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伟大的开端读后感(模板20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其次,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不要拘泥于书中的表面意思,要深入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生活感悟,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相融合,写出真实、感人的读后感。以下是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一
7月12日,是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
按原计划,张太雷将在这一天的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作演讲。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第一次走上国际讲台,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宣言,张太雷、俞秀松、杨明斋在会前做了充分准备,撰写了中国共产党《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长约一万五千字。可在会议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大会突然作出决定:每位代表发言不得超过五分钟。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人毫无思想准备。就在张太雷迅速镇静下来、调整思路的时候,大会执行主席已经宣布:“现在请中国共产党代表张太雷同志发言。”
穿着一身西装、身材魁梧的张太雷从容不迫地走向讲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亮相在代表们热情新奇的注视之中,亮相在共产国际的舞台之上。
没有了讲稿,却有着自信的微笑。
“亲爱的同志们,我本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和中国反帝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但是时间太有限了,在五分钟的时间里,我只能向大家指出远东共产主义运动对世界革命的意义。”张太雷用洪亮而有力的声音开始了他的演讲。他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谈及了远东的问题,使得那些长期以欧洲为中心而忽视东方的人为之一震。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二
回到上海三个月,即199月,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以此为阵地,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文章,他自己也撰写热血文章,为此声名大震。这些思想解放的鲜活文字,犹如一道闪电,拉开了思想文化改造的新文化运动序幕。
新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口号,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因而既是一场文学革命,又是一场思想革命。其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公开批判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19初,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他随之将如日中天的《新青年》杂志移至北京出版。陈独秀采取了同人轮流编辑的新体制,邀请了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名家加入到编辑部,发表了大量惊世骇俗的作品,声势壮阔,如黄钟大吕,响彻中华大地。正是陈独秀和蔡元培等人的共同发力,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首推陈独秀,还有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名士,陈独秀可谓是思想界、知识界升起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迅猛扩展,极大地激发起了全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激情。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社会主义新思潮,陈独秀通宵达旦地阅读了大量书籍,经过比较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即1912月,陈独秀又与李大钊等人创办了《每周评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是继《新青年》之后,指导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面旗帜。陈独秀发表了《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认识到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以倡导新文化运动为契机,为中国打开了救国救民之门。
新文化运动从深处震撼了中国民众的心理结构,唤起了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觉醒,起到了震古烁今的思想解放作用。它不仅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同时推动了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且为五四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三
本课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第一节课,首先的向学生介绍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为了通俗易懂的让孩子们明白我把整个概念分为三段“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以往学过的革命《辛亥革命》并把革命与改革《戊戌变法》做比较,得出“革命”是用暴力的武装斗争的方式达到目的。其次民主主义,提问民主的反义词---专制,由此引出“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即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近代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所以我们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除了反封建还要反侵略。而这一革命任务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为之奋斗过吗?答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结果呢?失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很困难。那么最终是由哪个阶级带来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呢?中国近代史结束后中国走上了什么道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中华大地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这一运动把伟大的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由此开始。那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分的主要标准就是领导阶级不同。而革命的性质是不变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讲诉这个标题花了大概20分钟,但是我觉得这种通俗的讲解方式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我通过学生已知的“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这些知识来引出新知识,这样学生们极容易明白,又有很高的参与度。初中的课标要求本来就很低,学生们只要知道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分标准是领导阶级的不同即可,不像高中要分清革命的任务、前途等等知识点。
《伟大的开端》课标要求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简述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五四运动一目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初探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的基本过程结束;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教学中我个学生选择了一段电影《建党伟业》的视频材料,介绍五四运动当天学生们的斗争过程。观看视频时要求学生们那笔记下运动中任务的名字,喊出的口号,运动的路线同时体会学生们的斗争精神。这样学生们对于五四运动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同时可以感受到震撼的爱国精神。好的视频加上恰当的问题引导可能会超过老师的一言堂效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同样将问题展示给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带着问题看书,这样的学习效果我想会跟好。在介绍一大代表是我还注意联系热点最近召开的十八大,提问孩子们知道十八大有多少代表?代表全国多少党员吗?孩子们都抱着瞎猜的心态给出无边无际的答案,当他们知道今天中国已有八千多万党员是都很惊奇。这样也更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本课小结时我围绕着伟大的开端的开端两个字,强调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四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中,苏俄和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活动是推动中共早日成立的一个关键因素。”章百家说。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借助一战后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的革命形势,为改变苏俄政权所处的极其困难的环境,列宁联合30多个国家的共产主义者于193月发起成立了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此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共产党纷纷成立。但不久,欧洲的革命浪潮趋于消退。列宁便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远东和中国,寄希望于那里的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一个27岁的俄国青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上海。此前,他先去见了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他到上海与陈独秀会晤。维经斯基此来还有个任务,就是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吴海勇认为,当时上海畅达的交通、通讯以及经济文化实力,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影响力,在上海布局,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落下的关键一子。
