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通用13篇)
读后感是一种自由发挥的写作形式,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科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和观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那是我上初中时,从语文课本上读到的,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再读过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无法走进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书店里,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选,那飘着淡淡墨香的文字,让我陶醉,让我爱不释手了。
重温《绿》的梦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间就活了——“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我反复地咏读,先生在这句话里连续用了“花花花花”四个同音字,而为何不用“花花花”三个字呢?“花花花花”四个字,让这动听的流水声,连绵不绝,仿佛是在音乐大师的指尖轻轻跳动的琴键,带给我们欢快愉悦的听觉享受,赋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无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个字读起来就感觉有些缺少水的乐感和生气了。
喜欢先生那精彩,流畅的文笔,读先生的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先生那颗炽热而透明的心,这是一种影响我们后辈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财富!
重温《绿》的记忆,她纯净而空灵,眼前的一切亲切而美丽……
此情、此景、此地,那样地熟悉。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二
有一天,一如往常打开微信,好朋友发来信息说给你选了一份礼物,追问之下得知是《无尽绿》,光是听名字我就知道我会喜欢。绿色,是我一直钟爱的颜色,没有之一。
“这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植物、江南、散文,这三个关键词又正中下怀。可字里行间博物考证的痕迹,起初让我有点读不下去,觉得干涩,又因为缺乏江南水乡的代入感,差点想搁置一边。好在有图片,它们吸引了我。读到第二篇开始,就渐入佳境,当我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庆幸,当时没有把它搁置。在第二十九页下图中发现了鼠曲草,一看模样,明明就是四川农村叫的清明菜嘛,我揣着疑问读到文字中果然有一处写到:“鼠曲。温州等地称为‘棉(绵)菜’‘清明菜’,后一个名字足见其作为清明之草的地位。”心里高兴得一惊,拍案自言自语:“我就说嘛,长得那么像。”儿时清明时节回农村外婆家,总会吃到清明馍馍,就是用清明菜和面粉鸡蛋混合烙制的小饼。吃过好几次,记忆尤甚。在这里突然看到,重建了这种植物与我曾有的关联。便是我对此书越发有兴趣的原因。最近在了解艾灸,正好对艾草、艾叶、菖蒲读来又颇有兴致。就这样耐着性子,一页一页往下翻看。
果然,勾起了儿时农村的一幕幕场景。蛇莓就是我在田间地头常见的蛇泡,尽管满地,我们都没有去采摘的念头,或许就是被告知,它有毒。小学时某个暑假去大姨家小住,堂屋里搭了两层高架子,架子上圆圆的簸箕里满是悉悉索索蠕动的蚕宝,我和表姐就住在旁边的小屋里,总是听得见它们进食的声音,我倒是并不害怕,白天还去采桑叶偷吃桑葚呢。端午时节的栀子花、黄角兰、串成圆环的茉莉花,都是我曾经喜欢的植物,连穿串的方式都一样,它们专属南方。来北京十年,没有一次在街头见过它们的身影。很是想念。那冰玉一般的木莲豆腐像极了小时候常吃的“冰粉”,我表示怀疑,它俩是同一个东西,因为书中写到“薜荔果,别名冰粉子(四川,贵州)”为了探个究竟,上网各处查找,发现冰粉的主原料是假酸浆和凝固剂,而非薜荔果,才作罢。心里起了个念想,以后有机会去江南一定要尝个究竟。
从春到秋,书末的“桂花晴雨录”又让我回到外婆家。数十株桂花树排列在乡村小道的两旁,从外婆的午后直接连接到公路上,去年秋天回家正好赶上了,外婆说:“今年桂花开得晚,你们来得刚刚好。”坐在院坝里,眼见树上的花一朵一朵随风掉下来,满地。香,醉。午饭后,舅母拿来长竹竿,想要一点新鲜花瓣做桂花蜜,和妈妈一起在树下用布毯接梢上掉下的花,花瓣落满头。我牵起红裙子的纱。回家和姐姐一起做了几罐桂花蜜。外婆听我说起城里菜市上好多人折桂花枝卖钱,她便说:“什么时候我也去,你看着一树一树的花多可惜了。”
要说我最读不下去的是《山竺香市》,从来对寺庙都无感,考证式的文字更是味同爵蜡,索性随手翻翻便进入到下一篇,便是“桂花晴雨录”,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整本书读下来,喜欢的是书名,图片和记录的江南风物内容。不喜欢有一些博物考证的引文,显得生硬,颇有掉书袋风范。当然作者是秉承科学的态度,无可厚非,字里行间我常有一种猜测,她是有中文系的背景吗?或是她在北大学习过吗?无端的联想,但无从得知。
绿朱自清读后感 篇30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三
正如书上所说“《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其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世界平凡中的美丽。”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们忽略,但他们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这力量源自平凡,却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颜!
