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汇总15篇)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针对其中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文字表达。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我常常会有一种想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的冲动,读后感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读后感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自身的成长。读后感是一份有价值的心灵记录,我相信每个读书的人都有许多美好的读后感在等待着他们来写作。再者,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启发,以及书中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和影响。这些读后感范文不仅展现了作品的魅力,也反映了读者的思考和感悟,希望可以启发大家在读书后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一
终于把《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了,可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将爱与死主题发挥到极致,这也可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黄金时代的终结。相较于《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告诉读者,只要拥有爱情,人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只要爱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乌托邦。
首先,在小说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何要说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呢?其实霍乱在这本书中有双重的象征,一种象征意味——爱情。作为一种疾病霍乱能致人死命,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阿里萨来说,霍乱与爱情的作用相近。马尔克斯用令人恐惧的霍乱去隐射爱情,似乎告知人们,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但是,不经过这样的生死考验,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
其次,我认为从小说的内容上看,马尔克斯似乎要把所有关于爱情的内容都写进《霍乱时期的爱情》,展现了各种爱情现象,堪称一本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的爱情大全。
(一)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精神历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在拉丁美洲这个时空背景下,当然了马尔克斯认为拉丁美洲是有着“富有诗意的神奇生活和充满魅力的纷繁世界。”
《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取材于他父母的爱情故事,马尔克斯的父亲对上校的女儿路易莎不断追求,通过电报与心中的情人联系,而上校为阻止两人相恋采取了旅行的方式,这也打断不了两人长达两年的爱情电报。最后,两人终于结合在一起。这段电报员与少女奇特的恋情最终成为马尔克斯的创作素材。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不久父亲的死亡,让他以重新的态度看待老去和死亡,最终成就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爱情大全。
(二)写作角度。
当马尔克斯写完《百年孤独》,大家都认为这是他辉煌生涯的终结。相反的是,马尔克斯并未停下写作,在获诺贝尔奖后,他进行了一次寻根返乡之旅,与父亲关系的缓和让他憧憬着父辈的爱情,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在书完成一半时,刚过83岁生日的父亲不幸去世,刚与父亲关系修缮就永远地失去了父爱,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丧父之痛苦,使马尔克斯思考着年老和死亡与人生存在的意义。因此,《霍乱时期的爱情》将在得到了一定的创作角度。
基于爱与死的悖论其实是人的生存的悖论。马尔克斯在多年的创作积淀中,在历史和社会的维度中演绎着生命个体的存在,爱与死覆盖人生存的全部,他以大家之笔为生命的存在描绘了独特的画卷。
从叙述顺序上看,马尔克斯有意将故事的自然时序打乱,顺叙、倒叙交错,但是故事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读者并不难将故事还原。这样的叙事结构,一方面使得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引入入胜,能在故事层面上抓住读者;另一方面,也让弗洛伦蒂诺与费尔米娜的爱情、乌尔比诺和费尔米娜的婚姻呈现出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形成“一明一暗"的近乎于“平行”的格局,从而达到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引入深思的叙述效果。
(三)跟《百年孤独》对比。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虽然故事的自然时间横跨半个世纪,但人物心理时间却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跟《百年孤独》有异曲同工。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回答了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因此,在马尔克斯看来,“百年孤独"需要“爱情”的慰藉,因此在故事的内容上来看,《霍乱时期的爱情》更像是《百年孤独》的续集。由于马尔克斯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他在创作上有意识地运用一种双重的叙述视角。一方面,他是拉美本土文化忠实的儿子;另一方面,长期的旅欧经历和大量的西方作品的熏陶,使他对西方哲学和文艺思潮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学习。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二
与其说是一部夹杂着社会、现实、浪漫、放荡的爱情小说,我更愿放弃对时代的揣摩,而将其理解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其生命尽头书写的最后一篇坦白信。
年轻时喜爱的诗派风与垂老时对人性理解的融合,和他的所有信一样字斟句酌。无法窥见他内心的深处,因为他用高超的手法将其隐藏,除了开篇的引用,更多时间大概是在用对爱情的追逐来掩盖自我,当然也可能相反,即以完善自我来追求爱情,时限五十一年,在他的故事里书写了人间爱情百态,无论你的爱情观如何,都能够对号入座,做为读者之一,却如费尔明娜?达萨一般反复阅读,最终却想将其付诸于明火中,合上书内心充满不甘,可又想到爱情也颇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自己的爱情观反而更加巩固。
爱情的重点不在于那个人,而在于一个对的时间点;不在于自身有多么成熟,而在于双方是否很有默契的感同身受。我爱那个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她,但她已漂洋过海到达彼岸,我在爱情之海中游荡,全力奔赴远方的灯塔,在到达终点的一刻,她不在自我闪耀,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没有回忆,没有遗憾,剖开一切,留下的唯有“陪伴”。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看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我还以为这是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应该是有迷人的男女主人公,超越现实的故事桥段以及让人动容的情话誓言。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其实并不缺少这些——那段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恋。可是,我却觉得,它在说的好像并不是爱情。
一个贯穿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在我读来总是也些不愉快。阿里萨爱了费尔米纳半个世纪,可是在固守精神上的爱恋的同时,他的肉体上却也从来没有缺少过女人。女生大多是有感情洁癖的,所以读书时我一直在想,这种爱到底是不是真爱呢?肉体上的欢愉和精神上的爱恋是否其实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共存的。我不知道。
书中有句话说,爱情分为两种,一种是腰上半部的爱情,一种是腰下半部的爱情。我已经非常清楚男人几乎都是视觉动物。但在知乎上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曾经为你暗恋的人做过最傻的事是什么?几百个答案中不乏深情到让人动容的男生的暗恋的故事,让人感叹原来他们也可以用情深比女人。
或许,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个沈佳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别的女人做爱。
我想每个女人都曾经渴望过一个完美伴侣。但是完美伴侣真得存在吗?就算完美如医生,在书的前三分之二,他几乎无可挑剔。可是他也曾经出轨过。在我幼稚的想象中,费尔米纳此时应该决绝地离开医生,离开一个对自己不忠的丈夫。可是她没有,她只是冷战。而当最后医生亲自去接她时,她非常开心,想着他终于来了。
也许这才是真的生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将爱情消磨成亲情”,仿佛爱情是一切,可是马尔克斯其实也在书中隐晦地指出,完美的婚姻其实并不要爱情。医生和费尔米纳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可是他们也相濡以沫地度过半个世纪,除却那一点点不完美的插曲,他们非常和谐。
年老的费尔米纳对阿里萨说,年轻时候的那段时光其实并不是爱情。是吗?可是在我年轻的心看来,那就是爱情啊,而且是那种我非常向往的热烈的爱情。医生和费尔米纳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可是在作者那细致的对于日常的描写中,我却认为,那其实也是爱情。
所以,爱情究竟是什么?
