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身经验、感悟和领悟的总结,通过书写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来增强表达力和吸引力。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使自己的写作更加丰富多样。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一
段一:引言(200字)
民族政策法规是指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权益保障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保障其民族团结、民族自主权利和各项权益。因此,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和理解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结合学习和实践,对民族政策法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思考。
段二: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200字)
民族政策法规是确保我国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和发展的基石。这些法规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民族政策法规的保护,我们能够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目标。同时,民族政策法规也为广大少数民族提供了公平的就业、教育和医疗条件,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权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段三:深入解读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300字)
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是保障其贯彻执行的关键。通过对民族政策法规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政策法规的内涵和精神,避免片面理解和执行。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习俗,使我们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同时,深入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段四:解读民族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300字)
通过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我深入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认识到他们的平等地位和多元文化的价值。同时,我也意识到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是一项极为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解读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解读民族政策法规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全过程的参与和沟通,使政策法规的实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
段五: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心得体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政策法规对于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感到自己在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为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团结将得到更加深化和巩固。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导言(200字)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真实记录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在纪录片中,民族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不仅展现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更表达了国家对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历久弥新的追求。在观看纪录片《民族政策》的过程中,我深感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力地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也在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我受益良多,产生了许多思考。
第二段: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0字)
纪录片展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关怀。通过宣传片中展示的各民族的语言、服饰、节日等特色文化,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国家对于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而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让民族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依然流传,保护了民族多样性,为我们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继续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三段: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与发展(200字)
纪录片还详细介绍了我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扶持和发展的政策。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改善了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纪录片,我看到了政府对于教育投资的重视,也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教育扶持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受触动。
第四段:民族融合与社会和谐(200字)
纪录片还强调了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的支援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也得到了提高。在纪录片中看到各族群众亲情般的友好交往,我深感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稳定。
第五段:个人感悟与展望(300字)
从纪录片中所了解到的我国民族政策,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国家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坚持实施多元民族政策,将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结合,为民族团结构建了坚实的桥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政府在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引导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都可以做更多努力。
通过观看纪录片《民族政策》,我加深了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对我国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敬佩。希望我们的纪录片在向外界展示我国民族政策的同时,也能够调动国内相关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民族政策的践行,实现强大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三
民族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有关民族政策的研讨会,深入了解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宗旨和实践。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民族政策在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展开论述 民族政策的宗旨
我国的民族政策一直以来都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发展的宗旨,力求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这种宗旨要求我们关注各民族的基本权益,让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待遇。通过倡导和推动文化多样性,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加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民族政策也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确保每一个民族都能够自信地展示和传播自己的文化。
第三段:解读民族政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政策的推动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为少数民族提供的税务减免、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民族政策还大力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进步。这些积极影响体现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上,可谓是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第四段:阐述民族政策的进一步探索方向
尽管我国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和援助,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消除贫困和落后现象。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的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共存,实现文化的平等包容。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未来
民族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民族政策的宗旨和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积极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政策的研究和推广,继续完善民族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各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
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我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各民族的影响力。只有通过制定并贯彻好民族政策,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民族政策能够继续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行民族政策,致力于实现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民族政策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民族政策的实施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为各族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社会的进步。本文将从政策的制定、宣传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探讨民族政策的影响和成效。
首先,民族政策的制定对于各个民族的发展和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民族政策需要凝聚多方共识,考虑各个民族特点和利益的平衡。政策的制定不仅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还要注重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团结进步法》等,我国为各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其次,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为民族团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教育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存意识。我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电视台、广播、报纸、社交媒体等,宣传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同时,也积极开展各民族交流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第三,民族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根据国情和各个民族的实际情况,我国积极推动各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促进经济的繁荣。同时,还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和教育等基础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第四,民族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为了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如文化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同时,也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展览,深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共同繁荣。
最后,民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传承。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前行的根基。在历史传承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进行保护和宣传,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通过历史教育和宣传,让各个民族都能够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历史,促进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
总结起来,我国的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历史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民族政策是一个持续推行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民族政策,处理好各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五
