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通用18篇)
撰写教案时应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有针对性。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以下是一些教案的实例展示,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一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二
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可谓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我们在一次次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读你千遍也不厌的感觉”。而今,当我和我的学生用新课程的理念去诠释“她”的美味时,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舒服”感。所以,笔者尝试在语文阅读课后续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这一片“林海”,一睹她的神韵,并结合现实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这一片绿的“真谛”。
1、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的内在信息,使课堂学习的信息转化为新的互动资源,使学生能动地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并开展自由合作、双向交流、集体讨论、书写体会。
2、通过“游览、观赏、赞叹、联想”等方式对文本的知识进行再造与重构,使原有的的文本内容得以更加丰满,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把握,多元解读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结合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创新和开发,使教材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不断生成丰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参与读写实践的兴趣,掌握实践的方法,培养读、思、写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
4、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学习与读写活动结为一体,做到课内外延伸,学科间融合。
六年级学生
学生:
1、充分阅读《林海》一文
2、收集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
3、制作大兴安岭的风景幻灯片。
4、准备抒情的音乐。
老师:
1、准备大兴安岭的录相。
2、有关的大兴安岭水与火的图片及资料。
游览、访问、访谈、朗诵、练笔等。
2课时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生:交流
(估计学生会提出去大兴安岭游玩或参观)
二、游林海,观林海
1、师:老师非常高兴能听到同学们那么多心灵要求,这也是对知识永不满足的追求。接下来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带大家去兴安岭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当然,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结伴而“行”,也可以单独而“行”,还可以邀上老师作“向导”。
(播放无声录象)
生:观录象,自由交流。
2、师:这次林海之游你总该满意了吧!
生:发表意见。
(估计学生有不少意见:如录相的效果、音乐较差,没有作解说等。)
师:那怎样能使我们的林海之行有特色,有情趣呢?
生:交流。(配乐、加解说词等)
3、师:那我们就自由组合成小小旅游团,先为这林海之旅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在团内选出一位“导游小姐”为我们作介绍,当然别忘了给自己的旅游团取个响亮的名字。赶快行动吧!
(重播录象)
生:自由组成团队,活动。
师:巡回检查,鼓励。
4、师:先请——旅游团出发,其他团队成员可以随游,也可以随团作采访。
生:各小组争先介绍游况。
5、师:看来我们的林海之旅真是受益多多呀!我们得评一评最导游和最佳记者。
生:小组评选
(练笔说明:课后,整理串写导游词。)
二、赞林海,诵林海
1、师:欣赏了林海的旖旎风光后,对林海你一定更添了一份敬意和崇敬吧!
生:集体交流。
2、师:是呀,走一回林海就会有一份新的真切感受。看,我们的老舍先生不也有同感吗?让我们一起倾听老舍先生及那些到过林海的名人大家对林海这一片土地的心声吧!
生:分小组即兴朗诵《林海》片段及有关大兴安岭的诗歌、散文。
3、师:听了他们对林海的真情表白,你或许也诗意盎然,心头涌动了吧?
生:自由表达、畅谈。
4、师:听了我们一位位小小诗人、小作家的精彩诵读,老师更想高歌一曲。来,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师生合唱《在那高高的山岭上》)
(说明:这里安排诗歌创作的环节。)
三、赏林海,悟林海
1、师:欣赏了同学们深情并茂的诵读,享受了激情昂扬的林海之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是林海单一的美,而是一种广阔的美,长久的美,立体的美,永恒的美。
看,我们的同学也把这片绿,这种美留在了心底。有请课外采风组成员上台演示他们的林海之作。
生:电脑操作演示文稿、图片。
(其他成员观赏、交流)
2、师:张张精美的图片更验证了大兴安岭的“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的内涵,同时更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得并不空洞”的含义。真的,她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相信大家更愿意倾听她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说明:这里安排一个给图片配文的环节。)
四、说林海,道林海
1、师:掌声欢迎“故事大王”上台。
生:介绍大兴安岭的由来、传说。
2、师:对于林海,你也收集到不少资料吧!
生:向全班介绍兴安岭的特产、矿产、面积、林木等。
3、师: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又有新的、不同的感受了吧?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表达。
生:同学自由上黑板书写。
4、师:我们把这份情、这份爱一起分享!
