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汇总16篇)
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次机会。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和条理的清晰,避免内容的散乱和重复。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见识。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一
数学情景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数学情景问题的过程中,我慢慢领悟到一些方法和体会,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情景问题的本质,并且通过解决问题得到了成就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二段:理解问题
想要解决数学情景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会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对于我个人而言,理解问题的关键是多读几遍,并且注意关键词汇和信息。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问题的要求,明确问题的目标和限制条件。理解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整个问题的脉络,为下一步的解题过程做好准备。
第三段:实际操作
解决数学情景问题需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和技巧,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我来说,实际操作是解决数学情景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数学运算来确定问题的答案。预先设定数学模型,确定变量关系,寻找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
第四段:团队合作
数学情景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解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为任务的完成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合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分工合作,寻找解题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合作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共同目标。
第五段:总结
数学情景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问题、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不断总结经验与方法,持续创新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数学情景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提高数学综合素质,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此,认真学习数学情景问题,掌握相关技能,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还积累了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问题探讨的重要性。以前,我经常会遇到数学题一遇到就放弃或者急于求解的思维定势。然而,当我开始进行数学问题探讨时,我发现这种思维定势是错误的。数学问题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学们一起深入讨论,我不仅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和解题思路,还可以通过和他们的互动,拓宽我的思维方式,找到不同的解题路径。这种探讨式学习不仅能够激发我对数学的兴趣,还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我意识到数学问题探讨需要持之以恒。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思考的学科,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很难取得进步。在探讨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保持耐心和坚持。通过一次次的实际操作和错误总结,我懂得了数学问题探讨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才能在数学问题探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此外,我发现数学问题探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解题方法。以前,我只注重在书本中学习呈现的解题方法,而在探讨中,我才明白数学的解题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规则可循。有时候,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题路径。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我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发现了更多求解数学问题的途径。这不仅提高了我解题的效率,还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
最后,数学问题探讨使我认识到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学到更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在数学问题探讨中,我习惯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这让我学会了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我也在探讨中发展了一种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总之,通过小学数学问题探讨,我不仅提高了数学水平,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数学问题探讨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解题方法,也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收获到了宝贵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会继续坚持数学问题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三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我通过参与问题导学,深刻体会到了问题导学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问题导学开始之前,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加法运算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2个苹果,小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加法的思考,并激发了我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在问题导学中,学生是主动参与的。我们需要根据问题,先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思考和分析。通过自己的努力,我逐渐习惯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问题导学还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组的成员需要共同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和同学们的合作,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解题方法,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问题导学也提供了一个思维训练的机会。在问题导学中,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要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问题导学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对数学感到枯燥和无聊。而问题导学的引入,使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充满了乐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解决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不仅促进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还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参与问题导学,我深刻体会到了问题导学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好处。问题导学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和思维训练,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问题导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坚持运用问题导学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四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体会到了问题导学的优势和价值。问题导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导学,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对问题导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问题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的语言和示范为主,学生只需跟随即可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从而抵触学习。而问题导学则完全相反,它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个有趣的问题背后,学生们不仅需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动手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问题导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导学中,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实践过程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导学,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逐渐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再次,问题导学能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讲解其应用,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联系。而问题导学则将问题设置在实际生活中,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意义。例如,当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计算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消费。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
最后,问题导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在问题导学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需要独立思考、探索,并通过合作和交流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会坚持以问题导学为主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数学知识。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五
数学情景问题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噩梦,不只是因为它们通常比较头痛,还因为它们看起来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然而,经过我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了一些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我的数学技能和自信心。以下是我学习数学情景问题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理解问题和建立模型
首先,理解问题非常重要。阅读问题时,我们必须慢慢阅读和分析问题,以确保我们理解并掌握了问题的所有方面。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不同部分,并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整体,以便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模型。然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个模型可以是一组方程,一个图表或一种方法,用于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优雅地将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以便我们能够识别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日常实践和自我测试
第二个关键点是日常实践。数学情景问题通常需要大量的实际练习才能理解和掌握。我们需要花时间解决各种问题,并在不同情境下训练自己。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自己的练习题,让自己有充足的机会进行自我测试。这样可以加强我们的技能并增加自信心。
