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日本文学论文题目(通用18篇)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写总结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文和练习题,供大家进行写作训练和提高。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 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跨文明研究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 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 科学(如 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前言
教育部于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
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事实上,在人文学术史上,“比较文学”和其他各个“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例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在命名是都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其涵义就是在存在于特定地域中的一种“文学”。
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个逻辑体系,它是专门用来解析及阐述以上各“文学”的,它不是“文学存在”,而是“学术存在”。
2、世界文学的内涵
可以说,“世界文学”也是以地域为基础认定的一种“文学”,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做出的无数的构想,例如,“天下大同”、“桃花源”、“万国共和”和“共产主义”。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期望在人类的生活中能够实现语言上的相同,从而出现了“世界语”,与此同时,人们还期望人类可以在精神形态实现融合,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学”。
但是,“世界语”的流布失败了,而“世界文学”也尚未形成一定的模本,因此,可以说,“世界文学”是先哲们的一个“梦”。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来看,真正的“世界文学”尚未形成,而高校学科中的“世界文学”指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学”,其仍然是在世界各地存在着。
无论是高校,还是学者,都没有展示出“世界文学”的样本,这是因为“世界文学”属于世界,其超过了“国别”。
严格来说,“世界文学”就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文学的一种“集合体”。
在学术意识的层面来说,“世界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或者“外国文学”,是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的。
例如,《世界文学》这本杂志是国内著名的研究“外国文学”的刊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文学”早已形成了定论,且学界也达成了基本共识。
3、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正如前文所述,“世界文学”就是先哲们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一种幻想,一个“梦”,尚不存在任何模板。
因此,以一个不具体的“梦”来当做我国高校中一门学科,并不合理。
此外,现行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专业”。
但是,“外国文学”作为一个总量代词,其需要进行还原,成为具体的“国别文学”,如“美国文学”。
因此,“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文学”,这样一来,使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所具有的“非学术性”特征更加凸显。
综合以上分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名称的设定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结论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
但是,需要指出的人,在人文学术界,包容性地阐述某一学科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就更难了。
因此,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寻求学科的基本学术内涵,尊重并遵循其基本特征,从而有效保护这一学术的严肃性与价值。
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也应该形成基本的公式,以促进其健康长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术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2]范慧玲.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的思考——以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08:57-60.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三
一、当前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主体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是高校督导的听课及评价,二是本专业同行的评教。这两种教学评价对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学督导在教学效果、同行在教学内容及技巧方面的督促、提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于比较文学教学的帮助作用。但问题是,仅仅局限于教学督导和同行们的角度来评价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其他评价主体的关注,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全面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就国内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而言,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忽视了对于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课程开展之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一般而言,高校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往往是依据既定的本科培养计划开展,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专业等情况而设置。但是在开设比较文学本科课程之前,院系通常并不会关注授课主体和听课主体的能力、素质及其匹配性。院系在开设比较文学本科课程之前,注重教师教学任务的承担、学生学时的多少、具体的课程设置等内容,而对课程开设之前教师的授课风格、讲授技巧、学生的接受心理、外语能力以及学习氛围等往往不太重视。这种教学活动开展前预评价的不足,使得不少院校在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开出之后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的研究兴趣与授课内容的偏离;教学任务与学生学时的不对称;教师的讲课风格、技巧与80、90后学生的难以兼容;学生外语能力欠缺,导致比较文学教学中涉及外文文献查找、阅读等活动难以进行;知名教授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的讲授与本科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出现巨大鸿沟等等。
第二,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缺乏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因而使得不少评价显得较为随意,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即便一些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较久的院校摸索了一些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指标,但它们也大多因为停留在描述性、结论性的评价水准上,评价方式主观性大,评价标准模糊,难以成为客观的、可复制的评价指标。体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是一些督导、同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对比较文学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他们虽然也可能向学生问及对于任课教师的评价,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精确的评价项目,个人的好恶、亲疏以及专业背景等因素严重干扰了评价的可靠性。
第三,目前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体系不太全面。较为全面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应囊括教学设计、学前评价、教学管理、外语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内,以便尽可能地展现出影响比较文学教学效果的一系列因素,进而揭示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而目前的比较文学课程评价则往往只突出教师的讲授能力、课堂纪律、学生互动等评价,而对其诸如课程规划、教师配置、学前考察、考后评价等功能较为淡漠。
第四,从评价主体构成来看,通常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校管理方和同行的评价,而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其他相关主体的`评价是忽视的。目前的比较文学教学评价比较看重来自学校督导、院系同行的评价,这构成了评价的核心部分。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学生评教的活动,但是这种评价往往带有许多变动因素,显得不太客观、准确。例如,学生往往从教师授课的风趣与否、个性突出与否、老师与学生的亲切与否等进行评价,而对于比较文学课程本身的授课策略、以及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缺乏辨别的能力,难以有效地反映出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院校对于学生比较文学专业外语能力、查找文献能力、中西比较视野的养成等相关评价不太重视,许多指标都没有体现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正是由于当前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没有建立一个全面、立体、合理的评价机制,使得比较文学课堂教学及其效果中隐藏的一些内在不足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学生在比较文学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无法达到比较文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建立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的原则
