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泉州的历史论文大全(15篇)
透过总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怎样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以下是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名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一
浅谈中学生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指导与体会文/吴明黎
摘要: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常识的现象。虽然理论都记在脑海中,可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的能力却很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谈了多年来指导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生;乡土地理;小论文
一、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题目(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材料选取等后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何确定题目呢?首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遵循自然规律并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选择内容要有一定的新意,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居室环境与健康》《发展公交,势在必行》;其次,选题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超过本家乡的范围,如家乡的一条河、一条公路、一种民俗的传承或一个社区环境问题等等。题目一大,写起来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而题目短小精悍,只需抓住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透彻论证,这样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这样的文章能显示出优势。如,《柳湖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很好的题目,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握好选题至关重要。
2.调查收集材料
题目一经确定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野外实践,尽可能收集与题目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如何才能收集到可靠有用的材料呢?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参阅书报、网络,结合实际询访,从不同的渠道围绕课题收集相应的素材。具体做法有:(1)从学校和家庭开始,观察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某些现象、本质的诸多地理问题的调查、分析、思考而获取材料,如家乡变化等方面的问题。(2)到野外,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对象,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形成该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如家乡耕地的利用、河流的开发与整治等问题。(3)收看电视、登录网站,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获取充分的资料。(4)访谈长者、专家,听取教师的建议及指导,询问对象最好是年长的或者对该事物较熟悉的人。
3.整理分析材料
写好地理小论文,选材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组织好材料,学生才能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把问题说清楚。当资料收集到一定阶段时,就要对收集的摘录资料、实验结果、考察笔录等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并从各种事物的对比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可靠有力的论据。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指导。还有,学生选材时弄不清楚的一些理论根据、数字等问题,教师应给予指导,加以强调和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阐明自己论述的观点。
4.撰写初稿(正文写作)
撰写初稿是对所选专题经过一番调查、收集、对比、思考以后的归纳总结阶段,即小论文撰写阶段。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如,《美人溪不再美》,对美人溪污染现状调查后,以“水污染有什么现象和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污染?”“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和保护?”为题进行分析。写作前先拟好提纲,科学安排文章的层次和构思,形成明确的思路。论据要充分有力,论证要有科学性、逻辑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忌模棱两可。
5.审核阶段(后期工作)
初稿完成后,首先对文章的内容和布局进行修改,看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数据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严密、可靠,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都应多次检查修改,仔细推敲,然后再对文字进行加工和润饰。从选题到定稿的全过程中,应多征求教师和专业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二、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暴露的问题
撰写小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尖子生怕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不愿参加。因安全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收集资料的机会较少,收集的材料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小论文的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乡土性
论文题目过大、过泛,抓不住重点,论证不清,缺乏乡土性,如,《保护生态水资源》。所谓的乡土地理小论文,就是要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写。体现的是关于家乡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讲述本家乡的河湖、民俗等问题,可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如,“长安街商业发展调查与分析”等,能很好地体现家乡情况,乡土性强。
2.缺乏地理性
小论文写成与地理无关的文章。地理小论文应体现地理性,即文章所用的观点、理论应该是地理学的观点、理论。
3.缺乏论味
小论文文体错误,写成散文、诗歌。如,《繁星,何在》《敢问路在何方》等抒情文章;写成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如,《××公园》,纯粹向人们介绍公园的基本概况。地理小论文首先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不能像作文那样进行大量的夸张、想象、抒情等。要求依据事实情况进行写作。所应用的语言是比较平实的。其次,地理小论文是论文性质,应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篇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
4.选题不当
题目过大、没有创新或者文不切题,落入俗套。给文章命名要求不能含糊,一定要明确、简洁。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事物,如,《外来人口现状调查》。题目最好是比较有创意的,如概括为一句诗句或一句朗朗上口的话或者几个明确的词语组成,如《流水情》《水水的洪濑》。标题堪称论文的“眼睛”,它是窥见论文要点的“窗口”,可见选题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教师进修学校)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二
翻看历史的画卷,如浪花淘尽,那过去的一幕幕岁月流转,一位位英雄伟人展现在眼前,我不禁走上前去同他们对话。
