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汇总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成长和思考。读后感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的形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乐学,因而学起来不能有什么大的困难。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设计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经典驿站,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知道我们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第二单元是艺术乐园。全册共有16课。包含“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和“成长袋”四个单元。经典回放,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温馨点击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活动广角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成长袋学生自我评价。教材基本表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文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目标)、“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习后八课,能背诵书上所选的经典。
了解所选经典的意思。再慢慢品尝、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时间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童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住、背诵下来的东西,才能终生不忘。这叫“童子功”。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中特别有兴趣的课题,搞一点研究。这样不断做下去,你自然就有了一颗“中国心”,从气派到做派,就是真正的中国人了。
在教学中,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孩子真正接触历史,与经典亲密接触,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触摸民族文化的根。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教学措施:
1、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4、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5、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6、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7、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8、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9、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10、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11、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学进度:共八课,每两周一课,详细进度见下表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2随园诗话(读书)
3-4随园诗话
5-6世说新语(王戎识李)
7-8世说新语
9-10逢老人
海洋教育9课时本册学完
安全教育9课时学校安排
学校课程国防教育18课时学校安排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二
孩子们,在古老的英格兰流传着“一颗钉子毁灭一个帝国”的故事,为了告诫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马蹄;坏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歌谣,代代相传了数百年。它歌咏的是一段真实却又无情的王室争权杖的历史。
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锣鼓铿锵。查理三世气宇轩昂,手挥长剑,一马当先,主动出击,千军万马是紧随其后,而对方是节节败退,不远处是一片辽阔泛着寒光的沼泽地。
胜利女神的微笑已经偏向了查理三世,突然,战马一个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众官兵误以为统帅中箭身亡,顿时军心大乱,慌作一团。处于败势的亨利伯爵乘势大举反攻,在阵前生取查理首级,不仅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而且从此将英格兰置于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
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换铁掌时,发现少了一枚铁钉,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了。谁能料到,那只少了一枚铁钉的马掌偏偏松了、掉了;马失前蹄,查理三世怎能不摔倒在地呢?历史无情,缺失了一枚铁钉,丢失了一个国家。
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因此,希望大家认真做事,真正明白什么叫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三
最近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中国新教育》,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启发之一。
《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四
学生“三座大山”的压力
在描述具体的学生之前,我想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业背景。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针是要力争让学生至少读到初三。如果考不上高中,初三就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分界线。初三毕业能不能考上一个好高中,又是孩子和家长们力争的制高点。
发达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义务教育。为了让我国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多学到知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阶段都增加了学习内容。有句话说:“我们是用9年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这样,我国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我们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超常付出很多很多,我们的孩子应该特棒才对,可是不是呢?从事教育研究的张逸民随即一口气说出三个依然: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依然很大,自信心和能力依然很差。
从恢复高考到引进标准化考试
改革开放之初,一种过去闻所未闻的考试以及与它伴随的理论、技术、方法传进了中国,其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这正是美国工业化教育发展到顶峰程度的时间。然而到了1983年,美国根据本国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紧接着1984年发表了《赫拉斯折衷方案:美国中学的困境》,1985年就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不久,又有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美国由此开始了波及全国的教育转型,考试也逐渐抛弃了标准化,变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而我国在美国逐渐抛弃标准化考试的前夕,于1982年从美国取来标准化考试之“经”,于1985年在广东率先开始标准考试实验。第二年,山东、广西、辽宁参加进来,实验科目也由数学、英语,扩展到物理、化学。此后,参加实验的省市迅速增多,科目也迅速扩大。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则》,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
新教育风暴正在到来
现在,一个新教育时代正躁动于“母腹”,它的出生,必将改变学生们的'学习命运,改变很多人的前途。