针对比较文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建立科学、立体的比较文学教学评价机制,以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有这样一些原则应体现在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机制中:首先,建立多方联动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考核机制。多方联动的考核机制较之一般教学评价,它的突出特点是将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相关部门、主体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考核主体既包括授课教师、教学督导、同行同事,也包括教务部门、学生、社会单位等。它可以使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接受来自校内外、上级部门、社会和同行、学生等各方面的评价,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其次,应该制定具体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考核办法,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组织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激励作用,院系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反馈评价信息,进行比较文学教学的考核工作。评价与考核并不是目的,评价、考核的主体和对象应进行良好沟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此后课堂教学的提高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应该将比较文学教学评价与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作为晋升工资、评定职称、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使教师们形成自觉搜集课堂教学评价信息、进行自我提升的意识。再者,在比较文学教学评价机制中,应合理安排好教学评价的先后顺序。在评价目标的选择方面,我们可以先以教学资历较长、各方评价较好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为试点,引导其他教师逐步转换,通过典范的影响推广经验,然后再推广至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去。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宜操之过急,否则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压迫力,反而使得教师在授课时无所适从。同时在评价内容的制定方面,应制定科学、全面、合理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和标准,使之能够多方位地揭示比较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上课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此来进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及考核。我们力图构建的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若干原则,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后的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的作用,尽可能地客观揭示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影响因素,综合课堂教学的各方主体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能够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三、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机制的指标体系建构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文献搜集、数据分析,根据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要求,尝试建立起一套较为有效、全面的高校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理想中的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由总体指标、分类指标、分项指标和具体指标四个递减的层次构成,它们对应于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不同能力要求。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各指标的分值、评价等级标准,是基于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本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的。为了使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个具体指标都与一个指标分值联系起来,以方便评价主体结合具体的标准进行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评价。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四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提纲)
前言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 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 1百年轮回;
1,2 30年的断层;
1,3 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 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 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
2,2 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
2,3 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
2,4 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 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
3,2 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 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
4,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 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 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
5,2 政治挂帅的全面复辟无限扩张的禁区 ;
5,3 难以改变的民族基因:普世价值的缺失 ;
六、回归文学是看起来很美的海市蜃楼
6,1 自由是文学最基本的生命体症 ;
6,2 文学是一种可以割舍的奢侈品,劣币淘汰良币 ;
6,3 思想的毒奶产生精神的结石,人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 开地球 ;
6,4 回到起点,文学也在等待西方的救赎 。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五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二、比较文学教学建议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3]梅启波.中国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语文知识,(3):62.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六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 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 1百年轮回;
1,2 30年的断层;
1,3 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 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 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
2,2 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
2,3 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
2,4 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 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
3,2 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 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
4,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 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 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八
一、教学目的
在探讨、研究比较文学教学问题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它的教学目的。我们的高校里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在本科阶段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有人强调必须重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维护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人则认为应该注重比较文学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比较文学的学习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比较文学的课程范围之内,学习比较文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的一种宏阔、开放的视野、思路、观念及其方法,提高学生从事各种文学活动时的认识水平和基本素质。因此,在高校中文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有关课程的教学中,都应该贯穿比较文学的精神。例如,我们不论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是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因为比较文学课程大都是由外国文学教师承担的),在涉及到神话这种古老文学形式的教学时,都可以将中外各民族的神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了解、把握神话的基本形态的同时,了解中外神话的不同特征,加深对这种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阶段、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体裁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常把那些意志顽强者和勤劳者形象视为英雄来歌颂,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等。