我看到了屈原,他沉吟着《离骚》,向汨罗江畔走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谗而见疏到流放汉北,最后放逐江南,一路均是奸臣当道,怀王偏听不明。他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洁的莲花,象征他不会被世俗所污。最后的最后,他纵身跃入汨罗江,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唱。
我看到了张骞,他是东方的哥伦布,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第一次出使,张骞带领使团走在河西走廊,但是出使西域,哪有这么容易,匈奴扣留软禁了他们,威逼利诱,破坏汉朝与月氏的往来,一晃十年。张骞从不动摇,终于赢的机会,幸运逃脱,“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大漠灼黄沙,狼烟熏晚霞,夏季热浪滚滚,冬季寒风刺骨。一路风餐露宿,终于到达。二次出使,他去往了更多的国家,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这一次,几乎打开了大汉通往西域的所有道路,从此世界上多了一条名为“丝绸之路”的大道,从此大漠不再只有孤烟。
我走近嵇康,与他对话,他默默不语,只是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从琴音里我听到,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在死刑场上,三千多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嵇康,他其实不怕死,此时此刻,他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送给所有为他送行的人。铮铮琴声,从此刻在了汗青之上。
梦回大唐,我遇到诗仙李白,他时而高举酒杯,吟诵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而望着月儿,低语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他满是豪情;“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蜀道,他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甚至在梦中,游历天姥山,也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放过美景。飘逸、洒脱,就是他的性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有雄心壮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自信满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告诉我要不畏强权......对话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我从历史的画卷走出来,回顾着与历史先贤的对话,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张骞为国奉献,风雨无阻,嵇康洁身自好,不囿于世俗,李白自信豪放,洒脱自由......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断地与历史对话,也是不断地在向先贤们学习。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三
(一)八王共治国政制中的汗位推选制
在16世纪下半叶,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八旗也被逐渐的建立,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众子侄,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在这个时期,军事民主制对其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关的文献中有记载,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选制的实施与皇太极继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语比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更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三)顺治帝福临继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极未立储嗣,更对新的建储制度未进行设立,这给汗位推选制的再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最高权力传承制度进行了新内容的加入,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死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特别的激烈,使得继统危机一度的发生。后由五宫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临居长,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其中母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选制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过渡与康熙帝玄烨继位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汗位推选制也就此而终。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此次皇位的继承,是以个人的意志选择的继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两废太子
嫡长子皇位继承是在康熙朝实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废黜,虽然其在紫禁城内被软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继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事实,传出假圣旨,告诉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机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实施的建储计划也成为了秘密。
(一)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三个皇位为康熙、雍正、乾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对秘密建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渡。
(二)秘密建储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创新
这里所说的建储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建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三)秘密建储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而诞生,以本质的角度来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更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秘密建储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建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嗣君,使得传承皇位和传承皇权长期的分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独有的一种制度,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性,更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选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汤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储与训政[j]。兰台世界,2016(19):120—147。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四
嘉祥一中是我的母校,我和我的很多同事曾在这里走过了三年高中生涯。如今在县委县政府“三校合一”的大背景下,她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因为学生的成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一个集体学习,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依据苏联巴班斯基的“可接受原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实际,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教学是解决教育史上由来已久矛盾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本质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依据学生不同个性而进行的教育。公元前五世纪,万世师表孔子就实践了分层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在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东西方都是个别教育,但是随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兴起,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存在着矛盾,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其素质得到发展,打破原来班级授课制的一次备课一劳永逸的局面。
