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模板14篇)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美的方式,我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除了文字描述,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表、表格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和信息,使总结更加直观和清晰。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和绩效。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一
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众多的企业文件在流转,其中肯定有重要性文件,有的甚至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如果这些信息在通用过网络传送时被竞争对手或不法分子听、泄密、篡改或伪造,将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信息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今企业的商务活动,基本上都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企业的生产运作、运输和销售各个方面都运用到了信息化技术。如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出产地等信息来建立一个原材料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对原材料的采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跟多的采购建议和对策,实现企业电子信息化水准。有关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小企业对网站的应还处于宣传企业形象,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收集客户资料这一阶段,而电子商务这样关系到交易的应用还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企业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商业渠道信息。中小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二、电子信息安全技术阐述。
1、电子信息中的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送更为安全和完整,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其中对称加密通常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实现,包括明文、密钥、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有所不同,非对称加密需要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个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必须配对使用,用公开密钥进行的加密,只有其对应的私有密匙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进行的加密,也只有用其相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
加密技术对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在发送电子信息时,发送人用加密密钥或算法对所发的信息加密后将其发出,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取信息,他只能得到密文,密文是无法理解的。接受着可以利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成明文。
2、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邮件炸弹,病毒木马和网上黑客等对网络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企业的信息化使其网络也遭到同样的威胁,企业电子信息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针对网络不安全这种状况,最初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就是防火墙。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中防火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阻止非黑客的入侵,电脑信息的篡改等。
3、认证技术。
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是认证技术的两种形式,消息认证主要用于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用户通过消息认证来确认信息的真假和是否被第三方修改或伪造。身份认证使用与鉴别用户的身份的,包括识别和验证两个步骤。明确和区分访问者身份是识别,确认访问者身份叫验证。用户在访问一些非公开的资源时必须通过身份认证。比如访问高校的查分系统时,必须要经过学号和密码的验证才能访问。高校图书馆的一些资源要校园网才能进行访问,非校园网的不能进入,除非付费申请一个合格的访问身份。
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的主要安全要素。
1、信息的机密性。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机密性工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信息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企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又能确保信息安全性已成为各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中小企业都利用电子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个企业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硬件故障,对这些网络故障带来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从而确保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3、信息的完整性。
企业交易各方的经营策略严重受到交易方的信息的完整性影响,所以保持交易各方的信息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对交易各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在传送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丢失,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
四、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1、构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除了使用安全技术以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般中小企业中,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如果安全管理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围绕着这一制度来选择和使用安全管理技术及手段将无法正常进行,信息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完善,严格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影响很大。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安全工具是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2、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应该利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通过企业这一网络平台发布技术标准,安全公告和安全法规,提供信息安全软件下载,安全设备选型,提供在线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场所。
3、定期对安全防护软件系统进行评估、改进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不断被发现的同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安全防护软件系统也应该不断的改进,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
小结:
各中小企业电子星系安全技术包含着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等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中小企业办公室逐渐趋向办公自动化,而且还确保了企业电子信息安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二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谈现代企业质量管理
摘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全新质量管理理念
我们的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质量水平,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要把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有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这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之所在。
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高的产品质量这个通行证就可以开发新的市场,寻求新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业务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而且要管工作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由此,促进企业各方面专项管理工作的改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重点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及实践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2.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桥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 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 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于献忠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三
随着iso9000族标准在企业的推广和深化,已引发人们对“iso9000问题”的理性思考,其中最突出的是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在iso9004-1:1994中,“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要素明确指出;“以财务用语来度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有效的质量体系对组织的盈利和亏损的影响至关重大,特别是通过运作的改进从而减少了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以及提高了顾客满意时更是如此。”标准为解决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企业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来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对于获证企业来讲,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尽快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在实现扭亏、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质量体系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关于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对获证企业来说,“取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护照”,是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的手段,但不少企业是为“取证”而“取证”,未从本质上认识到“取证”的目的是以适宜的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导致“质量体系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根本原因。企业应彻底转变观念,丢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测算每道工序的目标成本,逐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职工;将其与职工的工资收入挂钩,使每一位职工都切实体会到市场的压力,树立市场观念。企业应形成一种用货币价值的作用来激励和调节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气氛;废弃非理性的决策,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真正走出“管理是摆设”、“管理是花架子”的认识误区。
管理资料。
切实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制度)、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首先,质量成本目标应与质量目标有机衔接,质量成本目标应是质量目标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管理职责和有关质量体系文件中,规范每个职工的任务、职责和权限,明确考核标准并坚持考核,真正体现出质量经济性和质量成本的思想。
第三,根据企业实际确定适宜的质量成本科目,健全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任务、职责和权限,使其成为质量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第四,健全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中心的质量信息反馈管理系统,理顺质量信息流通渠道,及时收集、分析、处理、传递有关质量信息,供企业领导决策时参考。
建议之三:注重培训提高素质。
