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实用22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能够帮助我们记录下重要的思考和体验,方便日后回顾。写心得体会要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展示出对事物的深入思考。请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对你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一
自今年起,新修订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实施。随着新课标美育内涵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美育融入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本文将会分享我对于新课标美育内涵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美育内涵的提升思考。
新课标美育内涵包括艺术知识、技能、素质和情感评价四个方面。在美术教育中,多教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能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素质和情感评价的重要性。通过塑造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价值观和情感经历,帮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生活,打开情感上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的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段:美育教育中的“做”与“学”
对于美育教育过程中的“做”与“学”,我们都应该采取更加平衡和合理的思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去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通过理性思维和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简单的“教师示范,学生照搬”的模式,而是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力。
第四段:实践是美育教育的精髓。
在美育教育中,实践是其精髓所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功底,更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自己的艺术灵感和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艺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自由地探索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段:结语。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不断地研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美育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价值观。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育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本文将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对美育新课标进行总结和体会,旨在促进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推动。
首先,美育新课标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课程中,美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边缘化,而美育新课标明确强调了美育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应该有机会接触和参与美育活动,以发掘他们的艺术潜力和能力。
其次,美育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美育课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丰富自己的艺术感悟和表现能力。比如,在音乐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组织音乐会或者参加合唱团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演奏和表演能力;在美术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创作方式,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育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再次,美育新课标鼓励师生互动与合作。美育课程不再是仅仅由老师讲授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课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促进,共同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表现中,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美育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评价都是基于笔试和考试,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评价不足。而美育新课标强调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和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展览会、演出、比赛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接受来自师生和社会的评价和肯定。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美育新课标的出台对于推进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推动具有重要意义。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美育课程注重实践和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与合作,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应该有机会接触和参与美育活动,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美育新课标的要求,使美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新课标美育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面向初中生开展的一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一阅读教学体系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近期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新课标美育阅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第二段: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性(200字)。
阅读是开启知识之门的关键环节。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则是打开这一门的关键。在新课标美育阅读中,通过多样化的文本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和益处。例如,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们对文学的兴趣得到了培养;通过艺术品的观看和分析,学生们对艺术的欣赏也得到了提升。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等美学领域的兴趣。
第三段: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200字)。
人文素质的提升是新课标美育阅读的目标之一。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人文素质。例如,阅读《红楼梦》,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阅读《哈利·波特》,我们感受到西方魔法文化的奇妙。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第四段:提升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200字)。
新课标美育阅读不仅涉及文学作品,还涵盖了艺术领域。通过解析艺术作品,学生们能够对艺术品的构图、色彩以及意境等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观赏名画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阅读艺术评论品味大师们的艺术造诣。这些活动使我们逐渐培养出了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升了我们的艺术修养。
第五段: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广阔空间(200字)。
新课标美育阅读无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阅读与艺术相结合,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更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此外,新课标美育阅读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了铺垫。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艺术设计,还是从事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这种全面发展的背景都将使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结束语(100字):
新课标美育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它将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学习新课标美育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我相信,在新课标美育阅读的引领下,学生们将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人才。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四
新课标美育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标美育的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与启迪,也重新认识到了美育对学生的重要性。通过与这些著名作品的亲密接触,我在审美能力、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段:审美能力的提升。
寓教于乐是新课标美育阅读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我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在阅读中,我学会了欣赏优美的语言、把握艺术形象,通过文字排列的艺术感染来感受文字的力量。例如,在阅读郁达夫的《花的名字》时,他的描写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花的美。通过这些阅读,我渐渐培养出了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这对个人的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情感体验的丰富。
美育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感受他人情感的表达,懂得了如何用词语将情感进行传达。例如,在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他对于人生的痛苦与追求的独特见解深深触动了我。通过他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孤独。这些阅读让我心灵得到了启迪和升华,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第四段:人文素养的提高。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传统。例如,在阅读老舍的《茶馆》时,我学习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到了悲惨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的疾苦。通过这些阅读,我懂得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知识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我对社会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第五段:总结。
美育阅读,是一种享受和修养,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亲密接触,我在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提升和锤炼。这种阅读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业能力,更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人文艺术的魅力。新课标美育阅读的实施,无疑将对我们的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育的力量。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五
美育新课标是我国新一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通过学习美术、音乐、舞蹈和文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美育教育。我在参与美育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深感其重要性并获得了许多体验和思考。本文将从美育课程设计、学生的美育成长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体会。
美育新课标的课程设计紧密结合了现代教育理念,突出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美育的体验,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现。例如,在音乐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感受音乐的魅力与情感,并通过演奏、合唱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美育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学生的美育成长是美育课程最直接的体现之一。通过参与美育课程,学生在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素描、水彩等绘画技巧,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绘画水平,更增强了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在舞蹈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舞蹈技巧和编排舞蹈,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舞蹈才华,更培养了自己的形体美感和舞蹈表达能力。这些美育成长的经历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具备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教师在美育新课标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地开展美育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指导,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背景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视野。课堂上,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真正体验艺术的魅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育新课标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从整体上来看,它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新课标的推行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促进了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陶冶。美育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自主,更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
