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通用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条理。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新课标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交流分享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是教师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步骤。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材使用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谈谈我在交流分享新课标中所体会到的一些心得。
第二段:教学设计(250字)
在交流分享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任务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第三段:教学评价(250字)
交流分享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成为我的关注重点。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新课标倡导的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思维。因此,我开始尝试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展示课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这些综合评价更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四段:教学方法(250字)
在交流分享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我经常采用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软件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此外,我还尝试采用情境教学、问题导入等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师资培训(300字)
在交流分享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师资培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还能接触到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我曾参加过一些教研活动和教学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交流分享经验,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灵感。师资培训还提供了相互监督和反思的机会,借此我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通过师资培训,我不断学习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总结(200字)
通过交流分享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和师资培训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新课标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断创新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与更多的教师共同分享交流心得,共同进步,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二
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随着新一轮幼儿园教育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幼儿园教育的重心也转向了个性化、兴趣化和创新化,更注重幼儿因材施教,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成长。本文旨在分享笔者在幼儿园新课标交流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交流与思考
在交流中,我们谈到了新课标下第一大培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识到,实现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需要在环境与经验方面多做工作。于是我们思考:如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塑造恰当的教育环境,以及如何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幼儿明辨是非,与人为善。
第三段:师资培训与方法探究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幼儿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觉悟、丰富的现场配套活动实施经验,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与必要性。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普及新课标思想的师资培训,并探究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拼图教学等等,以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第四段:与家长沟通与交流
幼儿园教育是教育家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我们深刻理解到,家校合作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互助互谅,才能使各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形成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积极环境。因此在交流中,我们也对家长的需求、想法和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倾听和沟通,努力与家长携手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五段:总结
经过这次的交流,我深刻认识到幼儿园新课标下教育的新方向,以及教师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与作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课程的设计,激发幼儿兴趣和思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幼儿园教育。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坚持幼儿利益至上的原则,尽职尽责,用心与真情为幼儿成长保驾护航。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学生,我对新课标有着深刻体会和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观点,并探讨新课标给我带来的影响。
首先,新课标的推出为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学习内容。我记得以前的课本内容相对简单,而新课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它将以往一些被删减的知识点纳入了课程中,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例如,在语文课本中,通过阅读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而在数学课本中,增加了一些拓展性的习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新课标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满足我们的知识需求。
其次,新课标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各个学科之间往往是独立的,学生们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学科的学习。然而,新课标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交叉探讨和综合应用,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在我的物理课上,老师经常会提到数学中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了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在我上高中的过程中,我参加了一些实验课程和科研项目,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我获得了更深入的学习体验。这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也使我们更具有竞争力。
然而,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新课标的学习内容较多,给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背诵和理解各科的知识,造成了较大的学业负担。其次,新课标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在某一学科上有着较为突出的潜力,而新课标的综合性要求可能会使他们无法全面发挥自己的长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应该设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制度,使学生们能够更充实地学习和发展。
总之,新课标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给我带来了很多影响。它给我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内容,培养了我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四
新课标的实施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也意味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和应对新的教学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参与了与教学有关的交流和分享活动,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围绕交流分享新课标的主题,分享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参与交流造就进步
参与新课标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是我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和交流,我不仅了解了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比如,我曾与一位高年级教师交流,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受到启发,我也尝试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第三段:分享促进思想碰撞
交流分享新课标的活动,不仅是在倾听和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也是在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果。通过与他人分享,我发现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带来了思想碰撞,促使我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有位教师提到了关于并不刻意追求成绩,而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方法,这让我深思自己过分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因此,通过分享和倾听他人的观点,我从中受益匪浅,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四段: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交流分享新课标的活动,也是培养合作精神的良机。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难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下,我感受到了协作的力量,也明确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与教师们共同研讨和分享,我不仅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也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互相鼓励和促进,共同成长。
第五段:结语