“以人为本”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首先,对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成本在企业各项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质量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使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其次,对质量管理人员、有关技术人员和统计、财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这些人员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培训应分阶段,以交流为主。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初期,主要学习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以及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学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质量体系结构和实际运行情况,独自提出一套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然后,综合学员的方案和意见,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第三,随着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
建议之四: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应突出重点,在对企业质量成本现状作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质量费用的开支情况,提出重点控制的质量成本二级科目或关键工序一次合格率(通过率),使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效益明显,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以有利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推广和开展。
iso9000族标准提出的企业管理思想仅仅是最基本的质量保证要求,只有深刻领会标准的精髓,利用各种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包括质量成本管理原理和方法)才能使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井有效地运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四
各位领导、同仁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质量是一种态度。
质量是一种态度,产品的质量在我们每个员工的手中。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对于质量,我们不光要“心动”,更重要的是“集体行动”。在工作中我们各工种要倡导团结合作、忘我奉献的工作作风,强调增强内部凝聚力,为提高技术素质,练好我们的手,岗位上有师傅带徒弟,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心贴心地学。只有我们全体员工的技术都过硬,我们手中的产品才会无可挑剔。
那么,如何保证员工都尽职尽责地保证产品质量呢?我以为,要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事无巨细,层层把关。以风电增速机为例,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按照公司打造一流的风电增速机生产线,成为国际知名的风电增速机供应商的目标而尽职尽责。但是风电产业投资大、规模大、牵涉到设计、工艺、生产、设备、销售、售后等多个部门。要实现总的目标必须要从小处入手,将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员工具体的工作职责之中,激励大家从细微的工作做起,从自己做起。比如加工一件齿轮看似简单,但也要经历车、磨、滚齿、磨齿、钻孔等数道工序。所以说,质量无小事。
一是要强化全员质量责任意识。一线的工人大部分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做自己份内的事情,管理与自己无关。这就造成了各个环节质量意识的脱钩。因此,向基层灌输质量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传下去,把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做到浅显易懂,符合工人的口味,让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把握得了。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落实下序检查上序,各工序互相检查的工艺纪律。
二是要切实加强质量追究的责任。比如磕碰划伤这样看似琐碎的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也许因为中间工序多,转运次数多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但是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之前多采取预防措施?如果每个环节的参与者层层负起责任,严格把关,抓好细节措施,并且像爱惜自己眼睛一样爱护产品,那么,平时容易疏忽的对质量不负责任的现象是能够避免的。
三是要把握好“责任”的度,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效益的关系。一直以来,有的员工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产品质量就会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产品质量与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试想,产品质量搞好了,减少了返工,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实际上就是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看待质量与责任的关系,质量是出击的箭,责任是发射的弓。只有弓的弹力无比,才能射出所向披靡的箭。不光是我们精衡公司,整个集团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绷紧一根弦,张好一张弓,齐心协力射出“做强做优做大”中国二重这支展示雄风的利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五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本文以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企业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保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管理的要求,彻底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和不合格建筑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完成建筑工程的生产与交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步入世界先进技术国家行列。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一些工程管理人员思维模式相对僵化等原因,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性,致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1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缺少对工程管理的重视。有不少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常常忽视对工程的管理,特别是一些基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基层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受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工程管理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完成;二是一些建筑工程现场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无法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建筑企业中工程管理人员有限,而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就更加缺乏;三是建筑行业及社会还没有对工程管理形成足够的重视氛围,造成工程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化。
1.2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在一些地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采取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技术出现严重的脱节,这样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在多个环节出现问题,极大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
1.3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建筑业管理技术与水平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足。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建筑工程相关单位仍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一些建筑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建筑工程管理机构,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管理机构,但其人员在人事关系等方面与其它机构还是存在复杂的关联,影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二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思维创新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管理思维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化,任何理论体系的完善,前提都要进行主观意识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模式创新才能促进建筑工程实践的发展,才能将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形成创新性的理论体系。
2.2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做好各项工程管理工作,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工程管理思维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思维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施工过程管理。
(1)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是否遵守操作规程,要求符合图纸规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2)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
2.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措施。
(1)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
(2)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由于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3)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每个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养成不断学习提高的好习惯。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技术标准,学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还应积极参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有关建筑工程的科研活动。
3.制定和修改施工进度。
(1)制定进度计划。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
(3)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4.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必须根据预算和施工进度,月初做出用工、用料以及机械数量,结合市场价格计算出本月控制指标。施工过程中,依据分部分项对每天用量连续记录,完成一个分项后,应同控制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找出存在问题,以便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
5组织管理要加强,人际关系要建立。
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集体的凝聚力,这一个集体有没有动力,有没有良好的集体观念。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好比一个施工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强,班组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利,越有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一个集体的风气好坏,会影响每一个施工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技术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员都必须了解每一个施工班以及施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班风,使之自觉遵守施工规则和执行安全的规范,并自始至终地遵守这一集体无形的准则。
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方法要应用成功,必须明确其专业要求和管理方法应用目的调查进行该项目管理所处的环境,以便对选择管理方法提供决策依据选择适用、可行的管理方法对所选方法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制定保证措施在实施该选用方法的过程中可加强动态管理,使之产生实际意义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以提高管理方法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创兴.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今日科苑,2010,(08).