纪录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影视形式,通过真实记录的方式展示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纪录片民族政策的呈现形式,不仅令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情况,更引发观众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观看纪录片民族政策的心得体会,从政策理念、实施成效、挑战与对策以及感悟与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政策理念是纪录片民族政策的核心,只有“理念”上的先行,才能使民族政策在实施中更加精准、有效。经过对一系列纪录片的观看,我体验到,民族政策在理念上,首先追求的是多元共享的文化平等,即“以人为本”初心,积极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其次,民族政策在理念上注重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民族特色资源为依托,致力于打造民族地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最后,民族政策在理念上崇尚民族团结和谐,通过实施多元交流和文化共融政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民族政策实施成效是衡量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看纪录片,我了解到在实施方面,民族政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首先是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投入大力度支持少数民族教育,提高这些地区教育水平,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幅度发展。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策实施使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通达和联通,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再次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成果,政策落地使得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然而,民族政策实施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这些纪录片能够看到,一些地区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始终存在较大的难题。此外,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与各民族地区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仍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因素,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大,这使得政策实施感受到了压力。
针对民族政策实施中面临的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宣传与教育,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国家政策的认同和理解;加强各级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使政策能够真正贯彻到位;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当前政策实施中的挑战。
通过观看纪录片民族政策,我深感民族政策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国家工程,更是一次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行动。民族政策的实施成效,不仅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变化,更能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纪录片民族政策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共享的民族,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关键。
纪录片民族政策的观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对政策实施的见证和思考。通过这些纪录片,我深入了解了民族政策的理念和实施成效,也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纪录片民族政策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行动和多元共享的文化盛宴。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六
自从我参加马研第四次理论学习之后,我对民族团结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样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没有民族团结,一个国家只会灭亡,兴旺也就无法谈起。民族矛盾一直是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想一想当初要不是国共两党闹矛盾,那抗日能打八年吗?要是只有一个国民党,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国民党自身存在许多的民族矛盾,所以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共产党先进得很多,他们把人民矛盾是否能够顺利解决作为一次革命能否胜利的决定因素。所以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矛盾,首先我们应该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人民一直受到各种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这是中国历史一直动荡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和各种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使中国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其次就是各民族之间实现民族平等,只有实现民族平等才能有民族团结,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只有这样各民族才能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们应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是民族团结。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例如以及事件,主要是一些无视民族团结的在搞国家分裂,这种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同时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政府应该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了强烈民族团结意识感,才能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历史和现实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危险,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稳定与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自觉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解读方案,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深度解读这些方案,我对于民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民族政策解读方案使我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方案中提到,少数民族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文化、科技、农业等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只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优势,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民族政策解读方案让我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民族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更应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等传统。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更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再次,民族政策解读方案加强了我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方案中强调,促进各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民族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只有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不断增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国家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少数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最后,民族政策解读方案引发了我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思考。方案中强调,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机会。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少数民族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总结起来,民族政策解读方案使我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关键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这些体会让我对民族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激发了我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做出贡献的热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就能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个国家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一直致力于实行以平等和团结为基础的民族政策。为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学习,我参加了一次民族政策解读方案的学习研讨会。通过学习和交流,我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这种强调团结和和谐的民族政策,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矛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他们强调,我国秉持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遵循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原则。这些原则本质上符合我国多元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研讨会上,与会者们探讨了如何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如何在基层做好民族工作。他们一致认为,民族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落实,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在基层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将民族政策落到实处,让各个民族都能从中受益。因此,我认为加强基层民族工作的培训和组织建设,提高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各个民族都应该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研讨会上,演讲者们提到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多样性,认为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独特之处。他们指出,鼓励各民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鼓励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相互结合,实现各族群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最后,我进一步认识到民族政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专家们强调了改进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民族政策才能真正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回应各个民族的关切和要求,推动民族政策更好地服务各族人民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吸收社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研究并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总之,参加民族政策解读方案的学习研讨会让我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我认识到民族政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也明白民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积极推动和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九
纵观历史,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之后的每一届执政政府,每一届领导人,都把解决民族问题和协调民族关系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党的以来,更把民族团结视为人民的生命线,并描绘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宏伟蓝图“中国梦”,充实了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工作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时代内涵。可见民族团结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也是今后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民族无小事”。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日趋复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显著问题,和睦相处、和舟共济、和谐发展是关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刻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xx年人民网理论部就刊出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深入调研分析了闽东少数民族状况,并指导性提出了摆脱贫困的战略方针。高屋建瓦,非常重视各民族工作,从祖国的世界屋脊到黄土高原,从西南的山寨到天山南北,从北国的边疆到南海椰林,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懈努力着。
团结稳定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核心问题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这是关乎人民是否康乐幸福的关键指数。民不富则国不强,同时,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深知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我深感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怎样使我们的民族能够真正的团结、富足、有礼呢?结合实际,我们社区现有居民 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居民总数的百分之 ,少数民族党员 名,占全体党员的百分之 ,每一个小团体,每一个分子,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区居民的事就是大事。新形势下,深入贯彻执行民族团结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同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思想精髓,巩固和发展辖区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民族关系,凝聚各民族居民团结一心,打造和谐社区,推进民族团结的楷模社区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竞放,是我今后的职责,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地方向。
公而忘我,情系居民。孔子有一句话,反映了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话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有一样的作用。用于我的实际工作中就是以民族团结,社区和谐为重,千方百计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急,不断学习,加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心连心,自觉服务,倾听民声,体察疾苦。
1、 坚持思想学习工作不放松。通过集中学习和不断自学,不断努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密切结合实际,更好地服务于民。
