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五则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思考和总结,不可简单罗列事实。以下是一些关于情感心得的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论语》涉及中国哲学、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因此它一直是中国人学习、借鉴和推广的重要工具。本文就是要分享一下我学习《论语》的五次体验和感受,同时阐述《论语》对我个人的影响。
第二段:学习《论语》有助于提高智慧和思辨能力。
学习《论语》是一种对人类思想智慧的探究与发掘,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和智慧水平。《论语》的语言简练、言简意赅,每句话都是精品,读起来让人思索和沉淀,同时也是一种通达人生的反思和智慧叠加的过程。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掌握深邃的思辨能力,并提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敏锐捕捉生活百态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段:学习《论语》有助于增强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
学习《论语》会让人产生一种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自我的信念,毕竟《论语》中的汉子们都是那么优秀潇洒自持,他们的人格魅力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可以影响着无数个有志青年。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不论是从职场上还是家庭上,我们都应该持续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和有胸怀的人。
第四段:学习《论语》有助于加深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国一贯倡导的道德和思想,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祖国、感受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对家国之间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阅读《论语》中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也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五段:学习《论语》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
“仁爱”、“孝顺”、“忠诚”等是《论语》提倡的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是一种莫大的影响。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可以对旁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只有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践行正义的人生的基础上,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更正确更适合的行为方式,最终达成真正的人生价值。
结论。
总之,学习《论语》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人格和行为,让我们受益终生。《论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深的底蕴,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价值意识。我们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将《论语》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让它时刻在我们的心头激荡,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明智高尚的人生状态。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二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三
导言: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敬。作为一部至理名言的集合,论语教导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经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领悟到了一些论语中的精神,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
第一则:立身以正。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一位政治家的期望。一位政治家应该以德为准则,以正直和公正的品质来治理国家。身为普通人,我们也可运用这种精神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对我而言,立身以正意味着我要坚持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我要坚守正道,不受诱惑引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品性和人格。
第二则: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行动后果。这挑战人的自律和奋斗能力。对我而言,我发现真诚和信守承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诚信不仅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承诺上,还包括我们对自己的承诺。通过言行一致,我增强了自己的信誉,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第三则:温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温故而知新,才能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不断学习的乐趣。通过读书、旅行、与他人的交流等方式,我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实现了个人的进步。
第四则:耐心与恒心。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久性和耐心。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和付出。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我逐渐养成了耐心和恒心。这种品质使我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持续不断地追求卓越。
第五则:行善积德。
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行善积德。行善的人会根据道义来行事,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在生活中,我尽力去帮助他人,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同时,我也明白行善积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日复一日地做善事,积累善德。
结语:通过学习论语,我领悟到了一个道德和精神的世界。立身以正,言必信行必果,温故而知新,耐心与恒心,行善积德,这些精神与智慧指导着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够活出真诚和智慧,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四
一、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人之言行录,它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原则。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教诲,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诸多心得体会。
二、守正而不懈怠:《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达而不骄,下达而不怠。”这句话形容了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从容不迫地处理上下级关系,既不要因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失败而灰心丧气。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明白了无论在成功或失败之时,都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当取得一定成就时,不应骄傲自满,而是要反思并继续向前努力;当遇到挫折时,也不应气馁,而要勇敢面对和积极克服。
三、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论语》中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提醒着我们永远都要保持求知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广阔和无穷,也体会到了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的喜悦。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他人,不断传承和创新。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论语》中的另一条教诲就是说话要谨慎,行为要一致。这是孔子对于道德的高度追求和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说一套做一套的人,而《论语》中的这条教诲提醒着我们始终要保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只有通过言行一致,我们才会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并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五、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在《论语》中,孔子表达了对于师长和道德的尊重。他认为尊敬师长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知行合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应该将其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并将其变为自己的品质。
六、结语: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了许多智慧和道德教诲。其中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原则,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指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做一个有品德和素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智慧的宝库”。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我通过读书笔记、讲课视频和课后思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逐渐转化为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第二段:修身之道。
《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修身的话题,比如“不忠则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通过对这些话题的了解,我对修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修身是一项属于个人的工程,不仅是道德修养,更是对自我心态、生活方式的审视和调整。仅仅追求外表的宽厚,而忽视了内在的真诚与担当,是对过去文化的亵渎,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第三段:处世之道。
作为《论语》中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处世之道被视作修身之后的自然延伸。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很多复杂的处事场景和看似纷杂的情感关系。在学习《论语》时,我发现只有通过真诚、宽容、公正的处理方式,才能创造有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还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文化传统虽然古老,但是其道理却深刻而普适。
第四段:读书之道。
读书是进一步开启智慧之门的根本途径,而阅读《论语》则有助于读者正确、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的语言简洁明快,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更好地领悟了其深层内涵。
第五段:文化传承之道。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引领作用。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考验。而学习《论语》则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更好地承传中国文化的美好价值观。正是由于有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和领悟,我们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将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更具有时代价值和人类智慧的传承者。
结尾:
学习《论语》是一项不断深入、不断领悟的过程。这门古老的学问给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智慧和启迪。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发挥更大的正能量和文化影响力,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决定花时间去学习《论语》。起初,我觉得它只是一本古老的书,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地发现了它对我日常生活的启迪和指引。
第二段:《论语》对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人生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权利。同时,学习《论语》也让我明白了诚信、忠诚、勇气、正义等等价值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不仅帮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还让我更好地与社会交往。
