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通用21篇)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总结应当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避免信息的杂乱无章。范文中的总结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写作模式和方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一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有感情朗读,领悟寓意。
制作课文插图课件。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葫芦兄弟》吗?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葫芦娃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首先请同学们看两张葫芦娃的图片,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课件出示两幅图,比较、说话师相机板书)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整个故事读一读,并找一找,故事的哪一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哪一段是写第二幅图的。(读读、找找)
1、找到了吗?朗读学习第1段
(1)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第一段读两遍,看看谁能把这三个词组补充完整。
出示:
细长的
雪白的
可爱的
(2)
填得多好啊!来,一起读读。(指导读词组,并结合识字葫、芦、藤)除了葫芦藤,你还知道哪些藤?(指名说)
(3)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句中结合学习哇)]
2、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怎样了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四段。
设疑: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鼓励学生自由提问)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第二、三段。
(2)指名说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会掉下来呢?
提示: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想听听葫芦兄弟是怎么说的吗?(课件出示:葫芦兄弟的话)
(3)讨论:听了葫芦兄弟的话,谁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得更好呢?指名说
(4)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结合学习盯、邻)
师范读生模仿读多种形式练读
你们喜欢这个种葫芦的人吗?为什么?
(四)迁移运用听故事,说道理
从前,有一只勤劳的啄木鸟常常去给森林里的大树治病、捉虫。有一棵大树却总是怀疑啄木鸟没安好心,以为啄木鸟看起来是捉虫,其实是存心想要破坏自己美丽的皮肤。啄木鸟一次又一次耐心地给它讲虫子的危害,可是都没有用。后来,啄木鸟真的不再来捉虫了。最后,大树的树心被虫子蛀烂了,成了一棵枯树。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二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三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眼睛只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管理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葫芦的“可爱”以及几处对比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相同意思的两个句子的不同语气。
2、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相同意思的两个句子的不同语气。
结合实际,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个方面。
ppt课件、葫芦贴画。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反馈。
三、感受小葫芦的可爱
1、出示葫芦图片,说一说:小葫芦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2、对比句子: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3、读出小葫芦的可爱。指名读,全班齐读。
4、联系生活说句子:多么……啊!
5、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小葫芦的可爱?
6、出示句子:葫芦藤长叶,开出了小花。课文是这样写的吗?增加了什么?
7、对比课文中的句子。
8、有感情的朗读。
四、感受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出示句子: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2、理解:“几次”和“一次”有什么区别,通过“几次”感受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出示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5、理解词语: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说句子。感情朗读。
7、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五、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1、出示葫芦枯萎地图片。说一说:那个人地心情会怎样?
2、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对比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好好的葫芦为什么都落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学习提示。
4、学习反馈。
5、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
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6、你认为他说的这句话对吗?
7、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卫生么最后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
8、如果你是邻居,你会怎样劝那个人?
六、课外拓展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不久,葫芦叶上爬了一些蚜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四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中混入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交流识字方法,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生字“棵、谢”等生字。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齐读、指读等形式,结合插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范读、指名读朗读的形式,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1、出示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预设:葫芦
2、注意:葫芦的“芦”单独成字读第二声,但和“葫”组词时念轻声,齐读三遍。
3、葫芦有很多作用,可以做成葫芦丝当乐器,可是做成工艺品,甚至可以拿来下药。怪不得有个人大喊:_____________。
预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齐读课题
4、这个人不仅只是喊出要葫芦,他还真种了一棵葫芦呢?那他种成功了吗?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师:首先,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葫芦、瓜藤、蚜虫、盯着、比赛、邻居、奇怪、慢慢地、自言自语、治病、每天。
师:这棵葫芦开始时长什么样子?(停顿)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勾出相关的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一颗葫芦有这么多部分,有(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咱们一起来把这棵葫芦种起来吧。
我们种好了一棵葫芦,也结出了像老师手中这样的小葫芦。所以那个人赞叹说-----(出示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生齐读。
我们再来赞叹赞叹!男生读、女生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你们对于葫芦的喜爱
师: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会做些什么?
生:“每天”“看几次”
师:这足以说明他喜欢葫芦。所以我们再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读出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是啊,原本长得那么好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
生:有蚜虫
师:种葫芦的人和邻居都看到了蚜虫,他们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勾画下来。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读出他对虫子的满不在乎来
生:“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从“盯着”这个词,我们体会到什么?
生:这个人的眼中只有葫芦。
师:所以他才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们盯着大屏幕观察“盯”字,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现在你就是那个人,他是怎么自言自语的?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多找几名)
师:邻居看到蚜虫又是什么反应?
师: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生: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多找几名说)
师:同学们看,这两组句子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
师: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说说你的发现
师:此时,看到小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是什么心情?