当今为什么会发生巨变?几乎来不及问为什么,变化已经发生。最大的变化首推“综合课程”,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本忽然没了,变成了一门综合课叫《科学》。老师们也惊道,从前一个老师撑一个“点”,现在一个老师撑着“理、化、生、天、地”五个点……天呐,能撑得起吗。不会误人子弟吗?《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一切课本都变了,不仅初中变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变了。不要说风暴还没有掀起你的课本。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于确定了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随后逐年扩大,到全国基础教育初始年级全线进入。高中阶段,我国于秋开始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推行课改的基础上实行学分制,全国普通高中将全部实行。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今天变教育的重任再一次首先落在中国教师肩上。我们说科技重要、社会科学重要,但教育实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母。教师的伟大作用无可替代。
今日中国并不缺教师,问题是“一个特级教师,在新课程面前也会变成不合格的教师”,这话是综合课改实验区的老师们说的。这意味着我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还有一点需特别重视:当今学生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生长起来的,中国3亿学生是走向新教育最浩荡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这意味着六七亿以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孩子,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全民族的教育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对于任何学生来说,一旦认清新教育正在开辟的新的成才通道,个人的转变可在须臾之间就启程。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五
《中国新教育》读后感最近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中国新教育》。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启发之一。
《中国新教育》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读后感)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六
教育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话题。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每天都对学生进行着各种教育,从狭义去理解专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去理解,它除了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
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打破传统教育的旧思想,更新教育新理念,大胆创新,勇敢开拓,才能浇灌出更完美、更鲜艳的花朵。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就是一切,就是权威,学生的一切都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也从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及个体的差异,说一不二,利用自己的威信来使学生服从,学生敢怒不敢言。在授课方式上,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内容过多过杂,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互动,所以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指引着我们教育的方向。我们一线的教师虽然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但是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地位显现出来。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去改变自己的观念,把教师以前的权威和架子放下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在学生主动学习中为学生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从被动的“填鸭式”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有如此大的'变化,还得归功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教师把具有权威的自己变成了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把“一言堂”变成了参与学生讨论的课堂;把“填鸭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激励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生硬,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成绩,作出一定的评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是由教师进行口头评价。在我刚工作的几年中,也是这样简单的评价。后来通过参加一些培训活动以及对一些教育类的刊物的学习,才发现之前对学生的评价是多么的不准确、不全面。现在,在我的课堂中从评价方式来看,不仅有我对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的评价,还有同学对同学的评价、同学对小组的评价、小组对小组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或别人的优点,相互学习,指出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评价内容上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如:在这节课中哪个小组最积极,哪个小组纪律最好,哪个小组最团结……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另外,我们在评价中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少用简单、生硬、打击、挖苦,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例如:低年级一个学生在计算“15+8=?”时,生答“22”。我说:“你离成功只差一步”。如果我们用过激的语言去评价这个学生,他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和喜悦。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思绪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加油站。
三、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在内容,理念、方法等方面都比传统教育课程有了更大的突破,这是新课程的亮点,体现出课程资源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这就给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我们不能为教书而照本宣科地教书,而要把教材中知识点的外延、内涵相结合,把书用“活”了。
这几年来我校坚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请来了很多有名的专家给我们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同时让我们走到一些有名的学校进行访学、探究。校内也经常组织一些课程研究活动,学习教育刊物相关的文章,让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审视,作一些微调,进行适当的整合或取舍,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都是源于生活。所以如何通过整合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实例中找到“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对教学实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提升自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接受新课程的挑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七
一本书、一段思绪,一支笔、一个梦想。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百年来的期盼,数代人的夙愿,都在当今华夏每个人的中国梦里。
读北大学者所著的《中国梦教育梦》,感悟万千。教育是中国真正的命根子,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变革史,也是各个时期教育先驱们各自的“中国梦”.看着百年前从郑观应、张之洞开始上书教育变法政策到康有为的教育新观论述,从李大钊、胡适的新青年教育到现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变革,华夏大地的教育事业也是在摸索中步步前行的,先驱们努力推动着每一次变革。
在很多人抨击教育制度的今天,其实很多人都不曾知道,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是怎样一部艰难的历程。其实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教育,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享受的教育,庞大而又辉煌。每个时代都有先驱者,那是每个时代的特有印记。例如,张之洞在《劝学篇》大声疾呼: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为当时灰蒙蒙的八股科举改革开启了学术学派之争的庇护。梁启超在其所著的《新中国未来记》中的'种种制度变革预言和教育普及论在当今中国都已成为现实,可以说,先驱者的目光在未来,看穿了时间的迷雾,看到了教育革兴的希望。