二、分层教学是解决嘉祥一中大融合后的必由之路
山东嘉祥一中建于曾子书院旧址,文化底蕴丰富,人文积淀厚重,儒风浸润深远,是一所传统的县域普通高中名校,建校六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发展成为全省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是当地教育的一面旗帜。2011年9月,新校区正式启用,原二中、三中并入嘉祥一中,实现了县委县政府“高中进城”“三校归一”的`宏大目标,并为全县普通高中发展均衡教育扫清了障碍。目前,学校一校两区,每个校区一级两部,层层竞争,12个教育科,教职工近千人,204个班,学生12000人,规模极其庞大。但是,新的起点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高中进城,嘉祥一中一统嘉祥普通高中教育,这种近乎理想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了校舍、设施、生源、师资大均衡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科教师优劣搭配,一个班级的各学科任课教师极不均衡;学生优劣搭配,每个班内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中考录取分差达到28分,54名学生成绩呈陡立阶梯排列。这种状况令教师感到上课无所适从,讲深一点中后进生因不理解睡一大片,讲浅一点优等生早已厌倦,课堂效率低,家长意见大,很多教师感到异常困惑。与此同时,每个班内师资和优质生源被稀释,难以出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高校学生,优等生被学困生所困扰,同时给班主任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庞大的学校规模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正确运用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具体落实上、评价机制上都得到客观落实,达到稳定优秀生,提高学困生,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高中文科历史的分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学生分层坚持宏观分层与微观分层的有效结合
1.宏观分层原则依据学部的现在分班编制,所有的文科班大面上分三个层次:科技班、普文班、特长班。科技班侧重于拓展广度,提升高度,加快进度,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挖掘出学生个性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在优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文班侧重于落实“双基”,讲练结合,少讲多练,以练促学,强化技能。特长班重在抓实课本知识,抓好正常进度。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讲,反复练,达到熟练自动化,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好低档题。2.微观分层原则把学生高一、高二两次期末考试、高三入学考试五次考试的历史成绩相加后取平均数,排好顺序,然后按3:4:3的比例分为甲(上)、乙(中)、丙(下)三个小组。丙组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弱的“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甲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乙组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向上的精神,成绩忽起忽落不稳定,但潜力较大的中游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能独立完成部分练习题;甲组是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优等生,既能够独立学习新的知识,完成作业以及老师的补充题,又可以通过协作帮助后两组同学解决疑难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可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是甲乙两组同学需要达到的中级目标,而“运用”则是甲组同学所达到的高层次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四个层次,基础、方法、能力、情感。其中,“基础”层次是甲、乙、丙三组同学均要熟练掌握;“方法”“能力”是乙组、甲组要求达到的目标;“情感”虽然是高级目标,但不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要求甲、乙、丙三组同学都要达成。
(四)辅导分层
辅导具体的基础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就必须从精神理念、方法、动力上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把教师解放出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另外,还可以动员优等生去辅导学困生,让二者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考试类型分层
题型层次分为选择题和材料选择题;能力层次分为基础题目和能力题目;考查类型分为背景类、概括类、评价类、认识类、变化类、比较类、特点类、开放类八大类。总之,分层教学可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嘉祥一中实现大融合之后面临问题的各种思路。落实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五
1.历史教学中的常规措施。
(1)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时间。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多专注30分钟。新课改下,全国很多学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如武汉市十二中的教学课堂是这样的: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会把新课内容印成预习学案,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校有专门时间,供学生自学预习。上课时,老师只讲15分钟,梳理学生集中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其余时间以学生讲解题目、讨论为主。在课堂最后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现阶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个自主时间设立出来,不是随意的,它应服务于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预期目标,它的内容要由课程需求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归纳总结、提问释疑;也可以是练习、讨论;还可以是演讲、辩论和观看视频等。(2)阅读历史人文书籍,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开放自由、潜移默化的细水长流过程,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科学习和成绩,是不可取的。除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外,指导学生利用假期阅读历史人文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的.引导方法。此外,充分利用学科的独特优势,在重大事件或周年事件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2.课堂教学中的措施。
