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大全(14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组织和安排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案要与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相衔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实用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下载。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一
1.认识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和文化活动习俗。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能通过搜集资料、采访亲友师长、同学交流共享等方式,从饮食、民居和文化活动习俗中发现民风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3.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愿意学习了解和探究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文化意蕴。
了解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
探究民风、民俗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纽带、规则等重要作用。
二课时
学生自学教师补充、修改
1、将教材中所涉及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制作成课件,并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创建民风、民俗活动情境。
2、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主要是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民居特点、穿着习惯,以及相关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查找与“赶集”相关的资料。
师生互动教师补充、修改
教师:通过前两堂课,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参观民风、民俗大观的任务。
预期:节日、饮食、穿戴、活动……
教师:是的。民风民俗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体现在地方人们的穿着打扮中,饮食内容和礼仪中,地方民居建筑风格中,还有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中。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探讨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作用。
教师:为了更好地探究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首先来一起研究一个历史悠久,曾经非常兴旺,现在又开始兴旺起来的一种风俗活动,它的名字叫“赶集市”。(出示“赶集市”图片)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集”什么叫“市”吗?在你的心目中,“集”和“市”是怎么样的?
预期:集市是一种买卖,是市场。农村的市场称为“集”,城市的市场称为“市”,赶集市就是到市场里去做买卖。
教师:那么,“集”和“市”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请你结合教材32页和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归纳。
“赶集赶市”对比表
研究对象
对比项目
赶集
赶市
买卖的地点乡村城市
备注:对比项目可以是“买卖的时间、主要的.商品、人们的心情心态”等(仅供参考),每个小组至少要思考填空两项对比项目,不够自己添画格子。
研究对象
对比项目
赶集
赶市
地点乡村城市
买卖的时间一般有固定的日期,相隔一段时间。形成相对集中的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域,一般会持续进行商业活动。
主要的商品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日用品为主。一般以某一类商品为特色经营内容,比如“服装市场”等。
人们的心情比城市里赶市的人更兴奋,像过节一样,买东西的目标不太明确,比较随意。心态比赶集的农人平和一些,买东西的目标比较明确。
相关的活动不多,以娱乐活动为主。商业氛围相对比较浓厚,广告促销活动比较多。
教师:(出示,要求一起念)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艮山)门外丝篮儿,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关于杭州十大城门的民谣)。
预期:形成了一个个的市,也可能是形成了一个货物中转的点,货物通过这些点流通到了杭州各个繁华的“市”里面。
教师:再来看看“集”。”之“七彩话题”之“采风路上”之“《贵州行之赶集篇》”。屏显幻灯,让学生通过简洁的文字直观的图片感受“集”。)与“市”比较,“集”的什么特点很鲜明?三.总结提升,布置任务。
预期:富有地方特色,热闹有趣,丰富多彩,是休闲、购物、玩耍、交友交流、长见识的好去处。
预期:合作共享、对比联系、研读材料、讨论争辩……
教师:刚才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还只是我们的热身运动,今天回家以后,要把学到的本领、增长的经验用到接下去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之中。请根据课文36-44页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表格”,小组确定选择其中的三格内容,继续搜集资料,请教亲友,下一节课,我们将通过自学探究和小组的合作共享,体会民风民俗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二
在我的家乡——常德,有着十分独特的民风民俗。
在我的家乡有着一种独特的`美食——鱼糕。每逢佳节,大家总会拿出鱼糕来品尝。它在家乡人民的眼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一种象征。
家乡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村民们都会齐聚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大家可以随意采购别人的农产品。整个集市活动要开展近十天左右,在此期间,大家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希望来年的时候能有个好收成。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大家也都没有在干农活了,全村人都会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今年有了个好收成。
一年又一年,家乡变了模样,但在游子们的心中,“家乡”的情是永远也不会变的。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都有约定俗成的风气。别的不多说,先来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吧。