而在西方,人们崇拜的就不一定完全是以勤劳为特征的英雄,而常常是智慧和力量而见长的英雄,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英雄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和圣经故事中的大力士参孙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西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打通学生中外文学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习能够深入进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通过具体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学生初步弄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影响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什么问题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要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学习和研究等问题,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比较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在我国高校中占较大比重的师范院校的本科比较文学教学来说还担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具有一定的比较文学观念和意识、扎实的中外文学基本功底等良好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为在更为广泛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比较文学观念、在中学生中普及比较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之后,本科阶段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不难确定了。那么,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究竟应该向学生讲授些什么东西呢?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面的拓展,业内人士逐渐认识到,在作为比较文学基础教学的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中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这一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而且在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的领导下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制订了比较文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比较文学基础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学校在性质、师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又不应该完全拘泥于大纲和规范,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况且,笔者认为现有的比较文学教学大纲以及根据大纲编写的《比较文学基础教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也还存在着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空间。因此,对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的继续探讨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主要应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考虑:
第一,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性质与培养的对象有关。(如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不同,文科学校与理科学校不同)。目前在已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中,既有文科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比较典型的如浙江工业大学),在既有综合院校,又有师范院校,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目的和教学的方向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上也有着不同的意图和侧重,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说,安排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注重考虑与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师资的目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教学对象作为未来的中学教师来培养他们的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素质,引导他们学习和思考时的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在介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时,就可以以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和影响的史实为背景,结合传统或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来解读作家作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多年以来高中语文课文中所选的鲁迅的小说《药》中就包含着不少外来影响的因素。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的角度而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角度,这正是受外来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范例,向学生讲解中西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其次,在这部小说的思想和结构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出俄国文学的影响。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影响的事实更是尽人皆知的,小说中体现了作家对知识分子和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外来影响的因素对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在其思想的形成和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一些作家,对这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生学习和了解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18世纪法国的启蒙作家伏尔泰和德国的杰出诗人歌德的创作在这方面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受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实,而歌德的创作以及他的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提出,也与他所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问题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做出分析和讲解,对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安排有关(如课程的层次、开设时间的先后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的侧重、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考虑和要求。但是,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关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东西介绍给学生。比如,包括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意义(做什么);比较文学的类型和方法(怎么做);以及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等。以上内容可以视为比较文学教学的基本部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比较文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素质和研究的兴趣有关(如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擅长)。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学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首先都要按照基本的教学要求和规范把该门课程最基本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可以有一定区别的)。在此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校的性质、教学的对象、教师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特长,把自己对比较文学某个领域或某个问题的独特研究和独到见解介绍给学生。比如,可以开展中西各体文学的比较、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内容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视为提高和应用部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基本确定之后,如何将其贯彻、落实,教学方式方法就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至于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来具体考虑。