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供配电技术论文大全(17篇)
总结是我们思维的延伸和复习的一种形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工作中的时间管理对于提高个人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时间分配来优化工作流程。最后,祝大家写出一篇精彩的总结,展示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一
矿山采区内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矿山机械与生产工人相对集中,且大部分低压电网在些聚集,一旦发性低压漏电、短路事故,将会矿山造成严重影响。
1.1人员易触电。
如果煤炭生产工人直接接触到没有做好绝缘措施或绝缘失效的电气设备时,就容易导致触电事故发生,且如果设备外壳带电较强时,超过人体承受的极限,就容易导致触电伤亡事故。更为严重的是,当工人直接接触到因绝缘保护套破皮而暴露在外的芯线,很可能造成具大人员伤亡。
1.2引起瓦斯及煤尘爆炸。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二
[摘要]工厂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对工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企业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对大型工厂电力系统大电缆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与供电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厂;供电;中性点方式。
大型企业具有电力负荷密度大、供电可靠性要求高、供配电线路以电力电缆为主等特点。大型企业35/6kv配电网,其系统中性点以前主要采用的是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这对过去以架空线路为主的配电网是适宜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逐渐发展为以电缆线路为主,电缆的长度不断增加,使得电网的接地电容电流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氧化锌避雷器和结构紧凑的进口全封闭组合电器也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形势下,原有的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已不能适应。同时随着bzt技术和短时停电再启动技术的应用,为电阻接地方式的应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一、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系统内部过电压水平高(可达到3。5~4。0倍相电压),持续时间长,而电缆和一些全封闭组合电气绝缘水平低。某些进口设备绝缘水平低于我国同电压等级设备的绝缘水平。以40。5kv真空断路器为例,进口设备工频交流试验标准是70kv,而我国同电压等级设备工频交流试验标准是95kv。而这些进口设备一旦击穿很难修复,因而不宜带单相接地故障继续运行。
(二)单相接地时,避雷器长时间在工频过电压下运行易发生损坏甚至爆炸。目前,采用提高氧化锌避雷器运行电压的方法来避免爆炸事故发生,但这并不经济,因而这种接地方式不利于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推广应用。
(三)电缆的大量使用,已经不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在这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当配电网电压发生突变、变压器高压线圈发生接地、系统发生接地或弧光接地故障时,都可能在系统中引发过电压。对于空载励磁特性较差的电压互感器,在过电压作用下,因励磁电流的剧增,会导致高压熔断器频繁熔断,甚至造成电压互感器烧毁,如果处理不当,或保护配置不周全,此类异常状况有可扩大为全厂性事故。
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如果消弧线圈调整不当,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可能会在中性点产生较高的谐振过电压,并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当消弧电感感抗和系统对地容抗相近,使补偿度很小时,系统中性点在正常运行时可能会出现相当高的过电压,超过运行电气设备的正常绝缘水平。
(二)准确检测出接地故障线路较困难,目前虽有不少微机型的高灵敏度接地保护装置,但实用情况均不够理想。
(三)虽然现在有自动跟踪、自动调谐的智能型消弧线圈,但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消弧线圈不再调整,若接地检测装置不能检测出故障线路,还必须依靠拉合有关线路查找故障点。对于出线回路数多、母线结线复杂的配电网,查找故障的时间可能很长,在查找过程中会出现过补偿或欠补偿超过允许值的情况,致使这将会使再多次发生弧光复燃,出现过电压,将有可能使相邻敷设的电力电缆被破坏,致使事故范围扩大。
三、大型企业配电网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可行性。
(一)中性点电阻接地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单相接地过电压问题。
有关资料表明,当电阻电流与故障点的电容电流相近或略大于电容电流,可以有效抑制弧光接地过电压幅值,并对继电保护有利。
(二)供电可靠性。
采用电阻接地后,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线路要立即跳闸,不能保证用户的连续供电。但石化系统的配电网,不是过去的单电源的辐射系统或树形系统,而是双电源供电系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供电可靠性就不再单靠要求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几个小时来保证,而是靠bzt装置和短时停电再启动技术来保证。
bzt装置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手段,石化系统的配电网中几乎百分之百使用,起到了很好效果。同时,在发电厂中广泛应用的.保证工厂用电连续性的“智能型快速切换装置”可以在石化系统的配电网中应用,这样可以较好地提高企业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短时停电再启动技术在系统的配电网中应用广泛,较好地保证了石化装置的安全连续运行。
另外,根据电缆配电网的运行经验,单相接地引发相间短路事故较多。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很容易引发电缆内部相间短路。由于电缆故障多为永久性故障,故障后应尽快切除,不宜长期单相接地运行。所以,从这点出发,也是以采用电阻接地方式为好。
七十年代年末到八十年代中,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四套大型合成氨装置,均采用电阻接地方式。十五期间,我国先后引进和投用了上海赛科、广东惠州特大型乙烯装置,也均采用电阻接地方式。
根据工艺的特点,如果特大型乙烯装置采用电阻接地方式,其供电可靠性能满足要求的话,在炼油装置也应该没有问题。在特大型的炼油企业,采用电阻接地方式,加上bzt和短时停电再启动技术满足了工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永发,工厂供电区高压配电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2期.
[2]齐东梅,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在工厂供电方面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8期.
[3]居荣、朱有志,工厂供电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3期.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三
摘要:当前新闻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作为广播主持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传播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作为主持人而言是传播中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通过科技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所以科技持化的应用非常重要。本文从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新闻传播的科技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科技应用于广播新闻传播,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作为主持人而言也要适应这样的过程,同时通过科技化的手段把受众和广播有要的结合起来,但是广播科技化必尽还有一些问题,影响科技应用于新闻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传播过程中也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科技对新闻传播的作用逐渐在增大,推动着新闻文化的有效传播,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变生活。然后科技在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科技应用效率,加快新闻传播力度,是我们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主持广播新闻传播,要通过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新闻传播的科技化,而这包括了对设备的引进,以及好的主持人培养,如果科学化仅仅停留于表面,不能达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那是很难能保证新闻媒体领域内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性,通过广播新闻传播科技化的深入,必将影响和带动新技术以及新知识,为新闻媒体面对新形势下激烈的新闻竞争,克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做强新闻媒体,让更多公众积极地参与进来。科技应用于新闻传播,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连接着科技与社会的媒介,通过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可以提供新闻传播效率,正确影响人们的文化思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地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新闻媒体责任重大。新闻传播时,不注重走科技化发展路线,那么就会忽视新闻传播科技化的重要性,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当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盲目更风,大力炒作热点,对一些缺乏道德的事件大肆报道,就会存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理论,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文化思想,对科学和社会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旦广播媒体忽视新闻传播科技化的重要性,新闻传播就无法满足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会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如何加强科技在新闻传播的应用,改变报道形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正确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文化。
当前,全球科技化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对各国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新闻传播中科技化发展程度不高,新闻传播中科技使用过少,从事科技新闻传播的记者编辑屈指可数,并且逐渐在减少,这就使得新闻传播的科技队伍力量在逐渐缩小。
新闻传播中部分新闻缺乏真实性,根本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编造,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以及注意力,虚假报道太多,为了炒作一些低俗的题材,搞娱乐化,盲目炒作,没有从事件的真实面考虑,不健康的文化思想就这样产生了,影响着大众的正常生活。
在新闻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语言类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节目创新程度不够,内容呆滞,思想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且方式老套,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一些原则,盲目性很大。新闻传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以下几点因素:首先是我国的经济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新闻传播的两极化也比较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都需要盈利,要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样广告收入才能源源不断,因此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炒作赚钱,以此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其实就是文化因素,我国的社会科普水平不是很高,也存在着很多,新闻传播时难免会造成一些问题。最后是业务水平原因,我国新闻媒体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点差距。
新时期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给科技传播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机遇和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应不断解决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提高新闻传播效率,用正确的思想文化来指导人们,实现新闻传播的科技化。
新闻媒介应转变落后的传播工具,要引用科技化水平高的传播工具,加强新闻传播的科技化意识,组建一支科技水平较高的媒体队伍,新闻媒介应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迫在眉睫地从附属的传播方式转向为带有全局意义的传播方式上来,也就是改进传播方式,使之形成人人关心和重视科技的舆论氛围。
要打造新闻媒体的科技化品牌,不断激发潜力,增大发展空间。放弃不合理的报道方式,用科技来创新报道方式,精心打造新闻媒体的科技化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且同时,注重新闻的质量,重视报道方式。我们应顺应这种时代发展潮流,开辟具有媒体个性的科技栏目、专题,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
此外,新闻传播时应注重方式,要贴近社会公众,了解公众所需要的,增强新闻传播的生活性,贴近百姓,增强亲和力以及吸引力,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同时,要解决思想,与时俱进,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先进设备以及采访工具,提高采访效率以及工具科技化,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要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在新闻传播的应用,同时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多学习多研究,并掌握好采写科技新闻的角度和方法,精心制作出“科技大餐”把艰深转变为通俗,把晦涩转变畅达,将枯燥转变为有趣,以开创科技新闻传播的崭新天地。最后还有不断加强科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这为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我国政府要以积极的政策来鼓励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这是实现广播新闻传播科技化高水平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其生存和发展是需要政策扶持和保护的。做大做强新闻传播科技化,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运用政策手段整合资源。最重要一点就是政府给予新闻媒体经济的支持。政府要对新闻媒体传播进行资助,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化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加强科技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不仅能保证新闻媒体领域内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性,还能传播科技新技术以及新知识,为新闻媒体面对新形势下激烈的新闻竞争,克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做强新闻媒体,让更多公众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坚信,在社会不断发展时,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路线是唯一的路线,是迎来美好春天的路线。
[1]胡钰著.新闻传播科技化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2.
