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汇总22篇)
文章涉及的题材广泛,例如科技、文化、时事等,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拓宽知识面和增加见识。写总结时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避免罗列无关信息和细节。读完这些总结范文,我们不妨对照自己的情况,思考如何更好地写总结。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一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要求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幼儿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操作法和电教法为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三大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方式。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2、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3、技能目标:让幼儿能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动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以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三)重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了解过冬的不同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幼儿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为幼儿播放录像《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观察,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幼儿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一)导入部分:以儿歌《小动物过冬》导入活动,提升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为以下问题作铺垫:“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通过层层的提问,根据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二)展开部分:
1.放幻灯片《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分组进行讨论和讲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操作,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给幼儿分发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先让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图片的内容,然后用一个小游戏。当老师说:“冬眠的动物”后,让幼儿在卡片中找出并举起,比一比谁举的又快又准。最后,请幼儿将动物分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让幼儿分类操作,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过冬的动物方法不同。提出启发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动方法?”“假如这些动物不想办法过冬,那将会怎样?”
(三)活动小结
在活动的结尾,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次活动的知识进行小结。让幼儿了解小动物过动的不同方式和动物生活的习性。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学区中投放过冬的图书,在操作区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和操作。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1.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
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1、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1)牙齿有什么用处?(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动《9以内数的直加— 1, 2, 3, 4》,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本次活动的初步构想:
珠心算作为一门新兴的开发人的智慧的科学,正在全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园正在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活动,教师们通过活动中的尝试与体验,已非常清楚的认识到:珠心算教学以算盘为媒体教学,把游戏和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学中玩、玩中会,不仅幼儿感兴趣,家长满意,更能启迪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在教育与发展间应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珠心算教学的出发点正是幼儿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1)幼儿通过玩中学、学中练,感受珠心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快乐(2)动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3)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力图体现珠心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主体性和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为乐,注重活动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以游戏的口吻引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取盘、握笔、清盘、拨珠等常规活动融于儿歌里,如:在学习珠图这一环节时,我将大拇指比作上珠,其余四指比作下珠,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兴趣高涨;学画珠图时,请幼儿当摄影师,给珠图照相;在练习时,更是用上幼儿喜欢的“送信”“开火车”的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做中玩,玩中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我遵循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将幼儿摆在了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做到“教人以渔”。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拨珠动作。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大胆运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在教学准备中对幼儿进行拨珠练习,让幼儿全盘拨入1,再拨入1……使幼儿熟悉拨珠动作,然后层层深入,让幼儿试拨“1 1”,启发他们说出拨珠动作;通过一拨二复三放这三步曲,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发展其观察模仿力,教会幼儿正确的拨珠动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此及彼,大胆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的学会“ 2, 3, 4”的拨珠动作,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幼儿学的主体性。其次,采用游戏式、竞技式的练习,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为幼儿今后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幼儿终身受益,较好的解决了“幼小衔接的”的问题。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学是一门重过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拨珠、画珠图、写数字等身体的操作上。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六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纸的吸水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与学法,活动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正如《指南》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软软的餐巾纸、有光滑的打印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而幼儿对于这些常见的纸也具备一定的经验,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幼儿也有很多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本次活动《纸的吸水性》,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因此这一活动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吸水性”这一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对于本次新授课制定以下目标:
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且不同质地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鉴于这是一堂新授课,我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报纸、蜡光纸、打印纸、餐巾纸
物质准备:报纸、蜡光纸、打印纸、餐巾纸、水盆、滴管
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目标为指导,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以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打开思路讨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接着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继续抛出问题: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提问法:有意识地提出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哪种纸船可以过河,为幼儿指引了探索的方向,减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第二环节是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是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用餐巾纸、报纸、打印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这里,我打破以往教师灌输知识的原则,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比比中,自由猜测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四种不同质地的纸的对比,直观地感知,得出自己观察猜测后的结论)
在猜测后,幼儿对“纸的吸水性”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时,我用“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吗?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将活动过度到操作验证这个第二小环节。带着疑问,让幼儿自由尝试用滴管的方法在四种纸上做实验,看看每张纸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我为幼儿提出的要求是:
1、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2、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这里我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进行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幼儿在操作中互相交流合作。本环节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第三小环节是交流总结。幼儿通过记录纸互相交流探索的结果,并用语言总结、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在看看、说说、做做中进一步了解到纸的吸水性: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餐巾纸和报纸一样;有的纸,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打印纸一样。
在交流中,幼儿用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了解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
最后以游戏“最坚固的船”将活动过渡第三环节。请幼儿将事先折好的四种纸船放到水中,找出最坚固的船带蚂蚁过河。在游戏中,让幼儿了解蜡光纸的秘密:因为蜡光纸是在原纸上涂上了蜡制涂层制作成的,它比较光洁、光滑,所以就不怕水了!
