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高考历史论文大全(19篇)
总结是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我们应该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用简练的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思想。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摘录,希望能给您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高考历史论文篇一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小论文试题还被收入江苏高考历史说明“典题示例”。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这种题型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预测,的高考试卷中还会继续保持此种题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小论文题不管分值还是字数要求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而江苏考生小论文得分普遍偏低。因此,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有所突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小论文题型的指导。
一、了解历史小论文题型
在至20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考察的小论文主要有两种题型。
1.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
如:(2011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对于史论型历史小论文,要深入分析其观点的实质和内涵,作出正确判断。
2.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如:(2013江苏省南泰扬宿高三历史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拥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从而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及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支配成为可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对于史料型历史小论文,要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审视材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中把握主题。
二、历史小论文写作存在问题
从20江苏卷考生的答题情况看,22题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1.60,约70%是0~1分。为什么这么低?看几份样卷。
样卷:0~1分卷:
例1:新的生产方式在一天天地被发现和利用,于是人们抛弃了旧的生产方式。但旧的生产方式又拉着人们的经济,因为他们被抛弃,带来了相对严重的经济问题。所以旧生产方式不容抛弃,历史还应当有它的支持。
例2:改卷老师辛苦了,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样卷:2分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广大农民破产。但是,自然经济的瓦解,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传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时代趋势。大量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工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样卷集中反映了考生常犯的错误,如:没有观点;逻辑性不强,唯物史观欠缺,不讲两点论,更没有重点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只会摘抄原文;语言表达含糊不清,不能史论结合,更不能论从史出等。总结这题的阅卷特点是总体给分,不打小分;摘抄原文不给分。口号是不打保险分,不给感情分。
我们再看满分的样卷:6分卷
在经济近代过程中,好处、坏处都存在,但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旧生产方式逐渐解体给农民带来了苦难,他们无法维持生计,生活困苦,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知何去何从,不知自己要做什么。但迷惘和痛苦的`过程是短暂的,蒋梦麟在书中写道:“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有人沾沾自喜,有些女孩纺织物品准备销道国外去。《川沙县志》中有说:“女工本事纺织,……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人们很快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向,新生产方式促进社会进步,虽有叶圣陶文中的“老婆婆”,但近代化仍是利大于弊。
样卷点评:这是一篇很好的符合小论文规范的文章。标题醒目合理,论述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展开,史实清楚,观点鲜明而且言之有据。开头有概述,结尾有呼应。
那么一篇好的应试小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1)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开头要诠释观点:开门见山,突出观点。
(2)论据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到好处。
(3)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
(4)史实准确、翔实,语言要有学科特点。
(5)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三、掌握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技能
200多字的小论文该怎么写?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1.阅读审题,确立主题。可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再审题目中特别强调的要求,然后确立观点。对于史论题,由于题干题目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对于史料题,先要阅读史料,阅读时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能给我们思考提供的信息点,之后提炼观点。