在当下,教育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程度密不可分。但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部分,我是个外行,没有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也没有看过多少专业书籍来学习。但是,我自己也受过学校的教育,从小到大,上学是怎么回事,还多少记得一些东西。当今社会,教育是大家的热议话题,关于教育公平,关于教育现代化,每个人都带着些许期待,等待着中国梦实现的时刻。
莫让寒门难出贵子,期待英雄不问出处,这应该算是中国梦的起点了吧。由此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从大了说事关民族复兴大业,从小了说事关我们的孩子上学,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可目标是一样的,人们热切关注教育问题,其根本出发点还是希望每个人享受到质量更好的教育。
在新闻中看到不少争取异地中高考的事例,上海中考女孩约辩、北京家长上书教育部,各种辛酸的背后,都是在推进教育公平这个车轮的艰难前进,大家追求机会均等的渴望是热切的。新一届的政府班子,已经在“办出人们满意的教育”方面迈出了辉煌的一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得我们的教育事业又迈进了一步:高考不再定终生,多样化的升学选择可以尽可能地让每个人都成才;京、沪、粤等地尽快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多年在此上学的学子终于可以参加机会对等的选拔;教育信息化的大铺设,让通信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营养午餐的开设,使得长身体的孩子在学校比在家吃得更好,长得更高。这是当代每一个对此殷切期盼国人的梦想,实现教育的中国梦,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去推动,去圆梦。
我们人生的历程充满了多种选择,但是我们不后悔出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出生、我们见证、我们努力。我是山西基础教育网的一名编辑,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我的乐趣所在。外人虽感到这些工作比较枯燥,但我享受着这种快乐,教育的快乐。多推出一些好书,多改变一些学生,多做好一些栏目,多服务一些家长。去年夏天,为了使网站图书中心顺利改版,我对一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得知他们有些人一直在关注我所做的好书阅读栏目时,兴奋之余,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也使得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不放弃每一个建议,用自己的翅膀舞动蝴蝶效应的大旋风。从学生入学到升学考试,从教学资源到学校联动,我的栏目在成长,我们的网站也在不断改进,方便他们,就是在实现中国梦。每天一点努力,每周一点进步,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作者单位: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八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的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1840年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九
据全国妇联儿童部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和《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但家长认真学习过的不足一成。(《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为了促进解决这个教育难题,10月1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权利”研讨会在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举行。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儿童教育时,漠视和侵犯儿童权利的现象却依然严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变这个现状。儿童或未成年人即18岁以下的任何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他们享有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的权利。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而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和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做好家庭教育的两个基本点。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编委会主任朱永新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主编孙云晓研究员出席研讨会。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所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长童喜喜、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部长霍雨佳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副主编洪明、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副主编杨咏梅、围绕家庭教育与儿童权利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副主编蓝玫主持会议。
研讨会上,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关颖发来文稿请人代读《以儿童权利为基,悟家庭教育之道》。关颖提出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之道。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父母作为其监护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的,强化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理念,是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的必要前提;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是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也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社会赋予家庭的不可推卸的职能。从上述意义上审视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履行对孩子权利的保护职责。
但是目前家庭教育重“术”轻“道”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在当代中国尽管有一系列国家制定的有关儿童权利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家庭养育孩子过程中依然有传统的儿童观深层积淀及其不良影响不时地显现出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行为,依法保护儿童权利缺少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始自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教育指导,最大的问题是迎合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需要,缺少对家长自身教育素质提升的引领、帮助。
“术”可学,而“道”靠悟,家庭教育中“悟道”比“谋术”更重要。引导人们“悟道”,这是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的必然选择。当“悟道”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中“谋术”才对孩子有积极意义,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
童喜喜发言指出,与其说“儿童”,不如称为“童年状态的人”,它和“成年状态的人”并列存在,就像女性和男性并列存在一样,各美其美。只有在这样的平等基础之上,才有谈其他的可能。
新教育的五大理念之一即为“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这里的“师”并非指教师,而是泛指教育者,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理念的根源,正是因为:每一个成人都曾是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是盘古,都有着自身的无限魔力。这是生命自身的神奇与神秘之处。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既可以进一步深挖魔力的源泉,也会成为堵住泉眼的巨石,其间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儿童的权利。