194月的一天,陈独秀在老渔阳里寓所接待了维经斯基,后者向他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建议。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维经斯基12月从上海启程回国。
半年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与他同行的还有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派出的尼克尔斯基。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两人还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
“过去对尼克尔斯基所知甚少。近年发现的资料显示,他是搞工人运动出身。”吴海勇说,足见共产国际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产业工人密集这样的特质是有考量,并自觉加以利用的。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正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五
19的那个夏天,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心,在当时叫做法租界的一条小弄堂里,悄然走来一群年轻人,他们以迥异的地方口音,交流信仰,碰撞思想。他们也许不是先觉者,但他们绝对是先行者;他们也许并非个个才智过人,但他们在那个当下却是理想饱满,激情澎湃。当很多上海市民还过着他们庸常的生活时,一个政党已在他们的身边诞生,这个政党将改变他们的城市、他们的祖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_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那一个历史时刻,细节虽已模糊,但意义却更为清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_周年前夕,本报“朝花·夕拾”专栏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推出“伟大的开端”特辑。今起隆重刊发首篇文章《树德里的灯光》。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召开过十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民主革命时期,分别在上海、广州、武汉、莫斯科和延安等地召开了七次党代会,其中,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都在上海秘密召开。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六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月22日至7月12日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
让中国共产党代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与他们先后到达莫斯科的竟然还有国内其他形形色色的所谓的“共产党”组织代表,而且有两家已经获得大会的代表证。一家是由姚作宾等人组织的所谓“中国共产党”。另一家是由江亢虎组织的“中国社会党”,自称党员数达到52万之多,建立有490个支部。后屈服于袁世凯淫威,曾宣布解散。江亢虎原是无政府主义者,作为北大名教授,当时的社会影响不亚于李大钊和陈独秀。眼下,他以“中国社会党”和“东方无产者代表”的双重身份,取得了出席共产国际三大的代表证,并获表决权。
前景,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如果江亢虎代表的“社会党”、姚作宾代表的“共产党”,和张太雷、俞秀松他们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都被共产国际承认,那么,中国今后将同时存在三个“正统”的共产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将面临复杂的局面。
如果不能及时正本清源的话,正在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就有夭折的危险,中国革命的历史也将被重新改写。
6月22日,即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之日,俞秀松十万火急地发出《中共代表俞秀松为姚作宾问题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声明书》,指出“自称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姚作宾等其实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在第二次中国学生大罢课期间已成为中国学生唾弃的卑鄙叛徒,没有任何资格同共产国际进行联系,并要求共产国际撤销对姚作宾所谓的“共产党”的承认,取消姚作宾出席大会的资格。
接着,张太雷、俞秀松又发布了《张太雷、俞秀松给季诺维也夫的信》,揭露江亢虎是十足的政客及其反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强烈抗议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承认江亢虎的代表资格:“鉴于资格审查委员会给骗子江亢虎以代表资格,本代表团认为有必要提出抗议,特作如此说明:江亢虎以何种名义出席代表大会,是代表中国并不存在的中国社会党?而在这并不存在的社会党里更没有什么左翼,那么他以何种名义参加?江亢虎在中国只是作为一名总统顾问为人所知,他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如果第三国际允许北洋政府的总统顾问参加,就会失去中国青年的信任,给我们重大打击。”
在这关键时刻,共产国际派驻远东的全权代表舒米亚茨基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以最大的支持。舒米亚茨基帮助张太雷完成了《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代表张太雷同志的报告》。
共产国际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代表们的意见,经过研究后,果断地收回了江亢虎、姚作宾的代表证。对此,江亢虎表示“抗议”。随后,江亢虎悻悻回国,写了《新俄游记》一书,开始攻击十月革命。
后来江亢虎投入汪精卫怀抱、姚作宾在抗战前期投靠日寇成为汉奸的事实,也佐证了这场生死较量的必要性。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七
196月,当上海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时,远在万里之遥的莫斯科,张太雷、俞秀松、杨明斋三位中国共产党人正肩负着千钧压力,为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进行着一场生死较量,并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抓住契机,初登舞台
1921年1月,共产国际在伊尔库茨克设立远东书记处。原俄共中央远东局委员、苏俄红军第五军军事政治委员会委员舒米亚茨基上任之初,就想到了维经斯基,并任命他为远东书记处的秘书。而维经斯基在奉命回国之前,向李大钊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派出一名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同去远东书记处协助工作。
此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早已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随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正式成立;同一时期,湖北、广东、济南、湖南也先后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时派出代表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的扩大,都是一个绝好的契机。
李大钊考虑再三后决定派张太雷去。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张太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成为了第一个在共产国际参加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
1921年3月29日,受上海共产党组织派遣,俞秀松到莫斯科,住进德累斯顿旅馆,与张太雷同住一个房间。杨明斋紧随俞秀松到了伊尔库茨克,并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了中共建党及同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随后,前往莫斯科。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八
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诞生在上海的法租界,诞生在碧波荡漾的南湖上,这就是19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7月31日,代表们在南湖一只游船上召开了“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
