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学佛的心得(通用15篇)
偶尔的放松和调整,对于迈向成功是必要的。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做到简明扼要。如果你正在写作或是需要一些灵感,以下是一些精选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学佛的心得篇一
佛法讲究念经、诵经、诵佛号以及读经,通过这些方式来陶冶自己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对于我来说,学佛是为了寻求内心的慰藉,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和挫折时,能够借助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第二段:修身养性
学佛之路上,我深刻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义。通过学佛,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修行和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慈悲。除此之外,学佛也帮助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自律,端正品行。
第三段:平和对待一切
学佛过程中,我逐渐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一切。佛法让我明白,人生充满着无常和变幻,我们无法控制事物的发展,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通过深入学习佛陀的教诲,我逐渐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学会了宽容和接纳,让自己能够对人和事保持平和的态度。
第四段:悲心行善
学佛的过程中,慈悲与善行成为了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佛法中所讲的慈悲为怀、行善为本,使我深刻体悟到只有付出和关爱他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因此,我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人们,奉行慈悲与善行,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五段:悟道修行的路
学佛的路上,我不断悟道修行,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人。佛法教导我们修行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志、正念、正定以及正修,我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和修行能力。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也深刻领悟到内在的觉醒和解脱,并不断用心去践行佛法的教义,以期能够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总结:
在个人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修身养性、平和对待一切、悲心行善,并向着悟道修行的目标不断努力。佛法给予我内心的平安与慰藉,让我在生活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通过学佛,我也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学佛的心得篇二
佛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和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很多人都追寻真理和宁静,选择学习佛教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也是其中之一,通过学习佛教,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领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佛学心得体会方面的五个重要方面,包括人生目的、培养慈悲心、修行禅定、消除贪嗔痴、以及修持忍辱守道。
首先,学佛让我明确了人生的目的。佛教教导我们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超越世俗的欲望和纠葛。学佛的过程开启了我的心灵,让我逐渐认识到我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们。佛陀教导我们要追求解脱和智慧,通过正知、孝顺和善良的行为来积累善业。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从物质上的满足转移到灵性上的成长时,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价值和自身的使命。
其次,学习佛教帮助我培养慈悲心。佛教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心存慈悲和宽容,无论他们是谁或者他们的行为如何。通过学佛,我学会了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学会了关心他人的痛苦和需要。这种慈悲心温柔地触动着我的心灵,使我对他人更加关怀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力去帮助他人,并从心底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快乐。
第三,修行禅定是学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禅修让我能够静下来、冷静观察并提高专注力。通过冥想,我得以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禅修使我能够舍去杂念,获得内心宁静的平和感。在禅修中,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绪,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消除贪嗔痴是学佛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佛教教导我们摆脱贪欲、愤怒和无明的困扰。通过学佛,我学到了如何观察自己的欲望,了解它们对我的影响,并逐渐摆脱它们的束缚。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保持心中的平和与善良。这让我体验到更加轻松和谐的生活,并让我与他人建立了更加深入和谐的关系。
最后,佛教教导我们修持忍辱守道。忍辱是一种对他人行为不快,却能保持宽容和平和心态的美德。学佛教我明白了忍耐和理解的重要性。我学会了不要被他人的行为所困扰,而是培养自己内心的坚定和慈悲。通过修持忍辱守道,我获得了更多内心的和平和喜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决了各种矛盾和挑战。
综上所述,学佛学心得体会是一个深入的、培养内心和灵性的过程。通过深入学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我获得了宝贵的领悟。学佛让我明确了人生的目的,培养慈悲心,修行禅定,消除贪嗔痴,以及修持忍辱守道。这些体验和觉悟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平和、坚定和宽容,给予我内心的和平和真正的幸福感。我将继续努力在学佛的道路上前行,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学佛的心得篇三
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它以智慧、和平和慈悲为核心理念,吸引了无数人投身于这个信仰体系。我也是其中之一,在学习和实践佛教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我对佛教的初识、佛法对我的启迪、修行的实践方法、修行过程的困难与收获以及对佛教信仰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首先,对佛教的初识让我深感其内涵的广阔和智慧的博大。在通过阅读经典和参加佛教讲座的过程中,我开始了解佛教所倡导的修行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解读。佛教教导我们通过发扬慈悲、智慧和喜舍的精神,实现生活的真正意义。这些观点震撼了我,我开始尝试将佛教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佛法对我的启迪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其重要性。佛教教导我们观照内心,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有痛苦,因为我们都受到欲望、贪念和无明的束缚。通过冥想和观察内心的活动,我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贪婪和无明所带来的痛苦。这种内省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也拥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慈悲心。
