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种子的力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思维启发的过程,可以培养读者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书籍或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一
20xx年的暑假,我认真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编著的《种子课》一书。这本书从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四个部分来阐述他的教学思想。读完这本书,自己对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梳理如下:
一、什么是种子课。书中这样介绍种子课,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例如《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的第一节课,而长度单位又是计量单位八种类型之一,所以它就是一节种子课。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课本会安排三个课时,即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等等。《厘米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单位是一种规定;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长度单位都会将这两种经验进行迁移。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二、如何上好种子课。俞老师认为上好种子课的前提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课是“种子课”。
(一)上好种子课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琢磨他们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小学生他们的“内因”、“内在图式”大多隐于经验之中,教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内因”、“内在图式”,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落在支撑点上,不至于浮在半空,如云无影。
(二)上好种子课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俞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很多样,方法也很多样,但不管怎么多样,知识的结构、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定式的,这个定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序”。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明确“序”,并将“序”立起来;至于“材”的选择,一定要简单、朴素,有利于呈现数学的本义,千万不要给材料附加太多的行头,从而将数学淹没在修饰之中。
(三)上好种子课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体验与探索知识。俞老师认为探索是过程的最终目标,经历是基础,体验则是学生由经历走向探索的泵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探索材料组织得有吸引力,同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对探索材料的关注中不知不觉地经历这个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及时带领学生进行过程整理。因为学生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另一方面是对经历过程所带来的情绪回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时候,教师应把握的是让自己走出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去指点就可以了。
一本好书需要你细细品味,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然后再去应用于你的教学。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我的课堂会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质量、教学过程更有魅力!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二
初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讲述的是有关起始课的教法,深入的读下去,才感觉自己的理解是那么片面和局限。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活力,种子给人一种生命力和萌动的感觉,有着生长的希望。
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教师也像一粒种子,是一粒很饱满的种子,也有很强的发展能量。从襁褓中模仿着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能独立上课,慢慢地能分清知识点、落实知识点,慢慢地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慢慢地知道承载知识学习的是哪些相关的经验与思想,慢慢地知道有些课该怎么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两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有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让我大开眼界。在这本书里俞老师通过课堂实例或者课堂片段、知识点之间的架构,让我理解了什么样的才叫种子课,对比自己原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甚至是不对的。《用字母表示课》我上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进步,看了俞老师讲解的课,我忽然感觉到我原来上的这一课,仅仅局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公式。但是为什么数学家发明用字母表示数却说不清楚。我上的课仅仅算是照本宣科,学生具有了解题技巧,但缺乏对数学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学生跟俞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我相信学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会很轻松。
