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

(一)会计电算化的动态性。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相互交叉以推动会计行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会计电算化是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但是,现实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所开发出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缺乏应用的改革、创新,仅是对手工工作过程的简单模仿,只是一个仿真系统。这样的软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会计的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只是实现了核算的改善,这当然不是电算化最终实现目标。

(二)确立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会计电算化最终工作目标,是企业的会计原理和会计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对过去手工会计的工作方式、处理流程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进行改革与完善后所建立的以电算化为基本工作方式的会计信息系统。而该系统的创建,是了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世巨大的努力。

二、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减轻劳动量,提高工作效率。电算化的实现,使日常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快捷,我们把需要的会计数据依据要求的格式输入到计算机,数据的加工处理、存储检验等工作便能够高效完成,使会计人员的工作轻松快捷,因为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快、准确率高,使我们得到信息更加准确、及时。这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准确、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电算化的实现,使得更多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及时地被处理,可以使用网络快速传递到管理部门,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企业最新经济情况并了解存在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由于行业的需要使得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去,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无形中也使员工的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轻松实现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事务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为企业财务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后盾,而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为财务改革在人员方面提供了基础。

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现状。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专业相结合,即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在应用,是会计制度的大胆创新和改革,这种科学的会计管理方法不仅更有效地和国际接轨也更加适应了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要求,加快了会计与外界的专业合作和交流,有力促进了会计管理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同时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专业的紧密结合,改变了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使会计管理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会计的现代化步伐。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当然由于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一些企业,领导不能真正了解会计电算化,把会计电算化等同于办公自动化,因而缺少相应的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在会计人员电算化培训上力度不够,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积极性难以提高,他们缺乏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影响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是国有企业,这种体制的弊端是责权不分、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理不合理,企业相对封闭管理,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缺乏竞争,这使得他们缺少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及动力;另外,部分企业虽然在体制上私营的,但企业管理层缺乏改革力度,仍沿用原有的管理方法,缺乏对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管理的正确认识。种种原因使电算化在会计管理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深入的应用。企业缺乏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企业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衡量会计人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不仅是其娴熟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历,还要其对新知识的熟练掌握。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对会计从业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对计算机的熟练使用。而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在企业财务中往往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在会计工作中;而新的工会计工作人员虽然能熟练使用电算化软件,但他们对复杂的会计工作却没有头绪,这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训工作在企业会计工作中更显得尤其重要。

四、会计优和化完善电算化应用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使用电算化软件的会计工作人员制订的,用来明确使用人员的权限以及规范使用人员的具体行为,这是对软件使用人员制度方面的规范,另外在软件具体操作上也要做严格的规范,以确保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高效使用及安全工作环境。

(二)建立对计算机管理制度。对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电算化的专业硬件由企业财务专门管理,其他部门一般不允许使用,而会计人员使用必须由账务部门批准方可,并统一分配账号及规范使用权限;另外,为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发挥设备更高的性能,要为设备设立专门工作环境;其次机房也要由专人负责机器维护及环境保护。

在软件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房管理人员除对硬件管理以外,也要负责软件的管理及维护,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对财务数据不得进行任何的操作;为了保证软件的运行安全,在机器除安装正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外,也要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且要及时升级,为了保证环境的安全,所有外来的硬件设备在使用前要进行杀毒;机器上不允许安装其他和工作无关的任何软件。

(三)完善会计数据管理机制。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行,使得数据的存储由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储逐渐被电子介质的存储所代替,这给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相应的档案观念也要随之更新,这就要求对档案的管理不仅有针对性地进行纸质数据的保存,也要求对数据的电子版的妥善保存,要有专门人员进行数据存储,并且也要存储在专门的设备上,如专门的硬盘或者移动硬盘等,更要注意存储数据的备份工作,而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企业足够重视,而且还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参考文献:

[2]张明丽.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一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原城市群在经济密度、可达性、辐射带动等方面都优于中部其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经济密度为1,799.3万元/平方公里,在全国七大城市群中仅次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此外,中原经济区本身是内外需的一个交汇点,有内外需兼顾的增长模式特点。因此,在我国下一步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上,中原经济区应该有重要的位置。(图1)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投资

(一)地方政府投资界定。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内财政收入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行为以及通过预算外收入和对外借债进行的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在整个社会总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广义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所有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不仅包括上述地方政府从各个渠道筹资资金进行的基础建设等投资,还包括地方政府为其他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本文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地方政府涵义。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投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地区在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必然要经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过程。“十一五”以来,河南在基础设施、城市发展以及能源化工和房地产业等资本性商品生产行业,都对投资形成巨大需求,进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投资拉动型”仍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文选择地方政府投资作为投资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乔治・斯蒂格勒《地方政府功能的有效范围》一文指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其隐含的思想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与需求。目前理论界宏观和微观上对投资的研究颇多,而中观投资(地方)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其次,目前对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把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地方政府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具体地研究还很少见。这也是笔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国的政府投资理论现状,大致有两种研究模式:一类是从微观上入手,主要研究具体投资项目的评估与决策、筹资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投资领域的重大问题,如投资规模膨胀、投资结构失调、投资效益低下以及投资规划探讨,等等。本文从总体上说属于第二种模式,站在宏观视角对政府投资规划进行研究。

三、地方政府区域投资规划探讨

规划是一种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安排。区域规划在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作为地方权威机构的地方政府,应该也只能由它担负起制定和落实区域规划的责任。

(一)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规划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要着眼于长远,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制定城镇规划,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一味追求高水平、高档次,也不能只顾眼前,看不到未来,放弃长远规划,失去发展的动力;第二,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中原各地经济状况、资源分布、文化特征千差万别,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规划时,要从本地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实际情况出发,突出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区域建设的规划。

当前,中原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汹涌澎湃的民工潮、城镇人员的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都是与大中原经济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化建设中投资作用的发挥急需我们认真地研究。

(二)区域投资规划构想

1、构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大农业”投资。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也有战略意义。应该说,中原经济区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保护农业、发展农业的新型道路,对全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将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例如,在农业地区的城镇化中,对怎样防止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给出借鉴。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围绕大农业来做文章,在发展大农业的过程中,自然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所谓大农业,应该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切实落实“三农”的含义。地方政府投资应包括种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也涉及农化产品、农机具制造与销售、加工机械制造与销售等,还要有现代农业、立体种植、观光农业、特色种植与养殖,围绕农耕文化开发旅游业;同时要做好新农村建设投资,全面提升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原有的工业可以做适当调整,使之更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建的工业企业最好是围绕大农业来设计;城镇化也必须围绕大农业提供配套服务。河南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三化”进程,按照这样一个发展道路来建设中原经济区,形成一个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全国发展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超大城市群”建设投资。21世纪区域竞争的真正焦点是城市群的竞争力。有报告显示,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4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参与世界竞争最重要的核心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要在未来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就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选择。

城市的规模越大,其聚集效应越大,带动能力越强。地方政府投资要着力于建立一个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中心城市带动。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培育经济增长极;此前,河南规划的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加上开封,形成河南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而许昌、焦作、新乡作为第二梯队存在。目前围绕郑州,上述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二是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三是培育特色中心镇,把一些重点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当中原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突破河南省边界,也就达到了研讨中的中原经济区的范围。而这将是一个拥有超过40个城市、人口超过1.5亿规模的超大城市群。

3、破解河南之难,强化土地管理投资。依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粮田已经不可逆的成为城镇和工业区。目前,河南成为演绎这一困扰中国发展的“中国命题”的最典型样本。河南的粮食生产需要土地,河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土地,保证粮食生产也就演化成了保证土地,这一切共同铸成了“河南之难”.

