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音乐教案详案(案例19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任务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案的编写应考虑学生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需求,注重因材施教。这份教案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一
教学目标:
在《小松鼠采松果》的音乐中,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节奏,初步学唱歌曲。
知道有些动物在秋天就需要贮存粮食,为冬天过冬做准备。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认识小松鼠,知道小松鼠的习性以及爱吃的东西。
(材料准备)歌曲《小松鼠找松果》、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秋天》。
秋天即是一个丰收、又是个金灿灿的季节。连小树叶也想要在这个美丽的秋天去玩一玩,来吧,让我们又好听的声音来唱唱秋天、唱唱树叶。
二、学唱歌曲。
1、音乐律动。
这颗金黄色的树上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它有着毛茸茸的大尾巴,爬起树来哧溜哧溜特别快,是谁呢?(松鼠)。
小松鼠平时最爱做什么?它动起来是什么样的呢?(幼儿泛谈)。
2、欣赏歌曲《小松鼠找松果》。
小松鼠爬到了大树上,到底准备做什么呢?和你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仔细听听音乐中的歌词,它会告诉你答案。
第一遍——。
重点讨论:“小松鼠爬上树去这是要去干嘛?”(找呀找松果)。
“是不是所有的树都能找到松果呢?”(只有在松树爷爷的身上才能找到松鼠爱吃的松果,所以它说松树爷爷,请给我一颗小松果。)。
小结:原来小松鼠,在找松果,它爬上了松树,请松树爷爷给他一颗小松果。
第二遍——。
“歌曲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声音,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让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听一听,小松鼠发出了哪些声音?”
重点讨论:“哧溜、哧溜”是什么意思?(就是小松鼠爬树得时候发出的声音,想想小松鼠爬树特别快、一下子,像箭一样就到达了树顶)。
第三遍——(教师范唱、做动作)。
2、幼儿学唱。
“开始唱歌词前有一段音乐,这个叫作前奏,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好准备。荣老师会提醒你们哦。”
学唱歌曲,初步掌握歌词与曲调,学会接着前奏整齐一致的演唱。
三、动物过冬。
小松鼠为什么要在秋天里采松果?还有哪些动物和小松鼠一样呢?(幼儿讲讲)。
小结:因为有些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需要过冬、冬眠,所以他们要提前在秋天的时候贮备粮食。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二)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轻快活泼的情绪,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训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3、通过演唱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了解不同速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
4、在学唱《青春舞曲》的基础上加深对王洛宾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几种常吃的水果,让学生说说这些水果是哪里的特产。(新疆)。
2、展示地图,认识新疆的地理位置,了解本单元标题《天山之音》,即新疆音乐。并简要介绍新疆。
3、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二、初步感知歌曲。
1、播放《青春舞曲》,学生听后思考:歌曲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再听歌曲,配合律动,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
三、学唱《青春舞曲》。
1、随范唱用“la”音模唱。
2、填词跟唱。
3、理解歌词寓意,启发学生珍惜时光,珍惜青春。
5、师生同唱歌曲,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形谱,并思考歌曲的结构特点。
6、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和旋律相似的地方。了解歌曲的创作方法。
7、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8、跟慢速伴奏演唱《青春舞曲》,思考两种不同的速度演唱同一歌曲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王洛宾及其作品。
五、欣赏视频。
欣赏历年春晚《青春舞曲》视频,鼓励学生和明星一起演唱。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西部有了一些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喜爱新疆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三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怎样计算25+4和25–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13+5=7+40=62+6=。
5+24=5+13=40+7=6+62=。
(1)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口算:
15+3=27–4=38–7=22+6=。
2、比大小:
2820+632+77+3246–440+6。
13+6201926–66368-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
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意。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1、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式子。(学生提出的算式如有超出所学范围,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再解决)。
2、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汇报交流。
4、用小棒摆一摆验证自己算的结果,小组内再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5、小结规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通过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熟练计算。
1、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第1题)。
先看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要多给机会学生提出问题)。
2、想一想,填一填。
先让学生讨论,再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计算(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算法。(进一步体会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4、独六完成第4、5题。
四、板书设计:采松果。
25+4=29(个)25-4=21(个)。
4+25=29(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教学反思:《采松果》一课的目标主要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这次是超过20的算式,但是我感觉学生掌握得还不错,有少数孩子对简单的加减法还是不熟练,这很头疼,上课的时候多提醒他们,多提问他们吧。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雨中》,用肢体动作表现雨点欢快地落下、区别类似雨声的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欣赏《雨中曲》。
3、创造:用“do、re、mi、fa、sol”五个音旋律。
准备:塑料纸、听雨盒、手指游戏。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小雨滴。
老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雨滴的游戏。(手指游戏)。
二、感受雨声、欣赏“雨中曲”
1、请你们听赏一首“雨中曲”,并请说出有几种雨声?