但笔者认为对于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来说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教学应该说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通、最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把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把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向学生介绍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知识来观照和学习比较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包括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的介绍和分析,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影响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什么是阐发研究,什么是跨学科研究等,从而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文本的学习以及文学现象的了解,真正掌握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参与比较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来学习比较文学,以体现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特色,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学生谈起西方的理论来能够侃侃而论,而对中国的文学理论则比较陌生、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比较文学教学中的一大缺陷或弊病。而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前辈学者之所以成为公认的比较文学界的泰斗和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除了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之外,都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学的修养和中国文化的根基。第二,课外阅读、拓展思路。在比较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去重新解读和阐释经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比较文学的学习更应该建立在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和一定的理论著作的基础之上。
第三,讨论交流、沟通有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甚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四,科研写作、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定水平的比较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比较文学意识的文章。
第五,学用结合、突出实践。尤其是对于师范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来说,可以适当地让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中学任教的比较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回学校参与教学,与在校学生开展一些教学交流活动,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比较文学的经历和在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地来指导和推动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
以上就是笔者在近些年来从事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和做法,而有些问题还仅仅是一种想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和运用。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来参与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为我国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努力。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九
摘要:数学作为我国教育课程的基础,在高中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与中小学数学相比,高中数学逻辑性更强,内容也更为复杂。新课程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学以致用,并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基础。虽然近些年来,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已经改善很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笔者将通过对比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影响高中数学教学的因素,并从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如何将初高中数学接轨,进而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引言。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成绩高低为导向,而是以学生的实际能动性为目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同时提高,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教材内容跨度。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涉及面更广,内容丰富。高中数学和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教材内容由初中数学单一简单化向复杂全面化迈进。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思维方式和知识面的变化。例如:高中数学概率一章,直接将数学和生活中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结合。学生通过题目给出的一些条件,计算出该事件发生的比率。这和初中简单的逻辑运算完全不一样,高中数学同时考察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全面性。
1.2环境因素。
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高中和初中的学习环境完全不同,除了教师的要求之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习的关键。如果学习的环境相对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大家相互探讨,相互进步,这样的环境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显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1.3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尚在成长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本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个人的价值观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
1.4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结构简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有着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测,因此,知识在短时间内会得到巩固。高中数学知识面广,知识灵活性强,课堂知识容量大、时间有限,知识内容丰富,教师进度相对较快,所以学生刚学习高中数学时会感到吃力。
1.5学习方法的差异。
高中生的心理在慢慢的成熟,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成熟。由于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心理成熟度不同,教学从以前的督促变成了自主学习。
1.6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的几个因素之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还和学生个人的情商和智商有关。学生对问题理解能力的快慢和自身的心理素质都会影响学习进度的快慢。
2新课改中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2.1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主体,主要采取单方面灌输知识模式。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高中数学相对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依照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乐而好学,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因此在主动探索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如:教师建立兴趣小组。针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题。小组成员参考其他成员的解题习惯,扬长避短,消化知识。比如:概率这类题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概率并没有一个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将概率放在实际当中,展现概率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给学生一个真切的模型,让学生更快掌握概率。
2.3借助多媒体,提升兴趣。
近几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和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针对立体几何的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如何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类的题目。还有解析几何题目,教师通过多媒体对x轴和y轴的变化,让学生理解随着变量的变化,几何图形如何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4综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数学题目的理解是依靠语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让学生有偏科严重的情况出现。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能力和知识素养。
3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思维方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指导者,必须注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扬长避短,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彭建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07:60-61.
