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村庄规划调研表大全(17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需要系统性地整理和概括所学和所得。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详细的记录和观察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在总结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成果和创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一
xx区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辖有六个乡镇(白塘街道),83个行政村,614个自然村(其中吉安市外环线内行政村28个、村庄145个),总人口为234028人,建成区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六个乡镇(白塘街道)都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村镇规划助理员队伍,兴桥、长塘两镇有三名规划助理员,樟山镇、曲濑乡、禾埠乡、白塘街道各有一名村镇规划助理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目前,已完成61个行政村规划,规划编制率为73.49%(外环线外行政村100%完成),自然村规划191个,规划编制率为31.11%。目前,已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村庄,基本都能严格按规划进行各项建设。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二
为了搞好行政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本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新华镇西北1.6公里处。辖下有5个自然村。村民自三华村迁出建成5个小自然村,取名五华。全村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属下有7个经济社,7个生队,以经济社为核算单位。全村813户,农业人口2321人。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85人,预备党员3人, 村干部5人,大学生村官1人,社级干部7人,物业管理公司2人。2007年村人均分配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6200元。2008年村人均收配6100元,农民人均收入6480元。村社两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划拨10%的土地建设厂房租赁。村容村貌巳建成村道水泥路面硬底化为98 %指标。同时村建立了治保会,治安巡逻队员共有68人。其中出租屋管理代管中心有8人。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洁.村内设置了卫生服务站1个。前两年,按上级要求,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和完善环境卫生建设,村投入了450多万元.使到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另外,全村村民参加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2420人。本村民的福利。有60%的医疗报销福利,按每年的定额封顶.同时村委对60岁以上老人共280人,发放老人福利补助共50万元补贴。村民子弟每年考到重点中学及国家认证的大学,村委按每年每例发放奖学金。今后,在村委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前提下,逐步将福利推向新的台阶.相信五华村的明天会更好!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效益。
原则——三大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村内道路硬化率高,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高。
四、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我村地处城市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前期土地资源基本开发殆尽,现可利用的土地较小。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五、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领导有关工程款项补贴,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为村民居家生活营造更美好的环境。
3、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六、组织实施
村庄建设所需经费,在市、区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着力协调相关企业捐资和发动村民筹资投劳。运用村民代表会议和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农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三
目录:
第一章 村庄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重点
(五)规划期限
三、规划内容
(一)村庄建设规划
(二)村庄环境整治
四、村庄规划布局
(一)规划结构
(二)用地规划布局
五、道路交通系统
六、绿化景观系统
七、工程管理系统
(一)给水规划
(二)排水规划
(三)电力电讯规划
(四)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八、竖向规划
九、防震减灾规划
(一)消防规划
(二)防洪排涝规划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四)地震灾害防治规划
(五)避灾疏散场地
十、实施措施及要求
第二章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环境
二、产业发展策略
三、旅游发展策划
(一)旅游区位
(二)策划区域
(三)资源条件
(四)发展原则及发展定位
(五)总体形象布局
(六)旅游项目、产品综述
第三章 环境提升工程设计
一、环境提升工程设计原则
二、环境提升工程总体设计思路
(一)形象定位
(二)提升重点
(三)提升要素
三、详细设计
(一)建筑整治
(二)道路整治
(三)公园节点
(四)围墙绿篱
(五)公共设施
(六)桥梁河道
(七)工程设施
(八)乡村家具
(九)植物设计
四、规划实施与建议
(一)资金来源
(二)造价估算
(三)建设时序安排
(四)实施建议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四
1、xxxx年xx月,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工作,村庄分类需征求村民意见,分类结果要进行公示,搬迁撤并类村庄需经村民会议同意。
2、xxxx年x月—xxxx年x月,完成规划评估,对全县正在实施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综合评估,形成评估结论。根据评估结论,符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的,不再另行编制村庄规划;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报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要求重新编制村庄规划。
3、xxxx年x月—xxxx年底,对于没有编制过村土地利用规划、美好乡村规划等规划,或经评估不符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但是有条件和有需求的村庄,力争xxxx年底前做好应编尽编。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五
黄渚镇黄渚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表乡镇领导签字:(公章)
一、人口(2006--2010年总人口及男、女人数)
二、行政村
总人口人,其中按性别构成分男人,女人;
外出务工经商人口人。常期在外务工人员。
二、经济发展状况1、2006年人均收入元,村财政收入元。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务工收入;农用机械数量;
村办企业类型、个数;
4、2009年人均收入元,村财政收入元。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务工收入农用机械数量;;
村办企业类型、个数;
三、村庄现有建设资料
1、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2、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人
3、户均宅基地面积;建筑间数;
4、村庄建设规划构想、理想户型愿望:
5、村庄土地选用情况
四、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
停车场位置、规模
2、给水及供水方式、供输水设施
3、排水
4、电力
5、电汛及广播电视
五、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统计表
六、能源利用
现有能源类型、燃料类型、桔杆、煤、液化气、沼气等:
七、卫生环境设施
垃圾站及垃圾中转站位置、数量、面积
八、防灾、减灾,历史上受灾情况及淹没范围,是否有泥石流和滑坡隐患:
1、河流水系情况见下表
表1地下水情况一览表
表2河流情况一览表
表3渠道情况表
表4水库一览表
2、主要地质状况、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九、文物古迹 当地特有的民俗、风俗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六
(一)做好村庄分类。按照《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在xxxx年底前,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类分类要求(详见附件x),基本完成村庄分类工作。村庄分类要注意征求村民意见,村庄分类结果要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xx日,搬迁撤并类村庄需经村民会议同意。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发改委)