[2]郭庆光著.新闻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3]尹兆鹏.新闻传播的科学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11.
[4]苗东升著.新闻传播科学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四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开展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结合我校当前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新形势下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项教学研究与探索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新形势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电子技术课程是当前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电信、通信、微电、电器及自控等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电子的特性和行为,以及电子元器件的构造及实现原理。我国当前的电子技术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普遍偏重基本理论,实验中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开展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该项研究能够有效优化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助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力求使我校的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达到在同类院校中的先进地位。
电子学技术自1883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不停息地开拓和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国内外各工科类高校相继开设,现代的电子学也已发展成为当代最引人注目的专业和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朝着加速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在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引发了教育教学技术的重大革命,在新形势下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外欧美电子技术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为基础和宽泛,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美国知名高校教学通常采用分析与设计相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常在每个知识单元和作业中都设有分析和设计题目,在实验中设有设计性问题。以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为例,在其课程中没有单纯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命名电子学课程,而是将其交叉融合在相关课程中。其课程内容通常覆盖了国内多门课程。当前国内的电子技术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课程的规范性、理论性和系统性,造成了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定义的验证和推导过程,实验教学中主要通过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巩固所学内容,忽略了课程的应用范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电子技术课程分为模拟电子技术[1]与数字电子技术[2]两大模块讲授,各模块现已分别形成较完整与封闭的知识体系,相互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也逐渐被淡化。该教学模式因其存在各门课的串行性和各个知识点的碎片性,造成了教师讲授的越来越多,学生学会得越来越少的情况。此问题的出现对国内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国内各大高校针对此问题相继开展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新形势下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该项研究能够有效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新形势下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开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多维度现代化优化,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多方位优化辅助措施。旨在形成电子技术课程及各课程实验组成的电子学系列课程优质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取完整系统的电子技术知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旨在打破传统的碎片式知识点获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保证知识获取的完整性和联系性,我校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国家新标准进行修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3],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在教学中增加新器件的学习,在实验中增加设计型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系统、更先进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新更完整。开设电子技术课程的相关开发性实验,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申报及开发实验室等方法给学生自己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地思考、探索和交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学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维度现代化优化方法。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将慕课“mocc”、微课程、“map”图、小班教学的多种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因“趣”而学,因“用”而“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电子技术课程中仅仅依靠数字多媒体进行教学,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致使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电子技术课程中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思考过程,基于以上问题,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电子技术中较复杂难画的电路图多用多媒体给出,而其中基本公式和原理的推导和分析则采用板书的方式来表达,使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更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慕课“mocc”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于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存在部分同学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我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让学生在课下用慕课和微课程进行预习和复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校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绘制了“map”图。通过参考北京邮电大学绘制的电类课程的树形图,我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师自己绘制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知识点树形图,将教学中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及其相关联系用树形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课程要讲授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map”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把握,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同时,我校为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开展了小班教学实验,每次教学人数20,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讨论的方式。教师给出一个具体问题,比如我们在数字电子技术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病房呼叫系统,让学生现场思考,讨论方案,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增加学生课题的参与度,并在讨论后用multisim将具体问题实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改革。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采用多方位辅助优化措施培养学生能力,采用布置mocc、微课程作业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自学能力,学生对完成mocc和微课程作业具有很高的积极性,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前公布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前通过查资料、定方案等环节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度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时间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电子设计各类竞赛,委派专业老师进行长期指导,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投入到研究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长期的培养下,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电子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本文对新形势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协调统一的知识体系,凝练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技术人才。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叶青,张卫平,等.电子技术骨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五
1、焊接技术概论
1.1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
焊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的工艺过程.促使原子和分子之间产生结合和扩散的方法是加热或加压,或同时加热又加压。
1.2焊接的分类
金属的焊接,按其工艺过程的特点分有熔焊,压焊和钎焊三大类。
1.2.1熔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将工件接口加热至熔化状态,不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熔焊时,热源将待焊两工件接口处迅速加热熔化,形成熔池。熔池随热源向前移动,冷却后形成连续焊缝而将两工件连接成为一体。在熔焊过程中,如果大气与高温的熔池直接接触,大气中的氧就会氧化金属和各种合金元素。大气中的氮、水蒸汽等进入熔池,还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在焊缝中形成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恶化焊缝的质量和性能。为了提高焊接质量,人们研究出了各种保护方法。例如,气体保护电弧焊就是用氩、二氧化碳等气体隔绝大气,以保护焊接时的电弧和熔池率;又如钢材焊接时,在焊条药皮中加入对氧亲和力大的钛铁粉进行脱氧,就可以保护焊条中有益元素锰、硅等免于氧化而进入熔池,冷却后获得优质焊缝。
1.2.2压焊是在加压条件下,使两工件在固态下实现原子间结合,又称固态焊接。常用的压焊工艺是电阻对焊,当电流通过两工件的连接端时,该处因电阻很大而温度上升,当加热至塑性状态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连接成为一体。各种压焊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焊接过程中施加压力而不加填充材料。多数压焊方法如扩散焊、高频焊、冷压焊等都没有熔化过程,因而没有象熔焊那样的有益合金元素烧损,和有害元素侵入焊缝的问题,从而简化了焊接过程,也改善了焊接安全卫生条件。同时由于加热温度比熔焊低、加热时间短,因而热影响区小。许多难以用熔化焊焊接的材料,往往可以用压焊焊成与母材同等强度的优质接头。
1.2.3钎焊是使用比工件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工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工件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工件,填充接口间隙并与工件实现原子间的相互扩散,从而实现焊接的方法。
1.2.4焊接时形成的连接两个被连接体的接缝称为焊缝。焊缝的两侧在焊接时会受到焊接热作用,而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一区域被称为热影响区。焊接时因工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电流等不同,焊后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可能产生过热、脆化、淬硬或软化现象,也使焊件性能下降,恶化焊接性。这就需要调整焊接条件,焊前对焊件接口处预热、焊时保温和焊后热处理可以改善焊件的焊接质量。另外,焊接是一个局部的迅速加热和冷却过程,焊接区由于受到四周工件本体的拘束而不能自由膨胀和收缩,冷却后在焊件中便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重要产品焊后都需要消除焊接应力,矫正焊接变形。
1.2.5现代焊接技术已能焊出无内外缺陷的、机械性能等于甚至高于被连接体的焊缝。被焊接体在空间的相互位置称为焊接接头,接头处的强度除受焊缝质量影响外,还与其几何形状、尺寸、受力情况和工作条件等有关。接头的基本形式有对接、搭接、丁字接(正交接)和角接等。对接接头焊缝的横截面形状,决定于被焊接体在焊接前的厚度和两接边的坡口形式。焊接较厚的钢板时,为了焊透而在接边处开出各种形状的坡口,以便较容易地送入焊条或焊丝。坡口形式有单面施焊的坡口和两面施焊的坡口。选择坡口形式时,除保证焊透外还应考虑施焊方便,填充金属量少,焊接变形小和坡口加工费用低等因素。厚度不同的两块钢板对接时,为避免截面急剧变化引起严重的应力集中,常把较厚的板边逐渐削薄,达到两接边处等厚。对接接头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比其他接头高。在交变、冲击载荷下或在低温高压容器中工作的联接,常优先采用对接接头的焊接。
