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模板1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心流读后感篇一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张韬)
心流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一个男孩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当时这个词连同这个人,都进入了我心里。现在快四年过去,我开始看这本书。我和他都有变得更幸福吗?我似乎可以微微点点头,我希望他也是的。
人会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更幸福吗?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要顺着生活之流就是最幸福的路吗?no!外在文明的征服已经到达火星,而我们现在也是欲望的努力,极少人建立了内在的有序,而且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成碎片,离专注的快乐越来越远。一个富裕、科学昌盛的复杂世界,更笨不可能将幸福双手奉上。
幸福,与外在关系不大。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的幸福装填,就是日记月累的最佳体验汇聚成的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如何控制意识、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并创造生命意义,是幸福的.关键。
在这里,现代文明强调的”追随内心的感觉“成为商家肆意宣传的口号,挑逗人本能的冲动,让人成为疯狂消费不需要的产品吗,剥夺人的精力以牟利,使人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在这一方面,现代文明将人推向了更大的内心混乱。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我们必须建立意识的秩序。
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我们心中的人生总和。从生到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综合。在意识的里面,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每当环境、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精神熵”,他会让自我解题,使效率大打折扣。精神熵的反面就是精神有序,即最有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庖丁解牛”就是最佳体验。
现在,让我们按照西方文明的老思路,来结构最佳体验。首先,让我们来分清享乐和乐趣的区别。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回复“均衡”的体验,他们不带来心灵的成长。享乐虽然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创造乐趣。享乐无需消耗精神能力,但是乐趣必须运用高度注意力。
一种文化若能成功确立起一套目标和规则,不但能吸引其成员,又能配合他们的技巧层次,使他们能经常感受到强烈的心流,那么他就更接近游戏。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一场伟大的游戏。
心流读后感篇三
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
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读后感篇四
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
《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我曾经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幸福遥不可及渴望而不得,那种无望几近让我崩溃,怀疑人生只能这么绝望,心有所不甘。
米哈里在本书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全情投入,内在达到持续兴奋和感觉充实的良好状态。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首先幸福不易得到,所以心流状态更难能可贵
一,大自然面前人是很脆弱,任何一个大自然的改变就会带来我们灭顶之灾。比如地震、暴雨、山体滑坡。
二,因人性的欲望没有止境,总是完成一个愿望,还想要得到更多。
三,内在的秩序特别容易缺失
比如孩子生病;想买房,房价忽然飙高。许多意外的小事也会骚扰我们的情绪。
那怎样能够达到心流状态呢?
要素1,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攀岩下象棋、复杂的工作;
2,知行合一全情投入;
3,明确目标及时回馈;
4,有控制和主导感;
5,感兴趣的事。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过程就是幸福,在工作中,我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其中带来的快乐满足,是闲暇无聊的时光,无法比拟的。
我们执着追求目标,认为达成一个又一个的愿望,与对手竞争赢得比赛,胜利后的我才可能幸福,恰恰是这一点让我们与幸福擦肩而过。
而心流的关键词是成长
它是一种新的体验和创造,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新的体验,作者在书里说快乐的秘诀是工作与爱,当你将自己的爱好完全投入去去做那你会收获的比幸福还要更多。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我曾经的工作经历
我曾经做过最不喜欢的工作--铣工,要面对铁屑横飞、刺耳的噪音的洗床加工零件,铣床让我感觉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野蛮机器,我始终觉得,有一天它会狠狠地咬我一口,无比的`害怕。
但是每年都有一次长达一个月的大检修,在长达一个月高压的状态下,逼迫我不得不投入全部的精力在工作中,天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按说工作压力大上班时间长应该是更痛苦才对,可奇怪的是,在那一段时间我竟然进入到一种力气使不完,愉悦并且充实的感觉,也许因为是专注力极高,我的感觉也出奇的好,人的干起活来也很愉快,那个可怕的铣床竟然也能和平相处了。但是当这一任务完成后,我又恢复到以前混日子的状态,精神反倒又萎靡下来。并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们一起工作的师傅,他们也有类似的感觉。
所以并不是高大上的工作,才会进入心流的状态。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因为投入而带来快乐。
看完这本书我要重新看待工作,以前我总是急于把工作做完,迫切的去拿起手机玩,好像这些娱乐时光才是能够给我休息享受,现在想来在不停的刷手机后,心情变得厌烦还离不开那个手机的那个我真的很无聊。
心流读后感篇五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张韬)
心流读后感篇六
——《心流》读后感
兰溪市兰江小学
吴晓红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了幸福的体验。幸福是无法用实验去衡量的,尤其是在幸福的量上。人的精神是跟人的痛苦直接挂钩的,这提到了米哈里的研究。《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当我们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像有一股洪流在带领着你时,那就叫做心流。在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共同认同的一个真正的幸福的概念。我们的心流更多的出现在什么时侯,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心流的关键词叫做成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自我变得更复杂,就可以使自我获得一个新的成长。我们要想成长,就要找到成长的临界点。让人和神结合,把人的意志,精神和身体完美结合。我们沉浸在其中,才能获得深的体验。我们很少调动感官去体验心流,而思维的乐趣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心流,我们要去寻找体验学科中思维的乐趣,把兴趣爱好发扬光大。心流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业余的人也会做一些事情,乐器,体育等等。虽然水平没有达到他那个水准,但是也会产生心流,找到成长的通道。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弗罗依德说过,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我们要能学会像玩游戏一样工作。我们要打破文化的悖论,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如何闲暇也决定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还属于那些善于闲暇的人。一个人如何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是放纵,还是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能够决定他一生的成就。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心流说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保持专注高效的提升幸福感的一种科学。另外,有点像匠人的精神。在匠人专注的时候,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在心流的状态下,或许你不会累,可以忘记时间流逝。
