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中国当代文学论文范文(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框架是写好总结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提纲进行引导。这些总结范文的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写作参考。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一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中国千年史。
做并购久了,每读史书,难免爱屋及乌,从专业角度做一些思考。中国正在上演西方的百年并购史,也正在创造中国的并购时代,在中国资本市场搏杀若干年,鸡零狗碎的做了一些并购,在惊心动魄的并购争夺中既饱尝了刀光剑影的冷艳,也体会到了儿女情长的怅惘。
从并购的视角看,中国5000年的朝代更替史,无非是一部并购史。朝代的更替,无非是通过“恶意收购”,夺取“控制权”,改组管理层的翻版而已。
春秋战国大并购。
并购,到春秋晚期,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即战国七雄也,形成了经济学上“寡头竞争”的均衡态势。
七雄不是终点,竞争永不停息。
为了自强图存,七国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战从未消停。时世造英雄,春秋战国,并购的硝烟烽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并购的中介机构——职业投资银行家——谋士的兴起,鸡鸣狗盗的.孟尝君、义薄云天的信陵君、善于搅局的平原君、博学善辨的春申君,战国“四公子”脱颖而出,在乱世的舞台上华山论剑,大显身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战国时代的并购战中,最有名的就是运用了现代并购中的“一致行动人”计划,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都是最早采用“一致行动人”战术的鼻祖,他们都是当时的并购高手。
七雄争霸的结果,是秦国的异军突起,通过商鞅变法,兵强马壮,最后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吞并了六国,通过文字整合、管理整合、货币整合等措施,实现了并购的协同效应。
中的“寻找白衣骑士”计划,而“毒丸计划”等反收购策略,在三国赤壁的古战场上更是比比皆是,令人叹为观止。成君忆的一部《水煮三国》虽非专谈并购,但已经将其中的精髓一网打尽,不再做雕尾续狗之举。
李自成:并购后整合失败的典型代表。
至明末清初,1644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了三个皇帝:大顺的李自成,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和大清的顺治。在李自成称帝的7天后,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在太监反戈一击的情况下,崇祯皇帝被迫“以发掩面”,自缢煤山,李自成并购了大明王朝。李自成在中国并购史上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在并购后的整合方面的教训实在深刻。进北京后,给官兵放假三天,烧杀抢掠,把那些愿意归顺的明朝遗老杀得杀,抢得抢,更致命的是,在吴三桂愿意归顺的情况下,部下刘宗敏抢走了吴的爱妾陈圆圆,致使吴“冲冠一怒为红颜”,历史在这一刻因为一个女人的命运而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本来处于最不利形势的多尔衮大喜过望,对于吴的归降,表现了极大的政治谋略和“整合”艺术,给其“金色降落伞”——封王,给其借兵,三军“俱缟素”,杀入山海关,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
姓王便成了危害满清政权的最大隐患,从康熙朝开始,果断“剥离不良资产”,让吴三桂等人远赴云南等边陲,并通过数年的战争平定了“三王之乱”,整合成功。
毛主席是个并购高手。
说到整合的艺术,不能不提毛主席。毛主席是大救星,是舵手,是导师(不是博士生导师),这个已是公论,无需我去空费口舌。毛主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并购的一生。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主席而言,并购这些雕虫小技在他老人家的戎马一生中运用得炉火纯青,独孤求败。
毛主席是个卓越的并购高手。从他老人家1924年在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始,他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最精彩的并购篇章。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带领他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井冈山上当时已经被袁文才和王佐占据,毛通过“善意收购”,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1928年,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也到达井冈山,和毛的部队会合。1930年,井冈山的老当家袁文才和王佐被“错杀”。
功,但起码不算失败。合并后的迅速分裂是众所周知的,但红四方面军的分裂并没有持续多久,这体现了毛的极端高超之处。红四方面军在后来的“西征”中全军覆没,张国焘也离开了延安,是否属于“剥离不良资产”之举,也是个历史的迷,这是后话。
在毛主席的并购中,最精彩的当属进军陕北。当时,中央红军几乎陷入绝境,不知何处落脚的情况下,听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在中央红军去陕北之前,刘志丹在陕北可谓声名远扬,陕北当时有民歌:“正月里,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4岁。后来,一首东方红在陕北唱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可以说,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到陕北,奠定了以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基础,所以,对于刘志丹的贡献,毛是很肯定的。在刘死后,毛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在毛主席的并购中,最关键的并购是抗战胜利后派林彪进入东北,这在毛主席一生的所有“并购”中属于最关键性的一步。当时,中共派大批干部分别自山东的烟台渡海,及察哈尔、热河两省由陆地进入东北,由林彪、高岗督导,在佳木斯建立训练中心,在日本投降后,吸引了数十万的伪军加盟,这为以后三大战役的胜利和林彪入关都打下了一个最关键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二
文学的每一次突破和转型均会在语言上有所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部现代白话语言的流变史。现当代文学最初即伴随着现代语言观念的建立、发展而逐步成熟,从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看,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观念,始终涌动着语言本体论的暗流。
重视语言的重要性与西方现代语言论文联盟学理论紧密联系。认为思想在先,语言在后的传统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难以分出先后的,在思想层面上,语言与思想具有一致性。
一、文学表现为一种生命渴望,自我的内倾化、私人化转变必然导致语言的相应沿革,同时新的语言形式也对文学内容和主体的形成起着促进与催化的作用。现代不乏有作家致力于从语言形式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阐释。
沈从文撰写于这一时期的作家论《论郭沫若》、《论冯文炳》、《论落花生》、《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论施蛰存与罗黑芷》、《论穆时英》、《孙大雨》等都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蕴含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感知力。同时,注重在语言中表达自我审美体悟,执着于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尊崇张扬文学的本体性,坚持从文学本体而非阶级立场出发审视作家。
沈从文常常在对批评对象的审美把握中勾勒对象的整体风格。在《论冯文炳》中他说:“五四以来,以清淡朴讷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且俨然成为一特殊风格的提倡者与拥护者,是周作人先生”整体写意式的风格评判传达出了批评者对文学独立艺术价值的珍视。此外沈从文常常在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关系间寻找风格评判的理论依据,坚信“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汪曾祺的语言观包括“语言就是思想”、“语言就是文化”、“语言就是一个生命体”三部分。“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形象地表明了语言和思想的一体性和不可剥离性。文学语言不仅仅是单纯的载体,而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在《关于小说语言》(札记)中,他再次强调“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小说的语言不是纯粹外部的东西。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语言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融入整篇文章的内容,浸透作家的思想。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与否首先取决于读者是否被最表面的文字语言所感染,最终体会到作家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外,解放区作家孙犁也表达了对文学语言的思考。明确提出了“重视语言,就是重视内容”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同等重要”的语言本体论语言观。他看来,语言表面看来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但本质上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实体。在《论风格》中,他认为“语言风格任何时候都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他在《再论通俗文学》中说:“我这里要谈的是,无论是‘通俗文学’或是‘正统文学’,语言都是第一要素。什么叫第一要素?这是说,文学由语言组织而成,语言不只是文学的第一义的形式;语言还是衡量、探索作家气质、品质的最敏感的部位,是表明作品的现实主义及其伦理道德内容的血脉之音!”