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区建设时要努力在土地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健全土地的一级、二级市场,利用土地的价格机制促进土地的合理配置。解决土地供求矛盾,要着重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新上项目首先要利用存量土地;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能动地利用土地流转和转让,土地要素同其他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并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为城镇化建设开发提供大量资金。为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各地政府要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新路子,缓解在经济区城市化建设中土地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

4、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社保投资。工业化就是农民脱离土地的过程,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通过这样两个过程使我们的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是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口,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将人口转移出去,如果中部地区发展起来,承载更多的就业人口,整个中国发展将更加平衡,我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会更快完成。因此,要实现城市化,要工业化,关键是怎么解决好农民市民化问题,而市民化过程中又涉及一系列的公共政策问题。农民变成城市户籍人口,这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各级地方政府要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甚至政治地位上给予他们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进城农村人口得不到城镇社会保障使他们不能真正在城镇定居下来,所以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把进城农村人口纳入到城镇保障范围中来,让他们在城镇定居下来。

5、构筑全国生态屏障――生态投资。河南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而且正好处在气候变化区的地带。因此,它为全国提供了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和安全屏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其实是一个相互协调齐头并进的问题。一是有利于构筑全国生态屏障。中原经济区涵盖暖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生态投资有利于统筹和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维护全国生态稳定和平衡提供重要支撑;二是有利于改善全国环境质量。中原经济区区域是淮河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关系着下游省份尤其是京津地区的饮水安全,并将对全国水、气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要达到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300亿斤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必须有一个完整、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地方政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义务对生态环境进行控制性保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生态城镇,真正发挥区域化建设和谐有序进行的控制作用。

6、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软实力”投资。文化资源丰富是河南很明显、很独特的优势,也是河南最根本、最重要的优势。进入21世纪,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为此,文化支撑体系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十大支撑体系之一。

河南有很好的文化资源: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近年来还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传统文化符号,古老的禅宗文化被一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搬上舞台,不仅向海内外传播着中原文化,也为河南赢得了“真金白银”;以“宋文化”为核心的开封等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也进入实质性进展;此外,中原地区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未来,地方政府投资要着力扭住“根文化”这根主干,夯实中原经济区的文化支撑体系,必须加强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和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品牌,重点培育以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为主体的中原大古都群,以少林和太极为代表的中国功夫以及以新郑黄帝故里和淮阳羲皇故都为代表的拜祖寻根旅游目的地等。中原文化必然成为中原经济区无可比拟又不可复制的优势所在。如果规划到位、政策到位,经过努力,中原地区必将成为未来10――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主要参考文献:

[1]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5.

车波。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10.

张超力。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二

我国城镇化的加剧,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决定了城市综合执法的法律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所以面对城管目前存在的问题,改善是重中之重。某称程度上讲,否则将会制约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城管工作倡导: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

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在于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当然是在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城管工作更需要如此,因为城管本身就是为了给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相对有理有序的发展环境。在其工作目的上看,服务所占的分量更大。城管工作应该本着为市民服务的态度,在此基础上管理城市。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管理是不能复制的。虽然政府有大的宏观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时,每个城市的管理者,都应该在大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城市管理政策。

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既是国家的改革,也是每个城市的改革。目前,各地都在摸索着寻找符合本地实际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途径,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在做着不同的工作,以符合此理念。城管工作繁重而复杂,而且操作上灵活性很强,这就增加了城管工作的难度。因此就要求城管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分析,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不断创新的理念,积极合理地处理问题,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政府与民众共建,协同治理

城市是由政府来管理的,它是国家的城市,政府的城市,但是归根结底它是广大人民的城市,因此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不能忽视民众的要求和感受,更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为了建设而建设。城管工作应该本着这个目的,在实际操作中,使广大民众能够参与进来,协同治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可以有适当的渠道为城管工作献策出力,也可以有正当的方式方法监督城管工作的开展。当然行使行政权力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的,因此城市综合执法首先要有完整合理的法律体系支撑。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执行,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而不是放任不管。同时,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势必会使权力泛滥而酿成祸害。