(二)优化村庄布局。在组织编制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全面分析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状况、传统历史、人文底蕴及群众意愿,以已编制的村庄布点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强化村庄布点专题研究,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到xxxx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发改委、各镇人民政府)
(三)开展规划评估。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在xxxx年xx月底前,根据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自行分批(或分镇)对已批准正在实施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评估结论。经评估符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村庄规划;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再行报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要求重新编制村庄规划。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住建局、各镇人民政府)
(四)实现应编尽编。根据村庄规划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实际需要,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对于没有编制过村土地利用规划、美好乡村规划等规划,或经评估不符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但是有条件和有需求的村庄,力争xxxx年底前做到应编尽编。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对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要编制详细规划,不再编制村庄规划;对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紧邻城镇开发边界的村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编制村庄规划,或者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镇建设用地统一编制详细规划;对正在编制的美丽乡村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应当按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的要求,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
(五)用好现有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前,已经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规划的村庄,规划用地布局安排与生态红线及现行的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冲突的,可将其与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共同作为村庄建设、整治的管理依据;没有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规划的村庄,可以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镇总体规划、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作为村庄建设、整治的管理依据,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
(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
(六)用好机动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的未落地的机动建设用地规模,可以用于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项目。镇政府可向县自然资源规划局提出使用机动建设用地规模申请,并按规定修改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落实机动建设用地规模、明确规划用地性质,更新规划数据库。使用机动建设用地规模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各镇人民政府)
(七)优化调整用地布局。允许在不改变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情况下,优化调整村庄各类用地布局,更新规划数据库。实施“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要按照《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自然资规〔xxxx〕x号)“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的要求,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经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由县政府按照法定程序调整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并按照调整后的规划组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由县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然资源厅同意,报自然资源部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各镇人民政府)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七
1、要搞好三个结合。在编制村庄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农村风俗、农民意愿”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规划中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建筑占地面积等应与农村实际相符。
2、加大对村庄规划实施的领导。乡镇要将村庄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纳入村组干部年度考核绩效中,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对辖区内村庄规划实施管理不力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乡镇要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列入乡镇、村组财政预算,市局也向省厅多争取一些农村规划编制的资金补贴,以加大村庄规划编制的资金投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覆盖率。
4、加大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要将有关政策法规制作成简明扼要内容直观的宣传单和录音带,发乡镇(街道)、村委会。利用逢圩、节假日以宣传车广播、发放宣传单形式向农民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加深对村庄规划的理解。
5、严格村庄规划实施管理。乡镇、村组干部要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加大对本村庄内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农民不按村庄建设规划违章乱建房行为,对未按村庄建设规划建房的,要坚决予以拆除,杜绝不按村庄规划违章建房现象的发生,确保所编制的村庄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6、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上有突破,改变农村土地现有的管理模式,使农村集体土地能自由流转。
7、中心城区农民建房的审批,建议市里负责村庄规划的审核,乡、村负责建房资格的审查,区里负责农民建房的选址、放线、监管等具体工作,尽量缩短审批时间,减少审批环节。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八
近年来,嵩县围绕“建设5a嵩县、带富城乡群众、建成小康社区”目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的聚集效应和拉动作用,逐步得到体现,一部分农民开始向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和集镇搬迁。为摸清全县农村现状,完善相关惠民政策,按照市通知要求,我办对全县村庄变迁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现状
1、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少。嵩县位于洛阳市西南部,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三山环抱,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辖10镇6乡310个行政村11个社区,3736个村民小组,3709个自然村。总人口60万,农业人口53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家秦巴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耕地面积47万亩,且多属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和“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没有啥”的“挂画地”,人均不足1亩。尤其在陆浑水库周边只有耕地1万余亩,人均2分多,库南部分村人均不足1分。
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许多群众仍然处于“吃水靠挑、运输靠脚、通讯靠吼、点灯靠油”的生活状态。全县尚未通公路的自然村1160个,占全县自然村的1/3;630个自然村,万人饮水不安全;农民居住条件差,现有危房户33200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1/4;尚有深山独居、散居贫困人口7918户、31848人。
3、政策受限较多,县域发展困难。2000年被确定为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区,全县210万亩的天然林地封山,要求人不上山,树不下山,造成以林木为基础的项目难以发展;境内的陆浑水库在2006年被确定洛阳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嵩县南部驻扎着二炮部队,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划分为军事禁区。因此,全县山林、河流、矿藏及大部分土地的开发利用、招商引资等,均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