二、作家的语言文学观并非一蹴而就。
以当代作家余华为例,90年代之前,余华过分迷恋形式叙述和语言技巧,进入90年代以来出现了转型的迹象。80年代余华多用比喻句,而到了90年代,“开始意识到了还是现实的东西更有力量”。在《呼喊与细雨》(后改名《在细雨中呐喊》)中,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孙光林”不幸的童年经历,表达了回归真实生活的愿望。那些纯粹的叙述视点被儿童的心理生活所包裹,过去被余华压制在幻觉、语感和叙述视点之下的故事浮出地表。语言不再是对日常生活镜子式的再现。小说语言极端地趋向个体化和随意性,语言的清晰度和理解性受到了挫伤。在作品中,人物对话中的词语和句号的`重复也构成了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应。
综上可见,沈从文执着于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对作家的评价判,尊崇张扬文学的本体性。不依赖文学和审美以外的其他标准,坚持从文学本体出发。汪曾祺认为语言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融入整篇文章的内容,浸透作家的思想,语言即文化。孙犁提出了“重视语言,就是重视内容”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同等重要”的语言本体论语言观。余华则透过语言,描述简单表层的背后精神的转变,意识到了现实的东西更有力量。
三、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作家群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成仿吾在《新文学之使命》中,追求文学的“全”与“美”,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他的《真的艺术家》强调真的艺术家只是低头于美,追求的永远只是美。郭绍虞认为无论什么劳作,“只消把他艺术化了,便是自由的真实生活”这样生命便可以用一种流动的力量永远延续下去。朱光潜把美看作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倡导一种“纯粹美”的态度,他此期的美学思想也强调“距离”之下的“直觉”,认为产生美感是“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牵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宗白华在《新文学的源泉:新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创造与修养》中也提出:“我们要持纯粹的唯美主义,在一切丑的现象中看出他的美来,在一切无秩序的现象中看出他的秩序来,以减少我们厌恶烦恼的心思,排遣我们烦闷无聊的生活。”这就表达着“人生的艺术化”这一范式,而这种范式是完全排除了功利化的要求的。
同时,对中国现代核心作家的语言文学观的讨论不能脱离西方语言学批评的大视野。西方语言学批评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审美分析必须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中有一说“语言论转向”,我国文学语言观念的变化就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开始的时候,随着学者、作家的现代文学语言观念的建立、发展,现代语言观念逐步成熟,而这些学者的语言观念在期间作用和价值往往因为人们惯性思想而被忽略,习惯了用一些思想意义和社会变迁等外部因素来描述中国文学的转型和发展。所以,从近现代文学语言观念的视角对他们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四、总之,在语言学家们看来,语言确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那主要是对物质实在指称意义而言的,在思想层面上,语言与内容具有同向一致性。
从事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力图获得思想和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思想和情绪的过程。文学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中的节奏、韵律、风格等审美因素有意识的集中显现,是对人类的存在及情感观照的感性化、个性化和审美化的描述。当语言不再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中国现代作家才更重视语言的本质。对于作者而言,语言是叙述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阅读的兴趣,但一味地迁就读者的口味也偏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对于读者而言,文学作品品味后的意犹未尽不仅仅在于内容,更是语言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三
我国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当代文学思潮史是人们文学研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目前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模式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对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进行重构,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模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模式的变体,必然受制于现有的文学史体例及思维模式,存在着“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叙述弊病和“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的思维定势。在对现有叙述模式进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四个层面进行:首先,重心应该落到创作思潮上,我们需要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思潮史,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据(单位),而不能以作家或者流派为依据。第二,在宏观的建构上,应先对文学思潮进行合理的谱系性的层级式分类,即“社会/革命文学思潮”、“人性/启蒙文学思潮”、“审美/感性文学思潮”。然后再对每一类进行历时性的论述。第三,在叙述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必须同时兼顾各种思潮,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叙述张力、一种互相补充的发展态势。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在叙述模式上,一直是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创作,该思维模式就是指,文学史家对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该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情况下继续文学史的阐述。另外,现当代文学史还有另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说的就是文学史家在文学史叙述的过程中,觉得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即文学形式、思想主体。因此,在现如今,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工作,该思维模式一直对现代文学史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当文学史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存在固定的几种思维,第一,社会背景与文学理论紧密相连,前者可决定后者;第二,文学理论、主张、创作在同一时间形成,第三,文学创造建立在文学理论的基层上,而文学创作的形式,完全取决于文学史家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时,文学创作者,首先对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对其中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文学界在80年代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有“重写文学史”的历史事件,即便如此,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这样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该思维模式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学作品已经转变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1.认识到文学思潮史重构的必要性。
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进行重构,首先要使人们对文学思潮史具有一定的认识度,掌握中国文学思潮史发展中存在的特点,并对认识到文学思潮史构建的必要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分析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代文学思潮的情况,进行重构,保证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顺利开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建立在古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文学重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认识到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的意义,了解到文学思潮史在发展中具有长期性、整体性两大特征,为此,在文学思发展中,要将文学思潮史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当代人积极参与到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当中。
2.进行文学思潮分类工作。
文学思潮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都具有该时期的特点。在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思潮史进行研究,理清文学思潮的脉络。但是,该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时间出发进行研究,会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将文学思潮史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导致文学思潮史演变成为社会思潮史。在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工作中,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文学研究上要做改变,不再采纳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方式,应对文学思潮做分类,根据文学思潮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该分类是文学思潮本身的一种类别区分。此分类方法,可将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将文学思潮按照专题分类,分类处理后,文学思潮内在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预防社会思潮混入到文学思潮史当中。
3.文学思潮史重构符合发展规律。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并兼顾着各种思潮,现代文学思潮分为三类,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种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兼顾文学思潮,去除时间化,避免文学思潮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并不可完全将时间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学思潮的叙述当中,对时间意识做适当的调整,使用互见性的叙述方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需要兼顾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类思潮,并顺应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保证其符合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意思就是在文学思潮重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确保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顺应思潮史的发展规律,另外,还需要对现当代文学史重构工作的实际情况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思潮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提高文学思潮重构的质量。
三、结束语。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是促进文学思潮史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需要人们认识到文学思潮史重构的必须性,重构过程中需进行分析、顺应发展规律等,保证重构工作顺利开展。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四
0.引言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切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在这个高级医学人才的塑造锤炼过程中,基础医学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医学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效果h,实验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3,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实现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青岛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动、学科间教学互动、实验教学师一生、生一生互动”等特点的实验教学改革建设,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1.实验中心的建立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立项建设“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教育部评审成立青岛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大楼建筑面积1.27万m2,其中设立的`学生实验室有21个120m2的标准实验室,23个辅助实验室,4个开放创新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均装备了的网络化和电子实时转播设备。中心内设教师集体办公室10个。中心的运行、管理与建设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中心主任负责制。
2.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2.1模块化实验课程
青岛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理论、实验相辅相成,制定了理论与实验教学一致的教学体系见图1,将基础医学类课程分模块设置,构建了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显微结构学、病原生物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5个实验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各实验模块开设了与专业配套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保证了模块之间、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调。
2.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
中心将实验内容按照基本技术训练与基本型实验一综合设计型实验一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进行了分层次设置。根据医学的教学特点和国家的教学大纲要求,其中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研究性各占一定比例。实验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基础、综合、创新的结合,该课程体系统筹实验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避免各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性,使实验内容、实验过程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式,保证大面积成才。创新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开放,聘请校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担任导师,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型实验项目,并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型实验,使大学生走入相关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组,了解基础医学的研究前沿,掌握研究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和动手能力。
2.4现代化教学手段
(1)实时展示的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实验教学课程与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均配备了旋转云台实时摄录播放设备,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手段、实验过程及结果观察等通过屏幕实时展示,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反复播放,教学课件均为教师自行研制。
(2)软件仿真实验与实时实验的结合。中心还开展软件仿真实验与实时实验的结合,将有限的学生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变得相对无限66。以人体机能学实验室为例,建设了先进水平的机能学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先进行动物的仿真机能学实验和测试,再在机能学实验室进行实际动物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采用软件硬件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一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
网络互动实验教学。互动实验网络课程模式借助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强、无时空界限的优点,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好进行沟通和教学67。以人体解剖学、显微结构学实验室为例,建设了人体形态学、显微结构学互动教学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实验教学和指导过程实现了教师-学生互动、学生-学生互动、课程-课程互动。同时中心网站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用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等方式消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