交流分享新课标的活动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和收获。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库,拓宽了教学的思路。同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也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我不仅得到了支持和帮助,也体会到了共同成长的喜悦。因此,我深信,交流分享新课标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中逐渐得到实施。新课标的出台,意味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课标的教学实践,并和同事展开了交流与分享。通过交流与分享,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以及对于教师角色的思考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享我在新课标实施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给课程内容带来了更新。过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注重对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而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交流与分享,我了解到不同学校在新课标实施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区域文化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新课标实施要求教学方法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通过交流与分享,我了解到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这些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第三,新课标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新课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通过交流与分享,我发现学校在新课标实施中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这些活动和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四,新课标实施带来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改善。过去,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机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限。而新课标推崇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交流与分享,我了解到学校普遍开展教育实验,不断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这些实践的结果表明,新课标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教师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而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启发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交流与分享,我意识到自身作为教师需要加强自己的素质提升,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实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交流与分享,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的重要性,与同事们共同学习和成长,探索出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在教学中需要继续不断探索和提高,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希望通过我的分享与交流,能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国教育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自2010年新课标的实施以来,老师们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教育体会和心得。在我参加近期的新课标交流会后,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特点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将就这次交流会的主题和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新课标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段:了解新课标的背景和目标
新课程标准作为全新的教学大纲,是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最新要求和规定。它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入了解了新课标的背景和目标,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简单传授知识。这意味着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段: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作品,利用实验和观察探索知识等。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段: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发展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教师,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我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小组合作项目、口头报告等,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此外,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学习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
第四段: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和实践机会。我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和社区服务活动,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社交圈子。通过这样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加他们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五段:总结体会和展望未来
通过参加新课标交流会和实践教学,我对新课标的特点和理念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我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坚持这些理念和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本次交流会,我不仅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汲取了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和教学方法。我相信,随着新课标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教学创新和成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已经逐渐落地生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深感新课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新课标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过去,学生的学习重点往往是应试,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然而,新课标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决策、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提供了保障。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将各个学科孤立开来,学生只是在狭窄的领域内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思维的狭窄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新课标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融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学科中去探索、思考和汲取营养。这种交叉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第三,新课标注重了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在旧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和应用知识,而缺乏对学科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然而,新课标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思想。这种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第四,新课标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是听讲和接受教师的安排。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最后,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知识的能力。新课标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动力。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将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新课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强调育人为本、学科融合与交叉、学科概念与方法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片沃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课标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新课标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新课标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新课标交流会,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新课标目标明确,注重学生发展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点掌握,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以及实践能力。通过新课标的引领,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全面发展各方面的潜能。
第二段: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强调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交流会上,专家们强调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倡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种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段:新课标注重活动设计与实践
新课标中鼓励教师们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增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交流会上,我亲自参与了一场数学活动,通过游戏形式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段:新课标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
进一步了解新课标后,我发现新课标注重教师的创新教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交流会上,我听到了许多教师分享他们的创新教学经验,深受启发。新课标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度,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段:总结感悟
通过这次新课标交流会,我对于新课标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新课标的出台将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其潜能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新课标的推行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标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做出贡献。
通过这次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我更加明确了新课标的目标与理念,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新课标的推行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积极投身于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并与同行们共同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九
新课标的推行对于我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新课标课程的交流活动,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标对于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意义。在这次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还结交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与会教师的互动交流
本次新课标交流活动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机会,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讨论环节中,大家就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展示了各个地区的教育特色和亮点,也让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不同地区教育的差异和共同点。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共同成长、互相启迪的力量。