(生读自己的内容)
(说明:这是一个根据资料编写解说词的环节。)
五、忆林海、护林海
1、师:同学们,从你们的身上,老师仿佛感到了那片林海正在勃勃生长,变的越来越苍翠,越来越绵延。可是,就在17年的五月,大兴安岭却遭遇着一场空前的灾难。
师出示文字:
一九八七年五月六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大火造成的灾难及损失都是空前的。在这场持续二十七昼夜的大火中,一百零一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七十万公顷)地面惨遭火劫,八十五万立方米木场存材被烧,六万多人无家可归,他们的房屋被夷为平地,从塔河到古莲的几百公里铁路沿线被大火洗劫一空,二千四百八十八台各种设备,总长一千三百四十米的六十七座桥梁,四百八十三公里的通讯线路,二百八十四公里长的输电变电线路,三百二十五万公斤粮食,六十一点四万平方米房屋,一百九十三人的生命,在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受灾群众一万零八百零七户,五万六千零九十二人,受伤二百二十六人。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十九分之一从地球上永远消失。这场大火改变了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居中国之首的历史地位,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特大灾难。
(师出示火灾图片)
2、师:同学们,大兴安岭仅遭此劫吗?
生:自由交流有关森林乱砍、生态破坏、嫩江水灾等资料。
3、师:同学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生:交流
4、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交流
生:集体研讨。
也许此刻你的心里有许多的想法,许多的建议,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献计献策。(写公益广告、给环保局长写信、写体会等)
7、师:那我们就在课后把你的想法付诸行动吧?
(说明:这是一个多元性写作的环节。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特点自由发挥写作的才能。如:写公益广告、给环保局长写信、写体会。)
六、总结活动,升华活动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林海风光,又一起回顾了大兴安岭水与火的灾难,相信我们再一次看到“林海”、看到“大兴安岭”这些文字时,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感受了!
是呀,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亲切与舒服的,可是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却变得可怕、悲哀,但愿我们能看到永恒的美丽、永恒的亲切、永恒的舒服!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三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什么是"林海"呢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四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余波涌来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
2、正确、流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板书图卡,优秀学习小组旗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生日歌》。)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熟悉刚刚播放的歌曲吗?是什么歌呢?(生日歌)(课件出示:生日)
板书:
生日
2、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讨论)
板书:
借
老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借生日》的故事,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了。(翻书125页,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你们的'拼音朋友把课文读一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用手挚告诉老师全文有几段?(4段)
3、提问:
课文主要是讲谁和谁的故事?(贴出小云和妈妈图卡。)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认识两段中的字词:
课件出示:
放着、布熊、快乐、怎么
(指名读,齐读。)
认读彩色生字球:放、布、熊、快、怎。
(特别是“放”、“快”进行扩词练习,并用“快乐”造句。指名读准字音、组词,将生字球作为奖励奖给小组。)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六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七
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
板书:《林海》
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
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
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
二、出示预习综合题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chuan)柱珊(shanshai)瑚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漂亮、相貌美好。()
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和()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
四、交流反馈
五、学习“岭”
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
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
2、出示句子,区别:
(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板书:岭:多——温柔。
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
6、小结:作者看到了这么多岭,每条岭是那样的温柔,所以对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
用亲切的口气朗读这一节——岭。
七、归纳学习方法: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板书:学习方法:
1、概括“岭”的特点。
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
3、感情朗读。
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
齐读学习方法。
述:学习“岭”的方法,学习课文“林”(3—4节)
八、学习课文“林”。
1、问:“林”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林:绿而浩大。
2.特点你是从哪句中体会出来?请用“……”划出重点词句。
a.理解:目之所及。及:达到。
b.板书:目之所及。都是绿。
c.齐读这些句、引读。
3、课文采用了什么手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板书:比喻、拟人、反问。
4、区别句子,反复朗读。
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读
思考:a.这两句句式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
b.她们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述:反问句,加强反吉语气,强调肯定,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述句一般的句式。
c.齐读,抽读(第4节)
问:还可以改为什么句式?(双重否定)
出示句子: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白桦的银裙,不会不像海边上的浪花。
5.巩固练习:作业本第4题,校对。
九、自学“花”第5节,小组讨论。
1.交流、汇报
板书:特点手法
花美多而绚丽叫不出名儿拟人、比喻
(美丽)穿着绣花鞋
2.区别句子: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结:这两句前一句好,比喻句更能说明小红豆的样子美。
十、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你心理有什么感觉?