还有,为什么我们需要爱情?
我只能说,马尔克斯把这一切写得太真。读完后我觉得心很重,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这世间的百般爱情。够了,不用再爱了,虽然我还没有爱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四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一部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剧中有一个镜头是男主藏了一本小说,即《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由于之前并未看过这本书,当时就在想,这本小说到底讲的是什么?而之前又耳闻过这本书的盛行,于是便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最后的几个月闲暇时光里读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竟不知这本小说到底要传达什么?也不知这本小说的男主是谁?本以为这是本爱情小说,理所应当应该讲的是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故事,但这本书却讲了许多人的爱情故事,表达的似乎也不仅仅是“爱情”那么简单,这与我之前所看小说有所不同。但好在,这本小说主要呈现了两段爱情故事,即女主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故事和女主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跨越半世纪的恋爱故事,就是这两段女主的爱情故事让我无法辨认出谁是真正的男主,抑或是两人皆是男主。
在我看来,这两段爱情故事传达了女主的两种生活状态,“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和“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恋爱”,这也代表了大部分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两种人生状态。但对于这两种爱情状态,作者似乎并没有在文中明确地表示哪一种更好,更值得赞扬,因此造成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这种局面。也许你认为女主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与常态;也许你更加赞赏和偏爱女主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如灵魂伴侣般的恋爱;也许你认为乌尔比诺医生的出轨无法饶恕;也许你认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只是打着爱情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许,这本小说传达的根本不是所谓的爱情!
谈起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医生的那段婚姻生活,那确实是常态。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有婆媳关系问题,有妻子的猜疑,有丈夫的出轨等等。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乌尔比诺医生出轨林奇小姐的那一段,费尔明娜处理丈夫出轨问题的方式其实值得思考,乌尔比诺医生为何会出轨也使得深思。在我看来,费尔明娜的三言两语点透丈夫出轨之事而没有选择大吵大闹乃明智之举,其实有些类似于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至于这个出轨之事解决之后的婚姻状态就不做太多考虑了。至于乌尔比诺医生为何会出轨,可能是因为乌尔比诺医生和费尔明娜结婚的初衷并不是爱情,而遇到林奇小姐这样的理想型春心萌动,但最后因为责任回归家庭。
说到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跨越半世纪的爱恋,我觉得太过传奇,不太现实。另外,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所谓的爱情与守候,我持怀疑态度,一边流连于各种女色当中,一边又说费尔明娜是心中的白月光,我有些不能理解。但前期写诗给费尔明娜,对费尔明娜魂牵梦萦般的爱恋,后期写信与费尔明娜进行灵魂伴侣般的交谈,我是相信的。一个人等了另外一个人一生,说起来是浪漫的,却又有些不可思议,想想能有多少这样的`案例,也许金岳霖于林徽因算一个,但不知是否为真。
小说中还呈现了一个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即另一半逝世后是否再娶或再嫁的问题。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为了逃避外界的指指点点选择以霍乱的名义来维护这段不再分离的爱情。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再娶再嫁的案例,但站在已逝人的角度去想,这是否是对已逝人的不忠诚,比如梁思成不顾子女强烈反对续弦林洙。在这本小说当中,其实费尔明娜的子女似乎也有些反对母亲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一起,但站在费尔明娜的角度去想,守护自己的爱情似乎理所当然。
谈到让人羡慕的爱情和婚姻,当属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一起成长,相互守候,彼此包容,甘愿付出。这是最好的爱情,也是最好的婚姻,因此有了“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五
也许爱情,正如歌里所唱,就是所有的酒都不如你;也许爱情,就是见到你的那一刻,内心如海啸,明明很爱你,却要装作不在意;也许爱情,就是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又舍不得。
一定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爱情,但都因得不到所爱的人才叫做爱情。所以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才说,男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若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得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最近读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记录了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史诗。少年阿里萨炽热的爱情是美好而又孤独的。他经常会在清早独自一人坐在福音花园不易被发现的长椅上假装读书,只为看到那位渴望而不可及的姑娘费尔明娜走过。他也会在无数个临睡前的晚上,将心爱的姑娘理想化,把一封短信变成了一部写满甜蜜的宝典。
这是不是像极了暗恋中的你,独自抱着对爱情的幻想,制造一场场不经意的偶遇,却不敢表达爱你的心情。也许爱情的本质本来就是感受孤独、面对孤独、用幻想摆脱孤独,穷尽一生。