2.5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基础型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在实验现场授课和指导实验的教学方法;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实行开放式自主实践教学方法;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主要采取研究式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6完善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考试。
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等。主要体现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疾病知识,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体现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结合特点,利用科研小组和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创新研究型实验。
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实验手法、技能的正确,我们采用实时多媒体摄录系统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反复播放实验过程,便于督导和反馈。
3.改革成效
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大舞台m。高校实验教学不仅是检验和验证理论、设计、设想的手段,而且很多课程要通过实验教学形式进行,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作用。
教学研究论文
相关信息
70余篇。约有450名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验,学生参与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后发表的论文5篇,获得奖项有9项,其中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青岛大学‘‘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心还建立了“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期末问卷调查满意度高达90%。
4.结语
培养医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青岛大学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改革传统高等医学教育实验教学模式工作中,积极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医科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医学教育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框架和模式,建立新的多层次模块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平台m。并广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本科生参与的创新实验,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成果,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加强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五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受到政治以及社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模式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重构文学思潮史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想要促使文学思潮史持续发展,相关者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尊重文学作品本身,在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1。叙述方式墨守成规。对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先宏观整体(不涉及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是我国文学思潮史最常采取的叙述模式;再对比今夕写作的环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学思潮史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学思潮史叙述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归纳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叙述思路的模板,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正是这种“先进因素”的存在导致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现有的文学思潮史叙述基础上,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继而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拓展与发展。
2。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因为编写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学史家,这些“大家”们熟知某些时段的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理论,正是这些思维主导了他们的编著思想,使他们认为文学主体与文学形式是构成文学创造思想的两个因素,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文学创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史家在编著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尽管20世纪文学界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问题,也就解决此问题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运动,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新的文学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个性却被一笔带过,严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从作品的风格地位出发讨论。20世纪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文学思潮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将“作品作者”当成重点,研究围绕着作者的背景、环境展开,详细地罗列了这些内容之后才会延展至作品本身,开始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点、个性难以展现,文学思潮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基于以上,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关注点应被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内部蕴藏的意义、精神,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主观的、过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阐释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论述《阿q正传》时,应以小说的艺术成就为始论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讽刺、议论以及古典与文言句式杂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再在最后的阶段内指出小说的内涵及作者想要唤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从宏观角度出发分类文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时间为论述的轴线,这种论述方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方便人们快速的查找相对应的时间、历史、事件。然而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论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因为太过于看重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极易导致社会史与文学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终使后者变为社会史的“复述”。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著作人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分类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思潮能够形成“块状结构”,继而能够专题化。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感性价值出发,利用作品内容展示历史、时代的变迁、发展,并揭示人性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3。兼顾各种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需要兼顾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潮,继而形成互补的发展生态以及呼应的叙述张力。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论述具体的某个思潮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循历史的流动发展规律,按时间顺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而不是以论述社会史为方法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4。打破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惯用的文学史概念与文学史的论述模式一样具备某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现阶段已经展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以全面了解现有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作者环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打破原有的概念体系约束,进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思潮史独具特色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构建离不开敢于打破现有文学史的勇气、意识,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时代背景、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以“异文体同”思潮的概念为借鉴依据,构建专题化的文化思潮总体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流行线索,也才能实现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六
摘要:
相比一般的专业,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复杂的一门专业,其教学方式也与一般专业大不相同。一直以来,艺术设计教学工作是一些高等院校的难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也得到了改进。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七
摘要: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围绕核心素养确立更明确、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更有实际意义。文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方面,要有问题意识,使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思维培养是难点,需要侧重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文学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性质方面加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族院校。
文学课程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提出核心素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包括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重新修订。其中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关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质量标准基本是围绕20颁布的核心素养六项内涵和三大方面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具体展开。可见,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标准已经在核心素养的范畴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条不紊地展开,涉及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主要维度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三个基本环节具体展开。教师素养是决定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行翻转课堂模式,设置由课程标准——章节设计——考核评价构成的课程链条环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培养: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文本解读能力。难点是促进学生文学学科思维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教师素养:是决定课程改革进展的“核心”要素。
在后现代课程与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具备较高核心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高核心素养的学生。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的教学要素中,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因学生的差异性而调节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因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巧妙设置教学环节,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核心素养涉及“关键能力”,包括运用文化、技术、社会的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主体自律的行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能力层面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指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关能力、态度情感等综合素养。外因指的是教师和他者的沟通合作关系,包括和学生、领导、同行、家长的沟通。内因是根本,起决定性作用,教师个体具有较高的素养,才会获得外在关系层面的广泛认同。思维根本论认为,由认可和欣赏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价值的关系。可以说,提高双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保证良好沟通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对教师个体形成情感认同之后,往往会把对教师的兴趣迁移到该教师讲授的这门课上,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是一个由内至外的过程。外在要为人师表,着装大方得体,有上课的仪式感。作为双语专业文学课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素养的提升。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对教师语言面貌的要求更高。首先要注意汉字、词语的正确读音,纠正不良口头禅习惯。例如,“这个”“那么”“也就是说”等有规律地重复,教师语言啰唆、不连贯、重复都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有用信息的吸收程度。教师要注重锤炼语言,备好课之后要把语言备好,教师语言要简练、通俗、流畅。文学类课程如果能形成幽默或富有激情的语言风格,会对学生更有感染力。教师内因层面包括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和更新。教学理念主要指不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旧有的观念,勇于改革教学;文学专业能力涉及教师对本专业了解和研究的程度,最基本的是文本解读能力;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把相关内容设计好,尽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也就是说,老师准备的课程不仅要好吃,有营养,还要好看,让学生有食欲,使学生乐有所学,更会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过程的确需要精雕细摹,对于相关延伸尺度、教学内容深度、教学方法丰富度的把握,教师是应该能够掌控的。
