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声乐教学的论文(汇总18篇)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总结是对过去的一个查漏补缺,要注意突出亮点和改进空间。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一
声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培养策略有一定关联。
第一篇: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使得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愈来愈多,音乐教育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声乐教学作为音乐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当前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导致很多学生专业素质较差,有的连基础的声乐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对当今社会音乐发展趋势的把握更无从谈起。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消耗了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来培养声乐人才,最终却出现学生难以成才的尴尬现象。
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自身音乐素质的不足,在教授学生时便会时常出现自己会唱却不会教,或者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案。
因此也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入门时期便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段,即使具备较高的声乐天分也很难发挥出来。
照此下去,又使得一大批音乐潜力股被埋没,未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这也与“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相违背。
另外,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声乐基础知识也较为扎实,但在登台表演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
这也是由于高校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学生参加的表演活动极为有限,自然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表演能力,学生学习声乐专业知识更多的也只是应用于自己玩乐。
为学生成功的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
其中,专业声乐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较多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能与表演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而普通高校在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据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学生的实际声乐学习情况不容易被及时了解反馈,从而使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声乐知识。
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大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与审美能力,使得声乐表演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的`只是依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模仿,不能够深刻的认识了解到声乐的本质与灵魂,严重影响了未来声乐教育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当前,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过多的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片面的追求“贪多贪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声乐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向上与所学内容产生偏差,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存在严重不足。
另外,传统的内容设置模式使得声乐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到声乐实践中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
(三)声乐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的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方式落后,教学针对性也不强。
教学过程不能够结合学生声乐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和创新意识。
高校在课程模式设置上对学科间关联性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模式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四)声乐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不但是声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其自身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由于高校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声乐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高校在制定声乐教学与培养目标时,就应坚持专业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声乐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巧与方法的传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声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声乐教学实践,使声乐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符合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
(二)制定合适、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可以保证声乐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选择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特点的声乐教学内容,并提高相应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教授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演唱与表演方法,还要深入了解到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与环境,全方位的把握作品信息,并将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增加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受力与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声乐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一些较为难懂的声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
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改革声乐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也是有效声乐教学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地知识传授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个别课”、“小组课”或“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声乐教学。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集体教学模式优势,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中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四)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多唱多练”才能够较好的掌握声乐教学中的演唱与表演技能,因此,高校在设置声乐教学课程时,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声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表演感觉。
另外,高校还应尽可能的提供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实践中去,并引导学生对经典歌曲进行创新与改编,激发其创作意识与创作灵感,进而提高自身综合音乐素养。
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声乐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二
摘要:在美育中,声乐教育是组成之一,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出来,使审美教育可以利用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实现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贯穿。学前教育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以及性格养成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利用声乐对其进行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其从孩提时代便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从而为其未来审美情操与良好品格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三
少数民族聚集地是民族声乐的发源之地,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肇始之地。慢慢的民族声乐在专业的院校里得以发展,以培养民族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高校从传承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民族声乐基础,能够领会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具备民族声乐的演唱经验,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也应有较深地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讲解民族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仍然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这样以来,显然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的时候,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入化,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教学深入化。民族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普及上,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带学生练习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曲,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进入到有难度的发声练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正确的发声,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的歌曲中。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只有掌握了民族声乐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领会与感受这门艺术。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民族声乐这门艺术,并且加强歌唱技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演奏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表演更具艺术化。
第二,教学实践化。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声乐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少数民族聚集地,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在拜访民间艺术家、参观艺术博物馆或观看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扎根民族所在地,更加深入地领会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教学趣味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惰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学趣味化是声乐教学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沟通中更加了解民族声乐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以实行小组课的形式,每一周要上两节课,这样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在一起能有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且学生相互之间都能有很好的锻炼,无论对自己的演唱和对别人的优秀见解都能得到吸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会让学生吸收民族声乐更多的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民族声乐多样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教师不求上进,不能担当相应的教学责任,或者糊弄了事,就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教导学生。另外,教师在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传承与发扬。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声乐的重任,更加自觉地学习民族文化与声乐技巧,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将民族文化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做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四
