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增进民生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心得体会是对学习和经验的沉淀,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还能够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个人观点。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欣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点子。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党和政府要努力去实现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我们在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十二字要求上,更主要的是要“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担惠民利民的使命,找民生保障的差距,抓发展为民的落实”。
近年来,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区委、区政府从现在开始谋划如何促进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的问题,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但仍然存在城乡差异大、服务质效低、群众不满意等一些问题。下一步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抓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其中包括了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外来人口尽管占用了我们不少的公共资源,但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外来人口确确实实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建筑工程、环卫保洁等方面,外来人口干的多是最脏、最类、最苦的活,他们也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姿态、更开放的胸怀、更友善的眼光来考虑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
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好公共服务的谋划。谋划包括了规划和计划,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民生保障,首先要提前做好宏观上的调研,根据调研的数据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提前做公共产品,包括医疗、教育、就业、养老机构的布点规划等等。像我们这样一个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区,公共服务的顶层规划更多的应该按照区块着手,而不要机械地以镇街的行政区划着手。比如在美丽乡村和山水文旅融合的规划上,还是应该从全区的大方位来考虑。同时,我们说的均衡不是平均,不是“一刀切”,比如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的规划和保障方面,比如社保资金的统筹方面,要考虑地域差异性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好更科学、更系统、更前瞻的规划。
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要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一点上讲,我们要通过“周三夜访”、“三服务”、民主协商等等多种渠道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群众实际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尽量不要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二是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尽管我们区的财政资金比较雄厚,但政府花钱的地方很多,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不要包打天下,要积极鼓励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品质。比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地花钱买服务,还是应该要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做好源头分类。
四、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要做好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市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可以交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不愿意做的由政府来做。比如要积极鼓励民资办医疗机构、办学校、办养老院等等,政府要牵头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大市场,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更多发挥规则制定人和监管人的作用。
五、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这个服务意识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转变服务态度的问题,而是要更高层次上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一是要创新服务模式,要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简化程序,方面群众办事。二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做优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更多地开发线上服务,现在就要谋划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线上服务,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宣传和更广泛的参与。三是要高度重视镇街、村社在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镇街、村社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作用不可替代。
各位领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谢谢大家!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二
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三
新形势下,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按照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建设、社区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英山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带头克服封闭保守、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倾向,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发扬老区精神、牺牲精神,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建基地、办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建立一批党员“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吸纳群众参与基地和企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外出务工的致富党员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头回乡投资创业。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树立“想抓民生是德、会抓民生是能、多抓民生是勤、抓好民生是绩、净抓民生是廉”的识人观,既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又考核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子女就学、疾病查治、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等民生指标纳。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民生投入多不多、民生绩效优不优,群众认可不认可。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十二制”,做到“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相马”向“赛马”转变、“随机性”向“制度性”转变,真正选用“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人。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民营企业、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四是监督干部看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违法乱纪,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侵犯民权、与民争利;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行政作为,又监督其作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利益。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课题研究式、案件分析式、专家讲座式、实地讲解式、实践探索式、挂职锻炼式、脱产进修式、外训拓展式、范文写作互动交流式”等立体培训方法,大力开展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资源开发、旅游经济、领导艺术、危机处理等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志愿者”。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方面的限制,简化人才流进程序,把引进人才与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庭院产业、畜牧产业、人文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项目管理型、市场营销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培养人才、单位管理人才、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年薪工资分配制度,配套人才流动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促进人才在县内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四、以服务民生为取向,注重整合资源,提高对干部、人才、党员队伍的服务水平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围绕人有其权,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他们的民主权利;围绕人尽其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酷猫写作本站使他们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围绕人得其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想干事的,表彰多干事的,重用会干事的,奖励干成事的,教育不干事的,惩治干坏事的。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要逐步解决全体村干部退职保障问题。尽管村主职干部待遇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多数村干部待遇保障急需解决,需要加大投入、扩大范围,进一步研究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要按“财政预算一点、党费列支一点、部门捐助一点”等办法,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四