二、课堂教学:以解决文本问题出发,规划课堂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目前,核心素养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衔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学课程与核心素养理论对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大学阶段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课程目标围绕学科原理、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层面拓展。文学类课程教材编订以文学史纵向的知识框架为内容,缺少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的考量。引入核心素养的理论探讨课程目标,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文学类课程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要素。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改革在适度增加课堂讨论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之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感悟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运用读书指导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别有新意,培养了文本解读能力。如何开拓出更多的视角,使分析更具学理性,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切实的方法和整体设计。探索出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如登山观景法、典型人物图像法、作业优选承传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设计好一堂课需要准备课前布置、课堂讲解、讨论、小结、课后作业、反馈评估等教学环节。各个环节的展开要有条不紊。以现代文学课程鲁迅小说的讲解为例。鲁迅作品的讲解共计6学时,其中可以设计讨论环节。讨论课能够赋予课堂以生机活力,促进思想的生成,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面,教学改革之后向学习过程倾斜,以前平时成绩构成比是3∶7,目前是4∶6,增加了文本讲读、背诵和测验。改革之后明显减轻了学生期末的复习负担,平时的考核环节丰富充实了平时的学习内容。评价方面还可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有助于促进教学反思,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诚然,民族院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数量不够,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由于现代文学文本历史年代感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导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课前布置思考题,课堂展开讨论,每天十分钟的讨论环节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感悟力都有促进作用。学习每个作家前要布置课前阅读篇目,留思考题,上课的时候围绕思考题展开。让课堂翻转起来,才能激活文学课堂的生机活力。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学课程教学和第一语言课程相比,要更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科思维的培养与提升。教师可以设置朗读环节,准备好朗读的篇目段落,在对字词精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三、学生思维:促进文学学科思维发展与创新思维形成。
建构促进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学模式,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核心素养理论接轨,是需要解决的难点。如果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点问题,那么学科思维的培养则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难点。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从思维根本性的角度讲,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发展“是穿越,还是被限制,是完全由对事物内在联系认识的程度所决定的,是由对事物发展规律掌握的程度所决定的。是由对事物决定因素的洞察程度所决定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学科思维,关键是了解文学学科思维和哪些内在要素有关,这些内在要素和学科思维的关系怎样,哪些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文学思维有什么内在的发展规律。文学学科思维主要指的是理解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维,借助逻辑思维对之进行学理性分析。文学思维涉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文学思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性质。老舍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骆驼祥子》中以“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比喻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以“老鸦是一边黑的,他不希望独自变成白毛的”描述堕落的祥子的心理状态。学习作家语言的形象性,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描述更加细腻、生动,富有感染力。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对作品主题的正确理解和结构的条理性、严谨性。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形象的语言,而且结构严谨,从文本的结构和主题表述中体会文本的逻辑思维,学习表达的条理性。例如,小说《围城》就是围绕主人公方鸿渐被围困在婚姻的围城、职业的围城和人生的围城又不断突围的过程,展开的故事情节,主题明确,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的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嬗变。相应地,从不同的认识视角出发,对于作家、作品和人物的认识评价出现差异。每个人物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人物,不仅评论家的评价标准发生嬗变,作家创作的视角和价值标准也在发生改变,作家不再以“高于生活”的视角进行创作,常以平等的视角或者“低于生活”的视角描述各阶层人物,这能更贴近底层人物内心,使当代作品的人物相对于现代作品更加真实感。在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倾听不同的评价声音,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论使教学得以在同一个规范、科学、系统的层面展开对话,运用核心素养理论可以深入探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来说,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授课模式上要有问题意识,确立“课程目标——板块设计——学习评价”环环相扣的课堂链条模式,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培养学生文学思维能力,在思维的深刻性、丰富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予以提升。
参考文献:
[2]房继现.思维根本论[m].沈阳:沈阳出版发行集团,2017。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八
摘要:教学实践领域并不存在技术研究日渐式微的问题。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红领巾教学法”以及“洋思”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移植的失败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新课程改革并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症”,理念化腐朽为神奇之魅力往往在技术遭遇困境之时一览无余。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远未确立,现代化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是关涉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既不可以轻易启动,也不能随便叫停。中国教学改革所亟须的不是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技术;教学理念。
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其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争论的焦点。周序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的教学改革存在着“技术提升日渐式微”“理念推广操之过急”等问题和误区,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此观点正中“从上自下”教学改革之痼疾,是对“急风暴雨”式教学改革路径的当头棒喝。几经拜读周序的论文(以下简称“周文”),我们收获良多,但也感觉周文所论及的诸多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遂不揣浅薄,笔者就中国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发表一些感想和陋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周博士。
一、技术研究是否日渐式微:
从同样的例子说开去1.实践领域对教学“技术”的关注真的不够吗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达成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目前理论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和理论话语的宏大叙事使得教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居高不下,缺乏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但我们是否还要进一步地追问:在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同时,教学实践有没有脱离教学理论呢?在我们看来,教学实践领域由于醉心于可作流程的挖掘,埋首于教学技术的更新,其脱离乃至拒斥教学理论的程度可能更甚。
笔者曾受邀为太原市某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做有关“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与编制”的讲座。在讲座之前,主办方一再嘱托:“要紧贴实践”“要有操作性”“要多举例子,给出示范”。而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有更多老师抛出的问题是:“您所介绍的课程计划编制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您列举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但是由于我们学校存在×××样的特殊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您能帮助我们设计出具体操作的步骤、程序或相对应的模式吗?”这种要求教学理论研究者直接为实践中的难题开具药方,甚至为其量身定做可以拿来就用的操作方案的情形,在笔者与一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而笔者的这种主观印象也在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得到印证和验明[2]。甚至有学者将一线教师追寻程序化、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的倾向名之为“技术崇拜”和“方法依赖”。
因此,周博士通过其讲座主办方所说的“现在的形势就是要全面铺开翻转课堂”这句话,就得出“和对理念的痴迷与热衷形成鲜明对照,我们对教学‘技术’的关注明显不够”这样的结论,可能就稍显仓促了。笔者认为,实践中并不存在对教学“技术”关注不够的问题,恰恰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
2.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
从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读出,其所谓的“技术研究”,其实就是“操作层面上可供教师参考和模仿的案例”或者是“备课—上课—评价这样的固定流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所谓的“技术研究”真的日渐式微了吗?笔者以为,教学实践中从来就不缺乏对这种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关注。
从远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教学论专家普希金娜的红领巾教学法在我国曾经盛极一时,几乎成为当时语文教学中的唯一方法,其影响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还能寻觅到踪迹。红领巾教学法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可供模仿”,其固定的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讲练生字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勾勒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环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存在大量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掌握教学节奏、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成为很多偏远地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与拐杖。但是这种固定化、套路化甚至机械化的教学流程,却将教师捆绑在“匠人”“机器”以及“传声筒”的角色与位置上。在当今教师学历总体达标甚至超标、师范生教学技能普遍过硬的背景下,这种固定的教学流程很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桎梏。
从近处来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后六中学的“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均有可供模仿的案例和可操作的流程。从预习交流到分组合作,从展示提升到达标测评,这些处处体现出一线教师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思考与智慧。因此,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并非如同周文所阐述的那样:“对话的操作与设计、讨论的管理与组织、探究的调控与引导等微观的、具体的内容,鲜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纵观教学一线实践,以洋思、杜郎口、东庐、后六等中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虽遭遇到零星的批判与诟病,但它们在教学技术道路上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曾几何时,“远学洋思,近学杜朗口”成为众多学校师法优秀、相互借鉴的口号。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洋思、杜郎口、东庐和后六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移植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尴尬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并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机械教条,不是可以脱离情境的固定教学流程,更不是教师“达至优秀可供模仿的案例”。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言:“他者,特别是那些已经成为专家的人,在某种情景脉络中所采用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是有所裨益的还是有害的,要看它们是驱使个人更加的明智还是诱导个人不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学技术的研究,决计不能矮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有固定操作步骤的流程。
二、我们是否患上“理念依赖症”:
以我们课题遭遇到的困境为例1.理念的依赖并不是一种病症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并不是一种你高我低、此消彼长的关系。通常来说,技术作为“硬件”和“血肉”,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具支持;理念作为“软件”和“骨架”,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理念的推广和依赖并不能也不应该被冠以“病症”的称号。理念的接受和内化,往往能在技术上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
笔者曾联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就新近兴起的“翻转课堂”,在太原市几所重点中学做初步的验证和推广工作。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技术和条件制作短小精湛的教学视频、配备清晰明确的教学信息、打造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
当我们的行动研究行将搁浅之时,我们在河南大学承办的以“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上得到了灵感和启发。在会议发言时,我们向主持会议的专家李如密教授转述了我们课题推进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李教授是这样回答的:“‘翻转课堂’不应该被视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也不应被视为技术对教学的全面统治。实质上,翻转课堂所表达的是对‘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中心’传统课堂结构的反叛。在国内,我们也有类似的教学理念,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使用微视频和在线课程,而是利用习题册、导学案等。因此,将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指南的任务单、习题册、导学案等提前发放给学生,可以发挥如同微视频和在线课程同样的作用。”从李教授的阐述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支持理念推广所需之技术尚未具备时,理念的灵活掌握与充分吸收可以为看似穷途末路的教学改革带来豁然开朗的新局面。
因此,周文所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的推广方面,必须以技术上的‘可望达成’为基础和前提”,这可能就需要进一步地斟酌了。改革不同于做饭,要等到所有的配料准备齐全才能开火。改革之所以称之为改革,就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就在于目标和条件之间存在着梯度。如果改革的条件均已具备,改革的技术均已成熟,那么此时的改革只能是现状的延伸、常态的延续甚至是裹足不前了。
2.我国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启动的八次课程改革,姑且依照周文思路,将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认定为“理念先导”的话,那么以“技术为先导”
的改革形式则八中有五。摒除第一次改革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第四次改革所发起的“教育革命,开门办学”、第八次改革所倡导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余五次课程改革均依循了“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因此,“‘理念先导’的改革形式遭遇到诸多反对和批判的声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便显得并非那么心甘情愿和从容不迫。因此,‘技术先导’似乎是‘理念先行’之外另一种可行的改革思路”可能就不是什么新颖的改革倡议,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改革的常规性做法和相沿成习的惯例。