十一、配音齐读“岭、林、花”。
十二、作业:
写一段: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得洁净、艳丽。课文以小鸟的活动为线索,以小鸟的目光来观察空中的景色,符合儿童心态,体现了童话特点,课文想象丰富,语言富有童趣,儿童喜爱,要注重指导进行朗读,背诵,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语言积累。课文字里行间充满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鸟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指导读好第二自然段。
2、说话训练:模仿重点段,用句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的美和变化快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培养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幻想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领悟云的变化、云的美。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云房子(读课题)。
2、小朋友,刚刚下了一场大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这些云儿被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鸟看到了,它们说:
哇,这么多白云!谁会像小鸟一样说?白云真多呀,谁再来读。白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一片又一片,真多!齐读。
3、这么多白云,小鸟们最想做什么呢?
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你也能像小鸟一样说一说吗?指名读。
请你们响亮地告诉其他小鸟。齐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鸟儿心灵手巧,说干就干,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我们来看看小鸟们造了怎样的云房子。
出示:
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2、小朋友,你喜欢小鸟造的哪座云房子?
学生分句读好,我喜欢……
(1)傻傻地横着多可爱呀。谁也喜欢的?
(2)美美地开着真漂亮啊。谁也喜欢的?
(3)这座楼房真高呀!谁也来读。
(4)大礼堂宽敞又明亮。喜欢的小朋友来读。
(5)才住得下一只小麻雀,可真小呀。谁喜欢这座小房子的?
3、谁能把这些云房子全部向大家介绍一下。
4、小鸟们造了这么多漂亮的云房子,小朋友也很能干,一定能造出更多更好看的云房子。你们会造哪些云房子?小组讨论讨论,简单画一画。
5、填空:
(1)我造的云房子像()。
小组里的同学一起说说你们都造了哪些云房子?
(2)我们造的.云房子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三、学习第三、四小节
2、师:我是一只喜鹊,造好了一幢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让我去邀请小伙伴来玩一玩。
(1)你好,小黄鹂!(你好,喜鹊)我刚造好了一幢云房子,请你到我家去做客。(好的)那我们走吧,我给你带路。
(2)我去邀请了小黄鹂来做客,有小鸟来邀请我吗?
(3)小百灵:你好,喜鹊!(你好)快到我家来看看吧。
3、可爱的小鸟们,你们还想邀请谁去做客?请赶快行动吧!(学生活动)
4、小鸟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就是叽叽喳喳叽叽喳。指读。
四、学习最后一小节
出示:
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
2、这个句子很长,听老师读,注意在哪里稍微停顿一下。范读
3、指名读,齐读。
4、你还能说一个()的太阳
一片()的蓝天
5、有云房子的天空很美,没有云房子的天空也很美,因为蓝天就是小鸟的家。
6、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这小节。
五、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
六、课外拓展
天上的云各种各样,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想象。平时,我们可要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
课后观察白云,仿照课文第二节,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一段话。
课文《第八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九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岭多
13、林海、林多、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
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岭多而温柔
13、林海、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不懈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三、四小节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幻灯片
一、导入课文
指名说说。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第八次》。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布鲁斯王子非常勇敢)面对敌人的.侵略,布鲁斯王子能够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说明他非常地爱自己的国家。
谁来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读。
齐读第一小节。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布鲁斯王子英勇地抗击侵略军结果怎么样?他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想法?边读边思考。
结果?指名表演唉声叹气。(七战七败,负伤)板书:七战七败
此时他有什么想法?(对战争失去了信心)板书:几乎失信心
理解几乎。比较句子:(幻灯片)
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
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2、王子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信心时,他又有何所见所感?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第三、四小节。
哪些句子是描写了王子的所见?
3、出示句子: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齐读句子。
4、这段话是描写蜘蛛结网的过程,读了以后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吗?