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
1921年7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上海与嘉兴:梦想起航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这幢不起眼的石库门房子里,13位中国共产党人会聚在这里开启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共一大会场
_年前的这一天,_年前的这个季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诞生在上海的法租界,诞生在碧波荡漾的南湖上。
1921年7月23日晚8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里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汉俊、李达、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等13人,他们代表着全国53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先由马林作报告,他讲了第三国际的使命和中国党的任务,建议中国党要特别注意工人的工作,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主要是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7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次开会讨论党的纲领。7月30日,会议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旧上海青帮头目,与杜月笙、张啸林并称上海滩“青帮三大亨”)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
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
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晚代表们商量,决定改换会议地点。恰好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是浙江嘉兴人,因此决定第二天到离上海较近的嘉兴南湖去开会。
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
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
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
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
7月31日,代表们在南湖一只游船上召开了“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次会上,通过了《党纲》(共15条)。《党纲》第一条明确规定:“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条党的纲领包括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大会确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大会还确定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中央局作为全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九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召开,而不是选择在李大钊所在的另一个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中心北京,也不选择当时陈独秀所在的广州呢?这是因为上海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地域交通等区位优势。
当时的北京处在北洋政府的控制之下,对群众的爱国运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对所谓的“过激主义”防范尤甚,对一些建党主要人物也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同时期的广东,政局也比较混乱,且广州地处南岳,此时粤汉铁路还没有通车,交通不便,从北方去广州路途遥远,走海路则要途经香港,又不安全。
上海是远东第二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也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怪胎,形成了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一市三治”或“四界三治”的政治格局。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为革命活动提供了缝隙,因此,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革命党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相比华界,租界有更多的舆论出版自由,新闻出版业发达。加之上海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这一切为各种新学说、新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上海地处南北海岸线中点,水陆交通发达,邮政电信快速方便。上海社会华洋杂处,人员复杂,租界中生活着各国侨民。19的上海有数量可观的俄侨,他们主要生活在法租界。这为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无形中起了掩护作用。1920年5月,维经斯基在上海设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领导东亚的革命运动。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共产国际代表起了很大作用。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他们同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负责人李汉俊、李达等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建议应当及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于是,李汉俊、李达与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李汉俊、李达写信请各地党组织各派代表二人到上海开会。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哥哥李书城家里举行,来自国内六个党的早期组织及旅日党组织的十三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会上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最后一天的会议因租界巡捕干扰,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于是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
中国共产党一大刚开始是2113在上海举行的。_年7月23日至30日在上海市4102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1653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秘密召开,各地的7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12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53名共产党员,这些代表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广州代表陈公博;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旅日代表周佛海,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了会议。
7月30日,会议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第二天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两位国际代表目标太大,李汉俊、陈公博也因经历一场虚惊,都未去嘉兴。10时左右,代表们先后到达嘉兴车站,在鸳湖旅馆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这是一个阴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11时许,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南湖会议继续着上海30日未能进行的议题,先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下午5时,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会议在齐呼“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闭幕。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一
篇一:600字
南纬90度,冰雪覆盖的南极点,神秘而又美丽。它吸引了一批批为之疯狂且勇敢的探险家,而他们不是知难而退就是葬身冰原,一度成为骇人听闻的“死亡地带”。
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有戏剧性的角逐。但由于阿蒙森首先出发,且斯科特准备不足最终还是被阿蒙森捷足先登。
斯科特面对这辜负了他雄心壮志、美好心愿的南极点,他们毫不后悔,有的只是悲怆与无奈,并且斯科特甘心为对手阿蒙森坐业绩作证,且这一事业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
他那诚信的绅士风度与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无比高尚的人格,赢得无数人之敬佩。
当然他们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使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作斗争,当他们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像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生得光荣,死得伟大!”