有学者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一种概括:“从第一次改革拉开帷幕算起,我们已经历经了六十余年的教学改革的征程,教学目的也随时代的发展几经变换。但是现代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深入人心,从而真正地确立起来。传统教学的根基依然盘踞在学校教学领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动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依赖“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致使改革止步于课程的更迭、教材的更换、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替等浅显层面,而对关涉更为深层次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变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偶有学者敢“冒大不韪”,提出一些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发展利益、对接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学理念,也往往会被冠以“浪漫空想”“不切实际”“无济于事”等头衔。在一浪强似一轮的质疑、商榷、批判之下[6-7],很多学者选择了三缄其口、默不做声。这也导致很多有先见性、先进性和先导性的教学理念,只是轻轻地在实践的表皮刮过一阵风,而后便如“过鸭背之水”,鲜有留下痕迹。
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现代性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叶澜教授就此曾经说过:“传统教学理念的典型形态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定的那样,是‘教师中心’或者‘重教抑学’的。在本质上,传统教学理念要么把教和学视为一个围绕另外一个转的中心和边缘关系,要么把教学看作可以加以分割的单边性活动。欲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我们就不能不首先突破这一始终束缚我们的认识前提。”但在认真拜读和学习周文的过程中,我们不时地会际遇到“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讲授教学”与“探究学习”、“知识传授”与“培养人”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周文“进步主义教育的最终停产……概因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理念,从而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之论述,一方面说明作者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国家所占有之地位、所产生之影响、所具有之积极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征作者仍然没有摆脱教学改革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钟摆现象的漩涡。
在这里,笔者改用周博士的一句话来表达笔者的观点:我们对一线教师应抱持的现代性教学理念,根本就没有“重视得过头”,更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的病症,而是还欠缺关注,还需不断加强,深入研究。
三、中国教学改革是亟待转向,还是更需坚守。
新一轮课程改革采用的是“从上至下型”的变111革路径,这种变革路径由于强调理念的推广和快速移植,而导致了“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热闹、实质上空虚”等教学怪现象的产生。在对自上而下型变革路径反思的基础上,加之学术界对目前“实践中心”和“实践优先”等西方教学理念的推崇,一种倡导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变革路径便凸显了出来。有学者提出:“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引,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依赖自己的实践经验,遵循日常经验的惯例,对教学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仍然可以出现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国内有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和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实验’等;在国外有泰勒(ralphtyler)的‘八年研究’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作为一种与“理念先行”不同的改革思路,“技术先行”的改革路径也许更加可行。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的转型。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遭遇到的阻力都空前加大,一些重大的、关涉全局的问题逐渐地凸显和浮现出112来。诸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如何落实、赋予教师课程权力如何兑现、课程评价乃至改革该走向何方等重大课题,仅仅靠一线教师的技术摸索与实践经验是难以解决的。因此,不同于浅水区的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处于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我们显然更需要动力的集聚、共识的凝结和理念的引导。这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良好的顶层设计、先进的改革理念、充足的改革动力“能够为教学实践和一线教师提供有力的行动线路与高明的改革图景,让教学改革能够稳步、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因此,在改革已然迈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在为实践方面让渡出足够的权力与空间,让实践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充分参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地培育和鼓励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通盘考量、重点突破、统筹规划等教学改革形式。放眼全球,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不论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欧洲的《波伦尼亚进程》抑或是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形式愈来愈成为破除本国教学之痼疾、汲取他国教学之精髓、把控教学改革之潮流的普遍做法。为此,我们不能无视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以免再次隔离或者落后于世界改革潮流。
四、结语。
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英国课程论研究者斯腾豪斯曾阐释:“课程改革究其本质是人的变革。”其所谓的人的变革,大抵指的是人的理念的革新。相对于技术改良来说,人的理念的革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正是这种难以即时完成的革新,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的、彻底的变革。技术的改良倘若不以理念的革新为前提,便会将教学中的人紧紧束缚在“工具性”的角色上,更容易导致所谓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形无实。“合作变成合坐”“伪生成”“乱生成”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异化,都是其结出的恶果。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的不是从理念推广到技术提升的转向,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九
80年代小说概述,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
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1985年前后兴起。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1.前奏:汪曾祺、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2.寻根小说对根或文化的态度:
第一类: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
第二类: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等。
第三类:持辩证态度。如冯骥才《神鞭》,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崇高,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搏斗,希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家作品有: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郑万隆《老棒子酒馆》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以80年代初王蒙等中年作家尝试借用意识流等一些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为先声的。1985年后迅速兴起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标志着当代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操作技巧到思维方式的全面引进,一时间,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几乎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各自的投影。刘索拉、徐星、马原、残雪、莫言、洪峰……也都成了不断引起轰动与论争的名字。
90年代之后,小说创作突破了创作方法上的壁垒,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名目繁多的潮流,当代文坛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杂语共生时期。
1.《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2.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4.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
5.经典好书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
名词:五四研究会;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参考教材 p27 );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参考教材 p28 )
第二章 鲁迅的文学创作
阿 q 形象分析; 以《孔乙己》、《故乡》为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两种结构模式。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家炎)对此,你有何评价? // 有人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来概括鲁迅小说的相关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要点均为《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第三章 20 年代诗歌
名词:新月诗派(或新格律诗派)、《女神》(包括作者、出版年代、情况概述、文学史意义等要点)
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可参考教材 p89 或课堂笔记 4 点) ;以《死水》为例,阐述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 可参考教材 p84] ;《女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第四章 老舍与《骆驼祥子》 ;分析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第五章 茅盾与《子夜》;《子夜》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巴金与《家》
分析:什么是“觉新性格”,如何认识高觉新形象?
以《家》和《寒夜》为例,比较巴金前后期文学创作的变化。(参见教材 p275 — 276 三点)
第七章 沈从文与《边城》
名词:《边城》(包括作者、出版年代、情况概述、文学史意义等要点)
简答: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征。(参见教材修订版 p212—214 )
书写人性的视角;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丰富的结构体式,古 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第八章 30 年代诗歌(略)
第九章 曹禺与《雷雨》
第十章 40 年代小说
《围城》的寓意;现实意象、象征意象的结合。现实意象,方鸿渐学业、情感、事业、婚姻的“围城”;同时象征了人生的处境、人类的生存状态——人面临一种境遇后身不由己进退失据的尴尬处境 // 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欢乐与痛苦的矛盾转换,正是人生普遍存在的“围城”模式。
第十一章 艾青的诗歌
名词:七月诗派;形成于抗战初期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阵地,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等。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该诗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现实主义传统在40年代的纵深发展。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 ;简答: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征。
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 年3 月2 日成立于上海。包括沈端先、田汉、鲁迅等在内的 40 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鲁迅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报告。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文学月报》等刊物为会刊。“左联”的成立,有效打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文协:即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 1938 年3 月27 日成立于武汉。以《抗战文艺》为会刊,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大力推行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创作了打量的抗战文艺作品。“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抗日文艺的发展。
鲁迅相关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散文集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胡适的相关内容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巴金的相关内容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目击了大家庭内部种种腐朽丑恶的生活,“五四” 后形成民主主义思想。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的创作: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代表作。特别是《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2、《子夜》形象地展示了30年代初,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这就是,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国民族工业加速破产,农村经济急速崩溃,人民大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从低潮逐步走向高-潮。《子夜》中的吴荪甫、赵伯韬等。都是一定阶级或阶级的代表人物、典型形象。
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沈从文的《边城》
翠翠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她是小说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爷爷是忠厚善良、勤劳坚强的一个老船工。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
天保兄弟,节选部分写的内容不多,但我们透过这一点点,依旧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作哥哥的天保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当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就决定离开,就此,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些喜乐甘苦源起于普通的人生之事,亦消散于普通的人生之事。这些纯朴的祖孙之爱和诚挚的手足之情,便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翠翠的爱情悲剧分析: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
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汪曾祺的作品:
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的主要任务是小英子和老和尚等。
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曹禺的重要作品: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余华的重要作品:
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转型首先是从语言的变革开始,作品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
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
张爱玲的作品及主要人物:
《天才梦》文本分析:认真阅读“弹奏钢琴”这段文字,感受独特的张爱玲:
精确传神的表达能力
《金锁记》主要人物: 1.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 (欲爱不能);以为是地爱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 (试探发现他爱的是他的钱);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开头、结尾多次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
《倾城之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
老舍的相关内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多个作品被编入小学课本,如《我们家的猫》《北京的春节》等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一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地址:________
