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加深我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从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入手,结合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个人思考和评价。请大家欣赏以下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一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
《写写自己的感想》这篇习作就是在学习了《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后,请学生写写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些什么感想,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形式都有一定难度。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透材料,选准切入点,同时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怎样读透材料呢?一般说,像《王献之练字》这样的记叙文,就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来领会课文的深刻意义。如:王羲之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在这里王羲之没有直接对儿子说,字要写得好全靠勤学苦练,而是用具体的做法告诉儿子:秘诀只有两个字:苦练。王羲之在用事实向儿子说明,书法绝没有捷径好走,只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又如:“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这是故事的结果,同时也是本文对我们的启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还是其他文章,学生们的感受可能都是多方面的,但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受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受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成文。其他感受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自然段,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如写《王献之练字》这课的'读后感时就可以写:我前几天学了《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写好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坚持不懈。
第三自然段,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
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最后,我再给各位老师提几点建议:可以尽量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学生的文章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有说服力。
附范文:
登山读后感
《登山》这篇文章写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的一个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这篇文章记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的一天早晨,列宁同志为了看日出,和巴果茨基一道,有意选择了一条崎岖、陡峭、充满危险的小路上山;在下山时,列宁又坚持从原路回来,目的是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前进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坎坷和泥泞,只有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列宁同志能胜利走过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险小路的生动事例,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个真谛。
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时,就请用列宁同志的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吧:“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我们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二
阿丹老师如何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一般格式:1、读了文章后的总体感受
2、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4、联想到的相关资料谈感受
5、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6、呼应开头,点明主旨,呼应标题
【提示】
1.读懂下面的短文,概括地写出主要内容,清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能紧密联系短文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感受写具体。
3.自拟题目,再习作。
”渔王“与渔民
渔民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渔民沉思了片刻,问:”他们长这么大,独自下海捕过鱼吗?“
”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陪着他们。“”渔王“回答。
渔民笑了笑,说:”老兄,你从不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或失败,他们捕鱼技术怎能提高?“
题目:
例如:
1、亲自体验是成功的源泉--读《”渔王“与渔民》有感
2、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读《”渔王“与渔民》有感
3、实践出真知--读《”渔王“与渔民》有感
4、体验的.价值--读《”渔王“与渔民》有感
5、让雄鹰飞翔-读《”渔王“与渔民》有感
主要内容:
”渔王“向渔民诉苦,自己的捕鱼技术一流,可是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很差,渔民告诉”渔王“,如果不让他们独自体验成功或失败,他们的捕鱼技术不会提高。
抓住关键词句联想:
例1:故事里的”渔王“说过,”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读到这里,我想:虽然”渔王“把捕鱼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们,但他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平时我们都说”亲自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他如果不让儿子亲自下海的话,儿子们是不会亲自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技术就不可能提高。
例2:故事里的”渔王“说过,”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读到这里,我想:”渔王“这几十年来捕鱼的经历,他一下全部都告诉儿子们,他的儿子肯定吸收不了,得让他们去尝试,慢慢的,捕鱼的生活就会告诉他们。陆游有一首诗中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什么事,都要自己去体验过才可以获得成功。
联系相关资料:
例如:我曾在《读者》中看到一个故事:小雄鹰出生后,鹰妈妈要让它们学会飞翔,就会先把小鹰带到悬崖上,并把它们推下去。如果它们不飞翔的话,则会摔死,小鹰只好张开双臂,最终学会飞翔。不久,母亲又会断了小鹰的粮,小鹰会饿得嗷嗷叫,只好自己去捕食。鹰妈妈就是这样让孩子们独立生活的。
联系亲身经历:
