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认知觉醒读后感范文(17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一本书籍、文章或其他阅读材料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和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阅读的内容,也是对我们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一种提升。读后感不仅仅是对内容的简单概括,更是对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使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8.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作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一
在企业家、投资人、文人三重身份著称的周玲先生所作的畅销书《认知觉醒》里读到一句话: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周玲说:无反馈,不学习。想办法尽快产出点什么,以获得反馈。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非常想“成为一名精致的互联网民工”。于是就要像周玲先生所说的那样“想办法进行关联、互动和强化”。
这就导致了已坚持了若干天早起的我坐在这儿边喝着咖啡边码着字;我也得要有自己的认知,把从别人那儿学到的东西揉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语言体系当中。写出自己的东西是比读别人写的东西稍稍有点困难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以获得自我提升。
不论早起、阅读学习,还是运动,“与时间做朋友”,都能体现它坚持的意义,复利的效应,和得到耐心的奖赏。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攻读《认知提醒》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
并且这本书让我联想到我个人实际的感情生活,即便百般矛盾,我还是知道要跟适合的人在一起,而非与有感觉的人在一起,有感觉但不适合在一起。
“曾经心痛为何变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飞翔管它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我是真的这么想……”就在今天大约四五点钟的时候,一阵伤感、悠扬的爱情歌曲把我唱醒了。我,又想他了。
《认知觉醒》里说,我们需“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我就是在对那份奇怪的情感上一拖再拖。不想“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任由其“进入潜意识”,给它“变模糊的机会”。我知道它早已经进入了潜意识,然而却并没有想要将它挖出来。我的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但有时那何尝不又是一种美好、幸福和享受?!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幸福和享受。我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以便在以后抓住时机对“症”下药。
所有的碎片时间用来听书熏耳朵;记录以半个小时为一单位自己在做什么;注重“践行和改变”,把每天运动一小时调整为只运动半个小时,另半小时改用来亲手给自己做减肥餐;并且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将更合理安排利用好时间,断舍离,让家居环境越来越优雅敞亮,拍视频、精进专业技能、加快输出,提升认知,越来越优秀……这段时间自己以为最大的进步莫过于习惯了在规定时间进食,把注意力放在除“吃”以外的所有事情上。吃也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此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从容与踏实。爱吃、贪吃是人的天性。一吃毁所有。用觉知力约束天性,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在此特意推荐《认知觉醒》这本书,这是本特别接地气、工具书级别的好书。我想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不断重复研读它,直到它每一字每一句融入我的骨子里。
周玲先生写出来送给他女儿的这本书,浅显易懂,百看不厌,我每学习一次都有所收获。在我们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总能从中找到些启发。读他的书,就像与一位向你娓娓畅谈人生,满脸堆笑、亲切友好的告诉你些什么的人生导师面对面聊天那样惬意。
查看先生的资料,居然与我的老爸同岁,既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又是一名投资人和文人。周先生说,我们阅读、学习,要想办法产出点什么以获得反馈,凡事不预不立,预则立,“想办法”是关键,无反馈不学习,可想获得反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会使我们得到一种动力持续更进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人的天性懒惰、贪吃、没耐心诸如这些缺点,我们要用不断学习到的知识去战胜它,克服它,认知越多越清晰坚定,我们就越能成为我们想要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认知提醒》这本书里说,运动,我们身体里的生态系统就如同一汪生水,不运动反之,我们的身体就如一潭死水;运动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这个认知让我更坚定了每天早起运动养成一辈子习惯的决心。
“食不过饱,酒不喝太高。”
“自律,是比在血肉之躯上刻字更使人痛苦的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自律。人是高级动物,何况通过学习精进自己我们可以让自律不那么痛苦。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二
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生长在墙角的花,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缺乏生机勃勃的朝气,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于是,它的天地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相反,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每天足不出户,刷刷手机就可以接收到许多的讯息,然而,这些消息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能量,反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焦虑。
焦虑是因为你无法把控自己的生活,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大量的信息量,让我们每天看起来很忙碌,然而,对自己的无知,使我们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认知觉醒》,你想要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面。
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除了上班,剩余的时间,不是和朋友聚会,就是刷剧、玩手机、看电影等,业余时间被安排得很满,紧张到没有思考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虽然充实,却没有思想,甚至有些无聊。再看看身边的成功人士,自己不知不觉中,已落后别人一大截。于是,我们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为了赶上别人,我们报了各种班;为了让自己变得勤奋起来,强迫自己每天打卡。可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收效甚微,自己还身心疲惫。
这不仅是我们的画像,同时,也是《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曾经的画像。只是他在幡然醒悟之后,开始了心智方面的探索。
他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于是,周岭开始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研究中,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东西就该与大家分享,周岭用通俗易通的语言,来表述很深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收获不一样的知识。
正如《秘密》一书,看似简单,实际上,它告诉我们的是修炼内心,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感恩和爱去善待这个世界。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搞清楚自身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周岭在这本书里,采用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来分析问题的起源,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力前行。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专注力,如何利用舒适区边缘增加学习力,加强行动力,用游戏的心态调动情绪力,用早冥读写跑来强化习惯。周岭用很多的案例来印证书中的观点,让许多的读者受益匪浅,感觉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也许你会说,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你已经错过了奋斗的好时光。非洲的女作家dambisamoyo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有梦想,现在开始觉醒,一切都来得及,因为“至于今后,现在的每一天,对余生而言,都是黄金时代。”当然,拥有这本书,并不是让你把它买回家,束之高阁。而是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觉醒,来体现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也不枉作者辛勤的付出。