生:伤心、难过、后悔。
师:那他会想些什么?
生:我真应该听邻居的劝告。
生: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我真应该快点治一治。
师: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师: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
师:是啊,植物的果实和叶子是有联系的。当叶子被蚜虫吸食了汁液枯死,葫芦得不到营养,就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毕竟一个葫芦只是一颗葫芦上的一部分。
生:我们知道了果实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以后再遇到问题应该多听听别人说的话。
师:是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果实,就应该呵护好植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不要等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作业:
“种葫芦的人第二年春天又种了一棵葫芦......”根据想象,自己编写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五
在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前,定位其基本思想就是多尝试、多思考。这源于假期读书富脑行动,想把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有了这一课的设计,写下收获几点:
预习的好处多多,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以前为了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效果,避免课堂上的意外冷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成了教学之前的铺垫。的确,有了预习的读书,课堂上各个环节就会顺畅很多。这对于有深度的、有难度的或者长篇阅读文来讲是有益的。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短,内容浅,唯一的教学难点就是“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略有难度的阅读内容就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只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整篇课文就会通透。想到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乏味的,于是决定放弃预习环节,尝试不提前读书,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怀着期待上课,当然,我也是。
在处理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时,由实物葫芦引入,出示在黑板上,不认识的“藤”字标注了拼音,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反复练读,由于是起点相同的初读,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读准字,读通句子后,再略加指导,一部分同学就读出味道了。如果把读书比做走步的话,我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蹒跚学步到疾走如飞这一质的转化过程。这种尝试是喜悦的,因为有选择地预习也收到了预约的精彩。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难点是: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实质上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猜测这个植物知识学生知道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知道,学生能不能表述清楚?怎样化难为易?我想到了打比方。把叶子比作人的嘴巴,把葫芦比作人的身体。人通过嘴巴传输营养供身体生长需要,叶子传输的养分就是供葫芦生长需要,叶子被蛀好比嘴巴不能吃饭,身体会垮掉,葫芦也如此。课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充分考虑验证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打比方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对我来讲,课前的多思考让我对文本的处理胸有成竹,对学生而言没有预习的收获也是难忘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强与生活的联系”。于是,书中设计了的文本扩展以学习小伙伴“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的提问方式呈现。对学生来讲,种葫芦人是第三人称。蓦然记起有一位名师曾谈到,同一个问题,学生更善于以第一人称表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把学习小伙伴的提问改为“假如,我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果不其然,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有向“我”提出批评的,提出合理建议的。只是转变了人称,学生的表达内容就清楚了,丰腴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节课大家再交流。”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欲编写。无奈,课以下,但学生的喜于表达的愿望丝毫掩饰不了。是啊,难度降低了,又有谁不乐于展示自己呢?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六
1、知识与技能: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葫芦、叶子与果实关系等课外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正确处理识字与学文的关系。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学习“葫、芦”。
1、出示葫芦图片:谁能叫出它的名字?(“芦“读轻声)
2、谁可以介绍葫芦?(外形、颜色、作用等)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葫芦”怎么写?
(二)学习“藤”字。
1、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葫芦长在哪里?(葫芦藤图片)
2、出示“藤”卡片:请仔细观察,想想怎样记住它?
3、认读卡片(读音、字形、组词)
(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有趣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一)请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范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预习得很好,看来,这几个词难不倒你了吧。
(出示词语: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几个葫芦)
2、你能用这三个词描述葫芦生长的过程吗?
3、真了不起!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谁能告诉大家是第几自然段?
4、请一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读好这一段可真不容易,它藏着好几个生字呢。我们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吧。(葫、芦、藤、哇)
6、学习“哇”:出示卡片(读音、字形、组词)
小练习:给“哇”换偏旁再组词。(挂、洼、娃)
7、写好“哇、挂”(观察——说注意的地方——范写——练写)
8、生字认识了,我们到文段中再读读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9、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写葫芦长得很好)
10、这一段写得多好啊,你能把它背下来吗?(看词语练习背诵——齐背——点名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葫芦长得真好哇,这个人会怎么想呢?
2、这个人的愿望能实现吗?你是从那一段知道的?(齐读最后一段,提示朗读语气)
3、真奇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4、你认识“蚜虫”吗?(出示蚜虫图片,了解蚜虫、了解植物的`养料)
5、这个人见到蚜虫表现怎样呢,课文第几自然段有描述?(齐读第二自然段)
6、哈哈!这个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意思就是(“有几个虫子不怕”)
7、他的眼里可是只有葫芦啊。他只是(“盯着”)小葫芦,还(“自言自语”——)地说(齐读说的话)。
8、“盯”你会换别的词吗?(看、观察……)“盯“的意思是什么?说明这个人怎样?