修行的实践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佛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诵经、禅修和佛教讲座,我逐渐了解了佛教的核心教诲和修行方法。佛教教导我们要修行慈悲、喜舍、忍辱、破除执着等,这些修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渐渐超越欲望和培养智慧。通过实践,我慢慢体会到禅修带来的内心宁静和观照带来的智慧。
然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过去的习惯和执着使我很难改变。例如,当我面对诱惑时,我常常无法禁止自己贪欲的冲动。在一次特别困难的修行中,我经历了痛苦和困惑,但慢慢地我开始明白佛教所强调的忍辱和破除执着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更加坚定修行的决心,也帮助我清楚看到自己的局限和需改进的地方。
最后,佛教对我信仰的意义超乎想象。通过学习佛教,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并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佛教教导我们以智慧和慈悲来面对世界,帮助众生摆脱痛苦。这个信仰使我对人性和世界充满希望,并注重平等和包容。佛教的智慧引导我在人际关系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快乐。总之,佛教信仰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支柱,给予了我方向和力量。
学佛教的过程让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我相信,只有通过实践和修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的力量。这对我们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和谐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获得真正的内心宁静和幸福。
学佛的心得篇四
学佛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式,也是我们重要的生活之一。学佛除了能够减轻心灵负担,让我们建立健康的心态,还可以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回方向。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更加珍惜生命,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想分享我的学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学佛的初衷
在我最初学佛的时候,我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和寻求心灵安慰的愿望。渐渐地,我发现学佛不仅能带给我一份心灵上的平静,还让我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养生的方法,使我更加自信和坚强。学佛的初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真正投入其中后所得到的内心愉悦和心灵释放。
第三段:学佛的难点与解决方式
尽管学佛的初衷充满善意,但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学佛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我经常遇到思想难以集中的情况,往往天马行空,跑偏了题目,此时我会选择多次重读某一篇经文,反复领会思想,理性分析问题,得到解决。遇到难点,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请教其他人,找到更好的办法。
第四段:学佛带给我的影响
自从我开始学佛以来,我感受到内心愉悦和平静的情感,它让我保持开朗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此外,学佛也让我感觉到世界是更大的同时,也使我变得更加宽容和有耐心。通过学佛,我也更加珍惜生命和每一个瞬间,不经意间,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优雅、善良和有智慧的人。
第五段:结论
无论我们走的是虔诚、坦率、坚定的信仰之路,还是仅仅对于某种学习目的的学习过程,学佛的过程本身都是值得推荐和值得探索的道路。在我看来,学佛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中美好深刻的体验,促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加充实、有意义和充满温暖的人生。让我们在学佛的路上始终保持心灵的清明,用善良和真诚去尝试理解和接纳一切。
学佛的心得篇五
学佛法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学习。从初学者到深入修行者,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我开始学佛法是因为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走出烦恼。刚开始学习很多概念和术语都很陌生,但在学习中,我渐渐体会到佛法的智慧和魅力。所以我坚持不断地学习和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2. 学佛法的思考:了解自我和人生意义
学习佛法让我思考了很多:自己是谁?何去何从?我明白了在自己一生中不断体验的痛苦,其实是自己修建的。然而,佛法也教导我们如何将自己还原成真实的本相,通过行善积德,走上快乐、健康、有益之路。佛法让我认识到我们都是平等和无限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3. 修行的坚持:改变思想和行为
学佛法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靠心的坚持和行的改变。常常听到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其实就是要我们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寻找源头,探究内心的深处,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我来说,我巩固了自己的修养和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这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与幸福。
4. 快乐的秘诀:关爱自己和他人
围绕在佛教理念中心的是关爱自己和他人,这也是升华人生的常道。相较于他人的好处,关爱自己更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它关涉到自尊、自爱和自我意识。通过不断地修行,我学会了更好地释放自我,找到自我的力量,甚至无私地付出,更好地关爱他人。
5. 总结:佛教的解药和同行者
佛教是我成人以来最大的启迪。它夹在人生的升降之间,为我提供了解药,让我能够更好地在人生中找到归属感。我坚信修行将开启内心的神奇之门,并帮助我实现我的人生目标。我也知道,人生旅途必然充满了曲折和波折。我会继续行走在佛教的道路上,并不断地和同行者分享我的体验和感受,希望我们能够为共享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学佛的心得篇六
学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欢迎的信仰,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学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烦恼,还能使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感悟、领悟,下面我将会谈谈这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 唯一的出路是自我超越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烦恼往往来自于自己,而彻底地摆脱烦恼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自我超越。佛教讲究“三无根源”——无我、无性、无相,这后辈子中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么,如何自我超越呢?无他,唯有不断修行,进一步了解自己 internal struggles.