马上行动吧!开启你的觉醒之旅!作者:叶小禾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三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触,不论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虽然很努力,可是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目标不对,我们始终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感到焦虑、没有耐心。我们仿佛被命运所牵引,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即使有些习惯影响我们向前,可是我们也被它左右。大脑仿佛不听我们的话,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造就了我们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突破自己。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开发的潜力,开启认知能力,让自己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突破自己找到让自己幸福的密码。周岭经历过困惑,他也曾经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看了大量的各方面的书籍,最终发现,人被自己的思维所局限,对事物的认知水平阻碍了自身的向前和发展,唯有提高认知能力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他通过学习发现,人的大脑由三重部分组成,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从3.6亿年前爬行动物演化出最初的“本能脑”,2亿年前哺乳动物发展独特情感的“情绪脑”,到距今250万年前人类进化出的“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存在的时间比较久远,因此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被它们左右,我们生活中的决定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我们大多时候是感情用事的,应该做的事总是被想做的事占上风。而当我们觉醒和成长,让“理智脑”变得强大的时候,我们的理智才能战胜本能。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强大,“理智脑”不能控制“本能脑”和“情绪脑”,只能通过智慧驱动本能和情绪。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依靠自己的自制力,“本能脑”和“情绪脑”总能找到你自制力的突破口,靠“知识”才能够让自己认清自己的局限和障碍,从而有效的规避自己的误区和盲点,让自己更有智慧。
《认知觉醒》是给你启示,带来智慧的一本书。翻开这本书,走进自我觉醒的世界,打开自身的宝藏。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四
最近,关于“努力能不能被看作核心竞争力?”的讨论在网络中广受关注,频频登上热搜榜。
在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你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或者“你认为自己同他人相比,过人之处在哪里?”听到的回答中十有八九会提到说“我很努力。”
我认为,努力只是一个加分项,但不能作为主要的竞争力。在学习工作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努努力这么简单。就拿张珊来说。张珊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当初我们都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她的话,“勤奋努力”当之无愧。每天五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半回宿舍,熄灯后还点灯夜读。中午在教室休息,连吃饭都要拿着书背诵单词。一副学霸的样子,当初的我们都认为,这么努力刻苦,她如果考不上,其他人就更没有可能了。
但当考研结果出来后,我们所有人都表示难以置信。是的,张珊落榜了。不甘心的她又开启了二战的模式,但是接连两次都以失败告终。整个人陷入深深的绝望和焦虑之中。
为什么如此勤奋刻苦,苦苦坚持,却不见成效,频频以失败告终?周岭编著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作者解释了努力但却不成功的原因,并针对如何提升学习力提出了关键性建议。
1.学习任务难度不当,学习痛苦
有人说:“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放在学习中也就是说,当你在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时,要选择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
但是张珊作为考研人的代表,恰恰是犯了学习计划难度不当的错误。五点起床,晚上点灯夜读,吃饭的时候也要读书,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短时间内还是可以坚持下来,但是考研是一场长达300多天的持久战,每天如此训练,即使表面上完成了,但是完成度以及完成的效率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在和张珊的对话中也了解到,她每天其实大部分学习的时候都很痛苦,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人还在凳子上坐着,眼睛也在盯着书本,但是思绪早已跑到了其他地方。
每天之所以能够坚持“努力”,都是靠意志力麻痹自己,使自己在形式上完成了任务,陷入沉醉式的自嗨模式,以获得短暂的心理安慰,但实际上学习效果并不如意,学习效率并不高。
学习任务难度不当,学习过程中痛苦难耐,急于求成,假装“努力”,这是努力过后仍然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2.孤立学习,分散知识
张珊在复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说,考研的知识点太多了,今天学完这些,明天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当我问到说,是否会停下脚步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时,她说,这么多知识,时间这么紧张,能输入到头脑中就不错了,没有时间整理。
不可否认,考研备考时需要复习的知识是且多且杂的。但是如果只管一个劲儿的输入孤立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断线的珍珠一样,散落在头脑中,难以管理。
比如,当你整理衣物的时候,如果只是一股脑地将其堆放在衣柜中,下次寻找的时候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将其折叠整齐,并且按照上衣、裤子、内衣、裙子等类别来进行整理时,下次就能迅速精准地找到它们。
类比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只管一味的输入,不加整理分类,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只会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甚至出力不讨好的效果。这是努力却不见成效的又一原因。
1.匹配:游走在舒适圈边缘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行动学习区域主要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在舒适区的任务简单,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因此,在舒适区进行学习往往会因为无聊而走神。
困难区则是与舒适区相对的区域,在这一区域里面,学习的任务难度较大,人们一般也很难达到,因此,呆在困难区容易使人因为畏惧而逃避。
介于舒适区和困难区这两者之间的是拉伸区,也就是“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内,我们既能感受到成就感,也能体会到挑战的快感,因而,学习效果最好,进步也最快。
也感受不到跑步的成就;如果将目标时长定为1个小时,则会有些困难,最后需要完全依靠自制力,而且也会使人感到痛苦难耐。所以在“困难区”内显然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但是如果将跑步时长定为20分钟,对于一般人来说,既能体会到跑步的了乐趣,同时也不会因为身体疲惫而感觉痛苦。所以说,在“舒适区边缘”更利于任务的高效完成。综上可知,最佳的学习区域在于“舒适区边缘”,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学习任务时既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最佳通道。
比如,当我们在计划时间阶段时,可以以半小时为单位。它相对于几分钟来说不是太多,相对于一小时来说又不是太长,长短适中,既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也不至于使自己感觉到痛苦难受。半小时时间一到,就立马停止,到旁边休息,简单放松五分钟。