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把握歌唱的节奏,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主动爱上音乐,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不断提高歌唱能力。
一、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
在练习声乐时,教师要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就要训练学生的唱歌基础能力。首先,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找到唱歌的感觉,全身心在放松,呼吸做好了,每句歌词都能理得很清楚,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应用软件都能帮助学生练习“换气”,比如“唱吧”、“全民k歌”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练习换气的歌唱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产品上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放松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感知和增加学生的歌唱兴趣。吸气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对于学生刚接触到声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且很多同学的音乐基础不同,肺活量也不一样,在训练音准时,容易吸气浅,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降低了音色的效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训练质量,让学生在日常说话和唱歌时就要注意换气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唱歌意识和习惯,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找到自我感觉,充分发挥实质的歌唱技巧。日常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坚持的是让学生回家体验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都能做这个练习,方便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随时随地都能训练“换气”这个唱歌基础的过程,为更难的声乐学习做准备。
二、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
“气流的交互”也是声乐练习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在唱歌时尽量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做好呼吸的节奏,调整好合适的气流交互过程,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保证每次发声都能顺畅,以至于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全身肌肉能都协调配合声部发声,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为换气做全面的基础保证,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适应正规的歌唱舞台表演形式。声乐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端正身姿,找到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唱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部要挺立,呈现亭亭玉立的状态,不曲弓驼背,而且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主要靠腹部的力量和声带发声。只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和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声乐的演唱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合适的演唱规律,把握自己的声带特征,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
三、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
教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验经典乐曲的魅力和艺术形式,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陈奕迅的《k歌之王》等都是极具旋律的经典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从这些歌曲中找到换气规律,发现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方向和节奏,从歌曲中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唱歌时,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这就表示腹部是配合声带进行“发声”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力量。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日生活中体验这种感觉,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就能形成惯性思维意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时,也就更有把握了。而且呼气的频率也能靠日常的训练来提高节奏感。唱歌者在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去ktv这种练习唱歌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唱歌思维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更专注,更有信念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合理地规划高校音乐的教学策略,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满足学生的音乐求知欲,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逐步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五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12:115.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六
摘要:声乐教学注重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对学生的声乐教学中演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大程度上辨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声乐课程的开设具有较强综合性,需要将因材施教的思想综合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尊重教学流程与学生自身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针对化教学,并且兼顾合理的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差异之处,并为其个性化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声乐;因材施教
声乐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基础薄弱,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在这种背景下的声乐教学只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毫无其他现实意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育者若能够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演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大大提高教学成效,改善教学资源的浪费情况,同时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一、尊重教学发展理念,灵活改良实施过程
声乐教学的基本过程就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素质,然后建立初步的发声观念,再发展出新的观念,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并将这种培养渗透于教学各处。这样的教学流程可以说十分重要,的确可以从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教育,同时产生了一定成效。但如果可以在这些过程中加以因材施教的原则,那么培养的效果将更加明显。例如,在学生对声乐的初步认识形成过程中,正确分辨哪些学生是热情催促,哪些学生是兴趣激发,对于一时爱好的学生,必须对他进行良好的引导;对于真正热爱的学生,应帮助他及时建立持之以恒的耐心。又如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时,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情感与想象,描述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在了解了学生的声乐视野和基础知识以后,根据学生不同的起步点,推荐不同的乐曲题材进行学习,实现知识与情感上的循序渐进。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化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中的“材”实际上就是指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差异。世界上没有人拥有完全相同的嗓音,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种发音特点,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又不尽相同,那么就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现声乐方面的差异处,趋利避害,建立适于每位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模式,让其声乐潜能开发至最大化。首先要根据学生声乐器官的不同特点,指出优劣势所在,在学生的观念中深植扬长避短的思想,摒弃不适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该如何发展优秀自我。其次,在对待声乐学习能力差距较的大学生面前,尽可能地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课下的练习时间、曲目的熟练程度等均做出不同要求。这种方式可能要求实现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所以也就要求声乐教师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但这种要求往往很难实现,教师的资源有限,受教学生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很多教师无法实现面面俱到针对化教学,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小班授课,又根据不同年龄和教龄,将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划分等级,尽可能地让每位教师的受教学生数量最小化,减少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使学生的发展得到充足的指导规划。最后,要为不同学生丰富声乐教学的底蕴。不同学生追求声乐领域的目标不同,有的学生仅仅把声乐当作求职远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的则想将其作为终生受用的素质能力。在这种差异性思想下,声乐教师应该帮助每位学生正确认识声乐,带领学生步步深入,让其感受声乐文化所带给他们的情感、认知、思想层面的改变,将声乐底蕴丰富于学生能够深切感受的每一处,与学生的日常思考和行动彻底融为一体。
三、完善声乐培养的考核机制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发现学生的差异根源,然后按其特点从良发展。但毕竟教师无法对学生处处跟随,一些细化的问题仍然难以发现,所以有效的考核机制会帮助教师进行搜索,使学生的差异寻之有据。
(一)增加测验频率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不仅仅局限在阶段测评,教师可以将阶段学习的成果检验细分成短时段检验,例如由章节测评转变成每课时的练习检验,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课下的学习状况,对训练不佳的学生进行鼓励,积极引导,增设训练题目;对学习情况良好的学生表示赞扬,并适当增调训练难度。测验细分后,学生某一阶段的问题将突出表现,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杂点,促进声乐训练的有效进行。
(二)调整声乐考核曲目
就目前各高校的声乐考核情况来看,一般考核形式都为学生独唱,教师同时做出评价,学生往往为了达到教师要求的声乐效果而苦练规定的教学曲目,致使在曲目考核过程中出现一调同腔的结果,无法正确识别学生间的声乐差异和问题根源。如果教师在进行曲目考核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另择曲目,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在声乐考核过程中,曲目的选择形式不必规定唯一,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校的考核标准及模式进行创新,针对不同学生的声乐类型选取适当的演唱曲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考核,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优秀之处和欠缺之点。不管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要求,任何的实际操作全部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上。声乐学习无法一蹴而就,由浅及深、由易至难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可以在这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仅意味教学过程中伴随当下学生变化和要求变化的合理化调整,同时也对声乐教学的未来前景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季植.关于高职学生音乐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岁月,2012,08.