后来的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也有过2年的书信来往,也曾在书信中确定婚约。但在一次嘈杂的集市中的会面,让费尔明娜恍然大悟,才发现自己对自己撒了个弥天大慌,惊慌的自问,怎么让这样一个幻影占据了自己内心这么久的时间。其实,阿里萨爱上爱人,而那时的费尔明娜爱上的只是爱情而已。
马尔克斯太伟大,他讲述的爱情过于现实和残酷,这种残酷并不是外力的残酷,而仅仅只是两人之间最多加上时间本身完成的残酷。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即使没有来自父亲外力的阻挠,也会因为他们二人之间“相见不相识”而错过彼此。人性是复杂的,两人之间的分合往往不是一两句爱与不爱能够解释清楚,你我之中有太多为自己修着神庙和纪念碑的人,ta一直放不下或是缅怀的只是神庙里让人讲述的故事而已。
故事到这里结束,也许就只能沦为众多青春懵懂、年少轻狂的爱情结局,但马尔克斯却用他深沉的笔墨继续讲述了阿里萨一生执着于这场类似霍乱的爱情。少年的阿里萨狂热的书写情书、夜半拉小提琴、辗转难眠,为的只是获得费尔明娜的爱情,也像极了每一个追求梦中情人的小伙儿,头脑里充斥着大胆而浪漫的激情,并且为爱痴狂。
爱情就像一场霍乱,不知何时而起,但却声势浩大、猝不及防,搅得人上吐下泻,生不如死。也许唯一的区别在于,霍乱是公开的,爱情则是私密的。中年的阿里萨深陷对费尔明娜无法自拔的感情漩涡里,用了五十三年与不同的女人厮混,尝遍形色爱情,只为治疗这场疾病,从而忘了费尔明娜。然而,阿里萨不停“吃药”,剂量越来越大,服用了“622瓶药剂”,却在53年零11个月后,回首过往,依旧感慨“不如有你”。
对于阿里萨来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费尔明娜,一种是一切及其他。
初次读到阿里萨的故事时,实在无法将爱情的忠贞和他联系在一起,这个50多年纵情声色、放荡不羁的男人,有什么资格谈论爱情,又有什么理由成为故事的男一号被称颂为爱情史诗。后来,似乎懂了一些。也许我们无法保证人生一辈子只经历过一个人,但却能保证,当你出现的时候,你就是光源,其他都只是被你照耀的普通的芸芸众生。阿里萨为了了解费尔明娜身上特有的花香,他偷食母亲种的栀子花,甚至还将妈妈箱子里的香水细细品尝;堂桑丘饭店的镜子里只因照出过费尔明娜的影子,阿里萨买下了那面镜子,纵然一切只是镜花水月、稍纵即逝,却也是一个跟岁月掰腕子的人做出的最绝望、也最勇敢的尝试。
试问,可以这么深深爱一个人,是不是也是一种天赋。阿里萨终其一生,也没有治好自己的“霍乱”,在充斥着622道世俗味道的故事里,却依然没有影响到他一开始的初心,这份爱人的初心不应用道德去衡量,因为芜杂、混乱的人生依然可以有爱情的光临。
53年7个月零11天后,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两位暮年老人,在死亡面前相聚,他们相互抚摸瘦骨嶙峋的身体,带着老年人酸味的接吻,那一刻已经超越了爱的本身,永生永世被定格。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唯独一人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痕迹。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六
与其说是一部夹杂着社会、现实、浪漫、放荡的爱情小说,我更愿放弃对时代的揣摩,而将其理解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其生命尽头书写的最后一篇坦白信。
年轻时喜爱的诗派风与垂老时对人性理解的融合,和他的所有信一样字斟句酌。无法窥见他内心的深处,因为他用高超的手法将其隐藏,除了开篇的引用,更多时间大概是在用对爱情的追逐来掩盖自己,当然也可能相反,即以完善自己来追求爱情,时限五十一年,在他的`故事里书写了人间爱情百态,无论你的爱情观如何,都能够对号入座,做为读者之一,却如费尔明娜?达萨一般反复阅读,最终却想将其付诸于明火中,合上书内心充满不甘,可又想到爱情也颇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自己的爱情观反而更加巩固。
爱情的重点不在于那个人,而在于一个对的时间点;不在于自身有多么成熟,而在于双方是否很有默契的感同身受。我爱那个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她,但她已漂洋过海到达彼岸,我在爱情之海中游荡,全力奔赴远方的灯塔,在到达终点的一刻,她不在自己闪耀,我们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没有回忆,没有遗憾,剖开一切,留下的唯有“陪伴”。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七
一些朋友一边纳闷一边想象以后我的男朋友会是什么样子的,会有怎么样的品性。我笑而不语。其实我也想知道,我每天都向上天祈祷,赐我个男人吧。前些天和老郭出去玩,她问我这个问题。我想了会说,首先他会写诗,他是个诗人。虽然诗人通常都穷困潦倒,但也仅仅只是在于谈恋爱的时候能和个诗人谈恋爱,结婚就有些不现实。如年轻的阿里萨。阿里萨是个诗人,我相信阿里萨写的情书是天底下最美的情书,我相信费尔米纳再也没收过比阿里萨的更美好的情书。然而描写费尔米纳见到阿里萨的那一段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令人心疼。事实上,这里立马让我联想到了网恋的人们。不能怪费尔米纳啊,每天都能收到天底下最美妙的情书,对这个未曾见过面的情人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理想。谁知道这些情话竟然会出自一个黝黑瘦小和自己理想中的幻想天差地别,俨然像做了个爱丽丝梦游奇境回到现实的梦啊。
网恋何尝不是这个样子。网友早在一百年前就见光死了。多么现实的描写。马尔克斯高明啊。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八
如果说乌尔比诺跟费尔米娜是柴米油盐的婚姻爱情,那么弗洛伦蒂诺与费尔米娜的爱情一定是一段旷世奇恋,又或者说是被唤醒的爱情。我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指的是这段被唤醒的爱情是一段破碎的爱情。霍乱时期一方面指的是霍乱对人生命的威胁,另一方面则表达这段爱情的艰难与不易。
霍乱时期的爱情
在这两种爱情正式开始时,小说用并不长的篇幅叙述了阿莫乌尔与情人的爱情,是小说描述的爱情的第一种方式让我读完后内心有所触动。乌尔比诺知道阿莫乌尔自杀的秘密同时也知道了他多年的秘密情人,如此一个令他敬佩的,从内心佩服的象棋高手兼破落摄影师居然有一个住在贫民地带的情人?情人是知道阿莫乌尔决心要自杀的,用她对阿莫乌尔的仰慕与谦卑的爱陪伴他度过余生最后的时光,甚至看电影时各自付账,座位分开。这种相处方式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种爱情是不必要黏在一起,害怕一时回头,他在,安好。就像荷西对三毛说的一样,我不要做你的另一半,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小说的第二种爱情的方式是乌尔比诺与费尔米娜的婚姻,而这一种我暂且称为婚姻的爱情持续了两人的大半辈子。小说多次写到两人对彼此的爱情,对彼此的需要,以及仿佛离不开对方的感受。操持家务,养育儿女,流连上流社会的舞会,容忍婆婆,因浴室没有肥皂而吵架赌气,一桩桩一件件,是每一个婚姻中都可能发生的。这是爱情吗?是的,但也许不是。甜蜜的幸福大多都不刻骨铭心,之所以说婚姻或许不是爱情,是因为,如此绅士的乌尔比诺医生倘若足够爱妻子会出轨吗?时间跟容忍或许是这份名为婚姻爱情的持久剂,晚年的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段爱情故事,是乌尔比诺死后,老年的.弗洛伦蒂诺对同样老年的费尔米娜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时唤醒的青年往事,这是一段孤独而漫长的爱情。同样明媚的年纪,明媚的富家少女遇到满怀罗曼蒂克的贫穷少年,由一见钟情开始了这段相思。一封封秘密书信、定情信物、树下小凳,是属于他们爱情的回忆。然而这段较为漫长的爱情理所当然的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唯一支持这段爱情的是她的姑妈。然而这唯一支持这段不平等爱情的人却遭到了绝对权力父亲洛伦索的放逐驱赶,可见这段爱情是不被承认的。
