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同伴关系研究报告(汇总14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报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向领导、同事或老师传递信息。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应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和信息呈现效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报告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一
摘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中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关系价值观个性修养个性缺陷。
从事多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我感到中学生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多与长者相处,缺少伙伴,受到的迁就溺爱多些;二是因为家庭、学校对培养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也不够详尽。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这样可以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在培养过程中,我觉得让学生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培养好学生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以形成正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是我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几点看法。
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小公主”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在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这样的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
2、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人是复杂的,各人的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让人反感的人。
3、友谊需要经常维护,要真诚。
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4、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努力理解对方的苦心。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向别人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顶撞,那样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从他人角度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道歉,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交往。
5、交往的方式要及时作调整。
6、加强个性修养。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个性品质修养。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肠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
因此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如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从中加深情感联系。崐平时真诚关心同学,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此外,学会宽容待人,谦恭礼让,惜时守信等等,也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技能。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二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是现在目前日益严重的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研究背景: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人际交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正确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是衡量人们人们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中学时期是人生中生理和心理趋与成熟的阶段,学习和交往是处于此阶段的中学生生活的两件重要大事。许多老师和家长为此担忧。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这些疑问激发了我们研究的欲望。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支持及帮助下,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西安市育才中学初一、初二、高一。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们的想法进行多方汇集。
(2)访问:访问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3)网络查询: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拓展资源。
三.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四.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625份,实回收600份,回收率96%。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发放的问卷,采用了不记名的方式,从问卷的回收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地填写了问卷,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下是我们就调查的相关内容及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
1.增进友谊的方式:你与好朋友如何利用时间增进友谊?
a努力学习b诉说心事c疯玩享乐d其他方式。
2.至亲密友的人选:你觉得怎样的人最容易成为你的至亲密友?
a学习上的佼佼者b一起娱乐的人c志趣相投的人。
据调查,有76%学生选择志趣相投的人,19%的学生选择学习上的佼佼者,其余5%的学生选择能在一起娱乐的人,根据这种比例来看,大部分中学生在择友时,希望结交有共同语言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朋友,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性,往往会出现沆瀣一气的现象,不利于友情的正面发展。因此,择友时不应只以自己为主体,应当以客观的角度去剖析。
3.衡量学习与朋友间的轻重。
据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会因友情上的失意而影响学习,比如上课走神,失去学习的兴致等,特别是当学生与友情相冲突时,他们会选择友情至上,义气横在学生面前,天平失去了平衡,偏向了朋友一方,认为学习来日方长,友情失不再来,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应以学习优先,兼顾友谊。
4.老师的影响:你会因为和某科老师关系好而特别努力学习某科吗?
a会b不会c不知道,看兴趣。
据统计显示,38.9%的同学都认为与老师相处的关系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当老师对他们比较关心时,他会觉得自己比较受重视,因而会产生一种感激的心理。他们大多会努力学习,奋发上进。有38.1%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某科的喜好,是由兴趣而定,这些同学是比较理智的。他们通常不会受某些客观性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有23.1%的同学,则认为自己不会受老师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老师与同学相处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
5.朋友对自己的影响。
据统计显示,很多同学都很在乎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一样。自己会因为在朋友圈中的情况而感到烦恼,会为受到朋友的关注而努力学习等。这是一种心理的驱使,他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做出相应反应,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际关系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心情。
6.决定人缘好坏的因素:你觉得决定人缘好坏的因素是?
a相貌穿着b谈吐举止c身份背景d学习成绩的好坏单击此处下载图表6。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87.6%的同学认为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是影响人缘的主要因素,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一个人的相貌穿着,身份背景,也是影响人缘的原因之一。
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一道关于如何提高自己人际关系的题目,通过分析获得的资料,给同学们提几点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
1礼貌待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关心爱护他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人。
3要常常微笑对人。
4不为小事斤斤计较。
5学会理解、宽容他人。
6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
7不要在背后对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8要有上进心。
六.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处理得当,以学习为首要任务,兼顾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团结友爱,宽容待人,这些中国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有些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薄弱之处,不能很好地将个人情感与周遭环境分开,导致一些错误决断或行为,在不经意间伤害他人。如果人人都将心比心,付出会比索取更快乐。在此,唯一希望的是广大中学生们能够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定能成为魅力无限的“人气王”。
结题报告。
一内容摘要。
二绪论。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四调查问卷的统计。
五课题研究使用的方法。
七感想。
八研究课题的计划。
九后记。
一内容摘要,
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洋浦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和组员的配合下,通过问卷调查上网浏览文献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洋浦中学生人际关系了解了许多,撰写相关的。
开题报告。
以及论文。
我们调查的内容是有关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了解同学发生误会时该如何解决,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我们又该怎么做等等。
许多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不会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希望我们调查的内容能对同学们有帮助。以下是我们研学的结论:在学校,大部分的同学相处的很好,只有少部分的同学相处不好,这就说明学校的风气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较高的素质教养,认识到同学之间相处的好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而每个同学都是很大方的,回主动和同学交流,这就促使一个班级的班风更加和谐。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相处的前提是诚信,的确,诚信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但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回有误会,而大部分的同学都说,如果他们误会同学时会主动道歉,这就说明同学们非常明白事理,也知道要主动认错,学会宽容,对同学们的相处更加有帮助。
沟通。总的来说我们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同学的关系都很好,相处的很融洽。
二绪论。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及其重要,对我们在社会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影响,而我们该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呢?同学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怎样?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时,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呢?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查,了解学校的人际关系。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我们在学校里常常会与同学争执,吵架等,这就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但通过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有利于我们与同学相处得更好,能让自己更开朗,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学习更多的东西,有利于提高我们交际和社交能力,又能让别人更加了解自己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促使友谊的发展,可以增广自己的知识面,对以后出社会很有帮助,增强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调查问卷统计。
一选择题。
1.在学校里,你与同学相处如何?
a.好(70.7%)b.一般(23%)c.不好(6.3%)。
2.你是一个主动和别人相处的人吗?
a.是(63.4%)b.不是(36.6%)。
3.你认为同学与同学相处,应以什么为主?
a.诚信(84.7%)b.无所谓(4.8%)c.信赖(10.5%)。
4.当你误会同学是,你会怎么做?
a.事后主动道歉(92%)b.不会道歉(8%)。
5.你是否和老师发生争执?
a.是(25.6%)b.否(74.4%)。
6.当你与老师发生矛盾是,你会怎么做?
a.放在一边不管(5.4%)b.主动去找他沟通(56.7%)c.没想过(37.9%)。
二问答题。
1.你们认为搞好人际关系有何意义?
答:1.使自己更乐观开朗2.对以后和同学相处有好处3.促使文化交流4.可以学习很多东西5.对身心健康有益6.提高我们交际能力和社交能力7.可以互相帮助8.可以让别人更加了解自己9.对学习有帮助10.增加友谊11.可以增广自己的知识面,也对以后出社会很有帮助12.增强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素养,能培养同学之间的诚意。
2.你认为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与老师的关系?