霍雨佳发言对家庭教育中儿童权利保护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中国儿童中心分别于、20对东中西部七个/五个城市约2500个家庭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分析了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在家庭教育中的状况。
虽然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儿童权利的知晓度提高,但仍不全面。家长的角色、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家庭年收入水平影响家庭教育中儿童权利保护状况,而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大,因此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提供更符合其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指导策略,要加强儿童权利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实践和应用的研究,通过研究梳理问题、澄清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验和实证,以理性地指导家长了解儿童的需求、儿童的特点、儿童的权利,帮助家长如何在家庭中以儿童权利为度量,对孩子进行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教育和养护。
孙宏艳发言提出,不要以发展的名义伤害儿童的正当权利。她列举了大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大型调研数据显示,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侵犯儿童权益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隐藏在发展的名义下,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平日里能达到每天自由休闲一小时的比例刚刚够半数,还有一半的孩子每天休闲时间不到一小时。这是以学习的名义侵犯了儿童休闲的权利。
网络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也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侵害,表现为运动少、玩耍少、阅读少,少年儿童的休闲以上网、看电视、听音乐为主,喜欢的电视节目偏向于成人化和娱乐化,喜静不喜动,这也是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使儿童阅读产生碎片化、浅表化等现象,学习产生动感统合失调等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在亲子关系方面,也呈现出“矛盾”的家庭教育。孙宏艳举了三个例子,例如,随着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素质的提高,和90后相比,00后一代的家长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家长最关心的仍然首推学习成绩,其次才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例如,家庭教育方式更加民主,对孩子打骂、训斥的比例均明显下降,而对孩子的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并未降低;再例如,家长给孩子越来越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让儿童的参与权得以体现,但是在决定升学等大事上孩子能真正做主的依然最少。
洪明发言提出儿童“受教育权”需要完整解读。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儿童基本权利,是儿童发展权的核心。在已有的法律及其解读中,对儿童受教育权基本上理解为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其底线表现为让儿童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实现方式。但这种规定和解读是狭隘的,因为它没有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受教育权的强制措施之中。其结果导致了许多家庭尽管享受较好的现代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产生发展问题,完全不能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原则”这个承诺。
为真正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需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受教育权”的考核范围之内,保证家庭教育的底线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立法,规范父母教育职责,明确父母在实现儿童受教育权过程中的责任义务:一是创造条件,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正规教育;二是注重改进家庭教育,保证基本的家庭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尊重儿童的学习自由与学习权利。
国家、社会和学校要在确保儿童享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保证和监督儿童享受基本的家庭教育底线要求。对于极其特殊家庭,如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失能家庭等,不能保证基本的家庭教育中儿童的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要给予适度的帮助。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儿童受教育权。
杨咏梅则从教师体罚学生和媒体视角看儿童权利,提出家庭教育要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通过列举媒体对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提出打骂、圈养、置之不理、过度保护的行为都是侵犯儿童权利,同时指出教育工作者也有侵犯儿童权利的言行。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媒体人作为知识和价值传观的传播者,对儿童权利的无知导致公众的无助。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漠视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权利,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依然还是一个挑战。对此,杨咏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高公众对《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晓率;二是在教师和媒体人等专业人士的培训中嵌入儿童权利模块;三是请学术力量介入媒体监督;四是专业机构发起类似“汉字听写大赛”之类的活动,让儿童权利家喻户晓。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与《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出版紧密相关。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编写的《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近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专家们在全面分析全国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忽视儿童权利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孙云晓介绍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的四个特点,第一,这是第一本汇集全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优秀成果的年度报告。第二,对近年来全国家庭教育发展做出了全面分析和评价:新高度----中国家庭教育走进新时代;新常态----家庭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发现----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及问题研究取得新突破;新思考---中国家庭教育未来新期待。第三,汇集了较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和调研报告。第四,以《中国家庭教育年度纪事》为题,留下了家庭教育的历史记录。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
教育子女的路上,许多家长都会不时有彷徨和疑惑,那这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家庭教育调研,或许能给你一些梳理和反思:对孩子教育的物质经济投入能多大程度收获成效?家庭氛围又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家有男孩,在沟通的时候需格外注意什么?做好孩子的老师,首先需要的是家长的自我成长和树立榜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一共4万人的调查结果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秘密,颠覆了以往家长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值得各位家长关注。
家庭教育最关注孩子什么?