二、村庄变迁状况
经过近几年扶贫搬迁、异地安置,深山区群众搬出来一部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外迁主要单户(单人)为多,整村搬迁没有,外迁以出村住、回村耕田居多,全迁者少,村民组、自然村变化不大。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及村落扩大,有些自然村实际已经合二为一。如九店乡上下马沟村、上下陶庄村等,已经连成一体,不分上下。
1、德亭镇:近十年涉及有自然村整体搬迁的行政村共10个,共搬迁18个自然村,244户,978人。
3、木植街乡:2003年统计为15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289个自然村;2005年,栗盘村后山组群众搬迁,全乡143个村民组288个自然村;2012年,坪地村碾沟组白蒿沟自然村整体搬迁,全乡143个村民组287个自然村;2013年,寨沟村松林组头道河自然村整体搬迁,全乡为143个村民组286个自然村。
4、车村镇:村民组数量由2003年的405个演变为现在的381个。
5、九店乡:2003—2013年,全乡157个自然村未减略增,新增2个村落为移民搬迁新村。2009年—2013年新增搬迁新村2个,为郭岭移民新村、郭沟移民新村。
6、黄庄乡:村民组无变化,自然村由原来373个变为337个。
7、城关镇:加大城中村的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将原城中村新
一、新
二、北店街、西关四个村分为新
一、新
二、西关、北店街、文化、安康六个社区。
三、变迁后各方面情况客观分析
医难、交通不便造成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更严重的子女婚姻问题因地理条件差很难解决。变迁后此类情况基本不存在,逐步解决了生活生产的生存问题。二是收入来源范围扩大。变迁前,大部分农民靠农业种植创收,只能解决自己自足问题。变迁后,农民为了摆脱贫困的帽子,纷纷外出打工,视野不断开阔,阅历不断丰富,逐渐学会先进技术,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商业。经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外地企业的进驻投资,为农民就业、增收搭建平台,扩大农民的创业空间,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此,生活比较稳定,有稳定的居所,稳定的收入。三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村庄变迁。抓住城乡一体化的机遇,对已进入县城拥有固定住房、有稳定收入的农民,纳入城镇人口统一管理,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通过城中村改造、回流移民安置、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定居。
四、对今后村庄变迁的规划考虑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是必然的趋势。新型城镇化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一)就地提升改造。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村,积极探索就地实现城市化的路子。农民无需进城,就在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实现了城市化,避免了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带来的副作用,而且通过城市化改造,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土地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投向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改造策略,在学习借鉴外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逐步建成产业集中、土地集约、居住集中的特色社区,实现经济发展规模化、人文素质市民化、社会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把原有分布较散的村民集聚区将整体拆除重建,高标准建设新居民区;而对历史村落群采取低强度的开发模式进行保护更新,保证历史建筑风貌的协调,保护历史村落的格局。
(二)整村搬迁推进。立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不足10户的自然村分期进行整村搬迁。坚持“依城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区,根据整村搬迁自然村农户需求,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困难救助三种安置模式。明确农户原有集体资产享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保持不变,复垦的宅基地实行退宅还林或耕,发展农林生产。
五、村庄变迁意见和建议
村庄变迁:
1、符合政策,宣传到位;
2、群众自愿,主动申请;
3、利益导向,政策推动;
4、措施适当,民生为主。
同时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自身因素:整体素质偏低,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弱,观念落后,重农轻商意识严重。
二是体制方面:农业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 三是产业结构方面:主导产业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对相关产业拉动力小。
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同时开展移地农户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一个家庭有一个劳动力就业。
二是转变发展思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要把增强农村集体实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通过资源开发争取项目,多方帮扶,转变当前靠“输血”“而无造血”能力现状,推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让搬迁农户无后顾之忧。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九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离开了村庄,对于村庄的变化和真实面貌,越来越少人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本文将从第一手经验出发,探讨村庄真实的生活面貌,以及司空见惯的村庄问题。
【第一段】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村庄调研,走访了不少村庄,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在实地走访中,我看到了村庄独特的地貌美景和人文景观,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二段】
但与此同时,村庄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在不断显现。首先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如交通、供水、供电等。其次是农业生产和人口流动的问题,许多村庄因为缺乏技术和资本的支持,导致产业薄弱,农业生产陷入低效状态,人口流失日趋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村庄的发展,也会削弱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第三段】
然而,在这些问题面前,在不少村庄中,我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逐渐介入,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如旅游产业、乡村观光等。同时,也有一些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村庄的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推动当地绿色生态发展,带领村民从传统农业转型。
【第四段】
及时解决村庄问题,提高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和产业适应性的培养,广泛宣传村庄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在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方面,更多的资本和技术支持也是必要的。
【第五段】
总之,村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我们最初的家园。我们必须关注村庄、保护村庄,提高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并使我们的村庄回归蓝天碧水。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
村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载体,是农村文化的代表。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庄变得荒废、萎靡不振。为了了解村庄的现状和未来,最近我参加了一次村庄调研活动并获得了不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村庄发展现状
在调研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首先,许多村庄的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有些村庄发展较好,人口稠密,但也有许多村庄由于缺少优势资源、不具备发展条件,阻碍了村庄的发展。此外,随着移民问题的严重影响,也无法避免许多村庄人口不断减少,形成了房屋空置,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村庄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政策层面上下足功夫。
第三段:探究村庄发展瓶颈
在调研活动中,我和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村庄发展的瓶颈和困难。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我发现许多村庄的主要困扰仍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由于村庄的规模小、资源单一,许多村庄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导致了一些重要设施建设的缺失。同时,由于村庄地理位置的原因,社区环境限制了教育,文化等议题的对村庄的影响。