电话:________
传真: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
乙方: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地址:________
电话:________
传真: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根据平等互利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派遣员工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章派遣与借用
第一条派遣系指甲方按照本合同约定,将与甲方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派往乙方工作的行为。
第二条借用系指乙方按照本合同约定,从甲方借调人员到乙方工作的行为。
第三条甲方根据乙方的要求向乙方派遣员工,乙方须按照约定向甲方支付借用费。
第四条员工与甲方为劳动关系,与乙方为劳务关系。员工的工作地点、岗位、方式由乙方根据业务需要确定。
第五条借用费系指乙方借用甲方员工的费用,包括:
(一)支付员工的工资。
(二)支付员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
(三)甲方为派遣员工提供商业保险、福利的费用。
(四)甲方对派遣员工的管理、经营成本及承担的企业税收等费用。
第六条甲方派遣人员的姓名、聘用职务、借用费及其组成在附件1中约定,附件1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甲方的义务与权利
第七条甲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根据乙方的要求推荐人选,与乙方决定借用的人员或乙方直接选定的人员签订《派遣员工劳动合同》。
(二)教育派遣员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教育派遣员工遵守乙方的工作制度,保守乙方的商业秘密。
(四)从借用费中支付派遣员工的工资和应得收入。
(五)在乙方支付借用费后,依法承担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及福利费用,其中福利及医疗保险部分内容的具体实施按照本合同及其附件条款、甲方有关派遣员工福利待遇、医疗费用报销的规定执行。
(六)为派遣员工提供附件2中双方确定的服务内容。
(七)听取乙方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第八条甲方享有如下权利:
(一)如遇特殊情况,甲乙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甲方有权撤回派遣员工和解除本合同,但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和派遣员工(派遣员工在试用期内除外),同时甲方按下列方式向乙方一次性支付补偿费:______派遣员工被派遣时间每满一年,补偿费为一个月的借用费,不足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计算。补偿费以派遣员工被撤回当月的借用费为计算标准。
(二)甲方有权对乙方违反本合同有关条款或损害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书面意见,进行交涉。乙方应在收到甲方书面意见后六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复甲方。
(三)乙方若无故拖欠派遣员工的工资或借用费,甲方可随时无条件解除本合同,并向乙方追索所欠费用。
(四)派遣员工若侵害了乙方的合法权益,甲方可协助乙方追究员工的相关责任。
第三章乙方的义务与权利
第九条乙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尊重派遣员工不同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抑,不歧视派遣员工。
(二)为派遣员工提供符合中国政府有关劳动保护规定的工作场所和条件,确定其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并依法为派遣员工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否则,产生的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三)实行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如遇特殊情况需派遣员工延长工作时间,乙方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四)为派遣员工提供差旅等补贴,具体数额由乙方决定。
(五)保证派遣员工的法定节假日休息。为借用满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员工每年安排一次带薪休假,具体休假天数按乙方的规定执行。派遣员工结婚时,乙方应按有关规定给予婚假3天,属于晚婚的,应再给予晚婚假7天。
(六)派遣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应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医疗期。医疗期内,乙方应按国家规定发给派遣员工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但最低不低于社会最低工资的80%。
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及哺乳期内的,乙方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但女员工应提供合法的医生证明。
女员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的,乙方应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的,给予42天产假,流产假期间,其工资照发。
(七)不得解除或终止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员工,以及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派遣员工的借用关系。
(八)不得解除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医疗期满,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派遣员工的借用关系。
(九)派遣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乙方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被解除借用的,乙方应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第6条规定,向甲方支付该员工的医疗补助费。
(十)督促派遣员工遵守中国政府颁布的税收法规,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一)督促派遣员工办理借用期间的有关合法工作证件,依据中国的法律、法规制定乙方的规章制度,并教育派遣员工遵纪守法。
(十二)乙方因业务需要,搬迁至新办公地址时,须提前15天通知甲方,以便业务联系。
(十三)乙方因故被撤销时,须提前15天通知甲方,以便及时办理终止本合同的手续。
(十四)派遣员工若向乙方提出辞职,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但在试用期内辞职可随时提出。乙方接到通知后,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否则,甲方按收到乙方书面通知之日计算收费截止日期。
(十五)向保险公司投保派遣员工驾驶的乙方机动车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若乙方未投保,派遣员工驾驶乙方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事故责任属于派遣员工的,由乙方赔偿损失。
本条所列第(三)、(四)、(五)项内容,乙方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作具体规定,也可与派遣员工以协议的形式作具体约定。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且送甲方备案,应以规章制度和协议为准。
第十条乙方享有如下权利:
(一)对决定借用的员工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限应根据借用期限确定:
1.借用期在6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超过15日;
2.借用期在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试用期不超过30日;
3.借用期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试用期不超过60日;
4.借用期在2年以上的,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试用期内,乙方对不符合要求者,有权终止试用,但应支付试用期的借用费(含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费用)。试用期满,所派遣员工自动转为正式派遣员工,其借用期自试用之日起计算。
(二)在借用期内,有解除派遣员工和解除本合同的权利,但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和派遣员工(派遣员工在试用期内除外),同时按下列方式向甲方一次性支付补偿费:______派遣员工借用时间每满一年,补偿费为一个月的借用费,不足一年的部分按一年计算。补偿费以派遣员工被退回甲方当月的借用费为计算标准。补偿费中包含派遣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三)如派遣员工因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和严重违反乙方规定(此规定对派遣员工和甲方应该是公开的)被解除借用,乙方经征求甲方意见后可随时通知甲方和派遣员工,并可不支付补偿费。
(四)可与派遣员工另行签订个人协议作为甲方与派遣员工劳动合同的附件送甲方备案,但该协议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合同内容。
(五)乙方有权对甲方违反本合同有关条款的行为提出书面意见,并进行交涉。甲方应在收到乙方书面意见后六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复乙方。
第四章费用及其结算
第十一条本合同所涉及的借用费、派遣员工名单、借用时间和付费方式在本合同附件1中约定。
第十二条乙方须于当月20日前向甲方支付月借用费、补偿费和年终附加的工资(乙方直接支付派遣员工工资的,须于当月底前向甲方支付借用费的其它部分),甲方收到后,于次月6日支付派遣员工工资。以上费用每逾期10天按1%加付滞付金。逾期30天的,甲方可视情况提出索要违约金____元,并解除或终止本合同,且不属违约行为,双方办理相应手续。
第五章争议与仲裁
第十四条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如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经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的,可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处理。
第十五条甲方(或乙方)与派遣员工因本合同中有关劳动纪律约定、员工工资、保险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发生劳动争议,并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时,如争议的处理结果与乙方有利害关系,乙方有参加仲裁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章其它
第十六条甲方为派遣员工提供的服务内容在附件2中约定,附件2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十七条本合同未尽事宜,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办理,国家无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或签订合同附件另行约定。
第十八条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因中国政府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造成本合同条款必须修订时,均应以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由甲乙双方协商修订。
第十九条本合同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生效,有效期____年,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内,如甲乙双方均未提出异议,有效期自行延长,延长期限与本合同期限相同。
第二十条本合同分别用中文和____文写成,每种文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中文本和____文本一份,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两种文本出现矛盾时,以中文本为准。
第七章双方约定的其它事项
第二十一条双方约定需增加的内容
第二十二条双方约定需修改或删除的本合同条款
代表签章:________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________
代表签章:________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二
首先,设想一下,如果是从文学回到文学,也就是通过阅读,进入到文学中去,然后一直停留在文学作品当中,不做任何的跳跃或者提升,那就意味着阅读的过程,深思的过程没有任何的升华,只是在文学的狭小范围内做自我瞩目。只能封存在狭小的分析文学作品中分析内容,分析人物,分析故事结构,最终落到文学的故事性,而不是社会性和哲学性。然而,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所写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讲一个故事。文学作品则是作家发泄自己,表达自己的工具,也是读者关照自己内心的窗口,是一种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甚至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超越的媒介。既然是这样一种媒介,它就注定不会为了故事而故事,这也是千百年来西方各种文学流派在叙事方式上诸多争执的理由之一。而这些流派的发展又都和历史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文学的发展脚步与人类个体甚至群体的发展脚步相一致。
早期人类从蒙昧中来,建立社会,建立秩序,因为秩序与结构的初建,显得格外的严谨与规范,人们也没有太多的未来可以预测,也没有太多的横向思路可以发展。所以早期的文学形式也是以讲究理性,秩序的古典主义为主。古典主义通过对宏伟壮丽的,有秩序有组织有结构的社会进行叙述,从而达到文学的最初模样,也即初始模样,中规中矩。而古典主义之后,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激进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保守的人们则感到失望,从而引发了浓浓的怀旧情绪,怀念就有的封建制度下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希望也好,失望也罢,人们在经济水平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刺激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热望,对社会有了更高的理想,人们渴望摆脱旧有社会的束缚,旧有体制和理念的约束,渴望进入一种新的状态。
而此时的人类社会也发展了一段时间,正如人类个体进入青春期一样,人类整体也进入青春期,进入梦想勃发的状态,于是浪漫主义兴起,浪漫主义的浪漫情怀,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完美社会的假想都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状态,也符合人类群体走到青春期时的精神状态。然而,理想总会破灭,人总会长大,理想破灭之后,就会看清现实,就会明白现实的含义和存活的最本质的状态,正如人到中年,不复青年时的热忱,不再有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不再有青年时的热血沸腾,不再有青年时的不合实际的幻想,遐想,异想天开,转而变得现实,变得看得清现实生活的直白状态,懂得并且明白许多事情,永远得不到,永远求不来。
人类社会从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正如人从十几岁二十岁的浪漫转到了三十岁的现实一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浪漫主义如同在天上飞,现实主义在地上跑,而自然主义则是在地窖中蜷缩。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却比现实走得更远,更惨,更悲痛。人虽现实,却仍然在生活中苦苦寻觅,到四十几岁,方才发现一切的一切,梦想也好,生活也罢,都已支离破碎,人到四十岁,仍然一事无成,便会焦虑,便会考虑生死,便有了在存活与死亡之间的跌宕摇摆,犹豫不决,人类到了中后期,也会如此,经历了古典主义的华美、浪漫主义的自由、现实主义的悲戚,终于走到如同个体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已经对生活彻底绝望,有种生死难以揣测的感觉,终于开始考虑死亡的理由,考虑死亡的作用,死亡的价值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开。
此时的`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不仅转变了西方人的命运,也转变了东方人的命运,并且永久地转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大命运,人在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机械的冰冷,而不是手工作坊里人与人相接触,相交流的温情。机械化的社会节省了人力成本,节约了劳动力,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道围墙,一道看不见,却也冲不破的围墙,在这围墙的两侧,不同的人们在各自生活,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精神就越来越容易孤独异化,在加之人类社会走到这个程度,刚好也是如同个体般四十多岁的焦虑的年龄,所以西方社会整体的这种焦虑感变得灼灼燃烧,这种焦虑感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这种文学是以描述人的精神的孤独异化为主体,从过去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那种描述外界世界的叙述中摆脱出来,进而描述人类内心世界,描述内心世界的寂寞苦楚,无依无靠,无可依赖的存活状态。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视正是在物质大发展的前提下展开的。所谓"盛世兴文",正是经济基础稳固,人才能更多的关注上层建筑,关注文学艺术,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境界。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三
一、文学运动概述
1.第一次文代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2.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三次批判运动的概况及其教训。
3.“双百”方针的内容。
4.《纪要》的实质及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
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人物、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和《李双双》。
重点 :“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和特点。
一、干预生活的小说(白花文学)
复习要点:
1、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林震和刘世吾的形象。《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
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了解革命历史小说潮流兴起和消退的原因,认识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
2、分析《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3、什么是“三红一创”?
