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德思想论文范文(18篇)
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明确接下来的方向和目标。最后,我们要对总结进行仔细的审阅和修改,保证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并总结成果,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道德思想论文篇一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道德思想论文篇二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和《决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全党全社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中,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党中央一 再强调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科学文化素质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奔向目标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就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身教胜于言教,培养良好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不仅世界观逐步形成和完善,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逐步养成,是可塑性极强的时期,犹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形成影响极大。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一代,论物质生活条件远远胜于我们作父母及长辈的过去十倍八倍。但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千万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纵,否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社会都将是一种失职。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网络
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先后提出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有关部门还下发了《小学生德育纲要》和《中学生德育纲要》,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原则、德育的内容、途径、方针和组织实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重大指导作用。
另外,利用”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聘请革命前辈和英模到学校讲传统、作报告,现身说法,也不失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就会造成一个教育、引导、影响青少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道德思想论文篇三
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根本开始,从小抓起,要频繁的通过对职工进行基础的思想道德培训,对于培训的过程结果要严格规范,对于培训结果可以进行竞赛,对于结果实行奖罚分明制度,从而加强职工的职业操守,建立自我存在价值,充分体会义务、责任、荣誉、名誉、团队、合作、创新等存在价值及对企业的意义。
3.2学习社会先进典型的活动。
根绝当下先进、典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展开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先进典型的案例能体现当下社会的政治风貌,根据社会上选举出来的典型的先进楷模、好人事迹,对职工进行学习领悟活动,让职工深入挖掘典型事例的先进思想道德精神,领悟其事例的精神文化内涵,引起职工的共鸣,并在之后引起个人的重视,受到感化并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都说社会是一面大镜子,通过对新进事例的学习,学习的职工也会从他人身上发现长处及缺陷,做到取长补短,使职工在关注社会的时候同时提升自己,日益积累,对职工、对企业、对社会都又重要的意义,共同促进积极向上的发展。
在长久培训和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职工产生疲乏的现象,企业可举办实质性的思想道德活动,在大力宣导文明、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下,企业单位要坚持不懈的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员工的评选活动,以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的积极向上性,要求职工积极努力参与社会“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并努力争取此荣誉。通过此类实质性活动到达职工的道德建设工作。
4结束语。
随着新文明社会的发展新篇章,经济市场文化的发展新形势,树立职工的职业思想道德意识,大力宣传、倡导“以德服人、文明做人、团结互助、无私敬业”的基本道德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代社会体制下,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是企业单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韩超.企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会论坛,2010(4).
[2]蒋俊峰.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j].青春岁月,2013(11).
道德思想论文篇四
(一)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党中央一 再强调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科学文化素质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奔向目标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就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身教胜于言教,培养良好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不仅世界观逐步形成和完善,而且各种行为习惯也逐步养成,是可塑性极强的时期,犹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形成影响极大。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一代,论物质生活条件远远胜于我们作父母及长辈的过去十倍八倍。但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千万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纵,否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社会都将是一种失职。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网络
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先后提出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有关部门还下发了《小学生德育纲要》和《中学生德育纲要》,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原则、德育的内容、途径、方针和组织实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重大指导作用。
另外,利用”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聘请革命前辈和英模到学校讲传统、作报告,现身说法,也不失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就会造成一个教育、引导、影响青少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道德思想论文篇五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国家大约有青少年4亿人左右,我们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在此郑重倡议: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我们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使自己真正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得到提高。
我们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遵守社会公德,提高公德意识。
倡议书
我们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远离毒品,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遇到坏人坏事,敢于斗争,主动报告。
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作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文明好少年。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提高自身的公民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为爱护我们的集体,关爱我们的社会,建设我们的家乡,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御营小学少先队大队部
道德思想论文篇六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丰富的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蕴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提供了道德规范和标尺,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道德教育。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涵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待科学的态度、中华传统美德、遵纪守法的规范以及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社会生活顺畅的存续和发展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规范的体系。”“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个体自我之中所包含的德性结构与存在。”而“个体的道德自我,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意识状态,是自我中的一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现阶段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是对“五爱”基本要求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导向性和指引性。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底蕴的回归。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中扬善贬恶,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确立了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和实践准则。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凸显了我国传统道德底蕴的回归,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如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强烈的荣辱观念,荀子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管子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又云:“耻之于人大矣!”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在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提出来的。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内蕴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同时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加以评判。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做出正确道德评价、判断道德行为得失、确立远大的道德理想,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价值。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自我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身体现着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性。