答:与同学相处的方式:1.通过进行课外活动(5%)2.沟通(75%)3.理解,诚信。关心(20%)。
与老师相处的方式:1.沟通,交流(80%)2.换位思考(20%)。
五调查使用的方法:问卷调查,上网查阅资料。
7.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
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七感想。
来自陈琼川的感想:
从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到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组员的努力把研学搞好,并且我们学会团结与合作,团结是我们的成果更丰硕,合作和会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总而言之,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未来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它锻炼了我们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还有总结合作能力,浏览查阅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水平,以及对社会数实践的积极性。
来自王伟庆的感想:
从我们接触研究性学习以来,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高我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学会了分析筛选信息,还有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感受颇深,搞好研究性学习让我觉得很有成就,而这次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诚信是我们友好相处的前提,搞好人际关系对我们出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来自谭丽萍的感想: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我知道同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确实,洋剖一脉很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遇到困难有一个人商量,有高兴的事大伙一起分享有困难大家帮解决分担,人的关系情感是在不断地发生起伏,但通过沟通这一桥梁使关系更加的密切。同学对于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会主动去与他人沟通,互相分析对错,找出一个更合理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门对对方的认识有了改变,有新的认识,对彼此的关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多次的接触,相信彼此会有新的友谊。正所谓人无完人,我们要体谅对方,原谅对方的过失,对方也要主动承担错误,不要让错误堆积,累积最后成为不可解开的心结。无论是对于我们或是他人都是不好的影响。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要使人际之树茁壮成长,要是2我们出来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沟通是处理发生矛盾的最好方法。
来自陈金碧的感想:
因为在高一学期已经接触过了研学了,所以在高而研学的过程中多少比第一次轻松多了。
在研学中,最头痛的就是选课题,不知道怎样的课题才符合我们的要求,但经过几次的讨论后,课题终于决定了。
课题顶下了,工作使开始,组长和我们组员讨论全体组员见书适合哪个职务,只有这样效率才会提高,完成研学的步伐也就快一点,职务选定了,各位组员便各小之各的,有时在一起讨论,观点分歧很大,组员只好让我们各想几分钟之后再商议,在讨论中,有欢笑,有争执,但欢笑化争执多很多,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以和睦为主的,大家你帮我,我帮你,融洽如一家人。
所以,在研学过程中,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当然也非常感想我们的老师。
王丽姣的感想:
这次研学已是我们第而次研学了,所以在研学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帮助。
这次我组研究的课题是关于人际关系,在生活中,人际关系是那么的重要,我组分别探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调查的过程中,因为有同学的合作,所以调查得很成功。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洋浦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大多数的学生与老师还有同学的关系都非常的好,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际关系中,诚信是最为重要的,人与人交往。如果缺乏诚信,那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你是个无信之人,别人也不愿意和你交往。
我组希望能通过这次研学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到人际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来自苏井保的感想:
这学期我们研学的课题“洋浦中学的人际关系。”可不要小瞧这个课题,这是我们经过小组成员的一番争执才得出来的。
在研学过程中,我们组的成员有过不少争执,但最后大家还是达成了共时。搞研学应该有很多对我们有益的作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它可以增强我们和他人的合作能力,与社会的沟通的能力。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也要去理解他人,换位思考。当自己与组员之间发生争执时,要注意分析自己的与他人的观点哪里不同,哪个观点能说明所提出的问题。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搞研学的答辩会了,我希望我们组能把我们研学结果出色地展示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八。研究课题的计划:
第一步;展开讨论,制定课题。
第二步:查阅资料,了解研究的内容,写开题报告。
第三步;展开讨论制定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第四步:分析统计问卷,得出结论,执笔写结题报告。
九。后记。
我们小组的人员分工合作,得到了较明显的成果,让我组的同学体验了合作精神,才能把一切复杂的事情化为很轻松的事,办事也更有效率,感想指导老师的帮助,让我们获益匪浅,研究性学习就好象任何一项团队参加的体育项目一样,必须团结一致。“人心齐,泰山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搞要:本文选取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的522名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邬庆祥等制订的人际关系量表,对平沙第一中学中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和发展特点作了测查。
研究结果表明:(1)、522名中学生当中,人际关系很差的占1.5%,人际关系较差的占3.4%,人际关系一般的占26.2%,人际关系较好的占21.8%,人际关系很好的占21.6%。(2)、男生和女生的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在比男生的要高。(3)、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性别存在相关。(4)、不同年龄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存在显著差异,12岁的中学生与13岁、14岁、15岁、17岁、18岁、19岁的中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5)、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年级没有明显差异。
1前言。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它反映着人们之间情感交流的状况和满足的程度。日常生活中对人们重要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也都是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对个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也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中学生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中学生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父母的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更依赖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的研究指出,随着中学生日益成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父母对中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学业成就依然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提示珠海市特区平沙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状况,考察该地区不同性别和年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改善该地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提高心理素质提供量化数据和依据,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
2研究方法。
2.1被试。
9人,高一87人,高二81人,高三88人,其中男生290人,女生232人。
2.2测量工具。
采用邬庆祥等制订的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包括36项是或否选择型测题。
2.3方法。
所有测试均以班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时间大约为20分钟,采用统一指导语,由学生根据问卷自己在答卷上填写,要求被试学生逐一在"是"、"否"上划圈。为保证客观性,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进行。被试选择的答案如果与标准答案相符就得1分,不符则不得分,把全部得分累加起来,即得到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质量越好。最高总得分为36分。30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很好;25~29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好;19~24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15~1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差;15分以下,表示人际关系很差。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91份。
2.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0forwindows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并进行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
3结果分析。
按原量表规定,总得分在30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很好;在25~29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好;在19~24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在15~1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较差;在15分以下,表示人际关系很差。如此把该校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五个等级,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表明,522名中学生当中,人际关系很差的占1.5%,人际关系较差的占3.4%,人际关系一般的占26.2%,人际关系较好的占21.8%,人际关系很好的占21.6%,符合正态分布,如下图:
对该校男生和女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水平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表3。
由以上两个表可知,该校男生和女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水平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均高于男生,表明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在比男生的要高。
为考察该校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年龄、性别、级别之间是否相关,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由上表可知,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年龄及级别不相关,其人际关系在0.01水平上与性别存在相关,而级别与年龄存在相关是显而易见的。
征,对不同年龄的中学生的分数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由上两个表可知,总体看来,不同年龄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这些差异都是由12岁的中学生所引起的,12岁的中学生在0.05水平上与13岁、14岁、15岁、17岁、18岁、19岁的中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平沙第一中学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研究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年级没有明显差异。
表8的结果表明,从初一到初二,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上升,从初二到初三,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下降;从初三到高一,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继续下降,从高一到高三,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虽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这期间的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初一和初二,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都比男生要高,但到了初三,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相对于男生来说却下降了。
4讨论。
本研究表明,522名中学生当中,人际关系很差的占1.5%,人际关系较差的占3.4%,人际关系一般的占26.2%,人际关系较好的占21.8%,人际关系很好的占21.6%。本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在一般这个等级以上,只有极小部分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等级属于较差和很差,但中学阶段,是交往需要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这种需要在高中阶段达到了高峰。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会不断提高,但由于心理不成熟、社经验缺乏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来自于学习,其次来自于人际交往。所以作为中学生的启蒙老师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和心理工作者的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给中学生一定的交往技巧和方法,帮助其度过身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男生和女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水平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均高于男生,表明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在比男生的要高。
造成男女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也要好于男生。