搭接接头的焊前准备工作简单,装配方便,焊接变形和残余应力较小,因而在工地安装接头和不重要的结构上时常采用。一般来说,搭接接头不适于在交变载荷、腐蚀介质、高温或低温等条件下工作。采用丁字接头和角接头通常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丁字接头上未焊透的角焊缝工作特点与搭接接头的角焊缝相似。当焊缝与外力方向垂直时便成为正面角焊缝,这时焊缝表面形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焊透的角焊缝受力情况与对接接头相似。角接头承载能力低,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有在焊透时,或在内外均有角焊缝时才有所改善,多用于封闭形结构的拐角处。焊接产品比铆接件、铸件和锻件重量轻,对于交通运输工具来说可以减轻自重,节约能量。焊接的密封性好,适于制造各类容器。发展联合加工工艺,使焊接与锻造、铸造相结合,可以制成大型、经济合理的铸焊结构和锻焊结构,经济效益很高。采用焊接工艺能有效利用材料,焊接结构可以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长,达到经济、优质。焊接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一种不可缺少,而且日益重要的加工工艺方法。
1.2.6未来的焊接工艺,一方面要研制新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如改进现有电弧、等离子弧、电子束、激光等焊接能源;运用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改善电弧的工艺性能,研制可靠轻巧的电弧跟踪方法。另一方面要提高焊接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如焊机实现程序控制、数字控制;研制从准备工序、焊接到质量监控全部过程自动化的专用焊机;在自动焊接生产线上,推广、扩大数控的焊接机械手和焊接机器人,可以提高焊接生产水平,改善焊接卫生安全条件。
2、焊接-工业艺术
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本文对这一技术的出现与运用进行了分析。
2.1艺术创造与工艺方法永远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工业技术,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的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金属焊接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分支的方式从传统的金属艺术中分离出来,这是因为焊接具有艺术性。
2.2焊接可以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
焊接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而金属在高温下会产生许多美妙丰富的变化。金属母材会发生颜色变化和热变形(即焊接热影响区);焊丝熔化后会形成一些漂亮的肌理;而焊接缺陷在焊接艺术中更是经常被应用。焊接缺陷是指焊接过程中,在焊接接头产生的不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的缺陷。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焊接裂纹、气孔、咬边、未焊透、未熔合、夹渣、焊瘤、塌陷、凹坑、烧穿、夹杂等。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焊接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一些工业焊接的失败操作之中,或者说蕴藏于一些工业焊接极力避免的焊接缺陷之中。其次,焊接艺术语言是独特的。选用不同的金属材料,使用不同的焊接工艺,焊接的艺术性可以在不同的金属艺术形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焊接雕塑作品中,焊缝和割痕不是作为一种技术加工的痕迹被动地存在,而是以一种精彩的、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着力地加以体现的。一件焊接雕塑,粗的焊缝裸露在雕塑表面,各种不规则的切割痕迹也变成了艺术家优美的艺术语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焊接雕塑所追求的粗糙质朴的风格,金属的锈蚀、瑕疵也大多根据作品的需要特意保留,因此,在焊接雕塑中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非雕琢的、原始的美。雕塑下部的钢板拼接处的焊缝很粗大,从焊接工艺的牢固性来看,这显然不仅仅是出于对雕塑结实程度的考虑,在这件雕塑中,下部几条扭曲的焊缝已经作为雕塑整体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雕塑整体来看,不论是上半部分的文字造型,还是下半部分的肌理处理,到处有扭曲的焊接痕迹的出现,整个作品达到了整体视觉语言的统一。手工等离子切割的方法,利用切割时电流的热量,使切割边缘产生热影响区,这样就给亮白色的不锈钢染上了一圈略带渐变的色彩。同时,通过对焊接规范的调节,割枪喷出的强烈气流会在切割钢板熔化的瞬间在切割边缘吹起一圈随机形成的肌理,在切割完成金属冷却后,固化为一道美丽的割痕,与中间平坦光亮的不锈钢板材形成了质感的对比。这种随机效果的形成过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是在一定的焊接规范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从尺寸的角度考虑,尺寸较大的焊接艺术壁饰可采用半自动co2气体保护焊,较小的可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
如果把一幅壁饰作品看成一幅画的话,画面中的点、线、面、黑、白、灰甚至颜色的处理都可以通过焊接的方法来实现。各种型号、各种材质的金属丝,应用不同的焊接工艺会在画面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金属的颜色不同,不锈钢的亮银色、铝材的亚银色、碳钢的乌亮色,钛钢、青铜、紫铜、黄铜而且就钢材来说,不同的钢材在高温受热时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即焊接热影响区不同。另外,切割也是焊接艺术壁饰创作的方法之一,既可以与焊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这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工艺与效果的掌握程度。以上所述的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变化的丰富可想而知。
3、焊接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3.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3.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的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
3.3气焊、气割的工作过程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安全装置。
4、焊接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措施
4.1焊接切割作业时,将作业环境lom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下水道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
4.2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认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4.3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4对输送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管道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和检查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
4.5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实施置换法时,置换应彻底,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可燃物质的含影实施带压不置换法时,应按要求保持一定的电压。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其含氧量。要加强检测,注意监护,要有安全组织措施。
作为一种工业技术,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
上述种种焊接缺陷的表现形式以及焊接热影响区,是通过一定规范下的焊接操作形成的,也只有通过焊接的方式才会产生这些艺术语言。焊接艺术作品的表面效果是其它金属加工工艺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因而说焊接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现状及研究对策,并主要论述了在实践中采取多途径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方案,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起到指引作用。
一.以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校的难题
以往的毕业设计时间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即第6学期),而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度过,一部分学生一旦认为岗位适合自己就忙于工作急于表现自己,巩固岗位位置;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岗位不适合自己则忙于在职场上竞争不断地选择新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也很少有时间查阅资料,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毕业设计,更不用说定期回学校与指导老师见面沟通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难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完成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又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毕业设计只能流于形式,得过且过,走个过场而了事。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设计与学生毕业、就业的矛盾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2.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负担
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水平要求不高,重在实践。虽说他们在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一定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是在企业实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即使是选择了题目,也会出现很多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很无奈;或者有的学生选择了题目后,到网上摘录,将别人的设计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出现了理论不通、知识混淆、逻辑不顺等问题;或者有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从理论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元器件选择是否合适、工艺是否合理、能否成为实际电子产品,没有实物得不到证实。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减轻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是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3.以往的毕业设计成为老师的心结
指导毕业设计是高校老师的职责和义务[2],但以往由于学生失控往往使指导老师大伤脑筋。一方面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毕业设计的科学系、规范性、严肃性,还要应付学生从企业带来的种类繁多的各式各类题目,又要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于是多数老师名义上是指导者,实际上变成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因此,很多老师只要可能都不愿意接受指导毕业设计的任务,这就成了老师心理上的一结。
二.毕业设计设置思路
(一)毕业设计时间的设置
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启动时间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第5学期中后段。学生在专业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已拟定的若干个毕业设计课题方向中,根据个人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老师,并在指导老师的系统指导下,查阅资料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根据所选题目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能力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在指导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员的帮助下先制作成实物,再依据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相关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样学生的毕业设计既有了理论根基,又有自己制作的活生生的实物,就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毕业设计。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整个在校学习环节的总结,是为毕业画上的最后一个句号,因此毕业设计是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汇总[3]。在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以行动导向为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由专业教师提出和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1.设置岗位能力提高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在企业实际干过对企业比较了解、或以往带队实习过、或将要带队实习的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的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实际拟订的各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一部分理论设计雏形的基础上,在实习企业进一步加工、整形,根据本企业实际出发制作成实物,并依据该实物完成毕业设计。如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中的“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或“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文件”这种实物的制作等,再根据文件实物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由学校或系里统一安排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习的毕业生选择,由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合作指导。
2.设置改造与创新新电路、新产品型毕业设计课题
这种毕业设计课题是由指导参加过各种类型大学生竞赛的老师拟订的各类题目。它是依据往年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题目中提炼出来的。要求学生按比赛要求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的主要技能和能力,在完成实际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制作实物或完成实际比赛内容,再根据实物和实际比赛内容撰写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等设计材料,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类毕业设计题目比较适合曾参加过各种大学生竞赛的毕业生选择。