2、你们为乐曲配上好听的大雨、小雨的声音,出示听雨盒和塑料纸。
3、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道具,请演示大雨和小雨不同的不同声音。
三、学唱“雨中”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旋律;
视唱歌谱。
3、轻声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要求学生能唱准歌曲的节奏,对一些歌词集中的地方要唱清楚每个字,不能含糊地带过。
四、情景表演:下雨啦。
1、我们用动作来感受雨中的情景,下大雨的时候雨点怎么跳的,到地面上怎么样的?请你们模仿动作。
2、雨慢慢得下得小了,怎么跳?请大家边唱、边跳。
五、我的创造:按五音和同学合作一首“雨中曲”
六、小结。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3、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3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79是由()个一和()个十组成的。
(二)新课学习:
5、投影出示挂图,观察图画,提出问题。
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25个松子,小松鼠采了4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25+4=29。
205。
6、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7、小组活动,讨论算法。
8、用小棒摆一摆,分别说一说摆的过程。
9、根据图中已知条件,再提问题。
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小松鼠比妈妈少采几个?
25-4=21。
205。
(2)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3)集体归纳。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
填上适当的数。
2、直接写答案。
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
3、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
10+30〉()20+()〈2525+()=25-()。
板书设计:
被减数。
46。
96。
28。
36。
减数。
4
5
7
5
差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七
1、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参与歌曲的演唱,并准确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2、学生能初步处理音乐作品,并且能够恰当的利用歌曲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够对他人的演唱进行客观的评价。
4、学生能基本熟悉一个升号调的首调唱名位置。
1、 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2、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 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 介绍教师的民族:汉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
三、实践体验、学唱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
2、初听歌曲。
3、提问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5、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6、让我们来一同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
7、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8、自学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四、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美丽的大家园》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八
延伸:为歌曲填词赞美家乡。
动:学跳黎族的“跳竹竿”。
拓展:了解黎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学习跳竹竿,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
在跳竹竿舞时,动作要求协调、合拍。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一首具有黎族民族特色的《跳柴歌》,歌曲欢快活泼,极富舞蹈的韵律。结合歌曲的教学,学生欣赏和学习富有传统特色的跳竹竿。了解黎族文化的人,大多会赞叹黎族人审美的独到眼光和创造美的艺术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黎族人民所追求的环境美、仪容美、歌舞美。
本课将要学习的是一首海南民歌,歌曲不难。但是让学生学习竹竿舞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少数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教学时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指导、鼓励;
在集体跳竹竿时要注意防止教学秩序的失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培养孩子们的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1、聆听歌曲《跳柴歌》的伴奏音乐跟着老师做律动,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韵律。
2、变换形式用打击乐器按照歌曲的节奏敲打节奏,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
3、教师示范跳绳(跟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4、分组请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做跳绳的动作,要求学生步伐一致,整齐划一。
5、初步熟悉跳竹竿的基本步伐。
要求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蹲在地上,双手将绳子拉紧、贴在地面上反复做开、合的练习,要求与《跳柴歌》的节拍吻合,没有绳子的同学原地蹲下,模仿动作进行练习。教师有意识地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完成跳竹竿的完整动作。请部分同学模仿教师的动作,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为学习竹竿舞做铺垫。
二、唱唱想想――体会音乐。
1、出示大歌片《跳柴歌》,让学生跟琴声感觉旋律,问问大家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2、跟琴模唱歌谱。
3、完整地听赏歌曲《跳柴歌》,让大家在歌声中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韵律。
4、跟着伴奏练唱歌曲,努力表现歌曲的弹跳性和欢快的情绪。
5、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要求用欢快的情绪边敲边唱,再次体会合作的快乐和满足。
三、跳跳赛赛――表现音乐。
1、通过歌片、插图、观看录象片段等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黎族的文化习俗,交流各自做了解的有关黎族的风土人情,着重介绍黎族男女跳竹竿的音乐游戏。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音乐游戏:跳竹竿。
教师此处可以随机知道学生的基本舞步以及动作要领。着重培养大家的集体合作精神。
3、分组表演,相互评价。
4、师生互动:师敲生跳或生敲师跳。
四、拓展延伸――升华音乐。
生:(略)。
2、通过课件帮助学生了解泰州的名胜古迹、风俗人情,为创编歌词提供依据。
3、新歌赞家乡。
分组讨论为歌曲填上新词(要求一定是赞美家乡的名胜古迹和风俗人情),同时要求每组选派一到两名同学用家乡话来唱一唱自己创编的新词,比一比,哪一组词好唱得更好。
4、在《跳柴歌》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九