[2]熊利华,王启根.谈如何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0,(06).
[3]颜耀武.浅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4]张锋.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六
各位领导、同仁们:
无数知名品牌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要用可靠产品赢得用户的信赖,从而开创一流的品牌和市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巍然不倒。
在中国,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发展壮大的企业当中,海尔可谓独树一帜。1984年海尔的前身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员工质量意识非常淡漠。在规模、品牌都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海尔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次年4月,在海尔投产的1000台电冰箱中,检查出76台不合格,海尔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冰箱当场砸个粉碎,在场的职工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变成了一堆废铁,都流下了羞愧的泪水。职工内心的强烈震撼和领导层的大刀阔斧斩断了海尔员工对质量问题心存侥幸的劣根。从此员工的质量理念得到了整合,一个斩新的海尔就在这种质量理念中起飞了,经过十几年的披波斩浪,他们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地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我从海尔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内在因素:那就是质量理念的普及和宣传正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根基。
讲到这里,我想起近期轰动全国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2018年7月15号,长春长生被曝出编造疫苗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和设备,造成疫苗使用者人生安全没有保障,性质恶劣。7月16日,长生生物发布召回公告,对涉事批次疫苗进行全面召回。随后各省疾控中心纷纷宣布停用此公司涉事相关药物。经此,长生生物这家生产疫苗的巨头失去了社会的认同,损失惨重!通过此事我认识到:企业不尊重产品质量,必将为质量付出沉痛代价!
众泰是一家正处于上升期的国产汽车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汽车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小到客户的驾乘体验,大到对于生命财产的保障,都是影响到客户对众泰的认可。因此对于整车质量零缺陷成为公司上下共同的目标。公司也全面展开员工质量意识活动和供应商质量共同提升计划。
愿不久的将来,那些扎实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措施如源源不断的活水在我们的工作中奔流不息,让我们持之以恒地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产品打造属于众泰的大国品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七
摘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第一文库网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全新质量管理理念。
我们的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质量水平,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要把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有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这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之所在。
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高的产品质量这个通行证就可以开发新的市场,寻求新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业务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而且要管工作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由此,促进企业各方面专项管理工作的改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2.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桥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于献忠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很荣幸在这里代表迪尔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天润化肥项目部参加天润化肥集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质量月”活动。今年的质量月是国家第21个质量月,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7部委研究决定20某某年质量月主题为“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
质量如影随形,小到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大到施工质量建设,都离不开质量的保障,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质量的竞争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支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开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这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所共识。对于指导我们技术施工单位来说,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工程质量当作市场竞争的法宝,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紧紧围绕天润化肥集团“树质量法制观念、提全员质量意识”这一质量月主题,紧抓工程施工,落实安全生产,确保施工质量。
一、转变工作作风,多一份细心,少一份粗心;多一份责任,少一分推诿。如果说质量是保障,那么做好岗位工作就是前提,如果没有前提的辅助,就没有硬件的保障。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熟练技能,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对自己的岗位责任负责,莫让一次缺陷从自己手中溜过。
二、认真落实《工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中有关要求,贯彻并落实《关于学习贯彻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通知》及《关于贯彻落实工程质量十六项反事故措施的通知》,以质量事故和质量通病的防治为核心,结合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加强对文件的执行力度,完成每一步对建设工程准确的质量跟踪。
三、在人、机、法三大施工要素中,人的要素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本次“质量月”“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主题理念的提倡,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岗位练兵等群众性活动,组织一次“反事故”专项检查,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开展一次质量问题大讨论。在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采用宣传、培训、组织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而提升现场施工质量。
纵观中外的企业发展史,不难看出大凡是能够一直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端,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企业,无一例外的共同特征都是以质取胜,从而获得顾客的支持和信赖!这个“质”字包含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等,所以说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保证质量也就为企业的源源不断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为使公司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从每一部做起,针对现实施工状况,主动加强质量培训教育,提高施工质量,时时刻刻将质量铭记于心,那么我们肯定能够在这样一个金璨的9月收获一个成功的20某某年“质量月”!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九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企业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保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本文以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企业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保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管理的要求,彻底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和不合格建筑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完成建筑工程的生产与交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步入世界先进技术国家行列。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一些工程管理人员思维模式相对僵化等原因,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性,致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1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缺少对工程管理的重视。有不少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常常忽视对工程的管理,特别是一些基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基层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受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工程管理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完成;二是一些建筑工程现场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无法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建筑企业中工程管理人员有限,而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就更加缺乏;三是建筑行业及社会还没有对工程管理形成足够的重视氛围,造成工程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化。
1.2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在一些地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采取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技术出现严重的脱节,这样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在多个环节出现问题,极大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
1.3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建筑业管理技术与水平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足。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建筑工程相关单位仍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一些建筑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建筑工程管理机构,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管理机构,但其人员在人事关系等方面与其它机构还是存在复杂的关联,影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二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思维创新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管理思维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化,任何理论体系的完善,前提都要进行主观意识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模式创新才能促进建筑工程实践的发展,才能将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形成创新性的理论体系。
2.2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做好各项工程管理工作,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工程管理思维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思维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管理。
(1)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是否遵守操作规程,要求符合图纸规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2)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
2.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措施。
(1)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
(2)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由于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3)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每个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养成不断学习提高的好习惯。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技术标准,学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还应积极参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有关建筑工程的科研活动。
3.制定和修改施工进度。
(1)制定进度计划。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
(3)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4.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必须根据预算和施工进度,月初做出用工、用料以及机械数量,结合市场价格计算出本月控制指标。施工过程中,依据分部分项对每天用量连续记录,完成一个分项后,应同控制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找出存在问题,以便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
5组织管理要加强,人际关系要建立。
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集体的凝聚力,这一个集体有没有动力,有没有良好的集体观念。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好比一个施工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强,班组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利,越有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一个集体的风气好坏,会影响每一个施工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技术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员都必须了解每一个施工班以及施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班风,使之自觉遵守施工规则和执行安全的规范,并自始至终地遵守这一集体无形的准则。
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方法要应用成功,必须明确其专业要求和管理方法应用目的调查进行该项目管理所处的环境,以便对选择管理方法提供决策依据选择适用、可行的管理方法对所选方法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制定保证措施在实施该选用方法的过程中可加强动态管理,使之产生实际意义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以提高管理方法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创兴.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今日科苑,,(08).