接着再开始第二阶段的学习。如此反复,既不需要靠意志力苦苦坚持,也不用担心学习效果,同时很容易坚持成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关联:学习的重要环节
“关联”是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说孤立的知识是沙粒,那么关联的过程就是将这些沙粒聚沙成塔的过程,从而形成稳定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比如,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只单纯地从前翻到后面,内容就像没有看过一样。但是如果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再去读这本书时,将新旧知识加以整理关联,那么这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很难被忘记,自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概括来说就是“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对自己习得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将其与旧知识、实际生活加以关联,如此便能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学得新知,提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省学习时间,花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联知识,避免孤立,这是提高学习力,避免“伪”努力的重要环节。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想要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介绍了有关成长的20个成长关键词,能够帮助你彻底走出焦虑和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
正如书中序言中所写的,“阅读本书,你将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看清自己,了解认知世界里的基础设施……从此豁然开朗,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从而开启真正的自我改变原动力。”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助力法宝,有关成长的困惑可以在书中找到解答。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五
没有读完《洞见》,但从中看到了让我记忆犹新的对于佛教的“无我”与“无常”的解释。特别是“无我”,让之前一知半解的认知更加清晰。可能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对于一本书的收获。让我感知到无比正确的是在生活中,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并不是“我”,确常常在控制“我”。而与《认知觉醒》中的观点,大脑分为: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这点与前者很相识,而接收到更有意思的新观点:理智脑弱,本能、情绪脑强,不应该去限制本能脑,和情绪脑,反而应该用理智脑去管理它俩(想象理智脑担任驯兽师的角色)。
新的观点值得思考,我没想过走路的时候胡思乱想,吃饭的时候看书这类“做a想b”有什么问题,现在希望尝试做杂事也只思考当下,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之前有接触的观点,学习的边缘效应,让自己处于拉伸区,不难受又具有一定挑战,及时给自己反馈的奖励。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读书不再专注于作者的知识体系,而着重去让自身知识体系优化和成长。
接触很多冥想,读《洞见》中途放弃就是因为后面太专注于冥想方法的描述,而我只想看其知识理论。本书尾声,更深入理解了冥想的意义,很重要一点在于锻炼注意力,而这是大多数人都急切需要的。希望在之后对于冥想更进一步了解。
最后依照此书的方法,看完之后并没有对书的全局结构特别清晰,但无伤大雅,我们需要碎片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够多,谢谢作者。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六
“每天围着孩子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社交,没有时间成长,我都快与社会脱节了,精神也抑郁了,该怎么办?”
“全家就我一个人照顾孩子,家人还对我有诸多要求,说什么带孩子就是休息,哪比得上上班辛苦?!我真是有苦说不出!难道我不想上班赚钱吗?现实不允许啊!”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考试成绩比我家孩子的好时,我就自责,自己明明是一个全职妈妈,全部心血都扑在孩子身上了,怎么教出来的孩子还不如人家没有家长管学习的?”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不至于在日后被社会所抛弃,我渴望改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这种求而不得的感觉真让人难受”。
最近在妈妈社群里,认识了一些全职妈妈,从她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她们强烈的焦虑感,担心被时代抛弃、担心失去自我价值、担心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不科学......其实曾经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焦虑到整宿睡不着,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崩溃到大哭。
后来有一次,我厌烦了被焦虑“绑架”的感觉,决定勇敢地跟焦虑情绪对峙一次。那天,我拿出笔,罗列出我能想到的、所有能触发我焦虑情绪的清单。看着这些黑色的字体,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我一直劝告自己对孩子、对家人要有耐心,唯独忘记了对自己保有耐心!自从认识到这一点,我的焦虑感减少了许多,几乎降到零了。
前几天看了周岭写的《认知觉醒》,我在书中找到了共鸣,原来我的感悟是对的。作者周岭说焦虑的本质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要想摆脱焦虑的束缚,就要直面焦虑,学会培养耐心,重点培养对自己的耐心。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七
田园园同学给家人每人买了一本书,这本书估计到现在为止,除了我,其他家人还没开始看吧。我看到了121页,一本很对应我目前需要的书。不知道正在看我的文字的你目前在想什么,而我想的最多的却是,怎么样找回我的健康。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像蜗牛在地上爬行一样,蜗牛慢慢地爬,我慢慢地看,而且我一边看一边练习,经常还回头看看,这个叫“炒剩饭”吧。这两年闲了很多,有了一些时间阅读,但大多阅读,都是以考试为目的,这本书是目前唯一壹本不以考试为目的而看的书,所以才看的'这么从容吧。
书里有很多观点,都能给到我启发。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回感受,让感受回归行动”。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我是什么时候养成了习惯,做事情总喜欢超前呢,是小学还是初中?好像都是。我这里说的超前,就是做a事情的时候,已经进入了b的状态。比如,假期的时候,我总是提前结束假期的状态,让自己提前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比如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吃饭总是很快的;在工作中,我也总是做这个事情,想着后面的事情;做家务的时候,想着工作的事情,那就更是经常了,等等。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似乎很赶时间,总是忙不停,总觉得事情永远做不完,时间永远不够用,我的状态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常态呢。
曾经总是听到人说“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原来它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收回你的感受,让你的感受回归到你当下的行动上来,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来,去感受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让感受和身体的行动一致。说实话,这么看似简单的道理和方法,执行起来实则非常困难。我最近一直在练习,真的不容易。比如: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不信,你也试试,看看是我觉得不容易,还是真的大家都觉得不容易做到呢。
今天的文字的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个书中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八
致知于行是我大学的校训,这段时间以来不断地想起这四个字,是源于阅读了周岭所著的新书《认知觉醒》。红蓝科技感的封面上,用黑色字体表述本书的名字《认知觉醒》,旁边有这样一行小字: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对于大部分自我成长学习类的书籍,还是那句话:读过了不算结束,解决当下的问题或者实践书中的论点才是它的价值。
