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案例18篇)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实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一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强调素质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即以人为本,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作者:徐柏青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石,435002刊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journal年,卷(期):20(4)分类号:b222.2g40-092.25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仁人本主义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三
在治国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之方主要是进行道德教化,要正己正人.实行德治,必须提倡“仁”的思想,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至的'德性.孔子主张实行德治,反对单纯的刑罚.
作者:王卫东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刊名:兰州学刊英文刊名:lanzhoujournal年,卷(期):2003“”(4)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德治思想道德教化仁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四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孔子;社会;现代意义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时被尊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尊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时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就是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党派与党派它们之间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争斗对立的关系,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显然是不对的。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实行和,并不是没有原则,为和而和,还需要以礼节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实行,使其做到恰到好处。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说明和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和善地来处理问题。
我们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一般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国际问题。我国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间的争端,今天又提出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等等,都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应用孔子重视家庭伦理观念,建立长幼尊卑秩序,把孝作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目标。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品德,不仅是因为晚辈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晚辈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讲究仁爱,重视伦常,提倡和谐,强调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奋斗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稳定社会和睦民族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社会上还存在尔虞我诈背信弃约的现象时,孔子思想的信廉刚直等道德,就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会变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丧厚葬父母在不远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这些繁冗愚孝的行为观念应该扬弃。但是,当某些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因素还存在,它还能对社会发生作用时,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不会消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向红.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再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
[2]甘筱青,文师华.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
[3]曾攀.由仁而礼-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j].孝感学院学报,2008.
[4]史玉梅.前轮孔子思想中的人文关怀[j].攀登,2006(1).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五
浅谈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孔子;社会;现代意义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时被尊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尊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时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就是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党派与党派它们之间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争斗对立的关系,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显然是不对的。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实行和,并不是没有原则,为和而和,还需要以礼节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实行,使其做到恰到好处。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说明和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和善地来处理问题。
我们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一般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国际问题。我国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间的争端,今天又提出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等等,都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应用孔子重视家庭伦理观念,建立长幼尊卑秩序,把孝作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目标。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品德,不仅是因为晚辈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晚辈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讲究仁爱,重视伦常,提倡和谐,强调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奋斗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稳定社会和睦民族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社会上还存在尔虞我诈背信弃约的现象时,孔子思想的信廉刚直等道德,就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会变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丧厚葬父母在不远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这些繁冗愚孝的行为观念应该扬弃。但是,当某些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因素还存在,它还能对社会发生作用时,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不会消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向红.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再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
[2]甘筱青,文师华.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
[3]曾攀.由仁而礼-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j].孝感学院学报,.
[4]史玉梅.前轮孔子思想中的人文关怀[j].攀登,2006(1).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六
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1期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七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孔子的相关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关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构成要素的`相关论述,并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
作者:杨克平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刊名:理论月刊pku英文刊名:theorymonthly年,卷(期):2006“”(8)分类号:b22关键词:孔子德育过程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八
在1988年元月,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宣言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说明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更应汲取孔子思想的精华,时刻准备着把这些精华渗透进语文教学中,那么,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弘扬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处世讲究一个“正”字
孔子认为:“人之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2、做人要重视一个“仁”字
“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表现,灵活机动,随事点拨,针对性非常强。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论语》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个答案十分朴素,但它却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尽管十分朴素,其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意义。孟子对孔子说的爱做了全面、精辟的概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十个字透露了孔子讲爱的三层含义,那就是,第一层:“亲亲”,对亲人的爱;第二层:“仁民”,对大众的爱;第三层:“爱物”,对万物的爱。
3、个人修养要追求一个“全”字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孔子思想精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感染源和模仿对象,所以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到不在学生面前说消极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不迟到,不说脏话,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集体活动遵守秩序等。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如果学生听到我们说的一套,做的又不一样,那么爱憎分明的他们就会从心底里排斥我们,从而,不听从我们的教诲。因此,我们要把《师德规范》当作检测仪,以学生为镜,不断的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拥有良好的师德。
2、以孔子经典语录中的话语引导学生
如孔子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说的是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说的是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是说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当然,孔子经典语录举不胜举,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经典语句来引导学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汲取其中的教育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
孔子的教育方法最著名的是“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灌输,而是在了解学生的习性和个性心理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纲领。教育如同栽培桃李的人,本来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可教育不当就会被荆棘所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在这里,他实际上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除了孔子思想中的道德文化以外,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如“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仁人志士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就自我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作者:王于)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九
在治国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之方主要是进行道德教化,要正己正人.实行德治,必须提倡“仁”的思想,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至的'德性.孔子主张实行德治,反对单纯的刑罚.