第四段:探讨村庄发展的新方向
了解了村庄现状和瓶颈,在调研活动中,我们也为村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我们提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要有我们特色和文化特点,并规划合理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撬动社会优势力,思考如何推进村庄服务设施的普及,给予更多的贫困村庄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种植业、旅游业等,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助推村庄发展。
第五段:结论
村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村庄,了解和深入探讨他们的现状和问题,并为他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江西及全国相关政府部门能够为村庄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庇护,让中国的村庄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一
根据省委农工部统一安排部署,为摸清全县农村村庄变迁情况,完善有关农村政策,我部对全县-期间村庄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县地处赣西边陲,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北麓,东邻安福,南毗永新,西与湖南茶陵、攸县接壤,北与芦溪、湘东相连。县境地地处北纬26°57′,东经113°46′之间,南北长约58公里,东西宽约38公里,国土面积10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3万亩,山地面积112万亩。至,全县行政村数量从169个减少至157个,减少了12个;自然村数量从1165个减少为1152个,减少了13个,村庄变迁方式主要有区划调整和扶贫搬迁。整体来讲,我县变迁的行政村及自然村涉及面不广,村庄形态和管理方式发生改变不大。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的聚集效应和拉动作用逐步得到体现,一部分农民开始向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镇和县城搬迁,同时,有些交通不便、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边远自然村也整体搬迁。
1、村庄形态:村庄形态变化主要有并入其它村庄和独立划出区域异地安置两种方式。并入其它村庄如良坊镇仁本村并入汤渡村,渐潭村并入南湾村,乡村、村合并为村。异地安置如乡南村村磊垅自然村,因扶贫搬迁,政府在吉莲公路旁独立划出土地,集中安置。
2、生产生活方式:村庄变迁后,解决了部分村庄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坊楼镇坊楼村工业园自然村,搬迁后在当地企业务工成为村民就业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了由务农转为务工的良好局势。
3、基础设施进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推广,我县对变迁后的行政村及自然村进行重新规划,更加注重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硬化了村级公路,新建了学校校舍,增加了村级卫生站和幼儿园等。
4、管理方式:村庄变迁后,管理方式主要以沿袭村级管理方式为主,但也有转变为社区或居委会管理,如琴亭镇御景湾社区和明珠社区。
5、产业发展:随着村庄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也更加愿意尝试种植一些新型的经济作物,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6、生态环境:通过新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大部分村庄拆除了破旧的危房,规划了乡村绿化带,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坊楼镇富树村毛仔坪自然村,是典型的移民村,通过新农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亮点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引起村庄变迁,以及交通不便、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边远村庄的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后村庄变迁趋势。一是搞好全区域规划布局,根据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地理地貌、村风民俗等科学编制规划,同时注意规划的适度超前,做到现在不走弯路、将来不留遗憾、较长时期不会落后。形成县(区)-乡镇-村-自然村“四级镇村规划体系”。根据县长期规划,县城土地资源有限,城区有向周边发展的趋势,县城周边7个行政村均会不同程度融入城镇而导致村庄变迁。坊楼镇“省百强中心示范镇”建设,规划将致村庄变迁涉及4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2082个人口,涉及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二是充分考虑村庄规模小,兼顾规划的全面性,尽可能做到覆盖全面,把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垃圾处理、社区配套、公共服务等内容都考虑进去。未来我县将建设界化垅新区,涉及三板桥乡、神泉乡等乡镇,应统筹规划。三是积极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集镇、县城集居。高洲乡黄沙村今年要修建水库,涉及到库区一自然村5户,25人要搬迁。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中心村、集镇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其承载力。结合新农村规划整治空心村,对于长年无人居住、空闲、倒塌、无保留价值的房屋,通过村理事会运作,由村小组统一拆除平整,将宅基地收回,然后按规划重新进行建设,逐步消灭“空心村”现象。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村庄的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切实改善生活生产环境,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加大政策集成力度和资金投入。由于大部分搬迁户本身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经济收入不多、人口少、年龄大等因素,对今后变迁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相对就要加大。
一是对于政府补贴性搬迁类型,随着农民搬迁建房的成本的增加,购买商品房价格的增涨,建议提高对搬迁农户的补偿标准;二是对于整建制搬迁类型,建议集成各部门相关政策,加大对搬迁新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实行搬迁的农户。为了保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议采取政府全额投入的方式进行搬迁,彻底解决老百姓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2、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做好变迁后续工作。村庄变迁工作是当前农村发展中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过程,形式上的搬出、迁入并不意味着搬迁工作的结束。要认识到变迁后续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一是对于整建制搬迁村根据地区实际,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速培育新型产业,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家庭经营,从事商业服务业活动。引导和扶持搬迁户发展特色产业,或从事第三产业,解决生产、生活经济来源问题。二是对于自由搬迁的农户给予转居民户的政策,并进行技能培训为搬迁户的再就业提供便利。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或租赁等,积极整合原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搬迁绿色通道,加快搬迁进度。针对搬迁村新址的土地、规划、林业等问题,应采取特事特办的方法,给予特殊政策,简化办理手续,缩短办理的时间。成立由扶贫办、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联席会集成办理相关手续,保障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4、转变发展思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要把增强农村集体实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经济体系,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生态功能需要,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江海田园特色美丽乡村,构建城乡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建立多规合一、城乡融合、全域覆盖、分级分类的村庄空间规划体系,合理明确乡村发展空间载体,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逐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引领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稳步减量化,实现村庄风貌、人居环境、设施功能的提升。在2020年底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基础上,确保两年内稳步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为实施乡村振兴夯实规划基础。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内涵,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树立“多规合一”和“存量规划”理念,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调整完善村庄分类,加强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高标准、高水平引领乡村建设。
