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案例16篇)
读后感是一种文学性的转化过程,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变成了文字的形式。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以下是我对一本科普读物的读后感,希望能向大家传递科学知识和思考方式。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一
近日读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文章讲述作者与三位朋友同游褒禅山时,作者被山洞中瑰丽的景致所陶醉。当他游兴正浓时,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胆怯,再三要求出洞,声称“不出去,火把就要燃尽了”,其他几个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担心火把熄灭的严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这次游览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从而没能尽兴,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遗憾。
徐志摩先生游览风景名胜时,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张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甚至称女性游伴是美丽的花蛇,他的这些话潜藏着隐患。尝闻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发生各种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险情将无人营救。此公单人独行秉性,冒险有余、谨慎不足的个性,造成飞机撞击山崖的惨剧,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学巨星坠落尘埃的遗憾。
一次,我们同事七人去成都学习一项先进技术,期间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庙。因各人的爱好不同、兴趣各异。当我沉浸在三国故事中,与神龛上诸葛孔明麾下的部属一一对号入座,以及欣赏镶嵌在墙上颂扬诸葛的众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时,一位同伴催促道“这泥巴菩萨有么看头,不是等你们两个,大伙坐上一乘车子就走了。我本来还想去观赏听鹂馆啼叫的黄鹂,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离去。
1958年是火红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炼铁的洞穴,在旷野里架设临时照明线路,晚上参加红专学院的夜校读书。往往附近炼钢炉的鼓风机启动声响,教室里顿时灯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轻的我实在劳累,往往上课不久就酣然入梦。尽管夜校报名时,曾以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自己,决心做一块好钢,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绝不到垂老时再悔恨。虽然这夜校环境十分恶劣,但它却不能继续存在,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大好形势下,红专学院只得停课以钢为纲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有条不紊地走上正轨,工厂领导号召青年职工参加业余学习,我就积极报了名,学习电工及电子技术,憧憬做一名青年鲁班。在两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认真,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我做了,他没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为了我一人,额外增加老师改作业的负担,我感到非常内疚。只是让老师高兴的是,每回作业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刚刚我感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无限乐趣时,聂元梓的一篇大字报问世,击碎了我与其他青年求知的美梦。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司令部发出了一篇篇的战斗檄文,仅仅只知道埋头读书就会成为白专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响应号召,积极投身伟大的革命。正规的大中小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职工夜校焉能独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复了高考,似乎学习的机会又来了。可惜我从一个享受父母荫庇的小青年,文革后变成两个孩子的父亲,除了要天天上班养家以外,还要和爱人一起抚养孩子、督促辅导孩子的作业,只能在睡梦中重温学生时期的旧梦。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回顾此生,我仅仅只是没有游完”褒禅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块没有练成好钢的半成品。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二
宋代大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到一段这样的话: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实则从一次游记中悟出的天地之理。而我们生活中正好可以拿来运用。
我们会有压力,吐槽,抱怨。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我们的目标,修好我们的志向。所以我们总会“咎其欲出者”或者“悔其随之”。
人的一生都像是这样的一场探秘旅行。我们虽然不是生而自由的。但我们自己拥有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权利,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坚定自己的方向,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跟随旅游团,却不敢独自出行。
嗟夫!古人总能从世界天地之中去参化感悟。今人总是在生活,工作,工资中游斗而无法跳出。
岂不无趣?!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三
一代文豪王安石在《游宝禅山》一文中提出了“尽力而为无憾”的观点。我完全同意。
列宁曾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而理想是进步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并获得成功。一位作家曾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人生就像一条曲线,有许多曲折。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像直线一样顺畅。这样的人生,尽力而为却未能成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你只是因为你尽力而为却没有成功而沮丧,你怎么能成功呢?所以,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认为自己在这条路上已经尽力了,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四
经验总有惊人的相似又有不同的哲思:王之涣曾在高楼吟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裘马清狂”、“望岳”归来,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啊,难怪王荆公从褒禅山走来,秉烛且行且叹,悔其不能极尽山洞,悔其未能领略“无限风光”,悔其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失之交臂。
人生百年,曾看到绚烂如朝霞的欢乐彩带,也发现过黯淡如愁云的痛苦症结。王荆公未能把褒禅山的山洞美景尽收眼底景韵涵养其心雅趣告知世人,可他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为世人之警示,用他的失败集结成一种智慧: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毅力,更须全力以赴、坚持不懈之精神。
清晨,我与学子朗读一本书,生活中的纠结忽然被打开。我们完全可以摒除李密心中的苦衷和所处时代的尴尬,他立志“供养祖母”、冒死“拜表以闻”,先乞养祖母后报效朝廷,这种慈光朗照我心。终于,孝情打动了晋武帝,四十四岁的李密立志报答祖母感动了千万学子,志在,孝行,李密是忠孝两全的李密,虽如履薄冰,命悬一线,但李密做到了。奏章有限,孝忠永存,有志者可以达也!
