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十四

创新是民族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现在充满竞争并飞速发展21世纪更是一个发挥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时代。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仅对科技进步有影响,更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才是灵魂和支柱,离开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不会有知识经济。对一个国家来说,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关键。

有了创新能力,才可以谈创业。创业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有益实践,是时代发展一种必然要求,对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以促进就业来说,创业是就业基础和前提,创业已成为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手段之一。

创业是人们开创事业实践活动,是一种个性化创造型社会行为,是把人生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有效途径,其最大特征是创新和创造价值。

创业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孵化器,也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现实生产力孵化器。

创业是一个复杂、艰难、和极富挑战性过程,是人们自立、自强实践活动,对创业者锻炼和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其中蕴含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积极人生态度。

创业并不神秘。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全新生意,也不是学历“多”、知识“深”、智商“高”者专利。重要是,创业者对市场必须有充分了解,必须专心投入。创业核心是如何把市场需求和你要做产品或服务结合起来。要自主创业,建议多从服务行业出发考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服务性行业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自主创业者特长所在,即符合创业者资本小、力量弱特点。另外,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发展,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更新创业模式,如电子商务(或网络商店)等。

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含义是很丰富,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扶持、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等历史使命。在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同时,大学生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一个社会新问题。

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良好政策环境。目前,从地方到地方到各个高校都热情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各高校为大学生创业也积极创造个方面条件,对有条件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机遇。

创业路子相当广泛。许多大学生创新意识强,有自己专利或开发项目,创办高科技企业,是创业一条理想之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创业之路可供选择,比如,一些毕业生运用自己专长、特长,个人或合伙开办软件公司、电子商务公司、服装设计公司、技术研发公司、文化艺术宣传公司以及餐馆、书店等等。

自主创业途径:

(1)加强阅读。信息来源一是靠纸质媒体,如《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靠网络媒体,如政府门户网站、行业协会网站、媒体网站、企业网站等。以增加对创业及市场全面认识。

(2)广泛交流。寻找你生活周围有创业经验亲戚、朋友、同学网友、老师,甚至还可以通过e—mail或参加一些活动约访企业家或商业人士进行咨询,以得到最直接创业技巧与经验。

(3)实习锻炼。一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要注意提早参加社会实践,如借助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到相关企业实习,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开拓市场经验、风险防范经验、财务管理经验等。二是参加模拟训练。包括校内外举办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设计大赛、情景教学训练等。三是实践演练。如试申请办公司、试申请专利、试办著作权登记、试办商标申请、开设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组织活动等。四是下到单位或企业实习,在实体单位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市场经验和实战经验。

(4)寻求支持。与当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等机构建立联系,研究当地政府机构扶持政策,寻求创业扶持,特别是资金、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1)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2)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氛围,带动更多学生勇于创业。

(3)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科技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这里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以上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平台,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5)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如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管理人才模式转变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简单来说,创业主要有四个方面作用:

1)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扩大社会就业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3)丰富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4)增加市场竞争力,拉动国内市场需求,繁荣社会经济。因此,创业对于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合理化、企业创新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与强化、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国际竞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和作用。

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一、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很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想创业的大学生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市劳保局每月都有免费的创业者培训班,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来报名到场学习。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啥子行业来做才气更接近成功。建议最好先到相干行业去打工,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也可到市劳保局到场见习培训,有50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在见习培训中选择创业方向。

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哄骗政策。对大中专结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称里有不少相干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大都大学结业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

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创业的道路没可能一帆风顺,以是,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4、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十六

创新创业是现在大学生的主题,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创新创业论文,一起阅读吧!