1、用活泼、跳跃地情绪来学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体验雨中跑着勇敢的小娃娃。
2、欣赏我国民歌《落水天》,感受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唱准乐谱、欣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听音练习。
1、老师先弹奏以出示的音,并认识音名。
2、老师完整的弹奏旋律乐句,学生仔细听辨并能准确填写音名。
3、把旋律完整的演唱。
三、学唱乐谱。
1、学生先自己认识音名。并根据歌曲旋律音高来演唱乐谱。
2、老师把有难度的乐句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3、轻声跟琴来演唱歌曲乐谱。
5、分组来演唱歌曲乐谱。
四、新授歌曲。
1、导入:从新课内容进行导入。
2、教师范唱。
3、用声势感受歌曲旋律。
4、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二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弱。
5、按节奏朗读歌词。
6、跟琴学唱歌曲。
五、创编动作。
1、观赏、体验“小脚丫”在雨中跑的动作。
2、根据歌曲集体创编动作,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六、欣赏“落水天”
听赏“落水天”歌曲,并跟着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讨论:
1):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2):请你随着音乐做动作。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
一、教学内容:
1、乐清民歌《对鸟》。
2、介绍山歌及特点。
3、创编歌词及表演。
二、教学目标。
1、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三、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及创编歌词。
四、教材分析: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分发挥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风格。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大歌纸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二)基本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念一念。
“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试念来趋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师无伴奏范唱。
b师对学生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绿鸽夹嘴这几个字)。
c学生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
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学生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传唱以及学生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分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及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曲调:
粗犷有力。
5、齐唱《对鸟》。
6、创编歌词与表演唱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每组有由两名学生来表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学生“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对鸟》,再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鸟》的学唱和表演,我们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点及与劳动号子的区别,还学会了几句乐清话,以后老师还会带着你们去熟悉更多的温州乡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一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的第三课时《大家一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好动的生理特征,结合他们生活中的体验,将教学内容活动化,以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并进行创编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向目标出发时的愉快心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熟悉并学唱歌曲,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创编。为了激励学生,特别设置了两项奖项:最佳创意奖与最佳表演奖,并让学生自主评选。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创编与汇报展现,使学生体验歌曲的动感节奏,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大家一起来》,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创编一段韵律操,为下一课时的热舞比赛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并创编一段韵律操。
教学难点:
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创编韵律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在舞蹈室按小组位置做好。
二、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流行音乐《大家一起来》。
播放歌曲。
请同学们边听边体会歌曲的情绪。
听后,提问:“谁来说说歌曲的情绪?”
三、再听。
生答,师小结。
四、跟录音轻声学唱歌曲。
五、小组创编一段或全部韵律操。
同学们学的可真快!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为歌曲创编动作。我们在创编动作时,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既有轻快活泼的动作,也要在优美的动作,但主题动作不宜过多。可以每一个乐句编一个动作,重复的部分,可以编一样或稍加变化的动作,我们课本中的插图,可供大家参考,可以学一学,队形要有简单变化,在结束时建议可以摆一个造型。
这次创编活动,老师设了两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同学们,有信心拿到这两个奖吗?好,大家自由活动,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开始编排吧。
老师到各组指导。
六、小组汇报展现。
七、评选。
同学们刚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各有千秋,连老师都非常佩服。可我们的奖项是有限的,现在我们每一项奖都由学生自主投票,同意哪个组为最佳创意奖的,请伸出几个手指。
八、颁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的第三课时。
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强调要加强“听”、“唱”、“演”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也就是说要丰富学生情感的表现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演”即富有情感的肢体表现---律动、形体、舞蹈等方面的培养,由于多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现在的许多人在文娱活动中,唱奏有余而表演见拙、不会运用肢体更好的抒发、表现内心的情感。21世纪音乐课程标准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培养音乐表演兴趣,有勇气、有表情地独自在众人面前演唱或演奏……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在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表演内容,“欢快的舞步”这一教材,就是要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育学生的音乐韵律感和节奏感。
