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叫实证研究论文(案例20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写作风格。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几年,网络团购在国内和国外都经历了从萌芽到爆发式增长、再到行业调整的过程。200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之后网络团购开始风靡全球;在其成立之后,实现了创立7个月开始盈利和创业1年半内上市的神话;随后,数以百计的模仿者进入网络团购行业,但仅仅一年之后,大部分网站被破产清算。2010年,中国也诞生了第一家团购网站——满座网;短短一年之后,新成立的团购网站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团购行业出现了“百团大战”的局面;到了2012年,团购行业开始“大洗牌”,一些资质不足、信誉度低、资金实力弱的团购网站退出竞争;现阶段,团购行业逐渐成熟,出现了美团、大众点评、拉手网、糯米网、窝窝团和聚划算等一大批资质足、信誉度高和资金雄厚的团购网站。
近几年,网络团购不断普及,逐步影响着人们的购物方式。由于之前计算机和网络购物的普及,网络团购引入中国后便得到迅猛发展,深受各个群体的喜爱。仅仅过了几年时间,网络团购模式就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尤其得到了众多年轻人和中青年人的认可。我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率约为49%,网民数量接近6.7亿;同时,团购用户的数量接近1.8亿,同比去年增加2.2%。换而言之,将近1/4的网络用户参与了网络团购,该比例在年轻人当中会更高。
团购网站迅猛的发展势头与其优势大有关系。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我国消费者喜欢组团消费,聚集不同的消费者形成价格联盟,以数量优势增加自己的议价能力并获得折扣优惠;另一方面,在库存和经营业绩的双重压力下,商业也愿意与团购平台合作。这些原因使得团购网站、商家和消费者都能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实现三方的共赢,推动网络团购的发展。
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服务型和体验型的商业团购,即商家和顾客都通过第三方团购网站交易服务或体验型产品,例如通过美团网团购电影券。此类团购行为具有“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的两阶段特征,在第一阶段顾客决定团购券的购买金额,在第二阶段顾客规划团购券的使用时间。此时,传统的单阶段团购行为模型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团购行为“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的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
第二节研究动机
正是由于发现团购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拟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探讨,通过参考xueming等(2014)在《journalofmarketing》上的研究成果,结合简化的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模型的初步框架。其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在两阶段行为的视角下,建立网络团购行为的修正模型。目前,现有的网络团购理论都将团购行为视为“单一阶段行为”,与普通的消费行为并无差异。但是在网络团购模式下,团购行为可分为购买团购券券行为和使用团购券行为,存在两阶段特性:在第一阶段,消费者决定购买团购券的金额和数量;在第二阶段,用户规划使用团购券的时间。本文结合xueming等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网络团购行为的修正模型。
第二,检验影响因素在第一阶段行为(购买团购券)和第二阶段行为(使用团购券)的影响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第三,探究感知因素中介效应的变化。本研究将团购行为分成购买团购券行为和使用团购券行为,探索这两阶段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性中介效应的变化。
第四,得出提升团购公司业绩的意见和建议。对比其他学者和本研究的异同,为管理者提供优化营销效果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可以用技术路线图来表示,具体见图1-1。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网络团购
一、网络团购的定义
网络团购,也称在线团购或网络合购,是一种新颖的商业模式,指利用互联网来聚集购买同一产品的顾客,以数量优势增加买方的议价能力,使买方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该产品。从古至今,团购就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交易模式,但是受到地域、信息扩散等方面的限制,它遇到了应用范围较小、响应成员有限的瓶颈。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团购模式仅仅应用在能源和大宗消费品等领域。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团购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突破地域、信息扩散和辐射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形成网络团购模式并逐渐普及。
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为服务型和体验型的商业团购,即商家和顾客都通过第三方团购网站交易服务或体验型产品,与其他标准化产品的团购行为相比,此类行为具有“线上购买”和“线下体验”的两阶段特征。
国外,早在2008年就诞生了网络团购。groupon在美国迅速发展壮大,不断融入美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他们的一种购物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groupon实现了创立七个月开始盈利和创业一年半内上市的神话,但是更多的团购网站相继在2010年左右破产。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网站运营模式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精神有关。
反观国内,网络团购也经历爆发式增长到稳定的发展过程。2010年国内诞生最早的团购网站,2011年团购行业出现了“百团大战”的局面,到2012年团购行业开始“洗牌”,一些资质信誉度低、整体实力弱的团购网站退出市场。目前,大约1/4的网民是网络团购用户,在青年人网民中这比例会更高。我国的网络团购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喜欢组团消费,便于形成暂时的价格联盟,以数量优势增加议价能力、获得低价优惠,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库存和销量的压力下,愿意与团购网站合作提高经营业绩。这些因素能促进消费者、商家和团购平台的三方共赢,推动网络团购在国内快速发展。
......................
第二节消费行为的相关模型
“刺激-心理-反应”模式,也称s-o-r模式,是瑞耐德(reynolds)基于心理学基础理论而提出的消费者行为模式。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模式一般是s-0-r模式,其中s代表消费行为的刺激因素,o代表消费者行为主体,r表示消费者对应的[:请记住我站域名/]行为反应。如图2-1所示。
二、nicosia模式
1996年,尼克斯亚(nicosia)在《消费者决策程序》书中提出,消费者的行为过程可以用决策程序的流程图表示,在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可以用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具体见图2-2所示。
......................