这样先设置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题目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爱好选择自己能力范围的具体题目和指导老师,将在毕业设计中不好解决的难题分散开来,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有方向、有目标,指导老师心里有数、指导到位。
三.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保障,我们按照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毕业设计中段检查、毕业设计的验收和公开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等环节随时跟进管理。
第一,要做好充分合理的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工作日程,规范毕业设计报告书等材料的撰写格式标准,提出本届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和毕业设计答辩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拟订毕业设计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审核、筛选,进一步确定适合制作实物的毕业设计课题。第二,开设毕业设计课题宣讲报告课,让每位指导老师介绍拟定的课题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实习等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第三,学生选择好课题和指导老师后,接受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根据任务制订出自己的毕业设计进度表和任务书,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课题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调研、收集参考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在学生还未顶岗实习前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然后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顶岗实习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在这一阶段特别加强组织和检查工作,督促指导老师紧密跟踪学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准备是否充分、接收的任务是否明确、选题是否合适、学生设计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适合学生他本人等。有问题及时解决和调整,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采用指导老师碰头会、汇报会、阶段总结会等各种形式及时反馈毕业设计实际落实情况和毕业设计完成进度的实际情况。最后收集学生制作的实物、毕业设计报告书、毕业设计答辩ppt等,验收并进行公开答辩。其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实物产品满分40分;毕业设计报告书满分40分;公开答辩成绩20分。
四.取得的成效
以实物制作优化毕业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实物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制作实物过程中,哪怕是很小的实际产品,要经历各式各样的难题。他们要亲自动手制作,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掌握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要成功制作具有革新的创新产品必须要对本产品的工作原理理解的非常透彻、设计的非常准确,同时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做出来的毕业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学用结合,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真正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与以往的毕业设计比较,这样设置毕业设计,对于指导老师来说达到了心中有数,指导到位,得心应手,可指导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消了心里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经验积累,也为自己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积累了素材,因而愿意接受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讲毕业设计的任务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打消了对毕业设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其毕业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这样真正体现了以教师或工程技术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改造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4]。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由一名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过度,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做好技术储备,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是,更加紧密的与企业挂钩,更多的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提炼出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提高方面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深入企业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拟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题目。二是提高电子产品技术改造的成分,技术革新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是一招就能产生的,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平日里多积累实用的小电子产品或实际实用的电子产品电路,建立创新改造思路,多在实际生活和企业中积累且提炼成题目。同时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和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改造、革新的改革新思想。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七
摘要:21世纪,世界上的各类科学技术和专业学科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说生物化学学科、免疫学学科等,其中作为代表性研究项目的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现代化设施的更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被大量运用在人们生活中,促使了社会的长久进步。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
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阐述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将分子作为一种物质来研究生命的相关现象,比如构成细胞的物质,能够发生何种物理和化学变化。
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学科代表了人们由探究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可以得到生命所表达的重要意义。
2分子生物学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且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为全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比如将酶催化产生的反应和原因运用到各类化学工业活动中,人工进行酶的模拟并生成新的催化剂,不仅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化学工业领域领导新的革命。
除了在化学方面有所益处,对食品安全方面也有巨大意义,它能够更新微生物检测技术,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人的健康。
3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3.1以电泳为主导技术的dna图谱技术
由于排列顺序不同的dna的片段会在变性剂浓度不同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利用不一样的解链行为,使排列顺序不同的dna的片段会停留在不同位置的凝胶上这一特性,提出了dgge技术来检测核酸序列,在被变性剂染色成功后,会在凝胶的各个位置上出现条带状物体。
这种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相关企业运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抽离或测定,检测微生物的数量等。
等人2004年在南非对含益生菌对食物进行了dgge技术检测[6];milicanikolic等人则在南非自制的山羊奶干酪中进行了pcr-dgge检测。
在dgge之后出现的na指纹图谱技术,也叫做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不同于dgge的凝胶中使用尿素和甲酰胺浓度梯度的方法,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使用了温度梯度和在引物的5′端增加3050bpgc片段的新技术。
这种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统计出某一区块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品种,还可以检测出其他未知的肠道细菌,虽然zoetendal等人已将这项tgge技术运用在了人粪样微生物的探究分析中,但是针对食品的运用还很少。
4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
通过将随机的引物进行pcr反应,并加重靶细胞dna的比例进行分析,这一方法被称为rapd分析,它能够让研究人员了解dna的片段的大小和数量,再根据dna在不同基因组中的差异做出判断。
这种方式能够将全部dna基因定位成目标对象,可以辨识极小的差别,非常适合运用在研究成果少,特点不明显的或是dna序列不凸显的真菌和乳酸菌的研究中。
等人利用rapd-pcr技术发现了隐藏在红葡萄酒中的植物乳杆菌,walczak等人利用rapd分析法得出了非生产用酵母菌株与标准清酒假丝酵母菌株具有相近的遗传特质。
此外,针对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研究,都采用了这种技术方法。
5基因探针检测方法
1968年,华盛顿卡内基学院的britten等人研究提出了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叫做基因探针技术,这种技术的提出为分子生物学的dna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被使用最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探针是一种具有特定标记的基因碎片,具有检测功能的原理是采用了碱基的配对,通过退火让两条互补的核酸单链成为双链。
这种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食品微生物,具有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特点,使食物免遭致病性微生物的损害。
病原体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核酸碎片,利用已经做好分离和标志的核酸探针,将与需要检测的样品结合过的标记物进行监测,如果检测的样品中本身就有确定的病原体,那么探针和核酸序列就会有所结合。
这种基因探针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非常灵敏地检测出不同,而且还具备了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即可被见的特性和可定位的特点,所以能够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性细菌。
就现在来说,世界各地都提出了各种能够检测食品微生物的基因探针,比如说moseley等人提出的生物素标记的沙门菌基因探针,以及kerdahi等人提出的能够测试出单核细胞增生的李斯特菌的,来自非放射性dna探针,还有陈倩等人能够检测出esiec大肠杆菌的,根据hpi毒力岛基因生成的rp-z探针。
另外还有已转变为特殊商品的基因探针试剂盒。
美国的genetrak公司采用特殊的基因探针对沙门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rrna进行检验[6],最后得出了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筛选比色法。
主要检验方式分为以下几步:
(1)需要一种与细菌rrna相反的基因探针和一份完成增菌培养的样品,细菌溶解之后与带有荧光素标记的探针互相杂交。
此时样品中存在靶细菌rrna,则带有荧光素和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polyda)的探针互相杂交将成立。
(2)将包被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polydt)的固相载体测杆与杂交溶液反应,如果polyda和polydt间的碱基出现配对,那么杂交核酸分子就被固体载体获得,并将这种分子培养在辣根过氧化酶-抗荧光素接合剂中,使探针上的荧光素与结合剂溶合。
(3)固体载体首先放置在酶底物-色原溶液,再由辣根过氧化酶与底物反应,最后用酸终止,在450nm处计量吸光度的多少,就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靶细菌。
6基因芯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基因芯片技术,也就是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使用微加工技术构建出能将人工产生的基因片段,紧密结合的、排列有序的出现在硅片等载体上。
再根据被荧光检测系统扫描过的,和标记样品杂交后的芯片,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检测,得出定性、定量的结果。
由于基因芯片技术能够高度地自动处理大量信息,所以能够快捷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病原体检测的有:berger等人进行的12株嗜酸乳杆菌检测;wang等人进行能够具有超强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肺炎链球菌检测;高兴等人对痢疾志贺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肉毒梭菌、肺炎链球菌、布氏杆菌、嗜肺军团菌等16种病原细菌进行检测。
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基因芯片的应用还不够完善,首先,基因芯片所需的设备价格不低,制作成本很高,普通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负担。
其次,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还不够明显,假阳性和假阴性会对实验结果的精准程度产生影响。
最后,基因芯片技术在进行过程中,各项数据和参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可重复性会产生影响。
只有不断完善自身解决上述问题,基因芯片技术才能被更广泛地运用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
伴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检测食品病原菌也越来越重要,只有更方便快捷地完成食品安全检测,将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这项学科的魅力,研究出真正实用的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5]陈倩,程伯琨.基因探针检测食品中具有hpi毒力岛的esiec大肠杆菌[j].食品科学,2000,21(7):35.