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课堂上我让学生熟悉并学唱歌曲,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致。为了激励学生,课堂上还特别设置了两项奖项:最佳创意奖与最佳表演奖,并让学生自主评选。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创编与汇报展现,使学生体验歌曲的动感节奏,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本节课我只起到了个引导的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创编,以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表现与创造能力,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向目标出发时的愉快心情,享受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2、通过听、唱、说、演和游戏感受表现母鸡下蛋的音乐《下蛋啰》,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认识响板,并通过探索的学习式的学习把握其演奏方法,并能用响板为歌曲《下蛋啰》伴奏。
4、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思想教育学习上不能骄傲
教学重点:歌曲《下蛋啰》
教学难点:
歌曲《下蛋啰》的衬词:gegege da gegege da
十六分音符,音又短又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清晰准确。
用响板为衬词伴奏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火车开啦》磁带、录音机、课件、母鸡和公鸡的头饰、一篮鸡蛋、草窝、响板、图形谱。
教学过程:
一、 听《火车开了》一边做动作进入音乐教室
二、 生问好
三、 欣赏《公鸡母鸡》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初听《公鸡母鸡》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你先听到了什么?(公鸡)再听到了什么?(母鸡)最后是?(公鸡和母鸡的叫声)
它们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公鸡在啼明,母鸡在下蛋等等)
3、欣赏音乐小品
是啊、公鸡母鸡在干什么呢?瞧它们来了,请欣赏音乐小品公鸡母鸡
请两位同学戴上公鸡母鸡的头饰进行表演:母鸡:坐在草窝里,伸长着脖子涨红了脸
gegegege
da
gegegege
da
geda
geda
gege
da
啊,我终于把鸡蛋生下来了,我太高兴了(表现的很高兴,很得意的样子)
gegegege
da
gegegege
da
geda
geda
gege
da
公鸡: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 (趾高气昂的样子)
油亮的羽毛金黄脚
wowo
wo
要比漂亮我第一
最后是公鸡母鸡的合奏
他们的表演好不好?(好)
公鸡母鸡在干什么?你觉得公鸡怎么样?(很骄傲)母鸡呢?(很高兴、很得意)母鸡为什么高兴?(因为它生了蛋所以很高兴很得意)
4、模仿公鸡母鸡叫声的比赛
出示图形谱
公鸡:
wowo
wo
母鸡:
gegegege
da
gegegege
da
geda
geda
gege
da
1、自由学:你喜欢谁的叫声,为什么?小朋友你能模仿骄傲的大公鸡唱歌吗?(能)师:再骄傲一些(仰着头声音拉长)小朋友你能模仿一下又高兴又得意母鸡唱歌吗?不够得意,再快一些。再快一些。(在教师的催促声中小朋友们的心情高涨)刚才小朋友们犯了一个错误母鸡叫:gegegege要唱的清晰准确不能含糊不清,两个ge不能读成一个ge。我们来试一试。请四位同学上来比试比试,哪只小公鸡最骄傲?为什么他表演得最好?(因为他把公鸡骄傲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还加上了动作)在请四位同学来扮演母鸡,看看哪只小母鸡最得意,最好加上动作。
2、男女同学进行比赛。(比赛要求;边叫边加上动作)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准备四个草窝,让学生坐在草窝里,表演母鸡生蛋的动作和叫声,比一比谁表演的最好。
四、学习歌曲《下蛋啰》
2、出示课件《下蛋啰》一边听一边欣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我发现)母鸡下蛋是在草窝里,下蛋的时候母鸡脸变红。
我知道了母鸡下蛋很辛苦。
你还发现了什么?(我还发现了母鸡的叫声我们已经会了)
3、分角色唱歌词:你们来当母鸡老师来唱其他的歌词。问:母鸡为什么叫?(因为母鸡下了蛋很高兴)
师:对,所以要怎么唱?(要唱的得意神气)师:母鸡呀特别想告诉大家它下蛋了所以速度要快一些还要注意什么?(要叫得清晰不能添也不能少)
师:比一比哪一组叫得最神气最好(老师唱其他的地方,学生唱母鸡叫的地方这样的话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的地方)给最好的那一组奖一个鸡蛋。
4、学习其他歌词 师:刚才小朋友们学的真不错,母鸡妈妈还说剩下的鸡蛋要送给那些又会唱歌又会表演的小朋友。那么我们赶快把歌曲学会。那么其他地方的歌词你能自己学会吗?(能)
1、听录音学生进行跟唱。
2、下面我要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重点指导第一句
师:的确唱的不错,学得很快,不过老师觉得你们第一句有一些小毛病。小朋友请看大屏幕,看看哪一个地方有红灯呀?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红灯?看到红灯要……生:停。师:对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再唱,千万不可闯红灯,来跟着老师的琴试一试,现在我是交警,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遵守交通规则生:试。师:唱得不错。(给遵守交通的小组加上一个鸡蛋)
5、一边唱一边表演
6、分角色演唱
7、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介绍响板
2、导演奏方法
3、择一种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4、自由伴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伴奏的?然后教师总结
5、分组比赛,哪一组为歌曲伴奏得最好,赏一个鸡蛋。
8、歌曲的艺术处理:母鸡下了蛋怎么样?(很高兴)所以唱的时候应该轻松欢快的。一半的同学表演,一半同学进行伴奏。
四、游戏
1、导入
师:小朋友累了吧,还记得刚才那个小品吗?生:记得
2、 讲解游戏方法
师:现在我要请我们的小朋友开动你的小脑筋,怎样让我们的小品更加的生动有趣呢?(进行小组讨论)先请欣赏小品。
3、游戏开始:你有什么好想法吗?进行尝试(两位同学在表演,两大组的同学唱《下蛋啰》,另外那两组的同学用响板伴奏)
4、小朋友给母鸡加上了这么好听的音乐,公鸡有些不高兴了,怎么办呢?好就请我们的响板帮帮忙吧。(x x x x x x)公鸡非常高兴了,说:小朋友谢谢你,你们真好。
五、拓展
1、了解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为下节课做准备。
师:小朋友们,母鸡妈妈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最后母鸡妈妈要考考你们,母鸡孵鸡蛋能够孵出什么?生:小鸡。
师:是啊,时间过的真快,二十多天过去了小鸡孵出来了,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去捉虫子了。
2、听着《我的小鸡》的音乐表演小鸡捉虫的动作出教室。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三
1、 能学会歌曲《接妈妈》,感受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 能为歌曲《接妈妈》即兴自编动作表演,从中体会自我创作、自我表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学会唱《接妈妈》
教学难点:能根据歌曲,即兴自编动作,从中体会自我表现、自我创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出示动画)天正下着雨,各种植物在雨的滋润下,快速成长。一对母子在雨中漫步,后来孩子帮妈妈撑伞的动画。
师:你们爱妈妈吗?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事?