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按照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建设、社区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英山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带头克服封闭保守、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倾向,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发扬老区精神、牺牲精神,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建基地、办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建立一批党员“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吸纳群众参与基地和企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外出务工的致富党员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头回乡投资创业。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树立“想抓民生是德、会抓民生是能、多抓民生是勤、抓好民生是绩、净抓民生是廉”的识人观,既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又考核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子女就学、疾病查治、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等民生指标纳。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民生投入多不多、民生绩效优不优,群众认可不认可。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十二制”,做到“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相马”向“赛马”转变、“随机性”向“制度性”转变,真正选用“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人。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民营企业、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四是监督干部看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违法乱纪,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侵犯民权、与民争利;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行政作为,又监督其作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利益。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课题研究式、案件分析式、专家讲座式、实地讲解式、实践探索式、挂职锻炼式、脱产进修式、外训拓展式、范文写作互动交流式”等立体培训方法,大力开展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资源开发、旅游经济、领导艺术、危机处理等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志愿者”。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方面的限制,简化人才流进程序,把引进人才与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庭院产业、畜牧产业、人文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项目管理型、市场营销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培养人才、单位管理人才、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年薪工资分配制度,配套人才流动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促进人才在县内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四、以服务民生为取向,注重整合资源,提高对干部、人才、党员队伍的服务水平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围绕人有其权,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他们的民主权利;围绕人尽其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酷猫写作本站使他们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围绕人得其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想干事的,表彰多干事的,重用会干事的,奖励干成事的,教育不干事的,惩治干坏事的。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要逐步解决全体村干部退职保障问题。尽管村主职干部待遇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多数村干部待遇保障急需解决,需要加大投入、扩大范围,进一步研究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要按“财政预算一点、党费列支一点、部门捐助一点”等办法,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这一重要论述告诉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学习党史就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斗争是破和立的纽带,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毛泽东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遇到的斗争必然是多方面的。没有斗争,就无法防范风险,就难以赢得主动,也不可能开创美好前景。党员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回顾百年征程,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军队同反动军阀斗、同日本侵略军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斗出一片新天地,建立了新中国。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军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四风”力度空前,反腐败雷霆万钧,“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军队体系重塑重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正是因为有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我们的伟大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
斗争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一门艺术。在我党我军的斗争史上,既留下了刀光剑影的斗争场景,也展示了灵活智慧的斗争艺术。
对内,依靠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为了使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斗争莫过于遵义会议。这次斗争,敢于直面问题,进行激烈而不激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形成了遵义会议决议。正是这次伟大斗争的胜利,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瓦解张国焘挟兵自重、分裂中央的图谋奠定了政治基础。
对外,依靠斗争捍卫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必须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直至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革命军人扛起钢枪,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抗美援朝这场军事斗争中,志愿军将士不怕艰辛、不怕牺牲,誓死保卫国家安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赢得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我党我军的斗争史告诉我们,投身斗争,必须注重策略,讲求斗争艺术。灵活的方式方法、高超的斗争艺术,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斗争如果不得章法,把策略方法抛在一边,一把好牌也会打成烂牌。善于斗争,就要在学习历史中掌握我党我军的斗争艺术,即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斗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效能相统一。
斗争艺术、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共产党人、革命军人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练就了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然而,也有少数青年官兵,对党的斗争史了解不深不细,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意识缺乏,存在碰到挫折就畏缩不前、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现象。如此一来,就很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官兵从党史军史中学习斗争艺术,结合斗争实践提升斗争本领,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当前,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军要聚焦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走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第一步,面临的风险挑战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广大官兵只有学好党史军史,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排兵布局,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取得一次次斗争的胜利。
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在党、国家、人民利益受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必须骨头要硬、敢于出击,坚决斗争、寸土必争。广大官兵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具备斗争本领,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就一定能有效履行神圣使命,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六
习主席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这一重要论述告诉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学习党史就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斗争是破和立的纽带,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毛泽东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遇到的斗争必然是多方面的。没有斗争,就无法防范风险,就难以赢得主动,也不可能开创美好前景。党员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回顾百年征程,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军队同反动军阀斗、同日本侵略军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斗出一片新天地,建立了新中国。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进入新时代,习主席领导中国军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四风”力度空前,反腐败雷霆万钧,“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军队体系重塑重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正是因为有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我们的伟大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
斗争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一门艺术。在我党我军的斗争史上,既留下了刀光剑影的斗争场景,也展示了灵活智慧的斗争艺术。
对内,依靠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为了使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斗争莫过于遵义会议。这次斗争,敢于直面问题,进行激烈而不激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形成了遵义会议决议。正是这次伟大斗争的胜利,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瓦解张国焘挟兵自重、分裂中央的图谋奠定了政治基础。
