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个人过往经验的总结,还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和展望。在写心得体会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对象和目的。以下是一些摘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一
4月26日-27日,我有幸参加了处党办组织赴上海参观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和南湖红船的党性教育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参观浏览了两处革命圣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重新考虑中国的实际,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新路子。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翌年,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和在日本、法国的留学生中先后成立了共产党的初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12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了全国53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克尔斯基也参加了大会。7月30日晚,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包惠僧等,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嘉兴南湖的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和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古老落后的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她满怀信心,以改造旧中国为己任,为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开始同军阀、帝国主义、国民党*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此有了方向。28年之后,当历经坎坷的中国人民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人们忘不了1921年7月的那一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坐落在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弄。纪念馆建于1952年,由“一大”会议室、中共创建史陈列室和革命史专题临时陈列室3部分组成。为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一大”会议室位于兴业路76号底楼,家具与物品均按当年原样陈列。中共创建陈列室有历史文献、文物和照片170余件,陈列内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产生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党中央和浙江省委决定成立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1959年10月1日纪念馆正式成立,负责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的保护、开放和管理。按当年"一大"开会游船仿制的红船同时向观众展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党的诞生地,或瞻仰红船,或亲笔题词,勉励我们"沿着南湖红船开辟的革命航道奋勇前进"。"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价瑰宝,是用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52年来已三易馆址。建馆之初,馆址设在南湖湖心岛上,借用湖心岛古建筑作为举办党史展览的场所。1991年6月,由嘉兴人民捐资建造的纪念馆馆舍在南湖东岸落成并对外开放。20xx年10月,纪念馆扩建项目获得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新馆选址在南湖南岸。
重温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势风雨飘摇、外敌恃强凌弱之际,毅然决然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鼓舞下,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与砥砺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同进步、共成长。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正气凛然、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大无畏气概成为铭刻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烙印,党员们"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抛头颅洒热血"的担当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决绝,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人民奋勇前进。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呈"工"字造型,建筑面积19633平方米,展陈面积达7794平方米,具有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多媒体演示、学术报告厅等功能。主楼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物高度约为25米,是主展区;东、西副楼均为两层,建筑物高度约为11米,西副楼为副展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展陈内容将分两大篇章:
一是"开天辟地",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对外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苦难、抗争,志士仁人救国图存的艰辛探索,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一大"代表们的经历及会议概况,使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是"光辉历程",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的重要史实为节点展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光辉成就。让广大参观者能迅即饱览我党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整个展陈以"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以党的"一大"为重点,向前延伸至中国近代史,向后延伸至中国当代史。新馆序厅直径为20米,序厅大型主浮雕分为两层,一楼浮雕高5米,二楼浮雕高4米,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和1921年前后嘉兴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除了照片、文字这些传统的展陈手法之外,新馆更多地运用了雕塑、场景、油画、三维立体影像、多媒体系统、触摸屏等新手法进行展陈,仅场景制作就有"虎门销烟"、"开国大典"、"嘉兴火车站"、"三大战役"、"上海石库门"、"鸳湖旅馆"、"北大红楼"、"巴黎公社"等;"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相约建党"油画由国内顶尖油画大师陈坚绘制;三楼大型壁画"星火燎原"、"中流砥柱"高4米长20多米,生动展示了中国革命的磅礴气势和艰苦卓绝,富有历史的震撼力。
通过参观学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光荣而伟大的丰功伟绩,深深体会到先辈们不忘初心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是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源泉,而习近平总书记凝练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为党的事业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纪念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形式,不仅能够向人们展示历史的真相,还能够反思过去的错误,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座知名的纪念馆,并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透过纪念馆的陈列和展示,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到了珍惜和平、传承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纪念馆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历史的真相。通过展览,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悲剧。在二战纪念馆中,展示了大规模的照片、文件、物品等,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恐怖和痛苦。原本冷冰冰的历史书籍,变得鲜活起来,使我深入体验到了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战争伤害和人类痛苦。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和幸福,不再抱怨一些生活中的小困难。