[2]熊利华,王启根.谈如何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0,(06).
[3]颜耀武.浅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
[4]张锋.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十
经济学家通常以外源融资方式为特征,将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类: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从美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二者都是以内源融资为主,注重企业留存收益的积累。但在外源融资上,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市场,而日本企业则主要依靠银行。
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企业融资基本上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即内部积累占主导,其次是债务,最后是发行新股。而日本则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国家,在战后很长时间内,日本企业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从股权结构上看,美国企业奉行股东利益至上原则,企业股权高度分散,股权流动性强。日本企业所有权结构表现为以较高比重的法人资本和以较低比重的个人资本相结合的特征:企业股权高度集中,法人相互持股,股权流动性差且股权结构相对稳定。
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文化法律环境、税收体制、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治理模式、破产重组方式等。以下从制度环境、模式风险以及经济绩效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美日企业融资模式的差异和共性。
1.企业融资结构形成的制度因素比较。
(1)文化和法律环境。美国实行普通法系,注重力量的制衡和权力的分散,推行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产权制度,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美国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因此美国企业的股东大多是个人股东,企业股权高度分散。日本是集权制国家,实行大陆法系,对于产权的界定较为模糊,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忠诚和服从,企业股东多为机构法人,实行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企业制度,从而既确保了企业的长期稳定,也为实现法人控股提供了重要的微观基础。
(2)税收制度。美日都实行以所得税为核心税种、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美国针对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实行双重征税,从而诱导企业将利润更多地用于追加投资和弥补折旧。日本政府对股息的课税较高,但对股东的资本利得部分是免税的,使得企业倾向于扩大投资规模,加速了折旧和技术进步。所以说,美日的税收制度使得两国的公司都倾向于将税前利润用于追加投资,这也是美日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据较大比重的主要原因。
(3)融资体制。格林斯潘将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视为具有互补关系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当直接或间接金融当中一种失灵时,另一种可以担负起稳定金融系统的责任。美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商业银行禁止从事股票交易活动,企业所需的外部资金只能通过证券市场融通,这也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本银行业发达,商业银行既是企业的债权人也是企业的大股东。银行向企业提供商业资本的同时,承销公司证券的发行工作。
(4)市场秩序建立的基础。美国是市场导向型经济体制,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两国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的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对企业融资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美国实施明确契约市场交易机制,即契约的实施依靠第三方所强加的明确惩罚来约束。比如美国产权法规的执行非常严格,市场违约成本很高,法律条款所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各项规章相互弥补,有利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日本的市场交易机制是一种隐含契约方式,既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也没有监督契约实施的第三方权威机构,违约方不会受到第三方的强制性惩罚。日本的银企关系就是建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之上。
2.融资模式的风险比较。
(1)流动性风险。美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条件。为防止外国资本的进入,日本实行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造成了日本股市的流动性很差,企业不能在证券市场筹资,又不得不转向银行贷款。这显然违背了股市作为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功能的发挥。
(2)价格波动风险。美国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必将伴随着大规模的投机行为,经常出现股价的大幅波动。而日本股市的低流动性极大地降低了投机行为发生的概率,企业股价较稳定,但日本企业是典型的高负债经营模式,银行风险无法分散,造成了金融体系风险高,泡沫成分大,特别是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之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权,资本市场也不能发挥“后备军”的作用。
(3)委托———代理风险。尽管美国拥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会计核准、限制关联交易等法律约束条款,但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于企业的行为不能完全掌控。日本银企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银行对企业的真实信息非常了解。所以单就模式本身而言,在代理风险上日本模式要低于美国模式,但日本由于股东权力的架空,导致了经理人权力过大,反而增加了委托-代理风险。
3.融资模式的经济绩效比较。
(1)融资模式对企业治理的影响。融资结构不但是对融资契约的选择,其实质是通过产权主体相互依存、共生互动的制衡机制而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
1)股权治理。法人相互持股造成了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稳定,法人企业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法人股东不会抛售所持的股票,从而造成了股市的流动性差,股权治理机制失效。
美国企业的股权高度分散,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的投票权限很小,不能对公司决策产生影响,所以只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行使投票权,使企业经常面临“敌意接管”的市场约束。
2)债权治理。债权融资契约有效性的前提是债权契约能够被履行,企业债务如不能按期偿还,那么企业的信用等级就会下降。美国企业债权契约的履行建立在声誉机制基础上,美国的破产法规非常严格,偿债信用等级十分明晰,拥有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日本主银行对企业采取相机治理模式,正常情况下,主银行不干预企业的行为,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和开立账户、与企业高层沟通等方式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当企业业绩非常差时,主银行会通过更换管理层、破产接管等方式,对企业行使控制权。因此说日本主银行对企业的债权约束力较小。
3)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对经营者的监督可分为董事会监督与市场监督。美国企业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所占比重较高,外部董事通常会得到股息分红、股票期权等物质激励。董事会通常包括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在日本企业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例远低于内部董事,而且外部董事大都来自企业集团中相互持股的公司、银行,所以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掌握在内部董事手中。董事成员一般会获得事业型激励,如职务晋升等。股票期权等物质激励也是有缺陷的,安然财务丑闻,就是因为管理层人为地提高股票行权价格,隐瞒了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扭曲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相比之下,日本企业实施以年功序列制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更有利于经理人员忠诚度的培养。
