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师公开课教案大全(16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兴趣,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案编写的关键步骤之一。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是否能大胆想象,并描绘出新颖的蛋糕。
2、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蛋糕的范画、各种颜色的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安静,整顿课堂秩序,开始上课。
二、导入。
三、讲授新课。
生:心型的、圆形的,三角形的……。
师:那么你觉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形状的蛋糕呢?它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你吃蛋糕时,带着怎样的心情?
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范画,介绍蛋糕的.种类和作用。
师:你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请你来为他们设计一块蛋糕,你想怎样来设计?蛋糕上可以画些什么?(小动物、花、还可以写上给爸爸妈妈祝福的话……)。
四、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真是太棒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了,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呢?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可以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形状可以你自己来设计。现在请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生日的小主人,可别性急,要吃蛋糕时,先得考考你,大胆切开它,还能变个啥?
六、讲评。
教授点评学生作品。
七、小结。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积极主动,学生画的蛋糕很漂亮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对于剪裁和摆放需要多多辅导。
八、课后拓展。
启发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蛋糕。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二
1.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2.通过表演、连线等游戏形式,复习以前所学的单词;加强对幼儿手指点读、按顺序传书能力的培养。
3.激发幼儿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英文和中文字卡若干;教学图片4张。
2.连线图4张;笔4支。
3.幼儿围座成半圆形,每张椅子上贴有不同的英文字卡;幼儿每人胸前贴有不同的种文字卡。
4.幼儿双语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进行游戏“我的位置在哪里”,引起幼儿兴趣。
1.幼儿听音乐,根据自己身上的卡片,找相应的座位。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身上的字和板凳上的字。
3.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身上和凳子上的字。
二。通过表演游戏“猜单词”,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单词。
1.一名幼儿抽取卡片,通过动作或声音表演卡片中所写的单词,其它幼儿猜单词。
三。幼儿理解和掌握新词“鸭”和“duck”。
1.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鸭宝宝;帮助幼儿认识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并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3.幼儿与教师共同扮演鸭宝宝,引导幼儿理解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4.幼儿找出图片中,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5.教师手指的“鸭”字或外国的“duck”字,请幼儿用不同速度的鸭子走的动作来区别它们。
6.请幼儿找出黑板上的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7.引导幼儿认识外国的“duck”字。
(1)引导幼儿看图片,讨论外国的鸭字里有哪些字母,
并启发幼儿做出动作。
(2)教师边讲故事边表演,引导幼儿观看,并告诉幼儿,
各个字母逐个点合成为外国的“duck”。
(3)引导幼儿扮演字母,表演故事。
三。引导幼儿看书,进一步认识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1.引导幼儿传书,发展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引导幼儿翻书,并听录音带点读故事,从而进一步认识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四。连线竞赛游戏,帮助幼儿复习所学单词,包括的“鸭”字和外国的“duck”字。
1.幼儿分成四组进行竞赛游戏。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双手、做工、才能、劳动4个词语。认识宝、思、考、事、情、创、造7个字。
2、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拿出你的手工作品,让大家看看你做的是什么?漂亮吗?
2、找做得好的同学简单说一说他是怎么做的?
不但要动脑想,还要动手做,有了脑和手,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就出来了。可见手和脑多重要。
板书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人有两件宝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数数有几句话。
2、指名读,正音。
四、学习生字。
1、读课后生字,想想你怎样记住这些字,是怎么记的?
2、交流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
办:注意左右两点的位置。
劳:上中下结构,下边是力,不是方。
4、指导书写。
5、扩词。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学生知道手脑并用才能有创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件办双工能动做才宝思考事情创造,开火车读字组词。
3、小黑板听写才能做工(订正写得不规范的字,指导学生再写)。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用铅笔标出有几个句子。
2、指名分句读。
3、大家读了课文,知道人的两件宝贝是什么?(板书:双手大脑)。
手的用处可大了,不信,我们来看看。
课件出示:(发散思维,让学生自由抒发)。
(1)妈妈用手()。
(2)小学生用手()。
(3)老师用手()。
(4)医生用手()。
(5)警察用手()。
是不是做什么事情只要用手就行了?(板书:做工)。
大脑可以(思考),思考是什么意思?(板书:思考)。
齐读第1句,分男、女生读,全班配上动作有表情朗读。
4、这两件宝贝的用处真大。如果我们做事情时只使用一件宝贝,可以吗?为什么?我们来演示看:
情况一:
(1)给小树、花儿浇水。
(2)写字。
(3)做题。
情况二:
(1)想做个好孩子。
(2)想当科学家。
小结: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看边读)这一下,同学们对我们的双手和大脑这两件宝贝该怎样正确使用,已经知道了吧。(课件出示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5、齐读:创造是指想出并做出新的。
6、讲讲自己或同学动脑筋的小故事。
7、齐读、表演朗读第二句话。
8、课件出示课文插图1、2,看图说图意。
(1)科学家通过研究、思考、动手画出设计图纸。
(2)工人边看图纸思考,边用手床制作零件、产品。
从大家刚才说的,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在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了,而且说的一个比一个具体,这就是创造。所有的创造都靠劳动,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智慧为人类为祖国创造财富。(板书:劳动创造一切)。
9、出示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
指导朗读。
三、总结。
1、朗读全文。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
引读、分组读、齐读、指名背。
3、你是不是更喜欢你的双手和大脑,知道该怎样充分地使用这两件宝贝了?