当我们不仅仅就是追求安全感,社会地位,权利等等的时候,我们的心流、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已经开始进化。而进化权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上,就如同命运也把握在自己手上一样。
我们可以选择是去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时时刻刻活在心流当中,就像佛经中所说的入定的感觉,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翁,要找到活在心流当中的感受。要时时刻刻开开心心,并把握住此刻我们快乐的意义。
心流读后感篇七
对于这种状态,作者使用了“心流(mental flow)”这个词汇,想象生命是一条欢畅的河流,那么此刻此刻的内心流动最澄澈、最丰盈。内心秩序,精神熵。处于心流状态的时候,内在秩序最稳定,此刻的精神熵最低,全部的生命能量被调用,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手头这一件事中。熵是一个热力学概念,物理上一个隔离系统的混乱程度会自然而朝着混乱度高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引用于精神世界的话,精神熵就是一个独自的自我意识在外界各种冗杂的信息包围下,内在秩序会自发地向混乱、混沌发展,最终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的解体(内在失序,河道淤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于是,就进入无聊、麻木、冷漠等宕机状态。。
人为了维持自我的意识及专注度,会从事诸多活动,如工作、社交、阅读、学习、写作、恋爱、发展各种兴趣,来建构内心秩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作者的研究,对于许多人来说,许多人的出现心流活动的时机并不是在闲暇时候,而是在工作时候,比起闲暇时候,工作时间更多的给我提供了心流的出现的必要条件:1.适度的挑战;2.持续不断得投入。可见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糊口,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和创造内心秩序,让我们觉得生活是充实圆满的。而对作者来说,做浪费能量、痛心疾首、无所事事的事情,莫过于看电视了,看电视既不需要挑战,也不需要投入,当然没有心流可言。而读书又是一个成本较低又能快速达到心流的方法之一。“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越多;看电视反之;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频率最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闲暇时候也越来越多,但外界的信息冗余却也越来越多,许多不能自得其乐的人也越来越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大量的闲暇并不能都转换为乐趣。如上几种活动,如工作、社交、阅读、学习、写作、恋爱、发展各种兴趣,这些需要投入精神能力并且需要不断成长的活动,可以不断创造建构内心秩序来抵销精神熵的干扰,并且达到一定的经验值,必然可以体会到那种水到渠成的心流状态。而沉溺于感官之乐、看电视、上瘾、刷微博、刷抖音、玩游戏,诸如此类轻而易举,纯粹消磨注意力、不需要投入能量就能体验快感的活动,这些活动固然带来了短暂的振奋感,有助于防止即刻的自我解体,但却不能创造新的内心秩序,一定累积量以后,必然带来的是空虚-怅惘的`恶性循环。
所谓的存在焦虑的问题,多少也存在内心秩序紊乱的问题。在这个科技昌明时代,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在这个无所事事的世代,培养一种爱好并且坚持一种爱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和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能建立”。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心流读后感篇八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心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心流读后感篇九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张韬)
心流读后感篇十
《心流》这本书,告诉我们心流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它是幸福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为了昨天的一道难题,突然有了答案,内心马上升起一股快乐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品,我们内心也会突然涌起一股兴奋感。
有时候,我们慢跑了几圈,浑身大汗,此时心底平静,心间溢满满足感。
在这些情况,内心有一种如洪流般的力量牵引着我们,带我们走向快乐、满足的感觉,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心流”。
如书中所说,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
要获得幸福感,我们便必须先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才会有满足感。
当我们拿三三千块工资的时候,不快乐,我们拿四五千工资的时候,也不快乐,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直在追逐幸福,然而幸福是追寻不到的,不幸福是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幸福感不可追寻,它只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感觉。
当我们想获得幸福,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下边的方法去尝试。
1、在混乱的世界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去过滤生活中的很多观感和生活的体验,留下愉悦的,内心满足的,我们便会常常感到快乐。
2、懂得控制无止境的欲望
我们都为自己的人生定了目标,都会目标而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而又常常用一个目标的达成,去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欲望在无限的膨胀,所期望的生活质量变永远都无法满足,因此,常常闷闷不乐。
为目标而奋斗没有错,只是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忘记了慢一点,忘记了,看看路途中的风景。完成一个目标时,我们完全可以享受一下当下的快乐,好好体验一下当下的满足感所带来的幸福感。
但是,向前赶路的我们,常常把全部心力又放在了新目标上,我们便永远都失去了知足所带来的幸福感。
3、热爱生活,喜欢我们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工作中。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件工作中,我们的精神达到了高度集中,我们的内心也由此获得了安定与秩序,满足感便会悄然在心中升起,我们必也由此获得了快乐。
4、丰富我们的生活