[2]马宁.谈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3]张静.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大家,2011,17.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七
中国戏曲文化类型多样、源远流长,它在发展中不仅广泛吸收了民谣、民曲、说唱等艺术,更是在现代音乐发展中保持特色,借鉴经验,让传统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民族声乐是现代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其在文化源头上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传统的戏曲唱腔中借鉴经验,能够进一步凸显声乐发展的民族性,并不断探究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字正腔圆”是吸取唱腔的精髓,而民族声乐在借鉴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吐字、腔调等方面的表达形式。
一、戏曲唱腔咬字吐字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字正”是戏曲唱腔咬字吐字、技巧的关键,即唱词发音要准、吐字要清,确保听众能够准确区别,避免模糊混淆。民族声乐在吐字方面与戏曲唱腔大同小异,因此,从戏曲唱腔进行借鉴经验也是顺其自然的。在戏曲艺术中,演员需要通过唱词的“说”和肢体动作的“演”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其中“说”就是吐字发音,这是表达戏曲情节的关键,而音节作为发音中的重点,其在节奏、韵律上的特点必须得以体现。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我们要想弄清吐字发音技巧就应该对“唱什么”形成明确的定义,一些演唱者受当前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于民乐的发音吐字存在误区。民乐中在音节处理上一方面要保证单个字清晰准确,另一方面还应该确保音节之间连贯清楚,避免出现突然截断或模糊不清的问题,这种吐字技巧与戏曲唱腔中的“运字”不谋而合。在戏曲中,音节的处理抑扬顿挫,极具韵律,给人一种独特听觉享受,因此,民族声乐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不仅能够提高表演者的吐字发音效果,还能够丰富声乐的艺术效果。当然,借鉴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如戏曲唱腔中对“四声”的处理比较特殊,这也是戏曲的独特之处,民族声乐则不能盲目照搬,而是应根据自身音乐特色进行甄别、筛选。在戏曲艺术中,保持绵延顺畅的呼吸能够确保唱腔稳定,发音准确,民族声乐对呼吸也有着同样的要求,一直以来腹式呼吸是民族声乐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气息的平稳,但也会由于腹腔控制气息,使得呼吸缺乏灵活性,出现声音沉着、滞涩等问题,甚至给人一种紧迫、压抑感觉。在借鉴吸取唱腔的过程中,民族声乐可以积极学习胸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能够利用胸腔、小腹共同控制气息,即所谓的“气沉丹田”,让呼吸运动更加自如,从而使声音更加轻盈,呼吸更加顺畅、绵长,给人一种平稳、舒适的听觉享受。
二、戏曲唱腔中润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在戏曲艺术中,“腔圆”则是要求表演者能够将唱词生动地表现出来,情感饱满、腔调圆润,为听众带来一种悦耳舒适的听觉体验,这其中润腔就是戏曲演唱中常用的表现技巧,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同样如此,让演唱充满情感,凸显艺术感染力是每一个表演者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因此,民族声乐通过对戏曲唱腔中润腔技巧的借鉴,一方面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内涵,让声乐艺术更加生动、灵活;另一方面也为民族声乐的技巧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来讲,戏曲唱腔中润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修饰性的.润腔,即利用波音、倚音等技巧对延长的音节进行修饰,以凸显作品中独特的情感,例如民族声乐中感情比较平缓柔和的曲子,可以利用波音进行处理,让唱腔更加平滑、细腻,而对于情感激昂的曲子,则可以利用倚音的技巧,将腔调依托于唱词,利用唱词的声势凸显出作品的情感;第二,节奏性润腔,在中国传统戏曲曲目中,很少有一个作品通篇只保持一种节奏,通常都会利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曲目中情节的变化等。因此,在民族声乐中,演唱者也可以借鉴这种润腔手法,根据不同段落感情的起伏,对唱腔的节奏进行转变,让乐曲的表达呈现出层次性,并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引导听众进入情境;第三,音乐型润腔,即借鉴戏曲中的情感表现,在民族声乐中融入主观体验,例如在情感基调悲愤的曲目中融入“哭腔”等,从而达到带动听众情感,强化音乐艺术感染力,提高表现效果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成熟且稳定的唱腔,将其运用到民族声乐中来,不仅能够为演唱者提供灵活的吐字、发声技巧,还能够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内容层次,丰富声乐表达情感,进而凸显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淑明,陈阳.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八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九
一、个体的气质把握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方面的动力特征,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即心理过程和动作发生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持久性和心理指向性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气质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先天性、稳定性和天性三个方面,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相比较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神经过程是强而不平衡和弱型。困难的任务、不顺的环境和过多的挫折则可能使神经过程本来脆弱的抑郁质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自我调节。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影响以及自我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这种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之中。一般对人的性格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四个方面。
依据心理活动倾向来划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于外部世界,称外向;一种指向于内部世界,称内向。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反应迅速,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但不善交际,应变能力差,很注意别人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情境帮助他们对自身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促使他们自觉的发展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觉塑造是自己良好性格品质的能力。
三、搞清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些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考场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头冒虚汗,面色苍白,心跳过速,手足发抖甚至冰凉,严重的会丧失意识,晕过去的,这就是考试怯场反应。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由于紧张,会导致中心的丢失,气息上浮,引起“失重”现象,使声音挤压,造成声嘶力竭,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发挥,给自己带来心理阴影。这时你可以从调整你的呼吸开始,让调气息达到调心的效果。先深深的吸一口气,从口中缓缓地呼出来,反复几次,给大脑一个强制刺激,让它逐渐“冷却”下来,是自信心大大恢复。
四、认识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与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能力。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才能完成某种活动。
能力与知识,技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是前提,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或新能力得以产生,其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最后,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的发展水平逐个依赖于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勤奋努力的程度。
五、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来相互沟通,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师生以尊重、平等、和谐为理念,通过积极的交流互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可缩短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错误给于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师生的沟通和互动。
总之,作为一名歌唱者,在面对自己的“失重”状态时,应从多方面去把握它,理顺这种关系,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消除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
一、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艺术的教学是讲究情感与个性领悟的教学类型,比如声乐教学事业的开展,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阶段都用心感悟,不止是单纯地灌输和接收理论,依样画葫芦地练习技巧,更多的是需要带着情感去演唱。声情并茂,才能演唱出美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传递音乐的魅力。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大范围推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发音方法深入解读和把握的能力。老师加强对学生发音的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兴趣在教学中是老师应该大加利用的手段。在声乐教学领域,加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氛围;老师多多分享多媒体资料,让同学们在产生兴趣的同时,感受到声乐的美好。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传授大量的抽象理论,在教学中,老师不善于利用生活化、具象的语言来讲解,学生就很难读透教学内容。而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会更多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声乐知识,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的学习对象,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内容,把握重点,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的'发散性思维习惯。和传统的教学办法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借助提问、师生互动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提升意义重大。该教学事业的宗旨在于,在艺术教育的引导下,帮助同学们实习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它是各个高校完成审美教育启迪的重要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相关活动,最终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高校声乐教育的一大优势,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但是,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声乐教学事业中,尚且存在诸多发展不完善之处。老师不能忽视同学们在自己的性格与技能水平上的差距,而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完成教学与指导。因此,声乐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在教学技能与能力上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科学地实施个性化的歌唱技巧培训。在以前的声乐教学方法影响下,声乐教学领域的许多抽象概念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缺乏对发声办法、唱歌技巧的科学认识,难以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被老师强调的一点是气,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调整气息的方式,在整个声乐教学任务中都是很关键的一点。唱歌的支撑点和动力便在于呼吸,调整呼吸也是演唱的基本功。教学中,老师需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若需要学习的曲目是以山川和河流等为主题,那么老师就可以为同学们创造漂亮的山川河流情境,从而加强大家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感受这首歌的内涵。引入情境之后,无疑更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调节气息的规律,抓住调整呼吸的关键方法,明确学会该技巧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阶段,也要根据深呼吸的要求完成对应的气息训练工作,老师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让同学们沉浸到各种环境中去,培养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深呼吸,唱歌时,人可以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张嘴进行,学会更好地调整气息。学生在进行气息练的过程中,抽象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学生的练习和深入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在启发式教学的教导下,创设相关艺术情境,从而使学生把握核心。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