其次,纪念馆激发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纪念馆不仅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展品和陈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信仰、追求和价值观。我在参观中深思熟虑,思考着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人性弱点。纪念馆不仅教育了我对历史的认知,也让我更加关注人性的不足和我们应该怎样改进自己,避免历史的重演。
第三,纪念馆提醒着我们传承文明的重要性。纪念馆以独特和生动的方式保存和展示历史的遗迹,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庄严和厚重。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的瑰宝。通过参观纪念馆,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类文明的珍贵和稳定性的重要性。只有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才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纪念馆强调了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纪念馆的参观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是对历史的回应。每一个纪念馆背后都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而我们作为当代人,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面对社会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和观望,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第五,纪念馆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纪念馆作为一个文化载体,通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增进文化交流的机会。在纪念馆中,我能够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拓宽自己的眼界,增进对全球社会的认知。这种文化碰撞和交流能够让我们明白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共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总而言之,通过参观纪念馆,我对历史和人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懂得了珍惜和平、传承文明的重要性。纪念馆的展示和陈列使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激发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深思熟虑。同时,纪念馆也提醒我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使我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通过纪念馆,我认识到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我相信,只有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三
9月12日上午,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社组织我们参观鲁迅纪念馆,瞻仰鲁迅先生之墓,并游览鲁迅公园。在这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春天,利用假日参加这一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鲁迅二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写照。
鲁迅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个名人纪念馆,1951年正式开放,我们敬爱的周恩来为它题写了馆名。鲁迅纪念馆十分宽敞、明亮。1650平方米的陈列厅,用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传播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主题,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曲折多姿的战斗人生历程。我认真地浏览了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毕生为造就理想觉醒的国民而呐喊着;他用文学作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他的小说《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以及杂文《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风格犀利泼辣、冷峻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似匕首,如投枪,刺向敌人的心脏。敌人恨他,人民爱他,几十年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鲁迅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鲁迅伟大、崇高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四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五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所著名的纪念馆。站在那庄严凝重的场所,我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到了那些英勇无畏的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次参观让我深感纪念馆的重要性,更使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深受启发。
首先,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博物馆,更是一所历史的教室。在纪念馆的每一个展览室里,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展品,全都目睹着过去的岁月。我不禁感叹:历史真的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在那些陈列柜中,展示着一位位英烈的遗物,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讲述着他们的故事。站在纪念馆内,沉浸在历史的氛围里,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真实和重要性。
其次,纪念馆让我们对过去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更加深入。在瞻仰着那些事迹英勇的将士们的照片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坚定的目光。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和人民构筑了坚实的堡垒。站在他们的面前,我们不禁感到敬畏之情。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再次,纪念馆使我们明白了保卫和平的重要性。通过观看那些关于战争的照片和影像,我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作为后代,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努力为守护和平、发展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纪念馆教育我们要保持历史的记忆,让新一代懂得珍惜和发展祖国的文化。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学生来参观纪念馆,老师和导游向他们讲述着那段历史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这些学生们认真倾听,表现出浓厚兴趣和敬仰之情。纪念馆不仅仅是供游客观光的场所,更是一处教育孩子和培养他们爱国精神的地方。只有保持历史的记忆,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祖国和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总之,参观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它不仅是一所历史的教室,更是对过去英雄们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纪念馆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保卫和平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保持历史的记忆,发扬爱国精神。站在纪念馆的堂堂大厅里,我被那段历史的军人精神深深感动着。这次参观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我愿意坚持走在英勇的先辈们的脚步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六
