,传播他的新思想。他的理论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段:孙中山——伟大的民族英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他的革命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孙中山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充满民主和平等的共和国。他特别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孙中山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杰出的领导能力,使得中国革命事业能够持续发展,并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段:鲁迅——百年思想照亮当代。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问题。他通过小说和好友胡适一起编辑的《新青年》杂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的苦难。鲁迅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中国社会的弊端,并提出了救国的方案。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激励他们追求进步和变革。至今,鲁迅的思想仍然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引领着人们思考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段:毛泽东——伟大的领袖和思想家。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者和建立者。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毛泽东的思想标志着中国的独立、强大和崛起,他领导下的中国对外政策也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第五段: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奠基人。
邓小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和改革家。他引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激发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稳定、改革开放”的口号,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使中国由一个封闭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邓小平的智慧和勇气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总结: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贡献和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的奋斗精神、智慧和胆识激励着我们追求梦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了解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性和挑战,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和困境。我们应当铭记并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一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其实不用小编多作解释,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这“东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二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成为众多求学者之一,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后来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原文: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三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四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五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
文学。
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六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前来击筑,一座称善,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害怕他为荆轲复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然满座皆惊。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渐渐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后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复仇的“义”,仍然让人佩服。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等宣进宫中。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七
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历史人物。比如,中国的孔子、史可法、屈原,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莎士比亚、拿破仑等等,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闪耀明星。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就,我们能够汲取他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
段二:感悟历史人物的坚定信念与追求
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中最让人钦佩的部分,是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追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儒家思想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孔子坚信人性本善,提倡“仁”的观念,致力于培养有德行的君子。他的追求是通过教育改变人性,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而拿破仑则是一个具有野心和决心的统帅,他为了征服欧洲大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坚定信念是要恢复法国的荣耀,并且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这些历史人物的坚定信念和追求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和改变世界。
段三:领悟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中,智慧和勇气是他们最突出的品质之一。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的戏剧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出。莎士比亚的智慧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对情感的抒发。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描写人性的黑暗面还是在表达爱情的美好时,都展现了他独特的智慧。而亚历山大大帝则是一个以勇敢著称的军事家,他带领军队征服了广阔的领土,并将希腊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亚历山大的勇气和决心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这些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可以学习借鉴的品质。
段四:认识历史人物的努力和奉献精神
历史人物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是引领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史可法是中国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改革政府体制、整顿军队等举措,使得明朝延续了数十年的繁荣和稳定。史可法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屈原则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用激昂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忧愤和对人民的关怀。屈原的作品《离骚》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他的努力和奉献精神鼓舞了不少后来者。这些历史人物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鼓励我们为社会作出贡献。
段五:总结历史人物心得体会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对当今社会和自身的一种指引。通过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智慧和努力,我们能够获得宝贵的启示。我们要相信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和改变世界。要保持智慧和勇气,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努力工作和奉献,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将指引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更好的未来。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八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中国历史人物心得篇十九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盯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措。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