当今中国社会有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式、利益关系、文化体系等等,这必然导致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加上西方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存在道德弱化、道德失范、缺少社会公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自己方向的主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符合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主观诉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标尺。
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的提出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必将成为推动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精神旗帜和道德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饱尝”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外来道德观念的冲击,给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等。这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利益而忽视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弱化了他们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道德滑坡、道德失范、道德失序等现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影响,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道德自我发展的方向。唯有如此,大学生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三、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路径探析。
既然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有规范、导向的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价值标准发展自己?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如何完善、提升自己?本文认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引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自我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把理论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
在道德实践中,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优劣取决于个体对自我道德状况的理性认识,即自我能对社会存在的道德现象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评价。要做到这一点,道德自我要自觉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普遍的道德规范,并能把这一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质。道德自我认同、内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主体自觉地认知自己德性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形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来衡量道德自我发展的得失。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交流平台,记录自己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心得体会,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范,为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以达到道德自我认知和道德自我行为的一致性,做到求知识之深、知荣辱之言、践道德之行,在道德实践中发挥道德自我的理性自觉,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的阐述说明人既有自己的生存需要,同时又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是应然存在与实然存在的统一。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相对自由的,而由于每个人都要受到特定道德规范的规约和限制,处于道德责任的调控之下,此时的道德自我处于他律阶段。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体系,本身对道德主体具有一定的外在约束性。但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主体性、自觉性意识的增强,道德自我不再受外在道德规范的支配,而是不断认同、欣然悦纳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将其转化成自我心灵成长的需要,成为一种自我约束,并能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地遵从、履行。由此,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道德自我在转化中也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的价值与践履道德行为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只有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但能认识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去尽道德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将其转化为道德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完善、提升道德自我。道德自律能使个体道德升华到最高境界——道德自然。
(三)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为己”和“为他”的关系,是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分析道德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道德自我发展不能停留在自我完善的狭隘层面,而必须将其发展与他人、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就是道德自我的社会性特质。由此,在道德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道德自我的成就表现为“为己”与“为他”两个方面。“为己”表现为自我在道德实践中的发展与提升,是对道德自我负责。“为他”主要是道德自我帮助他人实现道德目标与理想,是对他人负责,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很好的实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见利忘义、欺诈勒索、诚信度滑坡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当代大学生受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物质利益的诱惑,当自我与他人、集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一部分大学生把“为己”放在第一位,无视他人、集体利益,这样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当然一部分大学生还是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道德范围内做到“为己”但不损人,兼顾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对有不良倾向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道德思想论文篇七
__年是实施“___”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我镇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__同志在全国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党的__大赋予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未成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及社会氛围,现简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
(一)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了一次工作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牵头责任单位学校工作积极性,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坚持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开展工作。坚持社会监督制度,聘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社会义务监督员,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做好创新案例的收集、上报工作,坚持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信息的收集、编发和报送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完善考核体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全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兼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将评比表彰规范化、制度化。
二、抓阵地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一)加强社区、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未成年人活动站建设试点。加大对未成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利用的投入。建立有效的馆(园)校外联系制度,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推动城市青少年宫、妇幼恢复中心主动走出去,定期开展活动。