四、总体要求
1.明确不同乡村地区发展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及县(市、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目标,合理确定进城、入镇、留乡人口比例,确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思路。
(1)城市及重点镇周边地区应合理控制村庄发展,引导“进城入镇”,加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村庄格局,每个行政村宜保留1个规划发展村庄。
(2)农业功能区要适度提高规划发展村庄数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留乡村民向规划发展村庄集聚,原则上3平方公里左右行政村宜确定1-2个、5平方公里左右行政村宜确定2-3个规划发展村庄。
2.合理确定不同自然村庄分类。在综合分析研究村庄发展条件基础上,将现状村庄因地制宜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和其它一般村庄。
(1)集聚提升类村庄。优先选择村委会和撤并乡镇政府驻地、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美丽乡村、三星级康居乡村及有一定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等村庄。其它现有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原则上应尽可能确定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强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建设,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推动村庄适度集聚。
(2)特色保护类村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具有产业特色等村庄应确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注重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保护,塑造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
(3)城郊融合类村庄。指城市及县城城关镇周边、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应综合考虑与城市的发展关系,适度发展城市配套服务业,统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城市后花园。
(4)搬迁撤并类村庄。指与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生态管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矛盾需要实施规划控制的村庄。其它需要确定为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应进行充分论证,防止大规模撤村并点。
(5)其它一般村庄。指目前看不准、暂时无法分类的村庄,留待后期进一步观察和论证,近期应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3.引导规划发展村庄合理布局。综合考虑自然村庄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加强对水网地区、沿江沿海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注重在原有村庄形态和肌理上改善居住条件,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
(1)依托现状进行整治扩建,合理确定相对集中式、组团式的村庄布局模式,划定空间管控边界,严格控制村庄无序蔓延,引导村庄有序集中集聚,加快形成布点合理、相对稳定的村庄格局。
(2)合理优化原农民集中居住区,现状建设规模较大的(超过20户)要加强与周边村庄协调发展,引导拆迁农户集中安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现状建设规模较小(少于20户)且没有发展需求的,原则上要控制其发展。
1.分类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村庄发展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规划编制内容深度和工作重点,因村制宜,分类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1)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及有较大建设需求的村庄,要围绕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布局、农村居民点设计、历史文化传承、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布局、近期实施计划等规划内容,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2)其它村庄可简化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只规定村域用地布局、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基本内容,形成“两图、两表、一库、一清单” (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规划指标表、土地用途结构调整表,规划数据库,规划项目清单)规划成果。
2.明确村域用地布局。落实上位规划约束性指标,合理安排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建设空间,统筹村庄各类用地布局。
(1)农业空间。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合理发展空间。
(2)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细化明确生态空间保护范围及要求,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系统保护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
(3)建设空间。合理安排农村居住、公共服务、公用设施等用地布局及规模,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落实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合理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不超过5%),用于农村公共公益设施和零星分散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使用。
(4)村庄建设控制区。搬迁撤并类村庄及零星分散农户应划入村庄建设控制区,严格控制新建、翻建、改(扩)建住房。其它现状规模小于20户(不含里下河地区)的孤立居民点,原则上应划入村庄建设控制区进行管控。
3.强化村庄居民点设计。聚焦村庄居民点建设重点,延续村落水、田、路、房传统格局,合理确定村庄空间形态,引导村庄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形成统一且富有变化的江海田园特色乡村风貌,延续乡村本土记忆,避免“千村一面”。
(1)村庄平面布局。整治提升为主的村庄,应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考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可行性、经济性,合理划定村庄建设控制边界,条带状村庄宜控制在1公里范围内,防止无序蔓延。鼓励采用填平补齐、联合改造等方式进行改建扩建,灵活布局独栋、双拼、联排建筑,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新建农村居民点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筑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注重村落的自然错落有致,合理布局公共空间,多样化组合建筑院落,避免再次形成行列式、兵营式的呆板布局。
(2)村庄风貌引导。充分依托现状水系、田园、道路、植被等构建村庄特色空间,塑造村庄、田园有机融合的乡村风貌。既有农房改造应避免过度装饰,色彩、风格要与周边协调。新建农村居民点风貌要整体统一,空间形态与原有村庄肌理相协调,不宜采用欧式、美式等外来建筑风格及明度高、过于鲜艳的色彩。严格控制农房建筑体量,个人自建住宅建筑层数一般不超过三层。鼓励吸取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元素和文化符号,充分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和传统建造工艺,传承村庄传统风貌。
(3)乡村景观设计。充分挖掘村庄自然、人文要素及乡土建筑特色,结合村庄入口、滨水空间、活动广场等公共空间营造体现村庄乡土文化和乡风民俗特色的景观。村庄入口可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突出景观效果。滨水空间应增强亲水性,合理采用水生植物驳岸、植草护坡驳岸等生态方式,依水就岸建设带状游园或面状游园,设置滨水步道、亲水平台、休闲小广场。活动广场应结合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建筑配套建设,设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等。
4.加强村庄设施配套。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要求,分级、分类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合理确定各类设施用地布局及其建设规模。
(1)分级分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两级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行政村应统筹配置党群服务、文化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卫生室、警务室等设施,鼓励各类设施共建共享,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合理设置文体活动场地和小游园,小游园用地面积不小于1亩。
