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的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汇总12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一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许多幼儿都玩过小猫钓鱼的磁性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对磁铁的特性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没有形成知识的建构。大班幼儿求知欲增强,磁性玩具产生的有趣现象强烈的吸引着幼儿,他们想要探知究竟。
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神奇的磁铁这一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此活动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爱学好问,他们喜欢动手尝试,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我确立了三个活动目标,分别是:
1、认知: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动作技能:学会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在自主探索中萌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1、活动重点:了解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2、活动难点:尝试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并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说教法:
(1)观察法: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观察与个别指导 ,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
(2)游戏法: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钓鱼游戏、磁铁开火车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耍中掌握磁铁的特性。
(3)启发引导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帮助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说学法
(1)小组合作法:让幼儿进行分组实验,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其合作互助的良好情感。
(2)体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幼儿对磁铁特性的认知。
1、教具:小鱼卡片、回形针、自制鱼竿、小熊手偶、胸卡、大小磁铁若干。
2、学具:积木、螺丝钉、雪花片、布条、纸片、硬币、毛线、玻璃球等操作物品。
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导入——展开——结束。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通过钓鱼游戏,引导幼儿明白磁铁可以钓到鱼,是因为小鱼身上有回形针。
2、展开环节,主要是在操作中感知磁铁的特性。
(1)我帮磁铁找朋友
(2)移动的硬币
(3)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3、结束
教师总结后以游戏形式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幼儿对磁铁的特性用途的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二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转动现象无所不在,比如说家里的电风扇、马路上汽车的车轮、小朋友玩的小风车、呼拉圈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小朋友的游戏带来了乐趣。《指南》科学目标中提出4—5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围绕这个目标,我设计了本次的科学活动《转起来》。
《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地试一试,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发现转动这一有趣的现象,感受让物品转动起来的多种方法,从中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为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顺利开展探索活动获得丰富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雨伞、呼啦圈、风车、皮球、长短不同的纸棒、废弃的光盘、橡皮泥盒子、饮料瓶、陀螺、小手铃、拨浪鼓等。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当中有孔的雪花片、光盘、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卡片、纸杯、小奶瓶、小塑料桶中盛半桶水、手绢、筷子、绳子、短纸棒、绳子等。
3、游戏音乐、课件。
这些准备使幼儿理解了转动,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到多种形式的让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为突破活动的难点打好了基础。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游戏:迷迷转
幼儿听音乐自由转动,音乐停止时,做出不同的动作造型,感知自身的转动,引出活动的主题。
中班幼儿受知识经验所限,有时会将“转动”与“滚动”相混淆。这个游戏是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感受、理解“转动”,将幼儿自然的引入到转动的探究上来。
2、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老师今天带来了好多的物品,他们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有些材料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请个别的幼儿演示。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通过交流,幼儿之间相互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对转动的理解。
(4)总结探索方法,引导幼儿感知转动和“力”有关。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感受到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的多样性,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为下一个环节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所以,在这里巧妙地通过吹风车,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
3、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合作转动起来。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的挑战。
(1)交代任务。
请你帮助物品找到他的好朋友,让他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当幼儿只将绳子用来穿物品时,引导幼儿想一想绳子除了用来穿还可以怎样,让幼儿发现,原来也可以将物品捆起来转动;插在卡片中间做成陀螺时,引导他使用不同的形状,感受陀螺转动起来的乐趣;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已经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在这里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当教师发现幼儿有与众不同的方法时,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分享经验。
四、播放课件,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这一次活动,幼儿已经对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时对幼儿提出问题,请小朋友回去仔细观察看看哪些物品还可以转动,他是怎样转动的,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帮助,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探索的欲望。
总之,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一个好的科学活动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希望我们大家继续共同努力。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
1、教材内容分析:
《小水滴旅行》这节课是以故事的形式把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制作成课件,讲述出来。故事篇幅短小,融知识、教育、审美与娱乐为一体,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可表演性强,整个教学活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创造了一种集音乐、动画、图象为一体的动态学环境。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较大,有独立的思考、认知和想象的能力,思维也比较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的想法,通过故事的欣赏、表演、游戏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3、目标定位。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具体目标是(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变化过程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4、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利用课件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并且让幼儿通过自身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水滴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5、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水滴头饰,场地上一个大圆圈
3、绘画工具
本次活动,我采用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根据活动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说结合法,“视”是引导幼儿去看。“听”是教师的语言启发。“说”是幼儿自己说。
视听说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表演法,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加上教师适当的赏识,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操作法,根据课件提示及自身的表演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多种感观参与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画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含量增加,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此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看看,玩玩的氛围中去学习给幼儿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二个环节,我安排的是观看课件,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变化过程。因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如靠老师的讲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给幼儿的也是听觉上的效果,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愿望。
然后我按故事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我针对每个问题选择手动演播方式,让幼儿先听一下每个问题前的故事内容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
1、手动演播[1,2,3]提出第一个问题: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的怎么样?