例如: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父母可不像渔王那样。记得我在学习滑冰时,总想依靠他们站稳脚步,而他们却推开我,走上岸命令我。摔了几次后,我发现已经增加了许多胆量,便不畏惧地又站了起来,在这时我想:我可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呀!现在虽然失败了,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于是我又开始一步一步地练习了。渐渐的,我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我终于学会滑冰了。是呀,亲自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只有自己在生活中去亲自体验成功或失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的父母总是让我独自体验生活中成功与失败的感受,我很庆幸我有这样的父母。
(中国大学网)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三
一、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一段话、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生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读的是故事,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此外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表现怎样的中心;还要确定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你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选准感点。
一篇,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三,引议得当。
初学写读后感易大篇幅的引用原文,自己由此想到的、感受到的写的不多,这是写读后感的大忌。可以边引用边说感想,也可以引用完再说感受。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特别关注一点——感才是关键,感受部分应详写。
第四,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四
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写成的文章,叫“读后感”。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也是中考常考的一种体裁。
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掌握三个字:读、感、扣。
读的是记叙文,就要弄清文章所记的事和所写的人,表现怎样的主题,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读的是议论文,就应弄清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读是写的前提。只有把所读的文章真正理解了,中心抓准了,才会在写的时候不偏题。
例如,写《读岳阳楼记有感》一文,你首先就应读懂原文,把握原文的中心:《岳阳楼记》不重在写景,而在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扣住这个中心来写,文章就不会偏题、跑题。如果你把立足点放在“岳阳楼之大观”或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上,虽然没有离题,但比起围绕中心来写就逊色多了。
读文章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去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才会有感受、有启发,才会产生联想。
比如,读了《岳阳楼记》,你就应去思考:范仲淹是什么时代的人?他何以具有“以天下为怀”的“忧乐观”?当今社会是否存在具有这种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当代青少年要不要学习这种精神?……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感想。而在诸多感想之中,联系实际是至关重要的,写读后感的意义也在于此。
那么,是否要将所有感想都写进去连缀成文呢?当然不能。写“感”,要找准一个“感点”,选准一个角度,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像写一般议论文一样,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淡,贪多求全。
“扣”原文的方法是:恰到好处地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语句,有意识地引进原文的一些内容;不仅文章的开头、结尾要“扣”,文章的主体部分更要“扣”。做到时时不忘原文,处处扣牢原文。切忌撇开原文,写一篇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章。
但是“扣”原文不能过多地引用原文或重复原文内容,更不能把读后感写成原文的缩写或内容提要。
值得一提的是,写好读后感还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读后感的结构与议论文基本相同,一般也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分成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感点);正文部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或强调中心,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总之,读后感要有“读”有“感”,先“读”后“感”;有“感”而发,联系实际;扣牢原文,结构完整。同学们只要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写出像样的读后感来。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五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小学生写读后感程序比较简单,重点就是把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小学生写读后感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读后感,既有“读”又有“感”,“读”是基础,“感”是结果,“感”从“读”中来,“读”的透彻,“感”的才深。“读”时一定要认真,弄懂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录下来。
第二,写读后感重点是写“感”而不是写“读”,因此,在写读后感时重点应放在“感”上。有的学生写读后感时,大量的笔墨在介绍书或的情节、场景,凡是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都写下来,到最后才寥寥几笔写感受,有的甚至仅剩一句“读了这本书或我深受教育。”受什么教育了?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可是,“读”也不能一点都不写,必要的情节叙述还是要写的,你为何有感而发?必须交代清楚,这样才有理有据,即:“读”和“感”要有机结合。
第三,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书或当中的某一个情节或某一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你才有感而发。而这个“情节”或“一句话”正是你学习、生活中引以自豪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何谈感受?你的感受只有放在你的生活实际当中,才有说服力。
第四,读一本书或一篇,由于个人的阅历,水平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不可能句句理解,处处共鸣,有疑惑是正常的,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未必不是好事。这一点有则提出,无则可免。
小学生写读后感的一般模式:
首先,简单交代在什么时间,你读了什么书,或什么,读的怎么样。
其次,概括介绍书或的主要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
再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书、的主要内容或感人之处谈体会。
最后,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六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是议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决定的.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读后感,是读后产生的感想.重点是感,而不是读,也不是引感物.