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2.围绕论点,筛选史实。选择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选择史实材料的宗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发挥证明论点的作用。另外,几乎所有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筛选史实时,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而且要把书本中所学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来说,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3.谋篇布局,史论结合。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分析问题。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逻辑清晰,撰写成文。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首尾呼应,揭示历史规律。行文要注意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否则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撰写时字迹一定要清楚,便于批改,容易得分。
在高考新形势下,每位文科考生都应未雨绸缪,重视历史小论文题,掌握解题要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高考历史论文篇二
作为师生都颇感棘手但又代表命题趋势的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理应引起教师、学生高度的关注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除了日常复习教学中的讲、练、析中渗透小论文题所考查的主要能力的培养之外,教师单独安排针对小论文题型的专题复习也很有必要。教师可选择历年高考小论文题,分析其命题思路与特点,指导学生答题要领与流程,特别是通过对答题标准的解读及部分考生答卷与得分情况的反馈,给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适度的仿真演练,并倡导学生及时自我总结反思。在该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题型专项分析
教师可以结合高考真题,就小论文题型的基本类型、命题特点、考查思路与价值、基本答题要领与规范、历年评分标准与范文、可能命题视角与趋势等进行分析与指导。首先,对于历史小论文题型的解答要求,教师必须强调,既要符合写“论文”的一般要求,即必须具备小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又要体现“历史味”,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题目的训练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举例论证、分析论证、引证论证、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方法。第三,教师要相机给学生传授不同类型小论文题型的答题要领与技巧。比如,史料题的答题要领是:论题新,论点明,论据实,论证密。史论题的答题要诀是:先表态,得观点分;想论点,得分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小论文题型的答题要力求实现试题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具体史料与宏观背景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结合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深化答题标准解读
历年高考小论文题型的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解析,对于提升小论文题型复习效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通过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解读,可以使学生对小论文题型的要求与解答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训练与强化学生学习。比如,自年起,江苏省小论文题阅卷更细化结构层次评分。具体标准为:前结构层次:考生完全读不懂材料,不能提供一个有效信息者,得0分;单点结构层次: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只要答对其中一个,就可以得1分;多点结构层次: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答对了几个给几分;关联结构层次:参考答案的第二层次提供了3个结论,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在第一层次的6个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考生只要能答出其中一个结论就可以得3-4分;抽象拓展层次:考生能够回答出第二层次的3个结论,表明对整个近代经济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得5-6分。可以看出,这些权威参照,对学生的帮助意义是明显的。
3.量化范文借鉴意义
历年考生答卷范文的布局、论述形式及得分对学生解答的借鉴意义很明显,尤其是低分和高分卷的教训与经验,是复习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以2011年江苏卷满分为6分的小论文题为例,得0-2分卷的考生答卷:新的生产方式在一天天地被发现和利用,于是人们抛弃了旧的生产方式。但旧的生产方式又拉着人们的经济,因为他们被抛弃,带来了相对严重的经济问题。所以旧生产方式不容抛弃,历史还应当有它的支持。该类低分卷的主要问题在于:审题不清,行文没按要求,体现在仅有论点但无论据,而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思维混乱、辞不达意等。得5-6分卷的考生答卷: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近代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旧生产方式解体会产生苦难,这体现为传统家庭手工业者收入减少,难以维持生计,然而新生产方式带来生机,这体现在……,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的利才是历史的主题。该类高分卷的经验在于:在总体布局上,思路清晰,能有序且逐层展开,先总论表明观点,再分论展开,最后尾论升华点题;在具体内容上,逻辑性强,能基于问题有效提取材料观点,并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好地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并且在行文及规定字数控制上都比较到位。可见,往年考生的答题及得分情况,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答题样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明确答题规范与方向,从而减少失误。
高考历史论文篇三
作为师生都颇感棘手但又代表命题趋势的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理应引起教师、学生高度的关注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除了日常复习教学中的讲、练、析中渗透小论文题所考查的主要能力的培养之外,教师单独安排针对小论文题型的专题复习也很有必要。教师可选择历年高考小论文题,分析其命题思路与特点,指导学生答题要领与流程,特别是通过对答题标准的解读及部分考生答卷与得分情况的反馈,给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适度的仿真演练,并倡导学生及时自我总结反思。在该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题型专项分析