新时期的城管执法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面对城管队伍本身来讲就有很大的挑战。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观念上与以往就有着天壤之别。互联网的发展使国内外的信息四通八达,异常丰富,各种思想并存,也很容易被人们捕捉到,因此我们对于正确的意识要不断强化,对于那些危险的,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一定要加强防范,增强自己抵御腐蚀的能力;其次,城管队伍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做思想工作时要加强针对性,在相关政策上也应该区别对待。再次,在思想教育的方式上和内容上也要紧随时代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思想工作一定要有时效性。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观念上不能总是因循守旧,要时移事易。

三、城管工作引入专项负责制

城管工作由专人负责,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此项工作的评审等方式方法要与其他部门区别开来。政府可以考虑由某一人对此全权负责,全力实施,专人专项,一级一级向上级同等部门的专门负责人员负责和汇报工作,当然要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做好互动。在工作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城管部门的人员,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进入此部门工作,他们的信息向社会公布供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挑选。工作合同一年一签,平时做好评审。如此严厉的制度可能会在人员招聘上有一定难度,因此要高薪严惩,每个人或者每个团队负责的片区责任划分到位,出现诸如暴力执法等有损形象之事,个人或团队全权负责,做出交代。

四、开通各种渠道,城管工作公开透明化

通常意义上城管之类的政府部门是国家机关,其工作是不需要向社会公开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发展的时期不同,当下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更是要颠覆这种传统的政府工作观念。城管工作和群众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更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让群众对其工作有相当程度上的了解和参与。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网络作为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社会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大事要事,社会上的焦点新闻,都因为媒体的存在而使信息越来越便捷。有关城管的各种事件,也是各地的媒体在第一时间,不遮不藏客观及时地报道出来。这不仅使公众对于相关事件能够及时详细的知晓,也是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对各地的城管职能部门的表现得以详细的了解。客观上,媒体的作用使得它成了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促使人们对相关事件有所行动,也使相关部门对此问题予以重视。

五、城管对象行为规范化,强化思想沟通

把所有问题归结于城管部门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物理学上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现实中同样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引入到城管工作中,可以这样认识:城管和其工作对象是力的双方,彼此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我们在要求改善城管部门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所管理服务的对象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比如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确实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本身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在受到城管部门管理时对自己的行为不做思考,不能反思,硬碰硬等等。由此,我们也应该对这部分人适当的加以惩处,当然本人认为前提是能够合理沟通,先软后硬。这样可以最小化的产生矛盾,最大化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六、从本质入手,发展经济,缩小差异,因地制宜

97

年的试点开始,城管制度虽然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但是相对于我国政府的其他制度,城管制度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制度,很多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再加上,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善。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决定了城管工作也要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改善。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总是要有缓冲时间,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更要强化思想意识导向,把握大局。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三

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含初审)

办理时限:

1、原则上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申报材料: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上报文;

2、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设计方案);

3、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

5、规划意见: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

7、环保意见:环境影响审批意见;

8、资金落实证明:项目资本金证明,银行贷款承诺函/其他来源资金证明;

9、能耗情况汇总表。

二、如有必要,应提供以下资料

1、市政配套初步意见;

2、政府有关部门(如绿化、卫生防疫、消防、市政、安全生产等)的初步意见;

3、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意见;

4、设计方案审核意见。

三、其他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资料

审批条件:

1、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2、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4、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区发展规划。

5、未影响经济安全。

6、合理有效利用土地、水、电、气等资源。

7、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8、对公众利益,特别是项目建设地的公众利益未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9、符合项目建议书批复意见。

办理程序:

1、市级政府性资金投资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批。市级政府投资机构投资、并由市发展改革委通过市级政府性资金平衡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审批;由市、区政府联合投资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批。以区(县)投资为主,由市级政府投资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的项目,按有关规定办理;列入《上海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附录《上海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细则》范围内,由市发展改革委管理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批;属于国家审批权限的项目,经市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2、如有必要需经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机构评审。

3、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备的条件及项目的实际情况,会同市有关部门研究审核,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办理依据:

1、《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2004年第412号令)