4、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5、掌握《红旗谱》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
7、分析《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
四、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诗人
重点
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及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3、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
3、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以《苹果树上》为例分析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色
五、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50~60年几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重点掌握杨朔的《雪浪花》、《海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对所分析的作品要认真阅读。
1.简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历程及每一时期艺术特点
2.论述扬朔的“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
3.你是怎样看待杨朔的艺术审美追求?
4.分析秦牧的“学者化散文”的风格?
5.论述刘白羽的“战士风格”的散文成就。
六、了解50~60年代戏曲改革、话剧创作以及歌剧的发展,深刻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成就和独特风格,掌握田汉的历史剧创作。
1、老舍的《茶馆》的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
2、田汉的历史剧剧创作概况《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四
单项选择题。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等。
a.《李双双》b.《布谷鸟又叫了》。
c.《三里湾》d.《山那边人家》。
3.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存在着理念化的弊病()?
a.梁三老汉b.梁生宝c.王二直杠d.郭振山。
4.柳青把沙家店保粮支前与整个西北战局联系在一起的小说是()。
a.《火光在前》。
b.《开不败的花朵》。
c.《保卫延安》。
d.《铜墙铁壁》。
5.孙犁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小说是()。a.《新儿女英雄传》。
b.《山地回忆》。
c.《吕梁英雄传》。
d.《火光在前》。
6.茹志鹃表现“游击队之母”英雄本色的小说是()。a.《春暖时节》。
b.《关大妈》。
c.《同志之间》。
d.《百合花》。
7.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主要有知侠()等。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8.受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影响的战争小说主要有刘流的()等。
a.《铁道游击队》。
b.《保卫延安》。
c.《烈火金刚》。
d.《林海雪原》。
9.在“保定二师**”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a.杨沫b.冯德英。
c.梁斌d.欧阳山。
11.《三家巷》中描写的“沙基惨案”发生在()中。
a.省港大罢工b.国民革命军北伐。
c.广州起义d.第一次国共合作。
12.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小说是()。
a.《红岩》。
b.《野火春风斗古城》。
c.《小城春秋》。
d.《铁道游击队》。
13.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影响最大的创作模式是()。
a.《华阳国志》模式。
b.《子夜》模式。
c.《死水微澜》模式。
d.《财主底儿女们》模式。
15.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以表现石油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是()。
a.李季b.阮章竞c.傅仇d.梁上泉。
18.被人们称为“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是()。a.“楼梯式”b.“半自由体”c.“民歌体”d.“散曲小令体”
22.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的作品,主要有陈翔鹤的()等。
a.《杜子美还家》b.《正红旗下》。
c.《鲁亮侪摘印》d.《陶渊明写〈挽歌〉》。
c.《祁连山下》d.《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李顺大造屋》d.《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36.谌容创作开始于“文革”前的作品是()。a.《人到中年》b.《光明与黑暗》。
c.《减去十岁》d.《沉重的翅膀》。
40.在邓友梅表现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小说中,以乌世保为主人公的作品是()。
a.《话说陶然亭》b.《那五》c.《寻访“画儿韩”》d.《烟壶》)。)。
c.为了帮父亲上山砍竹子d.为了获得下棋比赛的资格。
45.《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位太太是()。a.颂莲b.毓如c.卓云d.米兰)。)。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五
文学常识题【一】
1、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b)
a.《望舒草》b.《微雨》
c.《为幸福而歌》d.《食客与凶年》
2、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
a.《家》b.《骆驼祥子》
c.《阿q正传》d.《子夜》
3、被称为“独幕剧的圣手”的现代剧作家是(c)
a.曹禺b.欧阳予倩
c.丁西林d.田汉
4、诗篇《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a)
a.郑敏b.冯至
c.卞之琳d.绿原
5、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赵树理创作的?(c)
a.《李家庄的变迁》b.《三里湾》
c.《山乡巨变》d.《传家宝》
6、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c)
a.1923年b.1928年
c.1933年d.1935年
7、下列哪篇作品穿插了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a)
a.《超人》b.《人生哲学的一课》
c.《边城》d.《春风沉醉的晚上
8、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
a.语丝社b.莽原社c.沉钟社d.弥洒社
9、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d)
a.《**》b.《幸福的家庭》
c.《明天》d.《离婚》
10、巴金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生在(b)
a.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b.3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c.抗战前夕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d.40年代初期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文学常识题【二】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b.贞贞c.夭夭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b.言情派c.游戏消遣派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b.《漂流三部曲》c.《爱情三部曲》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b.凌叔华c.苏雪林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b.《火》第三部c.《第四病室》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b.叙事长诗c.抒情散文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b.《离婚》c.《在酒楼上》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b.《纪念刘和珍君》c.《为了忘却的纪念》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14.被誉为“七月”派“小说重镇”的作家是(d)。
a.绿原b.鲁藜c.胡风d.路翎
15.话剧最初被称作(a)
a.文明新戏(“新剧”)b.爱美剧c.歌剧d.戏剧
16.《金粉世家》的作者是(b)。
a.徐枕亚b.张恨水c.周瘦鹃d.包天笑
17.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阵地是(b)。
a.《新诗》b.《诗镌》c.《诗创造》d.《诗》
18.1938年成立的“文协”的全称是(a)。
a.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b.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
c.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d.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日协会
19.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c)。
a.新月派b.京派c.论语派d.“自由人”
20.无名氏的创作总体上倾向于(b)。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后现代主义
21.田汉创作的以刘金妹、梁若英、李新群三位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是(b)。
a.《三个叛逆的女性》b.《丽人行》c.《三姊妹》d.《漳河水》
22.老舍笔下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的主人公是(c)。
a.“张大哥”b.张天真c.“老张”d.“张先生”
23.《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是(c)。
a.土改积极分子b.地主c.赶车老把式d.小商贩
24.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剧本是(a)。
a.《终身大事》b.《泼妇》c.《幽兰女士》d.《咖啡店之一夜》
25.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的理论建设文章是(b)。
a.《文学改良刍议》b.《文学革命论》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人的文学》
26.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暴露国民党特务统治黑幕的小说是(c)。
a.《第四病室》b.《蚀》c.《腐蚀》d.《灭亡》
27.曾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编辑《红黑》、《人间》等杂志的作家是(a)。
a.沈从文b.郁达夫c.柔石d.徐志摩
28.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题记的作品是(b)。
a.《原野》b.《日出》c.《子夜》d.《骆驼祥子》
29.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为内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说的作者是(d)。
a.许地山b.郁达夫c.沙汀d.艾芜
30.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d)。
a.《火把》b.《吹号者》c.《北方》d.《黎明的通知》
文学常识题【三】
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
b.19
c.1919年
d.1921年
2.下列哪位文学家创造了“报章”体?()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夏曾佑
d.黄遵宪
3.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宗旨?()
a.《易卜生主义》
b.《文学改良刍议》
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4.谁曾骂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a.胡适
b.陈独秀
c.刘半农
d.钱玄同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新浪漫主义
6.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7.提出“三美”理论主张的是()。
a.闻一多
b.徐志摩
c.梁实秋
d.朱湘
8.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莽原社
b、未名社
c.语丝社
d.浅草社
9.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
a.语丝社
b.浅草社
c.沉钟社
d.新月社
10.1928年后,下列哪一社团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新月诗派
d.新月社
11.下列哪个社团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
a.新月社
b.未名社
c.狂飚社
d.莽原社
12.“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新文学社团是()。