2、手动演播[4,5]提出第二个问题:小水滴飞到很高的地方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都有进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部分幼儿可能表现的不是很到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让表现突出的幼儿表演,其余幼儿模仿,采用模仿表演法。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四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蔬菜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来。蔬菜的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营养对人身体的好处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观察、讨论、猜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特性的同时, 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营养,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
活动难点: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明确蔬菜好吃有营养,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准备。
(1)学具准备:胡萝卜、番茄、白菜、土豆等实物若干、蔬菜图片数量与幼儿相等。
(2)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利用"大头儿子"这个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2、课件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幼儿对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观察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四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蔬菜图片找朋友,同时加入《找朋友》的音乐,让幼儿边唱边找,共同体验分类的快乐。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对蔬菜进行分类,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进行分类。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利用了轻松、活泼的音乐《找朋友》,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导幼儿体验蔬菜分类的快乐。
设置情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情境创设)(课件演示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最喜欢的大头儿子和蔬菜宝宝来做客,引起幼儿兴趣。
1、大头儿子带着一群蔬菜宝宝来做客了。(ppt)
3、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长图,知道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ppt)
以上我为幼儿创设了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特征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五
一、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目标,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为了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活动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作为重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幼儿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将这方面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几种教法,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我采用了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观察、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等学法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部分:
我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得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活动开展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首先采用了启发提问的方法,问小朋友们什么地方有空气。然后出示气球,让幼儿猜想是谁住在气球里。然后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身体里的空气,如对这手吹气,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说这些做了这些动作的感受,幼儿还可以把粉笔头放在盛水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其次,我采用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法,为小朋友们变了一个魔术,倒不出来的水。在这个实验中,我还用到了比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先在一个透明的空杯子里装水,水未满,然后盖上纸片,将水杯倒立起来,让幼儿观察,然后在杯子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将玻璃杯倒立,让幼儿观察水有没有倒出来。通过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最后,我将蜡烛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让幼儿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之间交流讨论,然后在自己动手操作,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3、结束部分:幼儿交流讨论实验的结果,说说空气的特征及其作用。
七、说活动延伸
针对本次活动的延伸,我让幼儿探索风和水有些什么奥秘,让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刚刚我组织的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七
一、说目标:
本活动既有认知能力的培养,又有情感和动作能力的培养,我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如下: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2、在操作和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3、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这些目标都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操作与探索,体验活动的乐趣;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爱家乡的情感”的精神。
二、说教材:
永春被誉为“柑桔之乡”,芦柑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所喜爱的,然而小朋友虽然喜欢吃芦柑,但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等还不太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芦柑是永春的特产。所以,有必要加深小朋友对芦柑的特征、用途的了解,激发其爱家乡的情感。升入中班后,我班孩子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活动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且探索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科学活动――永春芦柑。