并且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而勇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他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心灵禁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是有价值的美。正应如此他才被人们铭记在心,甚至作为自己的榜样,他虽然离开了人世间,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篇二:伟大的悲剧读后感400字
篇三:伟大的悲剧读后感500字
在人的一生中,有喜有忧,有失有得,有笑有泪,而贡献就是那把直尺,用来衡量你人生的轻重,曾听许多人说过;几句“豪言状语”,可他们有履行过自己的承诺吗?在众多人中,令我最敬佩的是“视死如归”这种微弱的身躯包裹着神圣灵魂的人,他们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你斯科特那组去南极探险的队伍中就有五位永垂不朽的英雄,他们面对死亡是靠那种坚忍的意志,诚然,拥有顽强意志的人是会坦然面对生死的,当时,分出人头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南极,可结果是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之前的努力难道白费了吗?看着那封由挪威探险队留下的信,他们大可以将之修改,变成是自己先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的,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为的是自己的良心,他们更不想得到虚假的成功。在回去的路上,每一步都要倍加小心,恐防倒在这块陌生的地方,其实他们早己意识到自己已经面临绝境了,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执着,是非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因为他们是勇敢的战士。
当我读到他们的队员一个个升入天堂,他们所表现出的对同伴的敬意,情谊时,泪水己满眶,作者将他们的事迹写得生动传神,令我不禁肃然起敬。
有人说:“死有轻如鸿毛,重于泰山”,让我联想到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探险队,他们不就是泰山级的人物吗?。
篇四:伟大的悲剧读后感700字
篇五:伟大的悲剧读后感1200字
我合上书,闭上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浮现着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暴风雪中奋勇前进的身影。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败,斯科特在返回时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后,最后长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这其中,斯科特伟大的精神和悲壮的结局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抨击和震撼。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一次去欢乐谷游玩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和同学去欢乐谷玩,一进大门,同学们便直奔欢乐谷三期——那儿有很多惊险的娱乐设施,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望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身影,我却 很胆怯,但同伴似乎觉察到了我和她们的不一样,于是纷纷鼓励我,在推推搡搡中,我被她们拉到了“ufo”去排队。
很快,轮到我们了,我竭力遏制住自己的恐惧,不停地做着深呼吸,可表面上还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像上战场一样坐在了坐位上,其实这样写一点儿都不夸张,这是一场自己同自己的较量,可在这时候,我突然又有一种像退缩的冲动,但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只是一闪而过:坐都坐上来了,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不容我多想,机器开动了,我们坐在一个大圆盘上,在“u”行动轨道上感受着天旋地转的感觉,我像一只蚂蚁,在圆盘上任由摆布,我感到身体里五脏六腑似乎也在随着“ufo”的运动翻来覆去地转,我闭上了眼睛,生怕机器失灵把我给甩了出去,突然,我的耳边听到了同伴们的尖叫声,于是我也放开嗓门尖叫起来,在风的陪伴下,在尖叫声的回荡中,我抛开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感受着这在空中“转来转去”的“宁静”。那一刻,我真的释然了,那一刻,我真的放开了,那一刻,我真的变得勇敢了!
走下“ufo”,望着那个在十几分钟前还让我畏惧的“大圆盘”,心中还有着一种要再上去玩玩的冲动,或许,我的胆子真的变大了?