(2)社会角色的差异。由于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女生比男生所表现出来的亲社会性要强。在我们的社会中,男生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被认为是正常的,一些人还认为是男子汉气概的体现;而女生表现出相似的攻击性则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3)动机定向差异。许多研究发现,女生的动机主要定向于人际关系领域,而男生的动机主要定向于成就领域,这直接造成了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
(4)男女生个性特征的差异。一般来说,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独立意识更强,情感表现更为内隐和深沉。而女生个性较活泼,爱表现,情感较外露。因此,用问卷法得到的结果往往表明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
不同年龄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这些差异都是由12岁的中学生所引起的,12岁的中学生在0.05水平上与13岁、14岁、15岁、17岁、18岁、19岁的中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12岁的中学生正属于初一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上初中,要他们马上适应这种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新的同学进行很好的交往并不可能,因此,初一是小学与初中的一个过渡期,因而初一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更大更强烈冲击。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给初中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与同伴的交往需要并未明显地表现出来。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恋,情感依恋的重心自然从父母转向了同龄伙伴,并且这种需要随着社会化的加深,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倾向。
研究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年级没有明显差异。
从初一到初二,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上升,从初二到初三,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明显下降;从初三到高一,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继续下降,从高一到高三,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虽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这期间的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初一和初二,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都比男生要高,但到了初三,女生的人际交往水平相对于男生来说却下降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还体现在同性同伴之。
间,但到了初二和初三,学生对异性同伴选择逐渐增多,所以也就出现了男女混合的同伴团体。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的接纳性开始逐渐提高。由于初中生从内心方面来讲非常希望同异性进行交往,甚至与异性成为同伴,但表面上又表现出排斥,这就形成表面疏远而内心又很"爱慕"的矛盾心理与行为。初中男女生在生理成熟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女生身体发育一般比男生早两年左右,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使她们较早地萌发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并进一步产生与异性在心理上接近的需要。虽然初一、二的男生也正处于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对异性也发生了兴趣,但在最初阶段,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因此他们与异性的关系也下降,初二是转折期。而到了初三,随着中学生心理日趋稳定与成熟,对异性的好感也以正面的方式加以表达,因此他们与异性的关系也有大幅度的攀升。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希望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事情做主。随着初中生的"成人感"的逐渐增强,他们逐渐产生了已经超越儿童界线的体验,他们热衷于掌握成人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尽快使自己向成人过渡。他们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初中生在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问题使同伴间的联结加强了。初中生的同伴团体对初中生的人性成熟和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初中生同伴团体对其成员的影响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同伴团体鼓励服从,因而有可能压抑初中生的个人特性。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是由于初中生心理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体现出较大的矛盾性,与同伴的关系也不稳定,而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成熟与稳定,与同伴的关系也日趋稳定。
业的人生选择,他们有种种的烦恼和困惑,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与指导,教师应更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另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教师应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避免简单、粗鲁、讽刺、挖苦和居高临下的作风和方法。
尽管高中生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凡事求诸内心,但与老师的接触的时间仍然较长,频率也较高,而高中生容易受经常接触的人的影响,他们渴望老师的理解、关心、启发、尊重、支持和鼓励,希望老师能以朋友式的、参谋式的关系对待他们。尽管他们心理有较强的闭锁性,但他们仍有强烈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愿望。因此,高中教师在与高中生教育、教学的接触中,应真诚待之,理解他们,关心、爱护他们,与他们建立双向沟通,从而打开他们那扇闭锁的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解决好他们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而高中生由于交往对象逐渐繁多、交往范围逐渐广泛,他们往往不易处理好与同学、长辈的关系,想交异性朋友而又怕交异性朋友;有些同学选择朋友富于功利色彩,有些认为交友不利于未来高考;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与父母的"代沟"根本无法消除。种种交往误区都需要老师给予正确有效指导。而教师也只有采取多样的方法进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3、沃建中等:《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
5、符明弘、李鹏:中小学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xx。
6、屈卫国: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xx。
9、唐利平、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xx。
10、王朝霞:关于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阴山学刊,20xx。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三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儿童社会化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理论,并且通过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同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社会性;交往技能。
一、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同伴交往的结果;同时,既成的同伴关系又对同伴交往的强度、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性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同伴交往是同伴关系的动态展示,同伴关系是同伴交往的静态表征。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关系主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体现,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二)少数幼儿表现不合群。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
(三)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四)有些幼儿有多动症的倾向。上课捣乱,不听课,同时不是招这个小朋友,就是惹那个小朋友,弄得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
三、依据引起问题原因,对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思考。
(一)家庭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转变养育观念,改进养育方式。
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二)幼儿园及教师方面。
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同伴关系的发展。
1.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幼儿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要学积极表扬和鼓励幼儿,对幼儿评价要全面合理。因为教师喜欢并经常表扬、给予表现机会多的幼儿大多是“受欢迎者”,此类幼儿同伴关系好。
2.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帮助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与持续交往的兴趣。
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_往的玩具。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大都是围绕玩具发生的,通过玩具,幼儿可以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第一条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教育。同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秩序,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到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三)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技能。
幼儿同伴关系不好,很大程度是由于幼儿缺乏交往的技能所致。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幼儿一些具体的交往技能。以下例举六种。
1.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在无意伤害别人时说声“对不起”等等,强调能主动地向别人问好,要用眼神注意对方,并学会微笑。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四
一 内容摘要
二 绪论
三 课题的研究意义
四 调查问卷的统计
五 课题研究使用的方法
六 搞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七 感想
八 研究课题的计划
九 后记
一 内容摘要,
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洋浦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和组员的配合下,通过问卷调查上网浏览文献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洋浦中学生人际关系了解了许多,撰写相关的开题报告,以及论文。
我们调查的内容是有关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了解同学发生误会时该如何解决,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我们又该怎么做等等。
许多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不会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希望我们调查的内容能对同学们有帮助。以下是我们研学的结论:在学校,大部分的同学相处的很好,只有少部分的同学相处不好, 这就说明学校的风气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较高的素质教养,认识到同学之间相处的好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而每个同学都是很大方的,回主动和同学交流,这就促使一个班级的班风更加和谐。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相处的前提是诚信,的确,诚信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但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回有误会,而大部分的同学都说,如果他们误会同学时会主动道歉,这就说明同学们非常明白事理,也知道要主动认错,学会宽容,对同学们的 相处更加有帮助。
沟通。总的来说我们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同学的关系都很好,相处的很融洽。
二 绪论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及其重要,对我们在社会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影响,而我们该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呢?同学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怎样?老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时,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呢?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查,了解学校的人际关系。
三 课题的研究意义
我们在学校里常常会与同学争执,吵架等,这就说明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但通过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有利于我们与同学相处得更好,能让自己更开朗,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学习更多的东西,有利于提高我们交际和社交能力,又能让别人更加了解自己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促使友谊的发展,可以增广自己的知识面,对以后出社会很有帮助,增强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 调查问卷统计
一 选择题
1 .在学校里,你与同学相处如何?
a. 好(70.7%) b.一般(23%) c.不好(6.3%)
2. 你是一个主动和别人相处的人吗?
a . 是(63.4%) b. 不是(36.6%)
3. 你认为同学与同学相处,应以什么为主?
a. 诚信(84.7%) b. 无所谓(4.8%) c. 信赖(10.5%)
4. 当你误会同学是,你会怎么做?
a. 事后主动道歉(92%) b. 不会道歉(8%)
5.你是否和老师发生争执?
a. 是(25.6%) b. 否(74.4%)
6.当你与老师发生矛盾是,你会怎么做?
a. 放在一边不管(5.4%) b. 主动去找他沟通(56.7%) c. 没想过(37.9%)
二 问答题
1.你们认为搞好人际关系有何意义?
答:1.使自己更乐观开朗 2.对以后和同学相处有好处 3.促使文化交流 4.可以学习很多东西 5.对身心健康有益 6.提高我们交际能力和社交能力 7.可以互相帮助 8.可以让别人更加了解自己 9.对学习有帮助 10.增加友谊 11.可以增广自己的知识面,也对以后出社会很有帮助 12.增强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素养,能培养同学之间的诚意。
2.你认为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与老师的关系?
