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农业科技发展论文(通用19篇)
总结是一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持久的成效。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使用例如归纳、分类、分析等方法,来展现我们的思考能力。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灵感。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可以说是农业技术集中体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惠及农业生产的典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科教兴农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的示范价值。本文简要介绍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并论述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探讨推动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现状;定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以及经营体制的变化,行政推动型的农业科技示范渐渐失去优势,无法使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转包以及转租等形式出现之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一形式,山东省的各个地市根据发展农业的规律,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新途径,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
1.1功能定位。
精品生产以及加工功能是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初衷,科技示范园的农产品并非普通的农产品,而是利用最新技术以及品种培育加工得到的优质农产品,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1.2示范功能。
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我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现场示范。利用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是我国县乡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推动变革实现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设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利于农民接触了解现代农业,从而发挥示范作用。
1.3带动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能够带动农业农村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借助于园区的种苗繁育中心来推广普及名优品种。其次是借助于园区的理论同现场相结合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以及新技术应用水平。再次是农产品加工以及园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够成为带动县乡农户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的龙头。
1.4休闲观光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方面保持农业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再加上园林化设计以及培育的名优果蔬、花卉、珍禽装点,最终构建成为集文化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景点,有利于推动县乡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2.1资金方面的问题。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有着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够确定以及市场变数大的特点。在建设资金方面,一方面需要大力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不过不断增强科技示范园盈利能力。不过在科技示范园的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充分吸收社会资金投资、调动管理人员主动性以及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等环节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
2.2人才方面的`问题。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科技示范园在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研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不过在对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等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开发的过程当中,还缺乏专业的管理经营人才。
2.3技术方面的问题。
全面应用新技术是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重要特征。常用的农业新技术包括反季节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生态系统技术、加工冷藏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的管理经营技术等。不过部分新技术在科技示范园当中的应用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由于先期投入比较高,维护成本也较多,推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导致投入产出率较低。
2.4产业化方面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要求。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往往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模式只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的一种,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业化经营当中各方面的主体是否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分担。目前县乡科技示范园往往只在苗木提供、蔬菜农产品以及栽培技术的指导等环节提供一些服务,本质上仍然属于商品买卖的关系,而难以称之为产业化,并未从根本层面解决示范园产业化水平不够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使得科技示范园苗木种苗生产以及繁育的示范比较多,而在农产品储存、加工、配送、保险还有无公害肥药剂技术的开发、市场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科技培训推广等方面远远不够,同时农民的参与性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效率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示范园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力量有限,无法在苗木、农产品以及技术物资上给予农民充分的支持,再加上无法建立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以及产品收购服务,导致科技示范园的发展难以通过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
3.1合理选择主导技术以及主导产业。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以及区域性,着眼于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提供服务,重点发展能够体现区域带动示范效果的项目,保证符合政府以及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及高质量,体现示范性、超前性以及导向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地区资源优势、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产业基础以及市场发展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以及体现特色的原则,重点选择发展培育的农业产业。主导技术方面需要集中引进示范有着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特别是可以填补地区空白,给地区带来重大效益的新技术以及新品种,例如农产品储藏技术、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工厂农业技术、基因工程品种、设施农业技术、苗木脱毒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家畜良种胚胎工程技术等。
3.2改善示范园区管理水平。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能够反映出现代农业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势,因此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加速传统农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安丘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在县、乡发展示范性的农业科技园,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县、乡的党委以及政府需要将园区建设当作做好本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从各个方面支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发挥科技园带动效应,通过科技园的发展转变工作作风,持续推进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根本性转变。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也需要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当前我国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绝大部分都在县乡工作,因此发展县乡农业科技园,能够为基层科技工作人员提供生产示范基地,有利于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地区情况,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应当根据地区的气候以及生态类型来选择针对性的项目内容与技术手段,而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科技,忽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环节,否则也就违背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目的,出现科技示范以及科技推广之间的脱节。园区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都应当尽可能选择国内研制以及生产的产品与技术,这样既能够减少投资,也更加符合地区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需要重点改善园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既包括新工艺以及新科技的示范,也需要包括高效益以及高回报的示范。可以说高效益以及高产出是农业科技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发展园区的根本目的。园区建设需要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将应用推广有着潜在经济效益的相关农业技术放在首要地位。