第三章理论模型和假设...........21
第一节模型构建思路..........21
第二节模型假设..............23
第四章实证分析和结果...............37
第一节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7
第二节信度和效度分析............38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建议...............65
第一节结果分析..............65
第二节管理启示与建议.............71
第四章实证分析和结果
第一节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回收236份有效问卷,具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1所示。
(1)性别方面,女性用户略多于男性用户,共133人,占样本的56.4%。由于女性对网络消费的热衷程度,本文这一数据与网络消费类调查报告相符合。
(2)年龄方面,以19—24岁和25-29岁的消费者居多,累计占比88.6%。同时,未成年人和中老年样本数量很少。这些数字说明年轻人更加乐于接受网络新鲜事物,是网络社会的主人公,这一点也符合实际情况。
(3)学历方面,以大专、本科和硕士占比例最多,分别占比19.1%、51.3%和19.0%。现有的研究表民个,网络团购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学生、公司白领,这两类用户的学历普遍集中在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个阶段,这也与现实相符合。
(4)可支配收入方面,15001—3000元、3001—5000元和5001-7000元分别占30.9%、27.5%和22.9%,也符合团购行业学生和白领两大主力群体的收入水平,因此这一点也符合实际情况。
.....................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建议
首先,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两阶段团购行为,构建出团购行为的修正模型。其次,对团购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整理,从个体特征、产品信息、网络零售商特征和感知因素四个层面提出团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研究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两个阶段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变量作用效果的变化情况。
第一节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一)性别
本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对价格存在显着的差异。女性对团购商品的价格更加敏感,而男性倾向对价格、折扣、属性、信息质量和其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性别和价格的关系,促使团购网站加强对女性用户的营销工作。
(二)年龄
通过不同用户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在价格、折扣优惠、网络经验、团购经验和感知风险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第一,价格方面。“小于25岁”和其他用户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于该结论的解释可能是:一方面,青年人长期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善于搜索和比较不同团购商品的价格,总能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团购商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青年会对团购商品的价格更加在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对工作的关注度更高,对价格的敏感性也更低,所以该年龄组的用户在价格上存在显着的差异。
第二,折扣优惠方面。“25岁以下”和“25—29岁”、“25—29岁”和“超过30岁”有显着差别。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折扣优惠有显着的正相关(r=0.307,sig=0.017),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随着生活和工作经历的积累,用户变得更加会过日子,对团购商品的折扣幅度更加敏感。
第三,网络经验方面。小于25岁和超过25岁的网络经验有显着差异,更高年龄组的组间无显着差别。对此可能的解释为:年轻人在出生、成长和工作阶段都接触网络,网络经验十分丰富,而其他更高年龄组的用户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晚、对网络不是十分熟悉,因此小于25岁用户组与其他更高年龄组有显着性差异。
第四,团购经验方面。小于25岁和超过25岁用户组有显着的差别,得分均值低于其他两组;而更高年龄组的组间并无显着的区别。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上文类似:一方面,小于25岁的年轻人经常网上冲浪和网络购物,对网络团购的接纳速度也更快;另一方面,受身边人的影响,小于25岁的年轻人在学校和工作中更可能进行团购消费。
第五,感知风险方面。小于25岁和超过25岁用户组有显着的差别,得分均值低于其他两组;而更高年龄组的组间并无显着的区别。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小于25岁的用户经常进行网上冲浪和网络购物,因此对网络团购的感知风险更低;而更高年龄组的用户对团购团购的了解较少,对网络团购也更加谨慎。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二
一、影响辅导员出现心理方面问题的因素
(一)工作压力大
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细化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辅导员工作还存在许多隐性的内容,比如奖学金的评定、宿舍卫生管理、催缴学费等。此外,辅导员还要常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琐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常常超负荷劳动,从而使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降低了。
(二)认同感低
部分高校的考评制度还很不健全,而辅导员的工作都是琐碎的,工作成果都是无形的,难以量化。往往是辅导员的自我评价高于绩效考评值,使辅导员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三)收入分配不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往往充当多重角色,管理者、服务者,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辅导员工作的付出往往比其他教师多很多,但是薪酬待遇却经常低于其他同级别的教师。同时,在职务的升迁方面也比其他教师的机会少,往往形成“多劳不多得”的情况。时间久了就会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心理不适。
(四)辅导员的自身心理素质较差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缺乏工作经验,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低。而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太重,遇到的突发事件太多,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挫败心理。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心理技能培训,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自己消化,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二、解决辅导员心理方面问题的措施
根据辅导员心理状况的研究报告,将从以下三个阶段入手,试图解决辅导员心理现状。第一阶段:了解辅导员的心理现状后,将本校的一线辅导员集中起来,采取现场讨论的方式,充分认识辅导员形成这种状况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积极制定方案以及有效措施,明确本次报告显示出的主要问题之所在,开展综合研究,最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方面问题。第二阶段: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培训,学习有效的解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开展相关工作。
(一)自身调适
1.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态。辅导员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长处和短处,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减少和避免与他人的对比。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更要学会宣泄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正当的娱乐活动、体育运动等方式排解不良的情绪。
2.要学会管理自己。一是时间管理。辅导员工作是复杂和繁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但是辅导员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辅导员合理安排时间,分清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完成工作。二是生活方式的管理。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往往是早上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家,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因此辅导员就要在工作之余充分的享受生活,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多休息、适当地旅游、回归家庭等等,以此来缓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3.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很重要,它不仅能对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辅导员自身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培训,多看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经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顺利地解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学校调适
1.学校为位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合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学校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控制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数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合理的工作条例,让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2.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学校可以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制定贴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绩效考核标准,尽量让辅导员的付出得以回报。同时,学校还应该在政策和待遇上予以倾斜,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中予以帮助,尽量做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尽量解决在工作中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家庭调适
辅导员的工作繁忙、复杂,往往忽视了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这种情况就要求家庭成员对辅导员的理解和支持。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更多家庭重担的承担,尽量减少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对家人的愧疚感,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四)社会调适
从社会角度看,要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人们对辅导员的认同感,从而减轻辅导员的心理负担,为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第三阶段: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本校一线辅导员心理出现的多种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辅导员在工作中反映出的状况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又会出现一些新的心理问题,我们将不断完善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以解决辅导员面对的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希望各部门都能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也能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能以愉快、轻松的状态完成大学学业。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知识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阶梯式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构建
构建基本原则: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科研引领和支撑,构建阶梯式的多级科研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调研、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专业竞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
2.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的内容
2.1主要课内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数,增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固废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等实验。
2.2主要实习环节