小练习:给“盯“换偏旁,再组词。
9、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
10、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人不知道蚜虫的利害,可也不听别人的劝告。有谁劝他要治一治蚜虫呀?(出示第三段)
2、出示“邻”生字卡片: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前鼻音、组词)
3、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语气)
4、可惜呀可惜!这么可爱的葫芦就这样没了,到底怪蚜虫呢还是怪这个人?
5、出示“怪”(音、形、观察范写)
6、还有个竖心旁的字,是“慢”,请仔细观察,怎样写好?
(竖心旁先写左右两点,再写中间一竖。“怪”的右上是“又”字。“慢”的右边中间的“四”比较宽。
三、看看生字表,还有哪几个字没写呀?(播放指导写字、范写“每”)
四、练习巩固
1、认读词语
2、完成“我会读”
五、作业
1、把《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从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七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会有所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了解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但反问句的学习,学生有些许陌生,在之前的课文中,已经学习过反问句,但对于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仍有不解,在课堂中应重点学习。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难懂,需要教师慢慢引导,多举例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复习11个生字,会读“葫芦藤、花谢”等词语,会写“治、邻”等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教学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教学难点:读出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谜语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个谜语:青蛇满架爬,蛇身缀白花,花落结小瓜,卖药曾用它。
生答:葫芦。
二、基础复习
1、我会认
出示会认的字,生开火车读,对易读错的生字进行强化,再齐读。
2、我会读
出示本节课的词语,分角色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
3、我会写
出示会写的字:治、邻,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范写,生书空。
4、我会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填空。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思考:葫芦架上长了蚜虫,这个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快速找到课文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读出那个人对蚜虫的毫不在意。
2、观察插图,“盯”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体会那个人很重视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
4、抓住“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的人迫切期待小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了叶子上的蚜虫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重点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体会邻居的急切心情。
3、种葫芦的人又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读出奇怪与惊讶。
4、朗读一组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的异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上下两组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要比陈述句更强烈。
三、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1、两幅插图作比较,进行发现学习。
(1)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
(2)葫芦叶子的颜色不一样。
(3)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
(板书:蚜虫—叶子—葫芦)
2、总结寓意。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看表面,要联系地看问题。
四、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蚜虫多了—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互相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一):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述,细节描述,情态描述,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述,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思考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潜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好处,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貌。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潜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述,怎样把物体描述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貌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述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貌,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用心性也就会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三):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述,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述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潜力。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明白了什么生透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能够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一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主角,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透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透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五):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够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参与,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潜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透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个性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六):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范读法。
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透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透过这种变化比较,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用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
1、想象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葫芦很可爱?
生:我从“挂”字看出小葫芦很可爱,因为“挂”字让我感觉葫芦好像在风中摇动,一蹦一跳,十分可爱。
透过想象,把孩子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葫芦就在他们眼前,那个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2、主角体验创设情境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拿出一个小葫芦)那个人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
生:(做出一动不动的样貌)看着小葫芦。
师:你为什么这样看呢?
生:书上说那个人盯着小葫芦,所以要一动不动地看。“盯”就是一动不动地看。
师:是啊,上课时,同学们都盯着黑板。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葫芦,谁来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芦)说……
师:你此刻的情绪怎样?
生:我很急,期望我的小葫芦快快长大。
师:那么你会怎样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
师: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对谁说的?
生:对葫芦说的。
生:对自己说的。
师:你从哪明白的呢?……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透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透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用心主动地发现、建构好处,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用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主角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资料,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潜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透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资料,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潜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潜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资料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主角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潜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十):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能够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参与,多读能够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务必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取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l*,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6、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结合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习说一说。
三、改编课文
1、把绘画作品分发给小组,请根据图画的内容改编课文的后两段。
2、把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改编的第三、四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和说一说。
四、寓意感悟
比较课文和改编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提示:做事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五、日积月累
1、新词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出你最喜欢的新词。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和它交朋友。
2、生字积累。
(1)读一读,说一说句子。
(2)指导书写。
3、扩展阅读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习。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教学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自读是学生对课文最初的接触与认识,也可称为初读。它必然伴随着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自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根据自己的认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发现问题,或借助工具自行解决,或留于课堂讨论。
因此在这一阶段,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去读。阅读必然伴随着发现和疑问,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说都知道了些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布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初读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演就是要求学生辅以表情、动作,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更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为用怎样的动作、神态,用什么样的语气,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演得像不像,直接反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要得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都来做演员,都来做导演,在这一导一演的过程中,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一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导入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摘葫芦”。(挂图,课件,可翻开)组成一句话“我要的是葫芦”。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
(葫芦:草本植物,心脏形,花白色。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吃,长老后硬壳可以做成器皿)
我要的是葫芦,纠正读音:芦:字音是l_,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介绍葫芦的样子)葫芦可以食用炒食。葫芦可以药用。大葫芦能制成甕、盎、瓢、尊,小葫芦能制成碗、盘、杯、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展书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自己利用身边的工具书先查一查。
2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
“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最后他要到了吗?