教师可以结合高考真题,就小论文题型的基本类型、命题特点、考查思路与价值、基本答题要领与规范、历年评分标准与范文、可能命题视角与趋势等进行分析与指导。首先,对于历史小论文题型的解答要求,教师必须强调,既要符合写“论文”的一般要求,即必须具备小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又要体现“历史味”,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力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题目的训练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举例论证、分析论证、引证论证、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方法。第三,教师要相机给学生传授不同类型小论文题型的答题要领与技巧。比如,史料题的答题要领是:论题新,论点明,论据实,论证密。史论题的答题要诀是:先表态,得观点分;想论点,得分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小论文题型的答题要力求实现试题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具体史料与宏观背景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结合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深化答题标准解读
历年高考小论文题型的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解析,对于提升小论文题型复习效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通过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解读,可以使学生对小论文题型的要求与解答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训练与强化学生学习。比如,自2011年起,江苏省小论文题阅卷更细化结构层次评分。具体标准为:前结构层次:考生完全读不懂材料,不能提供一个有效信息者,得0分;单点结构层次: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只要答对其中一个,就可以得1分;多点结构层次: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答对了几个给几分;关联结构层次:参考答案的第二层次提供了3个结论,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在第一层次的6个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考生只要能答出其中一个结论就可以得3-4分;抽象拓展层次:考生能够回答出第二层次的3个结论,表明对整个近代经济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得5-6分。可以看出,这些权威参照,对学生的帮助意义是明显的。
3.量化范文借鉴意义
高考历史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现已收为重庆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彭水的竹板桥造纸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它是蔡伦古法造纸的再现,但这份遗产眼看就将要失传。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探究了该技术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技术失传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彭水;蔡伦造纸术;保护
彭水是一个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小县城,而在彭水的深山里的一个叫竹板桥的村落,还保留着一项最原始的民间工艺——蔡伦造纸术。
由于现代的文化正不断地对古代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使得不少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彭水的蔡伦造纸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加紧其保护的步伐,在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找到一个同时具有保护和开发的方法。
一、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渊源
东汉时,农业发达,国力强盛。蔡伦于东汉元年发明了用植物造的纤维纸,起初蔡伦造纸的原料多为树皮、破布、旧鱼网、麻头等造出的纸既轻便又美观。1蔡伦把这一重大发明上报了朝廷,受到嘉奖,并通令全国一律通用[1]p430。从那以后,纸张便以新的姿势进入了社会文化生活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社科论文到公元3,晋文帝司马睿迁都金陵(南京),随即使造纸术从黄河流域传到了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2]p591。
据竹板桥的造纸术传承人刘开胜介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避难,他的先祖刘国伦从江西举家从江西西迁,在途经彭水县朗溪乡的竹板桥时,因看到这个大峡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间河水清澈,两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条有长约10公里的绵延的竹海,于是决定扎根下来,世代繁衍,以祖籍相传的造纸术为生,营造家园。从那以后,彭水竹板桥的蔡伦造纸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到如今已有3的历史了。
二、蔡伦造纸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1、保留传统文化的生产工艺
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3]p585。在竹板桥主要的工艺工艺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辅料石灰)、制料(浸泡,发酵)、制浆(碾碎,踩料,搅浆,制备桦叶)、成型(舀纸,榨干,打光上色)、干燥(揭张,晾晒)、包装保管六大工序。二是发展了传统的造纸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改变了原始张型,从原来的每张30*50厘米逐渐改进为现在的规格,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每年开始伐竹进厂前,要祭祀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在春节、月半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也要将他们与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今仍在传唱;同时还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村中刘开胜介绍:以往蔡伦先师发明造纸时,他造出来的纸张极不均匀,结构性也不强,很容易被扯破,长期以来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一个晚上观音菩萨托梦给刘国伦,让刘国伦在纸浆中加入桦液(桦叶碾碎)便能使纸张成型。事实果真如此,于是这技术便成了竹板桥人的“专利”。
随着行业资本、技术、规模、品牌等全面竞争阶段,造纸行业的现有规模、素质、结构必将逐步升级。技术发展将是引进开发并举,重点在原料、产品、环保、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适用技术[4]p145。竹板桥的造纸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机械动力,也不加入化学原料,其生产过程既节能又清洁环保,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2、见证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从造纸的工艺流程来看,企业管理论文72道工序道道都是就地取材,生产工具也全部来自于大自然,这就和古代的不发达的工业相吻合。而它能够奇迹般地传承到至今,还依然不被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取代,这充分证明了该工艺是古代造纸文化的辉煌。