第三段:思考策略和方法
学习数学情景问题的一个关键是掌握一些具体的思考策略。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等式”,“代数方程式”和“数学术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解读符号和解决符号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理解常用公式的含义和应用,以便将它们用于不同的情景问题。
第四段:合作学习和互相帮助
数学情景问题通常比较复杂,我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和互相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可以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分享不同的看法,并彼此帮助理解问题和建立模型。这极大地加速了我们的学习,使我们能够找到更好和更正确的方法。
第五段: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信心和积极性也非常重要。数学情景问题可能看起来很难解决,但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它们,不要害怕和退缩。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并在解决问题时保持镇静。即使我们犯了错误,也不要失去信心,因为错误只是我们需要改正的信号。
总之,学习数学情景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尝试,并与其他人合作。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并保持自信心和积极性。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数学情景问题,提高我们的数学技能和自信心。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六
数学情景问题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情景问题的出现不仅可以巩固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逐渐意识到情景问题对于学生们的重要性,因此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这方面,收获也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段:认识情景问题的重要性
情景问题是一道类题目,既涉及到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使用数学知识作为工具来进行求解,能够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进行考验。这类数学题目更接近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更加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情景问题中涉及到的场景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广,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水平和能力。
第三段:掌握情景问题的解题技巧
情景问题解题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在实践中,我发现,要让学生们真正掌握情景问题的解题技巧,就需要以深化基础知识为核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解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画图、列方程等方式,来简化问题,减少解题中的误差。
第四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人们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的必备能力。而情景问题恰好可以为学生们提供锻炼创新能力的良机。通过情景问题的解答,学生们不仅可以得到数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于情景问题的学习与掌握,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也要进一步了解情景问题,并且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们掌握解答情景问题的技巧、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注重启发和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能,以实际的解答情景问题的实践来使学生们获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蔡兴飞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蔡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蔡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蔡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八
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首先,学生学习的第一环境是家庭。我们要让学生敢说会说“爸爸妈妈,我是小老师,我来问问您”,家长也要欣然接受孩子的这种挑战,乐于配合学校教育。这样,家长就可以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家务劳动及家庭理财等方面的活动,让孩子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主动降低姿态,接受孩子各方面的'提问和质疑,如:全家同看一本书,让孩子当老师,就书中的问题提问家长,家长就可以用这种机会带动孩子思考。在家务劳动纠纷或家庭理财分歧等方面,可召开家庭会,让孩子提问各方,在提问中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提高提问水平。
其次,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是课堂。要让学生敢说“老师,您来当学生,让我考考您”。为此,老师告诉学生课前要预习好课文,这样才有可能考住老师,同时还要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预习内容等,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充分的准备,才会有考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们必须创设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如:课前可以用唱歌、讲笑话、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放松。当然,老师也应笑容可掬,教态随和,语言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不管问题提得恰当与否,老师都要细心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这个小老师的欣赏。小老师提的问题若有价值,老师一定要调动全班同学一起表扬该小老师,如问题不恰当,也应给予鼓励。老师还可以颁发“优秀小老师奖”以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挑战,让学生在挑战中锻炼思维创新能力,从而享受提问所带来的快乐。
再次,孩子们间的辩论、质疑,也是课堂内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外生活中,家住得近的孩子也可组成学习小组,在组内学习时,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采用提问的方式互相质疑解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能力,也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会互助和关爱,使孩子在同伴的赞许声中获得认同,赢得成功。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九
当我们感到的时候大厅已坐无缺席,赛课教师和学生们都已准备就绪。我们马上拿出听课本,准备开始记录下课堂的点点滴滴,似乎忘记了刚刚“长途跋涉”的辛劳!
下午将有四堂精彩的课。每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非常新鲜有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带给我不少的好奇。老师以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场了!只见被点名的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手里都捧着花!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开始要求了:请拿了红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请只拿了绿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游戏结束后,老师马上问学生:“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老师这一设计全由孩子自由发挥,找到游戏的潜在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填写表格,把只拿了红花或者绿花的人名写上,两者都拿了的也记录下来。从表格中自然能很清新的知道拿花的人数。为了孩子更清楚地明白图解,老师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关于韦恩图的知识,然后请小老师汇报,教师板书。可想而知,韦恩图图解更加清楚明了。原来这就是要学生解决重叠问题!从图中,老师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图意后,便能很快得出算式,解决数学问题!随后的练习题更一环紧接一环,不断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下来,老师无论是从课堂设计,还是组织教学,问题的引入与抛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只有四节课,每位老师的教学作风真让我受益匪浅。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分析能力!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分数的意义》:我听了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不知不觉地结束了,使我收获不小。
首先,觉得老师本人是一个很有钻研精神的人,不仅对本节课的教材认真钻研,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对小学部分的分数教学也比较了解,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其次,这节课的导入的设计很让我欣赏。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小游戏“说一不二”,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出示情境让学生说一句话。如:1米的线段、1只鞋、1双鞋、1些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准备,更为单位“1”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到后来学生很好理解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最后,他的板书清晰易懂,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很有帮助的。教学的重、难点的通过板书(卡片的出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板书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
20xx年11月22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了来自各个县市23节教师的展示。短短几天的时间忙碌而又充实,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我市优秀教师的风采,也从中感受多多,收获多多。综观这23节课,主要感受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有效的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应在一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本此评选的优质课的教师都重视这一点。有的老师课始创设一种竞争性的气氛,如一位老师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老师提出:请你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纸,看谁能通过折纸,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一竞争情境的&39;设置,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情境之中。有的老师兴趣性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事情、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猜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如一位老师在讲授“2、3、5倍数特征时”,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随口说出是哪个数的倍数,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师精彩的评价
这些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学中这些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和回答及时地进行鼓励,有的老师在一些低年级教学中给学生画星,画笑脸等。这些做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里、解除学生压力,信心倍受鼓舞,使他们大胆的猜想、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机智