四、作业。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四
1、引导幼儿认识汉字,太阳、月亮和星星。
2、幼儿能够准确掌握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3、引导幼儿感受一天时间的飞逝,知道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
1、《清晨与夜晚》的ppt。
2、幼儿用书。
3、教师自制字卡。
1、教师播放教学ppt,引导幼儿进入活动的主题,观看ppt中图画内容,展开讨论。
(1)小朋友们,你们看看图画中的小猴子在什么地方?它在做什么呢?
(2)你们知道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图画中的小熊又在做什么?
(4)小朋友们你最喜欢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呢?
2、教师继续播放ppt,带领幼儿进入宝宝识字乐园环节,展开本次公开课的识字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阅读文字,并利用图片认识字宝宝们。
(2)教师点击播放星星、太阳和月亮的图片,看看会出现什么有趣的东西?
(3)教师讲解出现的汉字宝宝的含义是什么,引导幼儿感受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
3、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识字活动,点击ppt引导幼儿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宝宝。
(1)教师点击ppt,小朋友们请看,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2)你观察过天上的月亮吗?月亮会有什么变化?
(3)请看看画面上的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4)你们觉得一天的时间过得快不快呢?你们是怎么度过一天时间的?
4、教师带领幼儿读汉字,幼儿跟读汉字宝宝。
5、教师讲解汉字宝宝的意思,帮助幼儿可理解和记忆汉字宝宝、
回家之后,小朋友们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太阳、月亮和星星,一起探索时间和时辰的含义。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体会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能积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烦恼。
2、尝试着让幼儿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了解烦恼的含义;
(2)幼儿绘画:我的烦恼;
(3)ppt课件。
关键点:愿意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讨论。
观看ppt《你是我的朋友吗?》。
(1)珊迪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朋友还不高兴呢?如果一直这样烦恼下去会怎样呢?
(2)你有什么办法帮助珊迪解决烦恼?
小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烦恼,遇到烦恼我们要想办法使自己开心点,还要动脑筋解决烦恼。
二、交流烦恼,分享讨论。
(1)你有烦恼吗?(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绘画)。
(2)你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烦恼的。
小结:有的小朋友遇到的是学习上的烦恼,有的是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遇到的烦恼,有的是爸爸妈妈吵架了而烦恼。其实,解决烦恼的办法有很多,如:不怕烦恼和困难,对自己有信心,多想想办法,自己独立解决,或向同伴老师父母求助一起解决等。
三、提出问题,经验迁移。
1、是不是所有的烦恼都能一下子解决的?如果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转移注意,忘记烦恼,快乐地面对现在的生活。)。
2、小结:不是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消除,但总有很多方法能帮助我们排除烦恼、忘记烦恼,这样我们也能快乐起来。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六
1.通过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并通过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单,理解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小说达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效果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浏览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小说文本,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
2.设计“游踪图”任务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过渡到主要环节。
(二)、整体感知,把握科幻小说特点。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结合旁批浏览课文。浏览后说说小说中哪些科学幻想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学生所得,教师引导讨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浏览成果,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结合任务单,体会作者构思。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浏览后完成“游踪图”任务单,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后文揭示真相时让读者不感突兀的。围绕学生所得,明确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设置伏笔、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作者的想象合理而又富于新意。请学生也尝试想象,以《带上_____的眼睛》或《带上他的______》为题,创作一个故事。课上可以口头交流,课下形成文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了解棉花制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观察棉花,了解棉花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棉花制品,创设棉织品商店,棉桃。
2.棉花生长各阶段图片,农民在棉田劳动的场景录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童谣《棉花》。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童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好了,这首童谣的名字叫什么啊?"(棉花)。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棉花吗?(看过)。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小朋友走进棉花的世界。
二、认识棉花。
1.观察棉桃。
(1)认识棉桃师:"看,这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师:"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师:"哦,外面硬硬的壳,里面是白白的,这个呀就是棉桃,棉花宝宝就在棉桃里面。"。
(2)将棉花捻成线师:"老师要把棉花宝宝拿出来,小朋友再来看一看这个棉花,我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什么感觉?"。
师:"小朋友说棉花白白的,软软的,真舒服,里面还有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籽。"。
师:"老师告诉你们,棉花宝宝还会变魔术呢,看,慢慢的,她变成了一条棉线。"(老师边演示边说)"真神奇,我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小结:棉花白白的,软软的,它里面的纤维很长,所以我们能把它捻成长长的棉线,棉花里面还有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棉籽。
2.观察整株棉花。
师:"认识了棉花,那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棉花生长在什么地方吗?"。
师:"哦,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呢?"(出示棉花图片)。
师:"棉花长在一种小小的植物上,这种植物叫棉株。棉株像棵小树,茎杆上长着小枝,小枝上长叶,先结棉铃,后开花,花谢后结棉桃,棉桃成熟裂开,吐出一朵朵雪白的棉花。"(配以图片讲解)。
三、了解棉花的用途。
(1)棉花有什么作用师:"你知道棉花有什么作用吗?和小伙伴讨论一下。"总结:棉花全身都是宝!棉絮轧掉棉籽后就变得又轻又软,可以做棉衣、棉被,还可以纺纱织布。棉籽可榨油,棉籽饼可做饲料和肥料。棉花杆可以造纸、当燃料,棉花根可以做药。看来棉花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真的很重要。"。
(2)请小朋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是棉花做的?