除了学习成绩,是不是还是学习成绩?有多少家长关注过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关注过孩子最近的情绪变化?关注过孩子的兴趣爱好?事实上,后面这些发展性因素,才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质量的关键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由此可见,家长更关心“成才”而忽视子女“成人”。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孩子的课业学习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重点,超八成小学生放学后有额外作业,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亲子沟通主要话题,四成学生回家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近半学生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子女成绩的好坏成为父母互相评价的标尺,甚至引发夫妻矛盾。
学前班、择校有用吗?
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都上过学前班。但是大数据却告诉我们,早点上学,提前抢跑,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这就告诉我们,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学习引发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调查数据却表明,“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成绩优秀的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
家庭活动越多孩子越优秀
哪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调查数据显示,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爸爸经常和孩子做事(玩智力游戏、打闹玩耍、一起运动、一起聊天谈心、一起尝试新事物、一起修理东西、共同保守一个秘密)对孩子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家庭娱乐活动越多,孩子成绩越优秀;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或者“每周2-3次”是家人共进晚餐。
做家务会耽误学习,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做家务。但是大数据结果却告诉我们,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有意思的是,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而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隐形爸爸”是一种家庭缺陷
尽管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早已不是新闻,但本次调查所显示的“仅一成家庭是父亲承担主要教育职责”的现状,仍然让人吃惊。调查发现,很多男孩的父母认为“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或者说“没有时间沟通”和“有沟通困难”。其实这和男孩的身心特点有关,他们不善于向父母袒露心迹,较少主动跟父母沟通,面对要求或压力时,要么反抗,要么沉默忍耐,不太懂得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
遗憾的是,男孩的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多为学习、交往等外在情况,而对于男孩的愿望、心事等内心世界缺乏了解。比如,他们比较了解的是“三个以上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最喜欢的课和不喜欢的课”,而对“孩子近期最大的愿望”、“孩子不愿提的缺点或糗事儿”、“孩子最崇拜的人”知之甚少,这说明我们没有深入考虑男孩的特点和需求,自然会影响到亲子沟通的`质量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男孩的学业成绩受父母教育方式影响,学业成绩较好的男孩父母常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则父母的负面教养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积极的教养方式包括冷静处理、耐心询问,给予其独自平复情绪的空间;消极的教养方式则是训斥孩子,甚至忍不住动粗,不给子女解释机会,使其感到心里委屈,让孩子充满失败的体验。
如今的父母愈发意识到,需要培养的不仅是一个学习出色的孩子,还包括关心他们的整体健康和个体倾向。在经济投入的同时,营造有爱、学习型的家庭氛围和民主的家庭关系,让孩子的成长之路更顺利,走向真正的成人。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一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图案为金黄色。锤子、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黄色象征光明。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日子,我们不会忘记1921年7月23日这一天,我们也不会忘记嘉兴的南湖,以及南湖上那条小游船,因为就是在那碧波荡漾的南湖上,就是在那条小游船上,就是那十几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他们穿过无边的黑暗,躲过追逐的枪炮,艰难而又执着地举起了拯救中国命运的火种,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砸碎铁牢的锤头和收获果实的镰刀交相辉映,为中国未来指明了一条光明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千百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的猛士,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神州大地,推翻了三座大山,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唤醒了中国的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当开国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响彻长城内外,震惊整个世界,中国人民从此走进了新时代。今天____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响彻大江南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历史告诉我们,100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时代在召唤,党在召唤,凝视着鲜艳的党旗,不忘党的光辉历史,不忘永恒的信念,不忘心中的誓言,不仅对人民英雄的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的召唤。拉近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做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把对党的忠诚之心转化成为人民服务实干动力,把老百姓工作做得更扎实、细致,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党和政府的“大事”来做,把老百姓解决不了的“难事”当做“实事”来抓,增进党群的深厚感情。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二
我赞美我们的祖国,祖国有许多壮丽的大自然,美味的佳肴和许多名人。
