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黄金时代读书心得(汇总12篇)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便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总结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未来的规划和发展。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您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灵感,为自己的总结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一
王小波说: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我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我也曾设想过我的黄金时代,没有太多的烦恼,静坐时偶尔发发呆,独处时迷惘一下未来,闲时看书赋词,有交心的朋友,想要到达的远方,和一场满心欢喜的恋爱。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一切,锲而不舍的勇敢追求,哪怕山河险阻,路遥马亡。
黄金时代的我们总是年少轻狂,也许我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依旧那么迷之自信。我们看不惯社会的种种不公,也不肯轻易向这个世界妥协。
但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超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拥有美貌,有的人拥有智慧,有的人拥有财富,有的人拥有勤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细细雕琢,有一天,它一定会闪闪发光。
不过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功名论,皮囊论,权术论,总是占据着我们荒芜的心灵。我们总是相信这世界有捷径可走,如何一个月追到男神女神,如何毕业年薪百万,如何三个月考研清北复交。这是我们很多人的通病,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黄金时代,好像就在我们还没想清楚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悄悄溜走了。
我们总是很忙碌,可是忙碌的事情却并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我们总是很迷茫,迷茫的思考人生,却忘记了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我们总是自我催眠,自我感动,自我佛系,一步步变得不像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黄金时代那些向往的爱情、友情、理想、远方,好像就变成了一纸笑谈。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我们的心很小很小,它能容纳的东西十分有限,人一旦贪心,给自己的心扩容,心就会碎成一片一片。在我们的黄金时代,住进心里的应该是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美好的事,纯粹的自己,而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人,不是那些不干不净的杂念,不是那个自己都瞧不起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有的人成为了黄金时代的高端玩家,有的人则成为了倔强青铜。很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为每个人写出来不一样的答卷,但愿我们都是眼里睡星星,心里住太阳的人吧。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二
因为这是很棒的书,所以我读了三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梳理全文,第三遍琢磨意思。但是三遍下来,我仍是朦朦胧胧,最后我想,这本书是不是就在写朦朦胧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故事背景在时期,陈清扬丈夫蹲了监狱,王二是二十一岁的处男知青。开篇,陈清扬找王二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而王二说: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果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汗不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二是什么人,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所有的人都说她是破鞋时,她认为王二是知识分子,所以她认为他完全有理由找他理论自己是不是破鞋这件事。可王二说他可以从逻辑证明,但他不证明,他就说陈清扬是破鞋,而且毋庸置疑。因为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她就是破鞋,比如你是白的,所有的人都说你是黑的,那你就是黑的,这不许要理由,更不需要逻辑。
但是下文讲,陈清扬说,她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不是因为破鞋本事不好,因为破鞋通常具有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她钦佩,但是自己根本不是,所以要实事求是,可是她又无法证明。
之后又传她和王二搞破鞋,王二的逻辑是,证明他们的清白有两条:1,陈清扬是处女。2,王二没有性交能力。所以他们就是搞了破鞋。
后来,陈清扬觉得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是清白无辜,王二说,你竟然觉得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这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陈清扬没附和,但是她听进去了。所以,王二很轻易地就哄她和他做了爱,打着伟大友谊的旗号。陈清扬说自己着了他的道,但还是让他做了。
后来出了打架事件,三闷儿和王二打架,三闷儿的寡妇妈给了他要命一击,陈清扬赶来时,对他的第一话是: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后来他没事,陈清扬没去看他。我认为,那时候,陈清扬就对王二有了别样的感情,所以她要及时制止,他们直接是伟大的友谊,就是性,填补各自空虚,别的没有,不需要有。
下面更提到,王二是个不被看好的知青,打架事件后,公布了和陈清扬的破鞋事件,只好在队里的知青当工人时,他在乡下喂猪。而陈清扬是因为军代表调戏她,她扇了她一巴掌,只好留在这里。
下面,军代表问话,王二当哑巴。军代表很气愤,叫他写检讨,关他们,他们逃走,军代表走后他们又回来。后来挨斗。
再之后是九十年代的事了,他们见面后做了一次爱,王二还是回忆之前。回忆在章风山的做爱事件,刘大爹后的做爱事件,还有人民群众一高兴就要把他们绑起来。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这一点,一切都能处之泰然。
而那时,陈清扬还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她和王二指尖只是伟大的友谊。做爱是友谊的一种表现形式。
后来,王二在深山里在她的屁股上打了两下,彻底玷污了她的清白。
因为什么?王二的这两巴掌是将她看做了自己的女人,陈清扬因为这样爱上了王二,那他们之间的做爱就不再是伟大的友谊。