答:与同学相处的方式:1.通过进行课外活动(5%)2.沟通(75%)3.理解,诚信。关心(20%)
与老师相处的 方式:1.沟通,交流(80%)2.换位思考(20%)
五 调查使用的方法:问卷调查,上网查阅资料
7.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
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七 感想
来自陈琼川的感想:
从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到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组员的努力把研学搞好,并且我们学会团结与合作,团结是我们的成果更丰硕,合作和会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总而言之,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未来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它锻炼了我们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还有总结合作能力,浏览查阅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水平,以及对社会数实践的积极性。
来自王伟庆的感想:
从我们接触研究性学习以来,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高我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学会了分析筛选信息,还有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感受颇深,搞好研究性学习让我觉得很有成就,而这次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诚信是我们友好相处的前提,搞好人际关系对我们出社会有 很大的帮助。
来自谭丽萍的感想: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我知道同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确实,洋剖一脉很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遇到困难有一个人商量,有高兴的事大伙一起分享有困难大家帮解决分担,人的关系情感是在不断地发生起伏,但通过沟通这一桥梁使关系更加的密切。同学对于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会主动去与他人沟通,互相分析对错,找出一个更合理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门对对方的认识有了改变,有新的认识,对彼此的关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多次的接触,相信彼此会有新的友谊。正所谓人无完人,我们要体谅对方,原谅对方的过失,对方也要主动承担错误,不要让错误堆积,累积最后成为不可解开的心结。无论是对于我们或是他人都是不好的影响。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要使人际之树茁壮成长,要是2我们出来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沟通是处理发生矛盾的最好方法。
来自陈金碧的感想:
因为在高一学期已经接触过了研学了,所以在高而研学的过程中多少比第一次轻松多了。
在研学中,最头痛的就是选课题,不知道怎样的课题才符合我们的要求,但经过几次的讨论后,课题终于决定了。
课题顶下了,工作使开始,组长和我们组员讨论全体组员见书适合哪个职务,只有这样效率才会提高,完成研学的步伐也就快一点,职务选定了,各位组员便各小之各的,有时在一起讨论,观点分歧很大,组员只好让我们各想几分钟之后再商议,在讨论中,有欢笑,有争执,但欢笑化争执多很多,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以和睦为主的,大家你帮我,我帮你,融洽如一家人。
所以,在研学过程中,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当然也非常感想我们的老师。
王丽姣的感想:
这次研学已是我们第而次研学了,所以在研学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帮助。
这次我组研究的课题是关于人际关系,在生活中,人际关系是那么的重要,我组分别探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调查的过程中,因为有同学的合作,所以调查得很成功。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洋浦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 ,大多数的学生与老师还有同学的关系都非常的好,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际关系中,诚信是最为重要的,人与人交往。如果缺乏诚信,那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你是个无信之人,别人也不愿意和你交往。
我组希望能通过这次研学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到人际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来自苏井保的感想:
这学期我们研学的课题“洋浦中学的人际关系。”可不要小瞧这个课题,这是我们经过小组成员的一番争执才得出来的。
在研学过程中,我们组的成员有过不少争执,但最后大家还是达成了共时。搞研学应该有很多对我们有益的作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它可以增强我们和他人的合作能力,与社会的沟通的能力。在坚持自己 的观点时,也要去理解他人,换位思考。当自己与组员之间发生争执时,要注意分析自己的与他人的观点哪里不同,哪个观点能说明所提出的问题。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搞研学的答辩会了,我希望我们组能把我们研学结果出色地展示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八。研究课题的计划:
第一步;展开讨论,制定课题。
第二步:查阅资料,了解研究的内容,写开题报告。
第三步;展开讨论制定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第四步:分析统计问卷,得出结论,执笔写结题报告。
九。后记
我们小组的人员分工合作,得到了较明显的成果,让我组的同学体验了合作精神,才能把一切复杂的事情化为很轻松的事,办事也更有效率,感想指导老师的帮助,让我们获益匪浅,研究性学习就好象任何一项团队参加的体育项目一样,必须团结一致。“人心齐,泰山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五
绪论: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时时处处都要与人交往,离开了交往的人群,一个人就很难生存下去。要交往,就必须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怕生,不懂得礼貌,会撒谎,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会嫉妒别人,过分地显示自己等行为,这些都说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倍受亲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是家庭王国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园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机构,研究发现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在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否是自己的行为更好的被周围人接受,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都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幼儿阶段的社会_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_往习惯,为幼儿入学,步入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研究,寻求幼儿良好社会_往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2、通过研究,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提高组织幼儿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4、通过研究,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为祖国的未来作出努力。
二、研究措施:
1、经费保障,制度推进。根据我园教科研条例规定,每年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学习培训、幼儿外出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使该课题高质量的推进。另外,以教科研为保障,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等,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
2、健全。
组织,分工明确。成立由园长任组长,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研究专长明确分工、有分有合,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沙龙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进行参与式培训和教学现场观摩,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4、注重过程,结合实践。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本园特点、幼儿发展状况、家长特点等,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幼儿追踪档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把课题做强做活。
三、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讨论分析,寻找切入口。
我们通过分析当前本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而提出“幼儿良好社会_往习惯养成的研究”。
(二)、学习理论,组织实施。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六
摘要:为了探讨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笔者运用社会距离测量法对729名小学生的同伴关系状况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业成绩和同伴关系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小学学生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相关系数在中高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更为突出。
关键词:小学生同伴关系学业成绩。
上个世纪60、70年代来自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和人类的相关研究证实了同伴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假设[1]。由于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和其他非同龄人无法取代的功能,长期以来成为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国外系统深入地研究同伴关系始于上世纪3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对同伴关系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在最近10多年。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同伴关系的跨文化研究、研究工具的研究、改善同伴关系的策略研究等[2]-[4]。但很少有人对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班级的凝聚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笔者从四川省乐山市城区及郊区各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随机各抽取两个班共7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766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729份。二、四、六年级有效被试分别为245人、241人、243人;城市322人,农村407;男361人,女368人。
2.方法。采用社会测量法中儿童社会距离量表作为同伴关系的测量工具。将班级内每个儿童的姓名按学号依次排列,每个姓名后是一个三点等级评定尺度(“我愿意和他(她)做很好的朋友;我与他(她)是一般的`朋友;我不愿意和他(她)做朋友”),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5、3、1分)。要求被试者标明对名单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儿童所得全部分数的平均值为最后得分,得分越高越受欢迎。测量时以班为单位团体进行。四、六年级每班由一名主试主持。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低,每班由一名主试主持,另两名主试配合进行。成绩以上一学期期末统考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将两科的原始分数(百分制)以班为单位转换成标准分数,每个学生两科的标准分之和代表其成绩。
二、结果。
小学学生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系数,二、四、六年级分别为0.36、0.27、0.46,都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四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相关系数差异非常显著。
三、讨论。