学生汇报。
师:你们有接过妈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接一下妈妈,好吗?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我们要怎样接妈妈。
(播放歌曲:《接妈妈》,先熟悉旋律。)
师:你能跟着音乐,和动画中的小朋友小声得唱一唱,看谁最快学会唱。
(连续播放三次歌曲,让学生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跟着学唱,能很快就唱会的。)
师:你们都学会唱了吗?我们一起来唱一次,好吗?
全体齐唱,接妈妈。
1、让学生在小组里先自己来编一下动作,后小组里推选出一个表演得最好,来进行比赛。
2、参赛者出来表演,完后让学生来评价,看看谁表演得最好。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学唱〈〈我给太阳打电话〉〉
歌曲欣赏〈〈种太阳〉〉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给太阳打电话〉〉,并展开想象。
2、在听赏〈〈种太阳〉〉时,能感受其欢快的情绪和意境,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我给太阳打电话〉〉。
教学难点:
感受〈〈种太阳〉〉欢快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设想:
谜语导入—欣赏太阳—说说太阳—听歌曲—唱歌曲—创编歌曲—听赏歌曲〈〈种太阳〉〉 —太阳环保小知识—对太阳说的话。
课前准备:
了解南极,北冰洋的气候、环境。
太阳图片,磁带,课件等。
1、猜太阳
师:请大家帮老师猜谜语吧!
有个老公公,上班在天上,带来光和热,你说它是谁?
2、赏太阳
师:出示太阳贴在黑板上,问学生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太阳都是什么样的吗?
师:请学生欣赏四季的太阳。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
3、说说太阳
师:你知道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的太阳的光和热最强烈?哪个季节最温和?
1、熟悉歌词(听歌词)
师:老师有话想对太阳公公说,你们说用什么方法对它说呢?“打个电话吧”
师示范唱〈〈我给太阳打电话〉〉,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歌曲。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老师用什么给太阳公公打电话?打电话又说了些什么?(出示歌单,读歌词)
2、学唱歌曲
师:唱着歌打电话才有趣呢,我们来一起唱一唱。
放音乐旋律,请学生跟着模唱两遍。
师:和老师一起来唱唱曲谱吧!师边奏琴,边教学生唱曲谱。
师:你们能帮老师打电话了吗?试试吧!奏琴,学生小声跟唱歌词。
师:老师相信你们,再大点声音唱吧!学生随琴唱歌词,老师予以纠正。
师:谁愿意单独来帮老师给太阳打电话。学生随音乐唱歌词。师生评价,予以鼓励。
3、创编歌词
你有什么话对太阳公公说?把你的话也编进歌里唱给太阳听,好吗?
1、听〈〈种太阳〉〉,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师: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师:他想的这个办法真好呀!他想象自己种了一个太阳,还把结出来的太阳送给了南极、北冰洋、晚上,世界就变得温暖了,挂在晚上世界就变得明亮了。
2、复听全曲,随音乐哼唱
师:这个小朋友种的高兴吗?你来猜一猜?(节奏欢快)
你们也乘着想象的翅膀,随着这欢快的音乐唱一唱吧!