种子课,意味着生长课,“种子”们需要教师给的温度和雨露。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一种学习准备,例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教学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起作用的是生活经验,而非生活原型。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教师从成人的思维回归到孩童时期的思维是件难事。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上一些准备课,或者让学生进行先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法的指导要看每个教师的功力和经验,是一个需要教师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和模仿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对自己定位、寻求方法、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达到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名师才能出高徒,课堂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学生即种子,课程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和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个教师,要修炼好自身,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绿色和丛中的花朵。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三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种子》,这本书讲的是一粒小种子长成巨型花的故事:
秋天来了,一粒小种子和其他的种子一起随着秋风四处飘荡,期间它历尽挫折,度过了各种危险,它穿过炽热的阳光,飞过寒冷的冰山、辽阔的大海、干燥的沙漠,从小鸟、老鼠的口中逃生,生根、发芽、开花,躲过孩子们的踩踏、采摘,最终长成了一棵巨型花。
读完这个故事我更要向小种子学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四
我们常常会在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植物的影子,比如石缝里、房顶上。植物没有脚,也没有交通工具,它们怎么到这些地方的呢?今年暑假,我看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种子旅行的奥秘了。
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它像一把小伞,风一吹,它就飘向远方。树木是体型较大的植物,他们的种子拥有真正的翅膀。在种子往下飘落的时候,风会把它们抓住,吹向遥远的地方。
秋天,松鼠把橡树的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一些食物在冬天吃光了,一些被遗忘。这样,那些被遗忘的种子就长出了新的树木。
有些种子会坐出租车。这个出租车可不是我们常作的出租车,它们是动物。只要有动物在它们身边跑过,它们就用钩子钩住动物的皮毛,开始了新的旅行。
种子的旅行真有趣。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五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设计如何精心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后向上生长的。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六
故事从秋天开始,风把种子吹了起来,开始了风中的飞行。
在飞行的过程中,好多种子死掉了:一颗种子被太阳烧掉了;一颗种子落在雪山上,冻得不能发芽;一颗种子掉进海洋淹死了;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又干又热,不能发芽;大风停息,一颗种子被鸟吃掉了;冬天到了,种子们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可是一颗种子被饥饿的老鼠吃了;终于春天来了,种子们发芽了。
可是一棵小苗被野草抢走了阳光和雨水死了;小种子还没发芽,这时才终于发芽了。孩子们出来玩,一棵小苗被踩断了;小种子长出了三片叶子,旁边的一棵小苗长了七片叶子了,还开了花,可是一只手伸过来折断了那枝花,一个男孩摘了花送给了女孩。
夏天到了,小种子长成的树苗不停地生长,长得“比人高了,他长得比大树高了,他长得比房子高了”,终于,他开了一朵巨人花,人们,蜜蜂,蝴蝶都来看花。
终于又到了秋天,花瓣从巨人花上掉了,风越吹越大,巨人花的果荚打开了,“好多小种子弹出来,乘着秋风飞向遥远的地方。”
绘本最后还有一篇上谊编辑部的导读文章《从一朵小花看世界》,介绍绘本的文、图以及孩子会有的感受,很值得父母们品读。
整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篇华丽的生命之歌,虽然刚开始讲的都是种子的悲剧故事,但并不让人觉得沉重,而是对幸存种子的幸运感恩,等风停歇,仍然有很多危险,甚至等发芽,一棵野草,一只脚丫,一只手都足以毁坏一棵小苗。
而幸运的小种子,终于渡过了所有的危险关头,渐渐长大,绽放出巨人般的花朵,在秋天弹出成熟的种子,开始新的一轮生命之旅。
和孩子读书的时候,在风中掉队的种子,似乎没有多少惋惜和惆怅,但等到发芽,那样的疼惜就会多一点,等到花开被摘,痛心就更多,孩子读到摘花的时候都要打一下那只手,而等到小苗长大,开花,似乎也随着花儿的绽放而满心喜悦,等到再次的秋风吹起,伴随的不是苍凉感而是完整的满足感,因为有那么多饱满的种子随风飘散。
孩子在读到一颗小种子在冬天被小老鼠吃掉的时候问我:“那颗种子不安静吗?”我告诉她每颗种子都很安静,只是那颗种子不幸被老鼠发现了。
每个人,每个生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多的是因为幸运,因为被特别的眷顾;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努力,还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只能接受。孩子后来在一次画画的时候,特意画了五棵小苗,但是划掉了其中四棵,告诉我五棵中只有一棵活下来了。
也许也正因为这样的幸运,生命才如此宝贵,更应该在生命中尽情地恣意生长和绽放,这样到了秋天,在肆虐的风中,飘散的才不是悲凉而是完满。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本绘本正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但是两者的意境还是有很大差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包含了太多对无常和人生短暂的叹息,而《小种子》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礼赞。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七
很多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有人说:大象,狮子。甚至有人说:恐龙。什么答案都有。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但是,在今天我读了《种子的力》后,才知道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了。
什么东西的力量最大呢?是种子。可以在一次的实验中知道了。试验中,科学家把种子放在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了,是种子发芽。过了几天后,种子发芽了,把头盖骨完全地分开了,这是一切机器不可以做到的,种子居然可以打开。这次试验可以看出种子的力量是多么大。在瓦砾和石头下的小草一直向往阳光,不管上面的石头多么沉重,不管石与石的缝隙多么窄,小草总是曲曲折折地伸出地面。阻止小草的石块最后被小草整块翻转了。这个事情又可以看出种子的力。
种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呢?是坚持。看了这篇文章后,是我想起了暑假里的那一件事。