早在17年的时候,上过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关于学习的一个课程,在那个课程里讲到一个关于学习的底层方法论,为了实践这个方法我干了一件什么事呢?是临时地突兀地决定去考初中化学的教师资格证。通过运用她的这个方法论,让当时的我在零基础零经验,完全靠自学的情况下,顺利地通过了3门笔试,后续又通过了认定面试继而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经过那一次的实践后,让我明白针对方法类的学习书籍,只有先把它读通了,然后开始实践其中某一些点,这本书你才算真正读过了。《认知觉醒》这本书,也是我想要推荐给大家的一本可以用在学习以前去学习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在书的背后有这样一段介绍: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当你翻开这本书,第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成长也是一种美好。随后一页是本书的名字,书的第三页写着:送给我的女儿周子琪。这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礼物,这份礼物被馈赠到万千读者的书中,这是一种缘分。它是温和而坚定地告知你一些关于成长,关于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在这里可以明白一些日常心理、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下篇以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为主题,分别讲述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以及情绪力的练习和应用,在书的最后,送给大家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九
等,这个字,特别被动。
因此我是在半主动半被动的情况下,碰到了这本书,并且在前十几本书的积累下,在这一本终于让我行动了起来,而不只是脑嗨而已。其实这些书,讲的东西都有些相似,但是组合的东西都有不同,比如里面出现的习惯养成、情绪脑、理性脑、冥想、专注,这些东西都是在——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这些学科之下的。
那么书本能驱动我这样咸鱼行动的神秘力量是什么?第一个你读的书够不够多,你的问题能不能让你痛苦到焦头烂额,第二个是作者的说理够不够通俗易懂,例子举得够不够接地气,后面的号召,还有现身说法的成功例子够不够鼓舞,够不够刺激,够不够触手可及,这些都是驱动读者真正去改正的要素。
我认为这些《认知觉醒》都做到了,比如作者也是以个人成长类的书籍为切入口,把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从头到尾打了一遍,每天2小时,坚持了一年打完,打字的目的是为了更深记忆和理解书中的见解,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甚至内化成潜意识的行为准则,不耗费意志力地用升级的方式做出选择,周岭做到了,他的觉醒之路这些书带来的,他成功了,这个很有说服力。
这个是我做的思维导图,还是我第一本自愿想做思维导图的书,书中有一条很重要:妄想吃掉整本书真的太笨了,那是别人的东西,你没办法完全复制把别人的东西copy过来,我们能做的是用感性脑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方法,并且拿来用才有成效。一本书哪怕你只对一个理论、一个方法论感兴趣,那么也是值得的,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吸收内化,也是白费力气。
所以,根据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整理了下面这个思维导图。但其实,做了思维导图还不顶用,只把知识消化了大约50%左右,那怎么行哦,我看书时间会花了出去,怎么不把知识榨干个够本?作者说,知识点要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过往的学识链接,重构旧的知识体系,再拿出来用,使用的范围,最后再教别人,这才完成了知识内化吸收的所有步骤。
(下面的心理过程,是对本书知识的应用)
我真的觉得太难了,看书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是做思维导图,要另外花2个半小时,为什么我会这么久呢?因为我的专注力不够,一边做思维导图的同时,在和闺蜜聊天,因此契合了书中所说的,避难驱易,做思维导图是很耗能的,相比做思维导图,聊天更开心,而且放松不耗能。
审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其实作者所解释的写笔记的好处是增加了自己对生活工作的细节感,我的理解是,其实我们每天起床、学习、工作、玩耍,都是很沉浸的,很迷糊的,都是潜意识帮我们做了决定,没有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自己,很多时候都是事后诸葛亮说,哎要是我当时这样做就好了。其实这样的每日分析写多了,在后面做事的时候会更加清醒,比如“我在干什么?我正在发生什么?什么的选择/反应才是做优的选择?”这样除了活着更清醒外,也能活得更有存在感(一天一个防止抑郁小技巧~)主动掌控自己的体现是:能够主动控制注意力,不会被随机、有趣的娱乐信息随意支配
啊~所以我这条咸鱼,清醒了,把手机关了,然后专心到笔记的编辑中,内心要重复咆哮“我要做一个主动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不做一个被娱乐信息支配的人!”我希望以后每一次打开抖音的时候都能想起这句话。
其实这个笔记我写了断,断了写,为啥要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痛苦?因为正是本书所说的:人天生,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除非你是个享受延迟满足的天赋型人才,而我是个咸鱼型选手,因此没得法子,告诉自己,不可能急于求成的,慢慢来吧,就像文中取的例子,英语要熬过6个月的平台期,才会觉得背单词如鱼得水,很多人在地五个月的时候就放弃了,可惜了,既然不可以急于求成,那我就慢慢来吧。
最后一个段落,我想说,我写这个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我是个乖学生,周岭老师说,学习不是苦哈哈的,要有反馈机制,如果你想着你的文章能让别人看见,能让别人点赞认同,那这个刺激的反馈足矣让你笑着写着这段读书笔记,所以我是秉着求赞的求评论的心在写的,即使没有人点赞啥的有人看也成啊,哪怕是数目1。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
终于把《认知觉醒》给看完了。一个最大的感悟就是道不远人,大道至简。
首先说到道不远人,是说整本书都在讲个人学习成长的底层规律,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样,不会因为你有钱就给你开后门,也不会因为你贫穷就刁难。人人都可以学习来提高自己。
其次说到大道至简。真理往往就在最朴素最充实的生活之中。读《认知觉醒》,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其中的道理如拉伸区、理智脑、复利等,简洁简单,即使你只有小学基础,也并不影响你的理解。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读书是个人升值的有效低成本路径,非常感谢周岭老师的新书,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也希望大家愿意对本书有更多的了解。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一
擅长生产各种鸡汤金句的中国古人早就提醒过我们,不能因人废言,比如罗永浩,虽然人们对他的评价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但他归纳的一些正确方法还是值得大家参考一下的。
比如说,比如说他在学英语的时候坚持不下去了,就找一堆励志书来看,自我激励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因为人性本懒,所以我们总是好逸恶劳的,在奋斗的道路上有许多人都坚持不下去。在我们每一个内心挣扎着想放弃的时刻,励志书的确能起到助推效果。
那么,选择那种励志书阅读效果更佳?以个人看过近三位数励志书的心得而言,普通人的奋斗经历、心得总结更适合我们。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基础条件比较接近,阅读前能有一种别人能做到我也可以的预设感,也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书中所提供的自我提升方法更有可行性,使用起来也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周岭所著的《认知觉醒》中,就为读者提供了五个简单易行的自我提升方法。
作者周岭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从36岁才开始努力,经过不断奋斗、试错,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文章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竞相转载。
在《认知觉醒》中,他深入总结了自己实现快速成长的五个秘决,简单总结为早、冥、读、写、跑。这5个字代表早起、冥想、读书、写作、跑步。
说起来,这5个方法曾经在许多作者的励志书中多多少少出现过,常看励志书的读者一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成长的道路也是相似的,有许多人都证明过有效的方法,通常都是真正的好方法。
快速成长秘决一:早起民间俗语有云:早起三朝顶一工。许多名人都有早起的习惯。早起可以给我们创造大量的可支配时间,可以得到更多可以专心做事的时间,从而令自己一整天的生活状态也能发生改变,生理健康等各方面也能变得更好作者自己的早起心得是:每天4点起床,这样就可以把全天分成三段,晚上8点即上床休息。这种操作方法,相当于让自己多了一个工作日,睡眠时间也没有减少。从科学角度说,早起人体从黎明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个时间也是人工作效率非常高的时间,而进食后能量会在一小时后转变为葡萄糖输送到大脑记忆力,理解力就会提高大脑的运转速度会迎来峰值,4个小时后才降到谷底。所以,要抓住自己效率的高峰期,我们就该把最困难的工作放在上午来完成,很多人认为上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早起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用的,值得每个人去实践。
