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模板21篇)
通过撰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印象,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评价所读内容。下面是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一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我很赞同这句话。自从我能够阅读开始,书就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拥有了一本好书,那就是王登峰和陶继新合著的《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
有关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深知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了解一些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块中的《提升境界安顿心灵》。在这里,陶继新老师说:“没有认真诵读经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诵读经典之后,我知道,要想安顿心灵,就要好好诵读经典。”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也走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那时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对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后的路,心里装满了对追逐的疑惑与绝望。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文章里,被一个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说:其实没什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也很容易,你一年读15——20本经典名著,你的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例如《中华经典随笔》《傅雷家书》《我们仨》写在人生的边上等很多名作。就这样且读且聆听,我的心灵种满了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书,或者聆听一段智者的讲座,很快便能让自己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功利之心顿失,浮躁之气远遁。将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快。
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和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正应了陶继新老师所说的,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生命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个一度曾经怨天尤人的我,现在变得更加从容、坦荡了。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会淡然面对;当我遭遇波折的时候,我也将视作生命的本然。从此可以守持着一颗宁静的心,平静、愉快地在生命常态中行走!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二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习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习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习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三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伟事业。作为一名老师,学生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面对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更是具有“生命感”以及“责任感”的教育,我们要将这些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得最有“生命感”的教育。
以往的教育,教师、家长似乎更看重学生的成绩,所以,每个学生也会特别在意成绩,认为成绩就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显然,这是错误的想法,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是依靠成绩的高低排序来选拔人才,但我们学习的目的却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我们所追求的应是高能力。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光有高分数而没有高能力是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对教育的不全面的理解,缺乏生命感。
在给予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给自己自信,强大自我的精神生命。这样,我们才不会怕,不会恐惧,不会担忧我们的精神生命无法应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学生的精神生命,从而来成就我们有生命感的教育。
我们的精神生命强大了,再努力把我们自己的生命放进学生的生命之中,让他们从我们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价值中去感受生命的意义;让他们从我们的人格力量中去感悟做人的真谛。也要把学生的生命放在自己的生命里,把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如同关爱我们自己一样,把爱心以及情感注入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呼唤、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灌注到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这样,我们才撑得起“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这本书呼吁全体教师要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正是因为现在缺乏这样的现象,缺乏这样的教师,我们不能再以以往的观念、以往的角度来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从我们的灵魂深处感受教育的魅力,并将它灌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用生命对待生命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价值。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四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这本书以一种新视角看教育,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正视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以追求教育的合理状态,最终让教育处处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我们经常谈的话题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学习,自己得出某些结论。可是我们却忘了那些自进入教室以来就当接受器的孩子,在此时,他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探究。所以,我们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候,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转变学生学习的观念,让他们自己真正认识到他们和老师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去探究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权利。这就需要老师的支持。很多学生在长期的奴性教育中,变得自卑和胆小,他们甚至没有勇气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不同,害怕错误,害怕老师失望的表情,甚至是鄙视的眼神。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收回所有阻碍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言行,让他们能够在激励的、自由的氛围中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做一个真正积极的、主动的人。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五
难得昨天有空,就拿出这本书,当时暗暗地给自己说:这次一定要读完。其实,并不是强迫自己读书,只是想让自己的阅读视野能够上升一个台阶。这一次,比以前更用心。情理之中,也收获更大。不仅读完了,而且很多思想对我的观念进行了刷新。为了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我必须整理这次阅读成果。