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做一道自己喜欢的美食,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去参加业余的舞蹈,瑜伽等等,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秩序便会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形成,幸福感也会悄然而至了。
幸福不可追逐,但我们可以去捕捉带给自己快乐的心流,让自己常常感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更是一种能力,幸福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培养,去学会幸福的能力。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加完满的人生。
心流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的名字,是从一个男孩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当时这个词连同这个人,都进入了我心里。现在快四年过去,我开始看这本书。我和他都有变得更幸福吗?我似乎可以微微点点头,我希望他也是的。
人会因为现代文明的进步而更幸福吗?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要顺着生活之流就是最幸福的路吗?no!外在文明的征服已经到达火星,而我们现在也是欲望的努力,极少人建立了内在的有序,而且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成碎片,离专注的快乐越来越远。一个富裕、科学昌盛的复杂世界,更笨不可能将幸福双手奉上。
幸福,与外在关系不大。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的幸福装填,就是日记月累的最佳体验汇聚成的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如何控制意识、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并创造生命意义,是幸福的关键。
在这里,现代文明强调的”追随内心的感觉“成为商家肆意宣传的口号,挑逗人本能的冲动,让人成为疯狂消费不需要的产品吗,剥夺人的精力以牟利,使人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在这一方面,现代文明将人推向了更大的内心混乱。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我们必须建立意识的秩序。
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我们心中的人生总和。从生到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综合。在意识的里面,注意力就像是一盏探照灯。每当环境、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这就是”自我耗损“、“精神熵”,他会让自我解题,使效率大打折扣。精神熵的反面就是精神有序,即最有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能够全心投入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收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这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庖丁解牛”就是最佳体验。
现在,让我们按照西方文明的老思路,来结构最佳体验。首先,让我们来分清享乐和乐趣的区别。享乐,包括睡眠、休息、食物和性都属于回复“均衡”的体验,他们不带来心灵的成长。享乐虽然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创造乐趣。享乐无需消耗精神能力,但是乐趣必须运用高度注意力。
心流读后感篇十二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
心流读后感篇十三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有些人的快乐是天生的,他们就像是上帝的宠儿,天生具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说让别人快乐是种慈悲,那么,让自己快乐就是一种智慧!可如何获得这种智慧呢?《心流》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此书是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并且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理论。
可就是这么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好书,我在最初拿到的时候,却并不是很想看,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看来,有些所谓经典著作死板又深奥,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不接地气,虽然富有人生智慧,催眠效果也不错。然而,当我真的拿起这本书去读的时候,却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心理学出身的我,读了不少心理学的著作,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出的我未曾听闻过的“心流”的概念,以及围绕“心流”提出的一些观点,都严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好奇“心流”是如何影响,甚至是掌控我们的人生的?好奇为什么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一不留神,我竟然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我不禁深深佩服作者的智慧!佩服作者不仅可以把这么抽象的人生智慧提炼总结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它系统化,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及实施步骤,从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学习,并获得这种可以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对此,我的敬佩之意,真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希望自己过得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愿望,这一点,谁都不例外!然而,事实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过得并不幸福,不仅不幸福,甚至还有点悲惨。对此,我真心希望他们可以读到此书!此书,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教材,对大众读者来说,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书中,作者将获得“心流”的过程,大体分成选定目标,培养技巧,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等几个步骤,并且在此基础上,还给我们做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导。
这其中,首要条件便是选定目标,这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不管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想要获得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我们都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当下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对我们而言,合适才是最关键的!简单地说就是,既不能高不可及,也不能轻而易举,是一种我们垫垫脚就可以够到,但不付出努力就一定够不到的目标。然后,就是培养技巧,当我们确定了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之后,就需要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而去掌握一些特定的技能,也许这些技能我们已经拥有,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当我们明确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了——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也许你会说,不是小孩子才做注意力训练吗?难道我们成年人也要训练?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是的,需要训练!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可以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好像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但还有一些人,仿佛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做一会儿,停一会儿,仿佛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不能集中精神,全力以赴!而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并改进的地方。