2、 求真务实,力争更好成本职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不摆架子。利用社区之家,广泛开办各类活动,包括健康讲座,各类娱乐活动,扶贫、帮助再就业等活动,促进感情交流,增进了解,凝聚人心,从而真正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3、 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牢固树立为居民服务的观念,杜绝歧视不同民族现象,从社区居民不满意的难点热点抓起,从居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做起,急居民所急,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精简手续,让居民多半事,少走路;少说话,多受益。
4、 积极引导居民做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想公民。德不孤,必有邻。也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社区服务坚持两手都要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教与建设,营造公德向善浓厚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风纪建设,大力倡导树立文明观念。
放眼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奏响富民强音,实现全国各民族的现代化强国发展梦,最终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勤勤恳恳去努力。社区工作虽然琐碎,但是它承担的责任重大,好比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学习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使我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坚定了更好为民服务的决心。人人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
根据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三次集中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学史明理”,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现就学习情况谈三点体会:
一、以史为鉴,进一步理清和回答好三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敢于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壮大起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理论,是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原理,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坚持的是人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为某个集团或阶级代言的“私器”,而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公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历史进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提出是在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由邓小平正式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此为节点,在时间的纵轴往回看,就是一部从照抄照搬马列主义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摸索史: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列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思想之争、路线之争以及由此带来的血的教训后的摸索转折,包括1927年文家市抉择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伟大转折,再到开创出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建立起新中国,开启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艰辛探索,经历文化大革命、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把工作重点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来。以此为节点,在时间的纵轴往后看,就是一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完善史:1987年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
二、以学为基,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其目的就是回归初心、回归宗旨,不断纠偏,确保我党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前行。在建党百之际、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之时,开展党史教育,就是要给全体党员补钙加油。
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进一步感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提高政治能力、做到“两个维护”上下功夫见实效,在感悟思想伟力、强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见实效,在牢记初心使命、办好为民实事上下功夫见实效,在把握历史规律、积极担当作为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强化底线思维、应对风险挑战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发扬革命精神、提升能力作风上下功夫见实效,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夯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向史而新,进一步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向史而新,接续奋斗。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将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动力,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勇开“顶风船”,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新作为。
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继续深入学习党史国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和“三大规律”,以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与此同时,强化分管各处室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指示精神,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二是进一步锻炼过硬本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10日在中央党校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提出的“七种能力”和今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中提出的“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的要求,抓好能力建设,锻炼过硬本领,不断加强政治历练,努力做到政治能力与所担任的职责相匹配,不断对标对表,努力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与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要求相匹配。
三是进一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做好参谋服务。围绕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等中心大局,根据国家、省“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带领综合研究室和相关处室,发挥智库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最新经济形势和产业动向,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为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参谋决策作用。
推动产业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质量品牌建设为抓手,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产业“杀手锏”。多渠道向国家工信部汇报,推动功率半导体、智能终端、先进计算、关键材料与装备等重点领域进入国家生产力布局“版图”,争取更多资源,集中攻克材料、工艺、装备等全链条“卡脖子”难题,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功率电子半导体、新型显示、信创工程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服务国之大者打造产业“杀手锏”。强化舆论宣传。精心谋划好党的百年华诞贺礼篇、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回顾篇、“十四五”开局篇等宣传活动,统筹用好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类平台讲好工信故事、传播工信声音、擦亮湖南品牌,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声势,最大范围地动员企业、园区积极投入到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伟大事业中来。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民族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保障各民族平等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民族问题研究工作者,我不仅关注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和解读其背后的深意和精神内涵。通过对民族政策法规的解读,我深刻领悟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和路径,也认识到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下是我对民族政策法规解读的一些深刻认识和体会。
第一段:民族政策法规的宗旨与意义
我国民族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全体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法规旨在确保各民族依法平等享有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权益。它们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通过解读这些法规,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充满了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段:民族政策法规的实施与效果
民族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团结进步,需要借助地方和基层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协调推动。这要求各级政府不仅要重视法规的宣传和解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施民族政策法规,我深刻认识到了法规的实施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段:深入研究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
作为民族问题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和解读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法规的内涵和精神,更好地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提出更具体、更科学的政策建议,为保障各民族的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自身的研究经验,我深刻理解到了深入研究民族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段: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
想要让民族政策法规真正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加强对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我们能够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民族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是民族政策法规解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法规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才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并自觉地参与到法规的实施和推进中来。
第五段: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监督与评估
最后,为了更好地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我们需要加强对民族政策法规的监督与评估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地监督与评估,我们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监督与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民族政策法规的贯彻和落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通过对民族政策法规解读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监督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在民族政策法规解读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和路径,也认识到了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民族政策法规,我们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法规,促进广大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和谐。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是保障法规实施和推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二
[摘要]民族政策是推进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民族发展方面能够发挥中介作用、调控作用、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临政策实践环境的诸多变化,我国的民族政策应遵循服务于各民族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不断实现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民族政策;科学发展观;优化;创新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的推动,在民族发展问题上践行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民族政策的优化与创新。
民族政策是执政党民族治理理念的具体化,是政府为了处理民族问题、改善民族关系而制定和实施的法规、准则以及措施的总和。
民族政策通过具体运行可以发挥出中介作用、调控作用、促进作用和规范作用。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实践的中介。民族政策是执政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向具体民族工作转化的中间环节,民族政策以法律、法规、准则等形式将执政党和国家的民族治理理念制度化,并进一步通过规范和指导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成员的行动,外化为政府作为或公民行为,发挥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作用。通过理论—政策—实践的循环链条,民族理论会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另一方面,民族工作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又会通过民族政策的评估反馈给政策的制定者,并进而督促执政者对民族理论进行思考,对民族政策进行修正和优化。