第三段:正确的观念与方法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发现要获得真正的收获,必须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正确的观念是指要将佛法理解为一种哲学思想,既值得敬重,也应在生活中实践。正确的方法是指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佛法中有很多讲究,如修心、禅坐、念佛等,都需要我们耐心、坚持。
第四段: 正确认识生命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无常的,生命的本质是短暂和无常的。所有的产生终将灭尽,所有的相聚终将别离,所有的快乐终将消散。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应该以平等、宽容、佛慈为依归,珍惜当下,不断深入体悟生命中的真谛。
第五段: 淡化功利主义
最后,我在学佛中体会到了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淡化功利主义,不要盲目追求名利,不要被物欲所驱使。因为这些追求都源于人的欲望,只是人生中短暂的一瞬间,而佛法是针对人生所有短暂性的一种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应该放弃令我们困扰的困心,走向一个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在佛教的道路上,没有人会原谅我们的自我放纵,正如我们自己也不会放过自己。如果你有真正的心向了学佛,那么对待佛法这件事情,你的半点功夫都不会嫌多。
结尾:
通过学习佛法,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人生是值得珍视的,我们应该怀着美好的愿望和大爱之心在人生路上前行。只有感恩生命赐予的一切,才能让我们远离痛苦,理解生命的真谛,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拥有幸福而充实的人生。
学佛的心得篇七
学佛是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探寻佛法的奥秘。我也是其中之一,对于学佛,我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学习佛法的初衷
每个人对于学佛的初衷不同,我的初衷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无法找到答案和解决之道,看到许多人通过学佛得到了一些启示和帮助,于是我开始接触佛教。起初只是一些书籍的阅读,逐渐发现佛教中的理念与人生实践有着很多的共通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养成了每日读经、诵经和拜佛的习惯,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平静和宁静。
第二段:学佛收获的点滴
通过学佛,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舒展,变得更加平和,面对生活的种种琐碎,也能保持一颗不忘初心的心态,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同时,我也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包括身体和内心的健康和平安,以及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珍惜现有的所有,让每一天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三段:学佛的坚持和挑战
学佛不只是一时的冲动和兴趣爱好,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坚持和实践。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一些挫折和疑问,此时正道的引领和师父的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对于一些佛理和经典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领悟,也要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实践佛教的种种理念,努力去践行,挑战和洗礼自己的内心。
第四段:学佛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和善良
学佛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习得了一些宽容和包容的品质,对于他人的言行不再急躁和敏感,也慢慢学会了关爱身边的人,包括与我不同的人和事物,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感激和善意,这些品质也使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融洽,更加自信和坚定。
第五段:未来的路上
学佛这条路,已经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让我时刻保持着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一切的事物,从而充实自己的生命,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佛的心得篇八
整整三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不是这本书的语言有多么精彩,也不是这本书的情节有多么动人,而是这本书的浓浓父爱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封封书信,最短的一两百字,最长的七千多字,但是无论长短,每封信中都能透露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与热爱。
当看完这本书时,我感慨颇深,联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我的父亲也是这般慈爱的啊!我与父亲近些年来似乎也如“多年父子成兄弟”般,有过矛盾,但也可谈得来,似乎比以前少了许多隔阂。作为“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其实也诠释了父爱的真理。父爱在此书中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其感情之纯真、质朴,真是令人动容啊!
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吧!
学佛的心得篇九
学佛经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话题。佛经作为佛教的重要经典,具有丰富的智慧和启示,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提升内心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也从最初的好奇开始,逐渐深入研读佛经,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受智慧
佛经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经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佛经的深奥和宏大。佛教以“四大皆空,一切皆空”为根本观念,传达了世界的无常和虚无。这种观念让我对人生的苦、空、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佛经中也强调善念的重要性,教导人们要放下贪念和嗔念,培养慈悲心和智慧心。学佛经让我明白世间烦恼的根源,也让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
第三段:提升修养
学佛经对人的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佛经中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定力的培养。这正好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烦躁和焦虑的问题。佛教倡导冥想,通过冥想可以使人的内心恢复平静,提升专注力和心境。我通过学习佛经和实践冥想,真切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宁静。冥想也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了自己的欲望和执念,并慢慢去减少对外在物质的依赖和追求。通过佛经的教诲,我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用仁慈和平静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生活中的事物。
第四段:启迪生活