第二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
在交流活动中,我参加了一些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专门讲解了新课标的各个方面。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领悟到了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核心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第三段:教育资源的共享合作
新课标交流活动让我看到了合作共赢的力量。在交流中,我与其他教师分享了我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大家一起探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共享,我们共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教育资源。这种合作共享的精神不仅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也是我在交流中的一大收获。过去,我过于依赖教材,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段:新课标对我的启发
通过这次新课标交流活动,我深化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新课标倡导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的理念,这对于我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人才,为此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交流中结识的优秀教师也成为我努力学习的榜样。我会牢记他们的教学经验,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总结:新课标交流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与会教师的互动交流、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教育资源的共享合作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挑战。我会积极应对新课标带来的变革,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新的课标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在教师和学生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个学生,我认为新课标在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积极的变革,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质。以下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个人体会。
首先,新课标在知识体系方面有着诸多的改革。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堆砌和灌输,而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的知识内容更注重时事和实际应用,涉及更广泛的领域。这样的改革让我们更加容易认识到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并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新课标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和探究学习,培养了我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新课标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了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记住、背诵和应试。而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教师从课堂主导转为课堂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展。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第三,新课标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过去,我们只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新课标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纳入了评价体系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学科竞赛、实践活动和展示等方式,评价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去,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他们的兴趣发展。而新课标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和活动,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真正的扬长避短。
总之,新课标在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中立足。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一
20xx年9月将要施行新版的课程标准。利用暑假我认真学习了,从中有一些新的感悟。
新版的课标从四基发展为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是哪些能力呢?抽象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但是这样表述太过抽象,课标给出了“三会”的要求。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就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是脱离现实的。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去还原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抽象的水平。他们对抽象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还非常的弱,需要现实的背景提供支持。情景化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引入更多有情景、有故事、有数学文化内涵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喜爱,对数学的理解。
在具体的`知识过关过手的问题上,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不会,通过大量的练习会有所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学生大量练习只是在机械模仿,他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他也记不住,更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所以他不可能有很高的提升,更难进行创造性地应用数学。
那又如何来了解某一个能力点、某一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是如何要求的呢?
第一、这个具体的知识点课程标准都有相应的解说,而且后面还有相应的习题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习题,就可以了解到我们对这一知识、这一能力有如何的要求。
第二、从新旧课标的变化中找到不同的地方,那么能力点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第三、结合各地的中考的变化。来认清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新要求。成都中考从原来的28个题调整为26个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选择题少了两个,但是选择题的题的的分值却增加了两分。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概念的要求不是降低的,反而是提升的。a卷的圆从原来的三问调整为两问。也就是说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的基本的解题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考试变化促进了老师应该如何去教,而考试的变化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变化而来的,这样可以方便老师快速掌握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当然这是我们理解课程标准的一个方式,而不是唯一的一个方式,也不是唯考试论。
课程标准的另一个变化就是项目学习和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也就是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用学所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现实中的问题又不像书本试题,用单一个学科知识就是可以解决,往往是多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跨学科项目学习让可以我们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我在初一年级开设的“生活中的消费”这一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自主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来了解和学习。有的小组选择猪肉涨价,有的小组选择青少年的养育成本,有的小组选择成都饮食消费的变化……。我们觉总觉得初中生是孩子,不会有成人一般的思考,我们从选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关心现实生活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个现实生活中,猪肉前段时间涨价很大,特别是疫情期间涨的很快。现在教育消费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学生也关注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餐桌变化非常的大,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健康的吃。学生关注的这些话题,也是现实生活中消费的一些热点话题。所以,不要觉得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去做项目活动。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放手让他们去做,没有引导他们去做。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去培养他们,去关心他们。
读新课标、听专家的解读。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程标准,更加适应的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课改的幸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新鲜与激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双基”?我认为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三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四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因为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那么再优秀的老师也是教不会的。
经过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后,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师生之间要积极配合
在新课标中,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二.教师应成为知识引导者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应是积极观察,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堂模块,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的获取知识,得到提高。另外,教师需要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简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要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在新课程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构建课程目标。
2、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注重改变英语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课堂教学上不仅要求自己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追求,使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英语学习。
总之,课程改革中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细心揣摩与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将会不断探究与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去面对学生,使自己的英语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五
7月25日26日两天,在二中艺术楼内,全体语文老师在参加新版课标培训。聆听了崔云宏、郭红等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新课标交流心得体会篇十六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