3.4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需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市场规律,主动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重点在园区功能的定位、管理机制以及技术选择等环节功夫,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园带动示范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视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科技示范园应当加强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引进开发适合园区需要并且容易推广的农业技术,并且不断改善环境与优惠,吸引农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还应当开放性运营,对企业、科技人才以及农民开放。企业介入有利于拓宽资金来源,改善园区的经济效益,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对科技人才开放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员入驻园区试验示范。对农民开放则可以吸引农民到园区参观甚至实践,改善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知以及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突出地区特色,从而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县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以及集约化现代农业的过度。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二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大幅增长,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八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和的成倍增长,实现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八大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三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运用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技术手段,运用新的方式来生产创造并将经营模式科学化,从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最终达到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过程。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科技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是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现代农业发展较之于过去的传统农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农业高度依赖农业科技创新,要想真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当前西方国家优质低廉农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创新仍然是当前国际农业竞争的核心。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四川,近年来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实现了以占全国4.5%的耕地,养活全国6.8%的人口,并且常年对外输出大量农产品和劳动力。同时,我们应当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并不突出,一些方面甚至还比较滞后,只有开发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增强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对于四川省来说,迫切要求农业科技创新更上一层楼,不断推陈出新。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全国大多数省份农业投入总量不足,四川省也不例外,由此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偏低。近年来,四川省对农业科技投入已经有了显著的、大幅度的增加,所投入资金的总额在一年就达到了36.62亿元,其投入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四川省农业投入比例占全省农业gdp比重仍然较小,不到0.49%,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至今,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仍然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而目前四川省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创新获得的资金支持与本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极其不匹配的。
(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要满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特色优势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不足,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蔬菜、水果、花卉园艺、畜牧等产业的种源培育多采用“模仿式”或“转化式”,缺乏原创性技术成果;理论成果多,但在农业生产当中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偏少,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不多,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少,科技含量亟待提升;一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研究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产品缺乏深加工技术,导致产品单项成果多,深加工配套精品成果少。
(三)农业科技培训不够,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素质不高
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相比,四川省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根据调研统计,四川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每年有70%以上放弃留在农村务农选择外出打工或是进入城镇自主创业,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就是俗称的“99、61、38”部队,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留守在家的妇女。弱势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传统、老套甚至是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客观能动性偏弱,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在农村难以得到推广,由此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和农业比较效益日渐偏低,这样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并很难解决。
(四)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四川省乃至我国目前的科研申报、成果评价以及与职务职称级别待遇挂钩的.体制机制,导致了多数科研人员为了科研而科研,重科研轻转化,农业科技项目与成果同农民、企业、产业基地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未能紧密结合。二是各个科研院所对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往往是独立的,自主完成科研工作各个方面,如课题的选择、活动的组织开展,成果的申报转化等,由此导致各个科研单位之间缺乏合作,科研力量较为分散单薄,难以形成科研综合实力,科技资源也难以共同享用。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在当前体制下,政府决策和行政推动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和农技推广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而大部分申报成功的课题结项以后,其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和应用率偏低。
(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缺乏
四川省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省由于缺乏掌握农业尖端科技的人才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难以启动,即使开展,也成效甚微;同时,缺乏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滞后;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省会成都,或是绵阳科技城等发达地区,而在甘孜、阿坝、凉山等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甚至还占不到全省的19%。以上情况严重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逐年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四川省应抓住机遇,积极策划和开发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向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倾斜。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使用金融资金、外资和民间资本,争取使银行业、信用担保业、风险投资业、保险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四川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高,这与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主体单一、缺乏息息相关,因此,应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建立多种渠道的农业投资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方面应加强四川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团队建设,将农业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应用,配套协作,针对产业链条技术需求,创新和集成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各地市州农科院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角色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各地市州农科院在四川省区域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作用,理应加强其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和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经营性农技推广体系相比,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将有效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户、农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来。
(三)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一方面要加强对从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积极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有针对性地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及农村服务业等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既懂得耕种栽培、养殖、服务,又能将一部分人拓展经营规模,成为产业大户或经营销售大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的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只是不断更新,跟上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培训,使得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需求变化。