快速成长秘决二:冥想冥想的好处有许多名人都强调过,比如曾国藩、乔布斯等许多名人都曾大力为冥想的各种好处背书,比尔盖茨每年都要去一个小岛上去安静思考。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冥想似乎还是那些对于参禅悟道有兴趣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周岭从科学的角度表示,冥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训练人的专注力与思考力。毕竟,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而冥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坚持这种练习就能养成专注的习惯。通过经常进行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会增大,大脑灰质会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的因素。而在现实操作中,冥想并不像大家想像中那么难,我们只需闭眼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就能感受到效果,可以把它当成一套大脑健康操来做,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见到效果。
快速成长秘决三:阅读有人认为成年人快速增长是成长最便捷的通道,这一点已经被许多人深刻印证过。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同学毕业十年后出现巨大变化,有些人实现了快速成长,有些人却止步不前。这与当事人是否坚持继续学习有着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毕业以后最便捷的学习通道就是读书了,与需要报名上课参加的各种培训不同,阅读是最方便快捷、即读即用的学习方式。当我们对自我现状不满,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时,第一件可做的事情就是读书。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一份新的工作内容,想要快速在某个行业完成从新手到熟手再到高手的转变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找行业大咖的专著来读。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当然,在图书出版量井喷的今天,选书也是个技术活。这里,作者提供了自己的三点心得:1、要选择能够解决自己当前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书,要选择马上见到短期效益的书,这样才能读有所用,才能不断加深自己的阅读兴趣。2、要选择那些难度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对于中国古代史感兴趣,但以前没怎么读过相关书籍的读者,大可不必一上来就选《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种大部头古籍,不妨从《明朝那些事儿》一类低难度历史普及读物看起。总体而言,应该选择那种大部分能懂,但阅读起来有一点难的书。毕竟,我们只有保有足够的阅读兴趣,才能把阅读这件事情持续的做下去。3、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为了改变,阅读只是整个读书过程的一部分,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为什么古人总是强调知行合一呢?因为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有效阅读,也是将纸张上讲述的知识落到实处的唯一方法。
人们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某件事情说清楚,让大家了解某种知识或某件事,认同作者的观点。这就涉及到文字运用、逻辑梳理等等。费曼学习法的一个核心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确切说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这是从个人层面上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和重构,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一个人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只读不学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写作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这才能让知识变得鲜活而立体起来。快速成长秘决五:跑步健康是个1,其他都是1后面的0。健康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作者给出的答案就是运动。运动能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使人达到最佳状态。因为工作原因,许多上班族的日常都是久坐不动,但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更像一潭死水。运动能使大脑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加聪明,运动使人身材更好,还能增强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让人取得更大的成就。这里,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最适合上班族的运动方式,是有氧运动。专业建议是心率保持在60%~80%之间,处于身体舒适区边缘,每天活动半小时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简单说,就是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比如跑步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1~2分钟,然后改为快走,调整呼吸,如是重复。
另外,如瑜伽,舞蹈,体操,太极等调动全身各部位的复杂运动更适合脑力工作者,因为这些运动方式更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运动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成长也更密集,更有益于人们的大脑成长。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要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比如在10分钟有氧热身后练习瑜伽,舞蹈,体操,太极等复杂的活动,就能取得良好效果。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健身,更在于健脑。运动能使人更加积极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让人们的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可以实现双重提升。运动还有利于产生正面情绪,很多人思想消沉的时候,去做做运动就可以让心情好上很多,这都是运动带给人们的好处。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用自己从36岁开始努力的亲身经历证明,只要肯于努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也不必担心自己成长太慢,与别人差距太远。
胡适曾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在当下,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不要想的太长远,不要太计较,自己每一天有每一天的进步,新一天完成新一天的目标就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不知不觉间,相比于从前的自己,已经进步了很大一段距离。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前进中,我们终将变成更好的自己。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二
近年来一直听很多人在说“你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用你的认知,在股票帮你赚钱”。
趁着假期看完这本书,慢慢理解“认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认知即是自己大脑底层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释很多事情,越是底层,他就能从本质上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很久很久之前,就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还记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行动的,这就是学到的东西。
这本书也有一段对阅读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书,有感触,有触动的那些知识片段,没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记录总结一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不会是一个详细的读后感。
拆解任务的力量