3、画一画
师:看到小朋友想得这么好,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看,老师画了一个金
黄的太阳送给秋天,这样秋天丰收的果实就更多了。
师:你们现在还想对太阳公公说什么呢?现在你们也来开动小脑筋,画一画吗?(放《种太阳》音乐)
4、展开图画,说一说画的图。
同学们的愿望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老师相信不仅是太阳,世界在你们手里也将会变得更加精彩绚丽的。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蜗牛与黄鹂鸟》。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叙事性民歌,歌曲讲述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嘲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隐喻着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四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老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模仿歌曲,用纯朴、活泼且略带顽皮的情绪演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3.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读乐谱,学习切分节奏。
本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如下重难点:
重点:用纯朴、活泼且略带顽皮的情绪演唱歌曲;
难点:学习切分节奏,有感情的演唱。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对比法、实践指导法等。
下面着重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图片导入法,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张照片,分别是葡萄树,蜗牛、黄鹂鸟,在出示这些照片之后,我会请同学们看图说话,根据这三张照片编一个故事出来,学生经过想象之后,故事层出不穷,我会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这时,我会引导学生,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蜗牛与黄鹂鸟在歌曲中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
这一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看图编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感知
我会给学生播放《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的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特点。在听赏前我会先预留一个任务,“同学们要认真听,听完老师会找同学来谈一谈你的感受。”听后,我会找学生来畅所欲言,并作出简单评价,最后总结出:这首歌曲曲风欢快、活泼,幽默、诙谐,节奏稍快。
(三)学唱歌曲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会先带领学生进行一组发生练习,13531,紧接着进行新课教授,我会利用钢琴,带领学生识读乐谱,熟悉旋律,在识读乐谱的过程中,我会着重介绍歌曲中出现的切分音,切分音有大切分音和小切分音。如下:大切分音:
小切分音:
我会介绍这两种切分音的区别,大切分音有2拍的时值,听起来缓慢一些,小切分音只有一拍的时值,听起来急促一些。
在区别了这两种切分音节奏后,我会带领学生着重练习本节课中小切分音,在练习熟练之后,我会让学生加入歌词进行演唱,演唱过后,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蜗牛与黄鹂鸟》的音频,当学生听赏过后,我会利用钢琴,让学生模仿音频中的音乐情绪,带领着学生再一次有感情地,完整地唱歌曲。
之所以让学生模仿,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安排男女分组,女生扮演黄鹂鸟,男生板演蜗牛,在歌曲前部分男女生一起演唱,到后面的对话部分分开演唱。
这样设计可以通过合作演唱的过程,让学生们体验合作的乐趣,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我会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歌,尼恩都学会了那些品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今儿总结,这首歌体现了蜗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蜗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在作业方面,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以实践为中心这一理念,我会以布置口头作业为主,让学生在课下学习体现优秀品质的民歌,下节课再一起分享。
《唱山歌》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六
播放欢快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背景音乐伴奏乐)
可是就有这样一位小姑娘,有一竹篮草莓,她却没有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1、播放flash动画。
大家知道答案了吗?(小姑娘把自己摘到的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
2、复听:看歌谱
同学们可以用手拍腿、拍肩膀,用脚轻轻跺跺地面、~~~~来为歌曲打节奏。
3、三听,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要忍不住唱出来了,不过不要着急,我们先来模唱一遍(想用什么词来模唱就用什么词);好,我们唱得再整齐一些,用“la”来一起唱一遍。
5、她读得真棒,我的嗓子都痒痒了,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我来唱一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概括一下这2段歌词分别说了些什么?学生概括:草莓的样子美、小姑娘的心灵美。(教师范唱),掌声鼓励一下吧!
6、刚才我看到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一展歌喉,来,我们跟琴把歌词唱一遍。唱完之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些地方比较难唱,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跟琴唱,找难点)
1、哟喂:八分休止符可以用手轻轻的拍一下桌子。
2、前倚音:让声音舒展开,加、不加的效果,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个好听。
3、结束句高音:大家可以试着微笑着来演唱。
难点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可是,你有没有觉得好象缺点什么?
1、前12小节要唱得轻快、欢跃。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上山摘草莓,一串串的红草莓像玛瑙一样十分诱人,她的心情肯定非常高兴,我们就用这种情绪来唱一下前12小节。
2、哟喂,这时候就好象是小姑娘在摘草莓,看见这个草莓,又红又大,看看那个草莓,又新鲜又水灵,满眼的草莓个个赛玛瑙,那个喜呀那个乐呀,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唱一下。
3、第二段说的是小姑娘把自己摘的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大家说,当你帮助别人做了一件好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那么在演唱时,我们就要把这种由外到内的高兴劲用歌声表达出来。试一试。
4、最后一句结束句,出现了换气符号,速度渐慢,为后面的高音打下基础。充分赞扬了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声音要舒展,微笑着,放开声音来唱。试一试。
歌曲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也该活动活动了。我们把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来把这首歌曲表演一下,扮演小姑娘,(每名学生都戴有头饰)你们都有漂亮的头饰,那我扮演谁啊?(军属老奶奶)开始准备吧。(分发道具)
歌曲当中的小姑娘把草莓送给了军属老奶奶,那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送给谁呢?(走到学生中间询问)谁能自己创编歌词唱一唱?(1~~2名学生演唱)他们唱得真棒!