王二写了很长时间的交代材料,但领导说交代不彻底,后来陈清扬写了一份,领导就再也不提交代材料这件事。在车站上陈清扬说,这篇材料交上去,团长拿起来就看。看完了面红耳赤,就像你的小和尚。后来见过她这篇交待材料的人,一个个都面红耳赤,好像小和尚。后来人保组的人找了她好几回,让她拿回去重写,但是她说,这是真实情况,一个字都不能改。人家只好把这个东西放进了我们的档案袋。
陈清扬说,承认了这个,就等于承认了一切罪孽。在人保组里,人家把各种交待材料拿给她看,就是想让她明白,谁也不这么写交待。但是她偏要这么写。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
让我们再来回忆之前他们所说的话,陈清扬认为“男人就要使用她,这简直没有道理。”对丈夫也这样:“等着他有一天自己感到惭愧,自己来解释为什么干了这些。可是他什么也没说”
大家认为上山养伤的王二成了“问题”。朋友找王二能证明“大家在此地受到很坏的待遇”;领导认为王二不存在“说明此地没有一个知青被打晕”。“因为这些事我无从想像,所以是我存在的证明。
对于一个对萧红无甚了解的观众而言,《黄金时代》就是一篇巨细靡遗的个人编年表。然而在看罢这篇长达三小时的编年表之后,却无助于引发人们对于萧红更进一步的兴趣。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占据煊赫一席之地的天才女作家,其生平在方寸银幕间贫乏无趣得泯然众人。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颇具文学情怀的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都尊萧红为自己心中的偶像。片中直接从萧红作品中撷取的大片对白,精确到具体日期的一个个细碎事件描述,以及力求还原当年时代风貌的服装和道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这些是许鞍华和李樯从可证的史料中收集而来),都彰显出编导渴望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萧红的深切诉求。
以上种种,归根结底都是编导有意无意的粉丝心态使然。《黄金时代》犹如他们向偶像致敬的赞美诗,其中关于偶像的描写都是俯就身躯的仰望,必然容不得一丝瑕疵与污垢存在。因此,萧红自身性格的缺陷,都成了《黄金时代》里尴尬的留白。而这些散落四处的留白,对于对萧红其人其文并不熟悉的当代观众而言,甚至成了理解故事发展的隔阂与阻碍。至于不少人曾经期待的,通过这样一部深入描摹民国文人的史诗巨作尽显一个时代之文化风流的主旨也彻底落空。片中虽然出现了大量与二萧有过来往与交集的文人雅士,然而后者基本沦为了侧面讲述萧红生平的刻板道具,如王千源、田原、祖锋、王紫逸等人的所有作用几乎就是朗诵几段长篇大论的念白,所饰人物的性格则没有丝毫表现。在这方面而言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或许是的例外,举手投足间的三言两语,多少表现出一代文豪的风度与气质,而讽刺的是,王志文也是这一众配角中没有去读那尴尬念白的一位。
影片将全部的焦点统统对准萧红一人身上,除了令大量原本各具风貌的配角沦为脸谱式过客外,还丢掉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二萧身在上海与武汉之时,恰逢抗日战争最为惨烈之际,加上二萧所在的左翼作家阵营,也遭到了政府_的围追堵截。他们的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是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进行,而每一次辗转和迁徙,则都是迫不得已的转移。然而,战火在影片中,仅仅是在最后的香港段落有一短暂的呈现,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身幕后。给人的错觉竟然是,二萧与友人的活动与来往,皆如闲庭信步般洒脱自如,甚至有点像《午夜巴黎》中文人间的谈笑风生。
许鞍华和李樯执迷于萧红非凡的文字(这一点的确值得称道和书写),却忽略了作为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更本职的使命——从历史与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即便是表现萧红才华满溢的文字,作为一部电影也更应该尝试用相应的影像而非生搬对白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而两人用为尊者讳的方式描写自己心中的偶像,更是犯了优秀传记片之大忌。这种情感认同上的主观,恰恰违背了他们对于“客观”的孜孜以求。
所幸,从片方发布先导海报起一直在强调的“自由”这一核心命题,经由萧红崎岖坎坷的一生多少算是被凸显了出来。从年少时为了爱人逃家私奔,到与未婚夫忍受周遭白眼在旅馆闷居四个月,以及后来始终不愿成为男性附庸、谋求自我独立的意识,贯穿了萧红的一生。再加之其对政治的懵懂,令其没有盲目跟风抱团,而是执着地忠于自我风格进行文学创作,更令其在同时代人群中经历时光的洗礼焕发出神采。当然,就这一点而言,《黄金时代》也还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所能欣慰与感叹的,是许鞍华有勇气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拍摄一部与普罗大众存在天然隔阂的巨作,其罔顾左右的气魄倒是与萧红有了几许遥隔时空的共鸣。至于那个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充满魅力的真实的萧红,只存在于电影之外,甚至萧红的文字之外更多的历史想象中。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三
封面如此淫荡,丰乳肥臀,封底到底是生命的漩涡,还是人体巨大屁股,哈哈哈,真实。
王小波的文字酣畅,不做作,王二也是如此,王二过的不是好时代,但也算是坦荡的人,下流的王二怎么成了坦荡的人,他就是个普通人,就是我们,时而胆小,时而勇敢,时而正义,时而猥琐,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李二,马二,朱二......只是我没能有那样的似水年华,现在看来“逃学威龙”那件事,到时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哈哈哈。原来还是这样有意思。
王小波笔下的女性都不是绿茶,反倒有种女中豪杰的气质,陈清扬,线条,小转铃,深得我心。爱与不爱是世界大疑问,做与不做倒是决定得爽快。
在王小波这里,我体会到他写作时他的乐趣,多么有意思的操蛋生活,哈。
感触最深的还是那段,
我活得很没劲,好像一个没用的人。人到了这步田地,反而会满脑子伟大的想法。那时我想:假如发生了战争就好了。
活得没劲的人希望发生战争,那是很自然的想法。我们那一代人,都是在对战争的期待中长大的。以我为例,虽然一不怕疼,二不怕死,但是在和平年月里只能挖挖坑,而中国并不缺少挖坑的人。
在和平年月里,生活知识挖坑种粮的竞争。虽然省的人高马大,我却比不过别人。这是因为:第一,我不是从小干惯了这种活计;第二,我有腰疼病,干农活没有腰不成。所以我盼望另一种竞争。在战场上,我的英勇会超过一切人。假如做了俘虏,我会偷偷捡块玻璃,把肚子划破,掏出肠子挂到敌人脖子上去,像我这样的兵员一定大为有用。但是不发生战争,我就想刘老先生一样没用。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四
黄金时代之所以黄金是因为回忆里的记忆闪着金光,是黄金的自己在黄金阶段创造的人生黄金事迹。
当然王二也是值得同情的,异化的大背景让此人索性去证明自己的“不清白”,和所有丑陋的人性正面交锋,的确也是个汉子。他做不成君子似的英雄,只能扮演流氓似的野匪。这真是让人无所适从的一种角色分配,然而王二却也演绎着独有的人性本色。他向每一个遮遮掩掩的丑陋灵魂张牙舞爪地彰显自己“光明磊落”的龌龊和猥亵,倒叫一切都那么欲盖弥彰,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对“真小人”莫名的敬畏感。
王二深知自己的份量,但也懂得敢做敢当的草莽英雄观,他试图不去辜负清扬;可是这赤子不需要也不明白,因为自始至终这自然之子―——“梅蕾苔丝”演的都是个人的内心戏。这就是阴差阳错,这就是情近缘远,强求不得。爱或不爱,哪里由得了自己!