(1)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历史贴近现实。“学习金字塔”是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内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况的百分数,其中仅听老师讲授、被动获得知识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5%;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学内容所保存下来的知识容量则相对更多,达到了50%、75%、90%。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跟上节奏。如可督促学生坚持“五到”法则,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头听课;要“耳到”,听课当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当前面“四到”都具备的时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在每节课后自己归纳知识要点和体系,定期检查归纳本,效果很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让历史贴近现实,一些复杂的问题可由老师作专题讲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为鉴的重要。(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教学实践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疲于奔命,丧失热情。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原因何在?第一,从人脑的心理特点来看,人的大脑皮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兴奋区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从学生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看,一课一个中心,学生围绕中心能将纷繁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内容要精整合。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科书的内容,二是整合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整合教科书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主干,减少枝叶。由于新教材知识重叠部分较多,有些课目甚至要敢于动大手术、作大整合,这虽然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却是历史新课程教学所必须为之的。(4)教学内容要深探究。探究学习需要依靠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短短一节课内学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历史概念、历史名词、历史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依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围绕本课的中心,在教学重难点上展开,一般一课有一个深度探究的问题就够了,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掌握。(5)教学活动要重实效。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是指为常规知识传授服务的学生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形式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有自由辩论、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参加。一般来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节课设计一个这类的学生活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类活动若设计多了,课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冲淡了主题。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六
(1)笔者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也注意到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学案“问题化”、“知识化”、“大众化”等问题,把学案设计成一本“练习册”,或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思考题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做效果会大打折扣。
(2)课堂操作不当。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比较大,预习的程度也不一样,导致课堂上具体的环节很难把握,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3)学习小组效果不明显。在有的班级,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是很少的。以前没有上课交流的机会,现在给了这个机会,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还有一些学生在思想深处就打上了偏科的烙印,从而对于小科采取放弃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同时,小组评价机制仅仅适合本学科,不少学生对此根本不在乎,导致小组评价如同虚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小组的课堂讨论效果。
(4)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是不放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小组的讨论很难展开,又很难收住。有的放不开,导致课堂沉闷,根本就不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有些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思考与对策
(1)学案教学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学案就可以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知识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在使用学案前做好每个板块问题的优化和课堂时间的预设等,设计出更符合自己授课风格的学案教学。可以找个别同学看看,做一做,根据其反映做调整,使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情。
(3)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鼓励措施,比如小组长轮流坐庄,小组竞赛,评选最佳主持人或表现奖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要大胆尝试探索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而学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它会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的,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七
泉州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在我所走过的这座城市里,不仅仅是那些古老的建筑、遗址所留下来的历史印记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积淀和厚重,还有许多东西让我回顾起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岁月。在这个城市里,我领略到了生活与文化的交融,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第一段:古迹建筑。
泉州拥有着众多的古迹建筑,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在百步亭附近游走时,我沉浸在建筑的壮观和宏伟中。钟楼、鼓楼、光禄坊、廊桥、城墙,这些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早已陌生的建筑却让我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泉州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是我们重温历史的重要场所。
第二段:绝佳美食。
泉州是一座天堂般的城市,不仅仅因为它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更是因为这里的美食让人欲罢不能。在泉州,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市民和游客都可以品尝到一些别处不一样的食物。比如海蛎煎、咸鱼蒸粉丝、开洋、班竹糕等。在一个城市里,能有如此多的地方吸引着你品尝不同口味的美食,真的会让人难以割舍。
第三段:淳朴的民俗文化。
除了它的古迹和美食,泉州的民俗文化也让我很难忘。走在街道上,我能听到传统戏曲和南音,这种音乐和舞蹈都代表着泉州的独特文化。在泉州,我还看到了一些老人打乒乓球,休闲的场景是如此淳朴而非同凡响。可以说,泉州的民俗文化也是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现泉州这座城市的不同之处。
第四段:旖旎风景。
泉州的景色也很美丽,它有迷人的海边和山峦,加上无数的亭台楼阁,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在流溪河滩悠闲地漫步,可以在泉州海滨勇敢尝试各种水上项目,还可以去福建土楼景区走走,感受古代文化的厚重和深远。这些美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泉州城市丰富的人文气息,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第五段:人文合一。