离家几年归来,再回到弗洛伦蒂诺的集市上,菲尔米娜心中的情人并不是如此糟糕,她跌入失望的深渊。她恍然大悟是相思和幻想美化升华了自己的爱人,而这曾经无比热爱的人却因爱情的恐惧而变得令人失望,她爱上的或许仅仅是这份爱情而已。这一面让她把他从她的生活中完全抹去,就仿佛一切都是幻想而已。然而写过的信,萌生过得爱情之花,总会有人去珍惜,弗洛伦蒂诺珍藏了这段爱情。
一个人的执念可以深到贯穿灵魂,长到延续了一生,强大到从电报员到轮船老板。弗洛伦萨蒂诺实现了心灵的忠贞,却没保持肉体的忠贞。他一生中竭尽全力以体面的姿态面对费尔米娜,却用肉体跟各种女人约会,甚至一个少女因他而死,背着丈夫的女人被杀。小说的最后有着一个圆满的浪漫结局,在升起霍乱黄旗的轮船上,他们迟到了五十三年七个月十一个日日夜夜的爱情,将用永生永世去回答。然而这如此浪漫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如此悲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恐怕是这份爱情最好的诠释,但细细思量下,这爱情的最后,不正是他们对自我的放逐吗?悲哀乎!
马尔克斯通过这本书向世人展示了爱情的千奇百态,然而每段爱情却都有同一个共性,即爱情都有缺陷。每一百个人都有每一百个爱情观,每一段爱情故事都代表着一种爱情的方式。或许,在书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关于爱情的答案。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九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买了很久,每次看到二三十页的时候就不知为什么没再往下看,以至于之后重新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讲到哪里,需要重头再看。这本书算是囊括所有的爱情类型:暗恋,露水情缘,知己恋,婚外恋,婚恋以及身心分离的柏拉图式的恋爱等各种类型。
胡韦纳尔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达萨的长达50多年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幸福和睦,人人所羡慕,就在医生奄奄一息时,他还在坚持与死神这致命一击做着最后一分钟抗争,好让72岁的妻子费尔明娜达萨赶来。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她说道:“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不禁为他们的爱感动,而对于当事人来说确实历尽艰难。费尔明娜不曾想象有哪个丈夫会比胡韦纳尔乌尔比诺更好,然而,回忆他们的一生,她想到的更多是挫折,而非满足,他们之间曾有太多的误解,太多无畏的争执以及太多没有释然的怨恨。看似完美的丈夫在50多岁的时候出轨林奇小姐中,已不再是我们眼中德高望重的医生。乌尔比诺与林奇小姐私会时总是希望赶快完成,或者因为林奇小姐的父亲回来而不用再去,当真的不去的`时候,他又是各种懊恼,他被本能折磨得神智混乱。医生的出轨被费尔明娜独有的“恶习”所发现,即闻家里人穿过的衣服来判断是否需要清洗,看似搞笑,但生活不就是这般荒诞可笑。而乌尔比诺医生出轨时狼狈的做爱镜头与他在公众面前树立的高贵形象产生极大的反差。
通过这件事情他们出现之前没有过得现象—猜忌,嫉妒。嫉妒从不进入她的家庭,但是因嫉妒而产生的猜忌促使费尔明娜进入丈夫的书房,查找丈夫出轨的证据。面对丈夫已被证实的不忠,高傲的费尔明娜刹那间苍老了,瞬间出现了皱纹、枯萎的双唇、灰白的头发。她的灵魂也煎熬着。婚姻里的爱是如此之艰难。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十
上次更新还是因为20xx年五月份被某个剧触发了。毕业之后忙着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一直处于一种欲言又止的状态。各类琐碎的事情有点消磨我的耐心,很久没有完整地追剧和看书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一直想看,在学校时候参加水木读书的活动还给这一本投票了,但没有中奖。再一次想起这本书是因为魔幻疫情,但事实证明是我“以名取书”了。28万字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惭愧,以下是几处我觉得很值得分享的地方。
费尔明娜:“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的想象欺骗了,不止是爱情,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极其吃力地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同时被始料未及的麻烦吞没,到头来还要问为什么你是这样的,其实我从没有说过我是那样的,我一直都是这样的,那样都是你想的,仅此而已。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好了伤疤忘了疼,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自认为是一个心眼非常小的人,但有时候也会记吃不记打,夸大美好记忆。此时如果叠加第一条,甚至可能会给无意义的过去赋予极其厚重的意义,感人但是愚蠢。
尽管巴黎阴雨连绵,她还是学会了去爱记忆中的它。然而,当她带着那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的无数经历,带着旅途的疲惫,昏昏欲睡地回到家时,港口的人们问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对欧洲的种种神奇之处有何感受,而她用一句四个字的加勒比俚语就概括了这许多个月的幸福生活:“浮华而已。”
清醒而残忍,敬费尔明娜。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十一
书还是上次推荐《三体》的那位孩子推荐的,是txt文本,躺在电脑里好长时间,只因为开头实在不太讨喜,感觉是要写一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小说。所以就搁置了。近期时常夜班,白天被对面人家的装修吵得睡不着,索性起来看书,百无聊赖打开电脑,越看越喜欢。果然好书就像一坛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感受浓香满怀。
大概的内容是一个穷酸文艺少年(阿里萨)在年轻时钟情于一位闺中白富美(费尔米娜),后来阴差阳错,白富美的父亲把她许给名望很高的医生,知直到晚年医生去世,这位已是古稀的阿里萨依然守护自己的爱情。
听起来很浪漫对吧?