作者:王卫东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刊名:兰州学刊英文刊名:lanzhoujournal年,卷(期):2003“”(4)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德治思想道德教化仁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这些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一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
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
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
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期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2】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我针对孔子著名的“有教无类”、“乐学”、“因材施教”以及一些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乐学”“因材施教”“变通”
正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学习观,提出了“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在学习的态度上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德育;在学习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
在孔子的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即学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依据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1]微子。对于其他目的的学习,孔子是不赞同的:故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1]子张毕竟在孔子看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卫灵公从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只有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策略才是学习的正道,而学那些农事就偏离了学习目的。在分析学习的目的时,他曾颇有感触地强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子路可见,孔子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认为书读得再多,如排不上“为政”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学习是为了达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从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达仕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达过急于从政的`迫切愿望:“诺,吾将仕矣。”[1]阳货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伦理基础。后世的许多读书人皆把读书视为是最神圣的事业,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阶梯。上述这些言论都体现孔子学以致道,学以治世的学习目的。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他本人也叙述了自己终生学习的奋斗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为政孔子终生勤奋好学,虚心求学,从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中也可得到佐证:“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子张毕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公冶长、“学而不厌”[1]述而。他对自身好学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公冶长对于知识的学习,他确实有那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学习的境界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述而的程度。
在虚心求学的态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诚恳的,他再三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为政同时高度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谓之文也。”[1]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此外,孔子在强调虚心求学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切记“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这是向别人虚心求教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习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既重视见闻的作用,又强调思考的功能,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为政即只学不思,就会茫然而无所得的;只思不学,就会使精神疲倦。学思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了学习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这点上,孔子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卫灵公同时,思考又是学习的升华,经过思考得学习能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1]为政德功效,孔子对此也时很有感触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终日的,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为政可见他承认得意门生颜渊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颜渊能在学习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这点让孔子是很折服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重在培养和锻炼学人“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知十”、“能近取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当今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就中有“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条,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述而,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因此,在学习的内容上,他对学生实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与“信”就直接属于德育的范围,认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关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学而的立场。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责孝,出则弟,谨而慎,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道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才用来学习文献知识。这就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道德实践比文献知识更重要。
孔子还把“六经”作为教学内容,目的也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学到从政的本领,在为政治国过程中贯彻策略“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仁人”的政治伦理观。孔子也更多的强调道德教涵养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而对于好学之人的评判依据,孔子也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的。他对千里马的称赞也是“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宪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教学内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在学习的作用上,孔子认为“学则不固”[1]学而的,即学习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不闭塞。相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1]季氏。学习对人的人格完善至关重要,因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的,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阳货仁、知、信、直、勇、刚,是当时社会人群所称道的六种美德。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人群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就会狭隘愚昧,其弊病是会受人愚弄的;本性机智而不学习就会浅尝辄止,其弊病是好高骛远而没有基础;本性诚信而不学习就会目光短浅,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学习就会思路混乱,其弊病是说话办事没有条理,在混乱中伤害别人;本性勇敢而不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是会滋事生乱;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学的定位上,孔子也时从人格完善着手的,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学而只有不断的致力学习,个人的人格才能不断的完善,毕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1]阳货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阳货还可培养“思无邪”的道德品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颜渊,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矣”[1]述而“下学而上达”[1]颜渊这些事例均可说明学习对个人人格的完善至关重要。