作者:黄卉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八
城市中的园林生态保护工程主要分为私家花园、公园、企业机关或居住小区附属园林等几种。其中大多数城市以公园为园林生态的主体构成,而私家花园和居住小区附属园林则占据了较小的一部分比值。每一类的园林中都有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应对措施,将园林生态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完全解决才可以使得园林发挥其生态以及景观效果,通过园林工程施工的方法达到既能保护城市的生态,也能够构成优美景观,有供人休闲娱乐的作用。
在生态保护的理念下,园林施工的养护管理技术。
园林工程是城市的施工建设阶段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在园林工程施工环节是关系到整体园林能否确保生态保护的关键,因此,应将园林工程建设作为核心管理环节,首先,在确保园林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人员应从工程的施工细节入手,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场地平整与土壤处理,积极联系土建方与其达成共识,进而合理避免误工返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依据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状况,总结合理的平整方式与平整次序,以提升园林工程的施工效率,在园林工程施工中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环节,施工技术人员应高度重视,这是由于园林工程中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园林植物后续的良好生长,因此,应对园林工程土壤质量进行不同理化性质的实验,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层面进行测试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施基肥,培土,消毒等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培育,在园林工程施工环节中各类土壤质量,基肥施入量与翻挖深度,腐熟度均应符合相关园林工程环保标准要求,对于园林工程中苗木的选用应严格的把握质量关,在满足园林工程种植要求标准前提下,遵循植株健壮,苗干圆满通直,规格标准一致,枝条茁壮,组织充实,木质化程度水平高等原则,同时,应确保园林工程中乔木的主干清晰明确,花灌木则应均匀分支,绿篱个体应呈现出上下均匀一致状态,且下部不应出现脱裸现象,球形苗木应根系完整发达,并且有茂密的枝叶,园林工程中种植乔木种类主根应在30cm左右,并且包含较多侧根和须根,在园林工程种植禾木根系部位不应出现劈裂现象,应包含健壮完整的顶芽,不应出现机械性损伤或病虫害,失水现象,应确保各类园林工程苗木具有旺盛生命力,并采用圃地进行苗木栽植,在清理场地环节,应注重将园林工程施工位置清理干净,不应遗留对园林工程中苗木生长有害的各类建筑垃圾,且清理阶段应尽量避免对园林工程中种植地进行大面积的不良踩踏致使苗木损坏,从而确保园林工程施工养护的同时,保护城市园林的生态环境。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的分析。
施工队伍的选用。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施工队伍的选用,园林工程管理的成败受施工队伍专业知识及素质高低的影响,施工人员的`因素对于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设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就必须要求园林工程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艺术创造力,扎实的园林绿化专业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够掌握园林工程建设技术知识促使园林工程生态保护和工程的良好建设,所以,选用园林工程施工队伍时,园林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具备相关的建设技术资质,包括土方工程,绿化裁植,水池,护栏,等工程,并拥有足够数量的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营业执照及其相关的部门认可,另外,园林工程的施工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并加强对园林工程技术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培养和学习,使园林工程施工人员能够面对不同的施工环境,应用所具备的园林施工技术和知识,对园林建设的艺术性和美感进行正确的判断,并在生态环境良好维护的前提下,促使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并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园林工程施工中,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落后正是园林工程的规模较小造成的,在很多时候,由于园林工程施工规模较小,因此大多是随便聘请一些小型的园林工程施工队伍,并不是十分注意园林工程的施工的质量。甚至许多园林工程施工团队的理念中认为私家花园只需要将几株植物挖坑栽下去就可以,在园林施工技术的掌握上严重不足。要解决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从园林工程施工团队入手,提升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提高园林工程施工队伍的施工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从业主角度入手,在聘请园林工程施工团队的时候不要图一时的便宜,而使得花园的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过关,造成多余的损失。
(二)园林工程施工工艺要求。
1.在园林绿化工程新工艺中,植物选苗是植物种植的关键,园林绿化施工开始后,经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需要种植的苗采购回来,要求采购人员在选择幼苗方面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施工技术,能运用生态学知识和生物学来辩别有虫害的幼苗,结合园林工程的环境,气候,土壤等采购适合的幼苗,还有就是注意在运输途中不能损伤植物的根系,严格避免人为原因损坏幼苗,选择保护好植物的幼苗,可以增加植物的成活率,降低了工程的成本。
2.在园林绿化工程新工艺中,要优化处理园林工程中的土壤,由于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植物幼苗的生长,所以首先应该对土壤颗粒,渗透,含水率,肥料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对不合格土质的进行及时处理与优化,根据树苗的大小决定了坑的形状和深度,为以后种植施肥工作做好准备,还要做好植物幼苗病害的防治工作,对幼苗及时进行修剪与保护,严格按园林工程设计图纸上的设计位置进行栽种,最后,及时对树苗修剪,浇水,除虫等工作,确保,在幼苗根部有一定的水浸泡,根据植物的高度来确定是否需要固定装置,优化处理园林施工中不合格的土壤,增加的成活率。
园林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
在园林工程施工时,要注重控制其施工质量管理,园林工程的质量,安全,成本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工程施工进行适时的管理与控制是促使园林工程施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园林工程施工隐患的排除及处理,例如,在园林工程新栽乔木的养护过程中,栽种植物需要在新环境经历一段时期才能逐步适应该环境的生长,所以,需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及土壤,对灌水,施肥,根部培土,遮阳防晒,喷雾等防护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并确保园林工程乔木根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填充微酸沙质土壤,土壤肥力适中并适当的进行施肥,才能促使移植乔木成活率的有效提高;所以,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要严格的控制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只要在园林工程施工中期严格控制管理施工技术,注重工程的后期养护,全面保护各类植物,生物生态系统,才能真正为其营造优质,良好的生长空间,在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真正优化城市社会环境,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十分重要,必须做好充分的园林工程施工准备,并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实时管理与控制,注重植被的后期养护,确保园林工程施工的调整与改善,除此之外,还能够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促进生产效益的提升,使园林工程建设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燕贞.园林生态保护及施工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06:139.
[2]丁超,张崇晓,王志刚.园林的生态保护及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06:328.
[3]卢文龙.现代园林工程管理调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九
对于低压配电房配电系统而言,相对较为复杂,要有效开展安装工作,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所以,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应从选择进站线路、预埋线路之前的准备工作而着手,能够为配电系统安装工作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1.1合理选择进站线路。
线路是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选择进站线路,才能为配电系统安装工作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配电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如各变电站安装与实验、线路敷设等环节,其安装操作直接影响配电系统的整体安装质量。在小区规划中,相关人员必须对进站线路加以合理选择,才能规避交叉供电,确保供电脉络的整齐性。在线路架设过程中,应以2条线路为主,其中1条线路为备用线路,在主线路出现故障时,该线路则发挥供电功能,确保小区用户的正常供电。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应针对进站线路架设而合理预设方案,为操作人员提供重要依据。
1.2线路预埋准备工作的施工技术。
线路预埋准备工作之前,相关人员有必要施以合理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在预埋基础槽钢之前,可以将10#槽钢进行固定,并根据实际尺寸和固定点在槽钢上进行预留孔的钻孔操作,为螺栓固定创造条件。然而,在选用槽钢之前,安装人员应进行必要除锈操作,并利用油漆进行涂刷,避免出现锈蚀问题,降低槽钢的使用手民。其次,接地预埋工作之前,可以利用40×4镀锌扁钢为接地母线,并将预埋部分进行有效的跨接和固定工作,进行必要的电阻绝缘测试,可以满足施工要求。最后,在低压配电房的二次灌浆工作完成之后,应进行必要的地面粉刷工作,与此同时,监理部门人员必须对现场进行有效的验收工作,确保地面平整,以及为设备安装创造有利条件。
2.1配电柜安装技术。
配电柜设备安装主要分为设备开箱检查和设备安装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设备开箱检查主要是指,运用叉车将设备运输到施工现场,严格按照相关的低压配电房配电系统安装施工技术的要求,组织业主、监理和厂家进行开箱,外观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外形尺寸、外观变形和掉漆等现象,需要对配电柜内部的仪表和部件进行合理检查,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资料和说明书的要求,来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第二,在进行设备安装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设备进行防线定位,运用墨线在基础表面上进行设备纵横中心线的弹出,并且在设备两端需要分别用线坠吊垂线,确保表面的纵横中心线能够相交。并用水平尺对设备的轴向水平进行测量,结合测量的结果,对设备的`位置进行调整。其次,需要确保低压柜安装的合理性,需要按照相关图纸上的要求,对逐台柜进行找平处理,在基础钢槽上运用镀锌螺丝进行固定。最后,对柜内和顶上母线进行配置,在配电柜设备安装之前,制造厂家已经将硬母线和部件配齐,施工人员需要按照安装的要求,对母线和部件进行安装。
2.2线路敷设安装技术。
对于低压配电房配电系统安装工作而言,线路敷设是尤为重要的安装技术,而电力企业人员应有效把握线路敷设安装技术要点,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为增强配电系统安装质量奠定安全性保障。对此,技术人员应注重从以下三方面而开展安装工作:
在桥架安装工作中,主要利用龙门吊杆设备而进行吊装工作。如果600宽桥架,则利用l40×40×4的镀锌角铁为横担,如若600以上的宽桥架,则利用l50×50×5镀锌角铁为横担,通过并排桥架方式进行吊装,能够满足安装工序的美观要求。在桥架安装中,操作人员应将桥架连接板进行有效的螺栓固定,并做好防腐蚀措施。
在低压电缆敷设过程中,应注重突出电缆敷设的美观,并对低压电缆绝缘性能进行有效测试,使之保持规范性,有利于确保低压电缆敷设工作有序进行。
在封闭式或插接式母线槽的安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确保材料设备由统一的厂家进行提供,以确保材料质量。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测设计,并开展安装和检验工作,对母线各段进行清晰的标识。