眼睛疼,哭的。刚才为点小事哀伤了一大通,心和外面的夜一样深。这书是昨天看完的,当时脑海中全是细碎的影像。本想看完王小波自己再去写些想法,可是我现在就很难过。里面的王二有很多是王小波自己,也有很多是身边和身边的身边人。不写点什么不行,心境使然。
从哪入手呢?几百页几个故事几个主角。有的一米九有的身材矮小,但好在都叫王二,他们都把青春圈固在六七十年代那些昏暗的日子。荷尔蒙旺盛博大,时代狭小晦涩,这样的人生早就注定荒诞不经;苟延残喘活下去吧,至少你还有性,还有发癫的热情自我放纵!
里面的女性有的记忆很深,有的挺坏,我都不说了。唯独有个记忆很深还挺坏的女人,x海鹰。当王二作为帮教对象被此女叫到小屋一对一时,我就在想他们不久一定会是彼此的性爱,开始可不一定在床上。她有受虐欲。这个想法迫使我看这二位的篇章更急迫更仔细[害羞],后来作者真的这么写了。海鹰强烈的欲禁锢旧军装下,禁锢在天天开会加口号中,禁锢在教改后进生的俗耐常谈里,她需要极端释放。王二童鞋还是不太懂女人,并未让她解渴,要是我定好好摧残她一番,呵呵。
手指又划到最后一页,仿佛一个世纪,满目的晦暗褪去。除了眼睛有点疼,其他一切还好!
在黄金时代里,我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替身,那就是x海鹰。我就是那个帮教的团支书啊。在自我矛盾中成长。这让我很气,气自己。我和王二不是自己人,但我羡慕嫉妒他的勇气,我要教化他,我要改造他。我要用尽我毕生的全力,让他从一个后进青年变为一个有为男青年。作为中国人挺惨的一点是,要做到推己及人的次数多了去。病态的思想,在一丝顽固的地方要最终保留自己的贞操。虽然我这个海鹰并非处于革命时期,虽然是这样,但过度禁欲又过度自我矛盾带来的某种冲动之后的懊悔不已而祈求一丝象征性东西来示自我纯洁,我也是如此的病态。
喜欢小波的一切文字,因为真因为歹毒,不加掩饰,赤裸裸揭露哪怕你内心自己闪过都觉得羞耻的话,他也给你全部写出来。我喜欢这种坦诚,因为我做不到。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更加喜欢别人能做到。你做到了,我自然要佩服你要赞赏你,必要的时候还要打赏你。
我明确了一个东西,在我的阴阳世界里,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的。倘若我要求自由,那我就要无拘无束,才不要有人以平等对待为由,教我必须按时与会参与讨论,否则要给我戴歪帽子。
小说在我这从来就不是小说,那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我虽不向往能成为其中一员,但作为同样活着的不像你们的人,我也得说点什么。
小波很了不起,我们也都很了不起。我们不应是被交流电电坏的蜻蜓,也不应该惦记着啥,我们是我们这群人。我们是火,可以熔化金,可以铸造金。从悲观主义者身上学到不悲观,这也是了不起吧。
以前听过王小波,却未读过他的书,这次通识课要读他的书,去图书馆借了他的《黄金时代》。
翻开书,一页一页看下去,有点小小的惊奇,这和我以前看的书太不一样了,作者竟是这样来描写生活的。前看的书里面没有这样对性的频繁描写,而作者写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任何一件事一样的自然,虽有性却也不使人觉得色,似乎在那样的年代,在那种环境下,人被压抑的只能用性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反抗。
人与生俱来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书里都被限制,书中的王二二十一岁,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他是插队的,被队长穿小鞋,生命虽不至于受到威胁,但总是去了一些自由。“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证明她不是。
她认为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一让人失望,因此他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这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虽被称作破鞋但她清白无辜。王二说他二十一岁时认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到他。但后来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王二和陈清扬是没有被那个时代摧残的人物代表,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没有被那个禁锢的环境消磨掉,依然保持着人的天性,内心没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写的性。
王小波对性爱大胆自然频繁的描写,或许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收到的压制太多,太违反常理,是在经历了那样的压制之后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许是要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要解放人的曾经被压制过的思想,,要释放内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写道王二在喂猪时,猪食里的糠总是比平时多三倍,然后和司务长吵架,他说“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看到这我笑了好久,他的语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许有一些无奈与悲哀吧,他是在说有生命的动物对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说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或许这是他用来想那个丑恶,压抑,愚蠢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方法,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经忘了几十遍的书。
在整个故事里,心如明镜的是陈清扬,而王二始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陈清扬因为他那无心中的两巴掌而爱上他,却也因为这两巴掌的无心而离开了他,这就是为什么陈清扬为什么老说王二是“混蛋”的缘故。浑有浑的可爱之处,所以多年后还要来找王二,告诉他自己爱他。浑有浑的遗憾之处,所以陈情扬至爱王二,却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本质上来说,他和她前夫一样,根本不了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黄金时代》里,最完整的人物是陈清扬而非王二,陈清扬有勇气、有担当,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为一个男人。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没有哪个现代中国作家如王小波一样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粗口和脏话。
网络上评论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而我个人很认同,比如书中那些要详细过程的军政人员,显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虚伪中。
