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模板20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经典电影的推荐,让我们一起享受电影的魅力。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公式:
师:这里所说的底面积和高指的是谁的底面积和谁的高?
四、尝试应用:
1、课件出示引入题中的三堆沙子,同时添加数据:
(1)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0.6米。
(2)半径是2米,高是0.6米。
(3)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0.9米。
通过计算你认为这三堆沙子够不够?
2、从做实验所用的材料中任选一个圆锥,通过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3、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7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推荐作业:
墙角有一堆沙子,你能想办法求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六、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认识圆锥的高。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1)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2)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3)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1)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2)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3)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4)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三
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
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习题少。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四
第九课时整理与练习(一)总第20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复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阿是圆柱或圆锥。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3页第1题在书本上填写完整。
2、第2--4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
出示复习第1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二、合作探究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3.课件出示第2----4题
这三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学校大厅有4根圆柱形的柱子,高4米,小红量的它的底面周长为3.14米,现在工人师傅想把它们油漆一遍,需油漆多少千克?(每平方米需油漆0.25千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五
(一)圆柱与圆锥复习反思
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习题少。
(二)圆柱、圆锥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特征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做复习第1题。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复习计算
做复习第2题。
1、出示表格,说明要求,
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3―5题。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六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七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掌握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突破措施: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圆柱的认识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课时
圆柱的体积1课时
圆锥的认识1课时
圆锥的体积1课时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复习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特征
1.说出物体名称。
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
2.复习特征。
做复习第1题。
(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
(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
(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三、复习计算
做复习第2题。
1、出示表格,说明要求,
让学生计算,填在表格里。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填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3―5题。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九
第十课时整理与练习(二)总第2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
大家好!庞老师为我们上的这节课是《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
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它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从而形成“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离不开执教老师的精湛的讲解、巧妙的设计、滴水不漏的过渡和妙语连珠的提问。
回顾整节课,我们看到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链接生活,引领探究。
庞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已有认识,用学生喜爱的刘谦玩魔术游戏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导入显得轻松自然,巧妙新颖,注重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和沟通,还巧妙的将学生引入圆柱圆锥的自主探索之中。
二、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
复习不仅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识,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此,庞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探索和交流。
比如说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的总结与整理之中,庞老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适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分类与整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分解教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种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集思广益,增强了合作意识。
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数学、互相启迪、训练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在通过探讨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形式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关系的理解,沟通了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庞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后出示了第一阶段的填空题,这道竞赛式的填空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再通过组织交流的形式检查了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后出示了第二阶段的针对性练习,有判断题、填空题、还有抢答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方法,到了练习的第三阶段,教师出示了一个滚筒刷求它的侧面积,以及求工地沙堆的体积这样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一要在脑海中重现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形状,
二要注意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这节课上的最后一笔就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课堂作业之余进入思维拓展训练环节,让学生计算旋转后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正确的把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而且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和富有条理的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更是对复习课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本节课庞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得很出色,我欣赏这样的课堂!谢谢!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梳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地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2、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图形网格,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引导学生以类的观点去观察与分析图形,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1、导入
生:圆锥
师: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
圆柱和圆锥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和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柱和圆锥。
板书:圆柱与圆锥
2、梳理汇报圆柱圆锥的知识
(1)特征
(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表面积、侧面积
(3)体积
二、变式应用
1、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师:运用我们所整理的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看下图:
师:这是一个圆柱形的木桶。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呢?
生提问题
师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能不能直接使用这些数据来准备材料?