学佛经可以给予我们对生活的启发和指导。佛经中的诸多故事和引导,给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通过阅读佛经,我了解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和智慧。佛教的大乘思想中,有关于修福行善的教诲,教导我们要用善行来树立善缘,善因才能带来善果。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用佛经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努力做到善良、宽容和有爱心。佛教强调悟道的意义,教导人们要寻求内心的觉悟和解脱。佛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给予我持续不断的启发,帮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段:践行善行
学佛经不仅仅是研读,更重要的是践行佛教的教诲。佛经的智慧是无价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佛教倡导利益众生,慈悲为怀。学佛经给予了我践行善行的动力和力量。我开始主动参与慈善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不仅如此,我还将佛经中的智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用平静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和挑战。学佛经不仅提升了我自身的修养,更激发了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与贡献。
总结:
通过学习佛经,我深刻体会到佛经的智慧和启示。佛经激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提升了我的内心修养和品格,同时也激励我去践行善行,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传递给他人。学佛经的过程虽然漫长而艰辛,但它给予我的启示和帮助让我深感瑰宝。我相信,学佛经将继续贯穿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南。
学佛的心得篇十
初学佛法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恒心的事情,因为佛法深奥且博大精深。但是,我还是秉着虚心好学、敢于尝试的态度,踏上了学习佛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第二段:学习佛法的初衷
我之所以学习佛法,是因为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比较大,常常感到焦虑和困惑。佛法则是求内心平静和自在的一种方法,这符合我的目的。我开始阅读佛经和法师的讲解,了解佛陀的教诲,学习禅修和修持善行。
第三段:学习佛法的收获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内心平和和修行的价值。例如,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贪念、嗔恨和痴迷,并学会了如何调节和控制这些负面情绪。我也学会了放下执念和培养善念,比如对他人的宽容、同情和慈悲等等。通过修行,我感到生命的意义变得更加明确,更有目的性。
第四段:学习佛法的难点
佛法虽然很深,但并非无法理解。不过,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难点。例如,阅读佛经时,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和矛盾的概念。还有,在禅修中,我会感到很困难,因为需要保持集中和停止思考。但是,这些困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只要有心并保持持续的努力,每次大概都能有一些小的进展。
第五段:总结
初学佛法虽然艰难,但收获很多。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自己和人生的道理。我不再抱怨和埋怨,而是学会了感恩和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我深深地感觉到内心的平和和自在,这种感觉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因此,我相信,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佛法,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心宁静和美好人生。
学佛的心得篇十一
佛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一直渗透着人们的生活,对人心灵的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摩登的世界里,修学佛法似乎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也是其中之一,多年来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修学佛法的体会和经验。
第二段:介绍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传授给众生的智慧和实践方法。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化和追求真正的快乐。佛法的修行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佛法的基本原则和教导。其次,我们需要实践这些教导并体验其中的珍贵。最后,我们需要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慈悲、智慧和喜悦。
第三段:修行的过程与经验
修行佛法的过程是一个长久的旅程。很少有人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圆满的佛教徒。对于我来说,佛法的灵感最初是来自家人介绍。随后我开始自学,读了很多佛教书籍和经典。我发现,佛教不仅是学问,更是智慧的源泉。在学习佛教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我逐渐开始了一系列的修行,如打坐,念经,观想等等。这些实践过程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却需要持之以恒,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内心的变化。
第四段:佛法的好处
修学佛法的好处,是不仅有精神方面的提升,还有许多实际的好处。首先,修学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平静和幸福感。其次,它能够增强我们的内在能力,比如自律、自由,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接纳和理解。此外,佛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应对压力、缓解焦虑等。最重要的是,佛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破解困境,让我们在生命的彷徨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和平衡。
第五段:结语
修学佛法是一条永无尽头的路。每个人的修行都不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存虔诚、坚持下去,佛法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生路途中的伟大导师。希望我的经验可以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启发,激励更多的人们走上修行佛法的路程,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学佛的心得篇十二
九八年的春天,我带着母亲、妹妹朝拜拉萨,返回成都后我又特意赶到乐山礼拜了乐山大佛。记得当时我和成都、乐山的许多四众弟子还在朝礼之余,专门在乐山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放生。那天原本大家都很开心,众人齐心协力把一筐筐的鱼儿放归江里。但没过多久,由于众生的业力现前,突然之间,从江边一下子就冒出很多只小船,它们争先恐后地划向刚刚获得自由的鱼群,一大帮可能早已窥伺良久的渔夫们,开始拼命捕捞这在他们看来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美餐。
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也无力阻止他们!
我悲哀地望着江面,望着兴高采烈的那群不知因果的人们。正在独自伤心之时,耳畔忽然传来一阵阵哭声。扭头一望,只见王德钦正在难过地抽泣。“不用哭了,有时众生的业力是根本不可思议的。”我对王德钦安慰道。
“堪布,我觉得那些鱼、那些人……怎么都那么可怜。”她哽咽着说道。过了一会儿,稍微平息了一下心绪的她又问我:“我这样哭是不是非常不好?”