(四)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一是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健全包括项目申报、研发、成果转化、市场经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土地、资金、市场、人才、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二是要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提供基础设施、信息等服务,积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点建设,建设发展实验室、农业数据库,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同时,注重对农业管理人员和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多渠道整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力量,使其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将科研项目、成果与市场需求和农民生产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使农业科研成果真正能有效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产品与科学技术;四是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管理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卓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予以奖励,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
(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四川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就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办法,例如:积极利用政策支持和资金鼓励,引进年富力强、学科知识过硬、知名度高的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将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带领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些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也培养选拔出了优秀的青年骨干,根据科研方向的调整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术引领人重点栽培;在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为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就必然要增加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培训和学习深造。农业科技人员除了提升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外,还应该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四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可以说是农业技术集中体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惠及农业生产的典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科教兴农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的示范价值。本文简要介绍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并论述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探讨推动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园;现状;定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以及经营体制的变化,行政推动型的农业科技示范渐渐失去优势,无法使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转包以及转租等形式出现之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一形式,山东省的各个地市根据发展农业的规律,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新途径,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
1.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
1.1功能定位
精品生产以及加工功能是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初衷,科技示范园的农产品并非普通的农产品,而是利用最新技术以及品种培育加工得到的优质农产品,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1.2示范功能
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我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现场示范。利用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是我国县乡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推动变革实现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设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利于农民接触了解现代农业,从而发挥示范作用。
1.3带动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能够带动农业农村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借助于园区的种苗繁育中心来推广普及名优品种。其次是借助于园区的理论同现场相结合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以及新技术应用水平。再次是农产品加工以及园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够成为带动县乡农户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的龙头。
1.4休闲观光功能
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方面保持农业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再加上园林化设计以及培育的名优果蔬、花卉、珍禽装点,最终构建成为集文化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景点,有利于推动县乡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2.农业科技示范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方面的问题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有着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够确定以及市场变数大的特点。在建设资金方面,一方面需要大力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不过不断增强科技示范园盈利能力。不过在科技示范园的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充分吸收社会资金投资、调动管理人员主动性以及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等环节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
2.2人才方面的`问题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科技示范园在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研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不过在对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等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开发的过程当中,还缺乏专业的管理经营人才。
2.3技术方面的问题
全面应用新技术是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重要特征。常用的农业新技术包括反季节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生态系统技术、加工冷藏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的管理经营技术等。不过部分新技术在科技示范园当中的应用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由于先期投入比较高,维护成本也较多,推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导致投入产出率较低。
2.4产业化方面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要求。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往往采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模式只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的一种,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业化经营当中各方面的主体是否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分担。目前县乡科技示范园往往只在苗木提供、蔬菜农产品以及栽培技术的指导等环节提供一些服务,本质上仍然属于商品买卖的关系,而难以称之为产业化,并未从根本层面解决示范园产业化水平不够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使得科技示范园苗木种苗生产以及繁育的示范比较多,而在农产品储存、加工、配送、保险还有无公害肥药剂技术的开发、市场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科技培训推广等方面远远不够,同时农民的参与性普遍不高,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效率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示范园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力量有限,无法在苗木、农产品以及技术物资上给予农民充分的支持,再加上无法建立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以及产品收购服务,导致科技示范园的发展难以通过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
3.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对策
3.1合理选择主导技术以及主导产业
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以及区域性,着眼于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提供服务,重点发展能够体现区域带动示范效果的项目,保证符合政府以及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及高质量,体现示范性、超前性以及导向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地区资源优势、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产业基础以及市场发展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以及体现特色的原则,重点选择发展培育的农业产业。主导技术方面需要集中引进示范有着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特别是可以填补地区空白,给地区带来重大效益的新技术以及新品种,例如农产品储藏技术、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工厂农业技术、基因工程品种、设施农业技术、苗木脱毒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家畜良种胚胎工程技术等。
3.2改善示范园区管理水平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能够反映出现代农业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势,因此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加速传统农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安丘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在县、乡发展示范性的农业科技园,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县、乡的党委以及政府需要将园区建设当作做好本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重要方法,从各个方面支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发挥科技园带动效应,通过科技园的发展转变工作作风,持续推进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以及农村工作的根本性转变。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也需要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当前我国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00多万人,绝大部分都在县乡工作,因此发展县乡农业科技园,能够为基层科技工作人员提供生产示范基地,有利于发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定位