对外,依靠斗争捍卫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必须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直至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革命军人扛起钢枪,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抗美援朝这场军事斗争中,志愿军将士不怕艰辛、不怕牺牲,誓死保卫国家安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赢得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我党我军的斗争史告诉我们,投身斗争,必须注重策略,讲求斗争艺术。灵活的方式方法、高超的斗争艺术,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斗争如果不得章法,把策略方法抛在一边,一把好牌也会打成烂牌。善于斗争,就要在学习历史中掌握我党我军的斗争艺术,即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斗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效能相统一。
斗争艺术、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共产党人、革命军人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练就了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然而,也有少数青年官兵,对党的斗争史了解不深不细,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意识缺乏,存在碰到挫折就畏缩不前、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现象。如此一来,就很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官兵从党史军史中学习斗争艺术,结合斗争实践提升斗争本领,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当前,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军要聚焦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走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第一步,面临的风险挑战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广大官兵只有学好党史军史,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排兵布局,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取得一次次斗争的胜利。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七
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八
近日,总书记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特别指出我党成立目标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们党的宗旨,也时刻提醒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也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目标,源自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一切为了人民,是我党一脉相承的执政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员干部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的进行时”正是向人民作出的决心承诺。正所谓,初心常坚守,使命长担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目标,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
“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中重点提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实实在在为民谋福利,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提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真抓实干,造福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奋斗目标,基于党员干部的人民情怀
总书记曾动情地讲:“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这都展现了党员干部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实事,把使命扛在肩上,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的境界,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中的激情和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蕴含着我党为民真挚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广大党员干部一代代相传与不懈努力而来,我们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强调人民是党的工作的评判者。正是有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理念,才是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必须时刻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九
团结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力量,团结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团结是一种共同战胜困难的力量。而团结的精神正是我们在不同层面上增进团结的风向标。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团结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增进团结的方式方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深入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增进团结的意义和方法,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
团结的意义不言而喻。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壮举都是团结的结果。有了团结,我们能够集思广益、共同进步;有了团结,我们能够攻坚克难、共同奋斗。团结是人类最大的优势,是钢铁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也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工作中,团结可以使同事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协作,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团结也可以为我们的家庭带来幸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努力,积极培养和践行团结的精神,让团结的力量在我们的周围发挥最大的作用。
要增进团结,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团结观。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团结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团结的含义。团结不是为了一致,而是在多样性中寻求共识,发挥个人特长,实现协同发展。以团结之心看待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不同意见的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我们要践行团结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抱有个人利益的心态,而是以集体利益为重,通过共同协作,实现工作目标。在家庭中,要互相理解、支持和关心,经营好家庭的温暖和谐。只有在平凡的日常中不断践行团结,团结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增进团结的方法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善于沟通。在沟通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见,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我们要主动倾听。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其次,我们要善于表达。当我们有意见或建议时,要坦率地表达出来,以促进更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不怕与他人发生冲突,只有通过充分而开放的沟通,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团结效果。最后,我们要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观点,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合作,团结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增进团结还需要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面对这些困难,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坚持信任和支持。信任是团结的基础,只有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才能够真正地携手共进。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面对困境,才能够取得成功。其次,要保持乐观和积极。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要学会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相信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一切问题都会解决。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才能够真正增进团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团结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增进团结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正确理解团结的意义,实践团结的精神,善于沟通和保持积极心态,我们就能够真正达到团结的目的,创造出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努力,以团结之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
民生,是指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福祉。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对民生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和实践,进而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看来,民生的改善既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改革,也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努力和共同参与。只有政府和社会上下齐心合力,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首先,政府在民生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应立足人民需要,为民族的繁荣做出积极的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民生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其次,民生问题也需要每个人人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应参与进来,为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从小事做起,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帮助他人,为人民谋福祉。在身边的环境中,我学会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护公共财物,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助力社区发展。这些小小的行动和参与,都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实践,也是在积极推动社会风尚的建设。