相信大家都是有爱心、有孝心的好学生!非常高兴与同学们度过了一堂愉快的音乐课,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当中结束这节课,同学们再见!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七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教育学生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2、能用清晰的咬字、吐字演唱本课歌曲。并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3、能用打击乐及自制乐器尝试编创有情景的打击乐合奏。
1、能够准确的把握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并将它表现出来。
2、用自制打击乐尝试编创有情景的打击乐合奏。
老虎头饰、小描头饰、狮子卡片、塑料尺子、空易拉罐、白卡纸、多媒体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两只老虎》
2、聆听《狮王进行曲》
教学过程:
老师与学生一起随音乐《动物说话》自由律动,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轻松、自由的气氛下进入音乐课堂。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表演了一首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孩子们你们还会唱哪些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呢?(自由表演唱,培养孩子们自信演唱的能力)
变魔术导入新课:(请两个孩子配合老师,在教室外将老师事先准备的老虎头饰戴上)
“孩子们,老师看出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下面老师为你们变出两只可爱的动物兄弟,好不好?请你闭上眼睛,一、二、三,变!(随《两只老虎》音乐两只小老虎走入教室模仿其行走特点在孩子们当中走一圈)
1、老师引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两只老虎》第一声部
2、分声部按节奏朗读歌词
3、两声部配合按节奏朗读歌词
4、用“lu”模唱歌曲旋律,注意两声部的配合
5、随伴奏轻声唱歌词,老师分别帮助两声部稳定节奏、音准
6、歌曲处理:有趣地
7、随伴奏模仿老虎的动作特点,边唱边表演
“两只奇怪的小老虎引来了许多看热闹的小动物,(放音效:狮子吼声)呀!这是什么声音?原来大狮子也来了。(出示狮子卡片)”
完整初听乐曲《狮王进行曲》,老师在狮吼时,适当加以引导,让孩子体会乐曲所描绘的森林之王的音调是怎样的。
复听乐曲,让孩子认真聆听,狮子吼叫的次数。
再听乐曲时,将事先准备的狮子卡片发放给孩子,让孩子边听音乐边贴卡片,并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线条将他们连接起来。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八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度比较弱,《大象和小蚊子》的角色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且用动作表现出来。
:因为小班的孩子爱行动、爱模仿,所以活动中充分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利用乐器为故事配音的环节。
:通过游戏问答、欣赏音乐、感知体验、探索发现、形象表征等环节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一课时。
1.让幼儿感知并辨别音乐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
2.感受串铃、鼓、和蛙鸣筒等乐器的不同特点。
3.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乐器。
重点:感知并辨别音乐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
难点: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师一起演奏乐器
1.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2.乐器:鼓、串铃或手铃、蛙鸣桶:若干
一、导入部分:教师创设情境。
例如: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头大象,很不喜欢总是围着它转的蚊子,所以每次蚊子飞过来的时候,大象都会把它赶走。。。。。。
二、音乐欣赏:圣--桑《长耳人》
(1)完整欣赏:利用图片大象和蚊子,播放音乐让幼儿完整感知音乐。(2)引导幼儿说一说:感知音乐中重音:大象,高音:蚊子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元素。
三、感知节奏:大象和蚊子故事:引导幼儿利用表演的形式对故事中的声音进行初步感知。
(1)第一段: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对大象的走路的声音进行模仿。(咚--咚--咚)
(2)第二段: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利用动作对大象打瞌睡、蚊子飞进行动作模仿(嗡--嗡—嗡)
(3)第三段: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对(刮--刮--刮)进行模仿。
(4)最后一段:教师边讲故事便引导幼儿利用动作进行模仿(咚--咚--咚)。
(5)听音乐,将以上动作的模仿加入音乐进行节奏的感知
四、乐器游戏:
(1)引导幼儿认识乐器:鼓、串铃或手铃、蛙鸣桶,并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的打法。
(2)找一找:教师与幼儿一同探讨哪个乐器可以表现故事中的声音。例如:大象的声音用鼓、蚊子的声音用串铃、刮得声音用蛙鸣桶等。
(3)尝试为故事进行配乐:教师讲故事幼儿尝试用乐器对故事内容的声音进行乐器模仿。
(4)为幼儿分组,教师指挥进行故事配乐。羊口镇宅科幼儿园:黄成爱
小学音乐教案详案篇十九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授课:学唱歌曲《春天来了》
1、教师语言导入课题,播放歌曲《春天来了》,听完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歌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学唱歌曲。
(1)附点四分音符的练习。
(2)师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演唱时师提醒学生注意唱歌时的歌唱心理与状态。初唱时借助这四个音的手号位置来帮助演唱。引导学生跳音要唱得轻巧有弹性。)
3、分析歌曲的特点,引出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及旋律的特点,歌曲的旋律是比较明显的abc三个单乐句结构,请学生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三个单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听了歌曲的前奏音乐时联想到了什么?