除夕之夜,燃放鞭炮、吃团圆饭,同各地一样,但又有讲究。一是给家中的猪、牛、羊圈和鸡笼鸭埘贴张红纸,点根蜡烛;给房前屋后的桃、李、梅、桔等果树和松、竹等也贴张红纸,祈求来年六畜兴旺、果实丰收、林木茂盛。二是要先祭拜祖宗。在祖宗的牌位前点燃香烛,摆上贡饭贡酒和三鲜(指鲜鱼、鲜肉、鲜鸡,当然都是蒸熟的,而且是热气腾腾的)。从家中最年长的开始,依次按辈分给祖宗跪拜。接着才是全家上桌吃团圆饭。饭后,一家老小围炉烤火守岁。小孩向长辈辞年,长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小孩发压岁钱。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三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四
我的家乡是永康市外几十里的一个小村。早些年,村里的许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顶儿,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问咱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十有八九会告诉你“茅鼓节”了!茅鼓节算得上是村里的特色节日,更是孩子们的节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这活动必不可少的原料!刚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么看都像是打了蜡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韧性了!任凭你怎么折,怎么弯,都不会断掉。茅鼓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编成鼓的形状。因为在老人们看来,鼓就代表着团圆、平安。
用茅草编鼓可是有难度的,村里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会编了,孩子们要想参加活动,就得自己学着编。编鼓要诀就是要环环相扣,扣紧了,鼓才不会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约五至十厘米,鼓面为圆形,直径约二十至三十厘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状的斑纹。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讲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还有一根得在中间固定、支撑。
鼓编完了,就可以往鼓里装上大把的糖了!乡下可没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却有孩子们最爱吃的麦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实际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里面却是柔软的“夹心”,是孩子们的最爱。把糖装好,孩子们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时,大人们正在搭“舞台”,布置活动场地。
到了立秋当天,孩子们一早就抱着糖鼓出门了。来到村头的台子上,大家就开始抢夺“领地”了。争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会越多。
日上竿头时分,活动正式开始了。孩子们拿起小木鼓锤在鼓上猛敲一阵。糖果就从鼓缝里往外掉。无数的糖果随着一阵阵鼓声落下,真是令人兴奋的一场“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们嘴里含着两三颗糖,手里捏着两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满了。大一些的孩子们利用自己身高优势跳起蹲下,不时还高兴地大声嚷嚷;年龄小的只能跑到台前捡别人掉下的;个别调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边,张着嘴,等糖自动掉进嘴巴里!
这真是一场欢乐的糖果盛宴!
难怪咱家乡的孩子都爱茅鼓节,都爱这个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五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非常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此刻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完美的憧憬!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六
清明时节人们最重要的'民风民俗主要是两种,一为扫墓,二为踏青。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在我国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长久历史。“孔子曾经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斗这两件事。由此可见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所以在写清明的诗中常涌现“寒食”,因两节相近,民间逐步将两节合二而一,清明节承载了原寒食节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饥”构成扫墓祭祖的习俗,始终连续至今。
然而人们对“清明”的器重更在农事之外,能够从一些古诗词中领会到。
自20xx年国务院宣布《对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决议》后,清明节和端午、中秋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都被定为法定假日,可见清明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青饼”还有“青饼”称“麻糍”之分。实在“青饼”和“麻糍”原料一样,做法也一样,只是形状有差别。做“青饼”和“麻糍”原料都是经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种叫做“青”的艾草嫩芽、叶在一起捣,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饼为圆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饼因而也叫“艾饼”、“艾青饼”;“麻糍”只是把原料摊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个别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点,还说得从前,而“麻”应该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来“麻糍”名称,想起小时候是青饼麻糍一起喊的,还有同类的青团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饼做成了麻糍样子罢了,是后来把“青饼”两字省略了。“青饼”普通没有馅,也可以有馅,而“麻糍”是没有馅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时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应当属于绿色保健食物。在洋溢着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饼的处所,老是围着一大群孩子、白叟、妇女,热烈而温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即刻画了春雨绵延的清明时令特色,衬托回乡祭扫逝去先祖、亲人的行人纷纷压制的心情,接着直言行人祭祀怀念亲人的心境,“欲断魂”寥寥三字,扫墓人对故去亲人的哀痛愁绪跃然纸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浇愁,于是呈现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无穷识诗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另一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为不辜负梨花清风,“惜春长怕花开早”(辛弃疾《摸鱼儿》)。所以人们尤其年青人趁着清明时节春景明媚倾城结伴远足踏青,纵情消遣游乐,“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让“万株杨柳属流莺”。