a.湖畔诗社
b.创造社
c.浅草社
d.新月社
13.辛亥革命后,新剧(话剧)以演下列哪种剧型为多?(
a.社会剧
b.家庭伦理剧
c.悲剧
d.才子佳人剧
14.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诞生于哪一年?()
a.19
b.1909年
c.1919年
d.1921年
15.田汉1923年创办了()。
a.民众戏剧社
b.上海戏剧协社
c.南国社
d.春柳社
16.鲁迅的哪部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
a.《朝花夕拾》
b.《野草》
c.《呐喊》
d.《故事新编》
17.提出“象征即兴”说的是()。
a.朱自清
b.李金发
c.周作人
d.王独清
18.最早鼓吹革命文学的社团是()。
a.创造社
b.春雷社
c.太阳社
d.后期新月社
19.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茅盾
20.在发刊词中提出“论究学术,闻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复古主义流派是()。
a.甲寅派
b.学衡派
c.国粹派
d.礼拜六派
21.提倡复古读经,压迫学生运动的复古派人物是()。
a.吴宓
b.梅光迪
c.章士钊
d.林纾
22.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强调“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的作家是()。
a.茅盾
b.鲁迅
c.蒋光慈
d.钱杏邨
23.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团体是()。
a.左翼戏剧家联盟
b.艺术剧社
c.中国诗歌会
d.后期新月派
24.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是()。
a.京派
b.左翼作家
c.论语派
d.中国诗歌会
25.30年代以倡导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为主的散文流派是()。
a.语丝派
b.论语派
c.京派
d.现代派
26.30年代提倡战斗的小品文的是()。
a.《论语》
b.《人间世》
c.《太白》
d.《宇宙风》
27.30年代被鲁迅、瞿秋白等骂为“宠大派文学”的是()。
a.战国策派
b.民族主义文学
c.学衡派
d.新月派
28.心理分析派的代表作家是()。
a.穆时英
b.刘呐鸥
c.戴望舒
d.施蛰存
29.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a.葛一虹
b.向林冰
c.茅盾
d.胡风
30.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
a.七月诗派
b.现代诗派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1.战国策派的代表作是()。
a.《黄人之血》
b.《陇海线上》
c.《国门之战》
d.《野玫瑰》
32.因强调暴露黑暗被错误处决的解放区作家是()。
a.胡风
b.王实味
c.萧军
d.向林冰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六
(开放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补修)
一、参考对象: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的学生。相关专业(如小教专业等)不需参加补修考试,但要进行形成性考核。(考核要求参见复习指导第四条)
二、考试形式及考试题型
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主要题型有填空题(40分)、简答题(20分)、分析题(40分)
三、复习重点
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四个阶段的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开放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
第1章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
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镇压。
第2章 土地之歌
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
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赵树理《“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
“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及意义。
第3章 战火中的诗情
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不同战争时期和地域特点的小说作品。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整体视角、个人视角、民间视角。
《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
《百合花》与其他“不合时宜”的作品。
《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
第4章 英雄的道路
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
《一代风流》与《三家巷》,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
《青春之歌》主要人物形象。
第5章 早春的气息
《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
《星星》创刊与《草木篇》。
第6章诗人的心声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
“七月诗派”及主要诗人,“九叶诗派”及主要诗人。
绿原和唐
第7章古今一台戏
《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
《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
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
大茶馆与小社会。
第8章纷繁的世界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
第9章墓地上鲜花
黄翔与《野兽》。
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
第11章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作》、《哥德巴赫猜想》。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12章心灵的伤痕
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
《回答》与《履历》。
第13章归来的歌
《随想录》简况。
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
艾青返诗坛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艾青诗歌创作历程的发展变化。
第14章历史的沉思
“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内奸》对历史的整体反思及独特视角。
第15章人的觉醒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及主要作品。
《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
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第16章沉重的翅膀
“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
《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
《人到中年》中的主要人物:陆文婷与秦波
第17章喧嚣与骚动
舒婷、顾城的诗歌。
《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的主要人物。
第18章市井与乡土
市井小说、乡土小说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
第19章文化寻根
“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作家作品。
《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及主要人物。
第20章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与变化。
“两代作家”、“三条战线”。
《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
《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第22章今日先锋
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第23章人生写实
《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
“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
第24章走向世俗
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
王朔的主要作品。
第25章民间的历史
新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古船》中体现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四、相近专业学生形成性考核要求
要求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举例具体恰当,论述正确深入,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要点陈述与教材基本相同或相近即可,如果能自圆其说,观点可以与本教材相悖,但要求内容具体。题目可在当代文学范围内自拟。
中国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七
作为唯一一个在世界上拿过集体项目冠军,而且曾经实现过世界大赛五连冠霸业的运动队,中国女排不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是其他运动队学习的对象,更是一个激励国人自强的精神符号。在“中国人玩不来大球”“中国人集体意识差”等观点直到现在还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女排站上世界之巅的成功之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集体体育项目的胜利原因,主观上包括个体的能力、整体的实力、求胜的欲望、教练的水平,客观上包括其他球队的水平、场内场外的干扰因素甚至运气的成分。但这只足以解释一场比赛顶多一届大赛上的表现,但若用来解释一支球队几十年处于世界前列,即便低潮期也没有哪支球队可以低估,就显得牵强了。
技战术层面的东西只适合技术性的分析,战略层面的东西则需要以战略眼光来分析。中国女排胜在战术,但更胜在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走自己的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真正的强者之路无不是走自己的路。几十年来,中国女排教练队员轮番更迭,世界排球的发展趋势也几经变幻,然而中国女排没有被他人带乱节奏,更没有丧失以我为主的自信和自觉,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女子排球发展的道路。
走自己的路,绝不是守着老东西骄傲自满、因袭不变,更不是关起门来向壁虚构、闭门造车。恰恰相反,在中国女排的起步阶段,我们就虚心向其他国家的主教练和队员请教技战术、体能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先进经验。直到现在,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仍是中国女排赖以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中国队的教练和队员经常说的“向对手学习”,绝非面子上的客套话,也不是故意释放“烟幕弹”,因为就算是手下败将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只是我们没有把先进经验看做僵死的教条,没有陷入对先进经验的盲目崇拜,所以不是什么都学,没有今天学欧洲明天学美洲,更绝非照抄照搬。真理再往前迈出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误,别人的成功经验硬生生地套在自己身上就可能是枷锁。没有人家的身体,也没有人家的技术,却非要打人家的战术;要成为另一个谁,却忘了自己是谁,如此削足适履,焉有成功可期?中国女排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结合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独特的身体条件以及一支队伍人员构成上的长处和短板,磨合打造出中国女排自己的强者之路。
中国女排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冲出亚洲到到站在世界之巅,虽然每个时代、每一届大赛、每一场比赛的特点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却自始至终,那就是鲜明的中国特色。去年,郎平荣膺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这是对郎平也是对中国女排的高度褒奖。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女排的擎天柱,到现在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和中国女排一起阔步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女排精神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对各行各业起到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让中国人感受到自尊、自强、自豪,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女排的强者之路走得并不容易,越是这样,越要坚定自信地走下去,在自己开辟的路上继续演绎强者恒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