小学生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在各个年级都非常明显,这与其他人的研究一致[5]。还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同伴关系状况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即学业成绩好的学生的同伴关系优于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同伴关系较好的学生具有较少的学习问题,而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学习问题。最受欢迎儿童在语文和数学方面成绩也最好,而同伴关系较差的儿童中被拒绝儿童学业成绩最差[6]。还有研究表明:在共同学习的班级里,由于学生的同伴关系的明显改善,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互相讨论、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友谊,也促进了学习的进步。另外,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喜爱,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会受到教师的疏远和排斥。教师的这种影响也会增加这两类学生同伴关系的分化。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在不同的年级是有差异的。四年级学生的相关程度最低,二年级次之,六年级最高。这与六年级这个特定的阶段有关。由于毕业在即,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学习上。此时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主要以“学习”作为各种活动的中心。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淘汰制择优升初中的问题,但想要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追求上条件更好的中学,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突出。
例如,很多城市中学为了得到好的生源会用某些优惠待遇去吸引周边农村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多好的中学为了保证新生的质量也很看重前来择校的学生的成绩。迫于这样的升学压力,高年级的学生开始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同伴群体拥有共同目标,同伴关系变得更复杂和更具社会意义。受老师、家长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自己前途的关注,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比以前各年级更加突出,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成为大家注目和交往的中心。相比较而言,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忽视和疏远。所以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同伴关系会达到较高相关。其他研究也发现,年级越高,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影响越大。由此可见,升学压力的负面影响并非在中考、高考才出现,在小学阶段就已见端倪。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真正健康、协调发展,学校、家长、社会还需做出较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七
[论文摘要]比较英国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段时间资本的流动状况,引入变量,来找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之间的联系。
如果对贸易和金融的控制由于某个共同原因同涨同落,那么两者之间的联系则很难说清。分别在两个不同地域研究这两个作为研究案例的国家的贸易和金融之间的联系,也许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都在一战以前都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采取显而易见的放任主义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贸易摩擦增多。另一种解释是两国都正是地使用经济计量经济学工具,接下来的证明中我们也将采用这种方法。
作者首先研究英美与和其贸易更加密切的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和资本流与其他贸易国家的不同。显然,密切的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和资本流都很大。如果与其它国家的资本流动一样,这是因为在计算中计入了发展水平、殖民地地位、货币政策、违约和社会制度。尽管以前的研究都没有建立贸易和金融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表明这些因素在这两个国家对贸易和资本流的决定都起重要作用。
一、经验统计
作者又依据已存的一些理论假设,依靠公式模型的理论,可能会发现一些不同的理论和预期得到的贸易和金融在数据上的正相关的关系。下面列举了一些可能的理论:
1.金融相当于对贸易的输入。由于双方更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更少的交易成本和更小的风险,更大的国家间的资金流从而产生。但由于更便宜的交易信贷,金融的发展也使得贸易繁荣。
2.信息溢出。通过商业活动,产生了贸易联系;贸易联系加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但这也反过来刺激出更大的将金融资本的流动。相反的因果关系也是可以想象的:更强的财政的交互作用何能会导致更客观的信息交换,这也会刺激更多的贸易。信息在公共和私人之间也会泄露。
3.完全违约和贸易惩罚。贸易的所得可以被用作一旦违约时的惩罚手段。
4.名声的间接影响。持续的低风险,在商品合同中的诚信交易可以提升名声,进而提升长线交易的`可持续性。
5.风险共享和产量划分。国家间的金融发展和合并推动了风险共享,这就可以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产生更加专门的产品模式,从而提高贸易量。
6.外国直接投资。由于有建立“出口平台”的愿望,外国直接投资是有动机的。它是由价格因素决定的。fdi随着贸易的变化而一起变化。当运输成本太高时,本地市场就需要更多的本地厂家,fdi就替代了贸易。
基于上面的理论和双边贸易、资金流等数据的可靠性,作者假设上面的项目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可用于从某个策源国到几个目的国的资金流:
金融资本流动量由参与国的规模适当规划,x是其他影响国家间金融流量的变量的矢量,u是误差,使公式保持正常。
这里有些单元是在过去某时段的接收部分,它是整个时期的平均数据。典型的数据可以通过不同时段的几个接受部分的数据获得。这里所依赖的变量值用来衡量双边金融流入量。类似的,贸易值也可以衡量贸易。可控变量x包括人均收入、货币制度等。这些变量值对贸易量、金融流动量、或二者兼有影响。
(一)稳健性检测:其他控制变量经过分析,得到一些变量,这些变量反映了其他可能补充对该国的资本流动的因素的贡献:劳动力增长(通过人口增长率和移民率反映),人们的资本积累水平(通过教育费用衡量),自然资源(通过代表出口资源反映)。这四个另外加上的变量没有对私人部门有很大影响但初级产品变量对公共投资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稳健性检测;辅助变量估计:
作者再次运用工具变数校正贸易潜在内生性的方法进行基准分析,当用贸易的工具变数分析时,贸易对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影响都要比在运用ols分析时要大。从结果中得出在该例中贸易金融关系对于由金融到贸易的相反原因引起的内生性保持稳定。
(三)稳健性测定:违约和制度
对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体制质量对资金流动没有决定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制质量对资金流动没有影响,因为该影响是间接的。讨论说明大英帝国继承了优良的体制,该体制和帝国与高的贸易流相联系,促进了更多的资金流。贸易和金融的关系,从表中得出的结论对默认值变量和体制变量并不敏感,事实上是固定的。
(四)模型检测:贸易帝国的交互作用和惩罚理论
最后,抛掉没有意义的体制系数,对战前例子中加入一个关于殖民的变量。关于殖民的系数可以说明贸易对资金流的影响相对独立国家是强还是弱。关于惩罚假说,表中没有提供支持。在殖民地贸易对金融的影响并不逊于独立国家。我们得出贸易和金融在殖民地和非殖民地的联系是一样强的,同时对惩罚理论造成了怀疑。
二、讨论
在美国情况就不同了,首先要指出的是在两次战争之间,美国的投资并没有像战前英国那样被贸易所引导向私人部门。因为人们公认在两次战争之间时期的贸易比战前贸易更为不安全而交易成本更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在战后持续的贸易锐减,金本位的崩溃,更严重的贸易壁垒以及增大的交易成本。有可能由于上述问题过于严重,从而使得连通私人部门间关系的渠道被削弱了。多年在世界金融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給战前英国足够的时间来展示这些累积的力量。然而在两次战争期间,在美国霸权建立的早些时候,美国没有显示出这种积累。这一在新金融霸权出现期间联系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基于因果累计,信息及信誉外溢理论的正确性。
我们接下来指出在两次战争之间所出现强烈的所得效益。这些所得效益对于私人投资和总投资说明了新的霸权是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上的。如果在两次战争之间,信用薄弱,持续时间很短且难以有效获得信息的话,美国的投资人将会寻找一个可选择的信号来帮助他们找出较好的债务人。这是人均收入可以被视为在该国能可靠经商投资的信号。这一因素在强烈的贸易-金融关系中尤为明显。
最后,要指出的是金本位制对于其他衰退的影响是十分轻微的。在研究中,贸易关系与殖民地地位比起前在投资目标国的货币体制更能吸引投资者。金本位制可以看作是贸易变量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许多采取金本位制的国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把殖民地这一因素和金本位这一因素结合起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金本位制视为殖民地因素的一部分。
三、结论
总体结论是贸易-金融之间关系在1870-1913和1920-1929确实存在并发挥作用。通过对于机制等变量的分析可以发现:增长的贸易将导致从两个霸权国家获得更多的投资,一战前的英国和战后的美国的银行家走向了世界。
那些研究信息与信用有贸易外溢到投资的理论可能会借助于我们分析中所发现的两个霸权国家之间的差异。由于英国商人和借款人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相互关系及信用,外溢现象在一战前更为显著,而由于美国是新兴的霸权国家,缺少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充当领袖的记录,这一关系在两次战争间的美国较为薄弱。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发现在两次战争间私人投资的贸易-金融参数较小。
最终作者对惩罚理论造成了怀疑,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基于因果累计,信息及信誉外溢理论的正确性。有关贸易与金融之间的联系的解释说明应着眼于在各个时期都有效,并加入其他外生变量如政治,帝国,组织机构,运输成本及其它可以更好的说明这一理论的变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八
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庭结构变化明显,核心家庭、多代大家庭仍是主流,单亲家庭也在增多。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必然导致家庭功能的缺损,进而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研究发现,孤寂、自卑、缺乏安全感、性别移位是单亲家庭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相较于单亲母亲家庭,单亲父亲家庭儿童的心理损害更为突出,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等方面显著低于单亲母亲家庭的儿童。基于多种原因,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成为城乡常见的家庭构象。
研究显示,尽管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具有智力发展较优、思想比较开放,创新意识较强等优点,但由于父母终生只有一个子女,家长把所有资源和爱护集于一身,容易形成溺爱、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使儿童产生任性、依赖、坚持性差等弱点。留守家庭结构不完整、亲代关爱和管教的缺失、隔代抚养等因素均可能给儿童心理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家庭重养不重教或管教不力的现象突出,如果再有学校教育不足,缺乏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人际交往困难和自卑等心理问题;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表现的越明显,女童比男童表现得更为突出。
2.2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
所谓的家庭养育方式,指家长在抚养、教育儿童通常采用的一贯养育行为特征和风格。大量研究证实,家庭养育行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明显。关爱、支持、丰富的刺激和及时回应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另有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抚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独立品格和探索精神。与母亲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不同,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的作用更多在于建立规则即所谓“刚性的爱”。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养育者的接纳、关爱、支持,也需要适宜的限制和约束。更有学者认为,家庭中单一的养育行为、单个事件或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整体的养育方式或风格对儿童发展更具有意义。
3同龄伙伴关系与儿童心理发展
在家庭,家长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儿童走出家庭后,同龄伙伴则是最重要的影响源。对恒河猴和孤儿的观察研究均表明,家长和同伴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中的儿童处于不平等的从属地位,但敏感的父母可使儿童获得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全感。而同龄伙伴的交往地位是比较平等的,彼此要友好地相处,必须学会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协商、让步、合作;这种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是在不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很难获得的。