拆解任务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们的整个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务安排。之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很焦虑,这个季度要做这么多任务,怎么做得来呢?然后秦粤大佬说,用甘特图把几个月要干的事情列出来,自己规划一下。列完之后就发现,原来糅在脑海里的那么多活,经过几个月的“排期”,一下子又变得目标可达了。一旦任务太多,人就会焦虑,就会慌,实际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务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比如在写一个复杂的程序,复杂的逻辑,如果只是一句简单的“完成这个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这个任务,就会退步,不知从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这个也跟演绎思维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着开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动力,其实这个知识很多地方都有讲到,比如如何提升到达目标,就是把目标最大可能的细化,最大可能的衡量,这样达到这个目标就更快了。
平时每日给自己定的目标,每天的工作计划,都是越详细,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当下
我们本以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这样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脑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实际上要么是后悔过去,要么是忧虑未来。实际上都是无谓地担忧。还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当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体会身体。如果是在学习,就高度深度地学习。
脑海里不要同时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时想干太多活,因为那样不仅干不完,还会让自己更加焦虑,连当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识的觉醒
每次我们可以试图分出另外一个自己,告诉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个自己去监督自己,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把自己的杂念消除掉。
心流区域
学习一个东西,或者准备开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从心流阶段开始启动,而不要一畏地设置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来达成。什么是心流阶段,就是在枯燥重复的区域往上走一点,在困难的区域往下走一点,就是心流区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们的精力是重新启动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时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个惯性,这样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给自己每天的时间段划分区域,每个时间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个时间段干的活不一样,这样效率会更加高。
认识大脑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三
看完《认知觉醒》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是每看一个观点,掩卷陈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尽快实践。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处于迷茫、焦虑的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以致让人觉醒的“工具书”。
之所以用“工具书”来形容,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放在包里,时常把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与书中对比。
作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本来深奥、抽象的道理,解释的非常容易理解。这使得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行云流水的`感觉。
从作者最开始提到的“大脑”“潜意识”“元认知”的相关概念,到“专注力”“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的关键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几大习惯——“早冥读写跑”,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非常独到的观点,启发读者各方面的“认知觉醒”。
以“作品思维”看《认知觉醒》,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创作,使他自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本书中引用了几十本对他带来影响的书籍,作者这也是属于以实际的个人实践成果,诠释了“读书、写作”带给一个人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看着自己书架上成排的书时,再看我手中的这本《认知觉醒》,心中无限感慨,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认知觉醒》的相遇当成是自己的一次缘分,在此时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对我来说是种拯救。他拯救了一个内心渴望成长、提高自己却陷入知识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负,那个小脸蜡黄奔波各个课场的我。
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触动学习法,无论是看书还是学习还是反思,都要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出发,然后去行动,最后去改变自己,让改变当下发生。
当我看书的时候,从最触动自己的点开始,一本书我不需要全部读完,我过去为什么焦虑?因为自己拿到一本书就想从头读到尾,书里的点太多,自己很想全记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虑。
看完整本书后,我坐下来开始思考我自己,我为什么要看书?我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没错,我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我想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但是此时此刻的我有那个能力将所有的点吸收并做到吗?当然不能,我此时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将它们看到并附身上体。世间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人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凡事要慢慢来。
同时,不是所有的点也适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当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缘分,那就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开始吧。
读书关键的不是做思维导图也不是搭建知识树,而是从自己最触动的那个点,让自己行动起来,最后让自己改变起来。
同理我在听课时也会这么思考,有时一节课有1―2个小时,有的更长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将课中的点全记住,我只取最感动自己的那一个点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再说反思日记,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将触动自己的那一个点用反思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触动自己产生情绪的背后事情发生的过程,思考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为什么自己会激动、高兴、悲伤、情绪冲动等各种情绪,找出来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或者总结出来一个可以为自己用的知识点。
找到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点,再结合在舒适圈边缘练习,让自己在这一个点上持续行动,最后让自己发生改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最后实现自己的认知觉醒。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已经开始上路,我开始用触动法看书,比如本书,我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自己开始用起来,我用书中的“工”型清单法开始给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做计划,我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读书内容写出来,比如本篇。我开始记录自己的反思日记,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赞美我,然后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绪变化的原因,并想出解决方案。