总之,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多种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美育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在美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尽管美育新课标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它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六
美育新课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美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美育新课标,我深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与美育新课标的接触与实践中,我有许多感悟和体会。本文将从美育新课标的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多元艺术体验活动、合理设置美育评价标准以及美育新课标的实施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美育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学校美育工作由辅助性转变为主导性的地位。美育新课标将美育纳入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多样化的美育教育。美育新课标恰当地强调了美的科学性,将美育纳入到学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中,展示了美育的内在智慧和艺术性。通过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美育的价值意义以及它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美育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从接受美到欣赏美再到创造美。美育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只是传统的讲授和学习方法,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理解艺术的魅力。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也能够更加有信心地进行艺术创作。
多元艺术体验是美育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参观美术馆、欣赏音乐会、参与艺术实践等,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我校的实践中,我们组织了学生参观了当地的美术馆和艺术展览,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艺术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合理设置美育评价标准,是美育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任务。美育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美感体验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性,还要关注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评价标准应该兼顾客观性和主观性,既要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动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而,美育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美育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美育新课标。同时,学校也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包括教材、设备和艺术活动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其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最后,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主动参与美育活动,积极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学生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然而,美育新课标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与努力下,美育新课标能够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七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美育新课标的出台。美育新课标的实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素养培养机会,也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对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深刻体会到了美育新课标的价值和意义。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体会。
首先,美育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育新课标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进行自主艺术实践,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在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些核心素质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将对他们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美育新课标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美育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内涵。通过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艺术作品,学生能够培养自己对艺术的独立见解和品味。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学习欣赏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
第三,美育新课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美育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进行合作,通过互动和交流,共同完成艺术项目。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在实践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追求卓越,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作艺术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四,美育新课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艺术材料和技术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断尝试,克服挑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最后,美育新课标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美育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能力。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学生能够陶冶情操,感受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绪,通过学习和表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商。这对于学生将来的人际交往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美育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造力和提升情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深刻意识到美育新课标的价值和意义,相信它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八
新课标美育内涵心得体会,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自2011年铃声响起,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便开始了他们的美育之旅。新课标美育内涵涉及到诸多方面,它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段:美育的意义。
美育是培养学生美好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通过美育,学生们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感受力、提高精神境界。对于成年人来说,美育还可以增加生活的色彩,提高生活品质。
新课标美育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同时,它也注重学生的灵魂层面,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课堂情感教育等形式,培养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而且,新课标美育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新课标美育的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精髓。通过绘画、音乐、诗歌朗诵等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艺术素养。而且,新课标美育注重多元化教学、个性发展,让我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此外,新课标美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培养了我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五段:新课标美育的发展对我国艺术教育的意义。
新课标美育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它也提高了我国的人文底蕴,增加了国家软实力。可以说,新课标美育对我国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结:
新课标美育内涵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从中获得一些收获。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美育的学习、传播,推进新课标美育的实施,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让美育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美好人生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也从传统的注重知识教育逐渐转向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其中,美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育新课标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美育新课标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其中的挑战与机遇。以下是我对美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总结。
首先,美育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标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来感受、体验和创造美。这对我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变。以往的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意味着教育要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美育课堂上,老师不再只是讲解艺术作品的历史与背景,而是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表演等方式实际参与其中,将所学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
其次,美育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在美育新课标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美育新课标也鼓励学生自主创作,通过展现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第三,美育新课标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美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育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将美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领悟其中的艺术之美;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来感受数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美育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而美育培养的正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美育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和欣赏,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美的创造者。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通过美育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有竞争力。