在暑假中,我正在做数学作业,突然遇到一道难题,我看了后,思考了一下,我用了一大叠原稿纸区画图,去计算,也算不出来,算出来也不适合条件。在灯下,我累得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慢慢地流在身上。我想:这么难,真伤脑筋,不做了。妈妈说:“坚持去做,加油。”我听到这句话后,坚持计算下去,结果算了出来。
从此以后,我做什么事都坚持下去。以后我的成功全依赖种子的精神――坚持!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八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 …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题记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和全部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一条通道。”那什么样的“爱”才称得上“高尚纯洁”呢?我觉得,“适合”即是“高尚纯洁”。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座快乐的城堡,每座城堡都需要知识的铸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无疑就是帮助每个孩子用“知识”把他们自己的城堡建设的独一无二。但所有的孩子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有层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每个孩子量身选择、传授。
绘本中,安有着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当然,安的莲花开得也是那样美丽,那样惊艳。其实,孩子就是一粒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可是我拿什么送给你,我亲爱的孩子?”这是各位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因为时间总是那样白驹过隙,我们都希望在你那灿烂的时光,给你童年的幸福,让我们的爱与智慧和你同行,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教师不再是成批生产的“工程师”而是个性凸显的“裁缝”。教师是工程师,幼儿是没有生命力的钢铁,幼儿在教师的拿捏下成为一模一样的零件。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成了“裁缝”,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倾注毕生所学,为幼儿在童年做一件终身受益的“衣服”。
其次,各位家长也要有点“虎妈”“狼爸”的精神,让孩子从小明白“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虽然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但并不意味着“物以稀为贵”,因此适当地放手,适当的摔打,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是是一笔获益匪浅的财富。
或许,我们的孩子是铁树,不开则以,一开惊人;或许,我们的孩子是梅花,只有在适宜的季节才会凌寒独自开;或许,我们的孩子是大器晚成,大智若愚… …探索那教育的真谛,静静等待那一朵朵花开吧!时间就在我们用心走过的每一天内,时间就在我们执着守望的童年里。要相信,为了孩子们微笑的花朵盛开的刹那,我们为之去付出,去努力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九
最初见到《安的种子》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
第一遍是我读,阳阳听,故事到一半,阳阳说:安真傻啊!怎么还不种他那颗种子,他想干什么?“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阳阳笑了:原来安是最聪明的,他的做法最正确。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再说莲花应该生长在水里。
第二遍是阳阳自己读,我听,读完后阳阳说: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等待。
朴素的画面,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可以让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们,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也得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静静地陪伴我们手心里的那颗珍贵的种子,陪他学习、陪他读书、陪他玩耍、陪他游戏、陪他哭、陪他笑……给他亲吻、给他拥抱,这似乎应该是成长的最自然的规律,或许那个被陪伴过、充分地淋漓尽致地玩过的孩子,时候到了,生命会得到最充分的绽放,会绽放出他人生的喜悦与丰饶。
我愿意为了这颗珍贵的种子的绽放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安静地等待。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
这天,老和尚把三颗古老的千年莲花种子分给了本、静和安,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可是天气寒冷,本的种子怎么也种不出来;静想我一定能种出千年莲花,静看了很多关于种莲花的书籍后,自信的种下了种子,静用了最漂亮的花盆,最好的泥土,最好的药水去浇灌花朵,种子没几天就发芽了,静用金罩子把小芽罩住,小芽没有得到阳光的照耀也死了;安每天还过着正常的生活,到了春天,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在夏天的午后,古老的千年莲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你们知道为什么本和静种不出千年莲花吗?我觉得本急于求成,在冬天把种子种在了雪地里,种子很快就冻死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他过度的保护了小芽,没多久小芽也死了;安却不一样,他享受当下,富有等待的智慧,扫庙门,做斋饭,买东西,这些他都照常做,等到春天把种子种到了池塘的一角,让种子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生长,到了盛夏,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跟本和静一样,刻意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在新闻上经常会看到有些小孩子从小就被爸爸妈妈宠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会买什么,长大了以后爸妈还养着他,可是孩子不懂感恩,不满足他们的要求还会打父母,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呀!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像本和静,不能急躁,也不能刻意的保护。要向安,静静等待,享受当下,让孩子遵循自然规律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
每个人都是一颗千年莲花种子,只要放平心态自然生长都可以开美丽的千年莲花!我也是一颗千年莲花种子,在大自然中嬉戏,努力向上,努力学习就可以学。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一
故事是这样的,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的时候,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下去吧!”