祖国名胜古迹景观可真是壮观啊!北京的颐和园是以前皇帝游玩度假的花园,可想而知,那里是多么的美丽好玩。湖南的张家界,景色是多么的优美,武汉的黄鹤楼,让我不禁的想到“故人西驰黄鹤楼,二月烟花下扬州”站在楼上可以眺望到城市一旁的山,我是多么的激动。
我赞美我们的祖国,祖国的佳肴多不胜数,重庆的麻辣烫,吃起来麻麻的叫人流一身的汗,瑶鸡可称得上是美味,闻起来,那个香!把鸡肉一嚼有浓浓香味而且还鲜美肉嫩,四川的水煮牛肉是川菜,正合四川人的意,辣辣的,吃起来非常的过瘾,辣得爽,内蒙古的血肠,那不论在何地都吃不到,除了内蒙古,内蒙古的好汉都一定要吃,否则那你就称不上好汉,就算你力气再大,长的再壮都不可以。
我赞美我们的祖国,从古到今。祖国有太多的伟人。成吉思汗,打遍天下无敌手,率领骑兵一直到欧洲罗马。刘翔,想当年,他带着中国田径冠军走向世界,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现在还都录在课本里。
我赞美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江山,我对祖国有说不完,写不完的赞美的话!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三
工作之余,以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和知识,提高我的自身素质和教育程度。近期,我读完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这部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介绍,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和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通过了解从先秦诸子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借鉴前人的经验,加深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教育实践程度。
《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一部厚重的著作,不仅仅是它广大厚重的装桢,更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漫长教育史的高度总结。当然,对于这部书的阅读的收获绝非一片读后感所能概括,而且,我也无法对这部鸿篇巨著做一个整体的感言。于是,我捡拾起阅读过程中零星闪烁的思考的火花连缀成一片文字,姑且称之为读后感。
当然对于“史”著作,(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而是涉及文学、文字等的著作)我早已读过不少。《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史》、《语言学纲要》等等不一而足。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业已有了些微的认识。特殊是些特殊的时期,在脑海中总是有抹不去的印记,不时会凭窗默坐,品味一个时期的人文历史,个中滋味难以言传。当我再次以“教育”的名义走进这历史的时候,那种沉潜在内心的滋味不禁再次泛起,一些时期、一些人物、一些典故次第登场,给我以触动。
当我在“战国时期的教育”中感受那个动荡时期里私学发达、学术活泼时,我不禁想起另一个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两个时期同样演绎出百花齐放的光辉。诸子百家的著书立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共同造诣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事;魏晋文人造诣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发达,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同样多彩多姿。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x、庾信等等都是文学史上残暴的明珠。两个时期有着共同的繁华,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思想解放的文学、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认识让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充斥期待。因为,我看到了战国时期的教育的盛况。
在战国时期教育部分,我没有读到任何屠杀的信息,恍若走进一个太平盛世。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的盛况,让我感受到的是士子们优游的生活状况,我看到他们自由的身份、看到他们独立的人格,在那个养士的时期,我第一次看到知识分子的分量,也看到他们那份自信甚至可以说狂傲。“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孟子,不满鲁穆公待之以友,以为其应以师事之的子思,他们真正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当我走进齐国的“稷下学宫”时,便彻底被这个时期的教育气氛所折服。管家举行,私人主持的情势给学宫带来思想自由、学术繁华和人才竞出的盛况。各派各家都能够在这里拥有一席之地,都能够著书立说教育后学,激烈的争辩,尖利的争锋,相互抵触又相互交融。这不禁让我想起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给北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稷下学宫在数千年前便造诣了这一盛况。尽管这一时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这一现确已经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真正体验到那个战乱纷争的时期里,教育发展的春天。
掩卷寻思,我除了感慨以外,也留下些理性的思考。细心剖析两个时期,不难看出纷争表面之下的质的差异。战国时期对于士子的器重,对于人才的尊敬不能不说是那个时期思想、教育、文学等等发展的幸事,更重要的是官方举行教育却真正给诸子们留下自由主持的空间。没有大一统思想,没有政治的压抑,这样一个看似纷争的时期其实恰恰有其温驯的一面。而翻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则不难看到血腥,文人志士的鲜血让全部时期充斥可怕。思想的压抑让更多的士子三缄其口,更不要说什么思想自由了。最致命的恐怕就是门阀制度的流毒了,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期,有多少寒门士子的汲汲追求的豪情被浇灭,尽管这份愤懑造诣了诗歌文学,但是,投身教育的心早已死灰。这不禁给历史留下遗憾。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四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巍然屹立世界东方的光辉历程,我们一代代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党员干部无不是这段光辉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迎着困难上,霜风雪雨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我们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和人民,在“风霜雪雨”中摸爬滚打,在艰难困苦中搏击“激流”,无论前路多少坎坷曲折,都要做到一往无前,都要做到“痴心不改”,让那颗为党为民的“初心”变得更红更艳丽。“霜风雪雨莫相问,终究苦乐亦成诗。”纵观我们共产党百年辉煌建党史,一批又一批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优秀人物,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不愧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赢得生前身后名!