四、了解农民伯伯是怎么种棉花的,知道农民伯伯很能干,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
师:"棉花的作用这么大,你知道棉花是谁种出来的吗?"(农民伯伯)师:"种棉花也是需要技术的,那么聪明的农民伯伯是怎么种棉花的呢?我们接下来就看一段关于种棉花的故事。"总结:
"春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把棉籽种在地里,当长出小棉株后,就要不断的松土、施肥、除虫。小棉株长大后,还要整枝,去掉多余的枝叶,使棉桃结的又大又多。到了秋天,才可以收获。农民伯伯种棉花可真不容易!"。
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棉花宝宝,回去后小朋友们找一找家里还有什么东西也是棉花宝宝变成的。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八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烘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激励同学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身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烘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同学说说自身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激励同学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同学说说自身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真(洁净)洁白(纯真)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真、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身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同学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身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俺”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指导同学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课件相应显示大海的动画画面。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俺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1、下面俺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同学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一支歌暑假 舅舅 东逃西窜
夹住 痒痒的大虾一捏 俘虏
似的螃蟹努努嘴儿 嘿哩
束手就擒哎哟大螯 长须
(2)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方法记住它吗?
(3)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
4、同学们已经读准了生字,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身解决。
5、交流。
6、把你最喜欢的段落练着读一读,待会儿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7、配乐朗读,再说说每小节的大意。
8、配乐齐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词语。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能说出实验装置的一起名称及操作要点;初步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
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仪器药品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水槽、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新课导入】设计了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你们知道“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哪些因素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呢?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从而引出课题。
【问题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回忆、思考。
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
复习旧知识。
指导分析方法。
为新课作铺垫。
引入新课。
确定探究的课题。
【知识再现】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学生自主、自由地到前面书写化学方程式。
【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问题】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么?
【提供材料】指导学生看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的依据、反应物易找且价廉、反应条件易控制、有利于环保。
【各抒己见】其中哪一个化学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先提出假设,再实验验证,最后小结结论。
指导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小结
为了便于控制、易于收集。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回忆、思考。
归纳后汇报。
倾听。
学生主动展示、到黑板上板演化学方程式。
看材料、思考。
分析、思考。
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识记、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的信息。
讨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动手实验探究。
归纳、小结结论。
思考、讨论、回答。
1、反应物的状态。
2、反应条件。
3、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一
教案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教案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教案过程:
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课后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出乐于参与活动,并把自己的收获能够和同伴分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孩子喜欢去动别人的实验,小组规则意识不强等现象。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二
1、学习小碎步走、跑、跳等动作技能,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性。
2、通过花样玩横幅,丰富身体运动体验,激发创新能力。
通过花样玩横幅学习走、跑、跳等动作技能。
通过游戏,体验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的乐趣,发展交往能力。
1、横幅若干(幼儿人数一半)、一条稍大师用横幅
2、宽大的场地
3、一个配合扮演大鲨鱼的教师
(一)开始部分:花样玩横幅
1、教师:今天的天气真正好,正是我们结伴外出游玩的好时机。现在就让我们用横幅变成小船,去玩一玩、乐一乐!(小朋友按自己的理解方式两个两个一组,用横幅模仿成小船状,绕场一周。)
2、教师:呀!这里真美!阳光暖暖的,草地绿绿的,就让我们先在这儿歇一歇,用横幅来做会儿游戏吧!想一想,两个小朋友用一条横幅可以怎么玩?(幼儿结伴自由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游戏,如:跳横幅、拉大锯、翻被子、拔河、抬轿子、划小船、绞麻花、袋鼠跳等动作,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3、教师:横幅还可以作浪花,起风了,吹来了一阵阵小风,风儿慢慢变大了,刮大风了,浪花越打越高,风儿慢慢变小了,风停了。妈妈来教你们游泳的本领吧!踮起小脚丫,踩起小碎步,游啊游啊游。本领学会了,坐到浪花上休息一下吧!