近年来我国县乡财政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地区情况,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应当根据地区的气候以及生态类型来选择针对性的项目内容与技术手段,而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科技,忽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环节,否则也就违背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目的,出现科技示范以及科技推广之间的脱节。园区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都应当尽可能选择国内研制以及生产的产品与技术,这样既能够减少投资,也更加符合地区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需要重点改善园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既包括新工艺以及新科技的示范,也需要包括高效益以及高回报的示范。可以说高效益以及高产出是农业科技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发展园区的根本目的。园区建设需要将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将应用推广有着潜在经济效益的相关农业技术放在首要地位。
3.4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需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市场规律,主动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重点在园区功能的定位、管理机制以及技术选择等环节功夫,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园带动示范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视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科技示范园应当加强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引进开发适合园区需要并且容易推广的农业技术,并且不断改善环境与优惠,吸引农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人才,为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除此之外,科技示范园还应当开放性运营,对企业、科技人才以及农民开放。企业介入有利于拓宽资金来源,改善园区的经济效益,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对科技人才开放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员入驻园区试验示范。对农民开放则可以吸引农民到园区参观甚至实践,改善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知以及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突出地区特色,从而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实现县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以及集约化现代农业的过度。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五
确切的讲,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战后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学说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其有代表性的有: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需求结构理论和区域内贸易理论等。本文试图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看看它们是怎样为贸易全球化提供策略依据的。
一、技术缺口理论。
比较成本的优势也能从国际间技术水平的高低中产生。基于此经济学家posner发展了技术缺口理论。他认为,国际间技术的差别会在不同的国家间产生技术缺口,这个“缺口”导致了国家间贸易流的产生。
技术缺口理论还认为,出口往往是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开始的,这些国家大多是高工资的国家。在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时,成本差别对贸易流的走向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当模仿缺口结束后,成本的差别便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因此技术缺口贸易和低成本贸易似乎是对外贸易的两个阶段。从理论上讲,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或者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跳过对外贸易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一流人力资源的稀缺和昂贵,要想越过第二个阶段往往困难很大。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策略思维,那就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地获得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尽可能地延长模仿缺口,从实践上讲我们应重视技术革新,同时也应考虑到成本的因素,以及进口国市场的大小。
二、学习曲线理论。
经济学家arrow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特别是工艺技术)依赖于这个国家过去生产的产品数量总和。并进一步指出,拥有最大的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通过过去不断的“学习效应”达到最低的成本,因此与较少积聚产品数量的国家相比拥有更好的出口机会。通过比较成本优势这个国家能够成功地出口相应的产品,即使两个国家有相同的资源配置。这个效应越强烈,在模仿缺口存在期间这个国家将拥有越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的基本概念是1936年被经济学家wright在飞机制造的实践中确定的学习曲线。wright通过实践证明,积聚的产品每翻一番,每架飞机的成本便会有一定程度(例如20%)的下降。但是不同工业部门的“学习效应”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学习曲线也因此千差万别。
由于arrow的学习曲线理论主要通过对制造业“学习过程”的调查得出的,波士顿咨询公司为此在1974年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成本种类,即销售总成本、研究和发展总成本以及其它各类总成本通过经验的积累都有“学习效应”,并将学习曲线改称为经验曲线。实践也证明,不同成本种类的经验曲线也是不同的,直线的和曲线的都有,当然产品越相似其经验曲线的形状也越相似。
对企业经营者来讲,国际贸易的学习曲线理论提供了这样的策略思维,为了能更快地达到经验曲线效应,从企业的内部来讲,成本、生产和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从企业外部来讲,经营者也必需考虑到产品市场的大小和潜力。
三、需求结构理论。
1961年被经济学家linder发展的需求结构理论主要是分析自然资源和工业品的出口。linder对于自然资源对外贸易的解释是依据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此,需求结构理论仅仅对工业品对外贸易的解释具有创新意义。
linder在需求结构理论中将对外贸易领域分为潜在的和现存的。对于潜在的出口产品的调查,他认为,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和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增长边界对产品的出口潜力有决定作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这种产品首先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对此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1.一个企业想满足国外的需求(这个需求在国内还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企业没有关于国外的详细信息。
2.革新和发明通常都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革新首先是在国内进行的。
3.在生产初期,为了获得有效而便宜的信息交流,在产品的试销过程中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必要的。这在国内是最可能实现的。
如果国内的市场已无潜力可挖,linder认为企业将把它的活动空间拓展到国外。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考虑产品应该出口到哪些国家?按照他的观点,潜在的`进口国主要是那些同出口国有相似需求结构的国家。并且他将人均收入作为需求结构是否相似的衡量指标。他认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工业品潜在的对外贸易越有可能。
除了对潜在的对外贸易分析之外,他也论述了对外贸易的现实领域。他认为,工业品现实的出口将决定于以下因素,其中促进出口的因素有:
1.全球范围内垄断性的产品供应结构;
2.与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生产要素采购和加工的优势;
3.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拥有先进的技术;
4.更好的管理水平;
5.通过大批量生产拥有成本的优势;
下列因素阻碍着出口:
1.缺少对国外市场的了解;
2.高昂的交通费用;
3.贸易的限制;
除此之外,linder也给出来自现实进口国的决定因素:
1.文化因素,例如,语言和气质的不同;
2.政治因素,例如,政治联盟(欧共体、前法国的殖民地区等)。
需求结构理论指出了许多影响对外贸易的发生的因素,同时也给企业的领导提供许多出口战略思维,比如,要想增加出口,同业垄断地位应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另外从企业内部来讲,在采购方面、生产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能导致成本的优势及规模经济效应;从企业的外部来讲,国内需求的结构及增长边际、进口国的政治文化、关税及贸易限制也影响着企业出口决策的实施。
四、区域内部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也导致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工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在各国间也就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模仿效应使得国家之间,特别是各工业国之间的供求结构变得很相似。如果这种发展与实际相符的话,那么传统对外贸易理论所提供的许多解释变量对当今出口战略的实施已失去了策略上的意义。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经济学家levitt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实现出口的新的解释模型,即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这个理论特别对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发生具有解释意义。区域内部贸易理论试图解释,在国际间供给结构越来越趋向类同的状况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是怎样发生的。
区域贸易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差异化是贸易产生的原由。国际间产品差异化能通过下列方法达到:
1.产品物理性质和功能的差异,例如,材料的种类、技术设计、质量等;
2.产品美学方面的差异,例如,设计、形状、颜色或者包装等;
3.产品标记的差异,例如,商标及名称;
4.产品其它方面的差异,例如,咨询和售后服务等。
区域内部贸易理论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贸易产生的原由。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也是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对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当然与技术缺口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以及需求结构理论相比,它对对外贸易发生只提供了一个解释变量,即工艺技术。