精彩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13减9”时,在电脑中出现了13只栩栩如生的鸭子,消失了9个,这时候小学生不愿意了,“老师鸭子游走了”“老师、我们想要鸭子”这时的老师并没有紧张,而是说:“咱们同学都很喜爱小鸭子,老师也喜欢,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游走了几只啊,我们再把他们找回来,快点快点,不然一会可就追不上了啊”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帮老师找,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的第三个收获就是课堂上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慎重思考,灵活应对,而不参一味拘泥于教学预设,巧妙利用意外来的“生成”,将他生成课堂中的精彩。
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参与评选的老师在课堂上都是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这些教师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形成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如一位老师讲授《梯形的面积》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梯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几乎把所有时间交给了学生,经过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教师当做引导者。这样学生各样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作为第四个收获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经过个人反思、小组合作来学习新知。
当然每个人听课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这几天的收获也不是以上几点,作为一名新老师需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时时反思,尽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地转化自己的一份教学心得,学以致用,尽力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二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刘惠丽
郑州市第三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所做的就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从“学习状态”跃迁到“研究状态”,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从而对数学有正面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一、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传统教育模式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优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其情感体验。另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是学生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保证。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而谈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就能对所遇见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这样势必会调动其思维活动,发展其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要引进一个辅助的问题或“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对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提出一些连续的、更精炼的问题,更能体现已知信息与目标之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将总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分解为一层一层的次目标,通过逐步实现次目标,达到对原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就是说,问题解决依赖于问题意识,解题者要具有问题意识。
三、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教师不应简单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塑造。要让学生自己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并将内心的“问”大胆地说出来,以获得相应的答案。如生活经验法。在讲“圆”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看到哪里“圆”的现象。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画才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圆”等。再如创设情境法。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各种情境,制造冲突和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其解决方式。以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引入情境和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后,再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情境的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问题的设置要能诱发学生产生解疑的意识和冲动,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和应用问题意识。
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考虑全面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中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三
6月8日,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观看了北京某校的分层递进展示课。这节课是郝老师指教对的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以下就是本人对《植树问题》的感悟。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能力。郝老师都能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参,设计出生动而实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规律。而郝老师所设计的课平实而实效,合理的利用了分层测试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做园林设计师,为植树设计,并为自己的设计解说。郝老师也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郝老师是将例1和例2合为一节课,将三种植树情况都进行了引导和归纳。总之,一节相同的课,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教师的把握教材和教学风格,让我深深的觉得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教材,学生才能收益。
一节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是教师的魅力和处理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在一节内容没有起伏,较死板的内容时,就能体现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并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直都是教师在研究和学习的。看似课堂气愤很活跃、学生兴趣较高,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课是失败的!若课堂气氛是低沉的,学生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堂和教学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喜悦。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许多收获,郝老师还运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根据情境图编数学小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学生就不愿意提问题。因此教学中,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不要嘲笑和讽刺学生,用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提出的问题或许很“幼稚”、很不成熟,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但是我们教师要善于在其中发现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获得正确答案。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就爱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爱问,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最终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为了引导孩子乐于经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调动提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首先争取家长的支持,强化问题意识,学生放学回家,建议家长问一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提了几个问题?让家长对孩子提问题的情况进行口头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哪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对那些有创新性的问题,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不仅仅满足于“好”“不错”等简单的评价,“真了不起”“这个问题与众不同”“和老师的想法一致”等话语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在每班设立“提问题大王”的奖项,一年级学生重在提问题的多少,二年级以上重在提出问题的价值。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提问题能力的竞赛,根据成绩各班评选出“数学提问题大王”,进行奖励。不仅奖励提问题多的学生,也奖励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今的数学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共同弊端:往往是教学生如何解答问题,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根本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迷信老师和书本,迷信权威,缺乏科学的怀疑态度和精神,对问题不想问、不敢问、不爱问、不善问和不乐问。但愿这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情况不再持续下去!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五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article/,请保留此链接!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陈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何老师在学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写一写”是上一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写一写”:两位老师在主例题教学后,布置了写一写,写的实质为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搭配结果。课堂上,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数字,有的用图形。这些表达方式,具体而有效,实现了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蕴涵了学生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层次思维水平。
“练一练”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练一练”:两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也有所区别,陈老师稳扎稳打地呈现了教材中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而何老师则在教材的例子和练习的基础上,将到中国馆的路线从2——3到3——3到4——5,加深了练习的难度,拓宽了课堂的深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提升。
纵观两堂课,两位教师的四个教学环节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尽管她们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不同,但都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令我们徜徉在别具异曲同工之妙的教学生态中,尽情地享受殊途同归之效。
数学情景问题心得体会小学篇十六
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本站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蔡兴飞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蔡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蔡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蔡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