美国有效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对经理人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一旦企业被收购,管理层将面临被更换的风险;另一方面,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使得经营者不得不以良好的表现来维护自身的声誉。由于存在着“债券软约束”、法人股东监督流于形式以及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的失效等问题,日本企业内部经理人控制问题严重。
(2)融资模式与金融市场效率。
1)资源配置效率。在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上,美国的证券发行实行核准制度,发行主体自我承担风险、自我约束。
日本资本配置权的'非市场化使得资本的使用效率大大下降,利率被人为地限制,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形成了“超借”、“超贷”局面。
2)金融市场监控效率。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市场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监控机制是不同的。美国的监控体系是分离的、相互独立的,事前监控主要基于有效的信息披露、独立审计等制度,通过证券评估机构完成的;事中监控是股东以“用脚投票”方式对经理层进行监控;事后监控则是靠有效的外部接管市场和严格的破产法规实现的。相比之下,日本对企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任务全部由主银行承担,三个阶段统一于主银行对企业的治理中,主银行通过相互持股、派遣董事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此外企业集团的成员也会相互监督。
3)企业退出效率。美国和日本对企业破产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在美国如果银行对企业施以同情心,那么它将失去破产程序中的优先索赔权,所以银行会争相对企业逼债,加速企业破产进程。相反日本主银行通常会接手企业的不良债务,分担企业的风险对企业进行救助。所以,美国模式使企业时刻充满危机感,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而日本的模式则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3)融资模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期,以信息技术、高科技服务、生物制药、海洋技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股市飙升的主力军,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美国发达的证券市场(包括nasdaq在内)、经理人市场使得资本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流动性非常高,价格机制确保资源向优势产业、朝阳产业配置,从而为美国经济实现长达120个月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日本在战后实行的银行主导型企业融资模式,为日本经济在短时间内恢复和飞跃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但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收益的良好预期和日元的升值,日本聚集了大量的国际财富,日本企业将土地、股票等投机性很强的资产作为抵押,商业银行也放松了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争相把资金借给企业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于是形成了放贷-泡沫膨胀-放贷的恶性循环,银行资产直接受到了股市波动的影响。泡沫经济的破灭最终使日本银行业背上了巨额不良债权的沉重包袱,使日本陷入了十多年的“复合萧条”。
三、结论与启示。
美日企业融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各具优势,不能概括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因为一国企业融资模式和金融体系归根到底是服务于经济发展,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制度、法律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税收制度、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相联系。对于我国来说,内源融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企业的首选,此外应培育多元化的外源融资模式,加速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协调各融资主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种融资模式的优势互补效应。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十一
从广义上讲,碳信息披露属于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研究范畴,但碳信息披露属于新兴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研究。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有碳披露项目(carbondisclosureproject,简写为cdp)的调查问卷、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改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关于气候变化的披露》、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的《关于气候风险披露的全球框架》、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草案》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指南》[1]。上述披露框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企业应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其中cdp主要调查企业管理者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和机会的认识、企业关于ghg排放的核算和ghg减排情况,以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措施。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投资者关心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关注企业面临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以及企业ghg排放可能带来的财务影响,建议企业通过“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上述相关信息。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认为,企业应披露历史、现在、预期的ghg排放信息和拟采取的排放管理战略,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以及与ghg管制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该组织强烈建议企业将其所倡导的框架与强制财务报告、cdp项目、全球报告倡议及其他披露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披露框架涉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分析、源自气候变化的监管风险、有形风险、ghg排放信息等内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企业根据所适用的监管路标来确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的内容。在国内,张彩平等人和谭德明等人从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管理、碳减排审计三个维度提出了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框架[23]。张巧良认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可比性是决定信息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但cdp(2003—2010年)所提供的资讯在这三方面却不够理想,而且不能反映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ghg减排措施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内在联系[45]。
(二)关于已披露碳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
doran和quinn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投资者很难获得有用的决策信息[6]。stanny认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更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评估碳管制对企业的影响[7]。hesse和kolk等认为,签约机构投资者的压力对cdp问卷的回收有着重要作用,但投资者很难据以评价碳减排措施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89]。
freedman和jaggi认为,母公司所在国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企业所披露的碳信息不利于股东了解投资对象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欧盟国家的公司对与气候变迁有关的信息披露明显劣于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碳排放的变化与信息披露之间并无内在联系,现有的披露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业绩[1011]。
(三)关于碳排放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