小结。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现代化国际贸易理论之外,还有生产地点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能解释许多关于国际贸易产生的行为和现象。
无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们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发展起来的。因此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国际贸易理论能充分而全面的解释企业国际化的现象。由于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而多变,在国际化战略的决策时,单个理论能提供的策略指导变得越来越少。当然,尽管单个理论只能从一个侧面提供国际贸易产生的解释变量,但综合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能够从中导出很多有关国际贸易的解释变量。这些变量为企业国际化策略的形成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策略不仅适合于企业的内部而且同时也适合于企业的外部。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六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各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术创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4]。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其它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显著,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6]。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只能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来代替,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的推广工作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业余活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要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三)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任务重,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打击了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再次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最后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应结合实际,探索新的金融信贷品种,用于帮助农民购买新技术;应允许、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尝试采用政府公共采购政策或补贴购买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七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建议。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
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
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
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
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了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在6个方面的进展,提出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构想,包括合作的基本思路、方向和领域,提出了推进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继续加大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加强中亚农业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农业科技示范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科技合作;农业;中亚;新疆。
1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进展。
“十二五”期间新疆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合作领域涉及农业、畜牧业、生物技术等。
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力推动下,新疆与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双边、多边的成果推介、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机制。
通过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合作。
上合组织框架下科技部长例会合作机制和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合作机制,把新疆与中亚的科技合作提升到国家层面。
中俄哈蒙四国六方阿尔泰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已进入由科技合作向区域技术经济合作转化的重要阶段。
在新疆举办了两次国际研讨会和两次国际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
新疆与中亚区域国家农业科技部门交流合作的平台和途径不断增加,目前有通过“国立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高新技术交易展”、“双边科技经贸人员培训”、“科技合作论坛”等平台进一步达成合作共识。
1.2交流品种和技术。
种质资源与品种交流互换,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和引进,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的最常见的方式。
多年来,新疆农业类科研机构、大学等机构开展了与中亚国家种质资源与品种的交流互换,引进和培育了多种农作物新品种。
新疆农业科学先后从中亚国家引进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甜菜、豆类、蔬菜、特产园艺、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从哈萨克斯坦引进了作物秸秆微贮饲料技术、微生物杀虫剂和防治作物根病的木霉制剂,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等。
1.3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近年来,科技部支持新疆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涉及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的项目,主要有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在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新疆与中亚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是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
20,自治区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每年自治区财政拨款1000万元,支持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现代农牧业领域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的重点领域,合作项目涉及新品种的引进、农作物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示范等项目。
1.4共建中亚农业科技合作平台。
“十二五”期间,新疆通过国际科技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中亚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园区、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分别参与建设了“中塔农业技术合作园”、“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畜牧研究中心”、“哈国阿拉木图-新疆畜产品合作科学研究室”、“新疆中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心”等平台。
1.5输出农业机械设备。
近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合作,向这三个中亚国家输出了多种中小型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如新疆新联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在新疆的主要生产和销售基地就曾成功的向乌兹别克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销售了小麦收割机、捆草机等农机设备。
1.6农业技术人才交流。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是新疆和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一个重点。
由新疆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主持国家技术部重大国际技术合作项目,邀请吉国专家合计22人次来疆交流培训,43人次出访吉国。
石河子大学每年都会承办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对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专家进行现代农业技术专题培训。
疆内其他科研单位也多次组织双方农业技术人才互访交流。
2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构想。
2.1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思路。
以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为动力,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与资源,形成集农业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创业孵化、新技术新产品展示、科技信息交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培训、学术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新疆与中亚农牧技术、人才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2.2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方向和领域。
中亚区域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和培育、农作物良种繁育、畜禽繁育养殖、园艺、抗病虫害、草场保护利用、农业机械等方面具备较多的`科技储备,而新疆在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健康养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业生物技术、疫病防治、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3推进新疆与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3.1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
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合作的组织领导,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疏通和扩大农业科技合作的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间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
中国与中亚国家,新疆与中亚国家,两个层面在原有协议基础上,继续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积极协调与中亚各国关系,签署双方或多方农业科技合作协定,建立关于农业科技合作的高层对话机制,保障双方或多方农业科技合作的可靠性。
3.2继续加大对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
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烈外部性,需要政府投入经费,农业科技又是基础产业科技,更需要政府投入经费支持。