村中刘开胜说:我要与这个部落同在,死后也要埋在这里,和先祖们一起守候家园。我决不能让这个祖传的“传家宝”断根,我要把造纸的72道工序的秘诀记载下来。作为“遗产”留给后人,让竹板桥原始造纸成为见证蔡伦造纸的“活化石”。
3、蔡伦造纸术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这种草纸就是人们的生活用纸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女性。
其次,它还是巫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彭水,从贫到富、从民到官,都会用到这种草纸。人们或是对先祖的尊敬、或是对财神爷的崇拜、或是向上天祈福、或是对死人烧钱化纸,基本上都用这种草纸,这也使得巫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兴盛。
再次,它还能增加收入。在竹板桥土法造纸是他们的惟一的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5]p298。草纸生产出来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走向市场。据刘开胜介绍,大约半年的时间方能生产出来一批纸,这批纸大致能卖到5000-6000元不等,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扩大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三、蔡伦造纸术的保护与开发
(一)濒危的现状及原因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其主要原因有:
1、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自魏晋以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以竹子为原料生产的草纸大量被用来制作祭祀和迷信活动用的纸钱,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量印刷品占领这一市场,土纸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虽然竹子的间伐有利于竹林的更新换代,但在实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的政策下,其原材料的来源已突显矛盾。
2、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随着机制纸、卫生巾、纸巾等的广泛使用,草纸已退出了作为生活用品的市场。
3、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土纸全用手工,生产工序繁复,效率低,每斤竹子产值仅有1元钱,青年人不愿再居住在闭塞的山沟里学技艺,纷纷外出打工,使得竹板桥造纸术有断代遗弃的危险。
4、政府的拨款迟迟未到,这使得村中的人对政府有些迟疑,论文网都不愿意从事造纸的行业。
(二)保护与开发措施
作为一份十分珍贵的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
1、打通村级道路,基本解决行路难和造纸的原材料来源问题,保证有可靠的材料来源。
2、寻找传承人。初步确定1至2家给予重点保护,让青年人对此技术加以学习,使得让该技术得以顺利传承。目前,关键的问题就是老一代与青年一代之间的技术断代,寻找的新的继承人保护的最佳方法。
3、政府切实搞好拨款问题,在保留原来的特色的同时加强造纸术的技术革新,用技术创新尽快、更好的提升竹板桥的知名度,以创新求市场、求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大山深处的蔡伦部落”,它不仅是竹板桥人的劳作结晶,还是重庆的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故政府要加强调查、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份宝贵的遗产。
4、政府扶持竹板桥村修建专门的房子,在堂屋的中央建立“蔡伦祠堂”,并塑造一尊“蔡伦”的雕像,在屋子里陈列竹板桥的相关造纸工艺成果。同时对竹板桥造纸工艺实施建档,并将其收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以物质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
四、结语
蔡伦造纸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宝贵遗产:从造纸的原料看,它是古代造纸术的延续;从工艺流程看,它是造纸发明初期的历史再现;从应用范围看,它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不但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作用和增强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媒介作用,而且还有促进对外交流的纽带作用。因此,对这份宝贵的遗产,我们应倍加珍惜,切实保护好它。
参考文献:
[1]中国小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小百科全书.科学技术[z].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造纸技术史[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赛云秀.县域经济中的工业化问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雷亨顺.彭水——即将崛起的武陵山区经济高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高考历史论文篇五
填写高考志愿方法
一、填报志愿的时间
从各地报考志愿来看,报考时间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考前填报,如上海和北京。第二种为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如黑龙江、山西等省(区市)。第三种方式是考后知分填报志愿,这是大部分省(区市)采取的志愿填报方式,如河北、广东、安徽、浙江等省(区市)。
作为考生要对自己所属省(区市)填报志愿的方式及特点要准确把握。如果是北京或上海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准确定位,即根据几次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在学校或所在区里的名次来找准自己的位置。这里还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当年的招生录取比例和往年相比的变化,二是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还有半个多月的提分空间做一个大体的估计。而作为家长,应在填报志愿前做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一起设计出两到三套志愿方案,最后由孩子做出决断。家长的准备工作要细致,但当孩子确定志愿时要快速决断,因为在备考复习关键阶段不能犹豫不决,以免影响孩子正常复习。同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忙不添乱,既要服务到位但也不能越位,谨防家庭成员因志愿方面的分歧,造成孩子情绪波动,从而影响考试的正常复习。
而对那些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考生而言,就要了解估分填报志愿的特点,科学准确估对分数就是填报好志愿的关键。在估分时除了要进行专项训练、把握技巧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情绪的影响。感觉自己考得比较顺,当自己情绪好时要谨防估高,因为人在得意时往往容易“马失前蹄”,当自己感觉发挥不理想、情绪低落时,易人为压低自己的分数。一般来说,男孩外向,感觉考得比较顺的考生易把分估高,而性格内向的女生则容易把分数估低。因此,对于感觉自己估分不准的考生在估分时可以请教相关科目老师,老师们对高考试卷的判卷和得分点比较熟悉,估分相对比较客观、准确,从而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