2、《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3、《关于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的通知》(计投资[1999]693号)

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2005年令第40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

6、《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沪府发[2008]6号)

7、《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加强和规范本市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沪府办发[2008]3号)

8、《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审批政府投资项目有关规定(暂行)》(沪发改投[2008]169号)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四

提要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二五”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投资拉动型”仍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将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地方政府二者结合起来,站在宏观视角,提出政府区域投资规划实施构想。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五

一切由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报告,以便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及时指导工作报告这是游戏的一大特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编制难点对策

为进一步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规范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财政部先后出台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等文件,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只能反映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所有的资产、负债及费用,也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源的获得、使用情况和财务状况,缺乏反映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成本的信息。在此背景下,需要积极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不断完善相关问题,逐步建立全面、准确反映政府各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情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一)有利于摸清“家底”,提升决策水平
当前我国财政收支压力较大,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成本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并运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解决了传统决算报告的局限性问题,不仅能反映政府收支的流量,也能反映政府的存量,有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摸清“家底”;有利于加强政府资产管理和债务风险防控,不断提高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和水平。
(二)有利于准确核算成本,完善绩效考核
在收付实现制下,现金的流入、流出只反映政府当年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无法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资产、负债以及运行成本的动态变化,因此,无法对政府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考核。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完整的成本费用信息,通过准确反映政府的成本费用,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依据,有利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升政府运行效率。
(三)有利于提升政府财政透明度,促进规范化管理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翔实、准确的政府财务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和政府决策的公开度,满足各有关方面对政府财務信息的需求,从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资产基础数据不完善
一是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需要对固定资产重新计提折旧。由于许多资产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补提折旧工作量较大,数据准确性不高。二是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类资产已经投入使用,但因未进行竣工结算,没有从“在建工程”及时转为“固定资产”;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已经报废,但一直未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数据失真。三是公共基础设施数据缺失。原来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公共基础设施会计科目,而是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作为费用列支,同时由于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由多个单位共同管理维护,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资料不全,权属不清,价值确认比较困难。
(二)编制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由于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口径复杂,对编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面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这一新业务,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于惯性思维,或者财务人员自身的原因,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不够熟悉,在编制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对报表间应当抵销、调整、合并的事项进行正确的处理,导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精确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决策部门根据综合财务报告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间存在许多内部抵销的经济业务活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涉及各类资产、负债,还涉及内部往来、债权、债务的合并和抵销。在实际编制过程中,由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系统本身不够完善,未能和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相互读取,很多工作还需要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加上相关会计基础数据的不完善,相关数据核对起来比较困难,导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效率较低,准确性较差。

(一)加强资产管理,夯实报告基础
一是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摸清“家底”,严格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并按要求进行分类,每月及时准确计提折旧。二是要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已竣工结算的项目要及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为“固定资产”科目,另外对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进行竣工结算的项目要及时查明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尽快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及时登记固定资产账,做到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三是要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确认计量。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定,明确公共基础设施的核算主体,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确认和计量,将公共基础设施逐步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
(二)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由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议开展政府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培训,指定专人对系统操作、填报口径等进行详细讲解,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准确理解政府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熟练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方法。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信息化系统,提高编制质量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信息量较大,涉及的各种数据资料繁多,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降低报表编制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人为操作失误而引发的数据失真问题,提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效率和准确性,实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开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方式实现与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系统之间的对接和取数,实现数据的归集和合并,提高编制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准确、完整。

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做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深圳市坪山区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孙琁.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探索——基于a区试点的实践[j].新会计,2019(02):31-32.
[2]刘海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方面的问题及思考[j].财会学习,2019(08):147.
[3]胡然.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问题探究[j].财政科学,2019(03):139-144.
[4]史凯丽,张荣欣.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相关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2019(10):72-73.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六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于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才是一个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为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快速加快发展,提升其在我国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必须培育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中通过实现可支配核心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和自组织能力,创建并保持长期、持久、独特、稳定竞争优势,带来超额利润和创造区域财富、支撑和保持区域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一种独特能力。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竞争力。竞争力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是其他地区所没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竞争中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地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就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潜在基础