和斯科特的挑战人类自我的壮举相比,我这次去游玩的经历实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但通过这次经历,使我以后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勇敢,更坚毅,更自信。“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也许,在这次探险中,斯科特和阿蒙森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甚至更多,为什么他就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失败者?不,不是,在茨威格看来,在我们看来,斯科特一行人同样也是胜利者,因为他们也到达了南极极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比阿蒙森还要伟大,因为他们身上永不言弃,为事业献身的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熠熠生辉,他们是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英雄!
在南极这片荒无人迹的土地上,斯科特一行人已永远地长眠在那里,但他们这次伟大的悲剧却会激励着我以及无数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勇敢,更顽强,更坚定!
篇六:伟大的悲剧读后感600字
今天,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阅读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
文中,斯科特代表英国率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挑战,但是挪威人阿蒙森早已来到了这里。斯科特一行十分沮丧,十分失望。在返回的途中,天气越来越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的威力无情的销蚀了,斯科特一行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在茫茫的雪地上。
在这个故事里,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奥茨不幸生病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在是大家的帮手,而是大家负担,为了团队可以继续走下去,他希望尽快结束自己,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尽管这样可以走的快一些,但他的同伴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伙伴。在一个暴风雪的日子里,所有的人敬畏地看着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探险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之情吗?
一个看似平静的一天。一家影院突发大火,熊熊的烈火吞噬着数千人的生命。所有的人不顾一切,争先恐后地向出口跑去,很窄的门迅速被堵死了,里面的人们无法出去,营救的人员无法进来。怎么办?上帝似乎正在开生命的玩笑,让后面的人群如潮水般的向前涌来。无情的烈火喷出它杀人的浓烟,向魔鬼一样伸出自己的“夺命之爪”。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肉体哪能抵挡得住这熊熊的火焰。不到半小时,这里就成了死亡的墓地。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他让有的人失去了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失去了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但是,依然有人没有抛弃这伟大的精神,在为之努力奋斗。
烈日炙烤着大地,水井干枯了。但小女孩依旧照料着生病的母亲,母亲渴急了,小女孩被迫带上家里的水壶,出门找水给母亲喝。在山里,小女孩发现了山泉,她本想自己先喝一口,但是想起重病在身的母亲,她认为水应该给母亲喝,于是小女孩打了山泉朝家里走去。路上,她碰见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狗,她将水给小狗喝,小狗立刻活蹦乱跳起来,她会心地笑了。她回到家,把水递给母亲,但母亲让她先喝,把水又交给了她。瞬间,地上冒出了大量的泉水,托着七颗星星,升上天空。水不用发愁了,小女孩用自己的强烈集体主义精神拯救了所有的人。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也表达了古时人们对一个有集体主义精神和一个互相关心爱护的和谐社会的向往。
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心中的黑暗;是一条小溪,滋润着心灵的荒漠。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二
1921年7月,上海望志路106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们从四面八方走到这个红色起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
_年风雨历程,这个熠熠生辉的红色起点,为今天昭示了一颗初心、一种信仰。这值得我们一再追寻历史——为何是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一历史选择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必然性?这需要我们总是牢牢铭记——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砥砺前行。
南昌路100弄,这条上海小弄堂,在四周车水马龙的映衬下,静谧地诉说那段历史。_年前,这里诞生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
南昌路100弄2号,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建之地。1920年,陈独秀风尘仆仆来到这里。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遭囚禁近百日。此后,在李大钊护送下,他离开北京,辗转天津,由海路来到上海。
意属上海,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底色是红色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文化,工人阶级则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胚胎里的红色基因。
当时出版印刷业的发达,使上海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各类思想学说争相登场、展开论战。而随着陈独秀的南下,上海又迅速崛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心。
住在上海的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等留日归国学生,都热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1920年4月,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李汉俊校译的《共产党宣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三
下午的语文课,我们学到《伟大的悲剧》一篇,课文讲述了斯科特一行人探索南极极点,最后却在返回途中死亡的故事。文中有句话,是写他们在到达南极极点后,发现有人捷足先登时的心情:“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这个描写完美写出了斯科特他们心灰意冷的心情。但,第二名真的什么也不是吗?