主要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1)一年级认识实习及实习基地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参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给水、污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状况,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解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确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2)二年级教学实习及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气、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领;掌握污染场地的基本调查方法,污染现状的评价,污染风险的`预测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三年级生产实习及实习基地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给水、排水、卫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方法,并绘制构筑物设计图纸;了解国家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或设计论文、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会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过程档案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环节包括动员与师生对接、选题与方案论证、实施、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及归档总结等阶段。本专业对教师立题方面严格审查,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实行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双重把关,确定答辩资格。成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集中开展评审、评优等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2.3课外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2013版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8学分课外实践学分。课外实践学分可通过专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cs-td大赛及其他相关学科竞赛等获得。3.科研训练保障措施对于课外实践训练,主要质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质训练项目学分计入培养计划课外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经考核合格后,相应的学分列入培养计划,规定达到毕业基本要求学分,最低需要获得8学分,上不设限。(2)所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学、科研实验室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或者与相关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共同在进行科研项目训练,同时也锻炼他们自己管理实验室的能力。(3)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取得学分情况和成绩,协助学生小组项目选题,指导督促项目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相关学科竞赛、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调研大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科技学术实践项目训练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人才资源开发.2008.03.6-8.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然而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五
因为生活条件以及学习环境的不同,价值取向也不相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之下,有着许多的因素,例如家庭、朋友、老师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价值取向。而大媳妇儿生就业价值取向就是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这也决定着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及行为。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价值取向的不断变化是必然的。对此,采用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去向,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大学生就业中,“双向选择”逐渐成为主流[1]。在以前,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直接干涉,进行安排。在现在,大学生主动投入到市场当中,国家不参与这一过程,由大学生与用人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以双向选择的原则完成就业。伴随着大学生逐渐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多,这导致市场的发展与扩张速度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就业市场中呈现岗位的供大于求,导致竞争上岗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导致。与此同时,就业难也促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针对自身的喜好,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性的培养自身的兴趣与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就业心态及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当中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环境之下,大学生的自主责任与用人企业的双向选择就业状况便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额定主要状况,大学生已经不再需要将就业方向放在传统的政府“铁饭碗”,可以迈向更多的市场和行业[2]。除此之外,针对竞争积累的`就业市场,迫于压力,许多学生就选择自主创业,并且一些创业者已经初见成效,逐渐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一)市场化特点
借助市场实现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主流现象[3]。在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之下,大学生借助招聘会多途径与方式,主动进入到人才市场当中,最终就业,充分展现大学教育大众化环境之下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市场化特征。
(二)竞争性特点
(三)能力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一种能力相对而言非常广泛,其既包括大学所教学的基本能力,也包含自我认识以及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等。能力性的特点也非常符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必须提升自我的多元化能力,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成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主观特性引导
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大量因素中,大学生的自我主观特征是最为突出的一项因素,正确调整心态,从新认识自我,调整就业的期望,并正确做到自我定位和自我在社会中的定位,积极正确的应届市场激烈的竞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竞争中所遭遇的失败与挫折。
(二)家庭对大学生的引导
家庭是大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社会环境,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择业以及就业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着家庭的影响,家庭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父母必然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功就业,父母的期望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此,就需要广大的父母正确的认识社会竞争以及自己的孩子,建立争取的就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应当做好表率,尤其是在享乐主义以及名誉利益方面,必须做好淡化表率,为女子做好榜样和引导,促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观念中获得正确的引导。
(三)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国家的发展必然与高校教育有直接关系,必然来源于高校对人才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地位和形式转变,大学生的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精英化的教学理念却并没有有效的改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会遭受理论知识充足但是实践能力较弱的尴尬情况。对此,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衡量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操作较多的专业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就业指导,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在最后一年应当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准确的认识社会,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最大可能性的发挥自身的工作能力,实现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进而使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体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信息量需求量较大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媒体的宣传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着非常明显的引导作用。网络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在社会上将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并实现宣传到基层的作用。对此,便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力量,将一些自主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案例进行宣传,促使大学生正确建立积极向上、刻苦扎实的就业价值取向。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六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理论为基础,选取1996-山西省的.环境与经济统计数据,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环境指标,以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建立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问并未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而是呈“正n型”处在上升阶段.认为山西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作者:罗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15)分类号:x5关键词:山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循环经济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8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税收体制等等。经过比较分析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等变量对财政收入的不同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税收,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发现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gdp两个因素,并且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地位。最后本文根据此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的财政收入计划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回归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遗漏了某些重要变量,回归方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考虑过多的变量,不仅计算量增大许多,而且得到的回归方程稳定性也很差,直接影响到回归方程的应用。通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等。
(1)税收:税收具有征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可以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会促进国民收入,从而会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储蓄量,并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
(4)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上升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使用了1981年―20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的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排除以往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2、模型的建立
iny=c+c1inx1+c2inx2+c3inx3+c4in
3、模型的分析
利用e―views对上述基本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其中:所有方程括号内均为t值,r2=0。991156f=672。4216
首先,由于税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刺激gdp增长,间接使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就业人数的上升明显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呈正相关关系,即c1至c4应该均为正值。而且财政收入中税收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c1的数值应该比较高。上面模型得到的c1和c2都为正符合经济理论,但c3与c4却为负与经济理论相悖。其次,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4。596、4。353、2。153、―4。304。在显着性水平为0。05时,t(29―5)=2。064,可见它们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显着的。再次,模型的f值为672。4216,在显着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4,25)=2。76,所以拒绝方程不显着的假设则回归方程显着。由此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税收水平高低,国民生产总值规模的大小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可决系数r2=0。991156,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即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很好地被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来解释。
4、模型的修正
首先根据向后剔除法我们将回归模型剔除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结果如下:
财政收入不仅受税收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gdp又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模型中变量lnx1通过了t检验且c1值较大,说明税收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毕竟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尽管c2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等原因所导致。因此lnx1与lnx2仍全部保留在方程中,即方程为iny=0。5377+0。8555inx1+0。0797inx2的值也很高,这样得到财政收入模型的形式变得更为简洁,拟合的效果又好。
5、模型得到的结论
(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很明显,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因素。ln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8555%;lnx2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即gdp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0797%。可见税收变化相当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
(2)两个弹性系数之和为0。9352,与1非常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全部来源于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3)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增加财政收入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这样的税收手段,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三、相关对策分析与建议
(一)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
目前,我国的税收已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税务部门要大力组织税收,确保国家税收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依法征税,通过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保持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
2、加强税费改革、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各项税收政策
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政府收费全部改为征税,而是要将两者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国家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二)财政收入与gdp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1、保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并促进共同增长
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的规模,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于gdp的增长;其次,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基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的几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财政政策,才能确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化。因此保持财政收入和gdp的共同增长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宏观财政政策做后盾。
2、扩大gdp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gdp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财政收入的增长有赖于gdp的增长的同时也会受到gdp增长的约束。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依赖于投资、消费需求始终不足,但是投资、最终要转化为消费并受制于消费,因此应减少投资需求的膨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来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马海涛。中国税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八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宏观上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推动快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微观上看,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许多研究基于政府层面指出了城镇化的重要性以及探讨了如何进行城镇化。那么从农民角度来说,他们是否都主观愿意进行城镇化,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过渡到城市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呢?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其迁移意愿将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对其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推进湖南省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相关文献回顾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这一政策给农民进镇,推进农村城市化带来了良机。朱文忠、杨章明通过对当时应运而生自发城镇化的成功典范——上海市洪庙镇和浙江省龙港镇进行调查,探讨了农民城、小城镇发展的动因和意义。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总结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外力推动三种模式。以齐康、夏宗玕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为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原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其潜力扩散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四种形式。以刘传江为代表的的学者总结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胶东模式、六里坪模式认为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为自下而上。以顾朝林等代表的学者综合前人研究,分析了三种动力机制各自特点。农村地区人口的迁移是城镇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人口流动的原因、规律,藉此探讨城镇的成长机制。
2.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
基于国内外已有相关理论成果及课题组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将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变量分为三类,即农户的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所处区域社会特征变量,并提出假设。
2.1农户的个体特征变量
包括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四个子变量。
(1)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城镇化意愿越小,他们更愿意在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安享晚年,叶落归根观念强烈。而年轻人更向往大都市,追求现代化、新潮流,城镇化意愿更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化意愿逐渐减少。
(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城镇化带来的好处越了解,眼光更长远,思考更周密,城镇化意愿越强。相反,教育程度低的人,思维禁锢在祖代相传的土地上,城镇化意愿低。
(3)已婚者在农村有着家庭的羁绊,有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另外,已婚者上有老人下有小孩需要照顾,在城镇生活经济压力会比较大。因此相对未婚者,城镇化意愿较低。
(4)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城镇化意味着会暂时失业,生活失去经济支撑,其意愿较低。而以非农为主的农民,城镇化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拥有更多机遇,城镇化意愿高。
2.2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
包括家庭主业、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有无在读学生四个子变量。
(1)家庭主业以农业为主的家庭,对农村的依赖性很强,城镇化意愿较低。而相比较而言,以非农业为主的家庭城镇化意愿较高。
(2)人均耕地较多的家庭,非常担心城镇化之后会低价甚至无偿占用自己的土地,城镇化意愿低。相反人均耕地较低的家庭,更倾向于城镇化后流转自己的土地,城镇化意愿较高。
(3)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更有能力承担城市的消费水平,因此城镇化意愿更高。
(4)现在农村对教育非常重视,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其80%的家庭活动是围绕孩子,有在读学生的家庭出于想提供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机会,进行城镇化意愿更强烈。
3.样本情况与实证研究
3.1调研实施及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以长株潭为中心,抽取了湘乡市山枣镇、湘乡市虞塘镇、韶山市如意镇、株洲市朱亭镇、株洲三门镇、株洲龙潭乡、宁乡县玉潭镇、望城县丁字镇、浏阳县古港镇9个镇,在抽取地朋友的帮助下,调研回收问卷210份,经整理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80%。调查对象是15—64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常住农村居民。
3.2长株潭农民城镇化意愿的logit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spss13.0对所调查的16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logit回归处理。从表2可以看出,有64户没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民被正确预测为没有意愿,而4户没有意愿的农民被预测为有迁移意愿,正确预测率为94.1%。同时,2户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民被预测为没有迁移意愿,而98户有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农户被正确预测为有迁移意愿,正确预测率为98.0%,总的正确判断率为96.40%。这表明回归方程有效。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长株潭210位农民的调查表明,61%的农民愿意进行城镇化,希望城镇化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子女教育条件等等,而不愿进行城镇化的农民一部分担心城镇化生活消费增多,生活压力增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难融入新的城镇,没有归属感等。另一部分则认为农村空气好,食物纯天然,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农村人口稀少,不像城镇里那么拥挤,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长株潭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以下3点建议:
1.提高城镇化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城镇化预期;
2.优先发展就近城镇化;
3.积极促进土地流转。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九
中外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独特的校训。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突出了“自强”、“厚德”的“学格”和人格的培养和铸造。哈佛大学以“让真理与你为友”为校训,办学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中外著名大学校训的比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为特色校训的打造和校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特点
为更好地研究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特选取109“211工程”[1]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崇尚使用古语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大学校训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用语占47.7%。大部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以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例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成为了当代大学校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源泉。
(二)强调求实、至真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实、求实、求是、求真、至真”的占48.6%,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这些校训都体现了这些高校求实崇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激励学生养成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献身真理,把对真、善、美的追寻作为终极目标。
(三)取向创造、拓新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新、创新、创造、拓新”的占36.7%,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这些校训都体现了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治学思想,体现了一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革新思想。
(四)推崇自强、勤奋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涉及“自强、自强不息、勤奋、勤俭、勤勉”的占45.9%,蕴含了传统文化中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自我修炼的哲学思想。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对学生的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要效法天地,为实现人生价值、理想信念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五)突出团结、乐群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涉及“团结、乐群”的占22.9%,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的高度重视,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这些大学校训中都强调团体发展的重要性,暗含个人是团队中的一员,个人发展应以团体的发展为基础,不能脱离集体而特立独行。