再次,民生问题的改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合力。政府不能独自承担改善民生问题的责任,需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智慧。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民生事业中来,通过各种方式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条件。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的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合力。只有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最后,对于改善民生问题,我们不能忽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增加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等,以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教育氛围和价值观。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培养,才能逐步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更好的生活。
总之,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历史性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个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方面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与覆盖范围。每个人都应有责任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积极参与社区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合作,在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上,解决民生问题,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民生的改善,构建和谐的社会。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一
同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密切的伙伴,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同学之间的友谊不仅能够促进彼此间的学习进步,还能够在困难时给予彼此支持和鼓励。因此,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关系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第二段:互相尊重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互相尊重是建立友谊的基础。在与同学交往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礼貌和态度,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个人习惯和意见。当遇到与同学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我们不应捕捉小错,而是应该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理解并体谅对方的立场。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牢固的友谊。
第三段:多进行共同活动以加深感情
参加共同的活动是增进同学感情的重要途径。比如,班级组织一起去户外郊游或者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经历能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彼此,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谊。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一起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进行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分享知识,不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第四段:多给予关心和帮助
增进同学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同学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手,给予及时的关怀和支持。通过关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进而建立起更为深厚的情感纽带。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向同学提供帮助,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将进一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融洽。
第五段:和谐友善的交往礼仪
和谐友善的交往礼仪同样是增进同学感情的关键。我们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建议,避免冲突和争吵。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措辞,以免伤害他人的感受。友善的交往礼仪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培养我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增进同学感情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重视和努力去做的。通过互相尊重、共同活动、关心帮助和友善交往礼仪,我们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同学之间的感情更加牢固。通过与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成长进步。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同学情感关系,努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职场中,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我们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往往会呈现出一个递增的趋势,但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职业发展的前提则是职业认知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本文将从职业认知的定义,工具和方法以及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增进个人的职业认知。
第二段:什么是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指对职业环境、组织和职业生涯的认知和理解。职业认知包括对自身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认知,以及对职业道德、职业道路和职业生涯的意识。在职场中,职业认知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段:如何增进职业认知?
除了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和实践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增进职业认知:
1. 阅读职业书籍和网站。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发展动向、职业前景和领域知识。
2. 参加职业培训。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更好的适应职业需求。
3. 寻求职业指导和建议。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并得到指导和支持。
4. 参加职业社交活动。这有助于我们扩大职业网络、结识业界精英和了解职业趋势。
第四段:职业认知的工具和方法
在职场中,有许多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职业认知,如以下几个例子:
1. 职业评估测试
职业评估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格、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职业评估测试还可以帮助我们制定职业目标、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计划。
2. 寻求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可以提供关于职业晋升、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指导和建议。寻求一位职业导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环境和职场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
3.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职业关系、寻找职业机会并了解行业趋势。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结识业界精英、参加职业活动和获取职业信息。
第五段:实践中如何增进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完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将职业认知付诸实践:
1. 制定职业计划
职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计划。在制定职业计划时,我们应该考虑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职业优势,并结合行业趋势和职业市场需求。
2. 实践职业技能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职业需求。通过实践和练习,我们可以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3. 加强职业网络
职业网络是我们进入职业圈和寻找职业机会的关键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职业活动、建立职业关系和维护职业网络,从而扩大职业圈子和开展职业发展。
结语:
通过不断提高职业认知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和职业规则,从而实现自身职业目标和职业成功。在职场中,职业认知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提高职业认知,以实现自身职业发展。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三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承文化的工具,还是体现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语言增进民族认同必不可少。作为一个非华裔的海外华人,我深刻意识到语言在增强我自我认同和与华人社群建立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语言与民族认同
母语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上的纽带,也是认同感的来源。语言一方面是文化历史的代表,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母语不仅能让人对自身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人所属于的群体的独特文化、价值以及生活方式,进而提高民族认同感。
第三段:语言在海外华人社群中的作用
海外华人是一个庞大的社群,在海外的华人社群里,华语是一种重要的联系、交流工具。当人们用华语交流时,华人之间的群体认同感即可显现。用华语沟通更容易促进海外华人之间的互相认同和联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同时,海外华人也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华语的纯正性和使用华语的地位。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华人社群之间的联系。
第四段:我在学习华语方面的经验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的子女,我从小就学习华语。然而,尽管我经常听到华语,但是我面临的问题是很少有机会实践华语,导致我的口语与写作水平都无法完全达到标准。对此我选择加强学习,争取在句法、词汇和语言的细节方面有所提高。我也积极参加使用华语的活动,如中文演讲比赛,一方面提高了我的说话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与华人社群的联系。
