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汇总15篇)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对行动的指导。坚持写作并保持热情,只有通过实践和不断尝试才能提高写作技巧和水平。以下是一些经过筛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启示。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现代化教学资源短缺等重重因素。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进一步的探究、拓展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更是每个科学教师的良好心愿。下面我就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课堂上培养
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开发课堂资源,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好《科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1.优化课堂、优化教学。教育专家曾说过:“课堂不是演给教师看的,不是走秀、不是搞表演的,学生更不是;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是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复杂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更科学、更简单地在整体中化解难点,获得新知。”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使课堂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地区差别等方面的差异。是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而又灵活多样。
3.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动,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而不是满堂灌、一个人霸着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生活中培养
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源于生活,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主提问,通过生活中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区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更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2、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活资源。农村学校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但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田间地头、山坡河野、森林草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教学“植物”、“动物”、章节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认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农村大多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自然景物变化多样;岩石、土壤到处可见;雨、露、云、雾司空见惯。都为科学课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这些都是农村孩子的优势,开发利用好这些素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科学探究的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二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2)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2.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数学思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可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教师可巧借“我们去植树”“货币兑换”“了解自己”等与现代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其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本无定法,以得法为贵。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学习长方体时,教师可使用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数一数面的数量,看一看它的形状,想一想其相对面的关系。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来总结其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入该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还可应用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导学案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巩固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学习的想象力。对于有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一定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一定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这种成果自然对错交织。教师不可盲目评价,不可对的表扬、错的批评,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
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探究学习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果虽有些杂乱无章、有对有错,却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教师最终要将规律性的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对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改善指导探究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出假设是学生自我探究的开始。“假设”可以是学生对结论的初步估计,方案是否可行,对结论的估计是否正确,都有待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验证。教师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筛选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或者猜想,再进行探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考的问题往往由教材或教师呈现出来,这不可取,要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不管怎样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意探究、能够探究。
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得到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探究,教师只要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协作者、促进者,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这种进程中,学生还可能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新的发现,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他们能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也学到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生活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的一切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只有植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我们的学习才会有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初中生喜欢用平常接触到的事物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上越来越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又喜欢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是引起兴趣的重要方法。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以从生活入手列举古希腊的帕提侬庙的高:宽=0.618,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画家设计出人体身材最优美的腿长:身高=0.618:1;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是0.618:1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最悦耳;自然科学家还发现: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诸如此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运用直观教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有的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数学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良好的课前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积极情感,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教师采用了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刚收到一封某个数学基金会的来信,谁能在这块三角形的下脚料上画出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可免费三日神州游。要想一举成功,请看课本。这样一来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一、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老师的教学任务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上课变得轻松简单,学到的知识能牢记于心,更有兴趣去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数学成绩还是数学思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充分备课,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形象的理解;组织数学竞赛,利用小学生对比赛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提高;设置情景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注重作业的新颖性,实现创新型思维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每一门课都需要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知道,题海战术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悖的,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充足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如何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少的练习,却收获最牢固的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老师的一项新任务。数学学习讲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没有差别的题目让学生有了惯性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种方法来解一道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不止拘泥于一种方法,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巨大的提升。 。
三、创新教学传授方式
针对小学教学方式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和深意。创新自我教学方式,改变一味教授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探索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做到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间。当然,这并不是减少对学生教材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及时地根据自身扎实的数学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的公式等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获得好成绩。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相关文章:
1.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2.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六大核心素养
4.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5.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见
6.数学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
7.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8.教师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
9.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三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成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支持力量。我们培养学生们的好素养一定要注意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舆论与班风学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良好的风气,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言论的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对全班学生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