最后,美育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育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艺术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美育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艺术,更是在感受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共鸣。
总之,美育新课标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它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通过美育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升自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美育新课标的价值与意义远远超过这些困难。我相信,在美育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孩子们将能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美育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新课标的发布更是给美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美育新课标带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的影响。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终于明白了美育新课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的整体发展以及美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一段:美育新课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育新课标的出台,将美育纳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系,强调了学生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各种美育活动,学生们可以从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提高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美术课堂中,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之中。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美育新课标无疑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段:美育新课标对学校的整体发展
作为一所学校来说,实施美育新课标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为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提升。通过将美育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结构,提升学校的学科绩效和学校的整体形象。此外,美育科目的设置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和领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美育新课标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提升。
第三段:美育新课标对美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对美育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美育教师被要求具备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教育理论知识,而新课标则要求美育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还要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实现美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对于美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作用。
第四段:美育新课标的实施亟待各方共同努力
美育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学校要重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美育教育方案和计划;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则要主动参与美育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施美育新课标,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第五段:总结
美育新课标的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的整体发展以及美育教师的角色定位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美育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美育新课标真正成为学生们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美育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课标美育教育政策。作为学生,我深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其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与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美育在人们的审美情趣、智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课标美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审美过程中能够对美的形态和内涵有所体味和把握。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品味名家经典之作,使学生们受益良多。例如,在课堂上研读名著《红楼梦》时,我们在欣赏其中的美妙描写的同时,也被其中的伤感和哲理所感动。这种针对名著的研读,使我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其次,新课标美育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智力。在美育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阅读和欣赏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和思考其中的内在意义。通过学习艺术史、文学欣赏等课程,学生们的思维被激发,智力也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使我们明白到,一个人的修养应该是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提高相结合。这种能够从艺术品中获取智慧的学习方式,使我的智力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提高。
再次,新课标美育教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艺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并加以研读,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学习课文《月下独酌》时,我们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也在呼吁人们珍惜年华,享受生活。这种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我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增强自己对文学艺术的喜爱和兴趣。
最后,新课标美育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美育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美术课上,我们可以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新课标美育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通过学习与阅读,我意识到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智力、文学艺术理解以及艺术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相信在新课标美育教育的引领下,更多的学生将会在艺术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并在发自内心的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二
新课标提出了更高的美育标准,强调了美育的内涵与意义。在美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天我将谈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对新课标美育内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内涵与意义。
美育包括美学、美术、美德、美风等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升华和综合素质提高。美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给孩子开阔眼界,让他们在美的世界里享受人生,感悟自然、人文和社会。在美育教育中,强调了美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将美育融入教学体系,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三段:实践中的启示。
新课标美育内涵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实践指导。在美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美,发现自己的美感。同时,美育教育要具有可持续性,注重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扬美的精神和价值观。
第四段:美育对未来的影响。
美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人才的培养。美育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发挥,而是在未来的人生中具有长远和深刻的影响。美育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人们的思想、生活和行为中,提高当代人的人文素养和美学修养。同时,美育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社会更加美好。
第五段:总结。
新课标美育内涵的出现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美育教育的实践需要老师们的专业技能和思想创新,同时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支持。美是一种人类本能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美育教育是一种让我们人类共同体享有美好生活的教育。让我们一起发扬美的精神,共同推进美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三
20xx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变与不变。
20xx年5月30日有幸聆听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内容解读》,史教授分别从四基到核心素养,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修订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我觉得需要站在更高,通过更高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教育,让整个教学做到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数学核心素养的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显示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显示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显示世界。这“三个用”描述的数学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不要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了。未来的考核应用类的题目会增加,相关学科联合类的题目会增多。这些特征如何与数学知识结合,就需要我们理解其内涵。数学的眼光就是数学抽象,抽象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根本,体现数学的一般性。如自然数的抽象,2个苹果,2支笔,先在形式上去掉名词(感性具体),变成2,这里的可以代表任何实物,实质上舍去背景(感性一般),再抽象成数字2,就是抽象的本质(理性具体),最终体现数学的一般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结绳计数,发展到现在的超复数和广义数,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数学的发展。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进行抽象,用定义或符号表达。数学的思维就是逻辑推理,包括代数的推理和几何的推理。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研究结果,一般借助于归纳与类比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得到结论;借助于计算和演绎,验证结论,考察数学体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就是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包括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这次新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上由三个阶段变成四个阶段,体例上增加一章学业质量,结构上增加代数的两个基本事实,内容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不难发现,新课标内容相对于旧版更加完善,新课标教学理念对于教师团队的要求会比较高。不管怎样变化,数学的核心素养不会变,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一定要知道自己教学的位置,知道前后教学(知识)的联系,整体把握,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也要认真研读小学部分课标的要求,更要知道小学数学的内容的增加与减少,包括学业要求,才能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达到一致性。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整体设计,如大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分步实施。在教学设计中要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的素材进行思考与探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设计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获得,不是学习态度;还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获得。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将学习所得应用新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生学习。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今年4月正式由教育部发布,对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新课标明确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其中,“教会”是实施勤练和开展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质的过程,“常赛”是运用技能和培养品德的有效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下面将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教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会”是指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通过积极的课内外学练,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且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战术,在行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学科素养。每个水平段“教会”的标准不尽相同,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呈现,最终达到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的运用。