其实浪漫只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线索,以之为中心展开的,是种种肮脏破碎的现实,作者用了一根金色的长线,绣起了爱情的华服,然而拼凑起这华服的材料,却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凌乱的,甚至有些肮脏,自私和残忍的“爱情”片段,在这个层面上,作者是有野心的,他试图通过阿里萨这个角色的一生,来道尽这世间的万般情愫.
不得不承认,他做到了。
早在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哥伦比亚,控制书信往来的,仍是航运,阿里萨写给他的费米尔一封又一封的爱情告白,也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无巧不成书,年轻的阿里萨是一个航运天才,精通各类天文地理,更巧的是,他有一个控制全地中海航运的大公司的总裁叔叔,叔叔后来把海航运输事业交给阿里萨继承,这也使得故事多少有点逆袭的色彩。在那些思念缠绵的夜里,阿里萨改变整个地中海的航运路线,只为给他心爱的女孩送上一封情书。这个情节设定,真的不知道捕获了多少的少女心。阿里萨虽然天赋异禀,但他似乎更感兴趣写诗弹琴,这种浪漫主义,也多少成为了他今后爱情的基调——一个追求极致浪漫和绝对忠贞的人,要么在现实面前妥协,要么维持着脆弱的本性,痛苦过完一生。
没错,阿里萨是后者。
我不知道我们这个年纪,是否还有人愿意相信“一见钟情”,但不得不承认,读到阿里萨第一次见到费米尔的片段,还是会觉得好浪漫,大树下的初次邂逅,以花为誓的坚贞不渝,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夜半小山坡的提琴独奏,只为让心上人明白自己的思念。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经过重重阻挠,在一个集市上终于有机会单独说上话时,却成了“见光死”——费米尔见到瘦弱矮小的阿里萨站在自己面前,又说了一句并不讨喜的话(姑且认为是命运的安排吧),竟怀疑起自己的爱情来。她苦恼,懊悔,甚至羞愧,为自己竟把爱情许给了这样的人,这看上去很莫名其妙,但又多像年少时候的我们——总是把所爱的人想的那般完美,而距离拉近,缺点放大,甚至,受“命运的嘲弄”,根本来不及放大,只是展现了并不那么客观的一隅,于是我们掉头就走,不去细想,直接全盘否定之前的所有细节,将幼嫩的爱情襁褓扼杀在摇篮中。
紧接着,费米尔嫁给了年轻帅气又有威望的年轻医生乌尔比诺,这是一次接地气的相遇,也是一段接地气的婚姻。费米尔说医生对她的追求不是连绵不绝的浪漫情话,他能给她的只有最世俗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虽然不是爱情,一旦相加,也等于爱情,于是她选择嫁给医生。我不评判这样的选择,就个人而言,相较于阿里萨,我还是更喜欢医生这样的人设。且听我分析一下阿里萨这个人。
书中花了巨大的篇幅讲阿里萨的各种“情史”。抛弃偏见,理性看待的话,这无非也就是一次又一次人与人灵魂的对话。这其中最多的时寡妇,我记得有一段描写,有一个和阿里萨保持联系了很多年的寡妇,在年老色衰时,阿里萨忽然造访,她竟自卑到不敢正视当下的自己。我忽然好可怜这个女人,不知道她这一生又是否真正被人疼爱,是否享受过真正的爱情;还有印象最深也是感触最深的,是那个黑人女孩卡西亚尼(特地找出了她的名字,以表示对她的尊重),她爱阿里萨,她为他扫清事业上的一切障碍,但她从未失去自我,她也从未轻视自己,在爱着阿里萨的同时,她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从一个看上去只能打扫卫生的女佣变成了精明能干的职业女强人,摆脱了她出生的阶级——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情,我愿意相信这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然后还有因他而死的3个女人:养鸽人的妻子,疯子,还有最可怜的阿美利卡.维库尼亚,这个年仅16岁的高中女学生,竟被阿里萨的“爱情”给活活害死了,在照顾阿里萨生病时,她发现了他写给费米尔的一封有一封情书,原来那些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他消遣的工具,于是她在学校自杀。
这些“爱情”,大多自私,肮脏甚至残忍,但也许这就是世间爱情该有的万般姿态,亦或,在每一段感情里,都多少有这些影子——悸动,纯真,美好,踟躇,羞惗,试探,激情,欲望,理性,自私,遗憾。。。但我多么羡慕费米尔与乌尔比诺医生的爱情,平淡,庸俗,甚至有污点,却能嘟嘟囔囔吵吵闹闹,彼此不离不弃过完一生。
码了这么久的字,也没有写出个所以然,看完书的时候是近一个月前,那时候有万千思绪理不出来,总觉得作者想表达的爱情哲学太过宏大,自己又无法高屋建瓴,索性等过一阵再写,却没想到此时此刻也没有表达完当初想法的千分之一。不知道当初推荐我读这本书的人,是否也有着相似的感慨。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十二
爱情是什么?或许我们无法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想象爱情的样子,比如风花雪月的浪漫、柴米油盐的平淡、举案齐眉的和谐、一见钟情的热情。除了我所记忆中林徽因说“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外,我理解的爱情,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独占。一个人的爱情不能同时分享给两个人,也不能占有和享受两个人的爱情。我在现实中也遇到不少的爱情,有爱的撕心裂肺死去活来的,也有因为路途遥远而肝肠寸断的。爱情是美好的情感,如同友谊、亲情。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就是这三种吧。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小说虽然冠以霍乱时期,但它主要讲述的是爱情,而霍乱只是一个定语,爱情在这一时期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书中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的一生,男一号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女一号费尔明娜达萨,和胡韦纳尔乌尔比诺医生。读外国小说,记他们的名字是非常头痛的,我就把这三个人分别取个代号,小狂热,小傲娇和小完美。而这三个代号,是可以概括他们的性格的。