(2)“这些相同与不同的乐句在你听、唱后有什么感受?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分析完毕后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分析,师对学生鉴赏音乐的参与作出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多动脑筋。
四、总结
春天来了强弱记号
渐强记号渐弱记号
1、通过综合创作实践活动《风的常识和声音的表现》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出来风在不同的力度上的声音。能用打击乐器或探索自然音源模仿不同等级的风力音响。
2、通过学习《风铃》这首歌,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自然的关联,进一步巩固节奏xxxxxxx。
3、能用优美、活泼的声音演唱《顽皮的小杜鹃》,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建立我的小音库,认识和唱准5、3两个音的音名。
风铃,旗,
1、掌握3、5两个音让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强弱规律
2、能够区分八分,四十六的节奏规律,并且能够准确的演奏出来
听唱法,学唱法,创作法
一、导入
1、老师拿一串风铃给大家看,让学生说一说,风铃的声音是怎样的。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一下风铃的声音。
2、用电风扇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风速下风铃的声音在音色、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a)在微风的时候
b)在中等风速下的时候
c)在强风下的时候
3、老师总结归纳三种情况下的节奏特点
a)微风的时候xx
b)中风的时候xxxx
c)强风的时候xxxxxxxx
3、让学生熟悉这三种节奏型。
1)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同样节奏模仿出来。
2)自己创编几种这三种节奏型的节奏,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这三种节奏
4、用风铃的声音来读这三种节奏型。直接进入课题
二、学习歌曲《风铃》
1、然学生聆听歌曲一遍
2、让学生读朗读歌词,用感情来朗读。感受风铃的特征是轻盈、清脆的
3、感受“风铃”两个字的读音适一高一低的,正好与本课要学习的两个音53符合
4、帮助学生建立35的音高,建立我们的小音库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两个唱名出入自己的大脑的小音库中。
5、唱准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的35两个音。
1)练习misol两个音的唱名和手号位置,让学生感受这两个音的手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从手号的位置上区分两个音的音高差别。
2)辨别两个音,听到其中的一个音就用手号打出来,练习手号的反应程度
3)做游戏,当听到sol就站起来,听到mi就坐下。训练学生的反应程度。
4)因为两个音组成的音程是和谐音程,所以让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每一个组唱一个音做个简单的和声训练,让学生初步感受和声的美妙效果。
6、学唱歌曲
1)演唱歌曲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演唱时的状态,如:演唱时气息、嘴型、脸部表情等。
2)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因为三段歌词的内容不一样,根据风的大小强度改变演唱时的情绪。
3)课堂评价,学习演唱的感受
7、课堂小结
学唱歌曲《快乐的doremi》,识记doremi三个音。
演唱歌曲《快乐的doremi》,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认识和演唱音符doremi。
演唱歌曲《快乐的doremi》
认识和演唱音符doremi。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一、听唱歌曲《快乐的doremi》
1、听赏歌曲
(1)听录音范唱《快乐的doremi》
(2)请你跟琴唱一唱这三个音。
(3)教师演唱《快乐的doremi》,学生接唱歌曲中的doremi。
2、听唱法演唱歌曲
(1)轻声读歌词第一段
(2)听教师慢速范唱第一段歌词,学生心里默唱一遍,轻声唱一遍。
(4)学习演唱二、三段歌词。听录音范唱,跟琴直接演唱。
(5)全体演唱全曲二至三遍
二、音乐游戏
1、认识五线谱上的doremi的唱名位置。
2、跳房子游戏
三、演唱歌曲
1、再演唱过程中可不断变换演唱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或领唱与齐唱,小组派出代表演唱等形式。
2、表演唱或小组表演唱、个人表演唱
3、进行歌词创编
四、课堂小结
学习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
1、学唱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气氛。
一、我是小小主持人: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和大家一起欣赏。
二、我是小小音乐家
1、初听歌曲: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是几拍子的?
2、听歌曲:学生可以跟着小声唱一唱、动一动。
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要特别注意歌曲的弱起小节和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4、在涂颜色处拍手或用打击乐(铃鼓)伴奏并演唱。在学生会演唱的基础上,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在涂颜色处拍手或用打击乐(铃鼓)伴奏并演唱。
5、听歌曲、自由表演
三、我是小小作曲家
1、游戏《找朋友》。
2、活动《小小作曲家》
(1)教师做一个范例:选图片、节奏、分析创编乐曲。2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图片进行创编、教师指导(3)小组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
欣赏歌曲《多来咪》,并进行律动表演。
听赏歌曲《多来咪》,进一步巩固对音符doremi的识记,并在欢快的歌声中进行律动表演。
听赏歌曲《多来咪》
巩固对音符doremi的识记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一、跳房子游戏:复习音符doremi
二、听赏歌曲《多来咪》
1、初听歌曲录音,教师简介歌曲,引导学生读一读歌词。
2、听歌曲(教师演唱或录音)
3、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并自由表演
教室唱第一乐段,学生分为七组分别演唱doremifasollasi七个音。衔接处全体演唱。
三、音乐表演《多来咪》
1、教师讲解《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
2、讨论表演《多来咪》片断可以分为:歌唱组、表演组、伴奏组、制作头饰组等,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
3、进行音乐表演
四、补充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
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演唱形式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