让平凡拥有“美丽”,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令人回味无穷!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词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写法营造出别样氛围,满足感溢满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语“岁月匆匆,有谁真正留意过爱的背影,有谁没遇到过人生的冬季,又有谁的心不曾孤独的飘零,走进这本书,然我们聆听那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上的歌声,驻足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随着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丽的生命之春。”所给我的启发:谁没有过低潮时期、困难阶段呢?谁又曾一直是一帆风顺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这是人之常情。我认为,到那时,只有书中美妙的文字才能给予人的心灵最大的慰藉这是什么也无法取代的`。正如吃饱饭的满足感无法取代读完一本好书的满足感一样。(亦或有人认为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其作用是书所无法取代的。
朱自清先生很念旧情,他在妻子死去三年后仍然想着她、念着她,并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将内心压抑了三年的情感以倾心交谈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追悼亡妻。从日常琐事中体现一个爱子敬夫的贤妻良母形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多年操持家务却无怨无悔的感激与愧疚,语言真挚感人,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人们往往会将一些东西忽略,但只要用心观察及体会,努力发现他们的美好,就会感到很满足,不至于到老来一事无成!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们晨诵的是朱自清的小诗《细雨》,内容如下:
东风里,
掠过我的脸边,
星啊星啊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诗人朱自清用很少的笔墨勾勒出了东风化雨、生机盎然的春风细雨图,字里行间蕴含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特别是诗人把“细雨”比作“绒毛”,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春天更加鲜活,令人回味无穷。
读完诗句,我情不自禁地解读到:春风里,那星星点点的雨丝啊,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是那么得柔,那么得爽。这细雨啊,犹如春姑娘的秀发,怎么那么细,那么密,那么长,那么秀。春姑娘啊,您犹如天使般地来到了人间,给大地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灿烂春光。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五
居住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对季节与乡土的敏感。如果你在一个玻璃幕墙密闭的写字楼里上班,那你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由灯光和空调所调节的恒定环境,外面无论如何刮风下雨都不会感受得到,甚至直到下班走出大楼才会发现外面正在下雨。至于说“乡土”,对城市居民而言,“乡土”本身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因为至少在中文语境中,这好像通常都是指某种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野环境,而城市是景观雷同的水泥森林,对生活多年的大都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种矛盾修辞。无论在哪里,城市都是受到最强烈人工干预的环境,也许只有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和穷人还保持着对季节流逝和地理细节的敏感。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正是这种对周遭时空变迁的麻木,使人们丧失了永恒。城市中的典型景象是不分昼夜、纷至沓来的,因而对时空的感受也都是碎片化的。但要深入感受一个地方的风物和季节变迁,却必须在艺术敏感之外,还须加上深厚的情结与长时间专注的观察,而这才是最难的。除了像大学教师这样特殊的群体外,如今人们很少会长时间生活在同一块狭小的地理区域内,并且还能一直对它加以持续的关注——又或者,虽然长年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但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景物。然而在东方的审美中,时空的迁流中包含着最深沉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何《徒然草》中要这么说:“仔细想来,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早在这本《无尽绿》出版之前,我便在豆瓣上看过宋乐天的文章与照片。这些文章常围绕一些恒定不变的主题:乡土、手工、博物、世情;而那些照片还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她经常从同一个角度反复拍摄同一个风景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线下所呈现的面貌,让人从画面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时光的绵延。用她在书中的一句话说:“天竺是我在杭州常去的地方,一度曾保持了一周一次的到访频率,逐渐也就成为那儿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了。一年当中,无论什么时节,什么天气,得空时总想再去一趟,似乎那里存在着无尽的未知。”