matsumura等的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与债务资本成本正相关[12]。chapple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低碳排放企业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受到市场更加严厉的惩罚,这一处罚力度预计将达到企业总市值的6.57%[13]。johnston等以美国电力企业持有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为替代变量,就资本市场对企业持有排放配额的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放权配额具有资产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但资本市场更看重排放权配额的资产价值[14]。
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已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但专门针对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关于碳排放强度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不能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因此笔者随机选取2010年入选s&p500指数的85家企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时,以是否受到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简写为epa)《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的管制为标准,本文将样本企业分为高碳排放企业和低碳排放企业两个亚样本,研究政府管制对企业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
随着碳减排监管制度的日益严厉,企业的碳排放量将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环境信息,供应链厂商、普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碳足迹信息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任何碳减排措施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但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碳减排措施,就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并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因此,企业的碳排放量不同,企业所面临的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水平也将有所不同,资本市场对企业碳排放风险进行定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并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二)监管环境、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
相对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和更严厉的监管环境。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真实的碳管理绩效具有不可观察性,他们只能凭借所搜集的碳管理信息分析被投资企业可能面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据此来预测被投资者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和评估投资对象的价值,从而决定自己预期所要求的投资报酬。从实施碳信息披露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碳信息披露质量通过作用于资金成本而直接影响企业对自身投资项目的评价标准,间接地影响企业预期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可能被资本市场看做是企业将碳减排纳入其长期战略规划和运营系统的一种“承诺”,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十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你们好,我是来自质保部的丁晓婉,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托起的质量]当世纪的钟声还在耳畔回旋的时候,当熊熊的奥运之火还未燃尽的时候,当辉煌的世博还在举办的今天,面对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祖国,我们不禁要问,支撑这些成就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技术,有人说是品牌,还有人说是团结,而我认为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时势下民族企业的质量才是根本。
首先,就要人人明确“人的责任心在质量中的作用,一人把关一处安,人人把关稳如山”的观念。这说明质量是人控制的。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管理机器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器决定质量。质量也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产品质量是我们每一个职工干出来的,而不是质检员检查出来的!因此应该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就像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发生在美国三哩岛的核事故,他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并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如果没有他们故意违反操作,就没有地球上的一系列生态破坏。所以要想提高核电的质量,就必须让每个员工拥有很强的质量意识。
再者,要把核电质量抓好,这里需要每位核二三员工敢于跨越自己心中那一道“心墙”。自古以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就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责任。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是一个易犯的错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和负责任的职工,都会为事情结果负责,而不是推三阻四,逃避责任。在我看来,认识错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更不愿意认错。在中国以往的历史经验中,例如三国有名的军事家曹操,明知自己犯错可就是不认错。如果认错要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宁愿选择牺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一种缺点,作为一名普通职工或者管理者,应该先学习如何认错,为事情的结果负责。然而,不能由于认错而指责某人,也不应该由于认错而要其负起过失的责任,把矛头指向他。多数情况下认错有助于事情的解决。最后,要想把质量意识提升上去,那就要注重细节。注重细节就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的风气,乃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迫切的需求,也是我们核电建设的迫切要求。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就像在核电,我们之所以把工作分的那么细,就是要每位员工把好质量关;因为质量是在一个一个小小的细节中打造出来的,我们只有把细节做好了,才会把质量提升上去,总之,无论你的产品广告有多么漂亮,包装有多么华丽,但是如果没有质量,那么这个企业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质量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只有把讲究质量放在整个工作的第一位,把它作为重中之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优质高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一座座核电拔地而起,当一艘艘火箭翱翔太空,当一家家喜笑颜开的时候,欢声笑语凝成一句话:质量决定生命!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十三
物联网是企业生产发展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举措,它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它对企业的自身管理也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质量责任的划分将更加明确。
rfid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提供的第一道管理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一件产品都被“贴上”了专属于其的标签,所有关于其生产质量的信息皆囊括与内,更加方便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跟踪监控与管理。这是物联网技术的一大特色,它使得产品的加工生产更加透明,在对产品进行责任追究时也能够一眼锁定,简单明了,更加明确责任认定。
曾经的产品独立性与个体性由于社会化大生产而被抹杀,但如今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些东西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1].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制造者的行为依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限制,但作为一个个体其在工作中由于个体性而产生的自豪感也得以提升,因此在工作中也会更加投入,从而提高了制造产品的水平质量,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方面取得傲人成绩。