(二)基本部分:鱼儿游来了
1、游戏一:保护好朋友
(2)教师:嘘!大鲨鱼来了,她想要抓小鱼回去做鱼卷,小鱼赶快想个办法把自己和好朋友藏起来,大鲨鱼来了就抓不到小鱼了。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快速地躲到横幅下,尽量缩得小些。
(3)大鲨鱼在幼儿中间转一圈后返回:哈!小鱼真聪明,大鲨鱼一条小鱼也没抓到!(灰溜溜地走了。)反复游戏一次。
2、游戏二:网小鱼
(1)当幼儿坐在全部展开的横幅上时,教师:你们听见大鲨鱼说什么了?这会儿,大鲨鱼终于回家了,小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休息一会儿了!
(2)不好!大鲨鱼又换了一张大网(两位教师双手分别抓住横幅的四个角,用横幅做渔网捕鱼)
(3)教师:小鱼儿,我们的朋友们被大鲨鱼抓走了,应该怎么办呢?(幼儿讨论,想办法)等到天黑了,大鲨鱼睡着了,我们一起去把我们的好朋友们救出来。我们要注意什么?轻轻地游过去,要小声说话。
(4)幼儿一边营救,一边说“×××,我来救你了”。
(三)结束部分:放松动作
教师:趁着鱼婆婆还没有醒来,我们要赶快搬家。小鱼们,我带你们再去找一个家吧!
此活动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废弃物品——横幅来作为活动器具,意在让幼儿感悟到:在我们的身边,每一样东西除了它特定的用途外,还可以挖掘出许多其它功用。整个活动过程,主要以新颖、趣味性强的连环游戏为主线,以一个开放自由的创新活动开始,让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都充分地放开,用轻松、积极、自主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规则性强的活动中来。
不足之处在于本次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幼儿不够熟悉,课堂掌控的不到位。教师应该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游戏,减少示范的玩法,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横幅的玩法。另外在开头的和游戏中加入音乐的伴奏会使游戏更有趣,更好的把孩子带动起来。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三
1、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2、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比较的物体比较少,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整体还不错。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四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
警车和卡车等)
说明:经常听一些声音,会让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所提高,激发孩子们爱探索的精神
2.紧急电话及红路灯
教师用话语引入:有一些特殊的电话号码,他们是很有用的,你们知道吗?
幼儿自由回答
学习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
说明:教给这些紧急电话和交通安全知识,是让幼儿们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常识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五
1、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电路。
2、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与科学符号。
3、体会探索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电池和导线若干,小电珠
一、教师出示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幼儿认识、操作探索:利用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1、观察了解灯泡。
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请你们观察一下小灯泡,想一想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中间有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灰色的小圆点叫连接点,一共有两个。
2、观察了解电池。
师:我们生活中用到电池吗?谁能说说电池的外形是怎样的。电池分为两极,正极和负极。负极为锌皮的一端,正极是一根碳棒上有铜帽的一端。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电池。
师:你能说说你见过哪些电池吗?遥控器里的圆形的7号电池,手电筒里的1号电池,圆形的5号电池,手表里的圆形的电池。
4、幼儿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
师:大家观察了小灯泡、电池,现在想不想点亮小灯泡呀?
幼:想。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先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5、幼儿探究小灯泡电路的连接方式。
师: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师: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
6、教师总结。
三、活动结束
幼儿对活动材料的探索兴趣很高,有些孩子不断地反复试验。在操作过程中,许多幼儿之间也都进行合作,各组幼儿在找准备的材料探索连接。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连接材料,并且体验到活动成功的乐趣。在活动中,有些知识内容孩子的理解还是不够,影响到试验的操作,还有个别孩子的试验操作习惯还有待继续加强。
教师公开课教案篇十六
活动目标:
1.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对动物嘴巴的认识,了解一些动物嘴巴的明显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2.有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特征的动物(如啄木鸟、蜜蜂、河马、蜗牛、兔子等),嘴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救救苹果树》,引起幼儿谈论动物嘴巴的兴趣。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后提问:是谁救了苹果树?为什么啄木鸟能救苹果树?
(二)了解动物嘴巴的外形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啄木鸟长着一张什么样的嘴巴?这样的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嘴巴有特殊的本领?他们的嘴巴是什么样的?
(三)观察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收集图片、音像资料,在科学区探索交流,增长知识。
游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动物的嘴巴,满足幼儿对动物的观察兴趣。
[公开课教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