在咱们故乡――浙江东部沿海一带,清明节除跟各地一样要扫墓、踏青外,还有一些奇特的风俗。
清明节这一天,过去家门口也插枝柳条,但不知为什么。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有人说企求吉利,因为柳枝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用它挥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经湮逝的“寒食节”有关,是纪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绝唱《清明》诗中写道:
清明季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青”谐了“亲”的音,祭祀,扫墓都在思念逝去的亲人,所以“青饼”或“麻糍”,无论是清明祭奠俗称清明羹饭,仍是外出扫墓都是必备的供品。扫墓俗称上坟,扫墓时要为祖坟坟头插上白色长条纸钱让它在风中飘曳,不是烧的一种,而后焚香、扫除、除草,培土,这一天是可以动土的,平时日子“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传下来打扫完了还在坟头撒一些拌了米饭的螺丝,当初想起来,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丰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谐“箩”,意思是箩装米饭,吃用不尽。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七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xxx。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八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中秋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看见公公、婆婆在忙碌着,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往盘子里放水果,有苹果、梨子、桔子、柿子、葡萄、桃子、菠萝,还有像刺猬一样的,我也说不上名儿,这些水里看了真让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炉,并插上香。
到了中午,公公双手轻轻地抱着一个像宝塔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门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这东西点燃,过了一会儿,等公公干完后,我问公公:“公公,这是什么东西?”公公点起一支烟说:“这叫九层香,是为了出门不遭受风雨!”我听了点了点头。
终于到了晚上,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吃团圆饭了,啊!这么多好菜!全是为了远到而来的舅公公准备的。吃完团饭,我们看了中秋晚会,看完中秋晚会,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问婆婆:“婆婆,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吗?放到那儿等坏呀!”婆婆笑着说:“小傻瓜,这些水果是为了敬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吃饱,出门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圆圆的月亮伴着我进入了圆圆的梦。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九
我的家乡是永康市外几十里的一个小村。早些年,村里的许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顶儿,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问咱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十有八九会告诉你“茅鼓节”了!茅鼓节算得上是村里的特色节日,更是孩子们的节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这活动必不可少的原料!刚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么看都像是打了蜡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韧性了!任凭你怎么折,怎么弯,都不会断掉。茅鼓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编成鼓的形状。因为在老人们看来,鼓就代表着团圆、平安。
用茅草编鼓可是有难度的,村里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会编了,孩子们要想参加活动,就得自己学着编。编鼓要诀就是要环环相扣,扣紧了,鼓才不会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约五至十厘米,鼓面为圆形,直径约二十至三十厘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状的斑纹。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讲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还有一根得在中间固定、支撑。
鼓编完了,就可以往鼓里装上大把的糖了!乡下可没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却有孩子们最爱吃的麦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实际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里面却是柔软的“夹心”,是孩子们的最爱。把糖装好,孩子们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时,大人们正在搭“舞台”,布置活动场地。
到了立秋当天,孩子们一早就抱着糖鼓出门了。来到村头的台子上,大家就开始抢夺“领地”了。争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会越多。
日上竿头时分,活动正式开始了。孩子们拿起小木鼓锤在鼓上猛敲一阵。糖果就从鼓缝里往外掉。无数的糖果随着一阵阵鼓声落下,真是令人兴奋的一场“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们嘴里含着两三颗糖,手里捏着两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满了。大一些的孩子们利用自己身高优势跳起蹲下,不时还高兴地大声嚷嚷;年龄小的只能跑到台前捡别人掉下的;个别调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边,张着嘴,等糖自动掉进嘴巴里!