小结: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最合适的取值
2、根据圆柱的动态变化解决问题
生罗列加工方法
师根据加工方法提出数学问题
师:联系我们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复杂的数学问题都是有简单的数学问题演变而来的。
三、触类旁通,提升应用
小结:当我们用触类旁通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发现新知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复习的意义。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节课冯老师把圆柱体、圆锥体的知识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运用了演示、点拨、引导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复习内容由浅入深,并且分为基本知识的复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拓展训练这几大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无论是在能力,还是在知识的'理解运用上都有所提高。
这一节课,全堂设计非常巧妙,巧在哪?巧在她只给学生提供一根小小的木桩,就能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打得稀巴烂。妙又在哪?妙在她只用“刷”、“切”、“削”这三个字,就把学生带到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海洋里游了一圈。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等知识梳理一遍,接着出示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的圆柱体,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根据各自已接触过的题型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整理、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接近于生活的问题。一个“刷”把圆柱有底没底的表面积都给刷出来了;一个“切”又把长方形或圆形的横截面面积切出来,甚至把圆柱的直径和高与长方形横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也给切出来;一个“削”不但削不断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反而让它们的关系更突现。学生通过一根木桩的牵引,系统地、全面地再现知识和运用知识,所学知识不但得以巩固,而且拓展。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教师作适当引导、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这一节课,不但学生的知识得以充实、拓展,我也得益匪浅,从中略知了一些备课和上课的套路。非常感谢!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三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1题、探索与实践12~14题、评价与反思。
1.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三、知识应用复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做练习四第9题。
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60。
3.做练习四第10题。
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计算。
4.做练习四第11题。
出示题目
结合题目和图形理解长方体纸箱的长、宽、高与每个圆柱体饮料罐相相关数据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做练习四第12题。
可以先举例说明,再概括。
6.做练习四第13题。
提问:要求圆柱体饮料罐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要注意从它的里面测量)
通过计算再与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什么?加强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7.做练习四第1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
8.评价与反思:结合3个方面让学生自主评价。
9.让学生了解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
圆柱、圆锥认识、练习: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回顾、练习:1课时
巩固练习: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习: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习:2课时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习的分析:
练习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习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表面积做铺垫。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习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木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习的分析:
自主练习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习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平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习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习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
4、练习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习。
第12题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自主式回顾。
青岛版教材在回顾方面从低中年级就比较注重,到了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地回顾与。可以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对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进行回顾。
第二种:回顾时,教师可重点对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引领。
综合练习第3题学生会感到很陌生,因为对雨量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首先要结合图意让学生明白雨量器是怎样的结构,并结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第一个问题,求做一个雨量器的外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这是求雨量器的表面积(只有一个底面)。第二个问题求储水瓶里一共接了多少雨水?这是求一段圆柱的体积。在学生明确了这个以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计算。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六
练习二第14页内容。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提供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整理
圆柱、圆锥认识、练习:1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回顾整理、练习:1课时
巩固练习: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习: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习:2课时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习的分析:
练习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习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表面积做铺垫。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习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木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习的分析:
自主练习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习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平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习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习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方案)
4、练习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习。
第12题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整理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整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八
《圆柱和圆锥》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新课内容,内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体积四小节,本节复习课旨在通过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并掌握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明白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转化、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得到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一些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复习、交流,我会说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通过练习、展示,我会运用公式正确解决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采取“练习法”,让学生在回顾整理、交流互补、巩固练习、展示自我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明确目标。本学期,我们结识了小学阶段几何形体中的最后两位朋友,他们是——(圆柱和圆锥)。我们通过努力,知道了它们的来历,摸清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体会到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重温一下它们相关的知识吧!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圆柱和圆锥。谈话中,我把圆柱和圆锥比作朋友,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知道了它们的来历,摸清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体会到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这几句话既简要概括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又给学生的复习活动提供了线索。
第二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课前交流,(先独立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圆柱的侧面积、体积与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成果。)。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本环节习题的选择,我经过了精心考虑,题目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启发性;交流展示,本环节习题具有综合性、代表性与典型性,有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也有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检验学生的复习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通过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掌握更牢固了,还有没有疑点没有解决,说一说吧!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
特征:圆柱、圆锥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
体积:圆柱、圆锥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者:王志刚班级:6(3)人数:42时间:.3.18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圆锥体积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的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2.能正确利用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应用中的难题。
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小黑板教学时间:2014.3.18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理清概念公式
1.体积是指立体图形所占()大小。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乘以,用公式表示为()或者()。
3.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用()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得到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与它()的圆柱的(),即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或者()。
4.明晰正误。
(1)圆柱的体积一定比圆锥的体积大。()
(2)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
(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4)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2倍。
(5)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c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5cm3。()
二、加深记忆,直观图形计算(计算下列圆柱圆锥的体积)
(图形详见小黑板)
三、理清思维,简单文字题
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3米。求圆柱的体积。
2.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7厘米,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一个圆柱的体积是36cm3,削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求削去的体积。
四、应用升华,实际问题解决
1.一个圆柱形的粮仓,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为2米,高3.5米,已知每立方米的小麦重542千克,则这个粮仓可以装多少千克小麦?(保留整数)
3.一个圆柱形水桶的水面高度是12厘米,在水中放入一个圆锥形的钢块(没与水中),这时水面升高到15厘米,如果水桶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求圆锥的体积。
五、能力提升,我会灵活应用
六、全课小结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篇二十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反思”等。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你有何收获?反思
学生交流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