(六)追求厚德、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强调德治,现代中国又提出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立德、厚德、师表、至善”的占31.2%,是传统立德育人、厚德载物思想在当代的反映。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德治在大学办学中的直接体现,完全契合了大学立德立人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七)倡导博学、笃行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博闻强识,积学笃行。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学风、学识、博学、笃行”的占35.8%,体现了大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对“博学、笃行”的倡导。
二、外国著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收集的当代外国著名大学的21个校训中,跟“求知、知识”有关的校训占52.4%,与“真理”有关的有关的占19%,表现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比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与光明”、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等,对知识和真理的表述形象而具体,让人不由得对知识和真理产生渴望。
(二)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
国外高校校训经常出现上帝、主、神灵等宗教色彩的词汇,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比如,牛津大学的“上帝乃知识之神”、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等,体现着宗教文化。宗教对人的道德和行为具有强大的规范和约束力,对文化教育具有持久的渗透力。
(三)表现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
三、中外著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比较
在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上,中国大学校训表现为“求实求是”、“求真至真”的科学性思想,“日新月异”的革新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思想,“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道德性思想,“团结乐群”的集体主义思想,“博学笃行”、“学参天地”的治学思想;外国大学校训表现为“求知”、“求真”的科学性思想,“重神灵”、“重上帝”的.宗教性思想,“崇尚学术自由”的思想。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在“求知”、“求真”的科学性思想方面有共同之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一是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至善的伦理倾向与外国大学校训中的宗教倾向差异,二是中国大学校训中团结乐群的集体主义倾向与外国大学校训中个体自由发展倾向差异。
四、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启示
(一)科学与人文并重
我国校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人的道德和内心修养。例如,在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其中涉及“德”的占31.2%,“立德、厚德、师表、至善”等词多次出现在校训中。正如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所说的,“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3],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从外国著名高校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高校校训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而反映人文主义教育的很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外国高校校训中也表现出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西点军校的校训“职责、荣誉、国家”等,这些校训就很好地体现了外国高校在学生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继承与创新结合
校训很好的反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一旦确定,就不宜轻易修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其校训内涵可能会与时代有点脱节。在不改变校训的情况下,就要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经党中央批准创办时,由郭沫若校长提出的,很有当时的时代气息。“红”一定还要“专”,仅仅是思想好,没有专业的技能,这样的“红”也算不得红;同时,“专”一定要“红”,仅仅是专业水平高,缺少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也是不行的。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仅要创造高水平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大学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共同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在保持原有校训的前提下,把原有的校训与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三)校训要有鲜明特色
校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办学历史与现实条件,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不同的学校类别,决定了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校训。斯坦福大学用“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作为校训,让人们记住了斯坦福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很恰当地对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表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国内有名气的大学先后喊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有学者研究认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自然位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列,其明显标志是:它的科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它对世界范围的最优秀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依笔者之见,世界一流大学还应该具有特色鲜明的校训。因此,中国重点大学校训的建设方面,很有必要充分吸纳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校训的精华,并认真结合自身实际,形成特色校训文化。
参考文献
[1]“211工程”高校名单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
大凡现代国家,其经济财政大多已实现了“在数目字上管理”,只是在深度或者水平上有所差距而已。而所谓“在数目字上管理”,最直观和简便易行的,就是收入和支出均以纸币为衡量标准。例如我国国家收入,劳役和实物收入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而收入的货币化,是在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我国现在来说,无论是税、费、还是其它收入,也均已以货币为基本形态。
国家收入作为经济学和经济法学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牵扯极多,以本文篇幅不易作出全面探讨,只能在国家收入的一个方面,即行政收费方面,以法学视角做一点法理上的初步探讨。
一.收费的基础知识:简单的归纳和提出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行政收费是经济法部门下的财税法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经济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政府规治经济的法,这决定了,行政收费在实践操作方面也必然的要受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规制。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行政收费在最基本的属性上应当的`属于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
由于行政收费本身既是行政行为,又是经济行为,人们往往站在不同角度上对行政收费的概念进行认识,因此形成的观点也有相当的差异。根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对行政收费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1.收费是指政府(或者行政主体)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凭借行政权力,通过向公共商品或者劳务的特定使用者或者享受者按照特定特定标准收取相应费用的行为,又称政府收费或者行政收费。
2.收费是国家或者政府规制的,存在市场因素的产业或者行业、公共部门(包括有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所提供的有偿服务的价格。
3.收费是公共部门在提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时,为了达到商品或者劳务的效率使用,有选择地向受益人收取的与成本相对应的费用。
以上观点在立论角度及收费的有偿性问题上都有所分歧。但是只有第一种观点相对比较符合法学视野内的行政收费的定义,但是又不够规范。总起来说,我们认为可以认为:行政收费,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等组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收费的项目,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布的收费标准,向负有缴纳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具体行政行为。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的含义:
[1][2][3][4][5][6]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一
综合研究2003~20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的3.9%上升到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和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6年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毕业生各年均超过了24%,即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见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我校毕业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调查表明,近四年来,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特别是选择去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各年均超过了40%,而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总体趋于合理,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调查显示,2003~2006年我校50%以上的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元之间,而且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的51.54%上升到2006年的74.73%,表明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2003年选择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比达到了48.46%,尽管近两年该比例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有25.27%的毕业生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看重经济因素呈上升趋势,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存在突出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看重“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数各年均超过了57%,在总体平稳中略有回升之势,这与大学生追求1500~2000元的薪酬期望呈上升趋势相吻合。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反,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2003年仅有17.63%的毕业生看重“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而到2006年,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下降到14.52%。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校四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的调查开始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并保持了4年的连续性,但由于学校的地域、规模、专业设置、教育状况等因素,所取样本相对于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而言,代表性相对较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分析,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2]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二
一、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感悟自然”模块的《赤壁赋》。学习这篇古文时,必须要了解基本的文体知识和作者背景。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比如问学生有没有学过苏东坡的其他诗、词和文章,有没有人能够熟练地背诵出其中一篇。另外,还需从文章的情感脉络出发,整体感知通篇课文。《赤壁赋》中,第一段写所见,东坡夜游赤壁。第二段写所闻,东坡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三段写所叹,是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第四段写所感,苏东坡用自己的见解宽解对方。主要是抒发忘怀得失、超然物外之情。如此讲授课文,学生必然很乐于学习,教学也易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情感目标。
(一)问题探讨
这里笔者想谈谈“我要学”和“要我学”这两种学习方式,前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设问的习惯,使其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得到提高。后者则是被动学习,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聊甚至反感,那教师只能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意即填鸭式的教学。二者比较,自然是前者胜出,前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较好效果。因此,教师就必须运用与范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如何运用“问题探讨”这种方式?笔者用必修一的第二个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求学之道”模块的《劝学》《师说》来说明。
教师:同学们,读经典可以获得教养,那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呢?