(3)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管理,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更加严谨科学,借助物联网的管理理念,企业可增加更多宣传广告方面的内容,增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伴随这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实施管理后,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产品的水平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从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信任度。
1.1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一条有序的加工线,这其中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会参与其中。而在生产型企业中其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才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方面,因此企业的供应链由产品来决定,供应链不可能是单一的出入,由于复杂的产品设计以及产品销售,企业需要大量的供应商,而伴随着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的形成,企业势必要多出一笔供应成本[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跨国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部门去应对供应方面的需求,包括采购经理、工程师以及设计师。这些人组成一个“跨职能团队”,专门帮助企业进行供应谈判,通过协商谈判帮助企业拿到最低成本产品,降低企业成本。尽管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但国内大部分的企业依旧有心无力无法组件较为高效的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系统。
1.2质量管理未能实现全员参与。
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件繁琐且严谨的工作,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既需要组织、领导、决策的基本工作职能,又需要预测、调研与计划等经营功能。因此,组织中的某几个人或者某几个部门是无法完全管理企业的,只有所有组织中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然而在真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往往由领导者直接管理,忽视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可能,同时由于管理技术不成熟,一些企业也很难让所有部门都参与企业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企业还是直接由高层人员管理,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变成了纸上谈兵,很难再实际管理中实行。
1.3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基础。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只有管理机制成熟,企业才能在制度中稳步前景。但目前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得尚不够完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采集手段与也没有基础的企业数据库,而另一些企业虽然在平常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进行基础数据采集,但却没有妥善保存,没有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既没有严谨科学的数据依据也没有市场调研的基本信息,仅靠几个人凭以往经验加之想象力就直接决策,这样在决策之初就会为后期的实施埋下个各种困难。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2.1基于物联网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从供应链入手,在企业发展之初就将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产品信息系统,在日常管理经营中所有供应环节的所有产品都能够有确切的产品资料,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且公开透明。
(1)原材料的采购。
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在采购之初就充分的掌握所有合格供应商的具体资料,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实时监控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以及货源组织情况。从而避免产品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责任人的情况,使产品责任更加公开透明[3].
(2)生产环节。
在rfid技术的应用下,使企业所有的流水线产品加工过程变得透明,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加智能化。
(3)企业库存控制。
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物联网技术管理系统,通过epc标签识别技术帮助管理所有原料与配件的入库、出库与盘点。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所表现的消息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适时补货,减少缺货和压货的可能,帮助企业生产有条不紊的进行。
(4)产品的销售环节。
企业的分销商、代理商以及销售争端的所有具体情况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传回到销售人员手中,以便他们及时进行数据统计货源补充,提高了销售的便利性与售后服务的质量。
智能化管理是物联网技术最大的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使企业的'人与人、人与物都能够快速了解管理,提高彼此的相互方式,使交互的准确度与灵活度得到提高,加快响应速度。
(1)建立智慧企业。
一个智慧型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条件:一是敏锐的感知网络,企业客户、流程以及设备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快速的通过感知网络传回企业管理层中,使企业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二是宽广的网络联系,互联网无线网以及物联网三大网络相互联系相互贯穿使得企业内所有部门都能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减低了企业爹内耗;三是将智能化贯彻到底,将企业所有信息进行价值转化帮助企业实现高效创新,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生产与创新的效率,使企业的管理控制更加精确,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基础。
(2)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企业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都在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中变得智能高科。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企业内的所有事物进行管理,确认每个环节的每个人员都在管理范围内,使员工的全面管理企业意识得以提高。
2.3基于物联网的企业数据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1)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采集数据的传统方式使建立相应的组织部门,在对文件进行登记分类后实现编码统计,然后再整理成册存入档案室方便以后查询。而现在的物联网管理技术使得数据采集变得简单快捷,在企业内部将直接建立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以及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多种系统,然后汇总成为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2)建立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使得信息成为共享资源,而物联网通过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经现实世界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物联网在运用时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通过对各行各业的各种素具资料进行整合管理与储存实现数据挖掘分析服务,通过反向控制的方式又将这些数据传回现实世界并影响现实世界,实现了对物联网事物运动与发展的控制。不得不承认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将数据挖掘这一项目变成了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早已凌驾于当初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之上。
3、结束语。