我曾经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退缩,当我想起书中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们,它们是为了保护我,我不是责备它们而是调用自己的理智脑和它们一起对话,不确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为什么不去试试,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等着我呢,去尝试下。
我们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呢?我不是为别人做事,而是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书架而是看看我书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这件事而是在游戏,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戏。
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在此感谢作者为我们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追求认知的经验。作者写的很用心,通过字里行间能感受一股“真”气,这种真实足矣感动所有看过本书的人,书中没有太多的说教,像面对面跟一位兄长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听一位恩师谆谆教导。所有的遇见皆是缘分,所有的相遇皆机缘,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我们出版了这么接地气的一本书,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这也是造福于人类。
我把我的触动点分享出来,你的触动点会是什么呢?请你来认真看看《认知觉醒》,它值得你一读再读。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五
读完此书我重新检视我自己,觉得自己像一件“空中雨衣”,华丽的表象背后空无一物。领导力卓越吗?团队合作默契吗?家庭生活幸福吗?好像都没有特别肯定的答案,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落伍了,既要求下属独当一面,又要求他们团队合作;一边是繁忙的公司项目,一边是繁重的家庭琐事;确实都是“吊诡”的事情。
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告诉我:“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我坚信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当然仅仅靠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竭尽全力用心去做,当一个人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时,杂念就会比较少,效率就会特别高,其实拼命工作和修行过程一样,能磨练人的意志和灵魂,企业经营者也是如此,他必须为员工的幸福殚精竭虑,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的名分。
合理运用“吊诡”,用心达成“第二曲线”,尝试扩大自己的“甜甜圈”,做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我相信做你想做的工作你就会有成就感,过你想过的生活你就会有幸福感。
最后,让我们重读:“我们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点燃自己小小的火焰。”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六
周岭老师说有人读书是在和作者交流,这句话提醒了我。非常荣幸的是我在春节假期间通过再次阅读《认知觉醒》,和周老师又进行了一次交流。
书中给我触动的点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时不时的将它拿出来翻一下,它会是我的老朋友。
抬头仰望并没有低头踏实的做自己该做的事。直到我看到书中写着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责备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脑去和情绪脑、原始脑和解。于是我从大脑的生理上开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纳了自己,不再责备自己。理智脑就是年轻的经理,它只有几岁,而情绪脑、原始脑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们年当力强,这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将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导着两位长者。
接纳自我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们,而是有商量的领导着他们。当我在看书时刚开始非常着急,我内心的声音在说赶紧刷完,我就会停下来跟自己对话,急什么吗?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并不是把它扫完就结束了,不要急,慢下来。
书看一半的时候,就不想再看了,转向了别的方向,当我意识到之后,我就继续跟自己对话,我们读书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来走哈,继续和作者聊天。
当我的工作发生变动的时候,要离开自己多年的专业转向陌生的战场,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难过更有些焦虑,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书中的方法将它写下来,当我写下来的时候,清晰了,也更明了。当我赋予它另外一个意义的时候,领导既然给我换岗位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爱护,交给我一个新的领域,那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我的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个天大的机会。当我想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不再垂头丧气,而是精神焕发。
我时不时会想起十几年前去逝的父亲,感觉非常痛苦每当念起常常眼中泛泪。书中有写道痛苦反而是我们的成长信号,说明我们改变的时机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痛苦的麻木、无视,最后将痛苦变成了潜意识中,要把它挖出来,不然它会时不时的来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来按书中的方法逐个来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这么痛苦?父亲已经不在了,这是事实,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在纠结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痛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逐个回答自己的提问,等我梳理完之后才发现我一直在逃避的`是当年自己太年轻,没有在父亲生病时去承担一个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子欲养而亲不待”深深的遗憾和无比的痛苦。
当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对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现在过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来。
所以《认知觉醒》治愈了我,我的内心至今充满感激,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呈现的这本书。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来拯救别人,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种痛苦折磨,那你就用书中的方法去试着写下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自我拯救。
我也是通过本书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我们的终极能力。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还可以自我修正,也就是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钉钉子还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那么元认知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1.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
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更敏锐。
2.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
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这件事我怎么就错了,我为什么错了,我可以总结出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3.灵魂伴侣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边时刻飘着自己的灵魂伴侣,当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它在耳边提醒自己,我这么做对吗?我这么说对吗?时刻和自己的灵魂伴侣在一起,随时将它唤醒。
4.冥想。
通过冥想可以让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心灵保持着觉知。
那么觉察自己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要产生在行动上,如何行动呢?