欧阳修纪念馆建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上。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其间他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成为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为了纪念欧阳修,滁州市政府从上个世纪60年代筹建纪念馆之初,就征集到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名。在新落成的纪念馆内,陈列着重塑的.欧阳修雕像以及欧公生平所画的30幅画。欧阳修纪念馆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古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福建欧阳氏古谱
世次祖名生年祖名生年
一世欧阳通625-欧阳韶626-
二世欧阳幼明645-欧阳幼咸655-
三世欧阳昶公670-欧阳素公672-
四世欧阳琮公700-欧阳衍公700-
五世欧阳晤公725-欧阳昌公725-
六世欧阳彻公756-欧阳詹公755-
七世欧阳弦公775-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欧阳邈公800-欧阳澥820-
九世欧阳规公825-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欧阳绪公850-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欧阳观952-
十二世欧阳诚公(和公)900-欧阳修1007-
十三世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欧阳托公(弦公)975-
十六世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出生时间不相符,貌似不是一个人吧)。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七
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鲁迅的文学作品。这一天,爸爸妈妈便带我来到绍兴鲁迅故居。虽然烈日炎炎,但是我想要遇见“鲁迅”的兴致却丝毫没有减少。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故居,我一迈进院子,就往屋子的后院跑去。那里有一个大花园,那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你们猜这是什么地方呢?对了,这就是百草园。在鲁迅的笔下,这是一个柳绿花红的乐园,可以捉蝴蝶,找蚂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现在,百草园的中间有个小菜园子,几棵柳树围在菜园四周。蝴蝶在园子里飞来飞去,偶尔还会有几只蚂蚱跳了出来,可一眨眼便不见了踪影。顿时,书中百草园的影子浮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在这里与他的动物伙伴们欢快地追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路上都开着灿烂的鲜花,不时有几只鸟儿从天上飞过。没走多久,我们就来到了三味书屋。我抬着头,四处张望。我在找鲁迅刻在桌子上的那个“早”字呢!“在这儿”,我激动地叫了起来。鲁迅的课桌被放在了一个角落里,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这个“早”字让我感受到了那时鲁迅的自律。
细细品味了鲁迅故居后,我便立刻调转方向,向咸亨酒店走去。很快,我远远地便看到了咸亨酒店的招牌和站在路中间的“孔乙己”,他弓着腰,穿着长衫,站在柜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走进店里,挂在墙上的一个木牌显得格外醒目:“孔乙己欠十九钱”。孔乙己其实很少欠钱,这让我喜爱,而他的迂腐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最后,我们来到鲁迅纪念馆。在这里,我参加了“遇见鲁迅”的游学活动,这使我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文字一直影响着我们。正像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八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1999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九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周三,我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 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
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迎面是鲁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石像后面就是博物馆陈列大厅。鲁迅先生逝世已70周年,今年博物馆将展厅重新布置过。举步入内,能感到新的展厅色调清爽、空间明亮。
新陈列里的旧日时光
自1956年建馆以来,展厅已几经变迁。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展厅颇具俄罗斯风格,90年代新建时又一变为东方情调。时至今日,由于使用了10年之久,展柜和展品(复制品)已出现破旧和破损。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博物馆对其基本陈列“鲁迅生平陈列”重新布展。调整充实后的馆藏陈列,即将与访者见面。改造过的展厅,质朴、自然、明快、流畅,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最近10年间,中国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新史料的发现,而且学术界对文学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明晰的脉络和说法。这次改进陈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如在原有《新青年》的展品旁边,新添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手稿,让人们对于《新青年》的了解更具有丰富性。
在新的展示陈列中,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触摸屏、录像片等电子媒介的引入,超越了对历史静态的呈现,而赋予一种动感。在展柜里,多了几个电子屏幕,播放的都是有关鲁迅生平的纪录片。其中之一,播放的录像竟然就是当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看到的有关日俄战争的“画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鲁迅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借助这黑白和无声的影像,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百年前的风雨和人生世象。
历史记忆承载民族希望
展厅中央,是几面造型美观的展墙。这里,既巧妙地美化了通往地下展厅的通道,本身也是整个陈列中别出心裁的创造。人们能看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鲁迅先生的.种种名言,也能看到鲁迅所喜欢的新时代的版画艺术。
鲁迅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又说过,“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由此,某些人可能觉得鲁迅是个虚无主义者。可是,当人们走进展厅,走进鲁迅的世界,认真感受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在50多年人生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怀着“希望”。
让我们随着轻轻的脚步,进入那些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吧。
展柜中的电子屏幕播放着当年的“画片”,鲁迅的人生道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翻转,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才是“第一要著”,从此,鲁迅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从仙台到东京,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听到“铁屋中的呐喊”。鲁迅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1926年的3月18日,历史记住了一次卑劣的事件,也记住了鲁迅的愤怒。《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死地》……一篇篇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历历在目。不久,鲁迅结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从此南下。
很难在此一一讲述展柜里的一切,和这一切讲述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忆最终会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这一日,斯人远游。
由沈钧儒题写的“民族魂”白色锦旗,曾经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那几个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许这位瘦小的躯体里,确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困惑与煎熬,但是,终其一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烧。
每个时代他都“在潮
鲁迅当年说过,不希望有人纪念自己,人已死去,万事皆空,散灭就散灭了吧。然而,在博物馆这个凭吊之处,我们却看到精神血脉的传承。