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此类项目的支持,同时由于此类项目成果转化目前没有有效的社会资本引进机制,政府要承担此类项目成果转化的阶段性支出,以确保农业科技项目在各国包括新疆示范带动影响。
3.3加强中亚农业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
在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机制下,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支持和鼓励农业中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中亚科技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科学家和有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来疆开展合作研究。
鼓励我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与中亚农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支持新疆农业科技人员参加中亚科学研究计划,开展有特色的中亚科学研究。
3.4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合作。
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和科技农业企业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支持。
金融合作体制创新与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相结合,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外汇资金跨境收付和自由兑换,建立新疆与中亚国家快速结算渠道,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提供动力。
3.5推动农业科技示范企业。
“走出去”推动新疆农业科技示范企业跨境投资,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共同申请、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2]刘英杰,马惠兰.中亚国家与中国新疆农业合作模式及途径探讨[j].世界农业:(4).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九
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动、植物20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世界生物农业技术取得丰收的一年。在基因研究方面,12月,英美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绘出了包含1.3亿个碱基对、约2.5万个基因的开花类植物拟南芥基因的完整图谱,并掌握了约60种微生物的基因数据。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拟南芥是一种具较高科研价值的`简单模式植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对其他复杂生物的认识。拟南芥基因组图谱的完成,不仅对植物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农业科学、进化生物学和分子药物等领域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作者:莫鸿钧作者单位: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刊名:全球科技经济t望英文刊名:quanqiukejijingjiliaowang年,卷(期):“”(7)分类号:f3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
摘要:阐述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目前,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意识到,丰城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1.1保障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近几年来,丰城市粮食生产虽然年年有所增产,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保证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
近年来,农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1.3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
目前,丰城市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2.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2.2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2.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构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一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家里可以享受着用电或煤气、天然气烧熟食物,可以用电脑去撰写博客,真难道不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吗?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科技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了环境污染问题,可是,科技带给我们便利,我们和那些原始人比比看,他们整天茹毛饮血,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这可以证明,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病毒的变种是在进行着,可是,我们科技的发展也在进行,总有一天,我们的科学家们会研究出抵抗病毒的新药物,如果停止科技的发展,病毒肆虐地球,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科技的发展当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本来这些影响应是很小的,可人类却如一个放大镜,把这些负面影响放大。如果人类能自觉的把塑料袋重新利用,而不是随意乱扔,会造成这么严重的白色污染吗?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没错,可是我们多种树不就解决了吗?如果人们多锻炼身体而不是做汽车,体质能差吗,没有人强迫你非要去做汽车。如果人类能有竭制的开采资源,会造成现在的资源短缺吗?如果人类能节约用水,工厂不违规排放污水,会造成现在严重缺水的状况吗?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正在上演,而有些人不但不自省,反而一味的把责任指向“科技”。
为了科学,有很多人付出汗水甚至生命,难道这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的吗?
但如果科技在进步,我们可以减少用纸的数量,甚至不用纸,这更突出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二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技也逐渐走进了农田。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益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我的农业科技发展心得体会,主要包括: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农田变身智慧农场、绿色农业的兴起、农产品供给便捷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下将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工劳动和天气条件,并且效率较低。而现代农业借助科技手段,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农业无人机的使用可以快速获取农田的情况,包括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在科技的帮助下,农业现代化进程得以加快,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其次,农田变身智慧农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农田已经逐渐变成了智慧农场。智慧农场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了解农田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智慧农场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浪费和资源消耗,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绿色农业的兴起。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常常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而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绿色农业逐渐兴起。绿色农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例如,生物农药的广泛使用有效地防治了害虫,而不会对农作物和环境产生污染。绿色农业的兴起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更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价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第四,农产品供给便捷化。在过去,农民通常需要把农产品运到城市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中间还经过多个环节。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影响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而现在,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产品供给的过程更加便捷化。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直接将自己的产品上架并进行销售,省去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消费者可以在家中轻松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最后,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得到提高,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科技手段,农民可以更加科学地种植作物,有效地减少了种植成本和生产风险。同时,农产品供给的便捷化也扩大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这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了保障,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和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益处和机会。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农田变身智慧农场、绿色农业的兴起、农产品供给便捷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体现。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向前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三
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一定全是好处,科技的发展也含有两面性,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煮饭用电、烧水用电、照明、电话、无线电沟通、电视·····都离不开电。就连我们上课用的大屏也需要电。可见,电对我们是那么的重要。现代的'高科技多的数不胜数,在这么多的高科技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电脑了,每次上微机课时,我都无比的激动,因为,它是很好的学习工具,也是休闲娱乐的好伙伴。但是,玩电脑也要注意节制哦!孩子们很喜欢玩电脑,但电脑对许多家长来说就是耽误学习的。
并不是所有的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好处,比如,汽车,汽车排出的尾气会污染大气形成酸雨,对人的身体是有害的;比如,高科技电池,如果废电池不及时清理的话,会导致花朵死亡或污染大地。
科技还在继续发展下去,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环境哦!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四