有天晚上当自己想看书时,这时耳边传来其他人直播的声音,我就跑过去听了,听了一晚上之后发现没什么收获,更懊恼的是浪费了时间。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愿我们每一次都让自己慢一个瞬间,不需要太长,只要几秒钟,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书就是遇到一位恩师,这也是一场缘分。周老师是我未曾谋面但已经指点并引领我走出困境的导师。
因为他分享出来的成长心得,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本书的好与不好就在“疗效”。无法形容我对周老师的感激,因为这是一本治愈我的书,当然在此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成长类的书,但是只有它将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书,诚心向你推荐,它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写下此文,在此向老师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致敬!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七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可是精神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少。一天好不容易结束了工作,我们又极为迅速地投入了手机的怀抱里,在手机上阅读各种热点新闻,极力使我们的精神放松。手机上五花八门的信息,颜色鲜明的界面,各类的图片视频,使我们接受了感官的刺激,获得了一瞬的快乐。但这种做法,使精神愈发空虚,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时间一长,生活中目标的影子变得虚无,梦想也就成了空想,日子过得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掀不起波澜。
在工作的最初,也许自己也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试图学习工作两不误,活到老学到老,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渐渐地,自己立的flag常常被打破,次数多了,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开始焦虑,开始自责,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种焦虑,是来自自己无能的愤怒,也是自己没有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焦虑时,手机还在手上拿着。为了逃避这种自责的痛苦,依旧选择玩手机不去面对,痛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也索取了余下的闲暇时间,麻木了精神。
厌倦了这种生活的人该怎么逃离呢?
试着做计划。计划,是对一天时间如何规划的`方式。对我们严格把控时间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一天的规划,就不容易被一大堆事情绊住,也乐于在某个时间段做好某个时间段应该做好的事,不会因闲暇时间多而盲目选择玩手机。
但是计划不是做了就一定能完成,对某些人来说,选择开始执行计划时就很难。比如一天之始,在已经做好的计划和手机之中做出选择,部分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手机。因为手机更好玩,更不费力,而那部分人会告诉自己只玩十分钟,但是到了十分钟之后,手机舍不得放下,又是十分钟,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一天结束了,才恍然若失,自责于计划没完成。
手机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所以那一秒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决定了你一天如何度过。
试着在选择节点多花点时间,学会延迟满足。
既然今天定下了要完成这个任务的计划,先完成计划再玩手机,比先玩手机再学习,快乐多了。玩手机对前者来说,是完成计划的奖励。后者则会因为任务没完成,在享受的同时更加焦虑,玩手机也玩得不痛快。正如一句话: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痛痛快快地学。如果把两者掺杂在一起,做a想b,不仅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是做什么都不快乐。延迟满足,不是不允许自己享乐,而是先把一天重要的事做完之后再享乐。
在周岭的著作中,“延迟满足”对日常生活的帮助极大,同样,“消除模糊”也有着洗涤心灵的意义。
它影响的是你自己的情绪,我建议你主动请理它。如果生活中突然有些琐事侵占你的头脑,或者一个想法一瞬而过,我也建议你先处理它或先记录它。
因为有些烦恼,它不是出现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出现了。比如,和朋友聊着开心的事情,但是突然她说的一句话让你哽住,你很在意这点,但你不明白为什么很在意,之后就淡忘了这件事。这件事,下次还会出现,还会在某个时机,再次让你不快,只要你没去解决它。而正确的方式,现在去解决它,或者立即用备忘录记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它,分析自己为什么不快,挖掘自己内在的情绪,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给自己提供解决这种情绪的方法。这样,烦恼就会慢慢变少,精神也变得轻快了起来。毕竟烦恼着我们的事,部分是小事、琐事,解决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把沉积了淤泥的池子慢慢洗干净的过程,最后,池子干净了,清澈可见底。
当然,周岭教给我的不止这些,学习,读书,运动,冥想,反思等。我获得了很多,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本书,使你改变了,那它就是有意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