第五段:总结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断地与他者交融。然而,这也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因为它们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作为群体的认同感。对于华人来说,语言是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我们有义务保护和发扬华语,并用它来增加我们的认同和彼此之间的纽带。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四
党性是党员必备的基本条件,是党员的精神实质和政治灵魂。只有增强党性,才能更好地胜任党员的职责使命。在成为一名党员的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增进党性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各项党内活动,我逐渐认识到了党性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了自己全面提高党性的愿望。党性在我的思想理念、行为表现以及精神面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加强。以下是我在增进党性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培养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党性是党员对党的坚定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在参加党组织后,我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使社会公平公正。因此,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我将永远与党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次,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党员是先进理论的党性化宣传者和践行者,只有了解了解党的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因此,我通过参加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坚持读书班的知识积累,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党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再次,积极履行自己的组织职责。党性对于党员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党员,我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履行自己的组织职责。在党的活动中,我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认真勤奋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任务,始终保持对党组织的忠诚。通过这一过程,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定了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加强改造自己的思想觉悟。党性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员的标准,是否体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坚信只有始终时刻保持正确的思想觉悟,才能与党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更好地履行党员的职责使命。
最后,注重培养良好的作风和道德品质。党员要求我条规严格,作风正派,必须具有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切实履行党员的职责,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在党的事业中扮演出最佳的角色,并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总结起来,增进党性是每一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参加各种党务活动,我逐渐认识到了党性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我相信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积极履行组织职责,改造自己的思想觉悟,注重培养作风和道德品质,每一名党员都能够更好地增进自己的党性,为实现党的使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五
同学关系是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都要面对的事情,同学间的感情如何相处,相互了解与帮助,无疑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我的大学生活,我深刻体会到了增进同学感情的重要性,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增进同学感情需要主动付出。在班级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要想真正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首先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我们应该做到大家平等相待,不管对方的成绩好坏,背景高低,抱着一颗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同学。另外,我们也要主动去帮助别人。在课堂上,有同学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主动提供帮助;在生活上,如果遇到同学有困难,我们要尽力去协助解决。只有主动付出,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
其次,增进同学感情需要多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彼此,并建立起友谊的桥梁。在交流中,我们可以互相分享课堂上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可以分享生活上的喜怒哀乐,增加彼此的感情;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和了解。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和室友每天都会坐下来聊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和烦恼,我们的友情因此加深了。交流是增进友谊的桥梁,也是增进同学感情的关键。
此外,增进同学感情需要搞好班级合作。班级是同学们共同的家,每个同学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在班级中,我们要学会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组织班级活动,比如班级聚餐、班级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家能更好地配合和相处。合作无疑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让班级更加和谐。
最后,增进同学感情需要保持诚信与信任。在同学关系中,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保持诚实、正直的品质,才能获得同学的尊重和信任。而信任则是增进同学感情的基础。在我上大学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深知彼此的优点和缺点,但我们始终保持着信任,互相包容和理解。只有保持诚信与信任,才能真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总之,增进同学感情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它关系到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通过主动付出、多交流、班级合作和保持诚信与信任,我们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在我大学生活的四年中,我不断努力去增进同学感情,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增进同学感情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我们的大家庭会变得更加团结和谐。
增进民生心得体会篇十六
民生,是指与人民的生活直接相关的事务和问题。对于每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民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与幸福感。而在这个信息时代,民生问题显示出了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我身边随处可见,让我深切地意识到民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努力。通过对民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我体会到了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感悟,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民生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围绕着人民的生活展开,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只有将民生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解决,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稳定的住房,无法安居乐业,就很难安心工作和学习,更谈不上养老和享受生活。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从整体出发,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而不是片面解决其中的某一个问题。
其次,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合力。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如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权益。同时,社会各个方面也应积极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共同解决民生问题。比如,企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多的财富,志愿者可以关心弱势群体和提供帮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民生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此外,民生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和分析,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民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该深入到实际情况中,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只有真正了解了民生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调研和实地调查,听取人民的声音和建议,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决策。
最后,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不能被忽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对于民生问题也应该有着自己的责任和贡献。个人可以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同时,个人还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此外,每个人也应该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的重要问题,它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合力来解决。只有将民生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解决,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通过对民生问题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可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也不能被忽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民生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使民生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