通常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源于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主要在于是形成了某种差异性,如资源成本方面的差异,形成特色产品等,这种差异性能使区域在竞争中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竞争优势和资源的利用有关,是区域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区域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能否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并能持续地保持和发展这种生产力,而不仅仅是依赖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力。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区位优势。

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具有枢纽地位。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

2、显著的人口优势。

河南省拥有约1亿人口,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再加上周边地区,中原经济区大概有1.6亿人口,甚至会达到两亿人口。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一种负担,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把人口大区变成人才大区,是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3、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经济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中原是“甲骨文”的故乡,是《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同时,中原经济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等。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众多的产业集聚区。

经过近年的发展与提升,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约180个产业集聚区,例如,临颍县的休闲食品产业集聚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洛阳伊滨产业集聚区、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具备相当基础,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可以说,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赋予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其发展以独特性,并影响着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竞争优势相对于比较优势更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突出了区域内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应该以比较优势的独特性为基础,以竞争优势为主导,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同时,要突出地区的品牌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具体路径是:

1、增强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产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和重点,对要素功能的整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集聚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体现在整体效应形成的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应加强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型、开放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等产业集聚区创建。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七

回顾本科室半年的工作,根据采购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查找,现将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2、工作中经常出现在订购货物后供货方到货不及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2、在维修工作中,不能第一时间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钻研不够,对楼内的一些管线走向、设备等不是很熟悉。

3、工作中单打独斗时多,科室人员相互配合、交流的少。信息没能及时共享,出现工作中有时衔接跟不上。

4、工作被动落实多,主动超前少。大多是承办领导交办事项,工作中经常是处于奉命行事,落实任务。

我们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责任心,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现在我们维修后及时跟进,测算好工程量并双方签字确认;有问题采用工作联系单方式上报,避免工作的推诿扯皮;钥匙使用采用单位提交申请的方式,整改措施: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了解学习《政府采购法》、《合同法》及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采购的具体政策,这是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前提条件。

整改措施:根据到货不及时的现象应在签订订单同时要确定大致到货时间,了解供方发货渠道和发货信息,掌握到货的主动权,尽量避免到货不及时的影响。

整改措施: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工作力度。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敢于管理,坚持原则。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八

【论文关键词】:政府采购 财政预算 规范 采购规模

【论文摘要】: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以来,采购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支撑点之一,在宏观调控经济、节约资金、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运行的实践来看,政府采购要进一步发挥调整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参与国际竞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作用,还存在亟待规范和完善的问题。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政府采购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采购方式、采购程序、资金管理办法、监督检查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我国的政府采购进入全面推进和施行阶段。各地区在贯彻实施采购法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目前的政府采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采购预算流于形式,编制不规范、采购效率不高。

政府采购预算是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也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启始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采购预算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脱节,没有同步编制,表现为实际编制时经常是与部门预算分别布置、分别编制、分别上报,形成与部门预算脱节的现象;二是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简单粗糙,公共支出项目还没有细化到政府采购目录,编制不够认真,随意性很大。

二、采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不规范、渠道不畅。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制度已初步形成,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的发布中也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公开发布应该发布的信息。如有的地区通过了地方性的政府采购政策法规,按规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便于社会监督和供应商了解。但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却认为这与其他地区无关,只限于在本地区发布;二是信息发布的媒体选择不科学。一些地方或行业的政府采购不是在指定媒体上公开发布相关信息,而是热衷于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媒体上发布信息,有的还规定向采购机构收取信息发布费用,使政府采购信息发布渠道更趋复杂,增加供应商了解政府采购信息的困难。政府采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难以有效地做到资源共享。