根据村庄分类,差别化配置规划发展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郊融合类村庄应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集聚提升类村庄应强化现有设施的改造提升,特色保护类村庄应要彰显乡村特色文化,各村庄按需增配文体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站、红白喜事场所、便民超市、旅游服务点、电商网点等生活生产服务设施,及村史馆、乡贤馆、民俗馆、家风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搬迁撤并类村庄及其它一般村庄原则上不新增公共服务设施,但应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
(2)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结合村庄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对外交通等因素,合理布局村庄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村庄主要道路应满足双向行车要求,建设内循环型“四好农村路”,通村道路满足客运公交要求。停车场可结合村庄出入口、公共建筑、活动广场等设置,宜采用透水砖、植草砖等铺装形式避免大面积硬化,有条件的可建设林荫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合理安排村庄排水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用地,对于城镇周边和邻近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采用就近接管处理;
对于不具备接管条件的村庄,农民集中居住区宜建设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其它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模式。村庄公共厕所可结合公共设施合理配建,1500人以下设置1-2座,1500人以上设置2-3座,有旅游产业的应设置旅游厕所。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
五、工作保障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村庄规划工作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履行好规划编制主体责任,对城乡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研究,落实专项经费,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村庄规划符合实际。各级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形成村庄规划工作合力,确保按时、高效完成任务。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大规划编制工作的督查、推进、指导力度,加强对基层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研究符合地方实际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及时组织交流研讨,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有效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理清思路、明确重点。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横向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要结合全省规划师下乡活动开展,积极鼓励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服务农村,探索建立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对口帮扶机制,发挥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优势作用。
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各地要按照“政府引导、村级主导、村民主体”的工作原则,把握村民主体着力点,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立足村庄实际,注重村情民意,充分利用微信发布、进村入户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凝聚村民、乡贤、乡村企业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思想共识。村庄规划方案要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决定,主要内容由村民委员会进行公示,并纳入村规民约。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三
为扎实推进健康永宁建设工作,持续在全乡范围内全面深入地开展健康社区(村)及健康无烟单位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我乡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乡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根据《健康永宁行动实施方案(20xx-2030年)》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20xx年胜利乡健康永宁建设实施方案。
围绕把村(社区)建设成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着眼点,以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综合健康素质为宗旨,强化健康促进,积极干预和控制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危险因素,坚持推进健康综合管理与服务,持续推进人与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继续按照整体推进、个性发展的健康单位建设工作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村(社区)资源,组织各类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志愿者的参与,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努力形成全民健康促进支持系统,不断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全面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健康永宁行动有序实施。
(二)总体目标。
建立健康促进政策体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防控重大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逐步降低致残和死亡风险,确保重点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为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成立健康永宁建设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牛婉婉同志担任,康蓉具体负责健康永宁建设日常工作。各村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统筹协调,确保健康永宁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明确创建“健康村(社区)”工作任务,全力开展创建活动。
目前,胜利乡已创建健康村8个,健康社区1个,健康家庭250户。20xx年依据县卫健局工作要求,胜利乡将申请创建健康村1个(烽火村),具体创建时间为20xx年3月—20xx年9月。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健康村,通过开展健康村创建活动,确保达到健康村标准。
各村(社区)以胜利乡创建健康单位建设为工作平台,以创建健康村(社区)为目标,将健康促进的理念应用于涉及市民交通安全、工作场所安全(职业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涉水安全、学校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居家安全、体育运动安全等9方面的伤害防制。倡导居民树立“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改变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提高村居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事故发生,确保社会稳定,市民生活健康、安全。
(二)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树立群众健康观念。
20xx年在各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儿童之家、妇女之家、老饭桌等平台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全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4期,多渠道加大对心理服务工作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群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预防和消除歧视,积极营造崇尚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推进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三)改善村居环境,创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工作,利用“爱国卫生日”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改善村居环境卫生面貌,重点对村居主干道的乱堆乱放、积存垃圾、墙体广告进行清理整治。同时,结合春季绿化工作,对居民区草坪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为居民创造文明、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
(四)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以健康知识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六进”巡回讲座活动为抓手,开展辖区居民健康知识大课堂,利用社区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室开展以防治慢性病、各种流行性疾病、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引导居民自觉抵制烟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大讲堂活动,通过防病和健康保健知识的教育培训,增强居民健康行为能力和防治各种疾病的措施,各村举办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不少于2场次。