活动前我带小朋友到芦柑园参观芦柑的采摘、分果及包装芦柑的过程,了解公分卡的使用方法感受果农劳动的艰辛。其次,还带小朋友参观逢源饮料厂工人制作芦柑汁的过程,了解榨汁机的使用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芦柑的明显特征,知道它是永春的特产,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难点是幼儿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主要是依据《纲要》中的科学目标而制订的。
三、说教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幼儿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教学法。此教法运用于活动的全过程,我围绕目标和内容先设置“芦柑园”的情景,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这个情境中对芦柑进行观察与探索;然后设置包装厂、饮料厂、设计室、陈皮加工厂等情境,让他们在这些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大胆操作、探索,积极思维。
2、逐步分解法。观察是认识各种事物的门户,是学习和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性,运用逐步分解法可让幼儿学习正确观察、探索事物的顺序。因此,我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逐步引导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培养感知能力,从而由外到内感知芦柑的特征,了解其用途,这就是本活动的重点。
3、操作教学法。此教法主要运用在“分组活动”中,让小朋友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操作和探索,这也就是本活动的难点,所以在这个操作环节中我所投放的材料有层次之分,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如:“包装厂”提供公分卡、包装袋、大透明胶、芦柑箱等让小朋友包装芦柑;“陈皮加工厂”提供塑料刀、砧板、芦柑皮等材料让小朋友制作陈皮,这两组的操作材料较简单又容易操作,适用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芦柑饮料厂”提供榨汁机、干净的杯子、筷子和瓶子等材料让小朋友探索芦柑汁的制作方法,从而发现用哪种方法制作的果汁更快,更简便;“小小设计室”提供油画棒、图画纸、浆糊、筷子、毛线等材料让小朋友设计芦柑的商标和利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这两组的操作材料有一定的难度,适用于能力强的幼儿。因此,在“分组活动”这个环节中我要给能力弱的幼儿以具体的帮助指导。
4、游戏法。由于中班的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的角色进行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小朋友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操作、探索活动,并通过孩子的操作、探索来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四、说学法:
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通过摘一摘、数一数、排一排、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观察、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芦柑的认识。
2、尝试法:蒙台梭利认为,“不动手做的孩子是不会知道如何去做的。”因此在分组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商量、合作并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发现、创造的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进行,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感知探究――操作探索——交流分享——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孩子创设了“芦柑园”的情境,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并运用激欲式设问,“芦柑丰收了,请小朋友当果农到芦柑园摘芦柑,好吗?”的问话,唤起孩子活动的激情,引发孩子观察芦柑的兴趣。
(二)感知探究。(采柑活动)
我设计“采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我先让小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自选篮子或推车,快乐地到“芦柑园”摘芦柑;接着让孩子们摘数一数自己摘的芦柑的数量,并鼓励孩子将采下的芦柑,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逐步分解法,逐步引导幼儿通过看、摸、闻、尝等多种感官,从外到内了解芦柑的特征和用途,并丰富有关的词汇(如:橙黄、扁圆、一瓣又一瓣)。最后,通过集中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探究结果,从而加深孩子参芦柑的认识。
(三)操作探索。(分组活动)
小朋友在感知芦柑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想要进一步探究芦柑的用途。因此,我就立足于幼儿的自我服务领域,为孩子创设体验成功的多种机会-------分组活动,让小朋友扮演包装工包装芦柑;扮演设计师设计芦柑的商标并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扮演饮料厂、陈皮加工厂的工人制作芦柑饮料和陈皮。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难点,在分组活动前我言简意赅地向孩子交待清楚任务和要求。活动时我做好活动的支持者和孩子探索的指导者,重点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制作芦柑饮料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或用芦柑皮进行创造活动;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巩固切芦柑皮及包装芦柑的技能。
(四)交流分享。(分享活动)
近几年来,从我园的省级教研课题《幼儿自我服务中的成功体验探究》到现在的《幼儿交流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探究》的不断延伸与拓展,我们都有目的地将“成功体验”有机渗透到所组织的活动中,这也是贯彻《纲要》的精神所在。因此,我设计了“分享活动”这一环节,让小朋友在分组活动后进行集中交流,再现其探索过程,从而感受成功体验。在小朋友交流了操作经验以后,我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与人分享,我请他们与小班幼儿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芦柑汁或芦柑;并将打包的芦柑送到敬老院,激发孩子尊老爱幼的情感。
(五)活动延伸:
为了让小朋友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艰辛,我设计了此延伸活动:指导孩子将芦柑皮凉、晒,并将晒干的皮送到制药厂。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八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针对幼儿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
目标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中的影子产生的原因: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
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玩过踩影子游戏。
物质方面的准备:
1.投影仪,操作音乐。
2.故事背景,小鸟玩具,立体实物若干。
3.手电筒、操作材料每人1份。
四.说教法
学法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游戏法。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2.探索教学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操作记录法。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4.观察比较法。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对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