作者:李凤丽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三十里铺中心小学刊名:出国与就业英文刊名:work&studyingabroad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七
有时候老师会给我们布置写读后感的一些作业,有一些同学也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因为有时候我们看完一本书或者是电影,觉得非常的深刻,有意思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东西,如果只是想一想感叹一下,那可能有一些不太足够,有一些同学就会觉得想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是观后感,让这些东西真正成为我们的东西,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都写下来。
我觉得写读后感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写故事的梗概,尤其是在读后感前篇的时候,如果你要别人阅读自己的文章,但是别人却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那么看你的读后感一直是在看你的文笔和你的一些理解,不能够深刻的去结合故事本身,所以写故事梗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写故事梗概的时候也不能长篇大论的写,这样就变成了一篇单纯的梗概了,在写梗概的时候要注意精炼,要能够准确的把握故事情节,并且进行激烈的概括,能够让没有读过的人都能够大体的知道故事的情节和走向,这才是最重要的。讲完故事的梗概之后,我们可以用一些问题和自己的疑惑来引出下面的思考,如果只是简单的过渡,或许有一些突然,我们要有一些承上启下的部分,过渡完之后就可以开始写自己的感想了,在写感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先被绿的去觉得别人想什么我们就写什么,这样也是不能够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我们可以写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一些心理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这样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我觉得读后感这种东西也是非常主观的,非常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及细节,所以我觉得读后感也需要参加自己的很多的想法,我们可以将想法都写上去,然后进行精炼和概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文笔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可以去看一些影评,一些好的影评,写的文字是很优美的,就像另一篇文章一篇写得非常深刻和美好的文章。
写读后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很多人都写不好读后感,他们有时候只是简单的把故事讲一遍,或者是连故事都不讲,就直接开始写感想,感想也是平平无奇,没有走出正常人的思维理念,所以写读后感其实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要始终的紧扣文章并且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八
同学们,寒假中,老师要求大家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写一篇读后感。这个要求是不是让你们为难了?你们知道如何写读后感吗?从来没有写过读后感不要紧,只要你认真读了,认真想了,再看看老师下面的话,一定可以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的。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读后感是什么。简单地说,“感”就是感受、感想。“读后感”就是读了某篇文章后的感受和感想。具体来说,就是你读了一篇文章后,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等。
写读后感时,读是基础,感是关键。先要通读原文,读熟、读懂,领会文章内容。其次,“感受”很重要,有了感受才能生发感想,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想法”。就某一篇文章来说,可生发的感想很多,如:我们可以对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某一思想,某一处景物,文章的结构等等产生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议论,可以是对一个方面,也可以对多处内容进行评说;可以是逐字逐句的分析,也可以是从点到面,或从整体到局部地说明你的想法,这就是“感”。
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写读后感,要注意,最好只抓住一点把你的感想说深、说透。
当然,光有议论是不够的',要想使文章生动,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相类似的、或听到的、看到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你读文后的感悟,文章就会生动有力得多了。
为了文章的连贯、完整,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应该把所读的文章,与举的例子,以及自己的体会联系起来,作简要的说明。
以上所说,是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初步的读后感写作方法而介绍的一般模式,同学们可以参考,但也不必受此局限,而应该认真阅读、体会文章,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写出优秀的“读后感”。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九
读后感的“感”是由“读”而引发的。所以,读懂原文,把握中心是我们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所读对象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领悟其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而正确地引发我们的感想。因此,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浅尝辄止,而要静下心来,真正用心去读懂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感”从“读”来、有“感”而发,而不是未“懂”而“感”、乱发感想、空发感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产生的感想往往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产生的.感想也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能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感”点,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原文思想,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写,或是角度最新颖的一个“感”点。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对做人的认识,也可以写关于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还可以写关于自己在某一知识方面的收获……总之,我们的思维不能有定式,思维要开阔一点,感点要丰富一点。这样,我们写出来的读后感才是自己的读后感,而不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读后感的标题拟写也很重要。通常形式是“《读〈……〉有感》”“《〈……〉读后感》”,但这样的标题不够新颖,难以使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紧扣感点,采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形式,即:正标题是自己所确立的感点,副标题是读的对象。如:“《做生活的强者――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爱,永不褪色―〈第十一根红布条〉读后感》”……这样的标题,既高度概括了我们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感想,又十分吸引读者的眼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说到这儿,大家觉得写读后感很简单吧!下面,就让我们读一篇这方面的作文,读后,联系自己读过的其他著作,试着也写一篇读后感。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柳林风声》。