声乐教学的重点要素在声音方面,把握好声音是强化学生的发声技能的一大关键手段。就之前的声乐教学习惯而言,发声训练选歌基本是往上和往下的音节,旋律比较单一,美感不足,许多刚刚涉足到声乐练习中的学生,可能掌握的技巧不多,大多数时候店铺只能依靠机械学习的方式,对于有难度的连音和跳音技巧,学生把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就很容易丧失继续钻研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对学生的发声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添加启发性元素的内容,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发声要领。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
歌曲的架构包括了旋律和文字,因此为了完美地演唱出一首歌曲,咬清文字就显得尤其重要。咬文嚼字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咬字吐字和半音二者,不管是怎样的音乐,都会用对应的语言和声音来传递情感与内涵。优秀的演唱者不仅发音基础良好,更会在咬字吐字上驾驭得相当成熟。当演唱者面对的是一首温柔浪漫的爱情曲目,就会在演唱中显得很婉转缠绵,曲调和文字相得益彰,声音和形体高度融合,将观众带入一种逼真的环境中去。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情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启发训练。如果是性格比较外向、爱动、主动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往往会爆发出比较强烈的渲染力,继而营造出激情感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更多的豪迈的声乐作品加以演奏。相反,性格比较沉寂内敛的学生,则会倾向于抒情、舒缓、细腻的声乐作品风格,同时用婉约的方法加以诠释和表达,当然他们也可能更具有深入挖掘声乐曲目潜在内涵的能力。
(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让学生自己感悟音乐,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合作。老师要转化角色,不只是课堂上一板一眼不可侵犯的权威,要走进学生的日常和生物学习生活中,亲切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刻的领会学习音乐的意义。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空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的研究,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是做好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在气息训练中的应用、在声音训练中的应用、在咬字吐字训练中的应用、在情感启发训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266.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一、心理素质与演唱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素质做了深入研究。所谓的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大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知器官对一个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结合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包括主观机能以及客观现实。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往往具备更加积极的心理素质,例如,在专业声乐考试的考场当中,有些考生表现得潇洒大气,声音自然而有力,身体松弛,气息流动,声情并茂。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在演唱过程中身体僵硬,声音颤抖十分明显,节奏混乱,甚至有部分考生对于自己的气息都无法很好掌控,更有甚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忘记歌词,这必然会影响考生的实际考试成绩。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就是考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其实每一位演唱者在舞台上都会感觉紧张,紧张的情绪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度的紧张情绪,它反而能够促使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促使演唱者超水平发挥;另一种则是过度的紧张,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声乐专业教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唱歌技巧,重点对于一些歌唱技巧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明明具备较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也具备一名优秀歌唱者基本的技能和素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却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所以在歌唱表演当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声乐表演的心理要素
(一)个人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的情绪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如果其心理反应是更加积极的,那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边的事物。反之,如果个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其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就会感到悲痛、烦躁、愤怒以及厌恶。如果歌唱者心情欢乐,加上科学的表演技巧,那么他(她)就能够很好地完成演出。相反,如果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产生对舞台、对观众的恐惧感,那么,就算具备再高的演唱技巧,也无法发挥出来。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首作品都能够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得个人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信心。但是仅仅只有音乐作品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会随时发生,歌唱者也无法排除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紧张情绪。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下,表演者虽然对某些歌曲十分熟悉,但是无法在舞台上发挥真实水平,从而使观众无法走进歌唱者的音乐世界。
(二)性格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一场音乐会中,有的演唱者上台之后身体放松、气息流畅、大胆且收放自如,而有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面临复杂的舞台环境以及观众,使得他们出现怯场、畏惧的心理。但是不同性格的演唱者出现这种情况后,其表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性格相对外向的,他们对于自身非常有自信,在舞台上很容易与观众互动,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表现得游刃有余;性格相对内向的,个人的主观思维太过僵硬,导致他们在上台表演时很难与观众进行互动,所取得的实际演唱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三)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对歌唱者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且相互影响的。表演者在唱歌过程中,大脑会将理想的唱歌状态转化成为一个表象,并且逐步形成心理暗示,这就促使歌唱者努力对自己的发音器官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远远不够,因为面对复杂的舞台情况,很多歌唱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会打乱歌唱者的节奏,影响歌唱者的个人意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歌唱者心理素质不佳,那么最终其表演无法达到既定效果,这对于演唱者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声,还需要培养个人潜意识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演唱者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培养自信心。对于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应当是整个声乐教学当中的重点。因为声乐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歌唱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对声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对音乐也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一般来说,歌唱者具备较强的自信心,能够在表演的时候产生更加积极的心理反应,效果也就更加良好。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培养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也对自己的声音比较自信,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发声不对、无法控制气息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个人的自信心也就会逐步遭受打击,读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声越来越不自信。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重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方面比其他非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他们自身所认为的毛病和不足,在一些非专业的学生看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忽略了这些不足,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应当调整好心态,要理智去看待这些问题,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这样一来,对于声乐的学习,也就会慢慢自信起来,将自己的毛病和错误一一改正,从而逐步融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将来在舞台上表演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二)选择合适的歌曲。每一位歌唱者的声音都会有所不同,歌唱者的技巧水平也有所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如有一些歌唱者其声音高亢而明亮,或者圆润而甜美,所以像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就应当选择一些民歌来进行演唱,这样的嗓音十分适合演唱民歌,通过演唱这些歌曲,他们会对于自己的声音越来越自信,也会对于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坚定。还有一些歌唱者,嗓音特点是深沉宽广,所以就应当以美声唱法为主。每一位不同嗓音的歌唱者,都有适合自己的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而且能够搜集相应的歌曲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清晰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对整个歌词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更加良好。
(三)提高演唱技巧。要尝试进一步提升演唱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艺高人胆大”,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过硬,人才会更加对自己有信心。任何一位歌唱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他们在音乐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和心血,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发声习惯,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为了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这些歌唱者从来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只有这样,自身的整体水平才能够提高。而伴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他们自然能够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歌曲,能够有信心将自己最完美的歌声传达给观众。胸有成竹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自然,而且游刃有余,演唱技巧的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