(五)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健康家庭创建力度。
一是开展控烟限酒。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各中心站所及各村(社区)在会议室、办公场所,楼道间设有明显的禁烟标志,提醒办事人员做到在公共场所不吸烟。并结合5.31“世界无烟日”在辖区内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并清理各种烟草广告。二是结合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农民丰收节等节点开展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广播体操比赛等活动。三是大力倡导五个“人人”健康行为活动。胜利乡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和引导广大居民树立公共责任意识,形成公共健康行为。20xx年,全面组织开展五个“人人”行动,即人人参加健身运动、人人掌握救护技能、人人知道自己血压、人人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人人养成健康行为,同时加大健康家庭的创建力度,让健康家庭成为人人享有健康的摇篮。
(六)抓好重点场所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健康知识。
联合乡各站所,开展以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慢性病,心理健康知识为重点内容的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工作,基本做到各类重点场所的知识宣传全覆盖,提高从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一)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根据胜利乡人民政府工作部署,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的建设健康村工作管理机制,落实相应的目标、任务、措施;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实施中的政策保障、培训指导、质量管理和效果考评,确保胜利乡健康村(社区)创建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形成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加强宣传,树立群众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推动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的普遍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引导居民共同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三)注重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健康村(社区)创建档案按照永宁县卫健局下发的《20xx年永宁县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工作方案》内容整理。工作中注重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有完善的健康单位建设工作资料,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有效实施。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四
为切实改善我村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根据“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特制定合山村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引导,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规范运作程序,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引导村庄整治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坚持群众为主、社区扶持的原则。建立全民参与机制,确定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 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坚持镇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镇投入为主。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注意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和设施,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
(四)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不乱砍树、不填塘,维护农民利益,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
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村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规划布点村庄要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主要目标是:
(1)村容村貌更加整洁。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2)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3)乡村特色更加鲜明。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使其更具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
(4)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 1、2012年11月30日前,完成树木的刷白、老旧建筑的出新、路肩的配备、公路沿线乱堆乱放清理及沿线河道的整治。2、2012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家庭庭院环境整理和河道整治工作。3、2013年 1月 15日前,查漏补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四、整治重点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村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二)整治生活污水。建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根据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争取配建1座。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 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 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 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 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 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
(五)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 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
(六)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在完成村 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 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 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置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
(七)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 绿化景观。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
(八)提升道路通达水平。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 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 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
(九)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 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建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赵棚镇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 目积极争取上级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
(三)严格自查自纠。村支部书记牵头,及时掌握村庄环境整治的开展情况,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五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完成这份问卷,我们会对您的个人信息保密,请您认真作答!年龄:性别:职业 :
1.您的文化程度:
a一年以下 b小学 c初中 d高中及以上
2.您是否经常参加村民大会:
a每次都被选为代表参加 b经常参加 c偶尔参加 d从未参加
3.您认为谁是村庄建设的主导者
a上级政府 b村委会 c规划人员 d村民自己 e建设施工单位
4.1您认为,村庄规划能否指导、约束村庄建设?
a能,规划指导村庄建设b一般,建设过程中有所变c不能,建设具有随意性
4.2您愿意通过以下哪些方式了解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
a授课培训b发放宣传手册c广播d电视e报纸f网络 g村委会人员介绍h其他
5.作为一位村民您认为应该了解村庄规划的进展和结果吗?