对泉州的这次了解,真正让我认识到这座城市的真正价值——泉州文化不仅仅是具有艺术性和社会功能的具体文化实物的积淀,更是一种深层次和内在的人文气息。这种人文气息包含了人们的习俗和风俗、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在这些方面,泉州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全面的感受体验,这也是我深爱泉州的原因。
总之,泉州不仅仅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代代相承,灵活应对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考验。相信未来,泉州的文化古迹、美食和人文景观还会像现在一样吸引更多游客前去感受泉州的文化和精神。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八
《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条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七学生不率教者,举而免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广文馆的学生与其他六学的学生一样,是被国子监统一管理的,而且唐代广文馆的地位排在国子学和太学之后,在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上。唐代广文馆创立之初,虽然经历过“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但是并未“自是遂废”,而是一直存在至唐末或许直至唐亡。
一、唐代广文馆创立的时间
《大唐六典》是“初唐以迄中唐的一部社会制度史”,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书中在讲到国子监的机构组成时,提到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学,并未提及“广文”二字。经学者考证,并非《大唐六典》遗漏不记“广文馆”,而是在开元二十六年以前广文馆还没有创立。
在《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唐会要》卷六十六《广文馆》、《唐摭言》卷一《广文》、《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等史籍记载中,广文馆是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秋,在国子监创立的。据《唐语林》卷二《补遗》中所知,初建之时,“国学增置广文馆,在国学西北隅,与安上门相对”。
二、唐代广文馆存在的时间
唐代广文馆的创立时间已是确定无疑了。接下来,要澄清的是唐代广文馆的存废时间问题。据《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苑传中·郑虔传》记载:郑虔在广文馆中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又据《唐语林》卷二《补遗》中记载:“廊宇粗建,会(天宝)十三年,秋霖一百余日,多有倒塌。主司稍稍毁撤,将充他用,而广文寄在国子馆中”。广文馆创立之初使用的房屋,在第四年(754)就因天灾倒塌或损害严重而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了。面对没有教学地点的事实,广文馆的命运是“自是遂废”呢,还是继续存在下去呢?正确答案是后者。且看:
《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记载着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的一条史实:“四月二十八日,度支奏:加给京百司文武官及京兆府县官每月料钱等,具体如后……国子太学、四门、广文等博士……各十二贯文,国子主簿十贯文;大学广文助教各四贯一百一十六文……”这说明,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23年,时任广文博士和广文助教的官员都在继续工作,并由上级部门发放每月的“料钱”。广文馆并未被废除。
《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记载着唐德宗贞元四年(788)的一条史料:“中书门下奏:京文武及京兆府县官,总三千七十七员,据元给及新加,每月当钱五万一千四百四贯六百十七文,……国子祭酒八十贯文……司业六十五贯文……国子博士四十贯文……大学、广文、四门博士各二十五贯文……国子助教、广文助教各二十贯文……”这说明,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34年,时任广文博士和广文助教的官员仍在工作,并由上级部门发放每月的“料钱”。广文馆并未被废除。
《全唐文》卷548韩愈《请上尊号表》中曰:“臣某言,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状称,身虽微贱,然皆以选择得备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识,皆由上恩……”文章中有“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言,可知,当时广文馆存在于国子监中。此文为韩愈任职国子监领导即国子祭酒时所作。韩愈任国子祭酒之职的时间段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即公元820~8。换言之,至唐宪宗末年或唐穆宗初年,广文馆依然存在于国子监中,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66~67年。
《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刑部郎中上柱国范阳卢(就)府君墓志铭》(大中六年二月廿三日),“开成末,李公任宰相,以卢氏甥有嫌,不得为御史拾遗,旬月除广文馆博士”。此墓志铭中记载,卢氏甥在开成末年被任命为“广文馆博士”。“广文馆博士”一职既然在开成末年存在,那广文馆亦存在于开成末年无疑。“开成”为唐文宗的年号,时值公元836年正月至840年十二月。所以,到公元840年左右,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庑舍损毁之后的第86年左右。
另外,据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乾符013》记载:李推贤在唐宣宗时任过广文博士一职;据《新唐书》(卷70上)记载:李彬在唐宣宗时任过广文博士一职。唐宣宗李忱于公元846~859年在位。可知,至少到公元846年,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92年。
还有,据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之《咸通105》记载:贾洮在唐懿宗时任过广文助教之职;据《新唐书》(卷75上)记载:郑顼在唐懿宗时任过广文助教之职。唐懿宗李漼于公元859~873年在位。可知,至少到公元859年,唐代广文馆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广文馆的庑舍损毁之后的第1。
另据“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初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既丁家难,以孝闻。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文中“大盗犯阙”是指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城,时间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此后,张策奉养父母,避乱田里十多年。大概在公元890年以后即唐昭宗在位时“召拜广文博士”。那是在唐代广文馆庑舍被损毁的136年之后。仅仅再过即公元9,唐朝灭亡。
由此可见,唐代广文馆自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创立以来,一直存在至唐末。
我们进一步讨论。按照现有的研究结论,广文馆之所以在盛唐之时才创立,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央政府采取的“重诗文轻经学”的政策。这种取士倾向,导致唐代国子监的学生入朝为官的几率下降。为提高国子监生徒在科举考试中的竞争力,换言之,也是为了挽救在国子监读书的公卿子弟们的仕途危机,“亦救生徒之离散”,广文馆应运而生。于是,天宝九年“秋七月乙亥置广文馆于国子监以教诸生习进士者”。唐代广文馆的主要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为国子监生徒努力登进士第提供一臂之力。从唐玄宗钦点的第一任广文博士即为诗、书、画皆精妙的郑虔,也可以看出广文馆要教学生的是如何作好诗文而不是如何解析经学中的义理。
《唐才子传》:“裴说,天佑三年礼部侍郎薛廷珪下状元及第。”《唐诗纪事》:“(裴)说与(裴)谐,俱有诗名,谐唐天佑三年登第,终于桂岭,假官宰字而已。”《仙溪志》载陈光义唐天佑三年登第(参《莆阳志》)。唐天佑三年即公元9,也是唐代在历史上将终结的倒数第二年。公元906年二月,裴说、裴谐、陈光义等二十五人擢进士第。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一直被执行至本朝灭亡。那么,在唐代最后的这17年里,与科举制度命运息息相关的唐代广文馆没有理由被废除。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说,唐代广文馆自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创立以来,一直存在至唐亡。
参考文献:
[1]孙培青.论唐代广文馆的兴废[j].教育评论,1987,(5).