素养的培养越早越好,须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开始,从头抓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学生的坐、言、走、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初次接触,班主任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良好素养养成的重视。期间,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仪容着装,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力求不漏。如谁说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谁字迹工整美观;谁衣着整洁得体等。同时还要不点名地指出同学身上的不足,两相对比,该选择怎样的素养一目了然。教师还要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不断地提出素养养成的新要求,还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体验或名人养成好素养的故事来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素养的热情。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而崇高的地位,学生对自己喜爱与崇拜的教师的言行都容易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平时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学生做表率,尤其要注意行为与生活细节。在培养儿童良好素养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家校配合,家校教育目标与教育要求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家长在家里除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之外,还要以身作则,尽量用自己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只是要求孩子。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并非杂乱无章,有许多程序性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尤其在学生的素养养成方面更是需要抓反复,反复抓。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实践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应运而生,如《家庭作业制度》、《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职责》等,这样实现了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好了会怎么样,违反了纪律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素养的养成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素养“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相关的有趣活动,抓住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素养让自己尝到甜头,坏素养使自己吃到苦头”。
改变不良的素养与建立新的良好素养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养成良好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素养的形成有个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与不良素养作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好素养,确保每一位同学的素养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约束下进行。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努力需要及时得到老师的承认,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增强学生成功的快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素养的进一步养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素养。教师与家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素养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养成素养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教师与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素养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素养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素养的培养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注意教育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要抱着一蹴而就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四
信息素养对中学生来说已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全面正确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技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又是传承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人的信息能力是其信息素养的核心,如果能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也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正确地使用、发布网上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要对中小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提升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教师队伍。
教师只有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学工作的信息技术领域有全面地认识和恰当的把握,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让学生深受感染,热爱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如何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
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而有些学校在介绍键盘时,指法没讲;没有讲解windows的窗口、对话框、图标等基本操作,而大讲office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五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六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得今天,需要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多管齐下 培养 英语 核心 素养
英语教学以往以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实这远远不够,英语教育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方面来考量。英语教学还要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启发创造思维,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运用媒体手段,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孙悟空,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灰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竖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 good 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 try once more!”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
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 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coffee,juice,coke,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人物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合适得体的表现及为人处世态度的综合体现。素养高低不仅影响个人的社会形象,更关乎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机会。如何培养自己的人物素养呢?在我所读的书籍中,我汲取了一些培养人物素养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自信心(200字)。
培养自信心是提高人物素养的基础。一个自信的人在社交中更加合适得体,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如何培养自信心呢?我们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积累经验、锻炼语言能力、增加自信感。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仪表,培养出端庄大方、温文尔雅的仪态,也是一种提高自信的途径。
第三段:注重文化修养(200字)。
文化素养与人物素养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是文化素养?它往往被理解为“文化艺术修养”的代名词。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们需要多读书,多看电影,多听音乐,多学习历史文化和人文知识。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还能增强自己的对话能力和自身的影响力。文化素养和人物素养的提高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学会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艺术,欣赏文学,欣赏音乐等,这都是提高人物素养的必修课。
第四段:学会沟通交流(200字)。
一个具有人物素养的人,自然善于沟通交流。我们可以参加一些话题多元的会议、社交圈子或是加入社团、公益活动,不断锻炼自我,让自己的交流技巧得以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认真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并留下合适的回应、建议和意见。这样能够增加彼此的好感和信任,也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慢慢地得到自己的位置。
第五段:不停的学习和自我反思(200字)。
持续学习和自我反省是开展一切行为的基础。人物素养提高与否离不开不断学习的追求与持续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设定目标,监督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反省自己是否符合一类人物素养中的标准要求。当我们不断的自我反省之后,就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且掌握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应付自如,融洽地进行交往,体现出一个高素质的人物形象。
结论:人物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抬升自己的人物素养,提升自我价值,塑造自身美好形象,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八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国务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销售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
其次是从小事入手,进行道德实践,培养良好习惯。小事虽小,但只要其善,就需践行,而且做小事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孕育和培养起来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儒家学说强调个人自我修养时应做到礼、信、仁、义,这四字的现代诠释就是要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要在行为实践中做到坚守信用、充分信任别人,要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做到宽容与仁慈,还要做到在对人对事上的忠厚与真诚。因此,当代大学生在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需在这四个字上多下工夫。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就要在心里把礼仪修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只有自己重视它,有意识的去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的开设的相关课程,老师和同学的言传身教,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关键就在学生自己能否充分利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如在站立、坐下、行走,握手、递接名片等行为中要注意自己每一个动作细节,不然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而且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最快,特别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常常表现得非常自信,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因此,他们对自身的礼仪修养就更重视。这是礼仪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统一。 再者,就是大学生所在的校园的礼仪教育。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穿着。学校还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 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当然,这是属于环境对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提高自身礼仪素养也是可以通过利用周围环境的文化氛围来完成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培养礼仪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九