10年前,正在这个博物馆的大厅里,已经是北大著名教授的钱理群先生发表了一次深情的讲演。他回忆了20年前的自己,回忆起在贵州的小山城中,和同龄的青年学生阅读鲁迅、讨论鲁迅的青春岁月。他说自己感到惭愧,那今日还在小小山城中生活着的老朋友们,他们对鲁迅的理解,并不比自己这个“鲁迅专家”更少。相反,这些在民间真实地生活着的“精神弟兄们”,更是鲁迅的“知音”。
鲁迅的知音,在民间,也遍及天涯。今年9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始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大江的演讲,其精神底蕴正是来自鲁迅的希望哲学。大江说,对鲁迅的阅读,贯穿了他的一生。笔者去年曾采访过日本的著名学者丸山升,他同样把鲁迅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老师,认为鲁迅的杂文对他的影响最大。
今天,鲁迅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鲁迅作品,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深入的鲁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鲁迅先生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博物馆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鲁迅博物馆述说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旧日时光。这过去的岁月之所以值得记忆和珍藏,是因为这个人思想的烛光,不仅照亮了一段历史,也照亮人们心中被恐惧和无知所笼罩着的黑暗。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月转瞬间逝去,中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个时代里,鲁迅的声音始终都在,在每个时代里,他都真正的“在潮。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鲁迅介绍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二、主旨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对中国现状的揭露,指出历史的黑暗,现状的残忍,号召青年去创造奴隶当家人主的新时代,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疑难词句
四、学习要点
1、本文第一部分的论点
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2、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诞宴的厨房”。
3、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反思与剖析,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角度,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揭露。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都密切关联,互为因果。而作者的批判意识与否定精神在两部分中都体现得十分鲜明与强烈。作者在两个部分的结尾都指出了“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一部分的“使命”则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筵席,毁坏这厨房”一在创造,一在毁坏,这正是“使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论证方法上,两个部分也具有共同的特点,每个部分都从自身感受写起,接著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最后推断出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其实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一概据极其确切。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创过人”的价格,至我不过是奴隶,到面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概括,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体现了他那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憾人心魄。
5、理解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华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人“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他们唯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的规则,“使他们走上奴隶轨道”如果这规则不变,则“万姓胪观”称欲“天下太平”了。这说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十分可悲。他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心理的奴化性,其目的在于开启民智,唤醒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6、理解鲁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肃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时候”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比奴隶还不如;“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比较安定,百姓可按奴隶规则生活;“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是指百姓摆脱了奴录地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时代。
7、理解本文所揭露的“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揭露了“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地制驭著,贵号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量也可以吃别人”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以来一直排到现在”所以,作者尖锐地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8、理解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深刻剖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不仅揭露了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而且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人肉的筵宴,但这些筵宴,只有阔人才能享用,而大多数穷苦百姓在受冻挨饿,“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如果不改变现状,这人肉的筵宴将一直排下去,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只有毁坏这“厨房”才能彻底改变当时的中国的现状。
9、理解本人作者所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10、把握本文的论述特点(见课本52页)
11、识别本文所用的反误、暗示和讽刺手法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父亲周伯宜是秀才。
鲁迅从小受封建文化教育。18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开始接触和信奉进化论。19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弃医学文,返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并加入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19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教育部部员,后随政府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
1918年初,鲁迅任《新青年》编辑。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在该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与后写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编成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同时写了许多杂文收入《热风》、《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