学生1:自己自觉学习,自己提高啊。
学生2:向他人学习,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著名言论……
学生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的《劝学》。
学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的《师说》……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去回答,当然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但多少都与要学的文章相关。那么教师可以从此着手,让学生了解名句的作者,学生对此展开讨论,查看书本及相关资料。这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促进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做个小结,再具体分析课文,就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课文。
(二)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结合语文教材,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实践中亲自体会,才能学习、巩固、充实、提高,培养语文素养。这个板块有着强调活动、注重体验、实践形势多样等特点。教师要基于实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开展活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个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在演讲厅”为例,此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演讲这门语言表演艺术,它要求口语表达和态势语言并重。态势语言包括几个方面: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仪表,这五个方面是演讲者必须高度注意的几点。教师可以给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关于我最喜欢的诗人或者词人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举行一场小型班级演讲赛,通过学生写演讲稿、排练演讲再进行表演的这个实践过程,让学生自己了解演讲要领,充分掌握如何才能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的平铺直叙效果要好得多。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引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谈几条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建议。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与情感脉络,培养阅读语感。要多朗读教材上的文学作品,教材上的文学作品是经过许多学者的反复讨论研究选择出来的,这些文章知识与情感的安排,有一定的科学性,朗读背诵也是增强语感的方式之一。其次多了解背景知识,增加积累。多看多听有关课外知识,读书看报,这是学生的业余功课,多看、多听,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本文所阐述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阅读教学方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后探索出的较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促进作用。当然,阅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唯一的。教师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利用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即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三
我国会计界接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杰瑞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以介绍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第7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介绍进入到实际应用。
197月到现在,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从时间维度来看,回顾似乎跨度太短;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但如果从实证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涉及的研究问题、递增的速度来看,总结并评价过去,不仅有充足的论文为依据,对未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与总结,本文不再重复这一工作。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有的成果和现象,作一些评论与讨论。
如果对我国过去三年实证会计研究作一个总结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卖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仿性的。比如,赵宇龙的论文模仿ballandbrown(1968),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
理论是继承性的实证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现象提供有依据的解释,从而能为现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依据的预测。这样,仅仅是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三年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模仿因而,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为数极少,其中;10%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假设。
10%现象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要求的10%。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环境有关,即;中国证监会起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方可申请配股。有学者发现,这一制度出台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朝10%的区间集中,且略大于10%的比率显著高于往年。10%现象的提出,不仅对实践具有较好解释力,也可用以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行为:那些距离配股及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10%;以达到配股的目的`。该研究的政策性意义也很明显中国证监会接受了学者有关10%的研究成果,逐步降低配股的门槛要求(如最低6%);甚至基本取消这一要求(增发新股)。
10%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目标就是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而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又与相应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关注现象背后的制度与制度环境,解释就难以做到充分、有效。就笔者对已有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观察,目前一些实证会计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制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验证有效市场假设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因为,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研究必须以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为理论前提。否则,一个无效的资本市场上,即使发现会计盈余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也不能就据此认为会计盈余数据被市场有效利用了。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现象表明,单纯从方法上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而忽视相应的制度环境,其结论将是令人怀疑、甚至是误导的。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包括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资本市场上大量的资金来自国有资本;资本市场规模与容量有限,交易方式单一;资本没有其他盈利渠道,无路可退;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投资者;它们在资本市场上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或承担极小的法律责任;这更助长其非理性行为或操纵市场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制度环境,或者,不讨论上述特殊的制度环境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可能影响;而直接采用诸如事项法、随机游走、公开信息等公式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其结论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些案例可为上述猜测提供部分支持,比如,5月19日所出现的‘5.19”行情;记安科技初的股价过百元游戏;初中科创业事件;红光实业、郑州百文等虚假上市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足以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尚缺乏有效的研究。另外,在近乎于零的法律责任下;一些上市公司配合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包括不乏利用虚假的会计盈利消息。这种会计盈利信息与超额市场回报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功能锁定”,还是‘沛场有效”,仍需要严谨、科学的研究。
关于资本结构问题从mm定理产生之日起,资本结构的研究就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假说;如信号传递、融资优序等等。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必须谨慎地选择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融资方式;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这样,资本结构的选择本身失去其信号传递的功能,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尚未很好地解决自身的代理问题,因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不强;除少数上市公司效益好、内源融资能力强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效益相对较差;缺乏内源融资的能力。未来关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应当充分关注这种制度背景的差异,提出真正属于我国制度环境的资本结构理论。
关于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作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契约成本”理论,激发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其中,专门讨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就是在代理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很多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中,都能发现代理理论的痕迹。在我国,代理成本显然也是适用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将显著是不同于美国。比如,基于契约成本理论所形成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的“政治成本”假设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动机降低利润。在我国;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引起政府重视,才能得到各种政策扶持,前一段政府主导性的企业合并和”500强”情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假设,将是不确当的。又如,西方的代理理论主要关注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在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改组上市时;都有一个同名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这样,在大、小股东之间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现象,讨论诸如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问题时,就必需要关注我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对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注,将会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我国经济环境下的问题,并因此而采用一些确当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公开信息披露不足;因此;对一些特定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追踪个案,将比试图采用大数据量的经验分析更为有效。又如,针对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通过构建确当的理论,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现象提供个案似的解释、说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真正从我国的制度环境入手分析、讨论我国的经济现象,才能形成基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证理论与假设,这应当是实证研究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峰,男,1966年2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
自1986年起,先后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等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其他层次课题;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银行监管政策变化的市场检验及相应的债务结构问题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
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福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19)、教育部首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全国性奖励与荣誉。论文获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专著或合著先后获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四
价值观是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是非判断、行为取向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其价值观走向不仅影响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取向,并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走向的产生重要的导向。学术界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
(一)价值观的涵义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学科和领域具有不同的定义:
哲学领域,谢勒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与主体无关。斯宾诺莎把价值理解为主体的追求和欲求。埃伦费斯把价值看成主客体之间一种满足需要的关系。
心理学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的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表现。罗克奇将价值观定义为可以指导行为和态度持久的信念,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强调价值观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和动机功能。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具有情感性、判断性的观念系统,是指导行动的依据。
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价值观涵义的界定来看,可以从中归纳出价值观的主要要素:价值观的整体,可能是一种客体或是主体,还可能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满足需要的关系;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价值观的功能是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的情绪表达具有情感性和判断性。由此,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价值的所具有的认识、评价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二)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成果