当今社会,早已成为败絮其中的快餐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而王小波,波哥的《黄金时代》给了我一片净土,那种纯洁的性所显露的伟大革命友谊是世间千万物无法比拟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俩人与世间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超脱,超脱于肮脏的灵魂世界。
这样的王小波,这样的黄金时代,我想拥有,我想你也是!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五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文_后期为背景的事。
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阴茎如驴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of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六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面,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_后期为背景的事。
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of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七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在很早以前,那会儿我热衷于看各类国内的文学作品,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了王小波的名字,而这一本《黄金时代》更是被无数人提及的经典。本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一贯行为习性,我毫不犹豫地就在多看书城把这本书的电子版收入书架。
虽然我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但这从不体现在读书上,我对文学作品的热情很快地就被对推理小说的沉迷取代,这本书就这么被搁在了书架上。每一次读完一本书要找新书看的时候,我都总会有开始看这书的冲动,但却没有一次把冲动付诸行动。
《黄金时代》这本书最初在我的脑海里和三个关键词挂钩——文学、经典、性。前两个关键词现在已经勾不起我的欲望了,至于最后一个——性,我则一直对能够出版的中文书籍里关于性的描写不抱任何期望,众所周知的,我们有严格的审查机构,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在为把我们培养成伟光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机构来说,性这种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是“不能描述”的。
我就一直这么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开启《黄金时代》的旅程,又一次又一次地转向了其他选择,直到最近。让我正式开始看这本书的契机说来好笑,我正在清理书架的时候,本准备把这本从没看过的经典作品也删除掉,但本着不能对经典太不恭敬的态度,我在删除之前还是上书城去看了一眼大家对该书的评价,然后我就发现这书下架了。
顿时我就对这本书燃起了浓浓的阅读兴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那些本身不应广为人知的十大禁片被捧为经典的原因也大概于此——我们总是对被禁止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黄金时代》无愧经典,一经翻开就很难停下来。与我最初设想的不同,这书由三个故事构成,但说的都是那个年代,叫王二的“我”的,与“性”相关的生活。
书中记录了一个畸形的年代,一段段畸形的性关系,虽然说故事都与性相关,但如果用审视小黄文的眼光去阅读却要叫人失望。小波写性,并不是为了写性,他写,只不过这是他所记录的生活的一部分,一如书中主角在上山下乡时被要求写检讨材料,在-时帮助“拿起笔做刀枪”武斗,在和平年代被认为是阳痿一样,都只是生活。因为是生活,所以也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就这么直白的来上几句,交代一下得了,虽然在卫道士眼里,这的确上让人眼红心跳娇喘连连无法直视的语句,但对一个稍稍正常的成年人来说,都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黄金时代》一书被以“性”为卖点而闻名实在是一个可笑的错误,撇开了对“性”的有色眼镜,这书其实更为有趣,也真正的经典。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书中的一切真仿佛就是他们昨日的亲身经历,对比今日不如意的种种,倒是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更为有趣;对于只通过文字记录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我们,虽然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不经,那么难以想象,但对比起来,我们现在这无病呻吟的生活,真的还挺有趣的。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八
我只刚看完第一遍,理解的也许不是很深很到位,只能凭一些读书和生活经验,在刚读完毕的这时候写下一些理解。
无疑小说的高潮是王二潮陈清扬屁股上打的那两下。那之前呢?陈清扬一个知识分子下乡,有学识有样貌,却屈在那一个小地方,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可以和自己有精神上的交流。她始终在那个地方以及那个时代感受着深深的寂寞,她唯一可以想做的事就是证明自己绝不是破鞋。因为王二的外表很痞,陈觉得群众会觉得如果她真的是破鞋,那么首先肯定和王二搞起,她就试图和王二交流,以证清白。可王二却借机以“伟大的友谊”扯幌子,使得两人真的搞起了破鞋。当时的环境这是禁止的,所以两人其实内心无爱,以能够满足欲望的性交对当时“束缚和传统”进行反抗,你越是禁止的事我越是偏要做。可王二那两下子巴掌,和陈静默温柔的反应,无疑点亮了两人心中爱的小火苗,当时的描述里,王二称呼陈“这个笨蛋”,这是多么温暖人心的昵称,要不然关心则乱,怎么会有那两巴掌暴露王二内心的爱情,俨然一副我的女人的霸道样子。而平时甩别人耳巴子的陈,居然乖乖沉默了,俨然一副小女子姿态。但经历过一次婚姻的陈,深知她和王二不能一直过下去,流氓脾性的王二,和她没有精神的交流,况且以她的资本,多少会有些傲的,从她性交的时候忍住不喊就可以看出来,她不想被一般的男人,驾奴。所以最后她还是离开了王二,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
《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6/70年代为背景。我对6/70年代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v笔下窥见一星半点,从冷兵器升级到手枪甚至坦克,当然也死了不少人,有被批斗祸害死的也有武斗中被打死的。但这些都不曾发表在主流媒体上,也就是说电视上没见过,报纸上没见过,主要都在自媒体上流传。我不知可信度有多高,但感觉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错的太过荒唐连自己都羞于面对,怎么可能这么多年来都避而不谈?!所以当王小波用戏虐的口吻、荒诞的故事来影射6/70年代的事时,我并不觉得吃惊。只是王小波对“性”的偏爱让我有些厌烦。虽然王小波的描写很干净,毫无脏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作者有些猥琐甚至变态。人如其文吗!比如,曹雪芹就应该有些悲观和多愁善感,普鲁斯特就应该有些神经质。否则为什么他们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呢。这种鸿沟不是单凭智商、勤奋、体验生活就可以跨越的。就如同心胸宽广的人虽然可以理解心胸狭窄的人的斤斤计较,但绝对做不到感同身受。再比如我看《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吧,这是一本读书笔记,作者读的那些书里面的主人公总是有些病态,回头一看他们的作者,也都活的挺“隔色”,然后我就想:一个总是看“隔色”作家写的“病态”人物的书的读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一想我就赶紧回头看看我看的那些书,还好还好,虽然不太深刻,但肤浅总比变态强多了。