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以下是“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时被尊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尊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时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就是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党派与党派它们之间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争斗对立的关系,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显然是不对的。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实行和,并不是没有原则,为和而和,还需要以礼节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实行,使其做到恰到好处。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说明和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和善地来处理问题。
我们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一般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国际问题。我国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间的争端,今天又提出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等等,都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应用孔子重视家庭伦理观念,建立长幼尊卑秩序,把孝作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目标。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品德,不仅是因为晚辈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晚辈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讲究仁爱,重视伦常,提倡和谐,强调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奋斗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稳定社会和睦民族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社会上还存在尔虞我诈背信弃约的现象时,孔子思想的信廉刚直等道德,就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会变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丧厚葬父母在不远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这些繁冗愚孝的行为观念应该扬弃。但是,当某些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因素还存在,它还能对社会发生作用时,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不会消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四
发布时间:-5-3作者:杨春梅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五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强调素质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即以人为本,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作者:徐柏青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石,435002刊名:唐都学刊英文刊名:tangdujournal年,卷(期):20(4)分类号:b222.2g40-092.25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仁人本主义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 自然 规律 ,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伦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讲的人道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天道相统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的 发展 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儒家的生态思想,以期对今天建立新的生态观有所启迪。
1 “与天地参”的人道论
先秦的道家讲“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其出发点在于人,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和谐,这就是“与天地参”。
《礼记》中的《中庸》为战国初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说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论述旨在阐释天地自然万物之本性与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所谓的“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至于“与天地参”,朱熹注曰:“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1]也就是说,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这就是“与天地参”;“参”,即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谐。《中庸》还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里的“律天时、袭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与天地参”。
儒家“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那里有了进一步的说明。《荀子•天论》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荀子看来,自然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不可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强加于自然界,但是,人可以按照自然规律而“有其治”,这就是“能参”,也就是天、地、人三者各行其职,和谐共处。
儒家的“与天地参”在《易传》那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三才之道”。《易传》是战国末期儒家对《易经》的诠释。《易传•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系辞上传》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认为圣人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与天地、日月、四时“合”,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易传•系辞下传》还在诠释《易经》卦象的六爻时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谓“三才”,就是天、地、人;在卦象的六爻中,上两爻为天道,下两爻为地道,中间两爻为人道;“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易传•说卦传》还进一步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传》认为,在《易经》卦象的中,天道的阴与阳、地道的柔与刚和人道的仁与义都统一于六爻的卦象之中,天道、地道与人道是相互统一的。
2 阴阳五行的结构论
先秦的阴阳家讲阴阳五行,儒家也讲阴阳五行。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在与学生讨论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 问题 时,提出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结构。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所载,曾子说:“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尽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圣人立五体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已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
孔子之后的思孟学派较为明确地讲阴阳五行。荀子在所撰《荀子•非十二子》中曾指责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关于思孟讲阴阳五行,郭沫若先生还有过详尽的论证。[2]当今学者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思孟在《五行》中所言“五行”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联系。[3]汉代大儒郑玄在注《礼记•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4]在郑玄看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密切相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讲阴阳五行与阴阳家有一定的关系。《汉书•艺文志》在论及阴阳家时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然而,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也有“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说法。这两段叙述如出一辙,很能说明《尧典》与阴阳家的密切关系。而且,《尧典》中的其它部分还明显有五行说的迹象,其中讲到五典、五端、五礼、五玉、五器、五品、五教、五刑、五服、五流、五宅等等。虽然《尧典》没有直接讲金、木、水、火、土“五行”,但是,与《尧典》同属《尚书》的《洪范》则是阐释古代五行说的重要 文献 。《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论述几乎成了古代五行说的经典表述。关于《尧典》和《洪范》,郭沫若先生认为,它们都是战国时的儒者所依托,并且就是思孟这一派人。[5]无论《尧典》和《洪范》最初是否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但毕竟在后来成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可见儒家与五行说的密切关系。