而对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考生而言,知道了自己的分数,甚至知道了自己在全省(区市)考生中的排名,省去了估分环节,但也要看到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容易造成考生志愿填报扎堆、撞车。因此,考生填报志愿参考分数时就不要参考学校往年录取的最低分,而应是平均分。参考学校录取数据时也不能只看某一年的,而要至少参考院校连续三年的数据,是五年,因为你参考院校录取数据的年份越多越能发现院校的录取规律。
二、是否实行平行志愿
从填报方式上来讲,主要有平行志愿和传统顺序志愿两种方式,平行志愿又分为完全平行志愿和不完全平行志愿。完全实行平行志愿的主要有湖南、江苏、浙江、上海、重庆等22个省(区市);实行不完全平行志愿的主要有北京、山西等7个省(区市)。仍然实行传统顺序志愿的主要有黑龙江等省(区市)。由于各省(区市)在填报志愿上的方式差异性,就决定了各地填报志愿的规律性也有所差异,考生必须要把握好自己所在地的填报方式,熟悉该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规避志愿风险。以四川考生为例,在本科一批共有五个平行一志愿,这样就会使本科一批的院校满足率提高,降低了考生的风险。由于高分段考生落榜率降低,同时由于高分段考生落入本科二批的人数减少,会使二批一些学校分数很高的现象也随之减少,招生录取中的“大小年”现象大为降低,因此考生只要按照平行志愿填报的规律,平行a“冲一冲”、平行b“稳一稳”,平行c“保一保”,平行d“垫一垫”,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按照考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校的专业,就能填出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志愿。
而采取传统顺序志愿填报方式的考生,要重点填好第一志愿,兼顾第二志愿,关注征集志愿。相对于那些实行完全平行志愿的考生而言,这些考生只有一个第一志愿,因此这个一志愿就格外重要,它是填报志愿成败的关键,必须给予格外的重视。考生在填报第一志愿的院校时,必须认真分析拟报考院校往年的录取数据,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填报往年录取分数比自己的高考分数或者高考估分略低的院校,并服从专业调剂。这样报考的第一志愿院校相对比较稳妥。而如果想保证专业,所报的院校层次就要稍微降一点,以达到自己上心仪专业的愿望。报考第二志愿时,考生就选择那些往年录取分数比第一志愿院校录取分数低并且往年招收过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合理拉开梯度,考生志愿填报的风险也会降到最低。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盲区
填报高考(论坛)志愿对考生和考生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因为填志愿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造成报考中的遗憾。专家表示,有几种情况是家长和考生容易出现的误区。
盲目攀比选报过高。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
还有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金额也较高。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
重庆一中张群力老师为考生们填报志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首先,要重视第一志愿。第一志愿最为关键,要将自己的分数与相应层次的院校相对应,判断风险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后续志愿的填报应注意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仔细研究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中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相关规定,选择最有把握的学校。
其次,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张群力说,梯度之间拉开30分,梯度越大,保险系数越高。
第三,在学校与专业选择时,首先选学校,如果学校差别不大则要选好专业。一般来说,一类院校挑名气,二类院校重专业。
需要特别提醒考生们的是,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带来的风险,这对考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应该是有利的。
高考历史论文篇六
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近年考题多注重特点归纳、现象说明和素材评价,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正确的信息进行符合学科特征的评价。首先就要求考生能快速阅读,然后能结合核心知识进行合理评价,这就涉及第三层级的话题,学科素养。
对策: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坚持一定量的刷题训练(练习建议:每分钟一道选择为标准时间,每天12题;每分钟300字为标准,每周两个以上大题)。
基本史学方法论则要求考生能具备基本的史料可信度辨析能力和观点合理性论证能力,能识别史料可信度,能认识观点形成合理性;历史意识要求考生能用历史的标准而非个人的主观标准去分析问题,能准确的运用文明史观、全球观、现代化史观等观念去认识历史现象。这是当前历史高考中最为侧重的学科考察方向。
对策:注重史学常识的积累;注重方法论类历史题的练习。增加人文社科类文章的阅读,培养学科分析能力。
第四维度——核心价值,这是备考的灵魂。简单的说三观要正。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核心灵魂,考生备考自然不能脱离核心价值。比如民主法治、公正平等,必修一中相关政治制度、必修三中相关思想进步历程就必须核心关注;再比如敬业诚信、文明富强,必修二中相关经济制度的完善,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就必须核心关注。
高考备考建议
1.科学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
(1)历史知识。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知识与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
(2)学科能力。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即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强调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敏感;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强调言之有据、论从史出。由此可知,具体的能力要求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
(3)历史意识。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