民族政策可以推动民族发展。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对少数民族的优待和倾斜为特点,能够以外部助推的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由于各方面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不少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民族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发展滞后的民族社会通过自身努力难以实现常态发展,与此同时,原有的民族发展差距还会不断加大,为此,为了实现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快速发展,就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民族政策,“催化”和助推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封建王权以强力维护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其主要措施是实现不同民族统治者之间的联合,但在社会内部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民族歧视、剥削与压迫。新中国的成立则以各民族无产者的联合为基础,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民族区域为制度安排,结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很快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民族政策实践环境是指既定民族政策贯彻执行环节所处的环境。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实践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自然环境由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社会环境由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构成。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可以将民族政策实践环境分为宏观环境(整个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环境)和微观环境(如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环境)。
由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物环境组成的自然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一项民族政策的执行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执行,避免一刀切。这也决定了国家政策要么给出宏观指导意见,由民族自治地方配之以具体方案;要么具体针对某一区域的特点,将政策微观化、细致化。同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民族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成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要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并考虑。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为现阶段的民族政策实践环境增加了关心生态的新内容。
由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社会环境具有时代性、综合性、主题性的特点。社会环境的时代性表现在21世纪的民族政策执行既要面对全球化的潮流,又要保持民族性的特点,共性与个性同时关照;社会环境的综合性是指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期,既要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又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践环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特点;社会环境的主题性是指在现阶段民族政策面临解决一些必要的主题,比如民族地区的生态环保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民族扶贫问题、西藏和新疆等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问题等等。
政策实践环境的变化要求民族政策随之而动。一方面要阶段性的评估、终结一些失效的、与现行环境脱节的政策。有关学者的研究统计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财政优惠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50%、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62.5%、人口生育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5%、文化教育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92.31%、就业职业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100%、农业发展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0%、工业发展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57%、民族贸易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20%、扶贫优惠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92.31%、扶贫开发计划执行的稳定程度为50%、扶贫专项基金执行的稳定程度为80%、对口联合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5%、外贸边贸政策执行的稳定程度为71.43%。
[4]另一方面,要根据新的实践环境要求及其衍生的发展任务的需要,制定和实施新的民族政策。新世纪以来,根据新的环境和发展任务,国家先后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宏观政策规划;在2001年至2010年具体制定实施“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西部地区实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对西部地区实施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特殊政策”、“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政策”等十多项微观政策。把握现阶段我国民族政策实践环境的特点,明晰我国当前民族政策的目标和任务,是深入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举措,对其效应的评价可能来自于执政党对预先政策目标设定完成情况的评估,还可能来自于政策受益群体的满意度反馈,还可能来自于综合的社会评价,包括一项政策对于其他民族的连锁影响。但从根本上,有两点会对民族政策效应的评价产生影响,那就是道义和公正。
道义是一种原则,这一原则会影响到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即公众对民族政策内容和目的的认可和支持程度。符合道义是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只有更多不同民族的民众认为国家的某一民族政策是合理的、符合道义的,这项政策才会得到支持和认可,否则,将因缺乏道义支持而失去效应,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公正是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必须恪守的价值基础。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不仅要体现公平原则,而且要自始至终地贯彻公平原则。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只有在体现了公平的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协作劳动、分工生产,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越高程度的社会公平就能够创造越高程度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5],民族政策应遵循社会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原则。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以“不公平”的倾斜性支持政策形式,朝着公平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目标努力。但这种“不公平”不能超出公平阈[6]的范围,否则,将导致逆向性歧视。
此外,民族政策的立策基础也是影响民族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民族问题及其诱因复杂多变,民族政策的立策基础和效果评价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天壤之别,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与民族问题之间关系的把握。如果抛开政治、文化等因素,一般来讲,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成立,甚至相反。
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分立主张在实现经济富裕后反而愈演愈烈。在特殊的情况下,贫穷不仅会成为民族分立的理由,富裕也可以成为民族分立的借口,而且这种情况已不是特例,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比利时的佛拉芒人以及意大利北部“帕达尼亚”的独立,都有这方面的原因。[7]此外,西方的后物质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启示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以后,其注意力很有可能转向对非物质生活以外的诉求,包括信仰、文化甚至是民族主义情结。
可见,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准确把握政策环境为基础,还要考虑到政策的综合效果。一个民族区域如果传统社会特征浓厚,在信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民族特殊性,又存在政治精英的狭隘民族主义动员,甚至是民族分裂主义的煽动,经济落后则有可能成为反动精英进行政治动员的借口,但经济发展也可能会成为地区民族主义激升的基础。为此,针对不同的民族问题,民族政策要进行“多处方”的综合,共同致力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一)更好地体现公平
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公平,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共享和共有,意味着同等地位的同等待遇。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向横向拓展,民族成员之间跨传统居住区域的多向流动增加,各民族内部结构性变化和民族社会分层流动加快,民族成员内部贫富两极分化明显,民族成员之间之地位与待遇的比较就表现得更为直接。这种局面致使相同社会分层上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为享受不同的政策,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会影响到民族关系。因为我们的民族政策可以高度概括为是“族体共享”的政策。民族政策整体运行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时代变化,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联动性作用加强,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渗透到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本关怀,要体现对各民族弱势群体的同样关照。
(二)更好地体现照顾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中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在政府的决策、政府的行政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哪类人。在我国,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综合原因,形成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民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大局。为此,以人为本应体现出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加大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特别关注那些亟待加快发展的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族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差距度决定了以人为本要具有“民族特色”和针对性,要突出强调通过民族政策激活民族发展的内部活力,让受益的民族获得自身永续性的发展能力,而不是一时的“福利”。
(三)民族政策以维护和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为根本,但它强调的不是某个人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决定了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指的是中国人民,利益指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发展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以中国56个民族人民的利益为本,是以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本。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目的是维护、保障和实现各族人民的利益,一项具体的民族政策既要使作为政策客体的民族受益,也不能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反思了过去发展的挫折与教训,汲取了人类关于发展的最新理念,其内涵集发展应体现的人性伦理关怀、发展的理路与范式选择、对发展的本质认识于一体,对民族政策的内容优化、实践过程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将理想目标微观化、具体化,进一步发挥民族政策的规范作用
在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初期,为了聚合民心,提高各民族成员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提出和确立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必要的。平等、团结、自治、发展的原则及目标设定和旧社会民族关系恶化的状况相比,无疑激发了各族人民对未来多民族国家的向往,并积极投身于多民族国家建设。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一种价值理想,是一种宏观原则,也是一种发展目标,将其从抽象的信念转化为各民族群众身体力行的自觉需要一个过程,将其从口号、辞令层面切实内化为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一种包容、尊重、理解、善待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以人文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并不单单是要求国家和政府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人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来自于政府权威,而实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却在民间。
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公众,民族政策的执行并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任务,民族工作也不只是某个或某些部门的工作。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工作因而是整个社会的工作,做好民族工作人人有责。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族政策实践,要在继续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人、财、物支持的基础上,也要注重通过微观化、具体化的政策渗透,进一步发挥民族政策作为规范的作用,规范政府、社团、公民在民族交往中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得体的言行。民族政策既要通过看得见的一面体现出来,也要通过看不见的一面体现出来。
民族政策是政府行为,也是公众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已经固定化的认为民族政策是政府行为,其结果是社会公众的责任淡了。民族纠纷、冲突的出现后,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解决,普通民众怕、躲、靠、看,不主动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这说明,民族政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社会基层发挥得比较薄弱。
