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模板15篇)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的素质,它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以下是文化名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和保护,让我们共同传承文明。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一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可论语中只看到“子孝”的讨论,并没有写父母的爱。其实,根本不需要提,因为那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呢。
父母是那么的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又对父母有多少关心。就拿自己来说,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父母为我处处操心,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处不在,而我却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唠叨声让我很厌烦,甚至对父母的爱有一种反感,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爱了,我会真心去对待这些爱。
《论语》是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说不尽,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来。对于《论语》,正如编着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二
《论语》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诲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塾老师(先生)逐句逐段的讲授,谓之“孔孟之道”。
在中国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历代君主帝王积极推许,在中国的文化勾当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头脑起了严峻的约束浸染,并且《论语》中首要建议的是“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尚礼”,与当代社会的头脑见识(划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难溶入当代社会的文化中。
可是,就《论语》中有些伦理道德的概念等不能通盘否认,照旧有可取之处,并且已被中华民族接管并传承至今。
曾读过于丹传授的“《论语》心得”,古本年中外信手拈来;也在央视屏上听过她的答复题,神定气爽娓娓道述。所讲篇章约占《论语》的异常之一多点,已很了得呵。但也有她自我认知的范围,岜不说曲直解之意可也是误解或谬误了。好比:《论语》中有一句“民无信不立”,孔夫子的语境应领略为:守信于民。可能:对老黎民要讲诺言。而不能表明为“信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行文于此,也声名孔老汉子分明汗青是会变迁的,会后浪推前浪而长奔不息。这就是心得读后的心得。
本人曾在课外阅读和研习过《论语》,其时是怀着一种莫名的崇拜,也出于一种好奇心。由于在我们念书的年轻年月是列为禁区的。没有哪个先生敢教,更谈不上有人解读释疑了。并且好不轻易寻求到册本,照旧偷梁换柱似逃避着读。自已参照学过的古文来解读《论语》,其自学之难不堪回顾。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四
第一则强调只有按时温习(实践)所学的知识,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问题,体现了学习的乐趣和态度。最后一条非常重要,强调了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为了夸耀,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时,不应怨恨,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态度。
第二则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
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在知识、学问上要坦率,不能带有虚荣心,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千万不应该不懂装懂。
第四则强调要以学习为乐。
第五则强调了进行自我修养要常思己过,有则改之。
第六则强调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但是应该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才能。
第七则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第八则中,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研读第一部分,应对为学的方式和追求作如下思考:。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所在。“时习”即是在生活中不断运用和深入理解所学的过程。学有所得,与知己交流,是学习者热诚的期待,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学得寂寞,无人喝彩,甚至被否定和批评,还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在学习上自得其乐,这就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真诚坦白是学习的最佳态度。承认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和困难与表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益和收获同样重要。强不知以为知只能欲盖弥彰,显得更加愚蠢和可笑。勇敢地说“没听懂”“不明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点拨和教导,从而化不知为知。不懂时伪装懂,是耍小聪明;不懂时马上提问尽快弄懂,才是大智慧。因真诚坦白而不断进步的好学者,就是真正的智者。
乐在其中是学习的理想境界。“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五
翻开《唐诗三百首》,简短精悍的诗词展现的是那盛世的景观。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自然美景;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祥和乡村;更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好儿郎。在唐朝这繁荣的时代里,唐诗仿佛便是盛世的代言,而诗人也是不计其数。无数的诗人之中,总有那么两个人令人无法忘却,譬如李白,譬如杜甫,在这座大观园里熠熠生辉。
杜甫篇——不忘德心。
他如同一叶扁舟,在宦海之中沉浮,在一生的漂泊之中,却依旧未丢失那一颗热忱的心,而他的诗乃至他的人从未都如他的心一般。
他摆正了自己的内心,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正义,该是有一番大作为,奈何错生于乱世。安史之乱爆发前,他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几经流离,幸得脱险,仍得一官半职,然而,为心中的正义又一次遭遇贬谪,几经周转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重用,在小舟之中了却余生。
即使这样,在他的一生之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此之乃谓为立德,居于草庐之中时,他曾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吾文如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被俘虏之后,他望着满目疮夷,挥笔写下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家与百姓是他的心之根本,他说,铭记的心是为国与为民,而非为己为亲,因此,他的德行才千百年来未曾被忘却,正如陆游所说:“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李白篇——随心不羁。
洒脱如他,从不被世俗所束缚,追求的是心安,培养的是自身的品性。
李白之诗豪迈飘逸俊逸清新,杜甫曾叹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倾心庾开府,俊逸鲍参君。”李白的诗词有的是浪漫与豪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写景时的壮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是抒情时的长叹,“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那是回忆时的悲戚,李白浪漫的手法与不羁的创作,展现的是自己的良好品性。