三、分散腐败向集中腐败转变 。

有的定点供应商串通采购部门人员营私舞弊,虚开、多开发票,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还随意提价,不严格履约。政府采购办或行政服务中心对有些货物、服务项目滥用询价采购方式,实际为指定供货单位或个人谋利,有的工程招标甚至采取暗箱操作。有些单位一味强调特殊性,有些采用改变项目名称等手段,想方设法规避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一些部门游离于监管部门的控制而自行采购或变相自行采购,既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影响了“制度效益”的实现,也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和本应达到的社会经济效果。

四、制度不完善,操作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政府采购还没有成体系的法律法规,许多法律法规的建设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招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在规范范围、适用对象、招标投标以及采购过程中涉及到的其它方面上有很大差异,离规范的政府采购法规要求很远。由于《政府采购法》只是一个大的法律框架,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仍未出台,现行的采购规章大多由各地方自行制定,局限性较大,如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市场管理等诸多问题考虑不周,存在不少漏洞和疏忽,导致实施中的矛盾不可避免。

五、管办职责不清,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人员合一使用的现象,他们既承担着管理和监督职能,又直接从事政府集中采购活动,这种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操作模式,缺乏相互制约的机制,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原则。致使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和缺位,这样不利于政府采购活动中有关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诱发新的腐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我国政府采购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采购效率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采购项目是否完善、细致,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质量。一是在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同时,尤其要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要求各采购单位及时做好全年采购计划,详细列出年度采购项目和资金。政府采购预算一经批复,要严格执行,对无采购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采购资金,以增强政府采购预算的刚性,硬化政府采购预算的约束;二是优化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从预算编制入手,细化采购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增强采购的计划性,减少随意性。三是对未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原则上当年不能采购;对确需追加的采购支出,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二、建立完善、规范的采购信息发布机制

一、渠道相对集中,便于获得查找的原则。第二,明确公告内容要涵盖的基本内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招标项目的名称、用途、数量、简要技术要求或者招标项目的性质供应商资格要求、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及招标文件售价、投标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及地点、采购项目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等。第三,实行定岗定责。鉴于政府采购公告在实现“三公”原则过程中的作用,应该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员岗位,负责政府采购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明确违反信息公开规定的处罚制裁措施。

三、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

为了加强对供应履行合同的管理,使不守信用的供应商得到应有的惩罚,使诚实守信的供应商得到相应的奖励,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供应商诚信档案,一是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其他相关单位组成评价小组;二是从五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依此来评价供应商诚信度。

1、看是否严格按照标书的要求提供合格的产品;

2、看是否保证按期履行合同;

3、看供应商在物价价格大幅上涨时是否仍能按照其合同履约;

4、看是否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5、是否有偷税漏税行为。三是将供应商诚信情况与政府采购项目的评标挂钩;

四、对诚信度高的供应商应在媒体上公布,达到宣传和鼓励作用,促进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风气。

四、加快政府采购法制建设的步伐

政府采购上规模,制度规范是保障。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法,即《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购工作的最高层次的规范,是指导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法,也是制定其它政府采购法规的依据。第二层次是要尽快制定《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政府采购法》的可操作性,以利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第三个层次是地方性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主要是指地方各级政府在不违反《政府采购法》的前提下,制订的适合各地情况的采购政策、条例。此外,还应有大量的配套法规:对供应商的资格要求,采购程序和评标标准的规定,采购代理机构的管理规定及采购人员的行为规范等。

五、管办分离、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做好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的分离工作,进一步明确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定位。逐步建立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集中采购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保证各项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并自觉接受同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政府采购不但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还要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形成有效而严密的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网。首先,在加强对集中采购监管的同时,加大对分散采购的监管。可以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建立分散采购项目申报制、公开发布信息、抽取专家、采购合同备案、信息报告、采购资金集中支付等制度和程序加以约束和牵制;同时制定和完善分散采购监督管理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分散采购行为的规范;其次,坚决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透明度原则,在信息公开、采购流程、采购结果公告、采购纠纷仲裁等实行全面彻底公开,严格遵守《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等规章,促进全社会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第三,对集中采购机构,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严肃人员工作纪律,建立岗位考核体系。使政府采购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下的交易”。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焕东.政府采购-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契机[j].中国政府采购,2002.2.杨灿明,李景友.政府采购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小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初探〔j」.法学研究,2000,(1).