目前很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在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婚恋价值观、人际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六个维度进行研究。
婚恋价值观研究方面:刘丽军通过对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合理建议。
人际价值观研究方面:主要是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h。fit《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郑日昌编制《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人际价值观、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和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分析得出人际价值观与自我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道德价值观方面:池卫东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是提高道德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从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典型特点是积极追求与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而失范行为的成本与利益倒挂、家庭教育的自我中心、大学道德教育的边缘化等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成因。
消费价值观研究方面:胡洁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西南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消费价值观的初步调查,把大学生按基本成分的不同划分为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又从消费价值目标纳出了五个维度;从消费价值目标纳出了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是目前对消费价值观比较完善的研究。
政治价值观方面:唐昆雄、赵春风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查同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的实证分析目前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增强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
生命价值观方面:李若衡,杨静主要采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加以具体分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并归纳了六种较为典型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价值观。这是根据大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及情绪上的划分,对今后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三)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总结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采取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实证方面主要是以开放式调查问卷的形式测试,问卷又分为语句问卷和词汇问卷;还有借助国内外专家设计的量表和运用测量工具,利用心理学上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
二、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发展趋势
从价值观的分类研究来看,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每类的研究几乎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有效的论证结论。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出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在研究思路和方向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的运用,综合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注重运用多种学科的交叉性进行,力求研究更加深入、具体、科学。
(二)讲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得出,目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结构大都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基本状况、影响因素、教育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进行探讨;就研究方法而言,多从事的是定性研究,进行实证调研基础上的定量研究的很少,而为数有限的定量研究在分析上也多停留于简单的数据统计,不能通过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更深的内涵,所以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将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相结合,从现象的研究挖掘更深的内涵。
(三)注意研究对象的全方位
在选取研究对象的时,要注重调查研究的全方位,首先是地域的全方位,不仅要研究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地区,而且要注重考查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其次学生的成长阶段的全方位,不仅限于考察同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选取不同年级和年纪的大学生进行分类考察。学科的全方位,要兼顾文理科、还有工科的学生全方位研究;家庭背景全方位,区分城市学生和农村地区成长的学生进行研究,还可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程度的大学生进行分类研究。
(四)开创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综合以上文献,在价值观的研究中不仅可以借鉴前人的方法,更加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创进行。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增加逻辑推理法、观察法、综合统计法、量表和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不断地扩展新的研究方法,善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研究的思路更加开阔,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其次,在研究维度上,可以在以前人已有维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研究维度,例如可以分为学习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社会性别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几个维度,然后从地域、院校、学科、年级、城乡差别、男女差别六个类别来进行分类别比较研究。
再次,在研究视觉上,不仅仅限于国内大学价值观之间状况的简单比较,还可以参考国外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将不同国家当今的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在考虑影响国内大学生价值观因素的问题上和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历史性原因时,尤其是价值观中的金钱观和婚恋观问题时,可以考虑国外的社会思潮对国内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后,在研究操作上,如问卷,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一般还是以开放式问卷为主,在已有的词汇调查法、语句调查法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事件调查法进行研究,可以在问卷上列举一下与价值观相关的社会事件,然后让大学生进行对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行为选择。通过学生的选择,收集资料。通过答案的选择,要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价值观现状,通过现状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异,然后找出造成这些问题和差异存在的因素。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五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张库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总结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四个特点:职业价值观念自我化,趋向现实和具体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职业目标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张库存的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变革年代中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适用。
4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比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大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说来统一难度不大。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混杂,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结构维度上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来修订。
(2)以大学生作为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数量庞大。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大学生都是研究对象,但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高职高专生却未被专门研究,建议增加高职高专生为研究对象,便于构建统一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义与结构。
(3)将大学生其他心理特点与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关研究已有了尝试。比如择业满意度与职业价值观等,可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来丰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六
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来验证和支持理论假设的科学方法。近年来,实证研究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参与一项实证研究项目后,我对该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收获。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分享我在实证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实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问题或现象,并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其次,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支持已有的理论假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最后,实证研究可以为实践工作者提供经验和借鉴,帮助他们优化工作流程和提升工作效果。
第二段:探讨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问题定义、理论构建、假设提出、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推断等步骤。在问题定义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以确定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构建和假设提出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最后,在结论推断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将分析结果与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相结合,得出最终的结论。
第三段:分享在实证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证研究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量化研究而言,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其次,实证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统计学、研究设计等。这对研究人员的背景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实证研究往往需要大样本的数据和重复的实证验证,这对研究人员的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挑战。
第四段:总结实证研究带来的收获和启示
尽管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示。首先,实证研究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参与实证研究,我学会了如何提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以及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其次,实证研究培养了我的分析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证研究中,我需要运用统计方法和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读数据,从而得出合理和准确的结论。最后,实证研究加深了我对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的理解。实证研究要求研究人员严格遵守研究原则和规范,尊重科学事实和证据,追求真理和客观性。
第五段:展望实证研究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实证研究将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提供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实证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教育等,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实证研究方法,为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分享了在实证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科学和证据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问题和现象,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参与实证研究后,我学会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锻炼了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获得了对科学精神和学术伦理的更深入理解。实证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将在各个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七
实证研究是一种以数据驱动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来验证理论和假设。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在实证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在我的研究中,我选择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来验证我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实证研究能够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实践。实证研究的结果往往可以被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段:实证研究的挑战性
然而,实证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我的研究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各种数据,比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其次,数据的分析是复杂而困难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和分析技能。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统计工具和方法,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然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也需要时间和经验。
第三段:实证研究的步骤