(4)历史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中。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对现实热点历史性的思考,体现了以正能量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2.全面认识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强调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运用。一要重视史料,具有证据意识。史料是构建历史事实的材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它历史认识就是无本之木。二要关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三要具有多重视角,强调求异思维。
(3)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它不是对既有观点的背诵,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体系的过程。
3.在复习中,要学会整合历史知识、探求并解决历史问题,这是今后高考考查重点。
4.以“一点四面”为灵魂
(1)以“一点四面”为灵魂:一点——立德树人;四面——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
(2)合适的复习模式:专题+通史、必修+选修。
(3)知识体系化:历史要素的完整(时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性质、内涵、外延等);纵向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梳理(小专题、单元);横向联系的挖掘;主干知识及拓展。
(4)狠抓关键能力:尤其是读懂试题的图文情景和要求;知识和信息的综合调动与运用;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说明、论证、表述等能力。
(5)关键方法过手:认识历史的方法(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历史思维的方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阶段分析、逻辑推理等);历史的技能——阅读史料(包括文字、地图、图表等)的方法(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的关键信息材料的立场等);答题的技巧等。
(6)关于开放性试题(41题、选考题):开放性试题形式多样,其本质是考查创新能力、历史解释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得出结论,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注意41题的答题格式训练。
高考历史论文篇七
1.报名期间,各报名点和各普通高中学校应根据报考条件和有关要求,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初审,指导考生了解学业水平测试网报的有关政策与方法,正确填写有关表格和进行网报,按规定进行信息采集,并要求考生须对所填报的信息进行核对并签字确认。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须按照报考条件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认真进行审核,市、县(市、区)招办最后对每一位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确认。
2.所有已取得考籍号考生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等四项信息必须由省教育考试院进行修改。考生在网报前如发现现有的上述四项信息与事实不符,应立即逐级上报,最终由省教育考试院对各市上报信息在网报系统中进行修改并确认。考生所上报的修改信息中如户口簿与身份证一致的,以身份证复印件为准;如户口簿与身份证不一致的,则须出具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有关证明。
3.关于网上支付。考生报名信息网上提交成功后,系统将根据考生实际所报考科目自动生成应缴纳考试费金额,通过网报系统进入银行系统,按照核定金额支付考试费。网上支付成功后,考生方可到规定的报名点签字确认报考信息。
4.学业水平测试网上报名的实施工作,参照高考网上报名实施的有关办法执行。
5.在发放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准考证时,要求每位考生必须阅读《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有关条款,并签订江苏省20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高考历史论文篇八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高考历史论文篇九
二战后的世界二战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在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历史。二战后的历史三个阶段:第一是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944--1954);第二阶段是60-80年代冷战和世界的深刻变化(多极划趋势出现);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走势。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潜在的隐患。
13、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正确认识之。
1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是总体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特征和表现。本次国际格局变动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5、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16、注意近代物理学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贡献。牛顿,居里夫妇,爱因斯坦,拉瓦锡,门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拓展:
高考历史学习方法及窍门熟记课本基础知识
高考命题的根本和依据是课本,也是学生答题的前提,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高三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熟记课本的基础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阅读至少要达到五、六遍以上,还要过好“背”这一关。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
全面掌握课本中的目录、正文、小字、注释、课本插图、年表、课后习题。还应包括其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高三历史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
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热点问题知识结构等。这样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同学交流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与同学交流也是我们夺取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自已的不足,还可以学到他人的长处。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经验共同进步。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一