过程根据《纲要》有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精神和建构主意的相关理论,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结合手影游戏,讲述故事《小孔雀》(打开投影仪,出示故事背景,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手影演示)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丽的孔雀在草地上玩。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走过来,孔雀说:”小兔子你好啊!你来干什么呀?“小兔子说:”孔雀姐姐你好,我是来锻炼身体的。“说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远了。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孔雀说:”小鸟你好,你来干什么呀?“小鸟说:”孔雀你好,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呀。“说完就飞远了。孔雀想,对呀,我也要和小动物们一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锻炼锻炼身体。(可不说)
2.幼儿自主玩影子游戏,感受影子的乐趣。
让幼儿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种身体姿态的影子游戏,从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这里教师不作小结,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重难点)
1.幼儿操作观察,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光照出来的影子,然后关掉手电筒,再看看有没有影子了。
2.交流小结。
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三)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重难点)
1.观察比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已经玩过影子游戏,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能产生影子,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来照一照物体,看看它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结合操作材料,记录操作结果。
出示操作卡。”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块积木,手电筒从左边,右边,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照,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把正确的一种圈出来,如果不太清楚还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记录。
(这个小环节,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记录,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后记录。)(当然,这个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幼儿操作后的讲述不明确,对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发现不敏锐,我准备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全体幼儿再次操作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卡。)3.交流、判断,验证操作结果。
这个小环节中,对于幼儿有争议的地方我将单独拿出来在集体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验证。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演示《跳舞的小鸟》,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让小鸟的影子舞动起来,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去尝试并探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的思维却永无止境。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九
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小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本次活动以动植物为地球做清洁为切入点,激发幼儿也来清洁地球垃圾。选取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垃圾,并探究怎样对废旧物进行分类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探究动植物清洁地球的特殊本领,感知
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2、 尝试为垃圾分类,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能对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进行分类。
难点:在对废旧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能分辨哪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二、 说教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已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幼儿是未来的主人,抓好幼儿时期的环保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废旧物分类的操作,了解哪些是可以循环再用,哪些是有害的,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 说教法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提问题,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以设置情境、游戏、及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贯穿整个活动。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课题中。幼儿在分类游戏中,玩中学,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这说明操作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在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要注意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中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家园”与“我和你”的歌曲,为幼儿创设美丽地球、幸福家园的情境,幼儿在美好、祥和的氛围中,进入到课题中。
(二)、探究环节: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探究、交流、猜想地球污染的原因;探知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激发清洁地球的愿望。
废菜叶,不能再利用,属于其它垃圾,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四)结束环节:请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怎样做来保护地球。启发幼儿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并与幼儿共同去收垃圾,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环节:请幼儿收集、设计环保标志、环保宣传画,为环保卫士作品展做准备。