第三段:《论语》对人际关系的指引。
学习《论语》还让我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意味着只有尊重并接受彼此的差异,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论语》中的故事也告诉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尊重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长远的合作和共赢。
第四段:《论语》对价值和信仰的理解。
《论语》还启示我了关于信仰和价值的理解。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另外,学习《论语》也让我认识到,价值观不仅是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内心信仰。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炼,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自己的内心信仰。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论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理解《论语》中的故事和言论,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感受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光芒,得到了自信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我相信,《论语》的智慧会伴随着我一生。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论语》这一课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的启发和收获,下面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学习《论语》的心得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二段:重视道德教育
《论语》中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人的修养、品质与待人接物等方面非常重要。比如,书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等等,这些道德观念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生活,且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更是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领悟到道德修养是一种与社会行为紧密相连的东西,它既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遵守规则,也要求我们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
第三段:学习功利主义
《论语》中也涉及到许多现实问题的讨论,比如典型的“知识与行为如何均衡?”“权利与义务的辨析”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笔者的生活中和思考中所遇到的,而且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论语》的启示,促使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出了更为科学和实际的规划,让我学会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处境。学院派主义的功利主义与《论语》中的经济学思想相似,通过学习这一课程,我对利益和成果的伦理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意识,对于我个人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
《论语》不仅包含了哲学思想,还体现了孔子的社交智慧。在高中生的社会成长过程中,“相处”一词不仅仅是沟通,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理解与尊重的过程。我通过《论语》如何去“相处”中受益匪浅,学习到了一些社交技巧以及与人沟通的技术。还学到了如何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好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在互相协调中创造共赢的结果。
第五段:总结
总之,《论语》是一本让人陶醉的经典。学习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对这些思想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具备一种与生活互动的能力。这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也能谋求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平等和善意的协调。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将努力不断地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论语》的内容,积极地运用其思想精髓,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动力。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学习论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智慧。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分享我在学习论语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尊德重义的教导。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诫我们要注重修养个人品德,而“君子不器”则教导我们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些教导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更要从内心去做到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正直、诚实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温故而知新”也告诉我们要通过回顾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教导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要善于思考和实践。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中获取智慧。同时,“言寡而思多,行难于其思也”则告诫我们要把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本质。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光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表达了对待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身边的长辈和有智慧的人;而“君子不器”则强调了要专心跟随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通过这些教导,我明白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尊重老师并真正聆听他们的教导,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例如,“君子辩不义,即诛”告诉我们应该讲求公正正义,并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批判。同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告诉我们要通过文雅、懂礼仪的言行与他人交流,以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教导教会了我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和做好每一个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礼节可以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添增和谐。
通过学习论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体会。通过论语,我学会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重视学习和实践,尊重老师,注重细节和礼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到学习论语的行列中来,从中获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论语是我们学习与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指南。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下面我将从“人性善恶”、“孝悌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与思考”、“持之以恒”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学论语的五则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通过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启示我们要始终保持善良之心。在《述而第二》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表达了他对人性本善的信仰,认为通过言谈和外表并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真正的仁慈和善良。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只注重表面和外表的印象,而忽视了对别人的真诚和善意。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意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素养才是衡量他是否优秀的关键。
其次,孝悌在论语中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强调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在《学而第三》中,孔子谈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同时也要体贴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学习论语让我明白,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只有在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潜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第三,论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在《为政第十二》中,孔子强调了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国家需要不仅仅是优秀的领导者,还需要具备公民的高度道德觉悟。相对于个人修身来说,家庭是人与政治之间的重要纽带。学习论语让我认识到,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有道德修养的公民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论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在《学而第七》中,孔子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论语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我们的品格和思维方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持之以恒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子罕第四》中,孔子说:“不听老人言,吾执不遗。”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我们要虚心听取前辈的教诲,并将其坚持下去。这个道理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每一次坚持都是一次积累,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通过学习论语,我对人性善恶、孝悌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与思考、持之以恒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真正践行这些理念,并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3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一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阅读心得
论语读书随笔
阅读论语的心得
论语诵读串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浅谈威妥玛《论语》译本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关于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二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4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三
祭孔从七月四日就开始了,我们一起乘着动车开开心心地前往曲阜。晚上,还和鲍老师拍了张照作为留念呢!
七月五日的太阳和我们差不多一起起床!那是因为我们要去孔庙了,导游说因为要让我们赶在上班之前,所以要让我们6点在车上会合后出发。
里面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祭孔大典,它在我们看完节目之后,几个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像圣诞树一样的东西,把我们领上了台,隆重的祭孔大典终于开始了!可是让我们没卢到的是,我们在烈日下足足站了一个小时!最后一个项目:黄巾佩戴,这黄巾看别人戴起来很热,因为那条黄巾很厚。但是轮到我们知本班上去领黄巾,轮到我的时候,一位身穿古代服装的人,帮我戴上了黄巾,在那一刹那,非但没热,反而觉得脖子里凉快了一下!刚才还有很多人在说黄巾像什么呢!比如面条,热腾腾的',可现在就安静了,按广播行了三拜礼。
下午还去参加了拓片活动,可好玩啦!可以把自己拓好的宣纸带回家呢!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四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五
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论语五则心得体会篇十六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