(二)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家长学校的科学化教育、规范化管理,开展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加强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队伍建设,做好初中毕业生和辍学生的后续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模式,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寒暑假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突出重点,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责任制,加强学校团、队建设。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完善思想品德课新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全镇推广前阶段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加强未成年人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举办未成年人喜闻乐见、深化活泼的活动,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相结合。继续开展“____”宣传教育,长期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组织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二)持续推进文化环保工程。继续抓好网吧经营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积极开展网吧及校园网专项治理工作,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查审批,积极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继续加大对互联网、手机低俗之风专项整治行动力度,强化运营接入服务商保护未成年身心健康的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继续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深入推进网络、网吧、荧屏声频视频、各类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努力净化未成人成长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红色旅游,繁荣文艺创作,推荐一批优秀少儿文化产品,组织好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大力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拓展农村未成年人入校外活动阵地。
(三)加大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宣传力度。加大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的宣传。办好电视少儿节目和《德阳日报》教育周报,用好党政网关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连接平台,强化公益广告宣传,运用好“英雄少年”先进典型,增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监督。
四、创新思路,深化和推广共建共育机制
(一)深化“警校共育”。完善“警校共育”长效工作机制,抓好“六进”、“三见”、“七个特别”、“一三五”、“路队制”等工作方法的巩固和深化,继续抓好“八个100%”工作目标的巩固和发展。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督查力度。
(二)总结推广“区校共育”经验。按照“有班子、有制度、有措施、有效果”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少工委、关工委的作用,构建由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双结合体系。组建来源多样、专兼职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三)积极开展“医校共育”。在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针对地震灾区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医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实施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加大未成年学生公共卫生知识教育力度,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的试点工作。
五、发挥“12355”青少年维权中心的作用,做好特殊未成年教育引导工作
(一)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开展“爱心妈妈”招募结对工作,开展“代理家长”、“亲情电话”、“城乡少年手拉手”、组建“留守小队”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管理。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征地,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二)关心农民工子女。逐步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对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给予支持和指导。
(三)救助流浪儿童。建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等保障制度。依法打击强迫、诱骗、教唆未成年流浪行乞和违法犯罪的不法行为,对乞讨、流浪未成年及时进行救助。
(四)帮助孤残儿童。建立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救助机构。孤儿和残疾儿童救助所需资金纳入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保障其基本生活不抵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具备就读能力的孤儿和残疾儿童,及时就近入学,并受到必要的照顾。开展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采取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救助。办好特殊教育学校。
(五)教育边缘儿童。构建有效的社会帮教网络,对边缘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帮教工作。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边缘儿童的司法救助和教育挽救工作。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领导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及打算
道德思想论文篇八
摘要:20xx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竞争激烈,而其中女大学生的求职道路更显困难重重,令女大学生面对就业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不良思想。要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德教育,尤其是充分重视我国传统伦理的优秀内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能客观评价自我、端正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促使女大学生顺利就业,这对其个人、家庭乃至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观德育教育。
20xx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699万毕业大军充斥着就业市场,然而由于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求职道路更显困难重重:多家媒体曾报道厦门大学一名女研究生投递了300多份简历才找到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更多的性别歧视等现象。如此种种都令女大学生面对就业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错误观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女大学就业观念误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呢?客观上,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用工需求萎缩,供求关系失衡。就业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更多地追求市场效益、经济效益,而女性由于生理特征和社会分工等缘故,导致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就显示出弱势。加之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过于单一的学科界限的制约和产学研的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问题更加突显。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卑心理作祟:《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受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因长期受“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大学生普遍认可社会存在性别歧视,对男性占优势的招聘岗位表现出浓厚的自卑意识,畏首畏尾,缺少推销自己的勇气。面对招聘企业对女性能否从事某类工作的质疑时,无法据理力争,而是回避,甚至是认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就集中在社会认为适合女性从事的某几类工作领域中,不能勇敢地与男性竞争。《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女性比例较大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为:学前教育、英语、护理学、对外汉语、日语、法语、朝鲜语、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小学教育。更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逃避一时的就业压力,仓促加入考研大军,殊不知考研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2.自我意识缺乏:女性受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自然地接受了家庭角色传统的分工,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女性如果职场成功,家庭失败的话,往往要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而大多数女性在婚后特别在生育后,完全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和孩子身上,在工作中更多地表现出追求安逸平稳的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令女性在职业发展领域受限。在求职初期,这种思想更多地导致女大学生青睐于寻找铁饭碗,这也是近年来公务员、事业编制招考中女性报考人数激增的原因。
3.自我定位过高:不少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在意工作地点、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至于是否有发展前景则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有些女大学生将目标定得太高,只愿待因办公室,不愿下基层从事蓝领等工作。特别对一些农村女大学生来说,留在城市很重要。工科女大学生因专业要求而要在一线进行动手操作,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强度大,因此很多人放弃专业,宁可选择不需太高学历,轻松稳定的办公室工作。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思德教育。