历史其实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学科,因为在貌似杂乱的历史现象中,梳理、思考、以史为鉴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是单单为了高考的历史学习却有着自己的方法和捷径。
备考高考,其实就是备三个东西:教材、考试说明和真题。而针对备考的一年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有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
首先,从升高三的暑假开始到高三寒假结束这半年的时间,主要是打基础的时间。第一轮复习主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具体的步骤和安排可以按照课本的顺序,新课标之后采取专题史的形式也没有必要打破,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的记忆。这段时间注意掌握两个东西,第一,这个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什么?比如,复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史,我们要着重掌握关于儒学的兴起和在后世的沿革史;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注意掌握中国的半殖半封的加深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阶层的抗争。
第二,要注意尽量全面掌握知识点。参考2010年的北京高考题会发现,有一定比例的细节知识点的考察,比如,让大家的学姐学长们都吐血不止的“元代王祯的《农书》”,用人教教材的同学书上只有七个字,七个字…所以这些细节的考察需要大家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就夯实自己的基础,让知识体系尽量的全面。这个时期知识点为主,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真题,培养做高考题的感觉以及对于难度的把握。
然后,从第二学期开学到二模结束的时期,进行历史的第二轮复习。这段时间的复习,可以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教材使用专题史的形式,我们就转而采用编年史的角度,将整个历史的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这么做还可以让原本因为编写的体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识重新整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起来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古代史的部分为例,我们可以重新按照朝代来梳理一遍,一方面可以看到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概貌,同时可以发现一些貌似相对矛盾的细节。比如,北宋政治的积贫积弱和经济的繁荣的矛盾。而这样的点也是高考很容易出题的点。上面说的梳理工作并不会占据很大的时间,所以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多做真题,首先是北京地区的真题,然后是全国使用新课标省份的真题,然后是全国卷,最后是剩下的真题。这些题没有必全做,按照我们上面说的顺序重要性递减。
第三个阶段,从二模结束到高考的时间,进行历史的冲刺复习。所谓冲刺,就是我们不在纠结于细节的知识点的掌握,而是更加重视解题方法和时间安排的训练。这段时间的知识积累主要是以社会的热点问题为线索进行梳理,因为通观北京的高考题会发现,文综的命题从来都是不回避社会热点的;同时结合考纲,看其中的新增考点和改动在哪儿,因为考纲往往三月才出,距离高考已经很近,这个时候出的东西,有所删改,难免有瓜田李下的意味,所以这个部分大家也要注意;同时可以顺带注意是否有相关的整的周年纪念事件。
对于20xx的高考来说,当然就是要关注一下以x结尾的年份,尤其是以xx结尾的。上述的工作仍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那么这段时间的重点是放在做题方法的准备上。以材料题为例,重点体会如何从材料中条分缕析获得答案,如何知道答案是来源于知识还是材料,如何确定答题的方向,如何确定要答哪个知识点等等。这段时间还要注意回头重新看自己在一年的复习过程中做错的题目,分析自己的思路的缺陷,知识的缺陷等等,查漏补缺。这个时期有个误区需要注意,这段时间临近高考,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关于要注意休息,关于冲刺无用,关于要放松下来的建议,但是我们的经验是这段时间,如果可以很好的冲刺,一鼓作气,效率是任何时期都不能比的,而且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二
她的恨,她的痛,她的伤,她的悲,谁懂?
一首《声声慢》将我卷入了她的愁苦之中。似乎与她一起置身于悲痛的世界中,切身感受着她那浓浓的悲伤,我一字一句地读着,也任由那一个个伤感的字眼摇曳着我的心。黄花丛中的她,真真的是人比黄花瘦呢!
她恨,半壁江山残垣;她痛,国破家亡人非;她伤,深情天上人间各半;她悲,美满婚姻难长久。
都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却不曾想这也是“此事古难全”的无奈。一个怎样的女子,将一颗痴心交付赵明诚,为他,固执地坚守等待,痴心不改,却终究是物是人非。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望黄花朵朵飘零,透阁内忧伤阵阵。夕阳西下,一座孤院,斜倚栏杆,独自一人。望着地上层层黄花堆积,不禁回想起当日与夫君一同摘花的快乐时光,如今却只剩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霎时,泪水盈眶,悲伤不已。终究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想着她一生经历的种种,对于她无法消除的愁与痛,似乎有些理解了。我没有生在那战乱年代,却也感受到她国破家亡的满腹悲痛;我不曾像她那般失去许多,却也理解她无依的悲凉。沉淀了一生的愁,累积了一世的痛,传递给我的是她一生一世的浓浓愁苦悲痛,这些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三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内外服制度是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为强化王权,商王垄断神权。
2、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王族功臣和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地方诸侯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2)影响:土地人口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3)类型: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如晋、鲁、卫等;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如齐国;商代降族建立的封国,如宋国。
(4)分布特点:王族占据战略要地及富庶地区,是分封制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5)分封制的作用
(a)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
(b)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3、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四
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公元2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
一、淝水之战