带着真情来,和风细雨“润”民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系群众冷暖,情牵百姓民生,老百姓心中的好干部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有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摸清群众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真诚把群众冷暖放心上,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我们党员干部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担着使命去,疾风暴雨“显”忠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每当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严峻时刻、危急关头,总有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随时准备奉献生命和牺牲一切,用坚强的党性筑起一道道冲不垮的钢铁长城,用顽强的意志挺起一道道压不弯的民族脊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峻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身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毫不犹豫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纵使你我风雨一抔土,托体同山阿,但共产党人“初心”永葆。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五
爱,那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爱是多么伟大,你们了解吗?翻开一本厚厚的书,《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看完你就会有答案。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呀,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金钱,地位,名誉,都无法与之相比。人们不能失去它,也离不开它。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有爱,即使某一刻,它幽光如豆,也始终会被执着的人传递下去,从开始到未来,永不磨灭!
真爱,我们拥有一样的心跳;感动,让我们享受永恒的瞬间;温暖,是我们永远简单的快乐;成长,我们痛并快乐着;友爱,我们一起闪亮的日子;理解,是天使的翅膀;沟通,我们久经的彩虹;自然,此中有真意;感悟,我们心灵的追问,这书中一切的一切,平凡中见爱,爱得深入、深刻,令人感动。有一滴泪珠,那是百感交集的泪,小作者们的泪,也是我的泪。那一篇篇,虽然没有精练的句子,连篇的成语,甚至说一篇平平无奇的文章,但是,当你细细阅读时,那一个个平凡的词句串连在一起,令人感动,这平凡却多情的文字像一颗颗珍珠多次撞击了我的心,那撞出的一串串泪珠多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片景象,一个个小朋友捧着一颗鲜红的爱心,献给自己最爱的他。爱像一个魔法师,它走到哪儿哪儿就有快乐,就有希望。世界上的笑容离不开它,悲伤也离不开它,就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温暖。
爱,就是这么让人感动,常常让人琢磨不到内心为何如此。我们应该将“爱”看成是一个自然的,高尚的,美好的字眼。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爱是那么遥远,可是,那片刻的幸福却让我感觉到了爱的存在。可能三言两语表达不出我对爱的理解,但是我深信,爱是春天清新的空气,是夏天清爽的凉风,是秋天温暖的丝巾,是冬天里暖洋洋的阳光。我爱这美好可爱的世界!