(四)多参加实践。经常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歌唱者获取更多的演唱经验,让他们看到诸多不同的现场情况,这样一来,舞台经验丰富了,也就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了,这对于歌唱者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歌唱者只有多次的实践,才能够清楚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善才能够进一步走向成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歌唱者,如果没有舞台,那么就永远不会成长,而歌唱者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舞台、通过舞台演出来获取更多的经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四、结语
声乐演唱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声乐演唱的效果,作为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清楚认知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重要作用,在日常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和追求。那么演唱者如何才能将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将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表演之中,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对声音、作品、内容和表演形式等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使演唱富有生命力,表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文素养;情感表现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用人声的歌唱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类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艺术化的嗓音来发挥音乐性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审美创造活动。声乐艺术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技能的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表演标准,并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审美规范,达到表现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它的生命还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科目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人长期实践和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
因此,人文素养是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学识、气质、修养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将音符和文字符号演变成声音的过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外化,更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等人文素养的综合。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多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音乐主题、语言韵律、风格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于演唱中,才能将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赋予音乐真正的生命力,表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人文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歌声、音乐和文学语言三者的结合体,这其中,演唱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决定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文化底蕴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对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对作品演绎中的情感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理解作品
声乐作品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者的写作宗旨,而最终所要实现的是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者意图通过作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优秀的声乐作品大都体现着极强的文学性特征。要演唱好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
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完整和准确,在演唱时也会更加细腻。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仅凭自我感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只会使作品的处理变得随意和虚浮,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则会完全违背作品的内在逻辑,与作品真正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二)把握风格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某种特点,包括作品的历史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风格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声乐作品的风格是从作品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在对风格的表现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又要适应欣赏者的听觉需求,既要与歌唱者的主观表现相吻合,又要联系到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然而,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想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演唱者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能够清晰地了解音乐风格的差异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领悟以准确地把握住作品风格,从而演泽出作品的独特风貌和神韵。
(三)创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和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会浓缩着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深处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产生出表达情感的强烈欲望,进而唤起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一情感创造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情境,获得感受,表达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对于作品的情感创造。
二、提高声乐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声乐演唱技术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声乐演唱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加深人文修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出内心歌唱的热情,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乐形象。
(一)在知识的熏陶中丰富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最本质的属性即是文化,音乐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样肩负着表现人类文化特性的任务。声乐作品对于文化意蕴的表现范围涉及文学、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多个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领域,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首先应当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创设音乐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起文化意蕴演绎的环境,在知识的熏陶中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演唱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家传记与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多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演唱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内涵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了解,以帮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诠释和演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生活的实践和阅历可以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歌曲,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去演唱,其韵味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当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灵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生活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生活阅历、文化活动、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等,丰富的生活实践可以将人的思维带入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素养。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实践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演绎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乐的表象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去领略音乐的文化意蕴,在对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的体验中,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情感活动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声乐表演一方面是声音与语言的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演唱的情感来自于声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于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态度”和“体验”的基础之上,情感产生的浓厚与淡薄,反映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演唱的专业技巧在不断得以突破,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达到一定的演唱技术水平似乎变得比较简单。然而,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们却更加关注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引导和表现,能激发演唱者心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增强对于音乐的表达兴趣,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审美素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这能够传递情感的声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动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牵动着声,传递出情,最终达到声情交融的动人效果。当演唱者具有了广博的人文素养基础,才能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之中,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从声乐艺术的产生根源还是从声乐演唱的实践来看,都需要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素养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就越高,声乐表演的世界就越宽广。因此,一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丰富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地触摸到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忠.《歌唱的灵魂——情感体验》.赤峰学院学报,(06).