[2]徐晖.唐代国子监学官与文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加夫,熊礼汇,闵泽平,霍有明.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九
泉州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道。为了深入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我参加了一场泉州历史文化讲座。在这场讲座中,我收获颇丰,对泉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段:讲座的开场白
这次讲座是由一位泉州历史专家主讲的,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泉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对中国的海外交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泉州还是中国古代海防要塞和航海中心,几百年来培养了大批的航海家和商人。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泉州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特色的城市。
第二段:泉州的建筑文化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主讲人提到了泉州的建筑文化。泉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传统建筑,包括寺庙、府邸、园林等等。这些建筑多数具有浓厚的南派特色,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特别是泉州石鼓楼和开元寺,它们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泉州建筑文化的代表。参观这些建筑让我们领略到了泉州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第三段:泉州的历史名人
泉州作为一个历史名城,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讲座中,主讲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泉州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郑成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清英雄,为了振兴中华,他孤身一人在泉州策划并发动了一系列的抗清活动。还有李春芳、海福星等等,他们也是泉州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泉州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段:泉州的传统文化
泉州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如戏曲、音乐、艺术等等。其中最为独特的是泉州的“皮影戏”,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表演艺术。皮影戏是通过手工制作各种人物形象,并将其反射在白色幕布上,再用灯光投射出来进行表演。其生动形象和传递的正能量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泉州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品,如泉州木雕、漆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泉州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珍视。
第五段:对泉州历史文化的思考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于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泉州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我们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泉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为当代的泉州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同时,也要将泉州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创造出更有活力和特色的文化形态。只有这样,才能让泉州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为我们所用,为泉州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起来,这次泉州历史文化讲座让我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了解泉州的历史渊源、建筑文化、历史名人、传统文化等方面,我对泉州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底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泉州人的身份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于泉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只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泉州的历史文化,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繁荣。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十
泉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史前时期。作为一个即历史又现代的城市,泉州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体会。本文将从泉州的古迹、文化、名人、传说、景观等方面展开,分享我的泉州历史心得体会。
第一段:深受启发的泉州古迹
泉州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古迹见证了泉州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城壁、清真寺、城隍庙、惠安土楼等等。这些历史文物代表了泉州古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凸显了泉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泉州古城钟楼的高塔上,可以俯瞰整个市区,感受远古时期的生活气息。在诸如惠安土楼这样的村落,可以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感受传统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古迹富有教育意义,让我意识到自己具体生活所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第二段:让我感动的泉州名人
泉州的历史名人包括有关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领域的杰出人物,极大地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内涵。例如明代国子监祭酒杨慎,是一位传世名士。其作品《临江仙》、《临江仙·滞"人"》等都是戏剧中的经典作品。在我与泉州的游历中,我读了《泉州公案》这部成名之作,充分感受到杨慎的才华和泉州在文学领域的基础。同时,泉州还有其他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如明代诗人伍注、明代文学家吴澄、清朝海军将领黄埔等,更大地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内涵,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慨和体会。
第三段:设计与精美的泉州文化
泉州文化是深具独特魅力的文化,这部分文化内涵影响着传统信仰、美学审美、装饰文化等各方面。泉州特有的装饰风格已经延續了几百年,就像传说般美貌的婆罗洲,精致的木雕艺术更促进了泉州的美学审美。同时,泉州的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小吃都极富鲜明的泉州特色,例如泉州腰果、花生酥、石饼,以及泉州漆器、风筝、丝绸织造等等,都彰显着泉州的文化独特性。
第四段:流传亘古的泉州传说
许多流传于泉州历史的传说,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意义。泉州邮筒传说是涵盖泉州文化经典范畴的自有传说,让我体会到泉州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和传奇成分。还有神仙采药的传说、忠魂涂附、潜龙圣鳯、嵩岳岱宗等,也激起我思索和探讨的好奇心。这些古老的传说为我带来了兴趣和启示,加强了我对泉州文化和故事的了解。
第五段:令人向往的泉州景观
泉州地处南国优美的地理环境,拥有独特且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泉州的海岩石林、盐场、两淮新城等都是自然景观,让我对泉州的大自然印象深刻。同时,泉州还有世界闻名的白蚁堡和唐寅所诗的望江楼,它们不仅代表了泉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展现了泉州的风景和地域特色。
总的来说,泉州历史典故和文化制造了数不胜数的丰厚人文素质,让我有了很深刻的心得体会。由于节约篇幅,本文所涉及的方面也只是泉州历史和文化的一小部分,然而泉州给我留下的印象已然十分深刻。我相信,以泉州为代表的福建传统文化无论对于我,还是其他人,都是有启发意义的。我会继续探索泉州,去体验并感受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期待这座城市的未来展望。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十一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泉州历史文化的讲座。这场讲座由泉州市文化局主办,邀请了泉州历史文化专家作为主讲人,为我们讲述了泉州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建筑等内容。通过这场讲座,我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泉州的历史沿革
泉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讲座中,我了解到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港口城市,曾经是宋代海上贸易的中心,吸引了无数商人和船只在这里停留贸易。在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达到顶峰,享有“海外天堂”之称。然而,随着明朝以后的沿海河道变迁,泉州逐渐失去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了解泉州的历史,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泉州历史的辉煌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段:泉州的文化传承