《红拂夜奔》就比较奇葩了,王小波将王二的故事和李靖、红拂、虬髯公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一会写八.九十年代的王二,写着写着就联想到了唐朝的风尘三侠,故事情节十分荒诞。虽然王小波不承认他在借这个故事讽刺当时的中国社会,但内容确实让人浮想联翩。王小波在书中说《红拂夜奔》受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变形记》是卡夫卡的遗作,写一个年轻人变成一只虫子的故事,书没写完作者就去世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大学。后来又看了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百年孤独》,那会不明白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在其实也糊里糊涂的。但是《百年孤独》要比《变形记》更加荒诞。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对待任何事情,即便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却故意隐去了重要的部分,重点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比如讲到西方留学,《墨迹》中会介绍校园是多么的美丽、教授是多么的富有魅力、学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纵、自己打工的艰辛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可思议。而王二的留学经历,只关注了两点,一是导师如何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而是如何和妻子开车去公路上或者公园里“坏一坏”。前者可以解释为对**思维的迂回讽刺,那么后者只能理解为个人行为的放纵,虽然这是成年人最本质最原始的行为。
书中每个故事都有着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点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员。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听,比如陈清扬;有的比较俗,比如面条、小转铃;有的很随意,比如姓颜色的女大学生、小孙、x海鹰;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没有名字,他一直叙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书中有一个画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动。那就是陈清扬承认自己爱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陈清扬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离群索居,可以跟王二过上实际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陈清扬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爱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云悠悠,山间溪水西流,陈清扬挂在王二的肩上,长发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陈扬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下。就在那一瞬间,陈清扬感觉天地虽然广大,但好像只有两个人存在,自己的身体已经酥软的像一条水蛇,自己之于王二就像青藤绕树、小鸟依人。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美的画面,由于这个情节的存在,我不再认为认为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认为他们是不道德的。我觉得这才是自然流露的爱情,才是爱情的伟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币总有他的两面,爱情不也是如此么?我承认爱情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爱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乎这个社会的伦理规范的。王二是单身汉,而陈清扬却是有夫之妇,虽然爱情很真挚,但会被伦理的视角会无情地戳破。这让我想到了《廊桥遗梦》中男主robert与女主francesca的爱恋,令人感动,但同样不合乎伦理。最终,女主也是选择了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爱情,虽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带走,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活。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为了纪念曾经的爱人,为了缅怀逝去的爱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洒在爱的见证的廊桥之下。这也让我想起了民国才女陆小曼,她为了追求与徐志摩的爱情,放弃了与深爱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弃了自己与丈夫未出世的孩儿的生命,毅然选择了离婚与堕胎。比较一下陈清扬、francesca和陆小曼,我认同francesca的选择,感动陈清扬的爱情,憎恶陆小曼的无情。
最后,不得不说,王二是个坏孩子,是个读过很多书,有着很多奇怪的想法,动手能力很强,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女孩的坏孩子。
在我眼里秋天是金色的,让我们走进了黄金时代。
秋天到了,落叶慢慢变多了,有红的、黄的、红黄的、绿黄的、金黄的……如果我在那金色的叶堆里的话,我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拍来拍去,好好欣赏;我一定会躺在一大片金色的“田地”里做梦。
哇!真香,是哪里传出来的香味,我沿着香气走了过去,香味越来越浓,然后我看到前面有一簇簇桂花,有金色的、米色的、红色的……我看那一簇簇桂花轻闻了它,近看,这些桂花形状各异,有四片的、三片、二片的……但我最喜欢的是金色花蕊的桂花。那金色的桂花树好像几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它们好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的好姐妹。
站在桂花树下,深吸几口凉气,你会感觉到一阵阵芳香,很陶醉。桂花颜色不一,红的如火,金的似宝,白的像米。桂花树的桂花在阳光下,像黄金般的闪闪发光,真是迷人啊!