此书详细的告诉了我们,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去控制我们的意识,从而让我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从而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去体会“心流”的感觉,真正的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这个社会真正快乐的人不多,所以,努力跟着作者去学习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吧!让快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我们自己该负的责任!也是《心流》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心流读后感篇十四
现代人总是处在两种不幸福的状态,不是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就是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出获得幸福的方法。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只有学会掌控意识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要控制意识,我们就要了解人类意识运作的方式。作者借用了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提出了“精神熵”这个概念,用来指代意识趋于无序的状态。一旦意识变得无序,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失去了秩序,变得焦躁不安,这就是精神熵带给人们的不好体验。能够对抗精神熵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所谓的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如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这种状态就是处在心流当中。
如何获得心流?
第一,要有清晰的目标;
第二,要有即时反馈;
第三,挑战的难度与能力的相匹配。
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的注意力会开始聚集,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更好的工作?把工作当成心流的主要来源,把任务拆解到几个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馈的小目标,适时调整工作难度,为自己增加工作量,获得更多心流体验。
心流读后感篇十五
用文字记录快乐的想法,是受看过的一本叫《心流》的书启发而来的。心流,即一种专注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常说的快乐。每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都不同,对于我而言,写作就是很好的心流体验之一。
在书中作者认为,心流是不可能作为人生目标而直接追求的。
直接追求快乐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因为快乐是只有在追求其他目标时才会产生的副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干实事时,快乐这种虚的感受才会出现。所以要想获得快乐,就必须得在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去体会。
那要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树立清晰的、稍高于目前能力的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和全部的注意力,去达成此目标,并且在过程中要有及时的回馈。
为什么目标要稍高于目前的能力呢?因为当目标高过能力太多,总达不成的话,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当目标低于能力太多,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又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只有当目标和能力相匹配时,才有可能产生心流。
比如一名追求跑步速度的人,他目前跑100米最快需要20秒。那他想要长久地享受跑步的乐趣,就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如15秒内完成100米。为此他得想尽一切办法、应用各种技巧、投入全部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再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练瑜伽的大目标是让身体健康,并最终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绪。
这些目标太过笼统,且周期太长,没办法让自己短时内获得回馈和激励,所以应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如每天练多长时间、一个月内解锁某个体式、体重减轻多少,或冥想时能专注多少分钟。把这些小目标不断地积累,那大目标的健康、控制身心也就能不知不觉达成了。前提是这些小目标离我目前的能力不要太远。
当然我早就养成瑜伽的习惯了,而且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一伸一展中我都能沉浸其中,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再运用这些设立目标的小技巧了。如果屏幕前的你们尚不能享受且持久地运动下去,那建议你们尝试一下此办法。
除了用设立与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标来获得快乐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跟不喜欢的事结合起来的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瑜伽,以及其他很多形式的运动我都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心流状态,因为我喜欢运动,但我也有不喜欢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洗衣服。
对于一个隐居在乡野的人来说,洗衣机是没有的,所以一年四季衣服都得手洗。以前洗衣服,尤其是冬天,即使不感到痛苦也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如今洗衣服也成了我快乐的源泉,因为我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跳舞,跟洗衣服结合在了一起:边搓衣服边听歌,跟着音乐的节奏搓,这样不仅耳朵能享受音乐,手还能随着音乐“跳舞”。
除此之外,冬天时我还穿着长筒雨鞋在大盆子里踩衣服,脚步也是跟着音乐踩动变化,这样洗衣服既能把衣服洗了,又把身体锻炼了,关键是还十分享受。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务。如何把这些活动都发展成产生心流的体验?希望我们都不要向痛苦低头,而是想出办法来,把痛苦转化为快乐。
看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此,看完书后必须将书中道理落实到生活细节中去,否则就会落入“看很多书、懂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