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是职业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学到的技能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实践基础,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人生不同阶段的任务,加强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增强团结合作、开拓迸取能力,树立劳动光荣、爱岗敬业精神,使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劳动者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一种考核水平。全面、科学、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敬业精神是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模拟应聘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对能力;训练学生保持真诚亲切的目光与自然大方的微笑、恰当的手势、协调的姿态等能有效地表达出学生内在的思想与气质,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通交际障碍。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与所从事的行业。
1.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职业能力倾向及适应范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企业实习,到社会中调查等方式,从而对自己做出科学、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样,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可以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引入企业培训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企业培训模式引入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中,让大学生系统掌握职业人相关的职业能力,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环,系统认知和理解基本的职场形态。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培训和项目执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培养学生职场应对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认同。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十
人物素养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行为等方面形成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习惯的总和,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人物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分享一些培养人物素养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眼界拓展。
一个有素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还要具备广阔的眼界和高尚的思想。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阅读各种名著和经典文献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智慧,学习到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物素养。
第三段:自律和努力。
除了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拓展外,自律和努力也是培养人物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做到自律,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新事物。坚持努力,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成果,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格。
第四段:富有同理心与道德勇气。
在提高自己的素养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要注意到别人的需要并且给予关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尊敬和理解别人,体现出自己富有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的素养。同时,当我们遭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们也要有道德勇气去捍卫真理和正义,这样才能做到有担当、有责任和有勇气,让自己更具有人物素养。
第五段:总结。
在生活中,培养人物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修行,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态度和行为举止等方面。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锤炼和提高,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完善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十一
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了课改的一大亮点。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要把过去传授式教育变为指导式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过程、方法、步骤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可以通过自学或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达到理解教材,并将书本知识转变为能力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达到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设计、探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让学生分组边实验边讨论问题。如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升上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对问题讨论的结果由每个实验小组向老师汇报,老师要――加以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加以鼓励,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方式,被称作知识的“知识”。
1使学生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产生兴趣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财富,要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由此产生,使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这一节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氩的发现过程使其领悟科学的真谛。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说,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来氮气的密度会有差别?”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
2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
在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时,探究蜡烛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探究各种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学习铁生锈时,探究铜制品的锈蚀的原因与如何防护除锈的方法,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在学习盐时,探究含碘食盐中碘含量,食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学习溶洞、钟乳石的过程中,探索保健钙中钙的含量;在学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时,探索白酒中甲醇含量等等。这些探究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开放实验室等来完成。将探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既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沮丧,既能鼓励做得好的学生,又能鞭策不认真的学生。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这一次的情感体验让小老鼠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它不断地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情感丰富复杂,时时存在,所以,人的情感对人行为的控制力更大。人的情感通过人的潜意识左右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的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这是情感把握行为的一个普遍规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索的快乐。
1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充满自信和活力,热爱所教学科,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实验技能娴熟,能起示范作用,常受到学生的推崇,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许多学生会应此而喜欢化学。
2要充分发挥实验的自身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实验,讲化学变化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布置家庭小实验,用醋酸清洗热水瓶或烧水壶的水垢,上课前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太妙了!”然后与学生一起去探索醋酸为什么可以洗掉那些水垢?再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意志的总和。结合课本内容不断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例如,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说,体现了他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莫瓦桑首次制得氟的过程,体现了他崇尚真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中学生除了掌握那些基础性的科学规律外,应该掌握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让学生终生受用。例如讲解煤和石油时,向学生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造成了空气污染,同时还应讲解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科学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讲解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介绍氢气作为能源有三大好处,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用水制氢气的廉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天长日久的反复学习,积极探索,更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引导和培养。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我们的教学铺平了道路,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科学探求的条件,为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十二
当人类社会的步伐迈入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的一大课题。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形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采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信息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一)教育观念现代化(二)教育内容信息化(三)学习方式自主化(四)师生交往平等化。
二、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新特点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信息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
(一)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基础的建构者
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二)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的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三)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在此,我们结合他们的做法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的角度来谈谈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二)为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阻碍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步伐。据对304所学校的抽样调查,约有85%的抽样学校软硬件配备不足,未达到国家教委要求的配备情况。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据一项对部分设备较完善的学校的调查,有超过5096的学校只有少数教师会用电脑或是几乎没有教师会用电脑。据对304所学校1991―1994年电教经费支出调查,用于人员培训的仅占2.74%,这与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硬件、软件、人的培训各占1/3,相去甚远。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信息素养(hformation1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另外,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低,而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其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结束语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十三
[内容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字]信息时代角色转换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十四
科学素养:世界上一般概括为三个部分,即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使用两年的时间里,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这一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使用这一教材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象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活动的能力。
