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范文(14篇)
教案应当包含详细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教案的内容布局要合理,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多媒体
1课时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 年龄 | 婚姻 | 外貌 | 职位 | 际遇 | 基调 |
周瑜 | 24岁 | 幸福美满 | 英俊儒雅 | 东吴都督 | 功成名就 | 得意 |
苏轼 | 47岁 | 屡遭不幸 | 早生华发 | 团练副使 | 功业未就 | 感伤 |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一)导入。
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刚之美。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
“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凉消沉的影子?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多媒体。
1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2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3.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4.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感奋感伤。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但是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1.比较阅读。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特点。
思想积极、乐观。
意境高远、壮阔。
风格奔放、洒脱。
2.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全文赏析(略)。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预习《定风波》,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的感情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1课时
诵读法
多媒体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很多,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xx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刚过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xx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1课时
诵读法
多媒体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1课时
诵读法
多媒体
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8、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10、多情----愿望;如梦---安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对比归纳:
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意境
江月周郎风采功业
课后小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
2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多媒体
1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2 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3.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4.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但是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之中,不是我一个人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 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1. 比较阅读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2.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 ,又称 、 、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 、 、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 、 、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 ; ,代表词人 、 、姜夔等。
全文赏析(略)
附录: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只有蛰龙知。 苏轼《王复秀才所居桧二首之二》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下面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教案范文吧!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投身自然,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感慨万千,高唱大江东去,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共同来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1、词,又叫“曲子词”(曲词、曲子) “诗余”、“长短句”、兴起于隋唐,发展于五代,全盛行于两宋。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如“赤壁怀古”即题目,点明词的有关内容.
2、写作背景: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1)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那些赤壁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答: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由江水而岁月。形象生动传神。
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三句点明了什么?
4、讨论:词的上片,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用得好,因为这些词语生动准确的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明确:因为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6、思考: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与指挥才能?为什么?
明确:“谈笑间”生动的写出了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儒将风度,“灰飞烟灭”形象的写出了强大敌人在周瑜面前不堪一击的情景。
读诗如品茶,只有用心去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
明确:47岁的苏东坡此时不但毫无建树,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怀古思今,自然引发年岁渐老,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明确: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酒酒入江,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把万古愁怀随江而去,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脱与旷达的胸怀。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答:从上片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在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己,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四
婉约豪放
十七八女郎关西大汉
执红牙板持铜琵琶铁绰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唱“大江东去”
思考:
1、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什么?
(提示)不同的词牌,风格不同,歌者和伴奏乐器就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2、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是否恰当?
(提示)“杨柳”句和“大江”句的内涵。
明确:
1、词是要入乐的,词牌(即曲词)又是有词性的,如《雨霖铃》适宜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宜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词性声情不同,则歌者和伴奏乐器亦有所不同。从幕士的选择可见柳词和苏词的风格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2、一首词不可能句句都好,但必须有名句。名句常是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的句子,能惊醒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句子可以代表作家的风格。“杨柳”句曲折地写出了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大江”句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图景,激越豪放,都足以显示作家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