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意义,不论是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是后期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物联网技术都展现了其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因此,未来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必须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企业的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论文篇十四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使得诸多中小型企业逐步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但是市场机制以及中小型企业的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质量、服务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始终没有很好地措施。所以大多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目前的研究发现,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关领导人员没有认识到问题严重性;部门不能很好的各司其职;企业地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设备不能及时维护与更新;企业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并结合企业的特质以及不足之处,从改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合理性,科学性等角度入手解决相关问题。在当代的经济竞争中,企业一般都把iso9001这一参考作为标杆,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最终效果却各有不同,一些企业在实行该举措后成果显著,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讲效果却适得其反,其质量管理体系依然存在缺陷,经济效果也没有提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质量是指具有自身性质、符合一定的条件,产品、生产环节以及系统都囊括在内。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既在于它不仅能够符合产品使用者以及其他多方的要求,并且达到绝大数人的需求标准,这就需要使得评判准则科学合理,并且起到基础性作用,理解各方面的需求大小,例如顾客或者其他因素对其要求的标准高,程度也相应较强,效果更佳。从这一角度看,需求者的满足程度以及被服务的要求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探讨过程,就是探索在何种状态下能够给顾客带来效益最大的改观和需求,并且使得中小型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内部竞争中增加生存几率,为企业地生存带来可观的推力。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存在因而企业才能生存,又伴随着相关需求的.而提高,中小型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所以在以后的经济生活中国,中小企业需要以需求者的价值需求为核心来开展生产活动,并将以此为动力实现企业价值,凝聚企业竞争力。
在整个体系中,领导、员工、生产环节、科技实力等都作为管理体系的要素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我们从以上几点出发展开讨论:
首先领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领导把握方向的能力可以指引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所以领导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才可以做好掌舵人对企业施行更有效的掌控。例如西欧,北美等诸多发达国家对于这种理念有着更加成熟的认识,他们把领导者视为当今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质量管理的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该认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通过了大量的事实也极大限度地佐证了这一观点。领导者的开明理智,势必能够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以顾客为整个系统的主体,把握其所需,充分满足其要求,从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在不断总结的同时不断思考,在动态环境中使得公司企业发展具有计划性。其次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水平与理念,这是质量管理的十分重要一点,也是相对容易忽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竞争的氛围内,员工已经不单单要符合过去对其简单的要求的要求,更要面对当今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挑战:由简单地完成工作转变为提升效率,保证质量;充分领会企业文化内涵,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因此中小型企业不要苛刻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成本,而应把人力资源战略的重塑作为首要目标之一来进行,使得员工积极性提高,并不断成为企业人。企业员工的职业操守也影响着对工作的满足程度。
三是需求供应量的可靠保证也是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经济不断交流合作以及全球化,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相对次要的核心能力之外的内容,企业适当将权力下放,不在其创新上花费过多精力。在不断竞争中,企业逐步认识到与其关联性大的同类企业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成为一种必然,能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企业合作可以使得产业链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合理。
四是不断创新探索,研发新产品。企业要满足广泛顾客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顾客需要什么,达到何种程度的期望。依靠科技领域地创新来增加顾客的数量并满足众多需求者的不同口味。通过不断开拓新领域,增加需求者的满足感,才能为企业的收益带来长足的发展,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才有可能取得优势。
科学合理的考核系统可以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趋于成熟。例如当下比较常见的目标管理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其理念是把目标管理与考核系统融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其要求是质量目标符合促进企业效益这一本质。企业都是要提高效益的,这就使得质量管理成效在考核系统中成为一种标准,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质量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是建立激励制度,这可以使得单位与职位的不同性质得以展现,完全挖掘员工的潜能,及时高效地得到员工在工作状态下得到的成绩。
执行力度所包含的内容涉及比较多,例如不同的科学知识、方式、理念。其重要性在于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经过文化内涵的熏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执行力度对企业发展作用明显,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这些细微的因素。通过对执行能力以及力度不足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目标制定不确定,制度制定保守化,生产环节老式化并且监督措施虚形同虚设。企业应充分看清现状,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解决:
首先要提高员工意识,让其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且能完成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事无巨细,工作无论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具有责任感。从日常的一系列工作中不断总结,并且认真细致,从而得到领导以及其他员工认可,这便使得执行力度上升。
二是做好本职工作,落实到位,分工确定之后,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健全反馈机制。
三是切实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措施,建立并健全一定的奖惩制度,使得各个环节以及每个任务都得到一定的控制,并且使得员工最大限度地完成好本职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消耗甚至矛盾。针对中小型企业组成结构平坦这一现状,各个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促进结构改革,团队成为了关键的组成结构,各职能部门彼此的作用区别逐渐缩小以至于逐步演化消失。横向的结构关系越来越重要,并且使得纵深的条形分割作用减弱,互利共赢逐步在中小型企业中占据了地位。
从文章对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所展现的问题研究来讲,可以看出质量体系、考核体制以及执行能力、力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统一的体系中相互作用,彼此作为依托相互融合。企业在推不断地激烈竞争中应当逐步深化总结,对于其弊端予以充分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体系这一核心内容,健全相应的市场经济反馈制度以及质量管理安全保证机制,合理解决好企业效益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得到长足稳健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