创新创业论文

1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理念

虽然新加坡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典型的东西方融合特色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其他地区国家竞相学习的榜样。南洋理工学院在办学策略上,重点突出市场导向、柔性系统、能力开发、国际合作、面向世界以及重应用、重开发的办学策略,可谓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更具个性化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职业生活与创新创业作好准备,使他们成为新加坡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南洋理工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之发展需求,如此远大而又切合实际的使命定位,使其办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更加具有了科学的发展依托。

1。1无界化校园理念下的实用主义

无界化校园管理理念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按照社会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保证。现实中的问题往往不分专业界限,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依赖于多个学科之间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创新,从现实中对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热衷追求也可看出其重要意义。这种复合体现在校园教学中就是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紧密沟通和联系,而南洋理工学院将这种联系制度化地高度融合,并以此来强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系之间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强化资源与人才的共享,促进不同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创业与应用机会。通过这种复杂的综合应用项目,提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院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在此理念下,学校培养了更多具有开放性创新思维和国际眼光的教师和学生,这种国际化使教师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领先的专业技能以及跟踪国际最新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无论是从教师处学习,还是参与国际竞赛,抑或参与国际企业的项目,都主动或被动地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中,进而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都体现了真正的全球无界化。

1。2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培养

南洋理工学院开创的“教学工厂教学方式通过高度仿真的环境使学生有直接的感悟和现场感,尤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工厂是以学校,而不是企业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是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过程。其中企业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学院与企业开展伙伴关系,尽可能多地吸收先进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全面模拟企业环境;第二阶段,学院全年不间断地为学生安排项目,以配合企业需求;第三阶段,学校开始着手系统地进行专业开发;第四阶段,树立全面的教学工厂理念,帮助学校实现自己的理想。

1。3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高等化和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其推行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以及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使其具备了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动力。这种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校企合作精神,使其可掌握市场发展最新信息和趋势,扩充教学与发展资源,开拓科研和创新项目,不断引入国内外企业实习机会。南洋理工学院各系部都与产业实现了较强的融合,通过校企共同设立的实验室让教师与学生和企业共同研发项目,或通过学系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增强与产业间的融合,另外还通过在职培训课程加深与企业的联系。令人侧目的是,该学院的各学系都具有与新加坡国内外企业的融合项目,其中很多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信息科技系与企业合建的实验室,就涉及微软、思科、甲骨文等大型企业,其提供在职培训的专向专业如电子商务、it安全等,主要服务对象是在职的专业人员,以此来满足企业在各关键领域对专向人才的需求。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体系不统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高等职业教育主流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自发、分散的探索阶段。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选修课讲授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深度不够,没有与生产企业相互融合,导致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2。2办学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上界定模糊,很多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组建,有着普通高校的共同特点,重理论轻实践,特别是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策略。另外,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还不够完善,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校园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类似本科院校,但运行模式又按照中专时期的方法进行,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反映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体系讲授,忽视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理论课时占用比重较大,实践实训时间不足。另外,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实践实训考核方式不够完善和科学,使很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无法获得公正评价,埋没了大量具有潜质的人。

2。3校企横向联系结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是完成教学使命的需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需要,加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也呈现了蓬勃发展良好势头,但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发展并未达到其应有的高度。无论是职教集团还是实习基地,都没有真正实现学校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企业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造成了学校方面主动,企业方面被动的单向合作局面。应通过寻找适当模式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充分满足企业方需求,避免学校方面单方索取,使校企双方真正实现共赢。

3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3。1革新教育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加速了各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的作用和活动范围从纯理论科学研究转为倾向于实用性,更直接地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多地介入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结构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实践环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开始成为当前很多高校的发展特征。教育部20提出对全国600余所高校进行转型,将其办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创造条件,培养“行业创业者或领导者。如何寓学科能力培养于应用能力训练中,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融合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跨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未来行业领袖。应在大学教育中推广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教师把创新点概念化,然后拿到企业中去测试、调整和提高,不断完善并实现转化。这是实现创新和转变的最佳办法,也是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与“无界化校园教育理念之典型写照。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匮乏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从企业、政府中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发和管理工作,增加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当将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通过现场引进、教师锻炼、行业兼职等方式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师的教育紧密结合,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同时,应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另外,要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通过校际之间合作,共建地区性的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多方面加强师资培养工作。