同伴交往可让儿童学会调整交往方式,形成友谊和信任,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据研究,不同年龄(相差1岁以上)儿童互动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上有其特殊作用。与年幼儿童交往可以促进年长儿童同情心、照料行为、亲社会倾向、果断性以及领导能力的发展;与年长儿童交往可以促进年幼儿童学得许多新技能,学会怎样寻求帮助,顺从强力的伙伴;尤其是在家里作威作福的儿童可以促其学会与人协商、妥协的能力。
4电子媒介与儿童心理发展
家庭电子产品大多是文化传媒的载体,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电视可以带来许多有益的信息,电子设备可以成为儿童有效的教学工具,基于游戏的学习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更为有效。但是也要看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电视一样,所提供的虚拟画面、信息、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是单向的,过多使用会取代人际互动,减少了亲子交流、游戏、阅读和娱乐的机会,妨碍了更有价值的现实环境中的探索和学习。
加拿大的一个偏远小镇在引入电视2~4年后,发现该镇儿童在阅读技能和创造能力方面出现下降,社会交往减少,攻击行为增加。电子荧屏快节奏的动作、变幻的色彩、响亮的音乐虽然引人入胜,但认知能力有限的儿童很难感知到完整的故事及其内在意义,尤其在节目充斥暴力等不良信息时,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接触媒体暴力较多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当今社会电子媒介已无可躲避,关键在于合理的使用。根据儿童年龄选择适宜的内容并有效控制儿童接触电子媒介的时间,则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不良影响的发生。
5卫生、教育机构,社会文化与儿童心理发展
近年妇幼保健机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发展迅速,通过定期的发育监测、养育行为指导给家长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养育知识、技能。名目繁多的早期教育中心和托幼机构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上开设的亲子课程为3岁前儿童提供了群体交往、活动的机会;高质量幼儿园活动也对儿童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表现出较好促进作用。但有专家担心,小龄儿童太多的时间被高度结构化的课程所占据,过早被迫取得所谓的进步,过多的压力会使儿童感到焦虑、丧失学习的快乐和主动性,导致将来厌恶学习和学校。因此,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促进活动应顺应自然、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过早的、刻板的、过于结构化的、拔苗助长式的早期教育不仅没有好处,甚至会损害儿童的发展。
6儿童早期养育环境的评价与干预
与发达国家比较,总体上看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也很不平衡;城市开展得多,农村关注的少;对营养、喂养和认知发展关注得多,对儿童早期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重视得少。2013年国家卫计委召开的全国儿童早期发展工作会议及“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早期发展工作,标志着该项工作驶入了政府主导的快车道。这是儿童早期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发展本土儿童养育理论、评价体系和促进技术,构建规范高效、遍布城乡的儿童早期心理发展服务网络,是值得期待并加倍努力实现的目标。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九
摘要: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首要突破的领域。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环境治理措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三个方面。正确适用法律,同时关注特殊职工安置,积极发挥工会、劳动行政部门的作用,适度放宽法律适用,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变革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环境治理;劳动关系;经济性裁员
1京津冀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对就业的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确定为重点率先突破的领域,为实现规划中环境治理的目标,京津冀三地系统开展整治工作。京津地区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分类处理,实行搬迁一批,淘汰一批的策略,有序退出污染企业。河北则围绕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开展了焦化行业、道路车辆、露天矿山、散煤污染、河流环境治理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此外,三地还根据季节以及空气污染指数的波动联合采取阶段性的治理措施,如8月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对高污染行业实行采暖季错峰生产,确保环境治理目标全面实现。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仅在到20治理“散乱污”行动中,河北整治取缔无设施或设施简陋企业约10.9万家。据统计[1],仅唐山地区钢铁行业涉及岗位就达约40万个,因此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困难颇大、职工再就业的安置形势严峻。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十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和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实都需要对相关企业逐一排查,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治方案。关、停、闭、改企业将直接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环境治理过程也是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调整的过程,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2.1《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在《劳动合同法》中都有所规定,但实践中适用法律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2.1.1认识协商在劳动合同变更中的重要性
2.1.2区分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两条并行线,虽然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都能使劳动关系消灭,但在通知程序和补偿金计算上仍有所区别。劳动合同的解除体现为意定性,无论是双方协商解除,还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单方提出解除都是其主观意思的表达,而劳动合同的终止则是因法定事由的出现,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而使劳动关系归于消灭,其体现为法定性。
在实践层面两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差别:一是通知程序方面,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须提前三十天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以此给予劳动者过渡准备期,而劳动合同的终止时用人单位无此义务;二是补偿金计算上,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用人单位都须支付补偿金,但劳动合同终止支付补偿金是从《劳动合同法》颁布即1月1日开始计算,而劳动合同解除则是从双方确立劳动关系起计算,因此20之前入职的职工,在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下获得的补偿金更多。[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简单,而企业往往利用法律条文的`近似和模糊而扩大解释《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5款“提前解散”的情形,扩大劳动合同终止的适用。
对于该条款的准确适用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人单位“提前解散”应指企业主体资格的消灭,即解散的应具商事主体资格,而公司分支机构、分公司、办事处等不是商事主体,其撤销关闭不能适用本条款;第二,应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规衔接,解散决定的做出要符合《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解散事由和程序性规定;第三,因企业的解散属于企业自主经营问题,在劳动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法院不审查解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仅审查解散的合法性,但对于解散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应由用人单位承担。
2.1.3正确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
环境治理退产能裁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了经济性裁员制度,对该制度的适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理解第41条第4款和第40条第3款的关系。该两款在表述上极其相似,第41条第4款为“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第40条第3款则是“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两者是否存在差别?上述两条款同属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在法律性质上两者并不存在冲突。立法并没有对两者内涵解释,司法实践中企业搬迁、兼并、资产转移等均可视为符合上述情形,但从立法初衷来看,在适用的先后顺序上应当以第41条优先,即只要裁员数量符合经济性裁员制度要求,则应优先适用第41条第4款之规定。
第二,裁员程序应合法。相对于一般性的劳动合同解除,经济性裁员规定了两项特殊的程序,即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和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程序。首先,听取意见的对象可以是工会也可以是职工,实践中部分企业以向工会委员公开裁员方案来逃避向全体职工公开,应当注意听取意见的对象应具有一定的覆盖率和代表性;其次,“听取意见”的含义不明确,“听取意见”是否等于“同意”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工会或职工同意裁员是否是经济性裁员必要前提尚不能确定,但司法实践中鲜见作此要求。再次,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仅是备案,而不须获得许可。
第三,正确适用优先留用制度,平衡企业的经营自由和社会责任。第41条同时规定了优先留用人员,这是法律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应当承担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职责,因此对于服务期长,就业难度高的以及承担家庭抚养义务的职工应当优先留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优先留用的前提是“同等条件下”,因此在工龄、年龄、技术水平、再就业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后优先留用,这是对企业经营自由权的保障。
2.2京津冀环境治理对劳动关系影响的系统分析
正确理解和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结合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对各情形下劳动关系变动正确定性。
2.2.1企业迁移
为完成区域产业链建设,形成区域产业体系,部分重点企业由京津地区外迁至河北。企业迁移必然引起工作地点、工作岗位、薪酬等变化,这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若双方不能协商一致则应当适用第40条第3款解除劳动合同。
2.2.2企业破产、责令停产停业或提前解散
对于高污染的“僵尸”企业,可能适用《破产法》进行破产清算,也可能环保行政部门依法责令停产、撤销或者企业依据公司章程、合伙协议等约定主动解散,上述情形都能引起用人单位主体的消灭,属于劳动合同终止。
2.2.3企业合并、分立
环境治理产业升级,企业可能通过合并或分立实现转型。企业的合并、分立引起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吸收和分裂,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4条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若没有变动则无需重新签订,由新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合同,这属于劳动合同的继承;若需要变更合同或裁员,则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或劳动合同的解除,人数符合法定要求的,则应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
2.2.4撤销分支机构或转让