“勤练”——质量兼并,寓练于乐
“勤练”是指尽可能地多练、经常练,时间是前提,主动性是关键。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练时间的重要性,要多法并举地为学生赢得足够的课堂学练时间。不过,“勤练”也不只是量的积累,还要注重质的保障。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综合各种教学要素,有效设计教学,确保课堂具有吸引力,寓练于乐,乐不知疲。新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常赛”——赛中检验,赛中成长
“常赛”是指通过比赛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和体能发展水平进行实战性检验。它能展示学生的运动风采,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运动。同时,竞赛还是实现体育特殊育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遵守规则、责任担当等良好体育品德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体育课组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与魅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和运用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教会、勤练、常赛”是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是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同时反映出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未来体育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工作特征。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将“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落实到位。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课改的幸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新鲜与激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双基”?我认为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六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已经逐渐落地生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深感新课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新课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过去,学生的学习重点往往是应试,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然而,新课标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决策、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提供了保障。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将各个学科孤立开来,学生只是在狭窄的领域内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思维的狭窄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新课标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学科中去探索、思考和汲取营养。这种交叉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第三,新课标注重了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在旧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和应用知识,而缺乏对学科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然而,新课标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思想。这种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第四,新课标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是听讲和接受教师的安排。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最后,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知识的能力。新课标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动力。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将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新课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强调育人为本、学科融合与交叉、学科概念与方法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片沃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课标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新课标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八
培训过后再次翻看新课标发现内容竟然比原来变化了那么多,修订过后的课程标准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新课程标准更关注于学生,关注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发展,让知识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
通过学习感触最深的要数课程理念中的课程内容片断,课程内容的修订的更改只是少数,但在这部分我却看到了新课程标准对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追求。本段落在初读的时候发现只不过改了一点而已,但在进行细捉摸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从面上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意义相隔甚远,但是在课堂教学内容何尝不是遵循课程内容呢?课程内容中的三个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在我们课堂上何尝不是呢?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一定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堂内容也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除此之外课程内容中写道“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再次告诉我们数学要关注与学生,关注与社会,关注与它自身特点。接下来的一句为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思考方法。让我想到可课堂中的课程评价,注重于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九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帮助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的发展。
整体设计,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育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统筹安排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作业系统及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大单元的学习,能对某个运动项目内容有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认识与掌握。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在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的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时间上的积淀,大单元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在18个课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逐步形成素养。
兴趣导向,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
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是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单元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教会、勤练、常赛”理念融入教学当中。通过专项大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创新、趣味性的练习进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在“勤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通过课课赛、小赛季、专项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常赛”中享受乐趣。通过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以生为本,落实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单元教学可以实现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技能与学练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可以推动体育教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体育学科特有的价值,最终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开展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课标倡导的新知识观的贯彻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新时代体育教学深度变革需要体育学科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落地课堂,基层体育教师要具备新的知识观,从知识的结构化来考虑单元的建构。坚持不懈不断尝试、探索,用每一节课来践行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上“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二十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是音乐课教学的特点。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生主要是学唱歌曲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全面提高,甚至会有一些压力。通过参加培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知道并体会到小学音乐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幽默风趣的老师要以轻松诙谐的形态和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能歌善舞的老师要以优美的歌声和轻盈的舞姿感染学生;键盘水平高的老师要以流畅的琴声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调控能力强的老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音乐优质课的观摩,使我知道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因材施教,如对待活泼聪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待文静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赞赏;对待协调性差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动作协调;对待调皮顽劣的学生,要扬长避短,既要发扬他们积极一面,又要采取机智的办法帮助他们转化。
由于知识的拓展、更新,社会的发展或家庭的影响,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最佳发展期,面一年龄段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去研究学生,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一堂创设新颖、活泼的音乐课,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充满兴趣地进行各种音乐学习和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音乐课观摩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乐感,随着旋律来让学生说一说,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并用歌表演的形势来体现出来。
音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例如:省教育学院的林教授讲到的在音乐课导入这一个环节,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采用故事导入、挂图导入、谈话导入、舞蹈或律动导入等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低年级的节奏训练中,可以广泛采用"声势教学"的手法,让学生通过自身肢体的感受去理解节奏,表现节奏,使学生以整个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充分展示其音乐潜能。还可以利用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用简单的小乐器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美育与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