最能反映儒家阴阳五行自然观的,当属《礼记•月令》。《月令》较为完整地建构了儒家的阴阳五行自然观。在《月令》中,按照五行,有相应的五季、五日、五帝、五神、五虫、五音、五数、五味、五臭、五祀、五祭、五居、五色、五食、五德等等,并且一一相互对应,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框架。可以整理列表如下:
《礼记•月令》的阴阳五行说
日 帝 神 虫 音 数 味 臭 祀 祭 居 色 食 德
春 甲乙 太皡 句芒 鳞 角 八 酸 羶 户 脾 青阳 青 麦与羊 木
夏 丙丁 炎帝 祝融 羽 徵 七 苦 焦 灶 肺 明堂 赤 菽与鸡 火
中央 戊己 黄帝 后土 倮 宫 五 甘 香 中霤 心 大庙 黄 稷与牛 土
秋 庚辛 少皡 蓐收 毛 商 九 辛 腥 门 肝 总章 白 麻与犬 金
冬 壬癸 颛顼 玄冥 介 羽 六 咸 朽 行 肾 玄堂 黑 黍与彘 水
儒家的阴阳五行说在汉代儒家董仲舒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有许多篇章论及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董仲舒认为,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十端”,自然之物是从十端而来,归附于十端。在这基础上,他提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说。《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在董仲舒看来,首先是天地之气的结合进而分出阴阳。其次是阴阳交互运行形成四时。《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阳“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为冬至;“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阴阳“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曰至”,为夏至;“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此外,董仲舒还进一步提出五行与四时相配。《春秋繁露•五行顺逆》说:“木者,春”;“火者,夏”;“土者,夏中”;“金者,秋”;“水者,冬”。《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还提出五行“比相生”,即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提出五行“间相胜”,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
中国 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体现了 自然 界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而儒家对于这一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 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体系,实际上成为后来阴阳五行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3 “仁民爱物”的伦 理学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然而,“仁”除了讲“爱人”,还要进一步推广出去,讲“爱物”。《论语•述而》讲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仁义法》也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张载则进一步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6]。
因此,儒家的“仁”也包括爱自然、爱动物植物。《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大戴礼记•易本命》则说:“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
然而,儒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王制》又说:“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也就是说,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 规律 进行砍伐和田猎。《礼记•月令》中也有较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之月)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季夏之月)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儒家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的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是对儒家“仁”的思想的推广;同时,从发展 农业 经济 的角度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4 “以时禁发”的生态观
儒家讲道德,但不是不讲经济。据《论语•子路》中记述,孔子到卫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又比如,据《论语•颜渊》记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显然,要“富之”,要“足食”,在当时就是要发展农业。据《论语•学而》所载,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要求百姓按照农时进行农业生产。孟子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较多的论述。据《孟子•梁惠王上》所载,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里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要求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荀子的生态思想也十分特出,尤其是在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 问题 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荀子对自然资源以及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荀子•富国》中曾经说过:“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荀子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善治”,也就是要运用 科技 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的状况。至于如何“善治”,《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还认为,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必须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就是“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这里的“发”,就是开发利用;“禁”,就是保护;“以时禁发”,就是要根据自然规律,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自然资源“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
为此,荀子提出要设立专门负责 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的官员,他在《荀子•王制》中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荀子主张从国家政府方面切实保证“以时禁发”,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
由此可见,儒家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天地参”,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儒家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 文献 :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书店,1987.20.
[2][5]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7—119.
[3] 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j].学术月刊,1986(11).
[4] [汉]郑玄.礼记注疏•中庸[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宋]张载.正蒙•乾称篇[a].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七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礼是乐教之本.孔子是位音乐教育家,又是演奏家,其音乐生活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在齐闻韶而怒不是喜.武尽美而未尽善,可以从武产生的背景理解.孔子的音乐思想,至今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作者:王若作者单位:大连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12刊名:北方论丛pku英文刊名:thenorthernforum年,卷(期):“”(6)分类号:b.222.2关键词:乐与礼乐教之本韶的知识脉络'武的知识脉络'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篇十八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这些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