“那倒不一定。你这样哭说明你的善根很深厚,否则不会流出大悲的眼泪、信心的甘露。”
那次乐山之行是我和王德钦的首次接触,后来她就先后四次到过佛学院参学。在越来越多的接触当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在一起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次较充裕的交谈中,她向我讲述了她由一个好学生转向一个努力奋进的佛子的过程。我相信她的经历也许会使一些人在感慨之余能变得清醒起来,促使他们也去观察自身的生存实际。
我毕业于某市电子科技大学,现正在读硕士。同时,我还是一名佛教徒。每每想起出生、成长在北京的我能接触到佛法,并值遇许多大恩上师,心中就不由得感慨万分。
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队大院里。父亲于大学毕业后参了军,母亲专科毕业后曾一度在中学任教,后又辗转回到大学工作。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始终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勤劳善良的父母对我关怀备至,一转眼,我便上了小学。在学校里,老师教我要做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时许多人都觉得那只不过是一句口号、一个空头大道理而已。我虽觉得我们确应该有远大志向,但心里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疑惑。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火花”(即名言,都是很有哲理的话):“志高品高,志低品低。”这则“火花”给了我很强的信心: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因为我希望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此我就必须树立高尚的志愿,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记得当年周恩来总理于青年求学时期所发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是啊,我们读书不能只为一个人,或几个人,应该为了祖国的振兴、人民的幸福。
就是两处风景名胜。只记得那里很安静,即便是在我们参观卧佛的时候也依然显得很安静。卧佛很大很大,他安详的神情,让人一见便生起欢喜心。
初中时的我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作息很有规律。这段时间我看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其中记忆较深的有:《安妮的日记》、《牛氓》、《青春之歌》、《爱的教育》等。
这时我开始考虑人生目标的问题。当时认为,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于集体中,没有许多人的努力,个人很难成就一件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能骄傲;另一方面,我应该尽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一生。那时我建立的第一个具体目标便是要当一名工程师,虽然我无法想象作一名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条件,但我肯定当时学的会成为将来的基础,为此我就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有一次我的几何晨考才得了70分,心里有说不出的沮丧。下午回家后,我难过得无法改错题。无奈之下便开始写日记,一边写一边重温自己的理想,结果当一篇日记快要结束时,我的心情已豁然开朗。
有规律的`生活和勤奋学习的结果是:我以平均97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清华附中。读了高中之后,我开始了住校生活。虽然我学习依然很勤奋、成绩也算优良,可是生活环境却比以前复杂了许多。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如何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如何面对友谊?怎样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做一个圆滑世故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别的什么样的人?此时我才恍然发现我简直就像一个无知的小孩,许许多多的问题萦绕于怀,却不知什么才是最好的答案,也找不到一位老师可以解答我有关人生的问题,于是我变得沉默寡言了。
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索取多少,而于他为社会付出多少。”我这才算是初步确定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二件事便是作家三毛的书。她的一本散文集中讲道:快乐的小花不在某个岛屿上,也不在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里,而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却给未曾真正了解自己、亦未曾真正了解周遭环境,十分想寻找人生真谛与快乐的我以很大启发。
第三件事便是我的姥姥。姥姥在我八个月时便去世了,她并不识字,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以纯朴善良、善解人意和热心助人而赢得了村人的尊敬。在她七十寿辰时,全村的人都为她祝寿。从童年起,妈妈便时常给我讲姥姥一生中善待邻里、乡人,善待有困难的亲戚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姥姥告诉别人的,有些是妈妈亲身经历的,有些是听妈妈的姑姑讲的。小时候,我也只是听听而已,觉得很有趣。到了高中,我便开始思考这些故事中许多做人的道理。姥姥虽然对人很好,可还是会遇到恩将仇报的事,但她却始终如一地善待她周遭的人,一直到死。她的这种精神,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由此我想到,一个人在顺境中做好人可能不觉得很难,难的是在逆境中依然做好人,且不为环境左右,始终坚持最初的善心。于是姥姥便成了我心中的榜样,我就是想做一个像她那样的人,不论别人怎样待我,我都要始终如一地善待别人。这便是我最初树立起的做人原则。
高中三年一晃即逝,努力依旧没有白废,我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某市的电子科技大学,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来到这座城市后,发觉这里的天总是阴阴的,难得见到太阳,不过气候却湿润温和。校园里的香樟树时时散发出一阵阵幽幽的清香,浸人肺腑。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说起来是枯燥的三点一线:宿舍——教室(或图书馆)——食堂。尽管如此,我却乐在其中。我把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既紧凑,又不会令人厌烦。我不看电视、电影,除了适当的文体活动外,从不放逸。就这样一年飞逝,我以年级第四名的成绩,得到了二等奖学金。这时的我可说是春风得意、十分顺利,但我总觉得像是缺少了点什么。虽然我说不出缺的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不是大学老师能给予我的,也不是从文学名著或普通的世间书籍中所能得到的。