先简单介绍下作者,郭思乐教授,官衔就不说了,重点工作是做“生本教育”的课题研究。用一个词概括他,就是文化。他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在中国教育界,从不缺乏新人。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进步,用西方一个词来形容叫:流派。各种流派都是为了教育的突破,都是一种革新。才疏学浅,暂且不讨论流派的利与弊,现就这本书谈谈想法。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哲学基础。前一段进修马克思的时候,记得老师说过:马克思思想为什么在全世界范围了具有这么深远的竞争力,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的思想也持积极态度。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对于一个曾经在多个主流国家学习,成长的天才来说,他的哲学基础毫无疑问为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保证他无论何时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路线。
这本书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重点突出“生命”。相信自然的力量,相信人类进化的力量。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面对科学已毫无抵抗力,每件事我们都追求科学。而生命中,确实有太多本能与潜力,在合适的磁场中绽放。书中结合老庄的“无为”谈到教育的“无名”,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一些例子很有趣,例如:把23个糖,每5个放一堆,能放几堆,余几个?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实际问题,正常人都能摆一摆得出正确的方法,问题就在于如果用除法来解决,很多人不明白。这就出现了数学上的矛盾。我们想让学会学会思维,而我们又把思维告诉学生,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样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式?作者给出的方案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维。人类的基因确实在不断地发展了有了更大的进步。
其实,刷新我的生本观。关于生本,从来学校第一天就听说,只是没有理论的系统。以前只知道以生为本,现在才知道:以生为本,本质上是要激扬生命。体会成功的乐趣,经历努力之后的甘甜,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己原来的理解是如此浅薄。生本不只是模式,更是一种思想,从心而出,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激扬。
激扬生命,不仅学生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也因得到绽放而更加精彩。继续学习,再读一遍,激扬生命,绽放精彩。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六
我读了当代教育家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颇受启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觉得很不错。我们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
读完本书,我深深感到: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一份职业之所以伟大,因为它需要承担的责任重于常人。医生之于病人,教师之于孩子,都必须慎之又慎,一点细小的疏忽或是无心的冲动,都有可能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一时冲动,感情用事,伤了师德是小,要是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将来,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错误。
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师,体育教学该重视引导学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磨炼意志,培养自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尊重、理解、宽容、合作、责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使学生对运动锻炼的效果产生价值认同,并形成稳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把学生的身份从目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向“培养者”,强调“自我观念”“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中愈益注重“自我”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掌握健身运动的方法,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十分重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能力。为维持和增进健康服务。“教育是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七
近阶段,我读了《生命化教育》一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当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多数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和“工具的锻造”,而唯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多是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一切就都好。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偏重智力教育,事实上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倾向,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永无止境的练习,压苦了无数的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然而,这并非是抵触所有的练习和考试,学习本身就是辛苦的。在学生阶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他们必须学会忍耐,学会放弃,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就难以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耕耘得以收获时,学习的快乐才会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让生命成长自觉很重要。从被老师、家长强迫成长,变为我要学习,我要成长,我不再是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去做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学习不苦。我认为成长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成长,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也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家长,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做榜样。我们的教育应该滋养孩子的德行,强健孩子的体魄,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美好的人。在学习中,让孩子既看到学习的实在价值,又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意义。让孩子们懂得爱自己、爱生命,并能接受挑战,更好地生存。一个家长,最大的修炼,是培养自己爱自己、爱生命的热情,以此影响和带动孩子,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共同体,老师、家长、孩子成为共同体,在班级里,在群内,一个影响一个,彼此互相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向老师学习,向其他家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潜能,遵循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理解孩子,为他们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长。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八
这本书的前言就深深吸引了我,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让我强烈的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是啊,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特别是当下。我们为什么教书育人,我们怎么教书育人,我们已经教书育人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是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突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我们能做到多少?如果我们能把这四个特征切实的融入到教育中去,那么,我们的孩子必将是更健康的!所以,这每一个特征,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群群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虽年龄小,但他们也一样有自尊,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怎样才是尊重他们,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他们,怎样才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它是一本值得我反复体味、感悟的好书!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九