实证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在我的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要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然后,我设计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收集了相关数据。接着,我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得出了结论。最后,我将我的研究结果呈现给他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四段:实证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实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解决我所研究的问题非常有帮助。然而,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实证研究仅仅关注于观察到的事实和数据,而忽视了某些主观和感知的因素。其次,实证研究也受到样本和方法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第五段: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证研究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便捷和准确。同时,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也将推动实证研究的发展,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未来的实证研究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健康等重要议题,为构建一个更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在实证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挑战性。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客观和可靠的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和解决问题。然而,实证研究也面临着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困难、数据分析的复杂性等挑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实证研究的挑战,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八
论文摘要:
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是当今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论题。西方国家开始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70多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日益成为热门,研究者们用问卷法,一般常采用修订了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上。根据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从i995—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论文有85篇。其中有63篇是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高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军校生、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另外,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题目的有28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区别。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职业价值观来源.属于一般价值观。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十九
一、引言(200字)
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真实数据和事实,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我深入学习实证研究这门课程和参与实证研究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本文将分享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的体会和心得。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200字)
在进行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要具体明确,明确需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范围。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选择回归分析方法的困扰,最终通过仔细分析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选择了合适的方法,使得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300字)
实证研究的核心是数据收集和处理。在数据收集阶段,需要严谨地选择样本和收集数据。样本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体情况。数据收集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流程,在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后,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在处理数据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洗、筛选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可靠和可用性。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遇到过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困难,但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最终成功地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和处理结果。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300字)
数据分析是实证研究论文的核心环节,是为了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而进行的统计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同时,在进行结果解读时,要注重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际意义。结果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和置信区间来评估,实际意义要从实际背景和研究问题出发进行解读。我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对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的深入思考和探讨,使得论文的结果更加有说服力和有实际应用意义。
五、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200字)
实证研究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方向。例如,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缺失或者偏差,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选择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和代表性,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增加数据收集的样本量和范围,进行多方法的综合分析等。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局限性,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六、结论(200字)
实证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能够通过真实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严谨收集和处理数据,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同时也需充分认识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方向。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在实证研究论文写作中得到了很多经验和启示,并深切体会到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提高实证研究的能力,进行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实证研究,为社会和实践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叫实证研究论文篇二十
一、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某种思维感官基础上而给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决定,换而言之,是人认识物体、辨别对错的一种思想或价值取向,进而表达出【人、事、物】之间某种的价值或影响;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伍国栋出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中,价值观的定义为:“从能否符合及怎样符合主题的需要方面,来考查及评判不同民族音乐事象的一种概念。”从上述描述中可知,价值观的形成体现是主体所需;因民族不同意味着文化、传统也不同,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价值取向及评判准则也是不同的,不一样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和不一样的社会经历的个体,均会根据自身所需、爱好来估算某一事物的影响或价值。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探究不同民族音乐过程中,难免会因文化的差异产生一定的冲突,主要还是由于研究对象同被研究对象的价值取向有差异,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必要。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应该把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想法抛在一边,客观地去面对研究对象。每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传承到现在,就证明它有着超乎一般的生命力。所以,在评判和研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时,不可让自身主观因素来影响评判结果,需按照客观实际且不同角度来考察音乐文化,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研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阻碍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价值观
(一)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
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某种民族主义思想特征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价值观念;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之间,人为地把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划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优秀”,另外一个是“低劣”,并认为世界上只其它音乐或其他有某些民族的某些音乐才是“优秀”的音乐,而其它音乐或其他民族的音乐都是“低劣”的音乐。二是在全球不同民族中人为地赞扬部分民族的部分音乐,鄙视其他民族的音乐,还强调使用用部分民族的所谓部分“优秀”音乐来代替其余民族的所谓“低劣”音乐。照西方某些头脑清醒的文化人类学家的话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狂妄的人们要用自己熟悉的文化代替不熟悉的文化的企图。”民族音乐学发展史其实并不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度被一些西方音乐学家不认可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和被我国音乐学家批判的用部分民族的音乐方式去评判其余民族传统音乐的作法,可以说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念色彩,无论他是自觉地流露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使得音乐教育加大批判“欧洲音乐中心论”和去除其不良影响的力度,进而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需从客观的角度识别欧洲音乐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文化中心和全部;同时建立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二)狭隘主义音乐价值观
狭隘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就是具备部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特征或受其思想影响的音乐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主要反映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在世界各民族中,忽略或不重视各个民族间音乐文化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事实,进而将部分民族的传统音乐看成是没有变化的、是没有和其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交流的,二是不合理地突出部分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和作用,突出其民族特色及特殊性,忽略其音乐的共同特性和不认可“文化趋同”现象的存在、这种想法同音乐价值观是对立的,是极端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一种落后的、排外的、不变的和具备封闭式特征的文化理念,它通常是采用幼稚的方法和思想去批评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的一种伴生物。要求我们要客观地采集、调查、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
又叫“文化相对论”,这种名词的提出主要还是受到了物种进化思想的影响,他们强调了文化不断进化的观念,指出人类的音乐文化同动物进化应该是有相似之处;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先是简单的,然后再是复杂的,先是低级的,然后再是高级的,是不断进化的;但是,比较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与西方大小调音阶后,我们也不能够下定出两者谁先谁后的结论?但是我们能够使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公平实际地来判断哪一个音阶更加受某些民族的青睐,简单认为五声音阶比西洋音阶更简单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意识的表现
意识的表现即一位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在考察某一民族的某种音乐事象时,是否努力做到抛弃本位的美丑概念、本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本位的情感体会和本位的功利目的,尽可能地树立客位的美丑概念、客位的艺术水准高低模式、客位的情感体会和客位的功利目的。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含习惯势力的顽固性,使得民族音乐学考察者和研究者常常需要完全自觉和通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能在音乐意识上进入对象客位的“角色”。主位音乐意识的根本改变,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者而言是很难的`事情,只有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努力和科学的音乐实践,才可能客观地逐步转换到恰当的客位位置上。
(二)行动的表现
行动的表现即在实地考察的具体行为和操作上首先体现为对被考察对象主体及其所属音乐文化的尊重以及与被考察对象主体构成平等交流和相交的关系。其次,是体现为对音乐事象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和忠实可靠的客观描述再次是体现在研究音乐事实过程中,并为本位文化理论及方法与客位文化理论及方法的双重运用,以及先进仪器的科学测试。民族音乐学提倡相对主义价值观,主张抛弃本位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重视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传统音乐,不提倡狭隘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念,无疑会在本学科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唯有这种努力才可能达到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时,需提倡正确的审美思想,这样作出的研究成果,方能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此外,还能为该学科创建和发展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书峰.小议民族音乐学者的审美价值观[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4,(10).
[4]王武.音乐人类学在中国音乐研究中的价值取向[j].音乐时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