[2]邹文丽.《声乐艺术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影剧月报,(05).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至今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应用到教学之中,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是时代的要求,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声乐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师范院校角度来说,师资队伍壮大,师资力量增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均有较大改变,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敢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纵观当前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发展实际,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育改革之初,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示范声乐课程的开展却不是很乐观。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较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摆脱。
1.声乐学习的“难点”
一直以来,声乐学习的“难点”在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那么难点究竟在哪?归根结底,“难点”就在于师生在课程教学中总在寻找“位置”和“感觉”,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此一来,理解教师思维的学生自然不费力气便能很快理解,但对于“心中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则达不到什么成效,这些所谓的“感觉”对声乐课程教学并无益处。
2.教学设备的局限
钢琴、音频播放器、镜子、黑板是传统声乐教学中必备的“几大件”,虽然近几年大多学校对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增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延续,学生在教师“感觉”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声乐演唱,声音位置的高低、声音腔调的圆亮都是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进行反复练习,一味地模仿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学生对教师从心底也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教师为学生播放音频时,一段完整的曲目很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各师范院校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上仍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一对一”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大班”普遍性的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颇为合适,但在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的当下,“一对一”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而“大班”的普遍性则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会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不得不减少备课、做科研的时间,对师范声乐课程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二、从辩证的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也不例外,本文中笔者从优势和劣势两个角度,以客观的视角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局限性和促进性。
1.促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性、形象性、便捷性、实效性的特征为人们所喜爱,在声乐课程教学中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网络信息方便搜集以及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在学习时,能更加系统、方便,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2.局限性
声乐的学习需要天赋与汗水,它是一门要求极高的艺术学科,简单的模仿与学习无法促进学生唱功的进步,只有经过刻苦、努力的练习,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多传递理论知识,对学生练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局限性。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无论哪种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会显现出其优势和劣势,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声乐专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其不足,借助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为师范声乐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有效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中
1.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
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原则和方式,建立正确的声音理念。集体课减轻了教师多次重复的负担,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之中,以课堂演播方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对于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利用ppt、投影仪等加以辅助教学,为学生介绍各个时期声乐发展特征、流派、代表人物等,直观化、便捷性的教学方式,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教师在介绍声乐某一发展时期特点时,除文字描述外,还可以搜集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关作品等资料,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作曲家、歌唱家进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使内容更加充实和直观。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课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依靠自身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概念讲授,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概念不甚了解,对发声器官的位置、发声概念等缺乏了解,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声音支点)了解不到位,声乐课程显得深奥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flash、ai、cai等软件制作课件,将人的发声器官,歌唱时各个器官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制作出来,引导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具体性特征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学习时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3.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上、课后的应用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对歌曲的时代背景、流派、作曲家、演唱家等相关资料进行了解,细致地分析旋律和对词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作品。
课上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练声,运用nuendo软件来制作简单的练习曲伴奏,丰富学生练习时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纠正音准、把握节奏。
课下复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很好,而在课下却很难找回这种“感觉”,课下学生利用手机、dv、录音笔等电子设备录制课堂内容,课下多加学习、练习,将课下练习时的状态与课上加以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相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为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媛媛.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声乐教学的整合[j].媒体时代,2015(10).
[2]卢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5(7).