[2]袁楚容。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求知导刊,2014,06:127-128.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
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
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
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一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吕氏春秋》与杂家。
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战国策》名篇研究。
18.老子的思想。
19.《老子》的艺术特色。
20.《庄子》的艺术特色。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二
2.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阮籍咏怀诗略论。
16.左思咏史诗略论。
17.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三
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
3、“道”的文化阐释。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
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
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
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
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
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
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
18、《论语》同义词辨析。
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
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
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
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
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
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
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
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
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
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
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
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
48、《说文》假借观分析。
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
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
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
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
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
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
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
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
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
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
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
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
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
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
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
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
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
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
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
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
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
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
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
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
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
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
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
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87、许慎六书说论评。
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94、形声字起源试论。
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96、《说文》省声研究。
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
99、通俗文学漫谈。
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
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
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四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21、论先秦两汉生死观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22、从庄子的“唯道集虚”到荀子的“虚壹而静”
23、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24、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5、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26、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27、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28、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29、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30、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31、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32、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3、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34、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35、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6、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37、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38、论《诗经》中的玉文化。
39、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40、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41、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
42、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43、论《诗经》中的孝思想。
44、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
45、论《诗经》中的意象营造。
46、论《诗经》的作者类型与情感特色。
47、论《诗经》中的审美意识。
48、论《诗经》的悲剧性。
49、论《诗经》在英美的翻译和接受。
50、论《诗经》中叠字的英译。
51、论《诗经》中的时间。
52、论《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53、论《诗经》中的追寻意识。
54、论《诗经》的优患意识。
55、论《诗经》与中国古典园林。
56、论“诗经”经典艺术形象在宋代花鸟画中的体现。
57、论战国时代的人才解放运动。
58、韩非子外交思想研究。
59、论战国后期诸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60、论战国时期的私营商业经营思想。
61、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研究。
62、战国邦交文化研究。
63、论战国时期的战时经济。
64、楚国易学研究。
65、郭店竹简研究综论(文本研究篇)。
66、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67、两汉太常研究。
68、战国时期列国置相研究。
69、《战国策》游说文化研究。
70、战国时期中山国商业经济发展研究。
71、楚帛书丙篇及残片集释。
72、《论语》与现代中国。
73、《左传》用《诗》与中国古代早期诗论的言说方式。
74、论《左传》中的礼。
75、论《左传》中作者思想观念的矛盾。
76、论《左传》中的武士形象。
77、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训诂特色。
78、论《左传》中的礼与法。
79、《左传》“君子曰”引《诗》考论。
80、论《左传》中“仁”、“义”、“信”三德目。
81、论《左传》山岳信仰的文学价值。
82、《左传》鬼神观念及其成因考论。
83、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
84、论《左传》的天人观念。
85、大动荡时代的政坛风云人物。
86、宋代《左传》学三论。
87、《左传》外交辞令述论。
90、论《史记》对《左传》中人物形象的重塑。
91、源远流长。
92、《文章正宗》编选《左传》考论。
93、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94、墨学之嬗变:显、衰、兴。
95、论墨子的“兼爱”与“天志”思想。
96、论墨子的人格精神。
97、《墨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98、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
99、论墨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00、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
101、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特点。
102、墨子政治哲学探析。
103、论墨子的科学技术思想。
104、《墨子》环境伦理思想研究。
105、试论墨子实利主义伦理思想。
106、墨子“兼相爱。
107、论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
108、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分析。
109、《墨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
110、墨家「兼爱」的法价值诠释。
111、中日墨学比较研究。
112、论孔子学院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
113、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观。
114、论孔子文化走出去的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
115、论孔子的“仁”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16、浅论孔子仁的思想。
117、论孔子的道德教育。
118、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
119、论孔子的仁学。
120、论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
121、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122、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123、论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124、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
125、论孔子君子人格与当代官德培养。
126、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127、论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128、论孔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29、论孔子仁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30、论孔子的礼学思想。
131、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五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3、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六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七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论鸳鸯与晴雯。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
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
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
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
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
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
52.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
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
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
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
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篇十八
去年,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我国报刊等媒体的职业化意识在传媒间的竞争、在全国人民的无形监督中得到提升,媒体在大规模报道中开创的制度环境、创造的受众需求、积累的报道经验、培养的.职业意识将对中国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曹旭作者单位:山东教育社刊名:青年记者英文刊名:youthjournalist年,卷(期):“”(23)分类号:g22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