由于配电系统安装工作相对较为复杂,其流程众多,因而在安装工作中可能存在疏忽问题,降低安装工作有效性,为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带来阻碍影响。对此,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加强对配电系统安装而开展检验工作,确保配电系统安装的有效性,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性保障。例如:在小区内的低压配电房配电系统安装中,可以采用放射型供电方式,所以通常选择380/220v三相四线制供电。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检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对导线截面加以有效的技术校验。小区内部供电线路是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负荷输送距离与经济电流密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电压损失机械强度、线路发热程度等技术手段而检验,能够对线路最大负荷量、使用时间等方面加以明确。其次,对于住宅照明区域的线路进行有效检验,主要通过允许电压损失而开展导线截面的校验工作,能够明确负荷电流,规避不良影响。最后,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电压、导线材料等条件而选择有效的技术校验手段,确保检验工作有效开展,提高配电系统安装质量。
4结语。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对低压配电房配电系统进行有效安装,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配电系统的积极作用,而且可以给人们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电能。然而,在配电系统安装工作进行中,相关人员应注重施以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以确保配电系统安装质量。对此,相关人员应做好配电系统安装准备工作,并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而开展安装工作,以及对安装质量加以检验,促进低压配电房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于刚.建筑电气工程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9):84.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
摘要:
随着世界以及我国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焊接已经作为一门基础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并且焊接的水平也逐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焊接工艺方法的不断涌现,专业焊接的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焊接以高效、节能、优质及其工艺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为特征。文章就焊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焊接发展趋势
焊接是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焊条或焊丝)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母材(待焊接的工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焊接作为制造业中传统的基础工艺和技术,虽然应用到工业中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短短几十年间,焊接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桥梁、高层建筑、造船以及海洋钻探等许多重要的工业领域,并且为促进工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焊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重要专业学科。焊接随着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提高焊接生产率是推动焊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连接简单的构件以及制造毛坯是最初的焊接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焊接已经成为制造行业中一项不可代替的基础工艺以及生产精确尺寸制成品的生产手段。目前,焊接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保证焊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有二:第一提高焊接熔敷率,焊条电弧焊中的铁粉焊条、重力焊条、躺焊条等工艺以及埋弧焊中的多丝焊、热丝焊均属此类,其效果显著。第二减少坡口断面及熔敷金属量,其中窄间隙焊接效果最显著。窄间隙焊接采用气体保护焊为基础,利用单丝、双丝或三丝进行焊接。无论接头厚度如何,均可采用对接型式,所需熔敷金属量会数倍、数十倍地降低,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窄间隙焊接的关键是保证两侧熔透和电弧中心自动跟踪处于坡口中心线上。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世界各国开发出多种不同方案,因而出现了种类多样的窄间隙焊接法。如果能够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焊接方法的先进性会得到更高的评价:提高熔敷速度、减少生产周期、提高过程控制水平、减少返修率、减少接头准备时间、避免焊工在有害区域工作、减小焊缝尺寸、减少焊后操作、改进操作系数、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简化设备设置。高效快速优质焊接方法将成为主力军。
2焊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国外焊接发展速度快,国内焊接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发达国家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率水平,由的19.6%增加到20xx年的70-80%以上,目前焊接与现代制造技术、焊接科学与工程、焊接自动化与焊接机器人不断融合,焊接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焊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以提高焊接质量稳定性,推进焊接自动化进程,学习、吸收、借鉴、提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加强现有工艺的学习和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工艺大多数都为手工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焊接的自动化率还不到30%,相对而言,焊接生产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水平非常低,但是如果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自动化技术进行嫁接改造,往往可以实现一定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在各个行业推广气体保护焊来取代传统的手工电弧焊,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我国在焊接生产自动化、过程控制智能化、研究和开发焊接生产线以及柔性制造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焊接过程自动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基础,并已渗透到焊接各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焊接过程自动化已成为焊接的生长点之一。焊接过程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是焊接自动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未来开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3热源的研究和开发
热源是可提供热能以实现基本的焊接过程的能源,热源是运动的。在焊接过程中,热源以点、线、面等的传热方式来传导热能。焊接热源具有如下特点:能量密度高度集中、快速实现焊接过程、保证高质量的焊缝和最小的焊接热影响区。当前,焊接热源已十分丰厚,如电弧焊、化学热、电阻热、高频感应热、摩擦热、电子束、等离子焰、激光束等。焊接热源的研讨与开拓始终在延续,焊接新热源的开发将推动焊接工艺的发展,促进新的焊接方法的产生。每出现一种新热源,就伴随一批新的焊接方法出现。焊接工艺已成功地利用各种热源形成相应的焊接方法。今后的发展将从改善现有热源使它更为有用、便利、经济合用和开发新的更有效的热源两方面着手。改善现有热源,提高效率方面,如扩大激光器的能量、有效利用电子束能量、改善焊机性能、提高能量利用率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开拓更好、更有用的热源,采用两种热源叠加以求取得更强的能量密度,例如在电子束焊中参加激光束等。
4节能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约能源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首要考虑的问题,焊接行业也不例外。焊接产业发展节能、环保的焊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高效焊接工艺的应用,对提高焊接效率,节约能源消耗意义很大。为了顺应节约环保的要求,手弧焊机以及普通的晶闸管焊机正在逐步被高效节能并能够自动调节参数的智能型的逆变焊接取代,同时为了适应当今淡化操作技能的趋势,焊接的操作也逐渐趋向智能化、简单化。像这样节能环保高效技术在焊接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5新材料,新技术发展
材料作为21世纪的支柱已显示出几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即从黑色金属向有色金属变化;从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变化,从结构材料向功能材料变化,从多维材料向低维材料变化;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变化,新材料连接必然要对焊接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材料的出现成为焊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许多新材料,如耐热合金,钛合金,陶瓷等的连接都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采用通常的焊接方法,已经无法完成,固态连接的优越性日益显现,扩散焊与磨擦焊已成为焊接界的热点,比如金属与陶瓷已经能够进行扩散连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固态连接是21世纪将有重大发展的连接技术。新兴工业的发展迫使焊接不断前进,焊接新技术更迅速地投入使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任何一个重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stt、cmt、coldarc等),无不与焊接工艺相关。这说明逆变焊机产品的技术竞争焦点已经开始从电源技术、控制技术转移到焊接工艺性能方面。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逐渐取代手工电弧焊将成为焊接的主流、逆变焊机、智能机器人、振动焊接、激光复合焊和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新技术――lsnd焊接法等,这些节能环保高效技术广泛应用于焊接中。
6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想要很好的完成焊接工作,得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焊工个人业务熟悉、工件准备和焊接设备的准备等。因此人们也逐渐重视起了焊接设备(电焊机)的放置车间即准备车间的改造。提高准备车间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是当前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如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焊接工艺装备,是提高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将数控技术配以各类焊接机械设备,以提高其柔性化水平;焊接机器人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实现自动路径规划、自动校正轨迹、自动控制熔深等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数字化控制:把“粗活”做成“细活、快活”。
焊接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很多学科最新发展的影响和引导,在新材料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数十种焊接的新工艺,并且使得焊接工艺正从手工焊向自动焊以及智能化过渡。焊接进步的需求是在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这显著地促进了高效材料和设备的开发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开创新局面,高效快速优质焊接方法成为主力军,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传统焊接过程中使用更先进的控制和监测技术。焊接新方法和先进材料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焊接的水平,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外专家认为,焊接作为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到20xx年仍旧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我们广大焊接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务必树立知难而上的决心。抓住机遇,为我国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洪涛.浅析中国焊接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05).
[2]郭新军.中国焊接的发展趋势[j].才智,20xx(31).
[3]陈字刚.现代焊接的应用与发展[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4]郑国禹.机器人焊接在薄壁钢质特种车辆上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xx年.
[5]史耀武.焊接在现代制造业及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上)[j].钢结构,20xx年05期.