这或许是一个观察者最重要的品质:他/她既要足够专注和投入,又不能对已经了如指掌的事物熟视无睹,而须保持着一种始终还有无数细节和未知有待探求的好奇心。无疑,这需要极大的耐心。我想起许多年前一次爬黄山时遇到的事:那次刚好烟雨笼罩群山,云海蒸腾,在一处山坳避雨时,正遇到一个摄影家在那里,他的表情就好像一个已经蹲守了三天三夜的狙击手。攀谈起来才知他已拍了二十年黄山,各种景象之下的黄山,他说黄山从来不会让他感到腻烦,相反好像每个角落和瞬间都是不一样的,百看不腻。
人们或许很容易将这种专注归结为某种“情怀”或“情结”——这一点,本书的自序中倒也不隐讳,里面说到全书篇章多以植物为主角,“喜欢亲近花草树木,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然而并不是所有乡村出身的人都具有这样的敏锐的观察,多数情况其实刚好相反,那就像鱼也无法像一个海洋学家那样观察海洋。这里有一个矛盾的要求:既身在其中对其有着情感纽带,又能把乡土作为一个客体来观察。
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宋乐天的文章不同于其他许多纯抒情式的散文(这实在很多),她的趣味不是文人化的,倒不如说更像个植物学家或手工艺人:她对那些景致风物念兹在兹,但最感兴趣的却是像田野调查一样去弄清楚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因而不满于早先许多人的解说“往往语焉不详,甚而有张冠李戴”。在这些地方,她简直像一个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在像用茜草根染布料着色,或用艾草青汁做糕点时,对配制、工具材料、制作步骤和最后效果的测试上,可说是某种匠人精神般的认真。可能也因此,在记叙这些时,她也不像有些散文家那样在情绪上不加节制,或在想象力上天马行空,甚至倒有几分拘谨。
不必说,《无尽绿》所提到的许多风物、民俗,都是典型的江南景象。虽然她写的主要是钱塘江两岸的杭州与绍兴(所谓“吴山青,越山青”,据说书名一度拟为《两山青》),但里面所提到的草头、采茶、簪花、卖花、蛇莓等等,大多是江南一带村镇长大的孩子曾体验过的事,甚至她里面提到小时候母亲抱着她去抓阄分田,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只不过像木莲豆腐、葱包桧、天竺香市、打桂花这些,的确更有杭州那种特殊的风味。在中国或许也难有另一个城市能像杭州一样,四时花信能登上报纸的新闻版面,那显然也是因为市民们一直关心今年桂花最早哪天开。
和很多事物一样,乡土和自然在渐渐远去的时候,也就成了人们怀旧的对象。在日本,也是在工业化基本完成的1960年代,人们才开始重新回到乡村去发现“日本之美”,并开始重新找回传统的手工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在也行进在同样的道路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乡土、手工、民间记忆和植物感兴趣,而能满足这种愿望的书籍却又是如此之少。和以往不同,对居住在城市里的新一代人来说,现在农业、园艺和手工都不是一种职业,而更多地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而那是值得人们去追寻的。
绿朱自清读后感 篇32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六
看到这本书,不自觉的会想到清新这个词,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无论是作者描绘的人物还是景物,还是食物,都有一种安静与祥和的氛围。
在这本书中,有恬静的图片,述说着作者家乡的一些美景和美食,每一张图片都是那么简单,透亮,却给人一种丰富与透彻的感觉。有安静的文章,静静地述说着作者的所见所感,还有她淡淡的回忆,语言是平淡的,感情却是丰富和自然的。在自然和人文之中,让我们体会到了内心的安宁。
作为摄影师的作者,所拍的照片的确很有境界。《无尽绿》这本书连名字,都充满着文艺的气息。封面的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微信上,还看到了这本书的编辑对书封创造过程的评价,又给这本书增加了很多质感。很喜欢作者这样的风格与处事的态度,让人很想亲近。
作者在《无尽绿》这本书中,叙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却给了读者不普通的感受。说到作者写的内容,不得不说,在平淡中,在真实中,透漏出作者对于世间万物的态度,顺其自然,笑看人生。就像书中说道的,这些文章,除了都可归到浙江风土的主题之下,尚有一个共同点,即多数是以植物为主角的。喜欢亲近花草树木,对于乡村出身的人来说,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
看过很多写家乡风土人情的书,有很多是故事性的,回忆性的,也有的有很多动人的图片。却没有一本,像《无尽绿》一样,做的这么清凉透彻,像家乡的一湾清泉一样,让读者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酸甜苦辣。我们在看到作者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
作者写这本书,为了回忆,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未来。他写家人,写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觉,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就像他在文章中说到的,写家乡风土,除了补充“地方知识”,便是想把存在过和存在着的、普通人生活里恒常的一面,记录一二。同时,也向上述两位浙江母亲表示感谢。