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一问世,便受到了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
这本书以蟾蜍、鼹鼠、獾、和河鼠的历险故事为主线,对他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做了详细的描述。
故事从一只鼹鼠厌倦了地下生活,便悄悄的来到了河岸上。
在这里,他和河鼠成为了好朋友,结识了许多生活在河岸边的小动物。
这本书塑造了几个重要的动物形象,鼹鼠胆小怕事,酷爱冒险;河鼠热情好客,生活浪漫;獾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蟾蜍喜欢吹牛,追求刺激。
我最喜欢獾的聪明机智,不喜欢蟾蜍,因为它总做错事。
我们在学习上要向獾学习,不要学习蟾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生活中注定要驱光而行,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渴望更加的舒展,需要靠我们的眼睛和双脚去体会,所谓不知天地之大,就不知自我之小,不懂甘甜就不懂苦涩,没有远行就没有回归。
当我们在节假之时饱览祖国壮丽山河,总想用自己的笔去描绘自己曾欣赏的美丽画卷,留着生活的记忆,在闲暇时再去品味这朵美丽的浪花,可是,由于写作水平所限,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这也是初中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而且,在我们的考试中,游记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游记的常用写作技法。
中考真题回放
天津卷:一段……的旅程
江苏卷:慢下来,会精彩
四川内江卷:遇见
福建卷: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辽宁朝阳卷:美好的印象
海南卷:一次难忘的旅游
明确:这些题目都可以写成游记,我们有切身经历,自然有话可写。而且在应试时选材也较为独特,真实的经历自然会引来真实的感受,所以文章不会有无病呻吟的缺点,在阅卷时容易引起老师的青睐。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游记常用技法
景点集秀法
我们去旅游时,游览的景点多而分散,需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围绕一条线索,将你所游览地方美丽的景点或有代表性的景点汇集在一篇游记里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为景点集秀法。
例如:佛山景点
祖庙西樵山梁园世纪莲花黄飞鸿纪念馆岭南新天地步行街铁军公园千灯湖
康有为故居清晖园北江岭南明珠电视塔广佛地铁三水荷花世界
以自然景观为线索:西樵山北江三水荷花世界
以人文景观为线索:祖庙梁园清晖园
以历史名人的故居和遗迹为线索:铁军公园康有为故居黄飞鸿纪念馆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二
寒假期间,有些老师会布置给学生阅读任务,也有相应的读后感作业。那么读后感应该如何写呢?今天小编就来教广大小学生写读后感,赶紧来看看吧。
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视剧,听完一首歌以后,它们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
阅读时,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从而产生颇多感触、联想和体会,这就是读后的感觉,记录下这些感受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选择你感兴趣的书文,有人喜欢选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或学到文中人物的精神的文章; 有人喜欢选写景状物的。
哪些文章比较适合小学生写读后感呢?我认为选择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比较好。
因为这一类的文章都寓意深刻,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说明的道理就藏在文章中,很容易提炼出中心。
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
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读后感可简单归纳为三段法。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
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
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
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
我们读书看报看电影是视剧等都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的。
这第二部分就是要说这个过程。
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电影电视剧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
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
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
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
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
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电影电视剧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
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结论部分。
介绍主要内容时只要把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抓住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来介绍就可以了。
但在写感受时,就应该针对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实例;也可以针对文章的一句或几句重点的话来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文章中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来写出自己的想法。
建议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尽量用上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你的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具说服力。
要结合自己的感想,事情(最好是自己和他人的各一件)再加联想。
提醒大家注意一种常见的问题:有些同学选的文章不适合写读后感,读完后因为没有太多的感受可写,为了凑字数就把内容介绍得非常详细。
因此,事先一定要先选好文章。
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如果给它归类的话,大体应分在议论文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议论文太难了不必撑握,读后感比议论文要简单的多。
读后感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
只有掌握了全文,才能谈得上写读后感,是不是?这其中,特别是精华段落,要重点的多读几次。
其次,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本文的背景。
读文章只是途径和方法,读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欣赏,读后感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读后,你有什么收获?欣赏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会对你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帮助?总结好这部分,就可以完成读后感了。
今天我读了《皇帝的新装》这篇故事,他来自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这篇文章讲了皇帝爱穿新衣服.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自称织出的衣服不但漂亮,而且能看出哪些大臣是苯或不称职.为了表示自己聪明,称职大臣都装做看见了.皇帝给了骗子好处,穿上’衣服’出去了.百姓都夸耀皇帝的新衣,一个孩子的一句话让皇帝明白自己被骗了.