[6]程久欢,陈俐,于有生.焊接热源模型的研究进展[j].焊接,20xx年01期.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一
成都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现状分析事业单位是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类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与职责。专业技术人员既包括在高科技领域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也包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建立了以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健全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重点,创新人事管理理念,改进方式方法,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成都市探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首先,教育资源丰富,成都市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著名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市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了教育保障,有利于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其次,成都市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与交通枢纽,作为副省级城市,其在西南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为我市事业单位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成都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和秀丽的景色使成都成为居家生活的理想之地,吸引了众多人才来此工作与安家。
另外,成都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为本市事业单位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成都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岗位设置管理更加规范,新进人员全部实行统一公开招考,引进了大量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单位的人员素质正大幅度全面提高。第一,人才潜能未有效发挥。成都市的事业单位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人才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对一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闲置,很多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不能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人才资源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人才浪费较严重。我市一些事业单位四处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拥有人才之后并没有好好使用人才,由于单位激励机制缺乏活力,招聘来的人才却不被重视,不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高学历人才过来也没有安排合适的位置,被闲置在一旁,长期坐冷板凳。
长期以来,给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用”的不利境地。这不仅没有给单位带来效益,也耽误了优秀人才的前途,而这些单位觉得引进过来也没有什么用的人,却纷纷被外单位挖走,很快成了别人的顶梁柱,成果不断。第三,人才外流。国家要培养一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是要花费不少时间财力的,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都市事业单位中的这类人才因为不满本单位用人机制等问题,大量外流,有的出国不归,有的下海经商,还有的被别的单位挖走。
而相应单位面对人才流失的现象,并不感到惋惜和引起高度重视,这很不利于我市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成都市地理位置处于西部,在全国来说算比较偏远的,再加上没有吸引人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灵活的激励政策,每年成都高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奔向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国外,只有少数家是成都的人勉强选择留在成都工作,大量人才的外流给成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打击。
第一,合理设置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岗位的设置是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开展的基础,严格做到因事设岗,明确岗位说明书。
第二,规范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程序。将事业单位人员的公开招聘工作进行民主公开,确保整个招聘流程信息、过程以及结果的透明公开。
第三,规范聘用合同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相关法律要求进行合同管理,避免劳动纠纷等。
第四,提高聘后管理水平。有效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制度,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完善岗位管理、薪酬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进口”规范、自由、公正、公平,“出口”畅通。成都市事业单位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激励上确立新观念、新机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性研发和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重点实验室承担基础性研究,企业专心于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任务,政府提供经费和金融、税收政策支持。美国是世界上研发资金投入数额和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美国政府积极探索科技投入的有效方式,选择投入重点,建立有良好回报的科技投入机制。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可以效仿美国:出台“人才计划”。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要求,引进优秀的外籍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吸引大批全球顶尖的人才来华工作,来成都工作,让他们感到中国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力的地方;邀请各学科世界顶尖专家联合研发科技项目。
同时,要为专业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要大胆尝试、宽容失败。另外,成都市应当利用在蓉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在成都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建设高质量的大学科技园,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在蓉高校打造环高校成果转化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二
信息系统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它的.核心和支撑技术。
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对信息进行提取、识别或检测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显示计量结果。
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指电信技术,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从机器学习,到知识发展;从搜索推理,到规划决策;从智能交互,到机器行为,到人工生命等,构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特有的认识对象。
控制技术是指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的技术,常用的控制技术有信息控制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两种。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三
【摘 要】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技术的重要载体,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同时也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也面临着各方面严峻的挑战,其突出表现就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本文主要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价值链;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由于技术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得愈来愈明显。科技革命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竞争的焦点也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技术的重要载体,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各国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要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同时也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行业等最为突出,连带着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善了产业技术的多层次性,同时也培育出了一大批有实力、有潜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也面临着各方面严峻的挑战,其突出表现就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如何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术界与实务界已经从多方面展开讨论,本文试图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具有重要竞争意义的经营活动中能够比其竞争对手做到更好的能力,它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且不会随着使用递减,这种核心能力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各种技巧、知识和人的能力之中,对企业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价值链是指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虑这些单个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也可以发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价值链理论是企业判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依据。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特点的价值链,而且企业也并不是在每个环节都会创造价值,只有特定的价值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这些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战略环节。企业只有抓住了这些特定环节,才能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或复制的资源或能力,才能与竞争对手相比获得竞争优势,而这些优势是通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出来的。本文正是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利用价值链理论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战略环节,并围绕战略环节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2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
2.1 技术开发活动重要性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销售高新技术产品或大规模使用高新技术的一类企业,它与一般传统企业的本质区别就是其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时所使用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由此也体现出知识与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按照价值链理论,技术开发活动属于支持活动,由此可见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将技术开发提升为基本活动,将其确认为支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强化这种优势更容易使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2.2 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整合
价值链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支持活动包括: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价值链中基本活动之间、基本活动与支持活动之间以及支持活动之间存在各种联系,选择或构建最佳的联系方式对应提高价值创造和战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也是企业中各个不同部分有效合作的结果,是各种单个资源整合的结果。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技术开发仅仅是高新技术企业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其中一个关键性活动,价值链中的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基本活动也可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性活动,另一方面价值链内各种活动的整合也可以使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3 关注外部价值链体系的推动
企业价值活动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还存在于企业与企业的价值链之间。价值链分析应该是系统化分析,应以企业为中心,分析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在内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优化外部企业价值活动与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衔接,延伸企业价值创造的链条,拓展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价值活动。
3 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3.1 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资金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障。首先,政府应加大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并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成立不同技术领域的研发与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水平的进步;其次,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应该鼓励广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加快解决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再次,在技术市场方面,政府应采取相应的税收优惠,促进技术市场的繁荣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协助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引导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支持和倾斜。
3.2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做好员工培训,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建立技术监控系统,随时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科学决策,快速行动,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同时做好技术反馈,提取创新基金,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循环。企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的方式,全方位的利用各种可能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速度,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其中应重点应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技术开发这一价值环节的潜能充分发挥并放大,从而形成企业价值链增值的竞争优势。
3.3 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共赢发展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即是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能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基于价值链理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清楚地分析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哪些方面处于劣势,从而确定出企业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上需要合作,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企业的战略联盟对象可以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同行竞争者,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或降低竞争风险,还可以包括企业外部价值链体系上供应商、分销商和购买商等企业,实现相关企业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2]姚文韵.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xx,9.
[3]赵素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企业经济,20xx,9.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四
[摘要]园林工程是城市化基础建设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化城市、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创新,使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本文首先分析了园林工程施工特点和技术难点,然后从土方工程、理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四个方面就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应的园林工程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园林工程建设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当前城市工业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发展园林工程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同时还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施工技术是园林工程建设的核心工程,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对园林工程影响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城市园林工程的发展和创新,也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深化。
1园林工程施工特点和技术难点分析
1.1园林工程施工特点
园林工程与其他建设工程不同,具有自己的施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绿色施工理念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的理念,是园林施工的基础。当前,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园林工程的绿色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园林工程建设应该始终坚持绿色施工理念。其次,园林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不仅要坚持绿色施工理念,还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结合当地实际,不影响当地交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林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园林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园林工程施工涉及面广、技术复杂,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掌握好技术难点,重点进行施工技术难点的分析,以更好的维持园林工程本应具有的功效。首先,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雨水问题,顾名思义,园林工程是由绿色植物组成,水是生命之源,雨水是所有绿色植物不可缺少的生长能源,如何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水分,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除了人工浇水以外,还需要充分的利用雨水,因此,雨水的储存、收集都是园林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其次,解决了雨水问题之后,就需要考虑植物是否能够持久固定的问题,植物一旦栽种下去,就要确保其成活率,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在进行植被的栽种时要充分确保植物根系可以充分深入土壤,以满足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再次,是高边坡施工问题,这也是园林工程施工面临的普遍问题,施工过程中如何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在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着重注意高坡施工的问题,不断解决园林施工中的技术难点问题。
2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2.1园林土方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土方工程是园林工程的基础工程,为园林工程提供基础设施,包括坛池、水沟等。在园林土方工程施工中,可以引入新技术不断优化园林工程施工。(1)架空砖。架空砖是当前园林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产品,使得建成后的园林构成了空气和雨水的自然通道,雨水可以通过架空砖面层合理渗出,避免土壤层中形成积水,确保园林工程功效更好发挥。(2)塑料盲沟。塑料盲沟重量轻、持久性好,可以更好的适应地形环境,这些都给施工带来了便利。塑料盲沟可以应用在上坡地、边坡开发的水土保持中,整个园林工程的排水都可以使用塑料盲沟。
2.2园林施工理水工程中的新技术