读生命教育后,读罢之后方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多么的狭隘,视野有多窄,目光有多浅。“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最基本的认识,活在这个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乐,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过的一切坎坷,甜与苦、欢与悲、希望、憧憬。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没有办法的是“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象“各扫门前雪”。小学不为初中负责,初中不为高中负责,高中不为大学负责,大学不为社会负责。各个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不为人的一生负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强调生命教育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线。教育者对生命的遗忘是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学了生命的教育让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对生命教育的论述,其中两个观点让我大受益处。
一是生命教育反对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去换取所谓的“大业”。一句话让我猛然惊醒,忽然想起了从小到大那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为人民,总之是为了一切远离自己生活的“虚幻的共同体”而献身的教育。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这些口号教育不适合儿童和未成年人。以上这些观点和信念应该是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之后才能产生的人生观,不可以越俎代庖,跨过生命情怀而直接把生命与这些捆绑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明确是应该为“某个客体”而牺牲,还是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牺牲,这可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道德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这样一句话,以前一直很糊涂,现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对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问题,孩子是正在培养道德的过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们还在不断地提炼,修养自己,更何况是他们呢?孩子的行为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一点让我大受启发。
生命教育包罗万象,如果要真正开展起来,也绝非易事,这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得认识到位。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一
最近读了一本《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它阐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读后对我有深深的感悟:
作为一个老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注重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指责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之间发生的问题,要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心灯。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对我触动最深。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激扬生命。让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长的烦恼。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它需要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言,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生命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于是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希望能有更多的水给学生。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突然意识到,我的举动仅仅是“灌输”。似乎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水而已,可是我们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此书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携带者,是人类几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该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该懂得授之以渔场,这样,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泉。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授课方式。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多一份灿烂。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二
《生命教育》这本书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将会遇到的事,普及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知识,教育我们保护环境,预防校园暴力,不要乱服药物,要健康饮食,“想哭就哭”,还要学会紧急治疗如为被电击的人紧急治疗,为被烫伤的人处理伤口。
身体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只有大把的金钱,最后还是等于零。是药三分毒,儿童用药不能盲目用成人药,有时药量并不是简单依据体重就能判断的。量小影响治疗,量大可能导致中毒,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儿童感冒也不能滥用抗生素一类的感冒药,如果长时间使用,会诱导病菌抗药,体内正常菌类失调。在生气时,也不能一味的生闷气,眼泪里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可以大哭一场(15分钟以内)来平息怒气。也可以到宣泄室里打骂、涂鸦橡皮人、到空旷无人的地方大声叫喊,以此来宣泄怒气,否则你也可能成为一个“定时炸弹”。由于生活忙碌,许多人都来不及吃早饭,第一节课下课就会感到饿,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们生病时也不能对别人咳嗽,这也是为了预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们还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为他人着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宽容不是忍让,不是妥协,但是宽容有时需要忍让、妥协。宽容的法师让大汉觉悟,让他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别人,从此大汉走向成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生活也会对你宽容;多宽容一点,也让我们的生命多了一点空间,才能让自己有个平静从容的生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每个人吧!
我们更要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因为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能阻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功劳重大;可一些现代化学物质却让它伤痕累累,渐渐稀薄……最严重的还是水资源的缺乏:生活污水的剧增让河流变阴沟,变胡泊为污水池,甚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开始变为可怕的“黑河”,滥砍滥伐造成水分蒸发大量流失……所以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来守卫我们的家园,别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生命教育》让我们学习拥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并给予它责任感,让它学会感恩的同时让我们学会自我情绪调整、注意身体健康、处理各种意外伤害因为身体是一个人的根本;还让我们了解离家出走的坏处及预防校园暴力,在灾难后自我调整,武装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大家都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壮的成长!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三