读完这篇童话,我不禁问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怎么会被骗呢? 毫无疑问全是因为虚荣心,全天下的百姓.大臣甚至皇帝都心甘情愿地被别人骗,也心安理得地骗别人.骗子之所以得逞,是因为他们看清了人们心中的弱点---甘愿被别人利用,为的只是满足他们可怜的虚荣心.
实际上虚荣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孩子的心是单纯的,随着长大虚荣心也会越来越深.读了童话后,我想提醒人们: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不要为了虚荣.放弃那颗真诚的心.
想想自己其实也这样.看见别人拿出很贵的溜溜球玩真羡慕,怕爸爸妈妈不同意买,只能看着人家玩,可真正买了又觉得别人的更好,总觉得永远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
当我读完文章后,我明白了虚荣心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虚荣心,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知足的人.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三
分步描绘法
在旅游时,有些旅游景点独具魅力,如黄山云,庐山风,苍山雪,峨眉月,还有壶口的瀑布,钱塘江的潮水,乃至济南的冬天。如果我们游览的是这些地方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完成游记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景物的特征分步描绘。
例如:《夏感》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从“夏天的风物”,“夏天的色彩”,“夏天的劳动”三个方面分步描绘。《庐山恋风》也是抓住庐山风的特点,描绘了庐山的“清风”“和风”“天风”。《水性江南》则采用对比手法,既描绘江南的水的“柔情婉转,风情万种”,又描绘了它“惊涛拍岸,坚韧顽强”的特点。
为文章增添人文色彩
人是风景的构成部分,所以,画家在画风景时,会点缀几个人影,人的出现,给画带来灵气,给画赋予了生命,同样,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其实,人是风景的外化和延伸。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只有雄浑苍茫的黄土高原才能培养出秦皇汉武这样的霸主,水性江南则孕育了以吴门学士为代表的文采风流,而我们广东,襟江带海的山川形势则诞生了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豪杰,所以我们在写游记时要关注景点的人文性,丰富游记的内涵。
如朱自清的《春》在最后描绘了迎春图,《观潮》中的弄潮夺锦,《醉翁亭记》除了了写醉翁亭周围的景色外,还描绘了滁人游的画面,游记中的人文色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历史掌故可以是风俗习惯,还可以是人的活动。
游记主旨示例
立意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之帅,游记也不例外,“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低,那么写游记时,如何巧妙立意,清新脱俗呢?笔者选取了几个例子,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怀古感今
例如:《刘公岛游记》
徘徊于岛上,任思绪跌宕于黄海潮汐的起伏。“刘公岛不单单是个岛”。那又何尝不是一面历史之鉴。外面有人一面喊着爱国一面要去砸日本的汽车,我颇不以为然。我觉得。假如你真的爱国,好啊,那咱们就励精图治。
文化体验
例如:《彩云之南》
人们都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那么,七千里路以外的云南民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当我置身其境的时候,方才真正的领略了南北方在民俗方面的巨大差异。很久以前,渉猎古籍,曾见人言:“南蛮夷人食五毒,纹身……”
其实,在现实中,又何止于此呢。在云南旅游的时候,所见所闻,那简直就是对我自幼养成的生活理念的一种颠覆。管窥之,余,实乃井底之蛙,无怪乎,古人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诚哉斯言。
想家的感觉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四
雪原上的战魂
――读《林海雪原》有感
六年级肖迪夫
寒假期间,我读了曲波先生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这本书描写的是新中国解放前夕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林海雪原剿匪的故事,故事的主线是以少剑波领导的精干小分队,与当地的群众配合,设巧计、斗智谋,出生入死,不畏艰险,最终消灭了一股股土匪,保证了解放区的和平安定。书中主要刻画了智勇双全的少剑波、杨子荣等英雄人物和凶残狡诈的许大马棒、座山雕、蝴蝶迷等土特顽匪。每个故事都生动形象,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读书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解放军战士同欢乐、共悲喜,每当他们面临险境,我都会替他们捏一把汗;每当他们胜利脱险时,我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是《逢险敌,舌战小炉匠》。讲的是杨子荣乔扮土匪、智取威虎山的一个关键情节。当时杨子荣设计为座山雕庆寿,大摆百鸡宴,聚众匪于威虎厅便于小分队一起歼灭。计划顺利进行时,小炉匠栾平冒冒失失、灰头土脸地闯了进来,他在山下时曾被解放军活捉过,认识杨子荣,便向座山雕指认杨子荣。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因为杨子荣只身陷虎穴,一旦败露,不仅他会牺牲,而且会使小分队的剿匪行动毁于一旦。但我们的杨子荣,艺高胆大,镇定自若,利用座山雕的多疑和土匪之间原有的矛盾,巧施反奸计,反把栾平给消灭了。最终,把座山雕这伙土匪一举歼灭。杨子荣不愧英勇无畏、智勇双全!