民族政策贯彻实施需要创新,民族政策要通过微观化、具体化、基层化、社会化来实施。如果各民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都能彼此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克制自己的行为、矫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真正人人以人为本,那么社会和谐的基础才会建立起来。
(二)从群体受益向地区受益和个体受益转化
目前,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族体共享”的政策。[10]这一传统来自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计划经济时代,除了满族、回族以外,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分布在传统的居住区域内,民族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稳定,同一民族社会内部社会分层情况不突出,因此,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实现民族政策“族体共享”是合理的。
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本关怀,要体现对各民族弱势群体的同样关照。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社会整体的扶贫工作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工作,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如果再简单地实施“族体共享”的做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公正的原则。民族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应该微观化、细致化,不能再简单地“一刀切”。比如某些省在招收民族预科班学生时,招生政策原则上规定录取分数线可降低80分,结果吸引了大批城市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满计划数的录取方法,实际录取分数线只降低了几分到十几分,结果是:被录取的学生成绩好,但又不愿意多上一年的预科班,而这些省内欠发达地市需要照顾的少数民族学生却没有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城市内与享受这一政策的少数民族学生同等家庭环境和同等教育条件的汉族学生认为这对他们不公平。[11]这一政策的实施由于没有以照顾差距为基础,简单的以族体受益为标准,因而其结果是“该照顾的没有受到照顾”,“不该照顾的却受到了照顾”。
(三)民族政策过程中体现民族关怀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利益为目标的,民族政策是益民的社会工程,不只是简单的政府行政工作和任务。贯彻执行好一项民族政策的“催化剂”是民族关怀。所谓民族关怀就是要在具体的政策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带着感情去工作,诚心诚意的带着对受益民族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去工作。这是政府公共责任感在民族政策执行上对公职人员的要求,是政府人员伦理自主性的体现。
高效应的民族政策实践过程离不开民族关怀因素,民族关怀应充分体现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监控等各个环节。
民族政策制定是整个政策过程的起始阶段和首要环节。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汇集各方面民族发展的政策意向和信息,广泛争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进行政策实施预测,形成政策提案,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成为正式的准备付诸执行的民族政策。在这个阶段,为了确保形成的政策符合民意,应把民族政策的制定置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吸纳广泛的公众参与,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和新闻媒体介入、举行听证会等途径、方式了解各方反应,了解受益民族群众和利益相关民族群众的真实想法,以确保政策目标真正为民族群众所急、为民族群众所想。
民族政策评估是判断政策效果的重要环节,政策评估将为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提供依据,有利于促进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其运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民族政策的评估可采用专家评估、民意收集、综合评估等方式,要以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为评估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生态指标、民意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民族政策监控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末,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来监控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有助于确保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实施,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挖掘民族政策的监控源,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各级党委、民主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尤其应注意吸收受益群体的代表参与政策监控工作。
总之,随着时代演进,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践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新问题、应对这些新情况,就要以人文本,不断创新。
注释:
[1]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于1963年前后提出了公平理论。其中公平差别阈(edtequitydifferencethreshold)理论强调条件不相等的公平感,认为在人们心理承受的范围内,存在分配差别是允许的.根据个人工龄,职位,资历,劳动投入量等因素决定不同的人的收入存在的差别。条件不相同的人之间的收入差别过大(称为悬殊差别)或差别过小(称为无差别)时,都会造成人们的不公平感。只有适宜的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所以,公平差别阈的概念是: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分配的比值。将这一理论借用到民族政策的影响上来,如果民族政策对某一民族的照顾过于优惠,超过了其他民族的心理承受限度就会对政策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3]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94.
[4]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j].开发研究,2004(4):23.
[6]关凯.族群政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75.
[7]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08.
[8]靳薇.世界各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j],科学社会主义,2008(2):94.
[9]严庆.浅谈民族发展政策对科学发展观的回应[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8.
[10]熊坤,新严庆.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政策的时代特色[j].满族研究,2007(2):2.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三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推动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民族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新特点的出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通过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我深刻体会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务。
第二段: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意义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目标。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意味着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在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只有建立各民族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团结的目标。
第三段: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和路径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各民族共同体的切实利益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福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坚持依法治理,保证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对践踏民族利益的行为要坚决追究。此外,坚持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以加深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各民族之间和同一个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段: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成就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必须要有实践作为支撑和基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党高度重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按照“五个统一”的基本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建立了健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独立性,加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我们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了民族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第五段: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新挑战与展望
尽管我们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威胁。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及时适应和回应新形势下的挑战。全党全社会要增强“一盘棋”意识,共同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的大局,坚决打击分裂、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只有坚持党的正确民族政策,保持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尾: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政治任务,是推动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入学习和贯彻这项政策,我们必将不断增强“一盘棋”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关系将更加和谐稳定,中华民族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四
少数民族政策是中国特有的政策之一。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和睦相处,求同存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的种种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落实和维护少数民族政策。
第二段:少数民族政策的关键措施
少数民族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和边疆的民族为核心。这些政策在保护他们的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语言和传统活动方面给予了特别优待。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是财政投入的倾斜。政府用大量的经费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水利、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逐步缩小“两区”“三州”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少数民族政策的成果
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各族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也得到了充分保护,许多传统文化得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段:少数民族政策的前进道路
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一些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帮助民族地区解决各种问题,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五段:结论
总体来说,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是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它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那些生活在民族地区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和优化少数民族政策,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搭建更好的平台和桥梁,创造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五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有义务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且要了解和学习关于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因此,在我的生活中,我一直关注着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并在其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段:我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在我看来,少数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各种民族的总称,包括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我非常喜欢他们的服装、舞蹈、音乐以及建筑风格,每一个都独具特色。同时,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成就也是深深地吸引我。
第二段:我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的看法
政府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非常好,他们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正常生活,也严格保护了他们的文化、物产和习俗。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另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改善他们的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良好保障。
第三段: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欣赏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舞蹈、音乐和绘画等,在现代社会中备受欢迎。我非常喜欢听到藏族的山歌、感受满族的舞蹈、呼吸蒙古族的马背风情。另外,我也很喜欢他们的手工艺,如蒙古族的刺绣、满族的剪纸和藏族的唐卡画等。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独特传统文化,也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