泉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泉州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讲座中,我了解到泉州是一个具有厚重海洋文化的城市,渔民文化和船民文化对泉州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泉州还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如泉州剪纸、潮绣和陶瓷等。这些传统工艺代表了泉州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泉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了解泉州的文化传承,我深深感受到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对城市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段:泉州的历史人物与建筑
在泉州的历史与文化讲座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泉州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建筑。例如,南宋时期的林则徐,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他为中国近代史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讲座中,我对林则徐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泉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清代的西湖园、开元寺和清源山等。这些建筑代表了泉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泉州骄傲的象征。通过了解泉州的历史人物和建筑,我意识到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杰出的人物和传统的建筑。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总结
通过参加这场讲座,我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泉州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的繁荣与衰落、文化传承和历史人物与建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现代社会,城市发展变得越来越快,但是我深信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对历史的认知和对文化的传承。因此,我希望今后能更加关注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同时,我也希望泉州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历史遗产,传承好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个城市。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十二
泉州历史悠久,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一个在泉州工作生活的年轻人,我深刻认识到了泉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对于我这一代人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段:泉州的历史传承
泉州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朝时期,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宋朝时期,泉州成为 “海上贸易之门” ,货物从泉州运往海外,与南太平洋、大洋洲、南非等地建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关系。因此,泉州成为了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中心之间的重要枢纽。
第三段:泉州的文化底蕴
泉州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的文化。泉州的传统文化是泉州的重要特色之一。泉州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名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中山路、湄洲岛、清源山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在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代表。
第四段:泉州的历史名人
泉州也是培养了许多名人的城市。有 “南齐四才子” 之称的王融、谢良、谢灵运、徐陵,有明代画家吴昌硕和张大千等等,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了卓越的成就和不朽的精神,为我们后代树立了榜样。
第五段:我的感悟
在泉州生活和工作的这些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泉州这座城市的本质,那就是传承、包容和成长。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泉州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塑造了泉州这个城市的灵魂。泉州的历史,就是泉州人民的历史;泉州的文化,就是泉州人民的文化。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我感受到了泉州人们勤劳朴实、善良友善的精神,也意识到了泉州文化的底蕴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并将它们传承给后代。
总之,泉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它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也影响了更多的人。我相信,在这样的城市,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就和成长。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十三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别,它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与中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使得泉州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多样,而泉州历史文化研究则成为研究泉州发展的途径。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在全面了解泉州的历史及文化基础上,我对泉州的过去及现在都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一.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悠久,““文物古迹肆虐”的泉州闽南文化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例如泉州梦如是、南音等文化元素,这些都成为了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历史上一直与海外进行着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对于泉州的文化整体发展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泉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泉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它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正是因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泉州才得以保留住了许多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同时,随着时代变迁、文化的演进,泉州历史文化也不断进行着新的发展。例如泉州的“海丝研究”、“梦如是”旅游文化等,都是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泉州的历史和文化不仅得以保护,还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
三.泉州历史文化的影响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它曾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广泛交流,这使得泉州的文化得以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而泉州旅游业、中华文化传媒、文化教育等领域对于泉州文化的传播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泉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不足
尽管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非常丰富,但是泉州历史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泉州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尚待深入研究探究。“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泉州文化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泉州历史文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社会人类学等领域的交叉深度还有待提高。
五.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将越来越重要。所以,未来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应该加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与联合,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文化资金的资源,加强全国和全球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使得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有效。