读完此书,我觉得这些解放军战士身上,都有一颗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赤胆忠心从何而来?是他们都有一个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灵魂!像杨子荣,如果没有无畏和勇敢,安能舍生忘死、独闯匪穴、舌战栾平、独赚九彪?像少剑波,如果没有勇敢和舍生,哪能敢走三官道、孤军奋战大甸子、毁巢切屁股(不畏疲劳对土匪穷追猛打)不惧艰险?像栾超家,如果没有舍生取义之心,怎么可以做到舍命辟天道、疾跑送情报?英雄们都是把自己的生命化为了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真正做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恶者”,他们已经是“虽高于人民,又低于人民”的人,真正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的守护神。如果没有他们的浴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他们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人们心中,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远不得玷污。
反思我自己,生活在安逸的环境里,连个平常的家务活都不做,与小朋友们交往也很平淡,没有急他人之所急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凡是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幼稚的清高,浅薄的自足。而故事中的高波,年仅18岁,却为了掩护群众和战友们撤退,死战不退,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和英雄们相比,真是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今后,一定要向英雄们学习,勤奋苦干,乐于助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沉吟良久,我觉得英雄们就是新中国的`创建者,没有他们的浴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们幸福的小家。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时代,更要在这个时代警醒,时刻不能忘记烈士们的鲜血,警惕那些忘祖背典、玷污烈士的人们。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守护好这个伟大的时代!
掩卷长思,觉得收获颇多。
思路分析:
上文《雪原上的战魂》应该是当堂完成的最最打动人心的读后感――没有之一。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诞生过程,或许就找到了原因。
春节后开学第一天。虽已在开学前作了充分准备,但因需发放各种学习用品及收交查点假期作业等,尚不能立即开新课,于是我布置了:“回顾假期所读书籍,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依据已掌握的读后感的写法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当天两节语文课都用来写此文,到晚饭后写作业时间依旧无人完成。
肖迪夫同学因事白天请假,晚写作业时间方才到校。进教室明确同学所忙之事后迅速归位行动,于放学前五六分钟时完成并上交――当时上交的再无他人。我快速扫了一眼,感觉文章甚好,予以肯定的后只是改动一个小地方,即放学。
次日语文课,我请肖迪夫同学谈一下读《林海雪原》的过程和方法,他说:“连读带讲有三四遍。和妈妈外出,在火车上读、在飞机上读,到了酒店就给妈妈讲。因为特别感动,回家后又给爸爸讲了某些情节和具体人物。”然后我请他上台朗读自己的读后感。
看着他昂扬朗读的样子,我眼里噙满了泪水,在想:一个孩子或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完全可以因读书而富魅力。是气冲霄汉还是精神萎靡,也是取决于家庭氛围及所读书籍!
如何能写好读后感?
此时,相信大家的答案已了然于心:
认真对待要读的书籍,投入地读――熟通、读透,并让自己感动。
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半通不通,只能生硬地搬取原文语句和内容,几乎不会有丝毫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五
“旅行不是为了出发,是为了回家。”在一个城市待久了,总以为离开就能找到新鲜感,就可以拥有归于平淡的勇气。然而当新鲜感过去,会发现异地的风景也是有起有落的,它跟家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然后就会怀念在家时,可以随便找一条陌生街道走走的随意;怀念能在午后懒洋洋收拾收拾房间、做做手工、看看电影的惬意。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外面住各种酒店虽然舒适,但是都不如家里自己的床舒服啊,尤其是盖上那种被妈妈拿到太阳地下晒过的被子,睡在有阳光味道的被子里简直是人生的幸福!