第四段:我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多的伤害和侵害。因此,我认为唯有在教育方面下大力气,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实现。在听说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推出《走进新疆》、《舌尖上的中国》等多个节目,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人走进少数民族的世界。
第五段:我对少数民族的期望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希望国家可以继续加强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保障他们的权益,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同时,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尊重、欣赏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让所有人更加了解和理解彼此,在共同的努力下,推动中国共和国的各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六
近年来,中国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保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政策的法规和政策文件。这些法规和政策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解读这些法规和政策,我深刻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实施民族政策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民族政策要注重保护各民族平等的发展权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加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意识。只有保障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才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其次,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但也可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民族政策要注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只有通过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实现民族团结与和谐。
第三,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顾及民族保护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平衡。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实施好民族政策的重要任务,但也要考虑到社会现实和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民族政策要注重权衡各方利益,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既要保护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又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享。
第四,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民族政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广泛地宣传和推广民族政策,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才能够形成民族政策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应该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共同努力推动实施好民族政策。
最后,我认识到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民族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民族关系的演变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保持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施好民族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好民族政策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断完善和创新民族政策。深入学习和解读民族政策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实施民族政策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七
摘要:新中国成立xx年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但是,目前民族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正和完善的问题。具体来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能混为一谈,两者有着不同的内含。民族问题理论与民族理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也必须区别开来。同理,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也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应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建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经过了毛泽东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但是,目前民族理论研究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正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将对此阐述纯属个人的几点肤浅的看法,并请关注者批评指正。
笔者总以为,民族学界在许多问题上概念不太清楚。对此,笔者在前两年发表过一篇题为《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研究中一些含混概念的几个问题》的论文,此文发表后引起一些学界同仁的关注,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杂志全文转载。此文中,笔者提出了民族矛盾与民族关系问题;权利与权力问题;区域性与民族性问题;民族与人民问题;法律制度的完善与“特殊照顾”政策问题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概念不清的现象。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此种现象对民族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具体效果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应该说,弄清概念是学术研究首先要做到的工作,模糊不清的概念,会对所有具体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对此不再赘述。
必须指出,在民族理论研究中存的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或环节,导致了人们对民族理论学科持有一种轻视或小看的态度,认为在社会上谁都能很随意地就能研究这门学科;在校园里谁都能拿起本子就能讲解这门课。于是,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了很多套话连篇的口号式文章;在各类学校或各种培训班的课堂上也出现了空洞无味的说教式的民族理论课。笔者以为,这一现象与民族理论学界没有搞清楚几个重要关系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这与民族理论学界没有对社会各界解释清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直接的关系。
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虽然都是关于民族的学问,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族问题理论与民族理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也必须区别开来。同理,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也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过去,我们只注重三者间的联系,而没有重视其不同之处或不同的角度。从而,影响了民族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能混为一谈,两者有着不同的内含。当然,三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是,有联系不等于没有区别。在现实社会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既清楚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又明确它们之间的许多区别,这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讲,区别是存在的本质,也是和谐发展的本质意义所在。因为,没有区别就无所谓和谐。从我国社会现实来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不同含义,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什么是民族理论?什么是民族政策?什么是民族问题理论?提出和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已到。这三个问题其实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各自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和框架体系。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还是学科建设角度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时候已到。
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有自己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自己完整的内容体系。那么,什么是民族理论?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现在讲的所谓的民族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典论述。它蕴含着庞大的、独具特色的内容。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多吸取营养,学会综合起来看问题,从而应在学术研究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应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术研究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一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够科学。民族理论是什么?研究这一理论有何意义?它有什么特点?笔者以为,概括起来民族理论学科有以下特点:
第一,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的综合性学问,它不仅解释着什么是民族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探寻着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当然,其中包括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民族是什么?民族的产生应具备哪些重要因素?民族为何消亡?如何消亡?民族理论首先应该回答这些问题。
第二,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其中包括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身发展问题等问题。民族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简言之,当人们关注纯粹的民族本身文化特性的时候,民族显现的其实就是她的自然属性;而当人们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时候民族却显现其社会属性。因此,民族是离不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没有了自然属性民族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社会属性,民族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第三,民族理论其实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原则,是解决问题的态度。理论上讲,持什么样的观点很重要,因为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从而就会制定出什么样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理论就是一种权利理论,其核心为平等问题。就像人类最终的关键问题是人权问题一样,民族之间归根结底的问题也是平等生存问题。平等团结、和谐共处都是后来的事情,都是在平等生存的基础上才能正式产生的事情。没有平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没有和谐这个结果。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道理,人们也很清楚这个道理,并且所有人都希望各民族能够和睦相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总是忘记或忽略它的前提条件――平等生存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1913年12月)、《论民族自决权》(1914年2-5月)、《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7年7月)和十月革命后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年6月)、《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年12月)等。斯大林在民族问题方面撰写了一系列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年1月)、《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1918年11月)、《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1921年3月)、《论民族问题的提法》(1921年5月)、《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1929年3月)等。中国民族理论来源于马、恩、列、斯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
综上所述,民族理论是一个具有庞大内容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理论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细化理论研究的视角,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完善民族理论的学科建设工作。