小狂热在某个炎热的下午给小傲娇的父亲送信,在走廊里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女神,他用一生追求的爱人小傲娇。和所有烂俗的爱情故事一样,小狂热疯狂的爱上了小傲娇。他通过不断的读诗,自己也能摸索着写一些情诗,成功的利用阅读二流爱情诗歌期间把自己培养成一位文艺青年。他不断的通过递送情诗的方式赢得了小傲娇的芳心。小傲娇也投桃报李的写一些文字传递给他。由于小傲娇的爸爸一心想要找个乘龙快婿,小狂热这种衣衫不整邋里邋遢的样子他才看不上,他们之间的爱情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每天到指定的地点拿信。小狂热发现时机差不多成熟了,就跟小傲娇提婚,小傲娇答应了。正在这个紧急的关头,小傲娇的爸爸发现了。可恨的老头棒打鸳鸯,把小傲娇带到乡下去休息了。连哭带喊的小傲娇送回了乡下,在那里和自己的表姐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小傲娇也一直和小狂热通书信。最后小傲娇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在代笔人门廊那里遇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狂热,小狂热说了一句:这可不是女神该来的地方,小傲娇觉得小狂热好像不了解她,于是在一瞬间就跟小狂热决裂了,“对不起,你是个好人,忘了我吧”。
书中有很多处把小傲娇比成一头骄傲的小母鹿。其实我也提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她突然的给小狂热发好人卡。作为父亲眼中的希望,小傲娇是要嫁一个高富帅的,她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现在好不容易爸爸给了她自由,而小狂热却说不该来,所以她骄傲的离开了他。她觉得小狂热可能只是一个影子的存在,而不是她心中想要的那种灵魂伴侣。于是她在后来遇到了小完美,小狂热便只好放浪形骸,通过和无数不同的女人性交来忘记小傲娇。
面对小傲娇坚决的拒绝,小狂热不断的写信过去,要求有话好好说,但全部都石沉大海了。最后,小狂热的母亲让他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离开的头天晚上,小狂热站在女神的窗前,演奏了一曲小提琴。这个片段是我觉得全书中最美,最伤心的篇章。
爱情的第二种形态。
与小狂热的爱不同,小完美带给小傲娇的爱是完美的。他起初追她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觉得追求她是一种挑战。他有钱,有地位,在社会上受到尊重,甚至对小傲娇无微不至的呵护。新婚初夜,他为了消除她的恐惧,而慢慢引导她。他简直就是完美无瑕的。他会满足小傲娇所有的物质需求。他爱她,爱的那么卑微,他在影响小傲娇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小傲娇忍耐婚姻,把她变得更像他那个阶层的人。在处理古今中外的千古难题:婆媳关系时,他特别谨慎。在妻子和母亲发生冲突时,他几乎不发言。其实这就像多数婚姻一样,稳定,踏实,但缺乏激情。日子如同流水一样,流了五十多年,他们虽然争吵不断,但没有离婚。他们的婚姻的基础不是爱情,是类似爱情的东西,是责任,是忍耐。
爱不是对等的东西,在小完美最终从树枝上摔下来的弥留之际,他用目光搜寻她的踪迹,最终说了一句:天知道我有多么爱你。在小完美死后,小傲娇不断的毁灭小完美存在的痕迹,烧毁曾经的衣服,将书搬到另外的地方去。她觉得如果他还活着,肯定是同意她那么做的。从始至终,她并没有负担起婚姻中带给她的责任:爱。其实,我是很不喜欢小傲娇的,但爱情却从来不是对等的。你无法要求你深爱的那个她同样深爱着你,也无法要求在你给她做很多事情之后她会同样心甘情愿的为你保留,纪念你。爱并不是交易,交易属于世俗。
同样,我也觉得她爱小狂热,不如小狂热爱她十分之一那么多。小狂热心灵属于她,但不得不利用猎艳的方式来忘记她,但又时时刻刻想着她。区别于小完美改变她,小狂热在小完美死后不断的指引她,让她走出丧夫的痛苦。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十三
看到三分之二的地方时,我几乎是迫切的想知道结局,读书的时候,无疑,我首先是一个对情节发展更好奇的人,而非是关于更深的东西。
~费尔明娜·达萨,在她豆蔻年华时候拥有一场狂热又有无疾而终的初恋,这段往事在她后来很多年很多年以后,都会时不时的回忆起来。而后她像他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嫁进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家族,成为了一个见过世面,举止优雅的女人,依然富有性格,保持高傲,而她的丈夫,一位享有声誉的医生,陪伴她50多个春秋后逝世,在这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生活有许多不尽如意,令人失望愤怒的时候,但到了别离的时候,"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也许能传达出乌尔比诺医生对挚爱的感情。在此时,在这个自己寡居,垂垂老矣的阶段,那个回忆里影影绰绰的初恋又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同往日那只会写热烈缠绵的爱情诗歌的影像不同,弗罗伦蒂洛如此的了解她,以她需要的方式站在她得身边,给予她生活下去的热情。最后,费尔明娜再次的爱上了他,当然,这个"他",不是回忆里的那个像小老头般瘦弱阴郁的少年,而是就在眼前的这个,满是皱纹,安着假牙杵着手杖,经过岁月的磨砺的老头子。只是很巧合的,他们刚好是同一个人,这个巧合,来自于弗罗伦蒂洛的一往情深,正如他所说的:永恒而炙热的爱。
最后的场景,还好是算完美的,费尔明娜在人生的最后又重新踏上充满爱意的旅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她都拥有了最适合她的人生伴侣,很幸运,很幸福。
上帝最后眷顾了弗罗伦蒂洛,在50余年的等待后,达成了他一生所望。一切都如他所愿那样,乌尔比诺医生先行去世,自己身体健康,费尔明娜独身一人。