[3]张春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j].都市家教,2010(10):187.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一、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后发现,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爱护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自觉朝着教师的标准和期望而努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学生的信任,会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好,以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这种交流和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能够保证整个声乐教学始终沿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二、声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途径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着师道尊严的观念,这使得当代的很多声乐教师,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既然学生跟着自己学习,那么自己就有绝对的权威,只需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即可,而学生对此不能有任何质疑。或许这种教学观适用于一些文化课教学中,却不适用于声乐教学。因为在声乐学习中,由于发声机能的不可见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习者的感觉、想象等意识活动。而无论是想象还是感觉等,都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如果教师将自我意识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十分压抑,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的明确。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种角色的转变,乃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观的重新树立。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在校外担任声乐教师,辅导一些高考生,以获得不菲的收入。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外教学活动过多,势必会使校内的正常教学受到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在选择学生时,偏爱那些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利于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而不顾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没有做到公平和公正。因此,教师应该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对为什么要进行声乐教学、自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以何种姿态面对教学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或演出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该对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在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自然要涉及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作品,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当代社会中,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等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教学方法为例,对话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都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能够营造出一个团结、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说,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地位,要通过角色、观念、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乐教学,相信教师,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方面
首先,尊重和信任声乐教师。当下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数是科班出身,中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虽然经验略显不足,但是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所以大多能够胜任声乐教学需要。这要求学生要真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在课上认真学习和思考,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在课下反复练习。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的状态不好,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处理得不圆满,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投入。另一方面,与教师展开良好的配合。声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以主动配合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完成。而且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会让教师感受到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让教师也收获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其次,努力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因为声乐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要求师生双方在思维方式上要处于一种相近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回答如何挑选学生的提问时曾说:“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学生对我的路子,于是我就选择他。”其所说的“对路子”,就是指的'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声乐技巧,更要学习教师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相一致,并逐渐形成一种默契,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积极而坦诚的交流,对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状况有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继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才能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因此学生要正视自己、正视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教师也会因为这样,感受到被学生信任的愉悦,加深师生间的情谊。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层出不穷的,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其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师生之间的接触尤为紧密,更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推动教学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相信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一定能够因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获得更大的提高。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六
谈到民族声乐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一些文献中有记载民族声乐的相关信息,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了解,这就造成我们对远古时期的民族声乐的了解少之又少。迄今为止,我们了解的最古老的声乐表演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唱”。隋唐之前,中国的民族声乐只存在于宫廷之中。宋代之后,在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出现了“瓦市”“勾栏”等娱乐活动,以及其后的各种“戏楼”“茶馆”的兴盛,是中国戏曲真正的摇篮。
二、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联系
(一)传统戏曲的特点与民族声乐的含义。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之处,第一,戏曲的表演形式是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在体现共性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第二,传统戏曲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现现实生活,这些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第三,中国传统戏曲主要是通过“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例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羽等。
民族声乐则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征,给人们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演唱形式。民族声乐与戏曲、民歌、说唱的表演不同,它是继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同时,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和歌唱理论,从而形成的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传统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联系。
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融合了民族乐曲,而且还融合了宗教音乐、宫调等艺术表演形式,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久盛不衰,保持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越来越喜爱,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和扩展。从而拥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一样的文化特色,民族声乐吸收了传统戏曲的优秀成分,用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换、丰富的演唱技法等,不仅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同时也使传统戏曲本身得到了更好发展。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同时还借鉴西方的声乐美学和声乐演唱技巧。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传统戏曲元素体现在民族声乐中。
对戏曲演唱者来说,一般要求比较严格,通常演唱需要秉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戏曲大多来自民间,其中有很多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演唱者引用诗词歌赋,通过说唱等形式表现出来。民族声乐借助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通过声调在字与字之间的改变及抑扬顿挫的表达,将歌曲蕴含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声调和气息在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中也十分重要,好的声调和适合的气息,可以很好地将演唱效果表现出来。演唱中国传统戏曲时,演唱者的呼吸方式主要是丹田运气,可以运用丹田的呼气方式来调整演唱气息,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效果,从而带动观众、感染观众。