(1)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技术。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技术指的是用草籽、肥料、粘合剂、保水剂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通过机械方法将混合物喷射到坡面的一种施工技术。这种技术施工简便、有效,节省成本,被广泛应用。(2)园林微灌灌溉技术。园林微灌灌溉技术,适用于花卉、灌木、树木等植物,利用微喷头或者滴头,以较小水流量缓慢作用于植物根部,可以有效节约水源,同时又满足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有利于园林工程施工。
2.3园林园路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园路工程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考虑设置的一个景点,不仅考虑了园林工程的美观性,还充分考虑了园林工程的实用性。园路工程就是在园林的内部设置一条可以步行的道路,原路的设计要确保美观性和环保型。基于园路工程的施工特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改进园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可以考虑使用透水砖。透水砖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中透水性好是透水砖使用最广泛的原因,较强的透水性不仅可以保持植物的水土,作为一种环保材料,还有利于周边植被的生长,一举两得。透水砖的工作原理是可以在下雨天最大限度收集雨水,并将收集到的雨水存储在透水砖的地下,其中一部分会随着地表慢慢流到河水中,且砖体内还会保留一部分水分,天气晴朗时通过蒸发作用排出储存在砖体内的水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空气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2.4园林种植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园林种植工程施工新技术要考虑各种植物的栽种技巧,比如在进行苗木的栽种时,要充分将苗木根系舒展、均匀的散布在土壤中;如果是对大型植物进行栽种时,要先解除对其的束缚,将苗木扶正后再培土,保证栽种效果。在浇水时,可以使用河水、地下水等,但是要注意将水浇透。
3结语
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园林工程的发展,也对环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我国的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将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3]卢秀民.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06).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五
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基本技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1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数控技术的发展前后一共经历了硬件数控时代和软件数控时代两个阶段,硬件数控时代起自1952年的电子管时代,最终发展到1965年小规模的集成电路时代。软件数控时代从1970年的小型计算机开始,经历微处理时代发展到基于个人计算机的数控时代。
当前数控机床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构件——机床主体,数控装置和伺服机构。其中伺服机构通过依靠先进传感器,调速装置等技术,经历了开环、半闭环、闭环三个发展阶段,从而使机床运行稳定性得到质的提高。而数控装置包括程序读入装置,从而实现点位控制、直线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
2数控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当前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发展,但同国外先进国家比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不高、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自有独创技术缺乏,高质量的功能部件仍然依靠进口或者靠合资生产。比如我国机床数量已达300万台高居世界第一,但数控化率才仅仅不到2%,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已成为我国走向高端制造业的现实瓶颈。
在国外,目前绝大多数国外生产的数控机床,已广泛采用了32的系统,而国内生产的数控机床由于受到进口技术的限制,大多采用的是16的系统。这就使得国产数控机床在功能上就先天不足,与国外数控机床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不论是加工中心或是数控车削中心,这类新型的数控设备均显示出能满足许多复杂零件在批量生产中的强大的生产力,一般均具有4~5轴连动,一次装夹可进行多面加工的功能。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在机器制造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机床设备越来越趋向柔性化、智能化、多功能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六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问题非常受社会关注。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居于首位,不少明星企业涌现出来,如中兴、华为、腾迅等。深圳的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一面旗帜。本文基于超循环理论观,来探讨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系统中的各种循环
1.反应循环
高新技术企业由多子系统共同整合而成,主要包括研发、后勤服务、生产、营销等子系统。一个个子系统等于一个个反应循环。如生产子系统中,底物s所代表的是零部件和输入的原材料等;酶e和工人、设备等相对应;产物与产品相对应。新产品、工艺p则是研发子系统反应循环之后生成的。
2.催化循环
时间轴上,高新技术企业子系统彼此联系,继而形成二级循环网络。就某一阶段工作而言,各子系统(反应循环)做好了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便提供给下一阶段的工作催化。如,研发子系统催化循环,主要指内部创新、继承问题,基于一定技术经验、技术成果积累,才开展每一项研发工作,而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来说,这一项研发工作又能提供催化支持;生产子系统的催化循环也就由此形成了。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会一直持续地积累经验,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3.超循环
超循环系统,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各子系统(催化循环)实现功能耦合,彼此之间给出催化支持。以超循环理论选择评价原理为依据,使各子系统之间形成竞争协同关系,进行选择和进化,促使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如,研发子系统r和营销子系统m,将二者的功能耦合,实现彼此依存和制约。一方面,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对于企业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资等进行竞争,寻求领导的支持和关注。另一方面,二者彼此是“催化剂”,后者主要为前者提供市场信息,这样研发会具针对性,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前者则为后者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产品适销对路,有助于开展营销工作。二者的耦合,为彼此提供了催化支持,实现更高层次彼此促进。
二、超循环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启示
1.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力度,预防市场需求与生产脱节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需求大不相同。如,八十年代,bb机、模拟手机等曾风靡一时,没过几年很快被数字化手机代替。这是一种市场反应。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人们消费理念越来越新潮,这是一种新的机遇与挑战。
2.健康发展是有效信息反馈机制的保障
以超循环理论进化原理为依据,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一个开放系统的稳定,促进其目标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起来。借助这一机制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及时掌握,进而做到及时行动,与环境之间协调好,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对外部信息反馈,微软公司一直很重视,以反馈信息为依据,对产品服务进行不断改进,提高用户满意度,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出于这一方面考虑,公司对反馈信息建立相应的“五大渠道”:建立客户“电话分析”月报;成立产品改正小组,对用户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举办“情景屋”电话会议;对用户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产品使用以及跟踪情况。正是通过这样全面信息反馈渠道,巩固了微软公司的霸主地位。
3.成长的基石是继承和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发展进程,会将有形和无形资产积累起来,诸如设备、管理体系、技术、厂房等。这些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实现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要继承与应用。继承也要有创新,这是由于企业内、外部条件都是变化的,过去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一些积累,可能与新环境不适应,变成长远发展的障碍。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既要对自身的积累加以重视并应用好,更要加强审视,留下精华,去其糟粕。intel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微处理器技术,对此一代代intel人加以继承。并推陈出新。从最初的4位微处理器到8位微处理器,再到奔腾系列。可以说是对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变革、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4.稳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突变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大量非线性作用存在,可能会导致系统随机性“相变”,因而会有新的系统和结构形成。若是实现了期望的新系统和结构,其功能就促其发展,相反则避免之。值得关注的是可以调控正处在临界点附近的系统,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实现计划和管理控制的最优化。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发生了“泰莱洛尔”药片中毒死亡事件,致使美国强生公司检验800万片药剂,最终发现只有一批药受到污染,总数70片,且都是在芝加哥地区。出于社会负责和公众信任,公司将数百万瓶药收回,并投入50万美元警示全国相关医院、和经销商。公司损失巨大,但将不利突变控制了,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5.合理的竞争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活力之源
超循环理论的选择评价,在建立科学有效的竞争中,有助于实现汰劣留良,将各要素积极性调动起来,将一种“活”的机制营造出来,发挥企业最佳效率。企业内部要重视适度的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常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挑战必须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就有必要给员工施以一定压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要努力将竞争机制建立起来,提倡团队协作精神,以促使知识协同效应的产生。同时要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这是永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供配电技术论文篇十七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世纪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世纪。因此,更好的管理好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生存的问题。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级跨国公司开展竞争,没有市场竞争的经验,没有能够开展国际竞争的人才,没有先进的竞争武器,是难以取得优势地地位的。要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就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像知识管理一样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手段,并先于其他企业创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知识管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已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比其它企业在实行知识管理上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必备的基础,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信息技术的优势,具有知识管理所需的完善的硬件设施。其次,知识是通过人得以传播的,因此人员的素质对于知识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是属于知识员工,较其他企业有利于知识创新。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知识管理的产生及研究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是建立在企业知识理论基础之上的。企业知识理论是探寻企业竞争优势根源及对主流企业理论反判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理论。以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对于某一行业而言,该行业中所有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等在客观上是一致的。根据这一理论推导出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赢利状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质疑,因为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率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的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即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由此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而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竞争优势或高额利润的源泉。在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只有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深层能源。因而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呢?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是因为企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于模仿,而且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决定的,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这样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即企业知识理论便产生了。
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零散的,对于企业如何获取、传播、创新知识,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便需要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企业内的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实现个人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进而达到知识共享,形成企业特有的隐性知识。建立在企业知识理论基础上的企业知识管理,必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理想的管理范式。
2、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
尽管知识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和普及,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法拉普罗则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国内学者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而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涌现出一些代表性人物,并形成三个学派。彼得?德鲁克:美国资深经济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在他论著《后资本主义社会》(1993)中指出:世界处于向着“后资本主义社会”即“知识社会”的巨大转变中。在新社会真正控制资源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威廉?哈拉勒:美国齐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在其出版的《无限的资源》中指出,世界企业正经历以知识为基础的“革命”。戴布拉?艾米顿在其著作《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认为:随着知识管理概念及其对企业管理意义的被广泛接受和重视,作为创新活动演变的趋势,知识创新正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并在制定企业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战略和管理实践中得以贯彻。它通过知识资源的开发,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企业未来持续增长尊定基础。
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简单化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行为学派:他们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综合学派:综合学派则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他们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
3、知识管理实施的条件及方法的研究
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个体参与,明确原因和熟悉规则。所谓个集参与,就是指个体主动参与企业或企业内组织的计划或决策过程,并善于发现他人的思维价值,这其中蕴含着企业或组织对个体劳动的尊重。所谓明确原因,是指参加某个项目或者涉及某一计划的人员能够理解上级所做出的最终计划、决策的原因。所谓熟悉规则是指新的规章制度出台之后,决策者必须向相关人员说明新规则的所有细节以及奖惩措施,直到他们完全理解。
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方法: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激励措施;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管理的评估系统。
我国学者王如富等人(1999)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六种方法: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
当然对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模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相应的方法。
简评: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还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现在还不能给企业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知识管理方案。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企业知识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定位和组织管理软件的系统分析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本文是在对传统企业管理比较的基础之上采用历史归纳、逻辑演绎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思考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知识管理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在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之上,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而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管理认识不清,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员工的管理问题等。重点是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实际笔者大胆的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要设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协调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随着知识主管(cko)在知识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设立这一职位,并对cko所具有的素质、能力进行深入的剖析。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把企业中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企业的隐性知识,这便需要培育企业知识共享文化,为员工提供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而知识员工对知识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对知识员工进行管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章提出采用“人本管理”的管理方法。
2、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分析了当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不足及其原因
(3)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如何“实行人本管理”
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希望为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3]刘吉、金吾伦.《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6]何畔.《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革命》.经济与管理,1999.11
[7]戎樟榕.《知识管理—新的管理革命》.经济与管理,1999.7
[10]吴季松.《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1998.2.27
[11]王福军.《知识管理已成为热门学问》[j].中外管理,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