抒怀咏史
例如:《闭口若悬河》
一块傲然沧桑的无字碑,一个顶天立地的惊叹号!千种风情尽埋,万种方仪都随风。生亦奇人,死有壮举,留下史书永远新,让我记住了“天朝第一君,是个女儿身”!所有蝇营狗苟,絮絮叨叨,往往更显个性的卑污;什么也不说,却深沉若渊,傲岸的自我屹立于天地之间。中华大地,是不妨多立几座无字碑的。
它山之石
例如:《京都纪行》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他们的学习都不是以粉碎自身为前提的。日本的习惯是无论怎么对外学习,回来后都不打算抛弃原有的东西,尽管存在矛盾也不会用一种新事务去彻底代替旧有的。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日本在不断的积累社会隐形财富,日本的社会一直保持了多样化。
学习越多,新鲜感就越丰富。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被侵略的历史是我们的耻辱,一味的指责和争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赶上和超越才是我们的使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点启示。
歌颂民族团结
例如:《我的呼伦贝尔》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正如歌中所言,只有民族团结,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更加昌盛,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强,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文学是用来反映生活的,游记则是对我们生活的记录,也是一种文学的形式一篇好的游记除了要求巧妙的构思,独特的立意,还要求有优美的语言,无论是《上林赋》还是《醉翁亭记》无论是《湘行散记》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锤炼语言,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孙宏
公众号:宏文馆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六
读懂了原文,并不是就能写好读后感,在写好应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读"的内容,这部分是文章的开头,应概括介绍"读"的内容或对自己有深刻启示的语句应略写,从而引发自己"感"的内容。又要有"感"的内容,结合实际,要和"读"的内容紧密联系,写具体做到"读"、"感"相联,有略有详、有感而发。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七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
“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中学生优秀作文评逊(后简称《中评》)一书中所选四篇读后感,《〈珍惜今天〉读后感》,采用的是边述读边发感的形式,其余三篇均采用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 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第二,确立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例《中评》一书中《不忘国耻,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电影〈七.七卢沟桥事变〉观后感》这篇文章,我军将士“奋起反击,与敌人展开殊 死搏斗”的精神,就是从人物上所确立的感发点。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种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中评》一书中《主旋律----读高尔基一段话的中心作为感发点的。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的与此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第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中评》一书所选的四篇读(观)后感,在这点上处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在这一点处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一文,尽管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但开头没有必要的述读,是一点缺陷。 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联想到校园学习有竞争、民族国家之间有竞争等。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说服力。 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八
亲爱的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读了不少书吧?那读完一本书之后,你们是不是有很多的感慨需要表达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吧。
第一,选择感受最深的去写。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慨,包括对书或文章里面的人物、场面或者其他的内容,而在这些内容中要选择令自己最感动的、给自己触动最深的来写,这样才能有感而发,侃侃而谈。
第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不能局限于书籍之内,在叙述了相关的内容之后,一定要从书本中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自己的例子,谈自己受到的影响或感悟,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
第三,紧紧围绕“读”与“感”。正是“读”与“感”才构成了这种文体,因此绝对不能少了“读”。可以适当地引用原文的话语,或者用自己的话对书籍或文章进行概括。“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一定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和受到的教育与启发,这样文章才完整。
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篇十九
1、确定阅读对象。
读的意义很广泛,不能仅仅限于用眼睛看。其实,我们平时所看的,所听的都可以进行评价和发表自己的感想。这里只针对于具体的文章来讲。
要认真通读和反复精读全文。要写好读后感,必须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切忌囫囵吞枣,断章取义,甚至歪理邪说。
2、要确定所感对象。
要写好读后感,必须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文章所感的对象很多,可以针对文章中某一人物的言谈举止、立身行事、高风亮节来感;也可以针对文章所反映的主要社会现象或者问题而感;也可以针对文章中某一感人的情节而感;还可以针对作者的眼光敏锐、认识深刻、见解独到而感。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南郭先生的角度思考,可以领悟到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本领,总是蒙混过日子早晚要“露馅”,从而认识到真才实学的重要性;从齐宣王角度思考,可以想到领导者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当然这样做也害了下属;再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从齐湣王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也是有话可说,改革要循序渐进,要给大家一个喘息的机会,也就是再学习的机会,不可凭着自己的爱好一刀切。要让那些技术不精,专业不对口的人能通过再培训学习再就业。从南郭先生的同事角度来讲,这些人对自己的同事漠不关心,作为同事应该有提醒的义务。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看着别人往火坑里跳,不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