所谓民族政策就是某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为解决境内民族问题而制定出的方针和政策。很显然,民族政策应该是关于民族的所有政策的综合。从我国而言,所谓的民族政策就是指我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所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国内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民族政策至少有它的特殊性、延续性与多变性、转换性与固定性等特点。特殊性是指所有的民族政策都是为少数民族而制定的特殊政策,离开少数民族就无所谓民族政策。以少数民族的名义制定出大众化的政策是一种错误行为。因为,名义上是为少数民族而实际上却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政策不是真正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要突出特殊性,特殊性是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民族政策只有这样的特殊性才能不同于其他的公共政策,才能体现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延续性与多变性是从政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角度讲的。我们对待传统时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民族政策也不例外。继承好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政策的同时,根据新情况、新趋势进行政策创新。这样才能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内在关系。延续性和多变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政策必须有它的延续性,但这并不是说不能有变化;同理,任何政策必须有它的多变性,必须跟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这也并不等于政策必须是无静止地变换。如果政策只有延续性而没有多变性,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也没有进步;如果政策只有多变性而没有延续性,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混乱无序,没有稳定环境也没有和谐共进。所谓的转换性与固定性是从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角度讲的。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所有政策都有一个过程,就是酝酿一制订一出台――实行一完善和变为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过程。好的政策必须变成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应该说,政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社会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政策是其所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对整个国家的制度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民族政策有自己完整的内容体系。从我国而言,民族政策的内容体系有: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杂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人口政策、民族卫生政策、民族体育政策、民族语文政策、民族习俗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等。其中,民资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原则、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其他政策就无从谈起,而民族区域自治是既是一个政策又是一个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其他各项政策顺利执行的根本保障。因此,中国民族政策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组成,一是基本原则;二是具体政策;三是制度保障。目前来讲,制度完善是关键性的问题。
什么是民族问题理论?简言之,民族问题理论就是指关于现实社会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综合。民族问题理论不仅研究政策实现等问题,而且还要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方面新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可能要出现的更多问题。因此,民族问题理论既有现实性的特点,也有未来性的特点。对于具体民族而言,民族问题理论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研究现实当中的民族问题,所以有助于先行政策的更加合理化和更加完善;因为,它是研究可能要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有助于更具有可行性政策的制订和出台。民族问题理论至少有以下特点: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它有非常现实的特点;第二,这一研究是专门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学问,因此它有很鲜明的针对性的特点;第三,由于民族问题理论是研究和预防在民族问题方面可能要发生的各类问题,因此未来性是它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根据民族关系和民族自身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对国家和民族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就从这一角度讲,民族问题研究应该是民族研究领域中的重中之重,应该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研究现存问题或即将要发生的问题就是为了给关于民族的基础理论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从而丰富马、恩、列、斯、毛、邓的经典理论,就是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从而增强党的方针的准确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民族问题理论的内容体系有:民族区域自治研究、民族法与自治权研究、民族语言文字使用问题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人口问题等。对我国而言,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涵盖着上述问题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理论三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外在的不同。所谓内在联系是说,它们都是为民族而做的学问;而所谓外在的不同是说,三者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目的等都不尽相同。民族理论主要研究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方面已经发生过的事物,所以它有很强的过去时的特性。而民族政策可以说,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关民族而实施的实践活动,它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对民族政策而言,贯彻执行是其重点,如果说民族政策有其研究的一面,那就是怎样实现既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各种辅助措施,这当然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的民族理论,具备实践性是对它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一种仅仅去品味之作为文化现象的这个共同体、而缺乏真正现实关怀和政策实践的课堂学术”。笔者以为,民族问题理论就是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学问。应该指出,它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特性,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有益处。
我们要明确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的真正含义。若要更进一步地细讲,所谓的民族理论(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理论)是前人,包括马、恩、列、斯、毛、邓等伟人和一些智者的经典理论,研究解答是这门学科的重点。而所谓的民族政策是国家所实施的关于民族的各种方针政策,关于它只能意味着讲解和宣传。所谓的民族问题理论是研究现实存在的和将要产生的问题,因此它意味着很强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基于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向民族学界和各地区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理论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各个高校理论教学中必须细化民族理论学科的分类。从目前情况看,关于民族方面的课程就是一个笼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所使用的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千篇一律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而且各地区的教材除了出版社的名称不同以外其他内容却都是翻来覆去、大同小异。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互相抄袭的结果。没有特点,更没有新意。“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无论作为学理上的理论概括,还是作为实践上的经验总结,都是基于解决一定条件下中国民族问题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决定了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都是这一过程的思想障碍”。
(当然,中、学和小学的教材编写的具体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一门课,改变以往只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做法。帮助全国中小学生从小就对祖国民族国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以后了解国家对各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打下基础。这是主要针对初中阶段而言的。那么,在高中阶段应该开设《中国各民族与文化》一门课。而在大学期间应该开设《世界民族与文化》和《民族政策概论》两门课。
在各级党校和干部院校的领导干部培训中应开设《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多》究主。因为,各级党政领导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重复学习所谓的政策条文。
第三,要改革包括“民族团结表彰月”在内的所有与民族工作相关的奖励活动。表彰和奖励应该成为一个促进相关工作的激励机制,收到表彰和奖励的人员应该是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因此,应该量化标准,制订具体条目,逐渐改变目前在这一工作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这是第一。第二,要加强奖励力度,提高奖励标准。为社会、为平民百姓真正做了突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重奖。这样才能带动社会,带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应该让人们明白,为人民生计,为社会和谐做出善事――突出的善事与当歌手和当演员一样能挣钱,甚至比歌手和演员更能挣钱,因为这个奖励来自于国家。第三,有奖励也有惩罚。在奖励有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的同时,也要严惩破坏民族和谐和破坏民族文化的正常生存发展的行为,对此类言行进行重罚。应该说,只有真正做到上述几点,才能给“民族团结表彰月”等活动赋予应有的活力。
第四,要改变以往的民族学界的理论研究与民族工作具体情况相脱节以及民族理论的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现象。怎么讲呢?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必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问题研究上,必须用平衡的心态去搞调研,必须真切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撰写和发表研究成果。这一问题,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这些内容我们一直在讲。但是,说和做确实很难统一。实际上,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民族理论界的研究并没有跟上去。缺少真正的田野调查,因此人们所写的有关民族方面的文章大部分都为书本到书本的空洞无味的套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理论教学也在采用空洞死板的模式,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也是多少年不变的“八股文”式的东西。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民族学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具体实施程度。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象。毋庸置疑,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民族问题理论更是如此。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民族政策一直被视为保持国家大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重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等角度,探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200字)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我所在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民族风情进一步增进了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这种教育引导我们树立“中华民族是伟大民族大家庭”的意识,促使我们更加关心和理解少数民族的需求和困难。我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
第三段: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200字)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党的民族政策强调平等、团结和互助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为少数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在我所在的社区,政府积极为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这种保障让少数民族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宣传和宣示,以消除民族间的误解和偏见。
第四段: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200字)
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经济援助是至关重要的。我所在的城市组织了许多多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例如艺术展览、民族服饰展示和民族舞蹈演出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为各民族提供了展示自己文化的机会。除此之外,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就业机会来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这些举措让各民族共同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第五段:总结(200字)
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要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要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才能够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多民族大家庭。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十九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有了大量的投入和重视,通过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方便与支持。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士,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对于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和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本文将对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心得体会进行一些说明和总结。
第二段:政策理念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人口较为广泛,分布较为广泛,在政策实施和治理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民族团结、平等和尊重等理念,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通过自治、发展、教育等多维度的措施,大力推动着民族共同发展的进程。政府的这种民族政策理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和支持,使得少数民族群体得以在各个领域中更加优秀的展示其实力和地位。
第三段:政策效果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例如,在过去十年里,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或自治州取得了很高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少民族群体成为战斗力强大的现代化群体。中国政府的这种政策,让各种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防止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和衰败。而且,在宗教、语言、教育等多个方面,也为少数民族的保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与友谊。