摘要: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导、科技投入、农民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现状;发展对策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致富都离不开科技。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支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农业突破制约瓶颈,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
1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丰城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发展较快、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丰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3个特点。
1.1科技推广硕果累累,已基本覆盖主导产业生产全过程
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0项,市农科教结合项目7项。全市获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这些成果涵盖丰城市从品种选育到示范推广,从病害防治到技术集成,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升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2科技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已形成三级产业科技推广梯队
目前,全市共有245名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11人,占7.6。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人被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创新推动奖。
1.3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科技应用、成果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推广累计1.67万hm2,667m2均产量800kg(两季);已占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20。左右;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2个,总面积达到1.07万hm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3万hm2#次,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2.1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现象较为普遍。
2.2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套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力量不足、基础不稳,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培训对象老龄化,培训内容教条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影响科技应用。
2.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
科技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多元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在技术研究推广领域难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但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现象。
3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与发展
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灵魂。充分认识丰城市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注重生态涵养的改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市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园区规划的制定,明确特色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经过专家论证和市政府审批,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并切实把农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进一步加强地力提升,选择良种良法,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网络信息化,培训新型农民。
3.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使之成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项目形式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着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机制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的布局板块、产业重点和产品结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调整扶持政策,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应。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示范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3.3创新发展思路,建设多功能园区
立足丰城市的自然人文和农业旅游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发展高效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深入挖掘园区农业潜力,引导农业园区向农业与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按照生态化、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狠抓园区内的绿化、美化建设,集中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做到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共赢互促。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也不例外,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年来对农业科技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切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潜力。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200字)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人们更多地依赖传统而低效的农业方式,劳动力负担大,风险高。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可能。例如,通过运用农业机械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农民可以减少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现代农业科技还可以提供精确的气候、土壤和植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测服务,帮助农民科学管理农作物,降低风险。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产链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农业科技发展的现实挑战(300字)
尽管农业科技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重视基础研究,但目前在农业科技研究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其次,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能力有限,有的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在实际生产中得不到广泛应用。此外,由于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的成本较高,农民普遍对科技投入缺乏主动性。因此,要实现农业科技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合作。
第四段:克服挑战的策略(300字)
为了克服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培养一批具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其次,积极推广农民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激励农民投身到农业科技发展中来。此外,加强农民之间和农民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向农田转化。
第五段:未来展望(200字)
在未来,我对农业科技发展充满希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普及,农业生产将更加高效、环保。未来的农田将会更加智能化,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时获得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并进行远程管理。通过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作物品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在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方面,也将有更多机会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降低损耗。未来的农业科技发展将为农业产业链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总结(100字)
农业科技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面对现实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农业产业链健康发展。我对农业科技发展充满信心,相信未来的农业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六
现在的世界是越来越发达、美好了。当然,这大多是科技的功劳。
科技,说它普通其实并不普通。例如我们平常使用的电视、电脑、手机等都是生活中普通而又常见的,在当今的社会中几乎家家都有。这些科技不仅促进了人们的.交流,还增加了人们的感情。所以说它普通其实并不普通。
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美国莱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设计制造的飞行者号飞机在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试飞成功,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架飞上天空的可操纵载人动力飞机。还有家喻户晓的爱迪生发明电灯。因为有这些科技,所以是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
浩瀚而无际的太空,神秘而莫测,漆黑而又隐藏着无数点点星光。如果没有科技,神五就不会成功发射,杨利伟就不会登上太空;科学家也不会探索到太空的奥妙;我们也不会知道火星和地球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有这些科技,所以使我们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
如果没有科技,那么人们就不能在网上购物,就不能看到有趣的新闻,就不能到处旅游,就不能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就不能......
啊!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七
如今,科技发展十分快,助于让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科技也造就了许多"低头族",们日日夜夜看着手机,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因此认为科技发展是不好的。
科技越强大,工厂自然更多了。工厂生产产品就必须会产生废弃和废物,废物排放出来,让人吸收了,会十分严重,有可能会的一些疾病:让树吸收了,有可能会导致大量树死亡。
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低头族”,这样看手机,日夜不停地吸收手机排放的辐射,不仅会得近视,如果是时间太长的话,辐射都射进大脑,还会得十分严重的疾病。现在经常可以看见,大家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拿出手机玩pk;去探亲时,也在玩手机,干什么都在玩。这是多么可怕啊!