一部好书,应该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让读者在书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无论是什么样的类型,总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无尽绿》就做到了这一点。
看好看的摄影作品,听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些美食的介绍,就看这本书吧。
绿朱自清读后感 篇31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七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八
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不同。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敦秀才失解西归》中所说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九
《歌声》吟咏的正是朱自清的这种心灵的历程,写听歌的感受。"好嘹亮的歌声!"起章就是对他所听到的歌声的赞叹,沉浸在黑暗空虚中的他,仿佛通过歌声接近了光明,使他纷扰、烦忧的内心得到"古井般的平静",使他在周围的冰冷中感觉到"缕缕微温",这时,肮脏的'世界,他和人的一切世俗关系,就完全忘却了;于是,他卸去沉重的负担,心灵轻飘飘地随歌声起伏,而沉浸于其中。这首诗写得并无深意,却脱俗、空灵、清新,表现了当时的心境情绪。
隔了两年,朱自清又写了同题散文,仍写听歌的感受,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诠疏。散文《歌声》记他在中西音乐歌舞大会听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令他神迷心醉。他的心灵随歌声展开翅膀,在春晨细雨中轻快地翱翔,在花园锦绣般的花丛里遨游,在东风中让田野上茂盛的草木、田禾和着泥土的甜香沁人心扉。最后一段写道:"看啊,那都是歌声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好一幅真、善、美的图画!歌声把人带进纯洁、明净的境界,这里五彩斑斓,香花芳草,田园欣欣向荣,宇宙充满生命的活力,于是,诗人的心灵浸沉于其中。它不是写实的现实主义素描。也不是激烈的浪漫主义抒情,只是写出他从高尚的艺术中获得的欣悦和宁静,表现他对与假、恶、丑的现实相对照的真、善、美的追求。这也是当时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爱好和皈依艺术宫殿的共同心态吧。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十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
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
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是无价的,可以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后来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十一
一
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像是走进了一片森林,头上的天空被树阴遮的严严实实,但森林里却散着慵懒而自然和谐的光芒,不是华丽的采光灯,却是映照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柔和颜色。红、粉、橙、蓝、靛、青、紫……于是我就好像到了好多好多个不同的世界。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就学了这篇《匆匆》,在那个年少无知又单纯的世界,我们激动的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度过的三千多个日子浓缩成一个数字,然后一天给这个数字加一,最后一个月后就把这件事全然抛到了脑后。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还在不停不停地流逝,日子还在一天一天的往我们的`反方向跑,然后我们过了5年级,过了6年级,然后现在马上又要进高中。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样的光速实在太不可思议,不管是快乐、悲伤,无论怎么跪着向上天祈求多一些时间,时间还是一样冷漠的继续跑着,然后才会有我们恍然大悟的开始发奋、努力,开始学会跟时间一样的速度或是比时间还快的与它赛跑。
有的时候我们会赢,我们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超额的付出了许多,这个时候就有种绝妙的成就感。但这种坚持真的很困难。有很多次在时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兴致勃勃的列出了一张计划表,还不停的鼓励和安慰自己“我已经按照自己的能力设定计划了,一定可以完成!”心情更好些的时候还有兴趣为我的计划表加上好看的花边。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期限到头了,心情也变糟了,计划表上的红勾勾寥寥无几……有什么办法嘛!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总是对自己太好了,觉得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行动就跟着意愿走了。
因此,6月份15岁了以后,我在新一年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学会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为自己成功的付出感到自豪!大家一起跟时间竞走,然后小步跑超过时间,再大步跑把时间拉开一大段距离,回过头享受胜利的快乐吧!