五、说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究、感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知道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并学会简单地为垃圾分类,知道有些废旧物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在活动前,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地球污染的资料图片,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会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但是,环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环保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环保意识培养与环保行动一起成长,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十
观摩了中班科学活动《谁射的远》,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史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和谐愉快,体现主动性。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幼儿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幼儿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二、操作材料有层次,体现有效性。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个瓶子,一个是戳了一个洞,一个戳了两个洞(上、下),正是通过两次在水中“玩”不同的两个瓶子,幼儿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见的关系。通过在水中反复摆弄瓶子的实验过程,让幼儿主动建构了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层次性,更难得的是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瓶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得,体现了材料的低成本高效益。在活动中,教师还为每位幼儿提供了小毛巾,供孩子们玩水后擦拭,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保教并重的教育观。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
三、环节紧凑、有序,体现递度性
整个活动围绕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开展教学活动,从第一操作教师请幼儿观察瓶子上一个洞喷射水柱的情况——第二次操作,瓶子上有两个洞(一个上,一个下)哪个喷的远?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以往教师问幼儿答的问题模式,采用了幼儿问幼儿答的新型的问题模式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幼儿在解决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度更好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益。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活动中也存在几处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科学活动相比与其他学科,它相对而言比较严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同,教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在实验中教师并没有强调应把水灌满、把瓶子拿直等要求,导致有些孩子没法得出实验结果。
二、在幼儿得出不同的两个结论时,教师没能及时根据现场的教学需要增加一次实验,以便验证幼儿的不同操作结果,如果这是教师能临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更能反映教师的睿智,效果更佳。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十一
小狗是幼儿生活中常见且较喜欢的动物,基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这样一次活动,让幼儿在看一看和说一说的过程中去认识不同种类的小狗,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从而激起幼儿和小狗做朋友的愿望。虽然幼儿对小狗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比如小狗对人类的帮助以及如何保护小狗方面幼儿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经验,需要在集体活动中去学习去探究,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
萌发爱护小狗的情感。
2.知道狗是人类的朋友。了解小狗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活动重点: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学习照顾小狗的方法。
活动难点:知道狗是人类的朋友。
活动准备:小狗图片,与小狗有关的视频
二、说教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
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依据以上理念我在本次活动中运用了激趣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激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开始我为幼儿播放小狗的叫声,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在叫,简单自然的将幼儿带入活动中去。
多媒体教学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进行科学学习。所以在认识小狗的外形特征时运用多媒体为幼儿呈现小狗的图片,让幼儿按顺序观察继而提问让幼儿讲述小狗的外形特征。在了解小狗对人类的帮助环节引导幼儿观看视频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的形式中多方位的了解小狗。
三、说学法
感知体验法: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感官是记忆最可靠的仆役。”为了让幼儿很自然的了解小狗,活动中幼儿借助直观的图片和形象的视频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小狗习性和价值的认知。
交流讨论法:陈鹤琴“活教育”的原则倡导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了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设置了多个开放性问题如:“小狗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小狗?”从而调动幼儿探究欲望,让孩子们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形成共识。
四、说教学流程
(一)模仿动物导入课题
为幼儿播放小狗的叫声并提问:“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在叫?”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直接播放小狗叫声能很快的激发幼儿的参与并很快切入主题。
(二)观看图片认知特征纲要中指出:“教师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所以在活动中我及时为幼儿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从上到下观察:“看一看小狗的耳朵长得什么样?嘴巴是怎样的?小狗有几条腿?小狗的尾巴是怎样的?”
接下来请幼儿欣赏各种不同种类的小狗。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很好的完成了目标3中的要求。
,看一看猜一猜这些狗在帮助人们做什么事情。最后小结:狗的本领真大,它们有的能帮助我们看门,有的能帮助猎人打猎,有的能放羊,有的能表演杂技,有的能帮助警察救人。它们真是我们人类的好帮手。纲要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本环节中我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再以视频的形式为幼儿填充,这样更能增进师幼间的互动。从而让幼儿对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而激起对小狗更加喜爱的情感,知道了为什么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实现了目标2中的要求。