寒假期间,通过对有关生命教育的学习,感触颇深。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开始,学生的心灵、身体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此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将生命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我们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我们还可以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学科(政治课、品德课、健康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于我们的伟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都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通过新闻及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图片,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最后,生命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是人类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吧。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四
天色已晚,我坐在窗前阅读《善待自己,珍爱生命》这篇文章,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许更多的时候,坚持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说,“让我们选择坚持吧,无论怎样,让我们带泪微笑,去感受生活,努力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我们的生命中无率受到什么挫折,都要用笑去面对生活,快乐永远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快乐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笑,用笑和坚持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善待自己吧。
这样珍惜生命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大的时间就失明失聪了,但她非常乐观,抓紧时间学习,考上了哈佛大学。
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患有严惩的肌肉萎缩症,使他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走路,他同样非常乐观,甚至还有些调皮。有一次,他与英国王子会面时,他为了“炫耀”自己,不用人帮他推轮椅,自己推着轮椅往会议室“走”去,由于他只有一个手指头能动,所以控制不住轮椅,结果扎了英国王子的脚趾头。他自强不息,虽然高度残疾,只有大脑和心脏还在运动,但他微笑着面对生活,被誉为现在在世的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最终,他用笑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了名扬四海的音乐家。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相辅而成。虽然有些事我们避免不了,我,但我们要去善待自己,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刻过得充实,让生命之花永远快乐的绽放!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五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我校下发的校本培训阅读资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从人性的底线开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想,“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最基本的认识,活在这个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乐,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过的一切坎坷,甜与苦、欢与悲、希望、憧憬。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扞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教育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线。教育者对生命的遗忘是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对生命教育的论述,其中两个观点让我大受益处。
一是生命教育反对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去换取所谓的“大业”。一句话让我猛然惊醒,忽然想起了从小到大那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为人民,总之是为了一切远离自己生活的“虚幻的共同体”而献身的教育。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这些口号教育不适合儿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这些观点和信念应该是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之后才能产生的人生观,不可以越俎代庖,跨过生命情怀而直接把生命与这些捆绑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明确是应该为“某个客体”而牺牲,还是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牺牲,这可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道德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这样一句话,以前一直很糊涂,现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对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问题,孩子是正在培养道德的过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们还在不断地提炼,修养自己,更何况是他们呢?孩子的行为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一点让我大受启发。
我想,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因为“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教师能够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六
认真读了刘校长推荐的《生命与教育》,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感慨万分,选择一二,谈谈我的感受。
一、认知与情感。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脑的机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的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的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读到这儿,咀嚼一番,觉得说得太好了。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从学生的认知方面着手,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识,还有情感的教育。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也在这样践行着,但是没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这样的理论指导。比如,我们的班队课每周不落地进行文明礼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个可以用来激发孩子情感的节日都不会被我们错过,带着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也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才会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自主与自由。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发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动发展、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生命的独特之处。