不似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有的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不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似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有的只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不似一般人屈于世俗,更多的是不羁与豪情,他向来注视的只是自己品性的修养,众人的品头论足,世俗的纷纷扰扰,又与他有何联系?只需跟随着心游遍这无数的自然美景。
不羁如他也曾追求过,长安求仕无果,后终得举荐,进宫为官,然而满腔抱负的他又怎能安安心心居于方寸之地,写写画画,况日日为之只会心生倦意,狂妄的性子更是令他树敌无数,宫中之人谤之,毁之,玄宗疏之,心中的躁动终是让他放弃了这浮名,赐金而返,他留下了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跟随着内心,又归于宁静,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诗流传至今,凭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的游山玩水。随心所欲却又从不跨出内心的底线。
现人篇——学古利今。
唐朝的盛世繁华已成为过往,许多名篇、名人也在历史中渐渐陨落,而也有许多的国之瑰宝流传至今,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学古利今。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我看来,青年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立德修身,如杜甫般正心以立德,如李白般随心以修身。
立德之本莫尚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杜甫评着保持内心的爱国热忱,留下了万世的盛名。处于新时代的我们,爱国更是必不可少。然而我们所需要的德行不仅仅是爱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单单作为公民,除了爱国,我们也应该追求敬业、诚信、友善,而这些德行并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更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慢慢树立美好的德行。
而修身更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如李白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嘈杂混乱的社会,也应该随心以修身,然而随心却并不是善恶,为所欲为,而是以随心达到心静,心静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在当今的社会,学历并不是那么重要,唯有品性高洁之人,方能有所作为。
闲来时翻阅《唐诗三百首》,也颇有一番别致的趣味,常有“读史以明智”之说,在我看来,读诗亦是明智之法。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六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许多传统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有民间工艺品,有毛笔书法,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唐诗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知识的体现,还是成千上万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我读过的这本《唐诗三百首》,里面记录了几百首唐诗,每一首都凝聚了诗人渊博学识的精华。在这么多首诗中间,我最喜欢的是孟郊的《游子吟》和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
《游子吟》的内容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就像温暖的春天。母爱,是无私的爱,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爱!在《游子吟》这首唐诗里,作者孟郊写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指一位母亲在孩子临出门前为孩子一针一线地缝制衣服的场景。可想而知,这位母亲是多么爱他的孩子啊!现在,我也要即兴创作一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母爱,就像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就像一杯水,口渴时送来清凉。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温暖的!
《昌谷北园新笋》这首七言绝句,我也非常喜欢。他的内容是:箨落长竿剥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我特别喜欢第三、第四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笋一夜之间就长高了好多好多,告别了竹园里的泥土。简短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李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渴望像竹子一样冲破障碍,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我也要像竹子和诗人李贺一样奋发向上!
唐诗只是一首首普通的诗吗?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把唐诗更好的传承下去,让一首首唐诗中的精神影响我们一代代人!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七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一部《论语》,清晰地证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这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这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八
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读《论语》,才知其分量所重,价值所在。读书当用人生去读,如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读透了《论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也将是我追求的读书的最高境界:用人生读书。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九
其中还包括着些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圬不可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圬不可也: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比如:一个人他整天悠哉乐哉,无所事事,别人再怎么说他,也是无济于事。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判断一个人要用正确的方法,就是按照“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
这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时代,很多学生和读者看《论语》都是带着很强的功利性,有的是为了迎合教育改革浪潮的趋势而读的,有的是为了将来展现自己的知识渊博而读,有的是为了安居乐业,修身养性而读。。。不管当代人是出于怎样的初衷来读《论语》,既然它在穿越时空隧道时能经过焚书坑儒及清代的文-字-狱,从而成为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就足以证明了《论语》在当代仍然具有可读性和必读性。
我读《论语之里仁》印象较深的词句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白话解: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恐怕说了不能做到,是一件可耻的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相当慎重,显露出有点迟钝的样子,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常爱和别人开玩笑。我自己可能平时没太注意,以为看玩笑能活跃气氛,增进友谊。同时不经意间我也经常随便应允某人的要求请求,事后又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常常责备自己这个不好的习惯,却不知常说话不算数的恶果将给人不信任感,是种非君子的可耻行为!(从此刻起,一定改)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白话解:孔子说:「服侍父母,如父母有过错时,应当委婉劝谏,父母不接受时,应当照常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违逆不孝,等待机会再行劝谏,虽然如此忧心操劳,内心一点怨恨也没有。这点没做到还是我性格的原因,我是个直肠子的人,有什么说什么。记得高考报志愿时,我打算去北方,或者离家远有雪的地方。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她们的理由是北方不但在环境,饮食,语言方面的不同,而且一个人出门在外无依无靠,使他们不放心。