1.赛过:胜过。本课指种葫芦的人希望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2.挂:本课是结(ji5)的意思。
3.蚜虫:昆虫,身体卵圆形,绿色,黄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农作物的害虫。
4.奇怪:纳闷,不理解。
三、看图
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说话:
提问: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细心的同学们发现了两幅图有很大的区别,那么请你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来描写的。用直线画出相关的问句,自己读一读。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叶子上长了蚜虫,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思考:一个藤上的葫芦怎么会有前后不同的结果呢?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读感悟
1、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几次)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四、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7、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生了蚜虫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葫芦不用治变黄都落了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练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
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大家评议。
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思考:葫芦为什么掉了?板书: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二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lu(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
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三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四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
5.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怪不得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那个人就从床上爬起来去看他的(小葫芦)
中午,刚准备吃饭,又想起他的小葫芦,于是他又跑去看(小葫芦
傍晚,太阳都落山了,他还是忍不住去看他的(小葫芦)......他就是
这样(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真是越看越喜欢!
6.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你会给句子排排队吗?
过渡: 那种葫芦的人每天每次去看的时候,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呢?引出—
可结果呢?齐读最后一段
五、学习最后一段
望着一个个落下的葫芦,那个人的心情怎样?对照课文插图(可惜!伤心!难受。。。。。。)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怎么会这样呢?下节课我们帮他找找原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五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通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六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覃冲
20xx.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七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八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会读、会写要读、要写的生字。
2、能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联系学习和和不知 实际切实体会。
学生自由用自己喜欢的语气和喜欢的方式读课题,读后自由发表意见,读中你有何发现?
(我要的只是葫芦,不要别的。我只要葫芦,别的我不管。我只要葫芦,你明白吗?……)
1、随机学习生字“葫芦”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
3、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一读,要求读通顺。
1、看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找出有联系的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如: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哇——娃——洼
盯——丁——叮
谁会读:言 每 治 棵 挂 哇 怪 慢
谁会看:观察老师的范写,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 挂 棵 哇 慢 怪
从上到下的字:言 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言字的字形书写注意重心要稳。
学习过程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叶子上长了蚜虫,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思考:一个藤上的葫芦怎么会有前后不同的结果呢?你能帮种葫芦的人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吗?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找出书上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1、他第一次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心理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只想自己的葫芦快点长,长得赛过大南瓜。
3、他只想要果子,不管叶子,不知道叶子和果子是有联系的,叶子上长了虫,果子就不可能有好结果。是不对的。
1、朗讯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的两句意思是一样的。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4、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5、整体欣赏感悟。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子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藤 绿叶 叶黄了
雪白的花
多 可爱的小葫芦 落到地上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出好多问题,有的很值得探究。比如:“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重点朗读中间两段,让学生感悟问题的原因。本节课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讨论得也很激烈,并在有序的争论中得出了结论:种葫芦的人,只人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首先是复习导入。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 描述葫芦样子,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小黑板出示并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句子和他们自己的描述哪个好,好在哪?抓住“细长” 、“长满”、“雪白”等词语感悟语句优美,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接着巧妙地抛出问题,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出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可是引导没有做好造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领悟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找出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本来安排学生说出叶子与葫芦生长密切相关,再引导他们想想:其实葫芦的生长除了离不开叶子,还离不开很多东西,你知道吗?(根、阳光、水??)接着引导:不仅植物的身上有这么联系,动物也有,最后:其实不仅是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结果由于太紧张,这一环节没有做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二十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说话:
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
5、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怪不得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那个人就从床上爬起来去看他的(小葫芦)
中午,刚准备吃饭,又想起他的小葫芦,于是他又跑去看(小葫芦
傍晚,太阳都落山了,他还是忍不住去看他的(小葫芦)......他就是
这样(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真是越看越喜欢!
6、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你会给句子排排队吗?
可结果呢?齐读最后一段
五、学习最后一段
望着一个个落下的葫芦,那个人的心情怎样?对照课文插图(可惜!伤心!难受。)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怎么会这样呢?下节课我们帮他找找原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理念篇二十一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有蚜虫他不治,邻居劝他他不治,最后葫芦都落了。
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是要引导学生研究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我再顺延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我又从图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那他都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
两个问题串起一堂课,简洁有效,学生学得快乐,老师引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