练习填空:
一阵大风吹来,丝,网()。蜘蛛()扯起细丝()结网,()被风吹()。就这样(),(),()次,都()结成。可蜘蛛并不(),照样()。
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你们以前有没有读过、听过有关这方面的名人名言?能说给同学们听吗?
送佳句:教师出示有关名人名言,齐读,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志者事竟成。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失败乃成功之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7、过渡:看到了这一切布鲁斯王子――感动极了
哪儿看出他感动极了?(猛地跳起来、喊道)他当时会怎么想的?
是啊,他太激动了,让我们也来激动地喊一回。(我也要干第八次)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过渡:他四处奔走,招集打散的军队时,准备进行第八次战争,此时他会遇到什么困难?自由读课文,思考。
小小组之间讨论,指名交流。
是啊,面对七战七败的结果,士兵们也几乎失去了信心,布鲁斯王子怎样才能动员士兵参加第八次抵抗?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2、布鲁斯王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板书:八次战斗终获成功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三、小结:
(1)布鲁斯王子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启示或鼓舞,都还有重新振作起来的可能。
(2)朗读课文。
板书:
11、第八次
七战七败
几乎失信心
受到启发
下定决心
八次战斗
终获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二
1、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1、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
2、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歌曲《月亮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师生谈话导入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3、解题。(走月亮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教师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小老师,不明白的词语画下来大家一起交流。
3、指名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字词。
5、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6、指导书写。“载”和“栽”“裁”对比记忆。
7、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三、小结。
走月亮
景美——情浓
(调动感官走月亮)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三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初读课文
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作业本1—3题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四
教学要点:
图文结合,进一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略)
2、分别指名朗读课文。
二、图文结合,深入学文。
1、看图上燕子的外形,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课文通过哪几方面来写燕子的外形的?用了哪些词语?
(羽毛--乌黑、光滑漂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再看图上画的春天的景色,学习第二段。
(1)理解“阳春”的意思。
(2)自由读,划出描写春天特色的.词语。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春天的景色的?
(4)课文用了哪些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春天的特色?看图体会比喻的意思。
(用“赶集似的”和“盛会”比喻春天万物生长、百花争艳的景象。)
(5)熟读第二段后试背诵。
3、看图,观察近似燕子活动的情况,学习第二段。
4、观察图中燕子休息的情况,学习第四段。
5、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教师指正:赞美美丽的春天。春天使大地回春,万物生长,百花争艳;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气勃勃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趣。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五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1.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弄清翠鸟的捉鱼本领与它的外形关系。
3课时。
课文挂图或幻灯片。翠鸟彩色拼图。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幻灯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二)教师出示翠鸟拼图的单个部分图形,要求学生拼成翠鸟图。
1.教师分别出示几种颜色(翠鸟各部分的着色图形),让学生辨认。
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2.结合课文说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3.把几种颜色图拼成翠鸟图。
一双小爪子——红色。
头上的羽毛——橄榄色、翠绿色花纹。
背上的羽毛——浅绿色。
腹部的羽毛——赤褐色。
三、熟读课文。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加环保意识、爱鸟的意识。
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加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对人们奉献爱心和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燕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师引读:这年春天,成千上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你们自己去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3
(生说到燕子,师出示燕子图)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二、攀疑入境,缘词解情
(师视机提示:思考了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划出)
2、交流及教学对策:
a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默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
(2)你能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2名)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3)贝蒂她不在乎什么?
师反复引读,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谁又能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读呢?指名读(3名)
(4)(引入图,让生观察)师引: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些什么?
小结:人类崇高的爱心在展现无疑,你感受贝蒂什么?(红字板书:关爱)
(5)带着体会到的感觉,谁愿意来读读这些句子。(读出冷,读出贝蒂的勇敢、爱心)(一定要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b、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1)谁愿意来读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2)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师总结后,让生把具体人物带入说。
教师煽情:春寒料峭,大雪纷飞,我仿佛看见一位拄着拐杖老奶奶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你仿佛看见走出,冒着顶着踏着四处寻找。
(老奶奶政府官员一位妇女)
(3)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野外山谷)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在寻找动僵的燕子。(可以多引几次)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在丛林里、或是在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c瑞士政府:
政府都做了哪些事?
(视机问后,出示政府段落,让生读)
做决定:什么决定?