在大一的暑假里,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平生第一次在离学校很近的一个寺庙里拜了佛。事后我把拜佛的事告诉了一个好朋友,他从小便信佛。他既没有马上就大加赞叹,也没有轻易讥笑我“临时抱佛脚”,只是微笑着对我说:“你应该想想看为什么要拜佛,否则岂不是很盲目吗?我希望你不是迷信,你应该了解佛教的教理才对。”在他的启发下,我突然想起别人曾介绍说《金刚经》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我立即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书摊上请到了一本《白话佛经》,里面有《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及《普贤行愿品》。当晚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诵《金刚经》的原文,立刻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虽然当时我并不能了解经文的义理,但其中有几处却给我很深的触动。一是佛经给了我对佛陀及其教言的信心。从小到大,我不曾对任何一个人或事,产生过如此强烈的信赖感。在经中,佛陀亦亲宣: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些教言更增加了我的信心,觉得他的真谛之语,远远超出了世间的一切言词。二是经文最后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像一道闪电,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使我不得不重新观察我及周围的一切。三是佛陀做忍辱仙人,为哥利王节节肢解的公案,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忍辱仙人对哥利王肢解自己不但不生嗔恨,反而发愿成佛之时首先救度他?虽然经中讲明了原因:无我,可那是凡夫所无法达到的境界。平时我们总是仇恨害自己的人,要是手被刀子割破了一个小口子,我们亦疼痛难忍。佛陀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
这便是我初遇佛教的因缘。以前的我算得上是有理想、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人。但同时我又像一个在黑暗中想努力摸索出人生真谛的小孩,费了很大的劲儿,却常常不知所从,始终找不到进入正途的路口。从那天起,我的心里便点燃了一盏灯,尽管灯光尚弱,但我再也不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盲目地寻找真理。
在这里我想插一句: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佛教及学佛的人有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佛教徒及佛教大致不外四种状况。其一是人们在遭受很大挫折,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信佛、学佛,是为了求佛祖保佑他们走出厄运,或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其二是学佛的大都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婆婆,他们大半文化不高,把烧香拜佛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或是求佛陀保佑全家幸福。三是认为佛教是迷信,只是让人烧香拜佛。四是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宿命的。关于后两点对佛教的误解,国内外仁人志士都曾以各种方式予以驳斥,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著有《佛法十疑略释》,专门解释人们对佛法的疑惑。当代大德堪布索达吉所著的《佛教科学论》,更是详细地阐述了佛教的科学性。而我的亲身经历及周围许许多多的有文化、事业有成、正信的青年学佛者的事实,都说明前面两种认识是绝对错误的、偏激的,那是由于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佛教的本来面目才产生的一些愚痴之见。
学佛的心得篇十三
在急功近利的今天,人们享受喧嚣城市的同时却又向往自由和平静,佛系的追求大抵是来源于此的。
不少人认为佛系的人代表了不肯坚持,迷失自我,对什么事情莫不关切、可但实际上也并不尽是如此,需之而不舍之,古往今来的人可也是不少。
比如说那处小茅庐,台阶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苔,走道旁也布满了杂草,可这些并不能挡得住蜂拥而来的客人。在客人们的眼中那青苔似乎像是调皮的孩子,而草儿更是为了这偏僻的小地方中带来了一丝春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下功名利禄,放下浮躁喧嚣,静心奏乐,执笔笑谈风流。饮一杯清茗在口,与主人相谈于心。这样的乐趣,人间又能有几处可闻?实乃乐哉也!
门外的字明明并不怎么奇特,在此刻却仿佛渡金般闪亮,他们充满了灵气,在欢呼、在雀跃。也许就连他们也情不自禁的融入到了客人们的欢愉当中。主人在此刻低声喃喃,可是一字一句中带有着洒脱与不羁,也许百年千年后的人们也会为此而绝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菊的隐逸令人向往却又少了一份面对世俗的勇气,牡丹的富贵令人惊艳却又多了一份的奢靡,唯有高洁傲岸之花容方才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世人尽爱华丽之物,尽享奢靡之风,却也在周先生之后才懂得本心的可贵。凡是不可受外物影响,保持一个本心,拥有正气,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前面一人,也为此而吟诗呢!他大概也是佛系中人吧。
“轻轻地,你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生活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赘疣吗,又有对权力的渴望,更有对爱情的'执着。
人生的旅途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苦,是数不胜数的。若凡事皆欲强求,凡是皆要争得一个头破血流,那么受伤的终归会是自己。
拥有低欲望的态度,并非是想要淹没于人海无所事事。那只是一种随和而又文中的生活方式。在时代的变革中,我们所改变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需要的也是一种风轻云淡的心态——佛系。
故事还有很多,佛系之道期待着有你的加入。
学佛的心得篇十四
泰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在泰国学佛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定期前往寺庙修行、供奉佛像、认真诵经。学佛使他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内在平静和深刻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第二段:泰国典型的学佛方式