医学的发达,并不是就代表万能,就算有些疾病可以治愈,你们都听说过了吧——变异的耐药病菌,科学家还发现:这些细菌竟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因为医学越发达,病菌也会想方设法打败药物的,出现耐药。我们人类会努力打败细菌,而病菌也会想办法打败人类。
就算科技发展不好,也不能停止发展。因为科技不仅有弊还有利处,还有科学也是见证人类智慧和一个国家的富强。毛泽东说过:“我们要坚持好的,改正坏的。”希望科学家们能研究出无污染的工厂,病菌不耐药的方法。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八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新常态”被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转方式、调结构”确定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做出了具体部署。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章就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1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及一般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般历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从要素替代升级、要素组配优化到要素循环利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1.1新兴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科技进步引起的新兴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积极推进以农业机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进步,用机械替代劳动力;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引进和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用适用机械代替战后弱小的劳动力,用化肥和农药代替粗制的原始肥料和病虫害防治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要素替代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特别是转基因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使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1.2要素在产业各环节有效组合
在要素相互替代的同时,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表现为要素在农业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合的优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使农业产出由初级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不断演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相关产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在美国的食物和纤维体系中,农场产值只占10.1%,而批发和零售贸易占19.5%,食品加工业占20.3%,餐饮业占10.2%。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日益呈现工程化和功能化发展趋势,开发出营养方便食品、模拟仿真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高级轻工业专用原料等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使农产品彻底摆脱需求弹性小、价值含量低的原始状态。
1.3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优化配置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呈现生产要素在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的特点,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对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各优势农产品产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市场化发展,使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深入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业之间、产区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和区域聚集,形成集成放大效应,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
1.4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永续利用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也曾一度出现耕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现象。很多国家开始反思长期以来依靠电气化、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普遍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渐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和要素永续利用的轨道上。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立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森林、水源、耕地建设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50年代开始推广环保型农业耕作法,鼓励农民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轮作、减耕、免耕、休耕和等高种植等耕作技术;70年代开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场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把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向生态功能;20世纪80年代,又启动了低耗持久农业研究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低耗农作的营养物质循环基础研究。
2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对农业发展方式划分的通行标准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认为,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小于40%时,为粗放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时,为集约型经济;当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60%时,为过渡型经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借鉴国际通行标准,放眼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分为四种。
2.1粗放型
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产出增长。按照马克思定义,这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总产出的增加并不依靠单位投入产出的增加带动,而是依靠各个要素同比例的量的扩张。
2.2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引起的要素替代和要素的组合配置优化,促进农业增长。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要素投入相对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大幅度增加,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整个农业行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2.3可持续型
农业发展的目标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趋于环保,生产过程趋于清洁,资源利用趋于循环,农业功能趋于多样,农产品趋于绿色。
2.4知识型
知识资源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有形的资源对农业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小,农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柱、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形态。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判断
3.1总体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左右。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由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
3.2总体相当于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美国达到85%左右,以色列甚至达到96%。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且正在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3.3东部沿海地区的集约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实现集约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步入集约型阶段。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在57%左右,近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向集约型快速转变阶段。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超过了40%左右,总体处于过渡型发展阶段。
4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要承担美国、加拿大所没有的国内农产品供给负担,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荷兰、以色列等人口小国的高效农业道路,必须在解决好农业资源紧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视和重点解决以下矛盾。
4.1物质依赖性增强与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值增长率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平均保持在6.3%左右,特别是随着物质要素投入量不断加大,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现对物质投入依赖性不断加大和物质要素利用率日益下降的矛盾。从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
4.2农业投入不足与要素组配结构性浪费的矛盾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单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系列集成和标准化对接不够,不能实现整体优化组合。二是劳动力、资本、水资源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偏多,在能够使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投入偏少。三是对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预期,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供给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构性浪费严重。四是区域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农业发展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粮棉油样样都产,瓜果菜样样都种,猪牛羊样样都养,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特色,单位资源投入经济产出不高。
4.3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下降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农民,通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这就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在低水平上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巨大的矛盾。
4.4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
多年的高强度农业发展和农民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统计,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足1.5%,含量低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约有75%以上的湖泊水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每年生产的7亿多t秸秆中约有15%被露天焚烧,一些重要的野生植物群落已经消失或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间已经成了相互制约关系,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深层次矛盾。
5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构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要素组配和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素质提升、循环发展和生态修复“四大战略重点”,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推动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是20工作重点,更是长远发展战略,具体由四大战略重点构成:
5.1科技创新战略
创新模式上,由单项技术突破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创新转变;创新组织上,由创新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简单组合向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集群创新转变。在具体推进上,沿海和内陆发达地区主要围绕解决单个生产环节物质要素投入报酬递减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主要围绕物质要素集约化投入和提高要素之间的组配效率开展科技创新,西部地区主要围绕资源合理利用开展科技创新,垦区主要围绕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综合配套开展科技创新。
5.2循环发展战略
在产业内部,由抓单一生产环节向抓生产环节的循环式组合转变;在产业之间,由抓单一产业发展向抓产业协同发展转变。通过不同生产环节、产业之间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以沼气建设为龙头,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稻田养殖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促进农业内部物质高效转化、能量循环利用。
5.3素质提升战略
在提升途径上,由学校教育向农村义务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在提升目标上,由文化素质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转变。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与农民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在具体推进上,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专科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4生态修复战略
在资源利用上,由先开发后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在污染防治上,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转变;在建设手段上,由政府行政推进向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调动与机制带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和建设资源生态环境的合力。在具体推进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篇十九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新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于xx月xx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xx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