本和静立即就开始行动了:本拿了锄头,把种子种到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则找来最好的花盆,查阅关于莲花种植的书籍和资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了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结果枯死了。静垂头丧气。
而安他把种子装在小袋子里,一直挂在胸前,然后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课后悠闲地散步。春天到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他的种子,有一天挑水时看到了嫩芽,到了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二
年初我在西城青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女儿还借图书时,偶然从书架上找到一本国产绘本名叫《安的种子》。本想借来凑凑数,随便看看,谁知读后却欲罢不能。每读一回,都让我感触一回,犹如品茗一般回味无穷。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已很少会被触动了,随之而来的多是世故、固执和自以为是。而恰在此时《安的种子》悄然走近我的视野,宛如一股清风吹进我的心灵,让从前执迷的自我发生了一场心灵深处的反思与变革。
《安的种子》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它却蕴涵了很深的哲理。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给三个徒弟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并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个徒弟各有主张。徒弟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徒弟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徒弟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于是在不同的想法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而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最终持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轻轻地绽放了。
每每合上这本书,都会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作为孩子的家长,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呢?但是真正成龙的又有几个呢?家长们常常会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块料。”难道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一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父母们饱含深情地望着刚刚呱呱坠的孩子时,不啻于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大家最终的想法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该怎么做呢?是违背自然规律地拔苗助长?还是水到渠成地自然生长?徒弟本、静、安正好代表了三个类型的父母:第一类是不顾孩子生长规律一味蛮干地家长,结果是他们只能有三分钟热度,干得快失败的也快。第二类是自作聪明的家长,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与第一类家长相比更有智慧。他们对孩子呵护备至,并会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或学习条件,可最终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失败。因为家长们始终不明白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暴风骤雨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第三类是胸襟博大、淡定坦然的家长。他们不会为孩子成长中的小荣誉小挫折而患得患失。他们会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看着孩子慢慢成长。这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经过反思使我看到自己的狭隘,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位像徒弟安一样的母亲呢?现在我释然了,平和了更淡定了。比如我不再为女儿挑选大部头的书看了;不再为女儿不喜欢上兴趣班而烦恼了;也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喜欢的功课了……孩子需要顺其自然慢慢长大,任何的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现在我愿把这本书推荐给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分享,愿天下每位父母都能种出千年莲花。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三
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的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的盛开了。
(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对他灿烂盛开的祝福和期望里,我们是否给对了生根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的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
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
《安的种子》中,很显然,首先要意识到,当我们拥有一个孩子时,其实我们就有了一颗可以盛开的莲花种子。种子有它自己生长时间、生长条件,不是我们只含一句爱种子,种子自己就可以开花。我们必须在春天种下种子,在夏天看他盛开。孩子也一样,不要指望一个年幼的孩子向你一样成熟、像成人一样有自控力。成人有时候也没有自控力啊!种子,不是只种下去,就可以花开,孩子也一样,不要说撒手不管就说孩子可以自己成长为人。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做父母的也一样,不断地的修行自己,才可以有资本去种种子,才可以等待花开。
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日以继夜、马不停蹄。
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他告诉你,要怀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祝福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孩子,祝你们在某个盛夏的清晨,也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何尝不是生命的智慧?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四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小女孩经历了各种失败,最终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期间,她的母亲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在一旁安慰她。
文中的母亲面对自己女儿一次又一次失败,并没有责骂她,并没有指责她,而且在一旁安慰她,于是成就了她。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姑姑。
我姑姑她的女儿十分热爱音乐。我姑姑她的女儿其他成绩都不好,除了音乐。她十分热爱音乐,十分喜爱音乐。甚至把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拉来学习音乐了。
我的姑姑是十分担心她的女儿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不学无术的孩子,但是,姑姑并没有做出措施,而是在一旁鼓励姑姑的女儿,鼓励她说:“你安心地学你的音乐,我会永远支持你的。”
姑姑的女儿也知道自己应该提高一下其他科目的成绩,可是,她就是放不下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无法专心来学习其他科目。
姑姑也没有指责她,只是在一旁鼓励她。姑姑的女人也许是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鼓励,开始学习其他科目,有分寸地学习音乐。
姑姑的女儿努力了许多年终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母爱是一个神圣的东西,它可以成就一个人。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五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