我认为非也!就探索南板点来说,第一名与第二名不都是付出了努力、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成功的吗?难道能因为时间的先后就否决第一名的成果吗?况且,若无第二名,第一名的一切成果又能被谁看见和证明呢?第一名与第二名,不仅仅是竞争对手,更应该是伙伴。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第二或许是虚指。到达一个目标点,只是时间问题。前几名可以,后几名也可以。正如阿蒙森可以到达南极点,期科特也可以。
我们是一个团体,应该携手共进,一起进步。独木矗立不算什么,佳木繁阴才是成功。时时刻刻我们都应坚信:自己虽不是第一,但也并非什么也不是。我以为,在所有人都关注功名显赫的前几名时,更不要忘记被,光芒所掩盖的进步了的后面几名。
普希金诗云: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也应相信,自己终能成为第一。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四
悲剧,总会悄然出此刻我们的面前。有时,如一只拦路虎,堵着你不敢向前;有时,如一座山,咬紧牙关,翻过山,迎接你的,又将是一片广阔大地。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斯科特一行人代表英国向南极发起了挑战,但由阿蒙森带领的挪威人早已与他们之前来到了那里,斯科特一行人十分沮丧失望,一开始的满腔活力早已消逝。在回到的途中,天气十分的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所侵蚀,斯科特一行人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于这一片净土之上。
从文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类所具有的伟大精神。奥茨的脚冻坏后大大影响了行进速度,他认为自我已经成了大家的负担,于是,他为了团体,主动要求丢下自我,这从分体现了奥茨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队员们不放弃他,是对同伴的关爱、关心之情;威尔逊博士死前还不丢弃珍贵的岩石样本,继续自我的科学观察,是为科学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好可是……可惜上天不公,竟让这样一个个善良、友爱的人死去,这才是真正地“悲剧”!
有一句话令我深受感动“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我,但他的心灵却所以变得无比高尚。”这表现了他们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五
就目前查到的文献资料来看,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在中文报刊上出现是在18,即出现在当年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大同学》的文章中,此文是英国进化论者颉德的著作《社会演化》前几章的译文。由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文,曾在《万国公报》上连载。此后不久(同年),即出版了全书的单行本。
20世纪初,梁启超、马君武等在《新民丛报》《译书汇编》等刊物上,曾多次涉及马克思及其学说。19,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并对《资本论》作了评述。
1910月14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以《社会主义之流派及其批评》为题,连续发表演说,其中称赞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垂30年之久,著作《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之言论矣”。
虽然如此,但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传播开来。而在其以后,由于李大钊等的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其组成部分,才为中国的一部分先进分子所熟悉,其原著也开始陆续有了中译本。李大钊则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影响下,不论在启蒙学者中(包括陈独秀等),或在五四运动涌现的青年学子中,都先后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这样,就不仅在思想上也在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准备。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步成为它的很有影响的新内容。它与“民主”“科学”的精神并不背离,而是其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排斥在新文化运动以外,是不符合实际的。
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显示的力量,由于先进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中国共产党诞生。通过一大、二大,它不仅制订了自己的最高纲领,而且制订了当时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六
这本书讲述了华尔街的历史。如果把资金比为血液,那么华尔街就是输送血液的心脏:它融入全世界的资金,又把他们输送到世界各地。不论是地铁行业,还是战争现场,都有华尔街的影子。
按照博弈论的理论,在有限次博弈中,抵抗对方是最好的策略,而在无限次博弈中,合作是最好的策略。早期的华尔街投机者怀着投机心态玩弄着股票,经常出现卖空者,比如著名的投机者古尔德和菲斯科;当华尔街意识到长期的繁荣才能带来普遍的利益时,而无规则的市场游戏只会带来一场场金融灾难时,华尔街就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因此一开始他们是在毫无制度条件下进行互相抵抗的博弈,当经历了许多的血泪历史后,才促成一个有制度可言的华尔街。
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空漂浮的两个幽灵,当它们同时发威时,无疑是华尔街的灾难。对于贪婪,人们深恶痛觉,但又难以抵抗;对于恐慌,人们往往束手无措。政府可以把贪婪的家伙扔进监狱,可是恐慌的大众并没有错,政府又能怎么办呢?一开始还没有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可以说最早是靠j。p。摩根一人之力来阻挡各种恐慌,正如书中所说,当年的摩根起着相当于今天联邦储备银行的作用。1895年,幸好上帝早已为华尔街派来了摩根,否则,因为黄金大量从国库外流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将会持续得更久,危害也会更加大。
虽然看了本书后,感觉收获比较多,但由于刚刚接触金融,有些地方没看懂。
相信以后再有机会来重读这本书,更有更深的感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在华尔街这个伟大的博弈场中的博弈者,过去是,现在还是,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聪慧又愚蠢,既自私又慷慨——他们都是,也永远是普通人。”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七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自由组合、选题,随即开展资料收集、分析工作,以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重点难点
重点是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为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导入: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将课本内容分成若干小专题:“初探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基本过程介绍”“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用中国革命史上的具体事件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每一问题由相应研究小组主讲,其他同学补充、提问,教师做原则性指导和把握时间。直接观察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授新课:
一.五四风雷
1.初探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导火线(直接原因)。由学生主讲。
根本原因。指导学生探究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反抗列强的必然举措。
2.五四运动基本过程介绍。
学生主讲,可展示有关资料。教师点明几个问题:这是一场遍及全国的反抗斗争;运动的后期,斗争的主力和重心发生了转移;斗争中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商人各革命阶级力量得到了团结。
3.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学生对其为什么能被作为“标志”置疑,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简表”帮助学生认识。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
反封建 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圾共和国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
开展讨论活动“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时机的成熟。根据课文指导学生提炼出三个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2.诞生的标志。学生主讲,了解基本知识点;展示有关资料。