泰国人的学佛方式是非常有特色的,主要以僧侣为中心,围绕庙宇和神殿,进行持续的宗教活动。在庙宇里,僧侣们正在进行仪式,而行人则安静地站在一旁。他们不但带着虔诚的敬畏之心,而且还会将自己的诸如食品、鲜花等供品放在放在佛像或庙宇内,祈求幸福和平安。泰国人还会与僧侣一起诵经和冥想祈祷,将生活中的信息和压力排除在脑海之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开放性和思考深度,进而促进生活中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第三段:学佛的重要性
学佛对于泰国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信仰。在人们的心灵诠释世界的意义与价值观念的整合过程中,学习佛教的知识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理解自身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佛教教导人们放下心中的烦恼和渴求,去看待问题的深层本质、探寻内心的真正需求。学佛可以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如增加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减轻忧虑和抑郁等,从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段:学佛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产生的影响
泰国人不仅学佛还努力付诸实践,许多人每年要到寺庙里参加长达几天的特别仪式,以提高参与者的心智健康、自我实现和成长。学佛还可以增加个人的智慧,壮大思维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和幸福感。当然,执行学佛的法则也要遵守和尊重他人的看法和习俗。
第五段:总结
泰国的佛教传统带给我们灵魂的抚慰和心灵的平静。泰国人不仅要懂得仪式,更要求强化心智、锤炼品格,以充实自我、充满慈悲和智慧,往往学佛不仅是宗教信仰,借助于学佛的智慧和思考,泰国人更能够获得一种进一步的心灵成熟。
学佛的心得篇十五
五十七年学佛心得/3/3澳洲净宗学院
净空法师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是章嘉大师圆寂五十一周年,韩馆长往生十一周年,我们另外还有两位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跟方东美先生。我们纪念老师,每年就在这个时候一次举行追思的法会,希望藉这个活动提倡尊师重道,这个对于现代教育就有很深的意义了。现代的社会**,**的根源在迷失了孝道,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重师长,所以学术的承传就没有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想到,一定要重视到。为什么说学术承传没有根?这点我们要很冷静的去思考。圣贤的教育,我们在整个世界上去观察真的衰退了,不但是衰退,衰退到底谷,甚至于可以说是存亡兴绝的最后底限。如果我们这一代要不能够承传,传统文化就绝了,就灭了。我们把尊师重道的道理跟诸位简单的做个报告。
在古时候,中国历史有记载的至少也有五千年,五千年的传统,祖宗说过一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是不是说有了后代,在家庭里面有儿子、有孙子就有后了?在社会上各个行业都有继承人了,所谓有接班人,是不是这就叫有后?圣人的话他有很深广的意义在里面,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千万不能把这两句话误会了。这个后是有道、有业,在家庭里面,有没有子孙能够继传祖宗的家道,有没有儿孙能继承家业,是要这种人;子孙再多,没有人能继承,那还是无后为大。各个行业,尤其是学术界,一个好的老师,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有传人,他学生再多,没有人能够继传他的道统,这个道会灭绝。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深层的意义。
家里面儿孙再多,什么人能够继承?儿孙里面你就看孝顺,孝顺的儿孙就能继承;学术里面的道统什么人能继承?尊师重道的人能继承。所以老师绝对不是希望学生对他尊重,如果老师有这个心,他不是好老师,为什么?名闻利养没有舍掉,不是个好老师。老师确实没有这种意念,但是他尊师,他为什么尊师?他重的是道,所以内里是重道,外面是尊师。从尊师你就能看到他对道业重不重视,然后再仔细观察他是不是真的落实,学到是不是做到。学到做不到,这不是真正的传人,真正的传人是要自己亲自做到。佛法讲信、解、行、证,要做到证的时候,那就真的是传人,做到行没有证,还不是真正的传人;换句话说,传人一定要有结果,这个才有传人。所以家里面,长辈选择家庭的传人,这观察孝子,标准在此地。学术界里面,老师要找传人就找真正学习的,重视道业的,重视他所学的,他能够彻底落实,他都做到。把所学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所学到的教诲变成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规矩,这个是传人。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真正讲好的老师没有了,学生也没有了,在这个时代怎么办?我的老师教我学古人,以古人为老师,认真的向古人学习。古人有典范,你看儒家,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之前,他老人家常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在孔子那个时代称为古圣先贤。孔子是承传他们的道,承传他们的学术,这叫传人,这叫有后。传人一定是个老实人,孔孟老实,老实到什么程度?自己一生没有创作、没有发明。有人问孔子求学的心态、方法,孔子说得很好,他一生「述而不作」,述就是完全讲的是古圣先贤的,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信而好古」,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非常爱好。这叫老实人,要创些新花样,问题就出来了。在现代学术界里面,总是要创新,决定不能够泥古,没有创新,没有新的发明,就没有成就。在中国几千年来讲的跟这个恰相反,没有创新。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修学的心态,跟孔子所说的一样,我是在《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解释经题里面看到的,这是清凉大师说的。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都是古佛所说的,世尊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比孔子说得还要精彩,一个字没有加。怎么说的?我们学了半个世纪,今天才恍然大悟,佛给我们说得很好,《华严经》上说了多少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佛道同,哪里会有两样?你怎么可能加一个字?佛佛道同。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的?佛说得很清楚,你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障碍了你的.自性,你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透不出来。这三样东西都叫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叫见思烦恼,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你要问你哪一天成佛?你哪一天放下,哪一天就成佛,你现在放下现在就成佛,明天放下明天就成佛,成佛的时间表不是别人给你定的,是自己定的。