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合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声音等动作,完美体现了韵律美与声音美,民族声乐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经验和演唱技巧,从而发展完善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冯晓玲.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7,(13):75.
[3]闫晓宇.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传统戏曲元素略谈[j].音乐论坛,2015,(16):39.
[4]肖娜.中华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融合[j].音乐论坛,2015,(16):38.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七
(一)深刻理解音乐和语言的内在关系
声乐是指由人发出的含有语言的音乐,在歌曲演奏中语言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声乐的基础,而音乐是声乐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声乐语言的关键部分。有关语言和音乐的关系,在我国古典论著里就有介绍,历朝历代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些着重于语言,有的偏向于音乐。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明确介绍了语言和音乐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时必须寻求到语言和音乐的平衡,并将它们紧密的结合。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演奏时会经常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只注重语言表达而过分咬字,忽略了对音乐旋律的体现,这种情况会让人们感觉是在说歌,缺乏优美的旋律情感。其二,过分强调音乐旋律,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这样会形成吐字不清的情况,让听众听不懂歌词。这两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结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强调语言咬字,忽视音乐旋律的运用,就成了有词无声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义。相反的,若忽视语言咬字,只追求对音乐旋律的完美应用,将会使欣赏者听不懂辞意,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淮海学院音乐专业的表演课上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欣赏学生的歌唱表演时,只听到了音乐的旋律声,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听不出任何涵义。另外一些学生在表演时,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来背课文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表达。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赏者的反感情绪。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音乐是本质,语言是基础。歌唱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歌唱时合理应用声乐语言,努力做到音乐和语言的紧密结合,在音乐中体现着语言、在语言中夹杂着音乐。
(二)合理应用声乐语言来达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演唱的高级境界,它既是听众对演奏的审美要求,又是理论界对声乐发展的总结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圆”的整体意义,也不可能都能达到理想的标准,想要完美的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更多的训练。字正和腔圆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涵义,他们的完美结合才是声乐语言的追求目标。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须产生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具体是指腔体在呼吸的支持下进行调整,再产生进胸腔、头腔和口腔的共鸣,以此发出立体化声音,达到腔圆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语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词唱清、唱准。声乐就是指声音、音乐和语言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歌唱中把语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汉字的发音和结构。
二、声乐教学中声乐语言的运用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是具体和实践的'结合。声乐老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按照科学的规律训练,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高级境界。一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声乐语言的正确掌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指导规律。当音乐专业的学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声乐作品时,老师应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去训练。
(一)朗诵歌词,理解词意
朗诵歌词,一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唱歌表演时能更好的表现歌曲内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让学生的气息自控力得到加强,气息的合理调节、正确运用是声乐表演的关键,对学生气息的强化训练还可以让气与声得到完美的统一;其三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全面的朗诵歌词,来提高学生对歌词中咬字和发音的准确度。来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二)指引着学生带着韵进行高音朗诵
带着韵高音朗诵是指,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要把握住词的正确韵脚,让韵脚的发声得到加强。在歌唱表演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歌词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对于歌词的归韵和收音确是语言表现中至关重要的技巧,这样可以使演奏中的语势得到强化。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字正腔圆都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作品中的每个词都有它特别的韵脚。对于声乐作品而言,体现词中长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学生应熟练掌握歌词中的字韵,牢记归韵的特点。从而演奏出更好的声乐作品。
(三)引导学生跟着旋律朗诵歌词
构成汉语语言的三要素是专用调、声母和韵母,而构成旋律的要素则是节奏和音高。旋律来源于语言音调。所以,唱歌音调和语言音调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吟诵音调受语言音调感染着,而歌唱音调又受吟诵音调感染着。语言的出现早于旋律,是含有节奏的语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调较为接近,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掌握好语言音调和旋律之间的相似点,有韵律对歌词进行大声朗诵,可以解决演奏中的发音不清问题。这是因为影响着旋律的是吟诵音调,在声乐的练习中越是大声朗诵,越能发出标准的发音,因此学生练习的越认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和语言的本质关系,使其全面了解声乐语言并能科学的运用声乐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贤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八
一、作品分析
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是描写当少女得知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有了回应之后的惊讶之情。没有前奏,面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惊喜,甚至来不及思考,是最真实的第一反应。这首歌曲是c小调。第一部分没有前奏,像说话一样的旋律仿佛主人翁急切地想要表达她的惊讶,不明白也不敢想象,梦中心爱的人同样倾心于她。“f”的力度,以弱音起,更加强调了重音。配合重音上的歌词“kann’s”“hat”,它以字母“k”和“h”开头,都是喷口音,而原音“a”是开口音,语音上来讲是往外放的单词。舒曼在此使用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好地突出了惊讶的语气。钢琴伴奏四分音符的柱形和弦以跳音形式出现,加上休止符,短暂而急促,这种节奏像极了因为紧张激动而上下起伏的呼吸和砰砰的心跳声,表现少女激动的心情。17小节起,标注为“稍慢”,强弱也变成了“p”,从谱面上看,主旋律的节奏变化不大,钢琴伴奏部分虽然还是柱形和弦,但是节奏发生了变化,17-35小节由短暂的跳音变成了多连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表示歌曲进入了第二部分,依然保持难以置信的情绪,开始回忆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一切如同美梦一般。描述性的语气,但是带有一丝丝甜蜜。最后第一部分的动机再次出现,一段间奏之后,又一次重复出现,巧妙地表现不明白不理解的情绪一直萦绕心头。
二、演唱版本比较
女主人翁知道了自己心爱的人原来喜欢的是自己,三位歌唱家唱得充满了激情,极富生命力,表现了欣喜若狂,难以置信,心跳加速的情绪。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是德国二十世纪后半页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音色纯净婉转,声音的控制能力极强,尤其擅长对德奥艺术歌曲的表现。她在演唱第一部分时,用很轻声的跳音演唱,配合钢琴伴奏的和旋,表现了疑惑不解的情绪。第二部分,前两句几乎是念出的歌词。从26到35小节,她做了渐强的处理,速度稍稍渐快了一些,情绪也逐渐激动,似乎是仍然难以相信自己已经实现的梦。37-41小节这句歌词大意是“啊!就让我死在梦里”一个音对应的'歌词是一个语气词“o”,她演唱这个音时吐了很多气,故意用微微抖动的声音演唱。40-41小节有一个纯四度的下行,她使用了滑音,这些处理都体现了害羞、难为情和欣喜的情绪,其实不是真的想要死,而是想要再次在梦中见到他。54小节至最后,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用音量偏弱的相对平静的语气表现前句。有些像自言自语、含糊不清的喃喃低语,一段钢琴伴奏之后,同样的歌词,音区却整体提高,强调了这种情绪,最后一个音自由延长,体现对那个美梦的无限向往。伊丽莎白舒曼伊丽莎白舒曼版本时期处于单声道时期,而她纤细明亮的音色在这种录音环境下是比较吃亏的。第二部分的演唱做了稍稍不同的处理,前一两句为了突出说话的语气,有的音她甚至没有唱那个音,而是直接用说话说出来。而在这一部分的末尾处,她的情绪提前进入了下一部分,在这一句还没有结束时,演唱到最后一个音使用跳音,本来抒情的情绪,提前转换成了惊讶。紧接着53小节这一句开始之前,谱例伊丽莎白舒曼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吸气,见谱例:好像吃惊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正好呼应了这一段的情节,还是无法相信心上人喜欢的人居然是自己。
杰西诺曼杰西诺曼音色浑厚宽阔、气息控制力很强,21-25小节这一句其实是引用了男主人翁说的话“我永远属于你”,演唱时故意压低了声音,用很粗的声音演唱,似乎在调皮地故意模仿他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随后再转换成自己的角色。29-37小节,重复着“绝对没有这种事”这句歌词,但杰西诺曼在演唱时,第二句强调的语气更重,再次表示难以置信。虽然嘴里唱着“就让我在梦里死去,就让我在他怀里死去”,但其实心里却是高兴的甜蜜的。再现部分的表现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间奏之后的这一段,她放慢了速度轻声的演唱,深深的疑问在她心头萦绕。以舒曼的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为例,通过对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声乐艺术家的录音版本进行仔细分析与比较,不但可以一定程度地学习她们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更主要是借鉴她们处理作品的方式,学习其技术、步骤和能力,并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概念和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黄琳华.古典之门音乐丛书―舒曼[].东方出版社,.
[2]莫尼卡施蒂克曼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克拉拉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