总之,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到泉州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在未来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我们需要加强交流与研究,将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传承发展模式,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长远视野中,展现出更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十四
历史教师在用好教材之余,还要善于开发历史教学资源,尤其要发挥好乡土历史知识对教材的辅助作用。用乡土历史知识辅助国家统一教材的做法,既能够体现国家教材的主体地位,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简单易操作。作为泉州人,笔者对泉州乡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探索泉州乡土历史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路径与方法。
新课导入是每节课的点晴之笔。导入首先要有新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师应协助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累积新经验。相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世界和国家历史知识,乡土历史知识就是活生生的既有直观经验,对学生而言,是既亲切又有新鲜感、既熟悉又充满情趣的崭新的学习天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以乡土知识导入新课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由于学生在政治课中也学习过相关内容,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课一定提不起多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伊始可以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知识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政策就在身边”。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介绍石狮发展史的材料:“石狮脱胎于农村,原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的一个农村集镇,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直接升格为省辖县级市。1993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列第26名,1994年跃居第17名。1995年已经跃居全国县市先进行列,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5亿元。在石狮建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经济总量的增幅来看,一个石狮已经变成了十个石狮。”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材料中的数字,通过分析感受到家乡变化与国家政策变化息息相关。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都汇集在讲授的过程中,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如果把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运用到初中乡土历史教学中,就能够较好地发挥乡土历史知识对国家教材的辅助作用。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习的很多方面,如已有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等。学生所掌握的乡土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对乡土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等技能迁移到对国家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讲授《思想文化》一课,本课涉及的思想文化知识高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觉得太抽象难懂,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了解泉州学生比较熟悉的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思想性格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了解李贽的其人其事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让学生了解李贽的家乡和家庭情况,使他们感受到李贽的生活境遇与商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李贽个人的经历后剖析其性格特点,了解李贽离经叛道、不畏权威和善于思考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李贽的思想主张,学生就会觉得李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政治主张合情合理,他代表下层人民发出了一声呐喊,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这时教师再做深入讲解:这些下层人民在城市中就是所谓的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对他们设下的层层束缚,李贽把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如 “人皆有私,物质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男女应当平等”等。由此可知,在高压的封建政策下,李贽被称为“异端”也不足为怪,其命运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讲完李贽的思想性格后,可以先带领学生归纳关于“思想”的学习方法,即从思想者所处的社会经济生活出发,结合思想者的性格来分析其思想主张,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他著名思想家的主张,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迁移,使学生树立“历史无难点,只要有方法”的学习观。
泉州的历史论文篇十五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泉州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最近,我参加了一次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活动,收获颇丰。在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泉州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泉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这是对我人生的一次重要启示。
【第一段】
泉州作为福建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其历史文化得以悠久,底蕴深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古代泉州曾被视作世界的门户。泉州不仅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海运中心,也是古代文化交流、商业贸易中心。历史上,泉州四大名楼——鼓岭、永春、中华、崇武,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篇。它们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成为泉州文化的精神支柱。
【第二段】
作为福建省的旅游城市,泉州的历史与文化,并不仅限于传统文化的遗产,它还拥有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资源。泉州近年来积极发展旅游业,投资大量资金打造了泉州万达城、海峡影视城等现代化的旅游设施,既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让泉州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的生活中焕发出光彩。同时,泉州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亲水小镇、地道美食等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都代表了泉州的历史,并成为泉州民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第三段】
在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过程中,我也得以深入了解古代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历史建筑物。水仙大桥、开元寺塔、鼓山礁石岩画、清凉山等名胜古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这些建筑物保存完好,代表了泉州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与修缮,更让这些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得以传承。
【第四段】
泉州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传承渠道,而泉州市政府及时制定一系列有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政策,以使泉州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泉州海外交流历史长久,自古以来,泉州人就有出国淘金的传统,由此附生了闽南三邑文化、海外滨海文化等独特文化。近年来,海外华侨越来越关注祖籍地文化,盼望见证泉州历史文化的魅力,泉州的故乡文化旅游趋势也逐渐成熟。
【第五段】
最后,泉州的历史文化要想大力推广,还需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作为泉州人,我们更应该了解固根于泉州地域环境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泉州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泉州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泉州历史文化之路走得更加精彩,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泉州的历史文化。
【结论】
通过深入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泉州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并探索泉州的历史文化,让其更好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