二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拜读了朱自清的著作,手捧朱自清专集《荷塘月色》,读着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让人仿佛看见了月色流光下的荷塘天籁,听到了面对社会不公的高声呐喊,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心中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朱自清真不愧是杰出的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呀!
人们说:“在中国,只要一提到写春的文章就必然首推朱自清写的《春》。”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是作者在大自然的感召和启迪下,由心灵绘出的一幅艺术的图画,他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多么生机勃勃、充满诗意的春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天真热情、欣喜欢快的作家形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一种想背的感觉。整篇文章都是好词、佳句,是实实在在的美文!
自从上了一年级,我每年都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总是只会罗列一些春天的景物,偶尔用上一两个比喻句,就觉得生动了。我实在是太差劲了!
朱自清还是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中,朱自清写了竟然在自己的国家遭到了一个十来岁的白种人的白眼与咒骂。他一方面揭露了那个西洋孩子盛气凌人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也用心酸的笔触告诉我们国弱、民弱要受人歧视,受人欺侮的道理。我想,当时朱自清心里多么盼望我们的民族强大呀!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早已屹立于世界之林,落后挨打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民族强大了,人民幸福了,我们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洋人。中国人民正迈开大步,走向辉煌的明天!朱自清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读完《荷塘月色》这本优美的朱自清散文专集,令我越来越崇拜朱自清了。这一篇篇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熠熠生辉,将陪着我们一路远行。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十二
朱自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篇章和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去细细品味吧!
“睡吧,小小的人”中的“你满头的金发蓬蓬地覆着”让我脑中浮现出“小小的人”的可爱样子!
作者又借《小鸟》的鸣叫来表达对自由与生命的热爱!小鸟被朱自清人格化了,它显得天真、活泼可爱。
难以忘怀的“扬州夏日”和奇特的“白马湖”还有山清水秀的“春晖二月”在作者的笔下被“绘画”的栩栩如生!虽然我没去过荷兰、瑞士和罗马,但我好像已经遨游在这几座城市,脑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怎么那么美?是朱自清让我领略了这座不平凡的城市——威尼斯,是朱自清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异国风情!
《歌声》又描写的`入情入境,把歌声和美丽的大自然联想在一起,浑然一体,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奇特的想法。
读朱自清的描写风景的文章,再也不用去凭空想象,每一个文字好像都有了灵气,它们连成一片,汇成一幅美妙的图画。《荷塘月色》展现的就是这一面。作者对荷叶的姿态、荷花的神态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出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的动人画面。
阿河、刘云波女医师还有背影中的父亲,经朱自清的描写更加生动,仿佛活灵活现。《最美的作家——朱自清》写出了平凡人的最朴素的情感和对世间万物的感受!
朱自清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由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散文——《匆匆》,朱爷爷在文中写出了自己过了八千多个日子里,迷茫的徘徊着,没有留下一丝丝痕迹,日子却悄然无声的流失着,而感到头涔涔,泪潸潸。时间的匆匆更让自己过得空虚。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顿时清醒起来,回往过去,我又是怎样度过这四千多个日子的呢?时间流失得太快,十一年就这样在我的不经意中流逝了,往往,流逝的时间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回想起来就象昨天发生的事一样清晰。
在这十一年里,我也不算过得空虚无味,虽然在这广阔的世界里,还抵不上万分之一,但是,我可以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吸取了!虽然这是很渺小,但在这流逝的时间里,我利用了所有的时间来充实我的生活。我过去的经历就象退了潮的大海,虽然已经不再汹涌澎湃,但是,还是将贝壳留给了沙滩;就象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是把星星留给了银河。
时间的匆匆虽然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只要你细心去利用他,去努力的追求你所想的目标,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你把时间运用的多么的恰当,多么的充分,在你的人生中,留下意义。妈妈曾引用了一段保尔的名言给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因此,他应当这样度过他的一生:等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荒废年华而悔恨不已,也不会因为一事不成而羞愧难当;这样一来,当其临终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上最壮丽的事业(应该是自己喜欢和倾情的职业)。
,你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未来,那就要你怎样的去面对和利用那匆匆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