有一个梦比山还高,有一颗心比海更阔,有一双手比水更柔,有一串针脚比沙还细,有一份叮嘱比生命还长,有一个故事比岁月还久。
这就是爱,爱在人间,让我们尽情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六
中国,我的祖国,您疆土辽阔,山河壮丽。我赞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滔滔黄河;我赞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滚滚长江;我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秀丽西湖;我赞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庐山瀑布;我赞美“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江山锦绣”的巍峨长城。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祖国我为你骄傲。
祖国,我赞美您优秀的中华儿女。我赞美崇尚自然,热爱家园的李白、王维;我赞美为国捐躯,爱好和平的岳飞、谭嗣同;爱国爱民,犯颜直谏的范仲淹、屈原。我还赞美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珍惜时间的人;我还赞美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刻苦学习的人;我赞美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呕心沥血的老师;我赞美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齐心协力的人;我赞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助人为乐的学生;我赞美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孝为先的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为祖国有这样优秀的中华儿女而自豪。
同学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而好好学习,努力拼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七
我们赞美祖国。
我们的祖国风光壮丽。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可以赞美,从首都的天安门,故宫、长城到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我刚刚去台湾旅游,就来说说日月潭吧,日月潭的中间有个小岛,这个小岛叫光华岛,光华岛非常美丽,树木茂密,小草翠绿。日月潭左边是日潭,右边是月潭。日月潭的湖水碧绿,风景优美。
我们赞美中国的美食。
中国的美食有许许多多。还可以向外国炫耀。比如说:臭豆腐、麻婆豆腐、烤全羊、羊肉串、口味虾……。我来说一下烤全羊,我们中国蒙古出产的烤全羊非常非常的美味好吃,咬一口鲜嫩多汁,回味无穷。口味虾的味道千变万化,非常好吃。
我们赞美为祖国做贡献的伟人。
古代的科学家张衡,他发明了地震仪,蔡伦发明了造纸,邓小平把小渔村变为现在繁荣的深圳。我们要感谢邓爷爷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我们中国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元宵节吃汤圆,表明各家团团圆圆。中秋节吃月饼赏月,过年吃饺子,阖家幸福。
我爱我的祖国,赞美我们的祖国。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八
7月21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学党史、学新中国史是每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对党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略知一二,一定得了解的多、了解的广,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学习新中国史,通过对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党史、学新中国史。通知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在主题教育中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出具体安排,可把《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新中国史著作作为辅助读物,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抓好自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真学深学,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领导干部带好头,广大党员跟好队。党员领导干部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中有关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党史、学新中国史成为“时尚”风向标。我们党向来注重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才能带领着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带领着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党史、学新中国史是我们全民族都应该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忆苦思甜,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广大党员更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教育的觉醒读后感篇十九
中外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在教育学考研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中,中外教育史的比重是三分之一。的考试依然如此。但对考察的具体知识点却做了部分调整。在调整的知识点中尤其是新增知识点将会成为08年命题的热点,本专题的系列文章就是海文专业课教研室对这些新增知识点的权威解析,以及对复习的点睛指导。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教育部分的新增知识点进行权威解析。是海文教育学名师在教育学强化班上对新增知识点的解析,现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解析
1.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1)郡国学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形式。汉朝郡国学始创于公元前141年的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国仿效,至此各地郡国学兴起,至东汉时至为繁荣。郡国学办学目的有二: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普遍的教化。
2)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公元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其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至千人以上。鸿都门学为宦官集团力促创办,学生由地方或三公举荐,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毕业后多封高官,因此受官僚集团抨击。鸿都门学虽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利益,但在教育上有独特价值。一是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二是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官学时兴时废,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校类型上出现了变革,使其成为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代。
1)西晋的国子学
西晋在太学之外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于公元276年由晋武帝下令设立,278年确立学官制度。国子学规定官五品以上的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的设立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其设立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后因晋战乱,国学名实俱亡。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四馆: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总明观:470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10人。总明观至485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总明观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重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成立了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行政部门领导,突出了各个专科性学校的专业特点,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这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的。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考试制度,升级制度,放假制度等都有合理而严格的制度化规定,完善了学校制度,为其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有关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较为宽广的专业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总的来说,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家经典,以传授儒经为职责的各级学校仍然是封建教育的主体,但是也开始扩展了学习经典的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得到了强化。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唐朝还在一些行政部门中附设了训练机构,或采取设置博士助教的做法,来培养有关的专业人才。以经学为主、专科性学校为辅的隋唐教育体系,学校类型之多、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远胜于前代。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重视医学教育,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负责招收学生,研究医术,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政府还派遣医学生外出进行巡回医疗,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唐朝医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医学发展的水平,说明唐朝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医疗技术,具备了普遍设置医学校的条件。这在当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如弘文馆和崇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太医署、司天台、太卜署、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性质。这些多重的任务使这些机构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6.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积分法、“五等黜法”、“监生历事”、社学。
1)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随着科举的规模扩大、日益频繁和重要,以及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科举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明朝以进入学校作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同时因为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使得教育也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内容固定,僵化。这些都使得当时的学校教育日益教条化,不求实学,在思想上成为科举附庸。
2)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于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3)六等黜陟法
清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有相应的奖罚措施,即六等黜陟法。学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其等级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升降,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该制度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4)监生历事
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中第的再令历练;下等才力不及的,则送还国子监读书;不合格奸懒的发充下吏。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
5)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