叛逆的我和他们吵起来,还以不吃饭抗拒,不搭理父母。。。现在想想当时挺傻的,饿的是自己,又闹得父母愁眉不展,身心烦躁。如果我等到父母心平气和时再和他们交谈,认真地做规划,在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动他们,也许现在的我早就如愿以偿地站在北方的雪地里看飘雪,打雪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白话解甲:孔子说:「如果能在早上听闻『人生大道』,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无遗憾!」这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很多人即使明白了人生大道或者从错误中醒悟了,但是趋于爱面子的坏毛病,还是不肯低头认错。甚至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从而离真善美越来越远。。。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十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得以流传千古。《论语》它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包蕴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世人推重,视为治世宝典。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提醒现代人要重德。道德一体,重德即是顺应天道,顺乎宇宙的规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个思想支持力量,积极地面对人生世相,逐渐的树立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义即说国君若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已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样便可体现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语》不但讲了治国的大道理,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十一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十二
这是无限崇高的荣誉,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让他的画像接受后世学子的膜拜。他的话不容质疑,每一句都是圣旨纶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说君子要守孝三年,结果后世出现了“丁忧”这个词,无数官员因此失去了升官发财的好运气;他讲“夫夫妻妻”,结果几千年中中国妇女的自由被剥夺了,沦为被统治阶层;他回忆说自己十五岁时要学习了,结果无数八股文高手为此累秃了笔……孔丘啊孔丘,你在陈蔡间饿肚子时,能想到后世的辉煌吗?你如此受人尊敬,因为你是“圣人”。韩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没写篇文章证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还香了!可惜,当封建思想落伍的时候,被骂的人中你是首当其冲的,你的名誉与地位一落千丈。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否让你的庙宇发抖?“批林批孔”的运动是否让你的画像沾满唾沫?一些专家谈到封建社会余毒时对你的指责是否让你的“几十几代某某孙”蒙羞?……你要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因为你是“圣人”。“擒贼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开刀!好在事过境迁,现在人们对你的观点以恢复平稳,大家都辨证的看你,你的功过是非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不会再让你时而在波峰、时而在波谷了。你备受尊敬与惨遭批判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你是圣人。庄周说:“圣人无名”。你这个“圣人”不是无名,而是得到名的两个极端:盛名与骂名。
你说过对一个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评价(“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读《论语》。因为虽然相传《易》、《书》、《礼》、《诗》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来这种说法未必正确,二来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写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论语》则不同,它甚至记载你“挑食”(“不得其酱,不食。”见《论语•乡党第十》)的问题。
《论语》的特点是写的很平实,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等,似乎与现在很多小学校园里经常能听到的“认真完成作业”、“和小朋友友爱相处”一样。这些话,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鱼”(《庄子》的第一句话)吸引人,不及“如是我闻”(《金刚经》中佛祖的第一句话)深奥。可是,《论语》就是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孔丘谈仁,认为仁是修为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于我们今天的“仁”,其含义不仅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仁”到底是什么,我读过《论语》后还是一头雾水,只觉得仁是一种境界。我甚至认为,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见性成佛和参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点而已。佛、道是类似于通过自我约束而达到终极约束的境界,即无拘无束,顺其自然,反璞归真。而仁者是达到了自我约束的最高程度,虽然还没有突破极限,实现质变,却也达到临界点。关于仁是什么的问题,《论语》中提到九十余次;孔门弟子也不止一次问,仅樊迟一人就问了三次,孔丘给的回答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分别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爱人”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三者虽然都是修身的重要准则,可是也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中,“爱人”似乎含义最深,但由于只有两个字,还需要通过其他语句理解。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确定什么是仁的本质了。颜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时,得到的答案也不过是“克己复礼”而已。因此,我说“仁”对于儒家来说,就如“祖师西来意”对于佛家、“道”对于道家一样,是一个境界,而非实在的修身途径。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十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的名句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深刻的启发。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朽的作品,它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如要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带给了我们无数的知识。
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想起以前小时候,我把一本书借给了一个朋友,后来我们吵架了,我就不想去她家拿书,于是我便让妹妹帮我去拿,妹妹也不想去,我当时不懂事,硬要求妹妹去,结果可想而知,妹妹躲到房里不出来了。当我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我知道我以前做错了,现在,我不想做的,也从没有要求过别人做了。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它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当然父母兄长有错就得用委婉的方法来改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使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
读一读《论语》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做人的方法,也让我们学会了学习,交朋友等。
《论语》让我受益匪浅,它是一本包含了世间人情道理的书!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十四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读书心得三百字初中篇十五
《论语》十则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