a应该 b不应该 c无所谓
6.您愿意采用以下哪些方式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可多选)
7.您认为您的建议可能在以下哪些方面起作用?(多选)
8.您不愿意提建议的原因是?(多选)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六
一、编制行政村总体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2、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包括用地结构,数量,用地分类划分至中类;
3、行政村人口发展情况和现状人口性别、年龄、劳动构成资料;
5、行政村基础公用设施及道路、管网现状,农林水利设施等资料;
6、当地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7、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情况;
8、当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防洪等资料;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9、地方材料及建筑工程造价资料;
10、行政村地形图:比例为1:10000-1:50000
二、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2、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综合评价情况;
4、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源、灾害评估等资料;
5、村庄的历史沿革、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6、经济发展资料,包括近几年村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资料。
7、村庄规划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10、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11、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2000。
三、编制村庄整治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1、农民对村庄整治及其人居环境改善意愿调查;
3、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源、灾害评估等资料;
4、村庄的历史沿革、当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风景名胜等资料;
5、村庄规划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7、各类建筑物的分布、性质、面积、层数、质量、建筑密度;
10、建设工程造价资料;
11、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2000。
村庄规划调研表篇十七
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接到市委28号“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我于5月20号,到组织指定的村庄----**县**镇**村、***村,进行了调研活动。
一、基本情况
**村,土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辖王庄、阳台、高台、**、前胶泥庄、后胶泥庄6个村民小组,在册180户,75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
***村,有耕地面积2226亩,辖金崖根、***、黄沟门、红石峁4个自然村,在册176户,810人。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422元。
二、两个村庄的共同特点:
(一)、自然条件较好。两村相距10华里左右,都处在延--定公路旁边,周河沿岸的川台上。农耕地以川台地为主,***村达到1412亩,**村达到1046亩。两个村庄的山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达到5600亩,**达到4632亩。
(二)主导产业成型。***村以大棚为主,养殖为辅,形成了骨干产业。到20春季,共建起大棚128座,弓棚45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0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176户人,有578座棚,户均2座还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大棚。这个村还有一个体养猪场,生猪存栏500多头,年收入在200万左右。**村以大棚为主,运输为辅,形成了主导产业。到2013年春季,共建成大棚27座,弓棚7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18000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180户人,有97座棚,每两户平均1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棚。**村的大棚比***的要少400多个,每棚收入也少于***村,说明**村的大棚尚在发展中。**村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这个村距离志丹县城近,有大小汽车30多台,农用三轮车5台,其中有大轿车4辆,出租车2辆,营运县城城郊公交线路。村里进城打工人员多。
(三)、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坚持。据我和村干部共同计算,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和电视机,人人有一部手机。农民回到家,看电视不存在问题。每年在冬季,开展一次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进行大力表彰。村里人人忙农活,治安案件发案率不足百分之一。
三、我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现状的认识。在回延安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目前延安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思考再三,还是觉得不好回答。但给我留下了几个很深的印象,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一是人去村空。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但是目前,农村却出现了“人去村空”、“景美荒凉”、“老人村落”的现象。在我调研的村庄里,**村支书告诉我,他们村留在村里现在最年轻的人是他们,书记今年60岁,村长45岁,村长说,他是村里最小的一个。在***村,我走访了十户人家,只见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有的人去大棚干活了,但绝大多数的.人是进城了。***是我1977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插队的地方,这次我回去,见到的两个村上干部,也都是我当年的学生,他们今年也都40多岁了。一个村干部说,等他们死了,说不定这个村庄就不存在了。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二是学校荒芜。我在70年代末在这里插队,对这两村十分熟悉,现在我去的村队部,过去都是学校。***学校当时有100多个孩子,我代的四五年级有40多个,教室是12个窑洞,现在,窑洞在,孩子没有了一个。**村的学校也是一排10多个窑洞,当时有120多个孩子,现在一样是没有一个孩子。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学校被撤,孩子进城;大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相继离开家乡。目前农村人去村空,学校有校无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真的是不敢轻易下结论。我只感觉到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浑身出了一身冷汗。农村的学校,越办越少。集中在乡镇的学校,也是中学撤了小学使用,小学搬走幼儿园进驻,幼儿园的地方个人使用。不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是教室多、老师多、操场大,学生少。可是,昨天还收到了市教育局的文件,让汇报市级单位“支教”的情况。我不知道现在这些部门在想什么。支教是十几年前的工作套路,那时学校多,学校有学生,部门支教是应该的,现在呢,学校越办越少,农村几乎没有学校和学生,乡镇的学校教室空闲的很多,教具、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大部分闲置,可是他们还要各单位去“支教'。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实际就是在浪费财力、人力和部门的时间。
三是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重视。农村老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功臣。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故土难离,现在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一位领导说“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陕北地贫,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在调研中,一位村干部给我说,农民宁愿把地荒了,都不愿意种。我问为什,他说,说种一亩洋芋,需要籽种、肥料200多元,人不够,每天顾一个要出200元,一天种不完,就要顾两天,合计600元,一亩地秋后收洋芋2000斤,每斤卖0.5元,才是1000元,1000元减去600元,能挣多少呀。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
六是农民现有的文化水平很难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按照调研报告的格式,我还应该针对问题写一些解决的建议,或者对策。但调研还回来后,我反复思考,也想不出对策和好的建议。现在农村出现的这些情况,是国家政策调整过程中的基本反映,不能说是问题,也不能说好事。一项政策的是好是坏,是会用时间来证明的。不是哪一个人说好就好,说坏就坏。作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的人,我可以从这次去农村的调研中,了解目前农村的真实情况,从中可以知道国家的农村政策是什么,眼下进行到什么程度。能达到这个目的,也是有收获的。
20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