弗罗伦蒂洛·阿里萨守护着窗户街的房子,坚守着自己的心意,无论费尔明娜拒绝他,和别的人结婚,还是当了母亲,不管岁月无情的衰老的容颜,依然小心翼翼的捧着对她得一颗真心。我想,这是个疯子吧!对于一个只单独相处过两次的女孩,就可以付出全部的自己,用自己的一生执行着一场如晨雾般浩大而虚无的计划,没有一丝丝的确切的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他的坚韧和执着承受着一场偏执的单相思。
然而最后他成功了。一个和谐的美好的大结局,终于能够慰藉他多年的努力。他似乎历经了很多的事情,他似乎又感悟出了很多的人生格言,经历过了形形色色的女人,试图用那短暂的浴火抵抗住对费尔明娜的痴痴爱慕,但褪去那身岁月加注的东西,他的内心依然稚嫩清晰,小心翼翼,在福音花园里的那一瞥,就深深的烙在了心里,从此在也无法磨灭,青涩的爱慕到经过岁月洗礼的痴恋,我想不到,到底得是一颗多么纯粹的心啊!
所以,爱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东西,值得漫长的等待,能够让弗罗伦蒂洛一生就为了那个人,能够让古稀之年的老人也跨过世俗的眼光去追求。永生永世,弗罗伦蒂洛终于开启了他如愿的人生,而费尔明娜,只能说,你真是走运的女人。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十四
虎年的春节沉迷于《霍乱时期的爱情》不可自拔。小说写了18世纪的美洲各式各样的爱情,以费洛伦蒂诺·阿里萨(男主)和费尔明娜·达萨(女主)两个人物的感情为主线来展开,年轻的,老年的,病态的,世俗的,应急的爱情都有。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的一点,它不只是通常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来表达人物的状态,价值观和心情,更多地通过场景的细致描写,包括房间的摆设,港口的景物的色彩,街道的味道等等,很有画面感。
我阅读的时候,也经常跟着故事情节,感受到人物的心痛,绝望,欢喜,犹豫,矛盾的心情。
最开始有个细节印象深刻年轻的时候,费洛伦蒂诺·阿里萨(男主)对费尔明娜·达萨(女主)一见钟情,每当思念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写在信上,最后,这封信长达七十多页,原本他想把这七十多页的信都交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也不敢奢望她能够接受自己的爱情,但是,只要能让她知道,就已经能够让他满足。但是,信还没送出,他的思念之情已经淹没他,他一股脑儿地向自己的母亲倾诉,母亲被儿子纯洁真挚的感情感动得老泪纵横,但是,劝他不要把这么长的信交给女孩,会吓跑了女孩,她猜测女孩跟他一样也是感情的嫩瓜。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说培养感情是需要时间的,可能每个人要去感知自己内在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个时间可能真的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同步的。
男主因女主即将大婚,嫁给家世显赫的青年才俊而伤心欲绝,男主妈妈原先认为男主年轻时候能够多吃点痛苦是好事,但看见儿子因情所伤,要危及生命了,开始担心了,就建议儿子远走他乡,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忘却痛苦。从而男主开始了自己的旅程,经历了痛苦、绝望、愤怒、嫉妒,男主最终还是选择了返航,并发誓再也不会离开故乡,再也不会离开女主所在的城市。
读到这段的时候,仿佛感受到男主的内在力量又增强了。男主从一开始被爱神击中的愣头青,写了六七十页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情,到绝望无助地向最信任的母亲求助,到鼓起勇气站在女主面前理直气壮地要反馈,到为女主拉小夜曲表达爱意,到被女主拒绝的意气消沉,这一路男主是迷茫的,煎熬的,深受求而不得的痛苦。但这一刻,感觉男主已经从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挣脱出来,更加坚定和忠于内心的感情,这时候,仿佛对女主的爱已经从枷锁转变为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支撑了男主继续接下来的征程。
但这种力量在男主见到女主怀着身孕依偎在新婚丈夫的身边时瞬间瓦解了,此刻,男主没有忌妒,没有愤怒,而是感到一种巨大的自卑。
这一刻,心疼男主十秒钟。我想,所谓的伟大的作家莫过于此,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心。
巨大的自卑是来源于巨大的自尊,情感失忆的痛苦来源于两个人,而来自自卑的痛苦却只源于自己,这种痛苦和冲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这关乎于人的尊严,男人的自尊。再次,心疼男主十秒钟,深呼吸。
男主做了一段时间代笔先生,替恋爱中的男女写情书和信件,通过将自己无法排解的相思之情嫁接到了他人的恋爱中,其中一对男女还结婚生子了,在知晓他们找了同一位代笔先生时,他们决定让小孩认男主为教父。看到这边,真的觉得是既讽刺又心疼男主,燃烧着自己的热情,却在别人家的树上开花结果。
女主说:社交生活得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女主一直是以一位聪明又理性的早熟女性的形象示人,她丈夫也是看上了她的高冷,但却没看见她内心的真实的恐惧。
男主用当初跟女主认识和秘密通信的方式与一位渔女通信,类似的情书,类似的提前安排好假装偶遇的约会,一切都与当初,只是人不一样,男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慰藉自己的爱情。
这一刻,我想,人对于幸福感受的记忆总是容易遗忘,但却记住了幸福事件的很多外部细节,例如,特定的场所,特定的人,特定的出场顺序,仿佛记住了一切幸福事件的外在环境,就能再一次感受幸福一样。但我想幸福快乐常常只是一种感觉,是那时那刻的自己,在特定环境跟特定的人,按照出场顺序上演着特定的剧目,那一刻的自己感受到了幸福。幸福无法重演,也不一定是物是人非,而是自己的心境和状态变了。我想,在这一刻,哪怕男主嬉戏的对象是女主,可能很多感受和心情都变了。