4.湛中乐,杨君佐.政府采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j〕.宪法学、行政法学,2010,(6).

5.方虹.政府采购在美国〔j〕.行政与法制,2010,1(l).6.安心,wto政府采购协定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z〕.2002.

8.项怀诚.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制度〔j〕中国政府采购,2002,(4).

9.董颖.对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与政策性思考〔j〕现代财经,1999,(1).

10.卢长普.政府采购制度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法学论坛,2001,(4).

11.姚艳霞.日本政府采购中的质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政府采购,2002,(2).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十九

首先,应强化企业领导支持会计电算化的自觉认识。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3、2提高会计软件的利用率

3、2、1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

3、2、2实现电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3、3原始凭证电子化,实现人机交互

3、4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鉴于财务软件处理对象的特殊性,处理结果要求高度可靠,在满足一致性、安全性等普通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宏观管理。

3、5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

4结论

经济改革至今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财会方面的制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之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培养高科技的计算机人才,来开发计算机软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人员,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废除会计法规中的一些不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中的一些法规和条例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在我国电算化事业中要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会计信息网络化是大趋势,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高效准确地掌握信息资源对企业来讲意义重大,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越多越准确,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大。所以作为企业信息重要来源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必将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电算化为基础的财务信息网络化必将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参照。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必将朝着远程交易控制,实时财务数据处理分析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北京:财会出版社,、

[2]刘红《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思考》现代会计,、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5]张拥民《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期。

[7]孙杰“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几点建议”《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第10期。

[8]黄晓明“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当代经济科学,(3):23、

致谢

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在本文完成之际,无论我的设计是否能够真的投入使用,这里面每一个控件的绘制,每一行语句的调试,每一段文本的输入之中都有我辛勤的汗水。半年的设计时间虽然短暂,我却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由衷地感谢关怀、教诲、帮助、支持和鼓励我完成学业的老师、朋友和亲人。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霞老师,是您的悉心指导,严格要求、热情鼓励,为我创造了很多锻炼提高的机会。为我的论文的顺利完成指出了很好的方向,您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和对问题的敏锐观察力,都将使我毕生受益。

另外,感谢校方给予我这样一次机会,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多学习一些实践应用知识,增强了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一直支持我的老师,同学,你们无言的支持给了莫大的力量,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着的作者。

浅谈政府会计论文篇二十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对中小企业,或者是那些发展不规范的企业,这一点更为突出。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其次,有些企业觉得投资会计电算化要花很多钱,相比较,劳动力成本又较低,故延缓了会计电算化的步伐。更多的企业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思想观念落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有些人怀疑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而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2、2会计基础工作不能满足电算化的要求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2]。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而人员素质较低,也阻碍了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单位上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他们只能机械性的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

2、3财务软件使用混乱,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统一协调发展

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再加上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自己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此外部分从事财务软件销售和代理的公司往往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量的突破,而没有真正在服务和技术上下功夫,致使部分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由于购买的财务软件不合格,经常出故障,出了问题又无处问,没人管,严重地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不同的财务软件在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上不一样,也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些具体法规或者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加强对财务软件销售公司和开发商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

3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子系统。但彼此孤立,没有与会计信息系统很好地衔接起来。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没有很好地利用计算机的特点,也没有触动现行的会计规则。

(三)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封闭的系统,缺乏信息共享机制,而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会计信息高度透明和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四)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没有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商务交易还是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人电脑。这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环境中越来越不适应。

会计信息化是电算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有以下特点:

(四)传递的双向性和资源高度共享性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毛华扬、会计电算化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2]魏锋、会计电算化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3]仰华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最热浅谈政府会计论文大全(20篇) 文件夹
剩余41篇精选文档
一键下载全部合集 4854人已获取
热门排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最近更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