3。3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积极探索分层教育,构建多方位课程体系,开展包含普惠、小众、精英等类别的分层教育,建成了必修保基、限选强能、公选拓展、网络延伸、实践提升、“二课熏陶的“三层次六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惠教育。通过《创业基础》必修课和各专业创新创业限选课的理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发现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学生创造性就业的能力。第二层次面向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展小众教育。通过创业类公选课与相关的实习实训,进行创业知识、创业素质拓展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为自主创业做出积极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创业。第三层次面向已经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个体教育。针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体验创业历程,全面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鼓励其毕业后直接创业,同时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其他学生就业。

3。4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以来,科技部、教育部先后在全国部分省(市)和高校相继建立了国家级与省级大学生科技园、产业园及创业孵化器等服务保障机构。但是,与新加坡相比,投入和产出非常有限。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3)建立由政府或企业参与,高校主导的科技园区或孵化器,在政策、资金层面给予支持和投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后勤保障。

4结语

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和无界化校园理念"为国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优秀的可借鉴经验。同时我们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最终实效性,取决于其实施过程的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最大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作者:李寿泉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十七

习惯了家长的庇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笔者对所在学院的194名大一接受心理普测的学生量表筛查后,对其中的2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9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5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占所有心理有问题学生的55、56%,学院入学学生总数的2、58%。创业者进入不同的环境,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挫折、失败感的连环打击容易让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的当事人产生退缩心理,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刘芳、林刚、周超从认知心理维度、情感心理维度、意志心理维度三方面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陈述了大学生在面对创业产生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随着创业热潮的掀起,国内不少学院开办了创业教育,聘请知名企业做作为客座教师传授创业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心理辅导这块,鲜有学校开设创业心理学的系列课程。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想法,也有创业的能力,但对具体实施流程及后续管理缺少概念,没有创业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企业家的讲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经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对创业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创业兴趣。

2、加快创业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纵观中国的创业教育,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然而,还有些学校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在课上教授较多的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中国创业教育的两级分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行内专家讲座的形式,剖析创业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社团,开展沙盘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创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运营企业的经验。

3、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开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笔者在查阅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将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鲜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并为之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因创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提供咨询。在访谈学院8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时了解到,终止他们创业梦想的不但是融资、经营等专业性难题,合伙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沟通等也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合作。通过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进行团队辅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因学生不成熟想法及处事方式而造成创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4、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自我教育,为创业做准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人格。

三、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从创业意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身教育四方面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探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十八

(1)保障体系。制定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不断地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能够在政府优惠政策、企业创业机会和高校创业理论三位一体的环境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科学的创新创业技能。(2)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光靠树理念、喊口号,也不仅仅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来达到创新创业训练的目的。必须结合本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思维切实融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彻于整个培养体系中。(3)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教师首先须具备较高的创新创造性素质,并应熟悉本行业的生产实践。目前,许多高校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任教,企业工作经历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并聘请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内容。(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和条件是教育的实施平台,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只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实践课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才是让种子成长为苍天大树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依赖于教学环境和条件,而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拓宽思路、发挥探索精神,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教学广辟新径。

包装工程等应用型专业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应的行业领域广、创业起步门槛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我校包装工程专业顺应时代发展,结合行业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师资结构、创造教学环境、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双创教育改革,以期培养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创业的包装工程技术人才。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理论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重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状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分管理,设立了“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实践环节10学分,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生创业原理与实务”、“创新设计”、“个人与团队管理”、“成功心理学”等通选课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使之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实践环节由原本科教学计划的36周增加为38周,在企业进行为期16周的生产实践、实际包装产品设计实践、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0个“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后方可毕业,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训练。

2.2多种教学形式

广义师资概念,丰富师资结构。通过多样的教授方式和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形成企业与高校之间互利共赢,就业与创业的良性循环。(1)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在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关系。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实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同时帮助企业攻克科研、技术难题;聘任企业优秀人才承担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先后聘请了36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兼职企业教师,承担学生在企业阶段的专业理论授课、生产实践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以保证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的完成。(2)发挥校友良性激励效应充分发挥校友良性激励效应,成立了“工大包装校友会”,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交流,并定期举办“精英校友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传授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业热情。