3.历史意义。开展讨论活动: “用中国革命史上的具体事件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的认识。(具体事件如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成就,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最终推翻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等)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简单了解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时间、范围、主要工人运动的名称。指导学生思考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原因(如工人阶级自身队伍不够壮大,没有军事力量,敌人力量强大且异常残暴等)。
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适当地展示各类资料增强教学中的直观性,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八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等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楚。对此,陈独秀表示:“我们不必做中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发表一个《共产党宣言》,我们只是要做边学边干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生,现在可以先将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党纲和政纲留待正式成立以后再去决定。”
成立三个月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大约2000多字,分为三个部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争斗的最近状态。
宣言重申了《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揭示的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原理,指出:“阶级争斗从来就存在人类社会中间,不过已经改变了几次状态,因为这是以生产工具的发达为转移的。”
宣言表示坚信《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以及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结论,强调无产阶级努力的发展和团聚“会使资本主义寿终正寝的”。
宣言公开阐明自己崇信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经济剥削、没有政治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革命的关键在于“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
宣言全文用“共产党”7次,用“阶级争斗”14次(另用“阶级冲突”1次),用“无产阶级专政”8次(另用“劳农专政”1次),用“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社会”16次,用“资本家”、“资本主义”、“资本制度”28次,提到“俄国”、“俄罗斯”有10次。
《宣言》当时没有对外发表,仅作为接收党员的标准,但它实际上起了临时党纲的作用,为后来一大的党纲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后来在《党史资料汇编》上读到了这篇《中国共产党宣言》,并写了一段重要批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但土地国有是不正确的。没有料到民族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更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
这几句言简意赅的批语,既肯定了这份历史文献作为党的革命纲领“是基本正确的”,又指出它在革命阶段、土地纲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以及革命斗争主要形式等方面存在认识错误或不足。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十九
教学内容:
《伟大的开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第一课。
课程标准: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事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
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中华民族复兴勤奋学习的态度。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
设计理念: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的1919》,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在活动中感受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通过两次讨论活动,从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 和“焕然一新” 的历史结论。
学情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第一阶段说明了时代背景;第二阶段指出了兴起的标志;第三、第四阶段介绍了兴起的表现;第四阶段的最后为我们展示了革命的前景。
本课的标题取名为“伟大的开端”,意在说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们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课文通过两个部分来加以阐述:“五四风雷”——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20年代初出现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一个重要表现。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难点为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 和“焕然一新” 的历史结论。
板书设计:
1、爆发原因:巴黎和会
前期:
五四运动 2、经过: 中期:
后期:
3、结果:
4、历史意义:
1、历史背景:
中共诞生 2、中共“一大” : 1921、7月 上海
3、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
看完之后:
师提问:中日双方在会上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山东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趁机窃取了山东的主权,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需在会议上讨论。
同学们,听了顾维钧反驳,你们感觉怎么样?(真是有理有据,意正言辞,痛快淋漓)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有什么反应?(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他,说他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可是中国的合理要求得到同意了吗?帝国主义国家根本没有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我们也是战胜国呀,为什么还任人宰割?弱国无外交呀!同学们!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太弱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美、英、法和日本其实都要控制和侵略中国。列强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人民答不答应?(不答应)
就这样在中国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
一、五四风雷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师板书)
老师提问,由学生回答:阅读63页的两段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它们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根据63页的两段内容提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组织学生讨论:1、中国当时受日本唆使参加一战。虽是战胜国,但受制于日本,不可避免被其宰割。2、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一直遭受外国的侵略宰割。得出结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弱;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所以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是中国人民反抗列强的必然举措。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师板书)
学生阅读64页内容,老师提问:五四爱国运动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得出:
1、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
2、中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
3、后期:全国各地,工人商人学生的大联合(师板书)
(三)、五四运动的结果(师板书)