呼吁:政府会怎么呼吁呢?你来当当播音员,学着呼吁一下。师启发:各位听众,
专列:怎么样的专列?指名说后,再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指名读,师说: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这是列温馨舒适的列车。还有谁要读?
一个国家的政府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可是他们还会去关心那些微乎其微的燕子,能做这样的决定真了不起!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从政府的呼吁到居民们的纷纷行动,再到用专列护送燕子,都表达了人们对燕子的爱。谁愿意再来感受燕子的幸福,齐读。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
感谢她(他们)。
四、拓展文本,升华主旨
(1)可爱的燕子快乐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这样的故事。
出示《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保护动物。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看了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写段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
说:。
(4)我想对说:。
(3)指名4~5个学生展示,
通过同学们这么深情的话语,老师相信《燕子专列》中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小女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五、实践活动
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七
1、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让学生体会文中德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进行环保教育。
1、认识翠鸟外形的特点。
2、学习翠鸟抓鱼时的动作特点。
《翠鸟》课件
(一)导言师问:
生1:可爱
生2:美丽
生3:我觉得它很机灵
(老师适时板书:美丽机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问:哦,原来翠鸟给同学们留下了美丽的印象,老师也有同感,那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哪一个自然段是描写了翠鸟的美丽的?赶快找出来。
生答: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魅力。
师:很好,那同学们现在赶快读一下第一段,看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自己自由读,大声地读!
师问:请同学来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美丽了?
生1答:我觉得她那红色的小爪子很美丽
生2答: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3答:鲜艳的羽毛
生4答:又尖又长的嘴(老师适时板书:小爪子、羽毛、眼睛、嘴)
师:好,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地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把翠鸟的美在哪里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反复读)
师问:谁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我喜欢这一句: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杆。
师问:她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翠鸟美在哪里了吗?
生答:挺不错的,我听出了小爪子的美。
师问:你能不能想她一样读一读?(师适量找几位学生读一读,并进行评读)
师问:还有喜欢其它句子的同学想读一读吗?
生答:我觉得不够好,听不出翠鸟的美在哪里
师问:那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它的美呢?(师适时指导)
师问:其实老师很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这一句,有没有同学跟老师喜欢的是一样的?(句子在屏幕中显示出来)谁给大家读一读?(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要突出颜色的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如果能把他背下来,那就更棒了,准备几分钟再合作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知道,翠鸟不仅美丽而且还很机灵,课文里面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机灵的?快找一下。
生:第二三自然段
生1:它一动不动,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生2:尽管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生3: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落在苇杆上了。师引导:说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出示句子: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师:自己读一下,多读几遍,看哪一句让你读得更有感觉,读得更明白。
生:我觉得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更好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1:我觉得这一句中多了贴着和疾飞,让我更感觉到翠鸟飞得快。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得更具体更详细。
师:同学们都理解得很好,但老师想问一下知道贴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我们的手是翠鸟,桌面是水面的话,那翠鸟是怎么飞的?能模仿一下吗?(师生一起来做,从动作模仿中耕形象地了解贴和疾的含义)师顺势引导:你看,正因为作者描写时用词用得如此准确,我们才能这么形象的看到翠鸟抓鱼时飞翔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或说话的时候,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方法。
师:还有其它让你感觉到翠鸟机灵的句子吗?
生1: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生2: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
师:一听到这一句,老师又有问题了出示句子: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师: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两句,然后跟你的同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给时间学生交流)
师:好,现在谁觉得只告诉同位还不够,还想跟全班同学说说的?
生1:我觉得第二句更好,因为第二句感觉更形象
生2:我喜欢第二句,因为用到了比喻
生3:我也喜欢第二句,好像已经看到了翠鸟飞的样子,飞得很快师引导:不错,我们在读着这句话时仿佛已经看到了翠鸟捕鱼时飞的样子,像箭一样飞过去,你看多形象啊!同学们再读几遍,再感受一下。
(四)延伸教育
师:同学们,翠鸟不仅美丽而且机灵,老师真想养一只,大家说老师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给时间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抒己见)
生1:不对,小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应该把他关起来
生2:小鸟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不能剥夺它的自由,她会很可怜
生3:小鸟跟我们一样需要自由,这样它才会幸福
课文借生日课时教案篇十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