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对南方、对北方)
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六
一、第一阶段:单位时间内的小专题复习、通史复习与训练相结合,做到稳扎稳打。要以课本单元为单位,结合时间顺序,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以逐渐形成固定而扎实的知识体系网络。要重点落实关键问题,概念问题,主干知识等,让学生明白何为主,何为次。
要以提问、课堂小测,个人谈话、单独小测等形式,督促学生及时落实,要仔细深入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白从小做起,从简单做起的观念,避免好高骛远学习做法的产生。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看书、背书,哪怕是最原始的笨办法——“默写”。
要克服好高骛远的教学思维,争取将知识讲得线出易懂;要树立扎实的教学作风,做到知识点及时落实,教学问题及时解决;教学方法能因时因情而调整。
要以两周时间为单位,及时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测试。通过训练测试,加强对该段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宽和延伸。要科学严格筛选题目、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中,有梯度,在照顾大部分的学生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信心。
要加强备课的研讨活动,充分利用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团体协作精神,共同备课,共同分析,找出共性,针对差异,努力做到备课组齐头并进;坚决杜绝“不管哪个班,哪个学生”思想的产生。
二、第二阶段:打破教材的大专题复习与综合性的专题训练测试,努力提高学生运史,用史,析史能力。
要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的重组,掌握有关专题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并从横向分析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得出一般规律性的历史启示。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的共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归类整合,使历史知识更适合识记,理解,掌握。
要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重新审视高三历史知识复习的标高问题,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高,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以能力的培养作为这一阶段历史备课的中心环节。要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分析方法。
要本着一个专题一次测试的原则,结合周考,月考,加强落实与训练,注重问题与解决,讲究时效与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工作。
三、第三阶段:关注实事,分析大局,做好热点复习与专项训练工作。回归课本,再抓基础。
要关注时事热点,深入分析,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点,要深研《考试说明》,把握今年高考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要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多角度、多侧面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要努力将热点融入到平时的测试中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在现实的考试中如何用,以便更有效进学习。
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本的作用,克服考前将书本放一边错误做法的产生。要采取适当,必要的做法,如以填空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
当然,在强调高三历史复习计划与方法重要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高三历史复习计划与方法的局限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将根据学情的变化,加以调整也完善,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七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八
一、农业
两汉:耧车(专用的播种工具)耦犁:赵过,二牛三人南北朝:马钧的翻车又叫龙骨水车
唐朝:(江东)曲辕犁: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筒车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秦国时李冰父子修造,位于四川)西汉:白渠、漕渠、龙首渠(关中地区)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涿郡(北京)到苏杭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二、商业
春秋战国:民间商业兴起,各国首都都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
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
只有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高考历史论文篇十九
绿水是青山的明镜,映射出大山的巍峨与沉稳。
露珠是阳光的明镜,折射出太阳的明媚与鲜活。
海洋是蓝天的明镜,映射出蓝天的广博与深远。
冰川是企鹅的明镜,折射出企鹅的坚强与乐观。
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面明镜,让它照射出我的史学思想精髓,以便指引我在文化之旅大步前进。于是我对卖镜者说出了我的要求,卖镜者当即捧给我一面名曰“历史”的明镜。
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善恶。贞观之治的出现,正是因为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明镜来指给我方向,认我辨清是非曲直啊!”我若有所悟,抬头一看,唐朝一片盛世景象。
秦始皇,默然立于照衣镜前,自叹:“我嬴政苦战数十年,终于统一天下,但为何民心不归,百姓竟怨声载道呢?”近臣曰:“陛下亲民爱民才是本啊!”“放肆!”始皇大怒,“斩!”
我惊慌失措,如此不爱民,怎能为国君?果不其然,秦朝为历史上第—短命王朝。
昭君,轻轻地抚弄琵琶,轻语道:“倘若我能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长久的和平,也不枉昭君在这世上走一遭,我本不求荣华富贵,但只愿国家安定便好!”有时我也轻抚琵琶,如高山流水欢快,此时我不禁想到:“如此无私的昭君自当名垂青史啊!”
诸葛亮正在翻看兵书,我不禁疑惑问道:“天下谁不知丞相?”丞相微微一笑。“天下没有神明之人,只有鉴古才能知今,人应当善于从历史的'教训中间吸取其精华,这样才能神机妙算。”
我微笑着告别。
捧着这面历史的镜子我思绪万千,泱泱中华,古往今来该有多少人用他们实际的行动来给我们提供制作明镜的材料,“原来,鉴古知今,历史实则是一面真诚的镜子!”我笑着说,卖镜者笑而不语。
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面历史之镜,擦去昔日的尘土,让它的光芒照射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