资产缩小生产经营规模环境治理要求相关行业减产,企业可能因此撤销分支机构,转卖部分资产,削减生产经营规模。企业撤销分公司、分厂、分店等分支机构并不是企业主体的消灭,因撤销分支机构而裁员不是劳动合同的终止,而是劳动合同的解除。企业转卖资产按具体转让方式法律定性有所差别,一种是单纯性资产转让,因出售部分资产而裁员,此等同于撤销分支机构,应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另一种是附带劳动者转移的资产转让,即将劳动者与转让资产捆绑一起转让,这与企业的合并和分立相当,受让方应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的继承,若受让单位对工作岗位、薪酬待遇等有所调整,则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2.2.5产业升级、转产、改变经营方式环境治理下企业可能改变其经营内容或经营方式,由此可能引起工作岗位、工作性质、薪酬待遇的变化,这属于劳动合同变更,若因此而批量裁员,则属于第41条第3款的情形,应适用经济性裁员制度。
3津冀环境治理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环境治理伴随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劳动关系的调整与重构的契机。坚持法治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发挥工会、政府的作用,在变革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1以人为本,关注特殊职工的安置
大型企业尤其是成立时间长、规模大的国有企业,职工人员结构复杂。在制定安置方案时除了要正确适用法律外,还要结合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例如对于部队复员人员、插队人员或外单位调入人员,在依据工龄计算补偿金时应考虑其工龄衔接问题。对于《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的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五类人员,在裁员时将其排除,在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下,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置,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于符合内退条件的职工应优先考虑适用内退制度,离岗待退,以基本退养费和补充退养费进行安置。
3.2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引入劳资协商制度
纵观《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无论是劳动合同的变更还是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劳资双方是否能协商一致都是关键。环境治理中的劳动合同批量调整,企业要拿出具有说服力,能够被职工普遍认可的方案,这就要发挥工会作为职工代表组织的作用。首先,利用工会实现职工的知情权,企业可将调整方案报工会,由工会向职工传达并收集反馈意见。其次,引入劳资协商制度,在劳动行政部门的主持下工会作为职工代表与企业进行协商和谈判,通过协商职工在了解企业现状和困难情况下,可能适度放弃部分权益而形成替代性方案,如暂时降低冻结部分工资,征召自愿内退的人员替代裁员,有利于企业与职工达成利益共识共渡难关。最后,要发挥工会宣传作用,积极做好法制政策宣传工作,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心理疏导,避免发生群体性劳资纠纷。
3.3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性作用
目前法律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有明确规定的仅是在经济性裁员时有备案程序。备案不等于许可,但无需审批不等于无需审查,劳动行政部门作为管理机构应当监督指导企业裁员,通过备案程序审查经济性裁员的必要性以及安置方案、裁员程序的合法性,并针对存在问题对提供法制政策讲解与指导,将纠纷解决前置,在源头把关最大限度避免群体性劳资纠纷。
3.4利用地方性法规适度放宽法定条件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规定过于刚性,在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加大企业安置职工的难度,如不论何种情形下劳动合同变更都必须以双方协商一致为前提,又如在亏损情况下或企业。减产限产进行环保改造时,经济补偿金的支出对于企业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在相关法律修订前,可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原有法律规定进行弹性调整,如在确保不影响职工的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放款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允许企业在严重亏损或生产经营调整等情况下,一定期间一定范围内调整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工作岗位、工作地点等,以促企业渡过难关。对于环境治理的“重灾区”行业,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可适度调整经济补偿金数额,确定保底年限,如十年,超出部分适度打折,以减轻企业负担。
参考文献
[1]边丽娜.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和环境治理中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j].(7):39.
[2]刘继承,供给侧改革《劳动合同法》要不要跟进,人力资源[j].(8):43.
[3]关怀,林嘉.劳动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十一
师幼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他们最初接触到的成年人。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师幼同伴关系可以建立起安全感,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支持,使他们更加乐观自信。其次,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和自我认知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师幼同伴关系在幼儿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
二、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首先要用心用爱对待每一个幼儿,与幼儿建立真诚的连接。教师应大胆地表达对幼儿的关心和喜爱,并尊重他们的个人需求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应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动机和意图。此外,教师应积极倾听幼儿的声音,鼓励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自我表达和解决问题。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心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三、师幼同伴关系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
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师幼同伴关系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幼儿园中,幼儿将会与其他同伴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合作机会,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享和互助。其次,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教师将会教导幼儿如何主动地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手等。幼儿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逐渐养成了自理的好习惯,并增加了自信心。最后,师幼同伴关系还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的培养。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分享、尊重、合作和解决冲突。这些社交技能将会在幼儿的未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解决师幼同伴关系中的问题
在实际的师幼同伴关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关系的良好发展。首先,教师应避免批评和惩罚幼儿的行为,而应以引导和激励为主。如果幼儿犯了错误,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向他们解释正确的行为方式,并与他们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还应和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家庭的情况和幼儿的需求,协调好教育方式和目标。最后,教师还应及时反馈幼儿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结语
师幼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幼儿,与他们建立真诚的连接。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教师共同关心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师幼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爱与关爱中茁壮成长。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十二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和家长;儿童交往;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健康认知和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性。研究对同伴关系施加影响的对策,使幼儿教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儿童同伴关系,有意识地关注和指导儿童同伴关系,必将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有教育家将这两种人际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幼儿教师和家长这一角色主要为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属于垂直关系。而儿童与那些和他们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关系属于水平关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相互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和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垂直关系对同伴之间水平关系的影响作用,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一、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作用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情感发展的背景上看,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的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尊重和赞许,这使他获得了一定的依恋感、亲密感和归宿感。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成为一种保护因素,减缓不利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使儿童获得同盟感和安全感。
从认知发展的背景因素看,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是儿童获取信息的特殊渠道和进行对比的参照框架,是儿童获得社会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儿童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从成人那里不便或无法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儿童还可以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伴那里了解到与自己家庭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而进行比较和筛选,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反之,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的获得也使同伴群体受益,同伴既可以向儿童提供自我的信息,也是同伴儿童进行比较的对象。同伴关系使儿童更容易交流信息,相互合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共同任务的完成,从而促进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从个人的社会背景因素上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儿童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的机会,也使自身能有更多的机会使用有效的交往技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怎样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给予和接受帮助,怎样看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面对领导与被领导,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儿童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教师和家长影响儿童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的策略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般注重集体的建设,缺乏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观察与指导的意识。尤其在学业成绩的压力下,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儿童的同伴关系,只是一味地强调友好、团结,即使同伴间发生了冲突,也只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解决,忽视了幼儿教师和家长在儿童同伴关系中所应起的作用,会使在同伴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长期得不到心理调整,问题日益严重,势必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儿童同伴关系在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儿童同伴关系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促进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一)垂直关系为水平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幼儿教师和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交往中,幼儿教师和家长要为儿童之间的交往提供、创设有利条件。