就业性别歧视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必将越来越公平,越来越包容,男女平等必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女大学生要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相信即使是再难的就业形势,自己也依然能够顺利就业。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责无旁贷。必须改变以往重技术轻思想的做法,在加强对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之余,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价值观上下工夫。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质,则在于教育者经常去唤起自己的学生们去追求理想的东西,即应该奉献的思想”,[1]可见理想在思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所谓理想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实现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活在现实中。而人类不仅生活在现在,还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未来的理想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包含了生活、职业、道德和社会层面,其中职业理想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希望自己日后能从事的某类心仪的职业并在职业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个人职业理想的确定和实现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女大学生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摒弃攀比、从众心理,充分理解和把握政策导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在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即任何人都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同周遭的人发生着各种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喜怒哀乐,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人生观的三个方面: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们一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人生目的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多是志存高远,有着明确和正确的人生目的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人生的稳定的心态。生活总是坎坷曲折的,只有保持积极开朗的心态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人生价值就是个人的生活实践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3]可见,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个人的社会实践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当代女大学生必须时刻谨记,将自己的发展同时代、人民的需求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诸中如爱国奉献、勤劳勇敢、求真务实、励志自强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这些优秀的伦理道德对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
[4]张晓忠。列宁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刘瑞复,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道德思想论文篇九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观不仅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青少年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普及应用、信息来源迅速、个人的主体意识过早地成熟等条件下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同时使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产生享乐主义和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现象。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范畴问题,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步骤。那么应该怎样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的实效性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率先垂范,点低渗透
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的薄弱环节、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中小学德育的关键载体,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保障做了细致具体的要求。作为教师: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艺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德育教学大纲忠实的执行者,教师的责任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然而要想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学中,首要问题就是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现代教育方针、政策的交汇点。把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教育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让自己成为一位深谙教育的艺术家,一个心理健全、热爱生活、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再有就是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以同龄人的思维和学生进行精神交流,在言传和身教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而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言文的教学。因此可以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历史主义教育。如:《论语》六则让学生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把它作为学习中正确处理学和思的关系的铭言;《岳阳楼记》展示了“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廉颇蔺相如列传》讴歌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他科目亦是如此,只要教师能够深挖教材内涵总能找出与其相容的交汇点。
二、重新定位,落到实处
传统形式下的德育目标过高,超出了中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从而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常陷入空洞的说教。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完整的人的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者应将目光放长远,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将德育目标分解分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生活化。例如:中小学阶段把德育目标确立在最基本的“爱心”和“真诚”的认知和培养上,因为爱心和真诚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爱心和真诚的基本内容,懂得爱和真实做人的基本准则。再如,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感受自己的家庭、家乡的变化,孝敬父母开始。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非品德学科的教学也要改变只重视知识的教授、忽视价值观判断的倾向,让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自然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力戒功利性和短期行为
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在学校里仍有市场,各种屏蔽、检查让德育变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空空洞洞。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连续的过程,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是贯穿于人一生的过程,绝不能搞封包式的突击,应以一贯的坚持让德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德育教育要力戒功利性和短期行为,才能提高其实效。如,在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大事”,而应该重视“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拿出扫好一屋的精神和行动,就一定能扫除净化学生心灵的环境。小事不小,以小见大。一个小活动,一个小措施,都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务实态度和德育艺术。实践证明,教育无小事,节节皆育人。教育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悦纳。
四、营造环境健康成长
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课虽然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无疑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相对来说是狭小的,有局限性的。现代德育教育还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好像笼中之鸟,脱离了现实生活,课堂上学到的理想信条与校外生活的反差、心理上的错位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教育者要想培养孩子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得让德育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面向更宽广的社会生活。那么,要想做的这一点,教育者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德育的宝藏。真实的情感是最有价值的德育环境。教育者的责任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开启生活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学会辨别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学校还应主动与家庭和社区结合,特别应重视和家长的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认识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指导家长的参与方法,使其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德育工作。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
道德规范建设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参考的资料不多,主要散见于一些硕士论文、专著和部分期刊论文中。
国内学者对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持有不同观点。时言平认为,道德撑不起食品安全这片天。然而,多数学者认为道德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力量。王小锡、认为,需要道德来进行干预和调节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刘海、认为社会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所凸显的各种道德难题与矛盾给予关注和解答。臧宝军强调要加强道德宣传、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加强监管机构建设等。