第四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少数民族政策在中国实行得非常成功,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民族教育的落后,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善等。特别是社会教育以汉文化为主线,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没有得到他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影响了民族的特色和传承,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以解决。
第五段:结语
总体来说,少数民族政策实施和运作的情况非常良好,这一切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努力和贡献。然而,在未来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同时加强沟通与实际行动,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理念和指导下,未来的中国民族发展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明天。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二十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群体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革,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和培养。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青少年民族政策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应该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要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感和热情。
其次,青少年民族政策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来引领未来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将重点放在培养青少年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我们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应该注重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三,青少年民族政策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青少年时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培养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要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家发展的现状,认真学习国家政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青少年民族政策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育人环境。育人环境不仅包括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还包括社会的教育等各种形式。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所接收到的育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积极的育人环境,提供一个能够让青少年学习、成长、发展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后,青少年民族政策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作为青少年来说,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至关重要,只有青少年有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在学校教育中,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调动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未来和发现可能的问题。
总之,青少年民族政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是建立美好祖国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综合学习和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青少年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保护和培育青少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以及复杂性等诸多的特征。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创新,要凸显价值引导,强化顶层设计,丰富育人载体,提升育人效果,重视常规管理,加强规范引导,构建协同的育人机制,强化教育实效性,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性。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再次强调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生活,高校成为汇集与培养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还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是提升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1.高校民族成分多元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高等院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中学习,使得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比例逐渐提高,高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呈现多元化,这无疑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但是,与之相对,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却呈现出简单化、单一化等现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适应高校民族成分多元化的要求,导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不佳。从教学层面来讲,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效果。当前,多数高校思政教育与民族理论政策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单一、固定的授课模式,缺乏有针对性、创新性、多元化的指导。从实践层面讲,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摩擦、冲突,很容易上升到民族问题的高度。但是,由于负责民族学生教育的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从而导致对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效果较差。
2.学生需求多元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之间的矛盾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划缺乏对地区、民族特色的考虑,教学模式、实践模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这就导致民族团结进步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当前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因此导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急式风格与常态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国际国内民族关系出现各种状况与问题的时候,高校能够迅速根据中央的的政策要求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但这种教育具有典型的应急性特征,一旦形势稍有缓和,很多学校就会放松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视。然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实现日常化教育,有效解决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尽管在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形成了有效的模式。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内容,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促使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还要根据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探究创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模式与路径,从而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性。
1.凸显价值引导,强化顶层设计
首先,要明确领导管理责任,构建完善的组织机制。确定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决策与责任落实机制,能够协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落实,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明确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再次,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安全底线思维,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机制,构建完善的形态工作责任制度,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实现校园网络以及师生自媒体的规范化管理,重视底线教育与法治教育,要强化网络宣传教育,重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了解网络管理以及传播规律的共醉舞。
2.丰富育人载体,提升育人效果
首先,要在课程实践中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内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要全面落实、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程时间,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整个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与作用。其次,要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要积极构建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的文化实践模式,充分凸显校园文化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强化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入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以及理性上的认知,达到民族团结、国家主权以及领主完整的意识的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国家观,促进民族团结。再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院的特征,组织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与形式。最后,还要加强情感教育,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情感教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态度与体验。
3.重视常规管理,加强规范引导
高校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就要在实践中要充分的联合班级、学生、家庭、宿舍等,利用网络化等方式组织开展各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民族师生沟通与交流等提供有效的平台与载体。首先,要重视班级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教师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中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方法与手段,要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校园构建,校园稳定安全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要融合网络教育,凸显”高端智库”优势。高校要积极主动的探索、完善智库系统建设,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充分的凸显智库科研的活力,利用智能化的方式与手段,根据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基础,分析热点与难点问题,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构建长效机制与管理依据,深入学生群体,根据民族、宗教等工作重点,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实际状况,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整合资料,凸显的民族团结进步智能化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第三,要强化文化交流,构建交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各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应该认真被中华文化所汲取。”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精准定位学生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与需求结合点。
4.构建协同的育人机制,强化教育实效性
首先,要整合社会资源,落实工作内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教育模式,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影响。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等领域有效融合,保障协同教育的通畅性,提升运行效能。同时,要开发合理的校外资源,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三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达到拓展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构建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在根本上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系统的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实现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多样化以及社会化法。最后,要坚持协同育人,同向发力。
5.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性
高校要分析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度调研分析,精准掌握,明确政策与手段,重视经验交流,定期对高校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强化调研与经验分析,了解其存在的问题,构建完善的、重点的项目与研究基地,集中处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要通过突破性的方式强化教育,始终坚持基于社会需求以及就业服务为导向,根据不同民族学生成长发展环境的不同特征与需求,通过分层指导教育、分类指导教育以及分段考评等方式,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高校应该不断从各个方面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而切实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谦,程志浩。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践与整合效应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
[2]郭颖。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