站在金色的桂花丛林中,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香气,如果能吃上甜甜的水果那该有多好啊!不要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肯定能吃上的。
在秋天里,很多水果都成熟了,有橘子、柿子、苹果、鞭炮瓜、哈密瓜、枣、香梨等,最有特色的鞭炮瓜,好看极了!我最爱吃的是哈密瓜,哈密瓜吃起来口味很甜,很脆,外壳是金色的,里面的肉也是金色的,籽也是金色的。还有橘子,别看它长的一般,但它的外壳也是金色的,不过橘子有一点点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很特别,也很好吃哦!我喜欢秋天里的水果,秋天的水果数不胜数,硕果累累,它们不但好吃,而且它们的颜色五彩斑斓,香味扑鼻,大家快来吃吧!
我们在金色的落叶中散步,又能闻着金桂飘来的香气,吃着各种金色的香甜水果,秋天就是个黄金时代啊!我是多么喜欢!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九
读王小波的书,真的像评价的那样,读过之后给人以强烈的快感。
这本书里包含了《黄金时代》《三十而立》《流年似水》《革命时期的爱情》等篇章,主人翁的名字都叫王二,大多是十年**后期为背景的事。
书中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
一开始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你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有趣的情色小说,情节和人物反倒成了补充和装饰,那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以及粗犷又细腻的肉欲表达,充斥在整部书的每一个角落。
但王小波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所有的性爱情节都描写的那么纯粹自然,野蛮又不失浪漫,在所有这些性爱描写的身后,是一个广阔的孤独领域和精神上的慰藉空间。王小波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真无邪。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个从北京下放到云南偏远地区的知青,名叫王二。在王二眼中,当时的我21岁,性欲膨胀,充满活力,像头没被阉了的烈牛一般。他虽然在乡下插队,但整个身心是自由的,他放牛,喝酒,躺在大自然的呼吸中沉沉睡去。所以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代。
正如王二在放牛时所想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
这就是王二,一个放荡不羁又有点流氓气质的王八蛋。
而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个被当地人称为破鞋的陈清扬。陈清扬是无辜的,但她又无法证实自己的清白,于是在我的鼓动和怂恿下,以友情的名义和我搞起了破鞋,美称为敦伟大友谊。
如此看来,在wenhaudageming的背景下,每一个受迫知识青年的命运,都像是大环境的巨大洪流中被冲散的浮萍,任时代的波动所拨弄。王二遭到了当地居民的不公正对待,而陈清扬的尊严和自我意识也遭到了严重的践踏和把玩。
作为反抗,王二这样对陈清扬说,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不妨证明自己不无辜。随即欣然的和陈清扬搞死了破鞋。即美称的敦伟大友谊。
可能在王二心里,敦伟大友谊是为了解决他身体的性欲需求。但在陈清扬那里是另外一回事。即使她对男人的那个东西深感厌恶,也一直认为性爱是污秽肮脏的,但她并不觉得和王二的敦友谊是种罪孽,因为这是为了伟大的友谊做出的牺牲和让步。因为她对这一切都无知,所以她无罪。
在当知青的那些岁月里,因为受到了各种压力和迫害,王二总想方设法的逃下山去,过上独自一人的隐居生活。但陈清扬更愿意回归到人群中去,即使遭受折磨,忍受摧残,也积极前往。这是陈清扬和王二对待现状的不同之处。
书中有这样一番描写:有一次王二跑到了山下,陈清扬满怀期待的去找他。在金蝇飞舞的树林里,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中,以及云母片一样细碎的阳光里,她满怀期待的想要见到他。她心里有着很多的奢望,也有很多美好的想象。
可是当来到草房,见到王二正在晒太阳的直挺挺的小和尚时,她惊叫了起来,放弃了一切希望。因为在她的想象力,并没有把丑陋的小和尚包括进去,那东西不配出现在梦幻里。她有着如此敏感的自尊心,以至于把性和爱彻底分割开来,直到现实给了她当头一击,把她彻底击垮。
她想大哭一场,但是哭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决心,走上前去,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
从那以后,陈清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陈清扬始终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她。她唯一的一个朋友,就是有点流氓有点王八蛋的王二。她对王二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那实在是太孤独了。而王二的存在,则消逝和分解了这种漫无天际的孤独感。
所以,她不觉得和王二的性爱,是当时人们口中所谓的罪孽,而是认为这是王二口中的敦伟大友谊的表现。她那样做是为了伟大友谊,是为了帮朋友解决一切需求,她不能失去王二这个唯一的朋友了。所以,敦伟大友谊成了一种诺言。
陈清扬就是如此苛刻的尝试着把性和爱分开来,所以她觉得自己是清白的。直到她最后向上级写材料陈述了一个事实,他们两个人才得以从这段黑暗的激流中得以解脱。
材料的事实是:有一次两个人爬光秃秃的清平山,王二把她架在肩上,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重重地拍了她两下屁股。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一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读这本书时,不经意间会思考全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向上。读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在那样的年代作者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是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王二证明了物质贫瘠的时候,也可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大叹自己只是一个粗人,或许我只是在看花,他们是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我只刚看完第一遍,理解的也许不是很深很到位,只能凭一些读书和生活经验,在刚读完毕的这时候写下一些理解。