看到男主跟女主夫妇在电影院偶遇,在出电影院的时候,女主的丈夫搀扶着女主下台阶,那一刻,男主突然发现女主老了,同时,衰老的还有自己。衰老真的是一件比感情被拒绝更可怕更难以释怀又无能为力的事情,那一刻,第一次感受到男主的悲伤不是为了求而未得的爱情,而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女主成为寡妇以后,男主展开了新一轮的追求之旅,他们聊人生,聊生命,聊生活感悟,女主说,我已经七十二岁,还有什么可求。男主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最甜蜜的一幕,男主和女主坐船去旅行,女主看见男主为她精心打扮,此刻,激动害羞的心情比少女时代还要强烈。我想大概是震撼吧。
男主女主在船上度过了相知相许的幸福时光,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纪和身份,然后,随着船到港的时间越来越近,两人又将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惆怅扑面而来。最后的结局还是挺浪漫,船一直在两个港口之间来往,不曾靠岸。
整本书感受最深的是老年的那段,可能在我现在这个年纪衰老本身离我还比较遥远,更别提老年人的爱情。但是,书中写到的女主在丈夫去世以后,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对男主的思念与日俱增,但又因考虑到自己的年级,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子女,而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又很渴望男主的陪伴,这种忐忑和矛盾,不安和焦灼,我虽然无法感同身受,但我还是可以从理性上理解一点点。
这本书是有一次刷小视频李健推荐的,我看到一半的时候,也有一个困惑,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这么多爱情的形式,于是我下单了一本马尔克斯传,希望可以找到一点点答案。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十五
回想到多年以前一个的午后,洗好头发,一头清爽,背着书包,我一如往常走进了那间每天都期待的教室,不经意间一眼望向那个熟悉的方向,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真好。
如果我说那时候,有喜欢的人是我去上课最大的动力你信吗?真的,那时候有喜欢的人就是我去上学最大的动力。喜欢的动力,可以让我抵挡老师的严厉,学习的无聊,也是我觉得我的青春期最美好的事情。不过,这一切发生的过程,只是我一个人的感情,而那两个字,叫暗恋。
如今,再回看那一段暗恋的时光,我依然感觉到幸福。暗恋的好处,在于它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用在乎对方的感受,却可以用一段默默的关注和喜欢,成就一个人的世界。可此刻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幸福来自于重新回味那时候每天充满期待的感觉,而至于对方那时到底有多好,我却早已记不清。
所以,爱一个,到底是爱着这个人,还是爱着自己的感情?
初见费尔米纳,阿里萨就深深陷入了暗恋中。有一天晚上,他甚至一晚无眠,只为把自己心中对费尔米纳的感情写出来,写了上百封信。看着自己的信,他仿佛已经感受到费尔米纳同意他时的那种兴奋和激动。可以说,这时候阿里萨感受到的幸福,是手上自己写的那几封信,而不是费尔米纳本人给他的。后来,费尔米纳嫁给乌尔比诺的那些日子,支持阿里萨活下去的很大一部分动力也来自于写情书。他在院里写,却可以不受里面的环境影响,他给一对又一对情侣写,却也可以不嫉妒他们。如果没有写情书带给他的快乐,也许后半辈子阿里萨过得不会比他自己想象中的要好。所以,后来阿里萨写情书,与其说是抒发他对费尔米纳的感情,倒不如说他是在写自己的感情。
那么费尔米纳呢?我相信她对阿里萨的追求是心动的,她对阿里萨的爱也是真的,可是当两人分别再次相见的时候,费尔米纳对阿里萨的感觉却是:眼前的人和我想象中的样子为何差距如此之大?而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回忆起阿里萨,总说的一句话也是:“我爱的是他的影子”。在那影子里,阿里萨有费尔米纳想要的所有。可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现实里费尔米纳拒绝了阿里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时候又有一个人比阿里萨更能满足费尔米纳的想象——乌尔比诺医生。
乌尔比诺医生拥有地位,拥有帅气的脸庞,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年轻的费尔米纳动心,让她真正做出决定的,是表姐对乌尔比诺医生表现出来的喜欢和欲望。显然,乌尔比诺医生比阿里萨更受欢迎,何况再加上他的种种光环,费尔米纳没有理由不选择他。只不过,费尔米纳理应明白,乌尔比诺医生并不会像阿里萨那样浪漫的给她写情书,他却会说:“在我们俩的婚姻里,寻求的不是有多幸福,而是两人之间的稳定关系”,尽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费尔米纳对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的感情,就像红玫瑰和白玫瑰,红玫瑰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浪漫而虚幻,白玫瑰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平凡而真实。我们都只注意到了白玫瑰和红玫瑰的优缺点,却忘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她想要红玫瑰的真实,又想要白玫瑰的浪漫,可这些充其量都是她自己完美的想象,在她的内心,也许更多爱着的,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是阿里萨的影子,也是乌尔比诺医生的影子。
如此,爱一个人,到底是爱着这个人,还是爱着自己的感情?狄更斯说:“一只眼睛里闪烁着爱的光芒,而另一只眼睛却燃烧着自私的欲火”。人本性自私,但我知道,爱却是唯一能让一个人从头到尾,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像阿里萨对费尔米纳一生炽热的爱和等待,亦如费尔米纳和乌尔比诺医生夫妇之间平淡的感情。而在这之中,有自己的感情,当然,也还因对方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