放不下,成不了佛,佛还教给我们一个方便方法,就是慢慢的放,你没有办法一下放下。一下放下,彻底放下,我们只看到两个代表,三千年前菩提树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夜睹明星,那是一次放下的,就成佛了。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他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听五祖给他讲开示,听完之后也是彻底放下,成佛了,五祖把衣钵传给他,那一年他二十四岁。他的放下跟释迦牟尼佛相同,他的成就跟释迦牟尼佛平等,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能大师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者,他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你就明白了,那真的叫成佛。
《六祖坛经》里讲得好,放下是什么样子?他讲了五句,放下之后见性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从来没有染污过。妄想分别执着是染污,没有染污,你那个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云彩遮了太阳。你们想想,云彩是不是真的把太阳遮住了?没有,你现在坐飞机飞到云层上去看看,不是,没有遮到。妄想、分别、执着这三重烦恼,就好像我们现在坐飞机飞到上空看到云层三层,三层云彩,很像这种样子。所以佛说了,如果我们能够把执着放下,放下是有先后次第的,先放下执着,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连执着的念头都没有,这个人就得「正觉」,他就成正觉,名字叫阿罗汉。如果再进一步,把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也放下,不但没有执着,分别的心都没有,他就得「正等正觉」,他就叫菩萨。如果连妄想也断掉,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大乘教里讲得好,「迷唯一念,觉止一心」。什么叫迷?起一个念头就迷了,这一念不生的时候那就觉悟,你会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眼见色、耳听声绝对没有起心动念,你得「无上正等正觉」,则称你为佛陀。
这是你不能够一次彻底放下,佛教给我们,你分为三个阶段,你慢慢把它放下。即使是放下执着,放下见思烦恼,你成了阿罗汉,阿罗汉比我们的智慧高多了。要知道我们凡夫没有智慧,六道凡夫决定没有智慧,这个自己要承认。有的是什么?聪明、妄想,佛法的名词叫世智辩聪,你有这个东西,你没有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你把障碍除掉,你自性里头本来有般若智慧,它透出来了,不是从外头学来的。你看六祖讲的第一句话,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性是清净的,没有染污。第二句话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确实不生不灭,你要证到这个境界,你看到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不生不灭,是真的,一点不假,你真的就看到了。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智慧。所以说,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性里有的,不从外求。第二个是具足了德能,我们今天讲才华、技能,你是圆满具足,都不用学的。第三个是讲具足相好,福报,像极乐世界,你们读《弥陀经》、读《无量寿经》,极乐世界的福报,读《华严经》,陈遮那佛的福报,是你自己自性本有的,都不是外面来的。只要你回头,只要你见性,没有一样不具足。
第四句话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什么?自性本定。禅定不是修得的,自性本定,《楞严经》里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里所讲的「师子奋迅大定」,统统都是自己有的,不从外面学的。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讲得精彩到极处。所以,佛、菩萨、大圣大贤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回头,教我们回归自性,一切就圆满。不要向外求,向外求叫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保持清净心,保持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对了,这叫学佛,这是叫圣贤之学。
修学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断烦恼,断烦恼是除障碍,你这个东西不除,你的心是染污的,我们一般讲轮回心。轮回心干什么都是轮回业,轮回心学佛也是轮回业,轮回心念佛还是轮回业。但是念阿弥陀佛它有个特殊现象,如果只有阿弥陀佛的染污,其他染污全部没有,这个能往生,叫带业往生。八万四千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别的法门不可能,换句话说,你永远脱不了六道轮回。但是这个法门,你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坚固执着,执持名号,但是其他的执着全部没有了,就能带业往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执着,那叫夹杂,夹杂会把你念佛功夫破坏,换句话说,你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注意,不怀疑,对这个法门没有一丝毫怀疑,真正能相信;不夹杂,心里头二六时中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第三个不间断,意念不间断,不是说口里头的佛号不间断,口里佛号可以间断,心里头不能间断。这是念佛往生的秘诀。
所以,对于教理要熟悉、要深入、要透彻。教理帮助我们什么?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帮助我们增长信心、愿心,有信有愿就决定得生。信愿上有问题的话,往生就靠不住,这个道理总得要懂,然后你就知道要怎么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