无疑小说的高潮是王二潮陈清扬屁股上打的那两下。那之前呢?陈清扬一个知识分子下乡,有学识有样貌,却屈在那一个小地方,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可以和自己有精神上的交流。她始终在那个地方以及那个时代感受着深深的寂寞,她唯一可以想做的事就是证明自己绝不是破鞋。因为王二的外表很痞,陈觉得群众会觉得如果她真的是破鞋,那么首先肯定和王二搞起,她就试图和王二交流,以证清白。可王二却借机以“伟大的友谊”扯幌子,使得两人真的搞起了破鞋。当时的环境这是禁止的,所以两人其实内心无爱,以能够满足欲望的性交对当时“束缚和传统”进行反抗,你越是禁止的事我越是偏要做。可王二那两下子巴掌,和陈静默温柔的反应,无疑点亮了两人心中爱的小火苗,当时的描述里,王二称呼陈“这个笨蛋”,这是多么温暖人心的昵称,要不然关心则乱,怎么会有那两巴掌暴露王二内心的爱情,俨然一副我的女人的霸道样子。而平时甩别人耳巴子的陈,居然乖乖沉默了,俨然一副小女子姿态。但经历过一次婚姻的陈,深知她和王二不能一直过下去,流氓脾性的王二,和她没有精神的交流,况且以她的资本,多少会有些傲的,从她性交的时候忍住不喊就可以看出来,她不想被一般的男人,驾奴。所以最后她还是离开了王二,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
《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6/70年代为背景。我对6/70年代的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v笔下窥见一星半点,从冷兵器升级到手枪甚至坦克,当然也死了不少人,有被批斗祸害死的也有武斗中被打死的。但这些都不曾发表在主流媒体上,也就是说电视上没见过,报纸上没见过,主要都在自媒体上流传。我不知可信度有多高,但感觉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错的太过荒唐连自己都羞于面对,怎么可能这么多年来都避而不谈?!只是王小波对“性”的偏爱让我有些厌烦。虽然王小波的描写很干净,毫无脏的感觉,但我还是觉得作者有些猥琐甚至变态。人如其文吗!比如,曹雪芹就应该有些悲观和多愁善感,普鲁斯特就应该有些神经质。否则为什么他们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呢。这种鸿沟不是单凭智商、勤奋、体验生活就可以跨越的。就如同心胸宽广的人虽然可以理解心胸狭窄的人的斤斤计较,但绝对做不到感同身受。再比如我看《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吧,这是一本读书笔记,作者读的那些书里面的主人公总是有些病态,回头一看他们的作者,也都活的挺“隔色”,然后我就想:一个总是看“隔色”作家写的“病态”人物的书的读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一想我就赶紧回头看看我看的那些书,还好还好,虽然不太深刻,但肤浅总比变态强多了。
《红拂夜奔》就比较奇葩了,王小波将王二的故事和李靖、红拂、虬髯公的故事穿插在一起,一会写八.九十年代的王二,写着写着就联想到了唐朝的风尘三侠,故事情节十分荒诞。虽然王小波不承认他在借这个故事讽刺当时的中国社会,但内容确实让人浮想联翩。王小波在书中说《红拂夜奔》受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变形记》是卡夫卡的遗作,写一个年轻人变成一只虫子的故事,书没写完作者就去世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上大学。后来又看了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百年孤独》,那会不明白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在其实也糊里糊涂的。但是《百年孤独》要比《变形记》更加荒诞。
黄金时代里王二是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面目不说是狰狞但也不怎么好看。似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大多也是面目凶恶,阴茎如驴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本人有关,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事物的投影。书中屡次提到弗洛伊德,很多影响也与这位心理医生有关性的心理学说有关联。人的一切冲动都来源于原始的性压抑。这是我在读弗洛伊德心理学里读到的,而王小波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带有着这些意味。
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插队,在那里相爱,然后时间在而今与过去之间穿插,一会回到云南的草屋或者大队,一会回到现在与二妞的矛盾与小转铃的纠结,然后又回到线条。时光在六几年与七几年之间往返变换,贺先生跳楼,刘先生死去,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后来同线条结婚。后来王二当上了一名大学讲师,这与他之前的种种行径极为不符,但是生活确实是这样,它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一尘不变。
这本书从来不按时间顺序来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就好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一直试图去翻越那个炉筒,他相信里面一定有着异样的景观。而这种逻辑被他用在今后的很多思想中。
颜姓大学生,×海鹰,总问“吃糖不吃”学pe的老婆,投石机,“拿起笔做刀枪”的红卫兵,还有会飞的鸡,臃肿的老鲁,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会时不时用重复印证的手法来突显他们的特质。
其中×海鹰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从王二内心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帮教对象,一个是被帮教对象,却在帮教的过程中躺上了同一张床,帮教的起因毡巴,最后却成为了×海鹰的丈夫。革命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不知道是带有讽刺意味多,还是浪漫主义多。
我最钟爱的,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虽然从一开始我就猜想到这样的结尾,但我仍是期盼,盼着小孙将王二从软的世界带进硬的世界,从阴的世界带到阳的世界。这两种世界很多人都有,只是有心理和生理的区别。就好比李先生和他的西夏文,一个是自己钟爱的翻译但是无人问津,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另一个是截然相反的生活,最终他走了进去,烧掉了所有的翻译,转而成为一个普通的老师。
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ofo,不为稿费,不为发表,心无旁骛。