(四)讨论交流情感培养在了解了狗对人类的贡献之后,教师提问:“狗能帮助我们做那么多的事情,你们喜欢它吗?狗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呢?”幼儿间展开了讨论,最后由教师出示爱心卡记录保护小狗的方法。
(五)启发幼儿去寻找更多保护动物的方法
五、说活动延伸
通过本次集体活动,幼儿对小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将鼓励幼儿用行动去爱护流浪的小狗,并邀请家长积极的帮助。
科学活动的说课稿篇十二
纸杯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安全、轻便、易取,孩子们很喜欢用它来玩各种游戏,如:投掷飞盘、打电话、做纸杯玩偶等。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我进行了挖掘和巧妙构思,将纸杯和纸板结合起来,以“叠杯塔”为新视角,让孩子体验叠杯塔游戏的好奇、惊喜和挑战。
如何让杯子稳稳地放置在纸板上,一层层往上叠而不坍塌?如何叠出不同规律、不同造型的杯塔?透过这小小的纸杯,不仅引发了孩子对这一活动的兴趣,也萌发了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的心理。在活动中,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大胆尝试、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操作记录,生动地感受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活动的快乐和趣味。
根据幼儿的己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了以下目标:
1、尝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
2、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学习记录。
3、敢于实践操作,体验合作闯关获得成功的乐趣。
其中第一条目标为重点目标,这是叠杯塔的基本方法,从中也让孩子初步感知怎样保持物体的平衡。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单纯的叠高并不能满足他们喜欢自我挑战、喜欢求异的心理,因此我将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进行记录作为难点加以实施,给孩子更多合作、创新、挑战的空间,提升合作、创新能力。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人手10只纸杯(同时在每组上再多放一些杯子)纸板若干、记录纸若干(画出记录纸)、笔。
2、经验准备:会用积木搭得又高又稳,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3、空间准备:活动前将桌子两两并放在一起,幼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这两个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以“登高塔”情境贯穿始终,灵活采用了情境创设法、交流讨论法、视听结合法、演示讲解法等教法;同时突出主体,给幼儿多次实践探索的机会,层层递进,运用操作探索法、多感官参与法、观察记录法等学法。这些教法和学法起到了优化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达成预设目标,我设计了4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登塔闯关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闯关登高塔”的游戏情境,这一直观、生动的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和叠杯塔的学习内容相融合,比较自然、贴切。
1、提问导入
我先让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高塔是什么样的?接着用课件展示今天的高塔: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去登的高塔,想不想登上去?咦,这里的门关得紧紧的,怎么上去呢?我们来听一听吧(播放录音)。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更激发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在明白了第一关的任务后,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叠杯塔。
2、初步尝试叠杯塔
在孩子们初步尝试后,进行讨论交流:你的杯塔是怎么叠的?叠了几层?你们在往上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或者困难?有什么好方法不让它倒掉?幼儿交流后,我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孩子们边看课件的演示,边听我的讲解,直观、形象地知道了如何在一层上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杯子。之后,我又充分给予孩子操作的机会:这些方法都会了吗?学会了这些方法,我们第一关就成功了!我们一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叠一叠吧。
可见,在闯第一关的游戏中,多媒体课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叠杯塔的方法。直观形象的课件呈现出清晰的方法,变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了活动重点。
我也给予了孩子充分探索操作的机会: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叠杯塔,再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怎样让杯塔不倒,结合课件的说明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叠杯塔方法,接着又给幼儿尝试的机会,用正确的方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进一步巩固叠杯塔的方法。
(二)探索有规律的叠杯塔,并记录
随着课件的演示,我们来到了第二关(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完成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仔细听好哦:请你有规律地叠杯塔,还要把它画下来,写上层数。)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对规律有一定的经验,我先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是有规律的叠,在他们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有规律的叠杯塔。同时,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引导幼儿明白记录表的要求和记录的方法,可以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杯子,圆圈、长方形、或者其他图案,用横线表示纸板。我们在数层数的时候是数杯子。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设计了2行空格,也是为了体现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能力较强的幼儿会找出不止一种规律来叠杯塔。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孩子们在一个集声、像、色、意于一体的闯关情境中,操作积极性很高。幼儿有规律叠杯塔,在他们叠的过程中,我随时抓拍了一些孩子们叠的杯塔,并及时展示给孩子们看,直观的画面使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有规律的叠,哪些不是有规律的叠。接着个别孩子拿着操作纸上前交流自己的操作成果。随后,我演示各种规律汇总的课件,这张汇总课件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将本次活动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整体呈现了出来。
(三)两人合作叠杯塔
两人合作叠出了有规律的杯塔,顺利闯完了三关,在欢快的音乐中,我带领幼儿参观同伴叠的高塔,幼儿始终沉浸在闯关游戏带来的乐趣中,首尾呼应,体现了活动的整体性,同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在本次活动中,清晰、明了的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孩子们清晰、形象地掌握了如何叠又高又稳的杯塔和有规律的杯塔,并记录。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孩子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从而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