19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19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后,在彷徨探索中创作与编成了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并组织了莽原社等文学团体,出版了《莽原》等刊物。在此时期,他开始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6年8月,鲁迅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开始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密切联系。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反共后,愤而辞职,转赴上海编辑《语丝》、《奔流》等刊物,开始由进化论者转变成为阶级论者。1928年参加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意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翻译出版了苏联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名著。1930年起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并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进行论战。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鲁迅写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八个杂文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积极开展营救被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等活动。这时,他和共产党人瞿秋白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后,他抱病为瞿整理出版译著《海上述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辗转致电中共中央,表示祝贺。当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运动时,鲁迅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对学生爱国运动的支持。鲁迅还保存了共产党人方志敏在狱中写给中共中央的信和一些文稿,并妥善地转送党中央。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致电吊唁。送葬群众达数万人。鲁迅一生著作极为丰富,并有许多翻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二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三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四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来源: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xx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
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可容纳136人,配有影视放映及同声传译设备,经常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电化教育示范以及小型演出。
馆内跨院专题展订"奔流艺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组合的上轨道移动式文化展览。
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为控制人流量,入口处设立领票处。
鲁迅名言鲁迅纪念馆出口还有个“百草园”,春天去百草丛生与“鲁迅sb”的花草连成一片,风光独特。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五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有着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乎人的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六
绍兴,是众所皆知的地方。在这里,闪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用它的光芒笼罩着绍兴。而他,就是鲁迅。终于,我在一次冬令营有幸近距离接触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这样,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更充实。
我们先进了三味书屋。那儿弥漫着芬芳的、浓郁的书香味,是我们陶醉其中。这就是鲁迅先生在小时候学习的地方。我们走进教室,有一张桌子十分显眼,那就是鲁迅先生儿时学习用的书桌。那个“早”字和含义,我相信,已深深的印入我们的、鲁迅先生的脑海里了吧!事事早,应该早已成为鲁迅先生成功的诀窍之一。
继而,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就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地方。这一幢房子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这里的笑容与泪水。
百草园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呢!虽然没有奇花异草,可是一进去,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陶醉其中。而且,你瞧你瞧,不仅是我们入迷了,连蜂蝶也来助兴呢;你看你看,不仅是我们陶醉了,连蛐蛐也来叫几声呢!这仿佛如同仙境一般。也许就在这时,长妈妈在为小鲁迅讲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许就在这儿,小鲁迅已经捉住了几只蛐蛐;也许就在这里,鲁迅先生度过了一个充足、快乐的童年吧!
也许……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七
今天我和舅舅、舅妈、表姐、表弟一起去了鲁迅纪念馆。
我们先坐了地铁,过了一会儿,就到了鲁迅纪念馆这个馆的门口,便走了进去。
再这个鲁迅纪念馆里,陈列着鲁迅写过的很多很多的书。我们还看了关于鲁迅写的书的电影,这个电影播放的是关于鲁迅写的野草里面的一篇散文,我们看了一会儿,便又去了别的地方,又到了一个播放电影的地方,而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人在打战的时候的故事,我们觉得打战一点意思都没有,于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里面有关于鲁迅的画画作品,但是里面也没什么好玩的,我们便走了出来,又坐了地铁,回到了家。
自从我来了鲁迅的纪念馆,我觉得鲁迅真是个厉害的散文家。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八
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课桌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刻下的。这里还有一个后院,书院课程枯燥乏味,当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到这里玩。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鲁迅先生的思想以很大的影响,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绍兴为背景创作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包括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恢复过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现在已经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很值得一游。
鲁迅纪念馆心得体会篇十九
为了迎接七一党的生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6.20日上海大连西路、东宝兴路营业部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
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8月开始改扩建,于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手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先生作品中提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先生作品的特有氛围。
我们一行人从大厅登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呐喊》雕塑,而透过玻璃看到的是用绿色植物做成的鲁迅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我们站在雕塑前凝神思索,被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所感动。我们边走边看,馆藏文物主要有鲁迅先生的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鲁迅先生生平陈列突破了一般以编年布展的模式,采用专题陈列,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展厅,通过鲁迅先生文学创作、培养新人、中外文化交流、投身社会革命追求真理以及深远影响等多个侧面,全方位地展现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人生历程、光辉思想和人格魅力,以重彩浓墨展现了一代伟人的熠熠风采。高科技影视手段所展现的《生命的路》,“阿q正传”模型场景,“首在立人”碑,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更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的精神所在。
在鲁迅先生的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通过参观,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不平凡的一生,更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