我想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我又不愿意再翻看第二遍,我喜欢回味那种一遍过后给人强烈快感的文字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生活就是零乱而复杂的,没有既定的规则,如果说一定要去思考一条总规则的话,这种相关的想法就叫哲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金时代读书心得篇十二
《黄金时代》是一篇中篇小说,算是王小波的经典作品吧!王小波的笔锋是蛮有意思的,说实话,初读的时候,我差点读不下去。这完全是色情小说嘛!赤裸裸的黄色读物,王小波简直就是一个大文痞。这让我有点头皮发麻,看来我还是太羞涩了。不过,我在读书这件事上有时还是挺执拗的,不会轻易弃文。幸好,我坚持下去了,看到了与表面不一样的王小波。凡事能坚持必有所收获,读书亦是如此。《黄金时代》这个故事发生在期间。其实,国内并不缺乏这个时期的读物,甚至可以说太多太多了。但是,大多数都是比较昏暗色调的,这被称为“伤痕文学”。然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却有较为重大的突破,笔锋是诙谐的,是讥讽的,是充满抨击力的。读着读着,可能会想大笑,但是大笑之后,通常会陷入沉默。很多现象看起来真的很好笑,但在那个年代的的确确存在。比如“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这是小说里主人公王二说的话,乍一看,太庸俗太补讲道理了,这简直就是无赖的逻辑嘛!简直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这在年代真实存在着。而且这样的事件相当普遍,甚至遍及各行各业,全国各地,各个阶层。这其实就是当时的极权主义导致的社会病态。王小波就是这样给我们呈现社会的可悲的。“破鞋”如此,“走资派”如此,“臭老九”亦是如此,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大家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证据,也不需要走正规的法律程序便可以给一个定罪,甚至判刑。“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这是多么可笑的时代,多么盲目的人心,怎能叫人不陷入沉默呢?换一个角度看看《黄金时代》吧!小说里王小波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性爱,看似庸俗至极。实质上,我猜王小波大概相当熟悉佛洛依德的性的理念。在佛洛依德眼里,一切都可以用性去解释。读了《黄金时代》之后,倒让我有了重新读弗洛伊德的《释梦》的想法,认真地了解一下佛洛依德眼里的性,或许可以更好地品味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这个故事里的性都是有隐喻和暗喻的。比如“小和尚”,在陈清扬眼里,是丑陋的,是不讲道理的,甚至是丝毫不感到惭愧的。很明显,这矛头直指极权主义。王小波把它比喻成是权力的象征。而且,陈清扬是摆脱不了的,因为她是个女人,“因为身上有这么个口子”,所以,她无法拒绝。这种沉重感,如果认真体会,必然能感受到时代的压迫感,让人无法呼吸。这就是王小波有意思的地方,细细品味,黄色读物其实不是黄色,而是黑色。接下来,我想谈谈陈清扬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小说的主角并不是王二,而是陈清扬。因为,陈清扬的人格是完整的,思想是清醒的,她对病态的社会是不妥协的,甚至是抗拒的,她的心尚未被蒙蔽。陈清扬心如明镜,她知道“小和尚”是丑陋的,是不讲道理的,她知道无爱的性是不值得的,就算性可以给她带来极大的快感,却咬紧牙关拒绝喊出声来。可见,她心里是多么的抵触,她的性格是多么的倔强。因为她不爱那个男人,所以,在巨大的快感下,她并不感到快乐,反而觉得“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实质是她无法摆脱现实,可她的精神世界却是清醒的,独立的,所以,她感到无比的孤独。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黄金时代》里充满了粗口和脏话,却是相当尊重女性的。王小波认为女性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而王二反而是个浑浑噩噩的家伙,是陈清扬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另一方面,从这两个人的身份来看,也是有点意思的。王二是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个身份的前身很有可能是红卫兵,那是真真正正被耽误的一批人,他们被国家的方向标指来指去,早已迷失了方向,称之为浑浑噩噩倒一点也不算委屈。而陈清扬呢,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正规医生,虽然不知道她为何会被派到那里去,但她应该是象征着当时尚且保留着一丝清明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虽然遭受着挫折,被栽赃着莫须有的罪名,她依然是不肯低头的,并且在王二被冤枉挨打的时候是敢站出来保护王二的,哪怕这样会坐实她“破鞋”的罪名。如果我大胆猜测的话,王小波是不是想说明哪怕在那个疯狂而黑暗的年代,清明依然在捍卫者正义的一方呢?我倒愿意相信我的猜测是正确的,因为我相信王小波不会那么浅薄。最后,我想谈谈陈清扬和王二的感情。有不少说都喜欢探讨这个角度。那就是到底是不是因为王二在背陈清扬的时候打了她两巴掌,才让陈清扬爱上了王二而且永远都不会改变?解释就是王二把陈清扬真心当做自己的女人,打两巴掌实质是担心她乱动会有危险。好吧,这可能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打者,爱也!其实,故事里说得很清楚,是王二用“伟大的友谊”把陈清扬给忽悠了。后来,虽然他们有性,却无爱。就算是极大的快感,陈清扬也悲从中来。就算是王二的一部分在她身体里摩擦,她还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独。两个肉体如此接近的人,精神却是无法交流的,当中究竟相隔了多少万光年的距离,恐怕只有陈清扬才知道。都说女人是个被情感支配的动物,王二在那时那场合如此简单粗暴的两巴掌,却收服了一颗寂寞、孤独却又无比清高的心。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难道这也是因为抓住了“契机”吗?这里,我还是不够明朗的,心里有些迷糊。或许,有些东西根本就无从解释,亦无需解释,如果所有的一切都能剖析得清清楚楚,那还是爱情吗?爱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我只知道,往后的岁月里,陈清扬一直爱着王二,永远都不会改变,这就是女人!啰啰嗦嗦写了不少,究竟有没有读懂《黄金时代》,我真的不敢肯定。毕竟,它太有时代感,毕竟,那个只有一个王小波。希望下一次读的时候,还能继续写下去。所以,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应该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