2.3创造教学条件

(1)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包装工程专业成立十几年来,着力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校内实验基地。现实验室面积800余平方米,设有包装系统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10余间,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百余台(套),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条件。另外,我校与本溪市桓仁县政府及相关企业合作项目“基于‘卓越计划’校政企协同创新联办葡萄酒学院的研究与实践”,计划在本溪市桓仁县大连工业大学葡萄酒学院投资1000万元,建设印刷包装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建设为包装工程“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企业实习实践阶段提供了保障。(2)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包装工程专业以构建包装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确立“面向产业、依托产学研合作、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与改革思路,与40余家包装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关系。其中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立“包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协议,逐步形成集教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一体的校企双赢的教学模式。

2.4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情况,是衡量创新创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的有效方式。近两年,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竞赛活动,包括“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和“济丰杯”运输包装设计创意大赛等竞赛活动,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学生在竞赛活动中锻炼了科技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创新创业素质,为将来可能的创业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逐步摸索出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东北乃至全国包装、印刷行业培养了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外名牌学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被国际知名企业录用,在短时间内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还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很多企业反映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业务水平提高较快,协作精神较强,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创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制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保障;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创造教学环境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激励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作,为实现科教兴国共同努力。

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十九

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我认为以下几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二,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创设环境类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正文: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xx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xx年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xx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xx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xx~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xx年是34万,20xx年是37万,20xx年是52万,20xx年是69万,20xx年达到了79万。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协会为平台,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

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

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襄樊学院还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参考文献:

创新引领创业论文篇二十

微经济作为国家规模经济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模式的改善,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兼容性与适应性。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国之策。但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目标、层次、内容、方式等方面模糊趋同,没有结合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未能区分小微创业和传统创业的差异并因材因地施教。从微经济视角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微创业教育,搭建微创业实践平台,从而有效培养大学生微创业能力是开展好双创教育的强力抓手。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国家开始提倡创业教育。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在国内愈来愈多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要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二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中国目前每千人企业数约13个,发达国家水平为约40~50个[1].大众的创业激情被点燃了,但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致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由此看来,要贯彻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从微经济视角提升大众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微创业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本世纪初起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早期部分学者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定性分析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意义,但随着创业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内容更为广泛深入,研究对象也细化扩展至高职学生、大学生、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工等[2].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议报告将创业能力界定为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和操作行动的能力[3].肖红伟、晏红洁(2008)认为,创业能力是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在各行各业创立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实践活动应具备的能力[4].唐靖、姜彦福(2008)在chen、denoble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等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等4个二阶维度[5].sarwoko和surach-man(2019)等认为创业能力是使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两方面的特征[6].由于来源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和所持视角差异,迄今为止,学界对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

当然,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和内涵构建,首先需基于对"创业"的准确把握,并同时结合特定研究对象和国家及区域实际。传统观点认为,创业即创立基业,指从零开始创建新事业,或者是在一个有问题的企业中创立一个重焕生机的企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无形中将某些个体工商户、开办工作室、创意自由职业等具备创业特征的自我雇佣者排斥到了研究领域之外。这些微创业活动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的萌芽,是新企业诞生和成长、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因此,创业应该是创立、创设、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即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包括利用微少资金创业和在细微领域创业的微创业活动。

基于微创业与传统创业活动的区别,笔者将微创业能力定义为:个人或团队利用微少资金或在细微领域进行创业的动机和能力。结合文献分析,以及笔者问卷调查数据和对m学校29名微创业者的访谈,具体从4个维度表征微创业能力:创业动机、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创业学习与实践能力。其中创业动机是个人对创业所持的一种主观态度,是激发、维持、调节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并引导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与个人价值观、创业认知等密切相关。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包括自我评估、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风险评估和承受能力。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者发现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并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强力执行,满足市场需求。创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包括学习方式、内容和水平。之所以没有将网络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要素纳入微创业能力表征的核心维度,是因为微创业规模、风险一般相对较小,这些能力要素可以允许在微创业活动中学习和进一步获得。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热门创新引领创业论文(模板20篇) 文件夹
剩余41篇精选文档
一键下载全部合集 4854人已获取
热门排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最近更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