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将相和备课教案(模板18篇)
编写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的编写可以借助一些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希望这些教案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二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三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四
1、上课!大家好,请坐!同学们,在20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8、但廉颇用反问句来说,那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就更强烈,谁来读读这个反问句?抽两个学生对比读。(表扬,他钻到廉颇心里去了。)
10、看来,廉颇虽是武将,也很会表达,我们要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还可以用语气词。我们一起读读廉颇说的话,读出廉颇不服,气愤。
11、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
1、口说无凭(课件出示: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好的,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划好了,我们小组内快速交流一下,看看划得对不对?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们组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骗璧部分)也划到这的举手!
2、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何以见得?
3、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4、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
5、还有哪也能证明?(课件出示:撞璧部分)
6、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书)为什么?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7、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8、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地方都体了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的,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3、哪个词?(课件:“同归于尽”变色)
4、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填空)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5、你听出了什么?(他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xx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五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六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
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七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供参考阅读!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八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九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一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1.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
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3)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4)语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课文学到这里,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蔺相如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2: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大智大勇,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只靠一张嘴”。
师:是呀!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称猛将。你们说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事实他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写法
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设计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放手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作好铺垫。
六、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田忌赛马》和《禅让的故事》。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三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思想教育。
4、能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出示幻灯1封面)师:板书课题:将相和
师:同学们你们有读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吗?你读的什么故事?你呢? 生:-----师:其实,同学们还可以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出示幻灯片2司马迁与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将相和》,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动人故事。
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中的将是谁,相是谁吗? 生:-----师:板书
(出示幻灯片3、4了解故事背景)
二、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师(问):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课文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生1: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下面我们就 先来学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师:这一部分内容是哪些自然段?(1-8自然段)
预设学生反馈情况:
生述:(幻灯出示相应的句子)“---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生:“------绝口不提------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幻灯:勇敢机智、随机应变](师随机点拨:我们还可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幻灯出示相应的句子)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师: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
(小结)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蔺相如的言行体会出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老师把他归纳了一下,并用上了概括性词语。
过渡:师:同学们,刚才老师领着你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通过刚才的“两步阅读法”,我们既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比较全面的认识了故事中的人物。
第二步:细读故事,从重点词句入手,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这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文中的哪些言行,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品质?
生: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看了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大家齐读。
真聪明!“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 生1:因为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就是侮辱了赵王;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就是侮辱了赵国,有损国家尊重和民族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是勇敢的。
(师评价:你连这般大道理都懂,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相如)生2:蔺相如请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赵王不能受辱与他。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师:用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答:---(幻灯片17:负荆请罪)
三、回扣课题,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思想升华。
(过度)师: 三个故事学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下,课题《将相和》是那个故事的集中体现? 生:-----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生:-----廉颇不服气,---有前两个故事,才会有第三个故事。师:找到语句,生读一读。三个故事有何联系?谁来说一说? 生:-----师(小结):这个同学分析的很对,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发展,廉颇“负荆请罪” 正是因前两个故事引起的。它们是因果关系。(幻灯出示6三个故事的关系)同学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之兴衰。”这个历史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作业:
1、给家长讲其中一个故事(或演一演),注意积累,讲述时尽量用上四字词语或成语,还可以引用俗语等。
2、读古典名著,以《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为题,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四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五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二、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话题。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2、复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和结果负荆请罪蔺相如勇敢机智 爱国顾全大局 宽容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六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价值,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将相和》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先初读课文,通过字词关,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老师巡视、不时的指点读音。学生大声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五、体会人物,谈谈感想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七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将相和》。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备课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xx。 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