生命是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灵动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细细读来,这一部分和我们学校正在倡导和实践的自主习得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学习中,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习得结果作为考察一堂课的标准。在学习前,我们在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求他们学会就课题质疑,然后通过预习解决一部分疑问,然后带着剩下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学起来学生会觉得学得就是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性高,习得的结果也相对会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而奋斗。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七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叫做《生命教育》的书,我的感想很大。
《生命教育》是一本教育我们生命是什么的书。它分为三个部分:1、生命的历程。2、生命的尊严。3、生命的力量。我读第一部分时,第一课是“我们的身体”,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身体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器官和组织就是这台机器的零部件,它们不分昼夜、互相密切地合作着。我还深入地知道了我是从哪里来呢:首先是爸爸的精子进入妈妈的身体,然后精子穿越卵子的外壳,受精完成后卵子的外壳会硬化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第七天新生命便诞生了,过了9个月,妈妈便诞下了我们。我不仅知道了这些,还知道了青春的密码,听了很奇怪吧,青春的密码?难道我知道了长生不老的秘密?不是的,青春的密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青春期。嘻嘻,女孩子的青春期会面临初潮,什么是初潮?初潮是月经的一种。初潮过后,女孩子会脸色红润、乳房隆起,会变得更漂亮!哈哈,这是女大十大变吗?说说其他吧,嗯,第十五课吧,太难忘了!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医药费极多!这种事虽然没发生过但也防不胜防啊!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八
安全总是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说:安全第一,比赛第二或者安全第一,友谊第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安全知识。
首先,我们要学会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主要分为两大类:
1。红绿黄灯要学会和看好。绿灯亮了往前走,红灯亮了,停一停,黄灯亮了别乱走,这就是交通灯闪烁的规则。
2。过马路做要左看看右看看,确认没有车之后,按斑马线走,不能嬉戏到闹,也不能低头看书,更不能跨栅栏或随便跑动。这就是交通安全的主要法则。
我们不仅要遵守交通安全,还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的安全隐患,并且预防这些安全隐患的发生。经常有一些人因为被生锈的铁给滑到了因此打了破伤风针,所以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能拿一些锋利的东西,否则会割伤,刺伤到其它小伙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上面所说的,我们身边的宠物也具有安全隐患。宠物虽然可爱,但在一些季节中他们的性格不怎么相同。在春天时宠物们都很暴躁,夏天是他们很急躁,和人们一样,它们也会生气,所以最好不要把宠物们给惹急了,它们也不怎么好惹。一些宠物的毛上有许多细菌,一不小心就会被传染上疾病。所以我们要和宠物们安全相处。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十九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着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孩子们只有在老师讲明白了之后,学生才能真正会做题。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才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哪怕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平时通过电视、电脑等接触的内容很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字他可以说出好几个词语来,有的词语甚至令老师吃惊。所以,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少讲,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以前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读课文,在我眼里预习的作用并不大,可是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也开始尝试让学生准备预习本,每天系统的布置预习任务,时间一长预习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学生会在课间提前问我今天的预习任务是什么。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二十
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不断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冯老师之间的差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所以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冯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冯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这让我想起,我们班的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每天找机会和他谈心,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我发动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渐渐得他和同学关系融洽了,话也多了,成绩直线上升。最难得的是,他现在能主动帮集体做一些打扫卫生、修补桌椅之类的公益劳动了。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短信篇二十一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由此推演到“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我们的教育中大量存在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非常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我想起了书中的一个故事:老牛拉磨时呼呼地喘粗气,青蛙博士对它进行研究,认为这是一种美丽的劳动诗篇,它的形态重复不断,表现了排比关系,他的`结论是,反过来,会喘气的关键在于学习排比句的知识。青蛙据此给小牛上课,教他调息、排比,喘气,但小牛一直喘不起来,焦躁,溜号,回来时青蛙见他气喘吁吁,甚喜,把它算作学习排比句的成果。接着排比句被列进青蛙的喘气教材,岁岁年年,用供教学。后来,有好事者通过对牛弹琴了解到,牛喘气之所以出现排比现象,其实是因为拉磨费劲,喘一口气不够,不得不一直喘下去,它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并非教学的结果,甚至不是学习的结果,更与学习排比句无关。犹如放鞭炮吓着自己,这个自创故事使我反吃了一惊。因为它可能蕴涵着对今天教学问题的某种不小的发现。比如,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语文课的教者看到一首诗歌,立即想到要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原因是我们认为,有了方法,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但事情并非这样。我们爱诗、写诗、读诗,是因为诗打动了我们,而不是因为把握了欣赏诗的方法。
我们可能在与诗打交道的时候想到别的,但对于诗的欣赏和写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的感动更直接更强烈的了。人们感受母爱,感受爱情、友情,是生命地,而非方法地——即使有方法,也是嵌着在各人生命里,同感悟和感受交融在一起而不能提取出来。比如刘禹锡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似乎说到了他产生诗情的方法,但同样是他写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头脑中终日盘旋着那若即若离的可怜的感情,而不是想起了“拟人法”或“比喻句”,更不是想起了“以鹤引诗”的方法。无人可以教刘禹锡做他自己的诗,包括他自己,因为他不能意识地、理性地教自己感动。
而做诗的方法不过是感动的一种闪亮,这种闪亮是什么形状,用理论来固化它的意义不大,因为它既不是事情的本质,又不能迁移,当然,如青蛙博士所热心的排比句一类,是连方法的层次也达不到的,那只是一种表象的描述。它可以让小牛知道,但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喘气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