国外学者christiancoff,davida.hennessyjuttaroosenandjohna.miranowski等分别从经济、政治、科技、环境视角进行食品安全道德研究。
然而,在企业外部关系视角下,进行道德规范建设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研究仍较少,所以本文研究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分析。
1.企业道德规范的概述。
企业道德规范,即是针对企业这一特殊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制定实施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道德规范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甚至违法行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加强企业的道德规范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企业外部关系角度下的研究分析。
2.1从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
从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企业与消费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企业只有通过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保障食品生产的安全性,才能使消费者建立企业信任感,才可能发生长期消费关系。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着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相矛盾的现象。在生产与加工的环节上,尤其是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作为生产者不会自觉地以符合人的健康和营养标准为最终目的来生产产品,而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为目标。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关,靠蒙骗、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获取利润,将使得品牌的信誉不能再收拢和征服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引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冲突,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降低企业的声望,从长期来看,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2.2从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来看。
从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来看,企业只有通过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坚守道德原则,才不会与竞争者产生恶性竞争,最终危害社会。在如今的食品行业中,无论是现有竞争者还是潜在竞争者,数量都非常多,因此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关系。有些企业难免不了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选择卑劣的手段,比如选用价格便宜但质量不过关的原料进行生产加工,以压低成本提高利润。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协调尊重市场主体间的合意和选择自由等方面的各种利益关系,这样的现实情况造就我国市场经济中,诚信意识普遍淡薄、市场经济活动的秩序混乱,不正当竞争现象愈演愈烈。
2.3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来看。
3结语。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食品安全问题在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演愈烈,同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几乎让人们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食品行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利益驱使下,企业道德缺失越来越普遍。无论是从企业与消费者、与竞争者亦或是与政府的关系来看,道德规范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提速器,食品行业抛弃道德价值只能饮鸩止渴,只有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充分认识自身在维护食品安全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感,诚信地生产、经营,才能够确保食品的安全,从而使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一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国家大约有青少年4亿人左右,我们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在此郑重倡议: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我们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使自己真正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得到提高。
我们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遵守社会公德,提高公德意识。
我们要尊敬师长、听从父母师长的教导;尊老爱幼,平等待人,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我们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远离毒品,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遇到坏人坏事,敢于斗争,主动报告。
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作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文明好少年。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提高自身的公民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为爱护我们的集体,关爱我们的社会,建设我们的家乡,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二
摘要:文章以大学生为中心,写了大学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理论意义,指出了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方法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范围,高度概括了当今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学习方向,文章还指出当今大学生在学习人生观方面的缺点与不足,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最后,文章总结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积极意义,表明了大学生人生观学习的补课或缺。对广大大学生学习树立人生观的行为进行鼓励。
关键字:大学生;人生观;正确的。
当今大学生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不仅关系这自己的前途,更是为国家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我们大学生有不少只是重视学业,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不重视,并且我们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显得很重要,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人生观树立的理论根据。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观学习,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的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形式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不仅具有动物的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人是不能存在的;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主宰。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社会可言。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手段;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系是一个必然的事实。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人要存在,必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必然要处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总归为社会关系。大学生的人生观学习,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分析、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大学生的人生观学习基本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
二、大学生从哪些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因而成为人生观理论的核心问题。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不同的思想意识、观念,有高尚的、平庸的、低级的观念。在各种观念的指导下,实际生活中就有不同的人生目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学习,应当是高尚的人生观学习。“为人民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高尚的人生追求。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就应该有追求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人们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关系。高尚的人生追求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的社会也需要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如果每个人的人生目的都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必然处于紧张的状态,那么,所处的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商品经济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如果不能诚实守信,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存在,就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社会。人生目的不仅是关于人生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人生践履的实践过程。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有高尚的人生目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人的一生。