阅读65页第一段,总结得出五四运动的结果: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四)、五四运动的意义(师板书)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老师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1)性质:五四爱国运动使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原因:a、五四爱国运动的目标。这从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和书上《北京学生界全体宣言《等资料都可以看出来,五四爱国运动的目标使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实质使反帝反封建。这同以前各种运动显然是有区别的。
b、五四爱国运动的力量。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的后期成了运动的主力军,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正是由于运动的领导与中坚力量区别于以往一切运动,才使这场运动具有彻底性,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2)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的后期成了运动的主力军,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讨论:五四运动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里?(如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老师可以作进一步解释。)
a、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这是以前的中国革命中所没有的。
b、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相比,是全新的,是最革命的,是最科学的。
c、群众基础: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参加的有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为革命力量的团结作了一次成功的准备和预演。
d、革命前途: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领导阶级的局限性,革命失败。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在经过艰难曲折后走向胜利。
e、历史时代:由于它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也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老师: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运动,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那么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伟大功绩的产物之一。通过越多65页最后一段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诞生时机的成熟(师板书)
阅读65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展示《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设问: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国外有东京和巴黎;国内有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等)。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3、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老师设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二)、标志(师板书)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阅读课文回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地点,参加大会的代表以及大会的主要内容?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选举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大会的内容:确定党的名称
制定党的奋斗目标
确定党当前的任务
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三)、历史意义(师板书)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讨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新”表现在?
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史实。联系中国革命今后取得的胜利:如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得出结论。(如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老师可以作进一步解释。)
“新”是指:
a、新的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b、新阶级的代表:代表无产阶级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c、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d、新的道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e、新的目标: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开始了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在中国的领导之下,先后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成就,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推翻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课文最后一部分就简单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一些情况。
小结:
观看幻灯片小结部分。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斗争性加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选择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前途——社会主义,诞生新的舵手——中国共产党。
作业:
完成幻灯片小测验。
完成自我测评。
反思:
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篇二十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一篇文章:《伟大的悲剧》。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探险队伍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来到千百年来无人探索的南极极点,不幸的是,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到了五个星期,凯旋而归,而斯科特一行人也到了,到在归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与他们对现实的恐惧成为了他们归途的一大困难,最终,在坚持了一个多月后,他们最终体力不支,长眠在了南极极点。他们已自己的生命为故事,吹奏起生命的颂歌,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挑战自我,踏出迷惘。
他们真是一群英雄,他们拥有伟大的精神与高尚的品德,还有大无畏的勇敢,以至于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像个勇士昂首挺胸的面对着:首先是奥茨,在自己坚持不住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自己的队友,在暴风雪来临之际,毅然决然的走出了帐篷,独自面对着死亡。最令人称道的是斯科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是祖国,是友谊,是自己的亲人,还给他们留下了书信,表达了他真诚的情义。所以,在他们长眠以后,连的国王都为他们而下跪,因为国王也被他们这高尚的灵魂所感染,深深的折服了。
泰戈尔说的对:“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只有当我们为自己所热爱的,所努力的,所追求的梦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另一种永恒。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的,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缺少了那种超越自我,从已知的世界里再去探索着未知的精神,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在,我们应该像斯科特他们一样,努力的突破,努力的探索着,努力的求知着一切存在却尚未出现的事物,为人类作出贡献,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才不至于;碌碌无为,浑浑浊浊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要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无比伟大,实现这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