这真是一场欢乐的糖果盛宴!
难怪咱家乡的'孩子都爱茅鼓节,都爱这个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十
一年里,有许多节日要过,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可是在我的家乡,却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枸杞节。
枸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果,我的家乡就是世界闻名的枸杞之乡,据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这里盛产的红枸杞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枸杞节也是因此而来。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枸杞采摘的旺季,鲜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田野里散发着枸杞花果的怡人清香,这时你来到田间地头,到处可以听到杞农们的欢声笑语。红红火火的枸杞节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盛大的节日。
首先是有一个隆重的开幕式,有精彩的文艺演出,绚丽的焰火表演等。然后,从远方来参加节日的客人们可以到枸杞园里去体验采摘果实的快乐,去亲口品尝那鲜美的枸杞果,去欣赏那枸杞园的美丽风光。当然不止这些,由于枸杞的药用价值很大,所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枸杞产品,比如吃的:枸杞干果、鲜果、枸杞糖、枸杞糕等;喝的:枸杞芽茶、枸杞果酒、枸杞咖啡、枸杞牛奶等,琳琅满目的枸杞商品会让你目不暇接,馋涎欲滴,一个枸杞商城,会让你转上大半天!火辣辣的天气,火辣辣的节日!
怎么样?暑假的时候,欢迎您也来到我的家乡,来参加盛大的`枸杞节,来品尝我们的美味的枸杞果吧!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十一
农历正月半称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
旧时每逢元宵节,各家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陷者为“糖圆”,大颗有陷如白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处处敲锣打鼓。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节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什么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
据说在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妆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扫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现在呢?每逢元宵节我们还得保留晚上吃“糖圆”或“元宵”的习惯,吃过晚饭,还会去街上参加元宵节灯会,猜灯谜。回家还能看元宵晚会呢!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十二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
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十三
我的'家乡是永康市外几十里的一个小村。早些年,村里的许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顶儿,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问咱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十有八九会告诉你“茅鼓节”了!茅鼓节算得上是村里的特色节日,更是孩子们的节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这活动必不可少的原料!刚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么看都像是打了蜡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韧性了!任凭你怎么折,怎么弯,都不会断掉。茅鼓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编成鼓的形状。因为在老人们看来,鼓就代表着团圆、平安。
用茅草编鼓可是有难度的,村里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会编了,孩子们要想参加活动,就得自己学着编。编鼓要诀就是要环环相扣,扣紧了,鼓才不会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约五至十厘米,鼓面为圆形,直径约二十至三十厘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状的斑纹。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讲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还有一根得在中间固定、支撑。
鼓编完了,就可以往鼓里装上大把的糖了!乡下可没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却有孩子们最爱吃的麦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实际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里面却是柔软的“夹心”,是孩子们的最爱。把糖装好,孩子们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时,大人们正在搭“舞台”,布置活动场地。
到了立秋当天,孩子们一早就抱着糖鼓出门了。来到村头的台子上,大家就开始抢夺“领地”了。争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会越多。
日上竿头时分,活动正式开始了。孩子们拿起小木鼓锤在鼓上猛敲一阵。糖果就从鼓缝里往外掉。无数的糖果随着一阵阵鼓声落下,真是令人兴奋的一场“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们嘴里含着两三颗糖,手里捏着两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满了。大一些的孩子们利用自己身高优势跳起蹲下,不时还高兴地大声嚷嚷;年龄小的只能跑到台前捡别人掉下的;个别调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边,张着嘴,等糖自动掉进嘴巴里!
这真是一场欢乐的糖果盛宴!
难怪咱家乡的孩子都爱茅鼓节,都爱这个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篇十四
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此刻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完美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