2、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和谐的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人生的实践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学习,我们应该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科学、乐观、积极的方式对待生活。正确的人生态度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心理基础。人生态度千差万别,多种多样。通常人们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把它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突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端正人生态度,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矛盾。人生的实践过程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会出现不同的道路、会遇到许多挫折,等等。凡此种种,对于社会主体的人来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和谐存在,就看人能否正确解决这些矛盾。其次,人生要进取。人生的实践是创造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解决现存的矛盾,还要以开拓的精神迎接未来。
3、人生价值。作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来说,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生的意义上表现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与社会的交流过程。人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为社会多作贡献,人生才有意义。
三、大学生人生观学习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学习的理念存在误区。人生观学习属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它不强调教育的知识性,所以,它并不主张知识的系统性和思辨性。以往的学习重点放在知识的接受上,空洞的理论多,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多增加其他的知识内容。因此,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不高。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人生观学习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是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无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习相区别。所以,人生观的学习为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最重要的因素——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人生观学习缺乏与道德、法律教育的联系。对于人生观学习,我们主要从人对社会的意义的角度进行的,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有关的人生问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虽然能够充分认识社会,但是,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去制定规则并身体力行,才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而道德和法律教育是我们思想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生观学习关系密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虽然人生观学习是思想意识的学习,但是人生观的学习,既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又要联系社会的实际。人生观学习既要研究科学人生观的基本理论,又要研究人生面对的社会实际。人生是实践的过程,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脱离实际的人生观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1、社会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正确的人生观是和谐社会存在的人的主观因素。社会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自然因素也有非自然因素,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人是社会的主宰,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和谐的社会理念处理社会问题。
2、对人自身的意义。人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错误的人生观其实就是没有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人是社会的人。一定的价值观表示了人们对自己实践活动的自觉;价值定位的个体性必须是与社会价值对个体追求定向一致的前提下方为有意义的。自我价值的实践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具体到大学生人生观学习,就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用正确的心态去认识、解决人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建兵。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邓小平文选》.邓小平。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罗国杰。2011-4-25.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三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四
本人自xx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不渝地在教育战线上努力拼搏、探索、创新,以合格的道德情操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
在这三年中,我始终保持园丁本色,。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工作显著,曾受到上级的表彰。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五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式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而道德又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显然的,道德的产生所需要的主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与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历史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究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另一方面,道德具有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知道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功能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即是道德的社会作用。而道德的社会作用又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式,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然而,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的影响这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它对于增强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具重要作用。
道德是千古不变的,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还会有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被通知阶级的道德总是处于从属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概念已经逐渐淡化,已经渐渐的走出“道德”这一范畴,而思想又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没有思想素质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它虚有其表,没有真正的内涵。并且,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何为道德素质,并且主动深刻的去实践,去拥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付出自己的努力,提高社会的精神内涵与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六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政治文化价值、思想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道德文化价值的层面视角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更具有理论新意。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传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七
一、专业思想教育的内涵
专业思想教育就是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精神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全面认识专业,探索并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就其目标价值来说,就是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学业、指导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顺利就业,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一起,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二、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应坚持是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尊重学生兴趣,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为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具体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环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专业思想教育直接负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渗透专业教育,体现科学性。
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提升其对分管学生所学专业的系统认知,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优势,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突破口,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其教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自身经历等,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全程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思想教育的全程性就是要把专业教育体现在大学阶段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上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把握好全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专业思想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全过程统筹规划。专业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将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内容顺序安排在一至四年级,分阶段进行。