哈贝马斯在论述交往时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和主体在互动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是主体,而不是把对方看成单独的客体。从现实观察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儿童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活动少,尤其是城市儿童所在的家庭是“三口之家”多,大家庭少,而且大多住的是单元楼房,邻里关系冷漠。在这种环境下的独生子女很少与同伴一起游戏,他们的大量时间是在进行主体与客体(书本、玩具等)的交流中度过,而缺乏主体与主体的交流,这必然制约了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研究者一般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行为特征是在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认知也与儿童社交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有关。幼儿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和重视儿童的同伴交往,利用身边资源为儿童提供、创设交往的有利条件,比如利用新年开展互相问候活动,运用班会开展“发现优点,学人之长”活动,利用儿童生日开展同伴共同庆祝活动等。
(二)以垂直关系积极影响水平关系
这里主要分析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接纳问题。以垂直关系积极影响水平关系最主要的就是以幼儿教师和家长接纳影响同伴接纳。
同伴接纳是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者根据儿童在同伴中受欢迎的程度,将儿童分为5种类型,即受欢迎儿童、被排斥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和一般的儿童。米勒等人回顾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一个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幼儿教师和家长是影响儿童最强有力的人物。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与幼儿教师和家长本人对儿童的接纳与支持有很大关系。常受到幼儿教师和家长表扬的儿童能被更多的同伴所接纳。而那些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儿童则会成为同伴群体中排斥的对象。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儿童,在同伴群体中也常常成为被忽视的对象。所以,幼儿教师和家长不应给儿童贴上“你是什么类型”的标签。基于幼儿教师和家长这一特殊地位,儿童被贴标签的频率越高,儿童就越会感到难以改变自身而慢慢接收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会产生严重影响。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全面了解儿童,用爱心接纳每一个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把每个儿童看成是可以发展的个体,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道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行为。另外,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待他人的行为举止也会影响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校园无小事,幼儿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交往中,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渗透着分享、合作、关爱、同情、谦让,这些社会体验将会给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幼儿教师和家长正确进行社会能力指导
1.幼儿教师和家长及时规范调控儿童的同伴关系,以正确引导和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接受性。对刚开始建立同伴关系的儿童来说,懂得在同伴活动中遵守规范,相互支持,彼此诚信,有益于儿童间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同伴关系也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幼儿教师和家长也需注意有些同伴间的规范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诸如小团体中的“江湖义气”,重感情而少理智的行为,都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对于这种现象,幼儿教师和家长不应忽视,而应及时联系家长,利用集体的力量对其规范进行调整,使儿童敢于拒绝不良行为,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利用突发事故或意外伤害事故,在对儿童关心的同时,也注意让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理解。比如儿童间对有困难者的帮助,对无意间冒犯的理解。其次,观点采择也是培养交往态度与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引导儿童在学会发言的同时,也学会倾听,知道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之间还能相互补充。学会吸收别人的观点要比排斥别人的观点有益得多。
另外,同伴冲突是儿童之间不可避免的一种重要的交往形式。同伴冲突会给同伴关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它对个体发展也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调、互助与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教育儿童学会用正确、积极、善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以发泄的、报复的、对抗的甚至暴力的语言或行为来解决冲突。
(四)引导儿童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对于同伴群体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能忽视儿童同伴对彼此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儿童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帮助和指导。如果给儿童一定的机会和责任,他们也能为同伴提供帮助和指导。同伴合作要求儿童必须与和他们观点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并检验自己的观点,最终产生一种比儿童个人想的办法更好的新办法。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儿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同伴的支持和合作的重要性。相对于合作,竞争也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在竞争的情境中,不同的个体可能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紧张关系中。在竞争中失败者的挫折感往往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破坏同伴关系。那些偏好竞争的儿童可能很少有密切的伙伴。过分地强调竞争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建立。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引入竞争的时候,要注意竞争的合理性,使每个儿童都能有成功的机会。竞争的目的不在于自己超越别人,而在于使每个儿童做得更好。及早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竞争意识,无疑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同伴交往困难及不良同伴关系的矫治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毋需赘述,对那些不能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的儿童和有不良同伴关系的儿童进行干预,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交地位,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不论对儿童现在的成长还是对于他们将来的人格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从情感的角度,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容忍儿童的一些小错误,给予儿童积极的评价等;从行为的角度,经常引导他们参加互动性、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鼓励他们表演节目,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让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受益;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讲故事、扮演角色等,创设同伴交往的情境,让儿童思考如何解决故事或是游戏交往活动中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正确认识同伴之间的优缺点,懂得心理换位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是人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性特点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将儿童的同伴关系作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防止儿童产生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进行干预,无疑会促进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让他们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十三
人的发展是一定先天条件与后天发育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广义上说,环绕个体的一切外在都是发育环境,既包括自然、物质环境如地理空间、光照、空气、饮水、气候、营养供应等,也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如家庭构成、养育方式、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等。
自然、物质条件固然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但与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直接而密切相关的是心理、社会环境,也就是本文要论及的儿童早期养育环境。生态系统论者bronfenbrenner认为,发育环境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源,是一个具有嵌套结构的生态系统。儿童处于这个系统的核心,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是内层微系统,也就是家庭,稍外是中系统(幼儿园、学校、同伴、邻里关系等),还有更外围的外系统(父母职业、社区服务、社会发展状况等)和宏系统(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一般来说,这些因素越向外影响作用越间接,但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动态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
同伴关系研究报告篇十四
通过总结这两次惨痛的经验教训,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做到细致,以免因为一个错误而降低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xx公司20xx年销售xx—x台,各车型销量分别为富康xx—x台;xx161台;xx3台;xx2台;xx394台。其中xx销售351台。xx销量497台较xx年增长45(xx年私家车销售342台)。
为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我们和客户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联谊平台的同时,把更多的客户吸引到展厅来,搜集更多的销售线索。xx年本部门举行大小规模车展和试乘试驾活动17次,刊登报纸硬广告34篇、软文4篇、报花56次、电台广播1400多次并组织汽车销售顾问对已经购车用户进行积极的回访,通过回访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关怀。公司并在xx年9月正式提升任命xxx为xx厅营销经理。工作期间xx每日按时报送营销表格,尽职尽责,为公司的营销工作做出贡献。
报表是一项周而复始重复循环的工作,岗位重要,关系到xx公司日后对本公司的审计和xx的验收,为能很好的完成此项工作,xx年5月任命xx为信息报表员,进行对xx公司的报表工作,在工作期间xx任劳任怨按时准确的完成了xx公司交付的各项报表,每日核对库存情况,对车辆销售工作作出了贡献。
20xx年为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特安排xx为档案管理员,主要工作有收集购车用户档案、车辆进销登记、合格证的收发以及用户档案汇总上报xx公司等,工作期间xx按照公司规定,圆满完成了公司交代的工作任务。
以上是对20xx年各项工作做了简要汽车销售顾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