《科学》这一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我想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深有体会,学生进行一时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但要长期坚持,很多孩子会中途放弃,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进行培养,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在这一方面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课外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锻炼机会,我觉得非常好,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对于科学素养,国际上通行的解释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对科学技术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这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转变教学观念,对知识进行筛选,完善学习内容。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
2.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由实验得出的,由假设到实验验证、由实验现象到本质分析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构建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会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是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对某些化学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如:在科学探究制备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时,我首先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试剂,按照教科书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制得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而制得的氢氧化亚铁由白色立即变成灰绿色,为什么呢?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铁的化合价,得到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与氧气接触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不让氢氧化亚铁接触空气?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各抒己见,几分钟后,各组陈述自己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将水煮沸;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加植物油;将空气赶出。在探究过程中,有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将钠放入上面覆盖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实验设计,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经过这位学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获得实验成功。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使我和学生都体会到探究的愉悦,很有成就感。
2.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意识总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创新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和设问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问题设立台阶,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创新动机。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
1.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学习凸显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增强环保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养成勤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如炒菜何时放盐?不同型号墨水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鉴别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汤等等。这样学生在应用、解释问题时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素养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亮点,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发展教师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探索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刘新知.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心得篇十五
景德镇市电教馆肖q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社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要进行变革,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本文从信息素养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问题上作了一些浅显地探讨。
关键词: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培养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也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就已经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当时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他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而如今信息素养的含义已演变成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具体的包括了以下几种能力:
一、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计算机、传真机和网络传播工具等。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三、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获取,实现信息评价和创新的能力。
四、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五、创造信息的能力,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后,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现有的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产生新的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信息。
六、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七、信息协作的能力,利用信息媒介实现和外界与他人的和谐协作的关系。
八、信息免疫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试问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1.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积累的常规教学经验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也并没有很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加强信息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针对目前教师对信息“重检索轻利用”的现状,要有意识地训练教师的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
2.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多在网络上进行阅读。当代信息技术使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教师如果经常光顾网站,就会不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资源,极大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这些不是书本这种古老的传媒载体所能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取更多不同方面的经验教训,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这种武器,并能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总结和运用。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3.经常性使用多媒体或电脑上课
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课程的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要说等到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早在月教育部就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目标即: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显然,《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使得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有了根本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是通过研究性、协作性及自主性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而易见,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1995年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赵鹏同学回忆说,他高中的计算机教师对程序和算法并不精通,但他却教出了两个奥赛金牌选手。该教师总是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学生起引导方向的作用,给他们创造一种寓学于实践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发奇想,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从而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则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学习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目前,课程整合的提法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关部门甚至正在考虑编写新型的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的学科教材,例如,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从中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在internet环境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四、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让学生自觉加强对信息素养的提高
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将所学的情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所学习课程,获取信息这样可以对他们所学课程信息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考察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使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查找有关课程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并加以创造性运用,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将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1世纪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也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商店里使用pos系统结帐,在银行使用自动柜员机取款与存款,回到家里,家长在使用信息技术工作与休闲娱乐;同时,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学生自己也利用信息技术来寻求帮助,他们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漫游知识的海洋,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话,那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也将失去意义,不复存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就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学生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都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随着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学生的社会生活也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的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社会化。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顾小洁等《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
[3]鲁伟政《关注“共生效应”,促进研究性学习》
[4]塞北《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5]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6]龚道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