大一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认知实习等解决学生专业认知问题,告诉学生这个专业“是什么”;大二和大三,因为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用专业发展前景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懂得“学什么”和“怎么学”;第四年,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开展学生能力自我测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什么”,“差什么”。集体宣讲与个体辅导相结合:集体宣讲侧重于专业(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一般安排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通过集体宣讲可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以及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个体辅导就是利用差异化的科学方法,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爱好和兴趣,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确定基本的专业方向,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所有青年教师骨干、大部分博士、教授都主动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什么,怎么学。以专业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风。
三、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职业规划行动方案并实施
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就会造成自身发展迷失与内在动力的不足。专业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4]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那么,他的学习目标就会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需要不强烈,因而,就会缺乏学习成就感的激励和推动,失去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实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觉性,提高学习主体意识性,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经过培养,往往就会形成习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身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这里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含义。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可能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充分认知和高度认同,并着力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钻研创新、终生学习等职业素养。
四、专业思想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潮流,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实际和新的变化规律,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进而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并以此来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专业思想教育从普通学生最关心的职业前景入手,分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每一个阶段既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容易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又潜移默化地将现实的利己主义者逐渐引导成为具有专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思想教育辐射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业思想教育寓于教书育人和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政工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专业课教师平时参与的很少。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的意识,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丰富课堂内容,生动讲授,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用自己的专业认知、专业思想、专业态度去影响、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认同所学专业,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重视人的能动性,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其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目的就是要塑造大学生具有科学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5]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入学教育、专业课教学、就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良好促进。
(二)专业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内动力
学生是学风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是学风建设的内在因素。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学习,学生自愿学习、自主学习是构建大学优良学风的首要条件。
专业思想教育,在学生接触专业的初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体系解析、丰富生动的认知教学等,引发并保持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进入系统专业学习后,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特点和才能,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后,通过就业指导、学术讲座、实践实训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看到专业发展前景,建立学习自信、专业自信。优质的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氛围。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间进行情感交流,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促进,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能更及时、更全面掌握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思想上的热点问题,关心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参与专业讨论、研究。
(三)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大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中都有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等途径加以实现。为探索本科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立足专业技能创业训练,创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提升信息工程类学生竞争力,我校于20xx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训练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电子制作、学科竞赛、软件开发实训(java、嵌入式、c++、android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项目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近两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计算机程序竞赛”、“acm国际程序竞赛”等学科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等8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亚洲区银牌1个、铜牌2个;20xx年两篇学生论文被ei收录,学生申请专利一项,大学生挑战杯湖南省三等奖三项。
(四)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是由就业能力缺失所造成的。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行为实际上是激发高等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行为。
现在很多毕业生希望从事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去考虑社会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家都去参加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不能或不敢在与本专业相关岗位实现就业,说明我们的培养是有问题的。不要说公务员的录取率很低,就从我们的培养目标来说,也是不相适应的。
我们认为,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去实现就业更实际、更可行、更有效,它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我院根据it电子类专业特点,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将专业思想教育并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取得显成绩。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也显著提高,薪资明显提高,10万年薪的从过去一两个,到现在每年有十来个。一批批优秀学生成功就业到深信服科技、恒生电子、金山软件、迅雷、海康威视、创发科技等高端企业就业。通过探索实践,我院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学风建设,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发挥专业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中重要作用,创建富有我院专业特点的特色学风。
道德思想论文篇十八
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政治课教师学习兴趣思想品质。
论文摘要: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新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安排有一定量的活动要求。增加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