距离李密的奏章五百多年后,柳河东说:“段太尉逸事有三……”段太尉何许人也?是勇者,不畏权贵;是仁者,为民请命;是清者,拒绝贿赂。他是精神的践行者,出发前,如果没有立下必死的志向,他可以在无赖军士残杀无辜百姓中知难而退,他可以在焦节度使威逼饥民交租时保持沉默,他可以在朱泚谋反时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可他不是,他的志向如同封存的“大绫”,岁月更替,光彩依旧照人,精神依然秉照后人。生命有涯,精神无限,有志者可以达也!
细数经典史学古籍,我们有太多绵密的情结,但有一个情结总是属于司马迁的。他42岁时开始创作《史记》,47岁陷李陵之祸遭宫刑,52岁时完成《史记》。十年啊,一个圆,一个愿,这是生命的曲线!这是血泪的曲线!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假如复活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失豪壮、雄伟、韬略,无不风尘仆仆、栩栩如生,司马迁,真丈夫也!皆因“垂空文以自见”,立志发愤著书,所以,《史记》是如同司马迁的人格一样,那么完整,那么完美!境界与文采永存,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历史总有写不尽的立大志行大德的人,现实生活也不乏其人。
捧起饭碗,我们忘不掉“泥腿子专家”袁隆平,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神话,他帮中国千千万万人民实现了有饭吃的目标,如今,他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他还有一个大志,那就是亩产900公斤,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目标,年过7旬的他还忙碌在田间在实验室。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五
蓝天,奇洞,清风,舞动的白袍,思索的学者和那句充满哲理的话,构成了我读《游褒禅山记》所有感触。闭上双眼,任凭想象翱翔,定格在临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画面里。
进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害怕火把会灭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无畏的退缩却终究导致没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风景的机会。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坚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宝。纵观古今,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在莫大的耻辱中含冤谱写史记,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一本聊斋家喻户晓,达尔文耗时22年写成进化论,爱迪生几千次的尝试发明了灯丝……辉煌的成就,紧紧源自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六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游记,叫《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读过,是讲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想。前半部是记录当地的一些风景和山的来历,后半段讲自己游该山的经历和感想。这次读后仍有启发,尤其是后半段。
前两天跟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们一行自驾西藏的经历,听来有点意思。
十几年前,国内旅游还不发达,旅行社很少,也没那么多人旅游。更没有开西藏旅游线路。
我这个朋友和另外几个人凑钱买了三辆旧北京212吉普,经过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准备好行装自驾上路了。他们从格尔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过河,还算顺利,总算安全到达拉萨。那时,走青藏公路进藏比川藏公路路况好点儿。
到达拉萨后经短暂休整,他们驱车前往x地。在返回拉萨的途中,他们要经过一段像汶川地形结构那样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议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执意连夜赶回去。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狭窄,一边是山石松动峭壁,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和峡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车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车灯的光线像萤火虫一般。事后他听当地人说,那条路经常塌方并山石滑坡,白天也时常有车翻下山涧,夜晚当地人更是不敢开车走这条路。当时,车上除了司机全神贯注地紧握着汽车的方向盘,其他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大气不敢出,只想尽快安全到达目的地。
我问他,你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把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他说:“嗨,哪还顾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点献身精神,摄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没有这种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华社记者在巴格达,头顶“飞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当时能拿起相机把那段经历记录下来,现在看看,一定会觉得非常珍贵,因为他拍到了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王安石写道:“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东西,除了要有超长的观察力,还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劳动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这个朋友所走的路连当地人都不敢走,别人就更必说了,可堪称险远。达到了险远,没能有记录下来,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落俗了。
读点古人的东西,还是有收获的。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七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这篇游记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全篇文章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九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
王安石于褒禅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发了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过程。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从出生就直达云霄,而有些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腰。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外物的原因便开始懈怠,开始叹息命运的不公。即使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万别,这也绝不是你责怪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理由。因为能做决定的,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被作为“怠而欲出者”。他一个人说,火把将要灭了,快些出去。于是其他人便尾随而出,等到真的出来了,却有人开始责怪他,就连王安石也开始后悔了。
也许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胆小了一些,但错却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进去,继续游玩的人,大可将火把接过,极尽游乐!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这一点,于是便欣然接受,放弃前行。这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能说是外物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本身之错!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些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却随波逐流。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奋斗也将不止!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志与力都是来自于本身,都还好受控制。但物却难以管理,变幻莫测。也许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连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实现的东西都会改变。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内心开辟出一片净地,只留给志与力,让它们好好安顿生长,不要颠沛流离。对于外物的帮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练好自己的能力,向着人生的高峰冲吧!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二
近日读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文章讲述作者与三位朋友同游褒禅山时,作者被山洞中瑰丽的景致所陶醉。当他游兴正浓时,一位同游者的怠惰、胆怯,再三要求出洞,声称“不出去,火把就要燃尽了”,其他几个人受了他的感染,也担心火把熄灭的严重后果,就陪他一同返回。这次游览的深度不足他人游程的十分之一,因自己的盲从而没能尽兴,成了王安石此后的遗憾。
徐志摩先生游览风景名胜时,曾表示不要玩伴,主张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甚至称女性游伴是美丽的花蛇,他的这些话潜藏着隐患。尝闻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人旅行在大自然里,容易发生各种料想不到的意外,遭遇险情将无人营救。此公单人独行秉性,冒险有余、谨慎不足的个性,造成飞机撞击山崖的惨剧,这次意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以致造成文学巨星坠落尘埃的遗憾。
一次,我们同事七人去成都学习一项先进技术,期间抽空瞻仰了武侯祠和昭烈庙。因各人的爱好不同、兴趣各异。当我沉浸在三国故事中,与神龛上诸葛孔明麾下的部属一一对号入座,以及欣赏镶嵌在墙上颂扬诸葛的众多石刻,尤其是我熟悉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时,一位同伴催促道“这泥巴菩萨有么看头,不是等你们两个,大伙坐上一乘车子就走了。我本来还想去观赏听鹂馆啼叫的黄鹂,在游伴催促下只得悻悻离去。
1958年是火红的年代,我和工友白天漫山遍野的工地上挖炼铁的洞穴,在旷野里架设临时照明线路,晚上参加红专学院的夜校读书。往往附近炼钢炉的鼓风机启动声响,教室里顿时灯暗如鬼火,再加上年轻的我实在劳累,往往上课不久就酣然入梦。尽管夜校报名时,曾以苏联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自己,决心做一块好钢,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绝不到垂老时再悔恨。虽然这夜校环境十分恶劣,但它却不能继续存在,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大好形势下,红专学院只得停课以钢为纲了。
六十年代的前期,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有条不紊地走上正轨,工厂领导号召青年职工参加业余学习,我就积极报了名,学习电工及电子技术,憧憬做一名青年鲁班。在两年的夜校中,我非常认真,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我做了,他没有布置的我也做了。因此为了我一人,额外增加老师改作业的负担,我感到非常内疚。只是让老师高兴的是,每回作业都是100分,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刚刚我感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无限乐趣时,聂元梓的一篇大字报问世,击碎了我与其他青年求知的美梦。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司令部发出了一篇篇的战斗檄文,仅仅只知道埋头读书就会成为白专道路的典型,革命青年要响应号召,积极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正规的大中小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职工夜校焉能独存于世。
七十年代末恢复了高考,似乎学习的机会又来了。可惜我从一个享受父母荫庇的小青年,后变成两个孩子的父亲,除了要天天上班养家以外,还要和爱人一起抚养孩子、督促辅导孩子的作业,只能在睡梦中重温学生时期的旧梦。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回顾此生,我仅仅只是没有游完”褒禅山"全程的一名游客,亦是一块没有练成好钢的半成品。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三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妈妈。妈妈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四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五
蓝天,奇洞,清风,舞动的白袍,思索的学者和那句充满哲理的话,构成了我读《游褒禅山记》所有感触。闭上双眼,任凭想象翱翔,定格在临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画面里。
进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害怕火把会灭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无畏的退缩却终究导致没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风景的机会。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坚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宝。纵观古今,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在莫大的耻辱中含冤谱写史记,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一本聊斋家喻户晓,达尔文耗时22年写成进化论,爱迪生几千次的`尝试发明了灯丝……辉煌的成就,紧紧源自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十六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定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我想,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抵是言过其实了。
读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的变法,条条皆是对百姓的压榨甚至于是对百姓的勒索。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党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尸,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个祸乱国家的小人,而非万民景仰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