以一个追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用纸做的,它也不怕水呢”(以此来拓展幼儿的思维,使下一次活动更具延伸价值,)因为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实验的过程,也应该帮助幼儿将科学的发现运用到解决生活的问题中,所以当幼儿了解了纸的吸水性,我们就要引导幼儿下一次去发现因为有些纸不怕水,所以就有了牛奶盒、纸杯等生活中这些东西的秘密。
纵观整个活动,我以“情境激趣——猜测验证——交流总结”,层层递进。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与材料“纸”互动,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在每一个观察、实验后,我都注意简明地小结,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再以“帮助小蚂蚁”过河,既有以情感为续的活动价值,也实现了活动目标。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九
1、教材内容分析:
《小水滴旅行》这节课是以故事的形式把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制作成课件,讲述出来。故事篇幅短小,融知识、教育、审美与娱乐为一体,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可表演性强,整个教学活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创造了一种集音乐、动画、图象为一体的动态学环境。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较大,有独立的思考、认知和想象的能力,思维也比较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的想法,通过故事的欣赏、表演、游戏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3、目标定位。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具体目标是:
(1)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变化过程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4、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利用课件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并且让幼儿通过自身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水滴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5、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水滴头饰,场地上一个大圆圈。
3、绘画工具
本次活动,我采用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根据活动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听说结合法,“视”是引导幼儿去看。“听”是教师的语言启发。“说”是幼儿自己说。
视听说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表演法,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演出小水滴的变化过程加上教师适当的赏识,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操作法,根据课件提示及自身的表演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采用多种感观参与法,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画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的科学知识含量增加,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培养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此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看看,玩玩的氛围中去学习给幼儿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二个环节,我安排的是观看课件,理解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变化过程。因为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如靠老师的讲解即使老师讲的再生动,给幼儿的也是听觉上的效果,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愿望。
然后我按故事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我针对每个问题选择手动演播方式,让幼儿先听一下每个问题前的故事内容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
1、手动演播[1,2,3]提出第一个问题: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的怎么样?
2、手动演播[4,5]提出第二个问题:小水滴飞到很高的地方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都有进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部分幼儿可能表现的不是很到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让表现突出的幼儿表演,其余幼儿模仿,采用模仿表演法。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感受电话种类的丰富,体验游戏的快乐有趣。
2、认识并能讲出各种不同电话的名称、外形,知道电话的使用方法。
3、能用分类的方法重新创设自己的游戏场景。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固定电话,翻盖的及不能翻盖的移动电话超过幼儿人数以上,货架若干。
2、幼儿用书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场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这儿新开设了一个电话超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超市里有什么电话。
2、幼儿逐一认识各种电话。介绍电话的名称、形状。
3、教师:你会使用这些电话吗?
让幼儿自由尝试使用各种电话。教师引导幼儿不管使用哪种电话,都先要找到键盘,按下电话号码,固定电话直接可以通话,移动电话号码则还要按下通话键才能通话。
二、利用已有知识,重新创设游戏场景。
2、启发幼儿商量摆放的标准,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又可分为翻盖电话和不翻盖电话等。
3、幼儿根据标准重新创设游戏场景。
三、游戏“电话超市”
幼儿根据创设好的商场,开展买卖电话的游戏。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二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
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资料,使孩子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
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会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生动的课件和录像刺激孩子在头脑中浮现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相关的方法,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和讨论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伴随录像的回放,展开讨论与交流。
1、观看后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结。这样,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主动思考、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孩子进行归类。
2、讨论交流在集体组织后,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再次展开。因为小组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小组的记录活动做好铺垫。
(三)分组记录,集体讨论、总结。
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孩子们首先要记录下他们的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进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运用文字,一般以绘画等方式表现和记录。
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记录起来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统一的记录表降低难度,使孩子们的记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不会再盲目或者不知道从何记起。难点自然不难。
每组一份相同的记录表,把常见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用文字标明,并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图示标记,如硬壳护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画上乌龟壳,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这种表格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所以孩子会非常有兴趣。补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们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很多,激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结合表格介绍)
当分组记录后,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介绍小组成果,这又是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延伸:
最后,把分组记录的结果统计到一张大的统计表上并且投放到主题墙上,鼓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不断积累,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人的自我保护上,这实际上也是把积累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运用于实际。
这也正是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三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
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三)直观形象导人内容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四)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1、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五)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六)讨论与交流;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
(1)牙齿有什么用处?
(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七)出示牙齿模型教具和牙刷,边念《刷牙歌》,边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六
本次活动源于孩子们的一次对话。记得在发放幼儿接送卡时,许多孩子围在一起交流,对接送卡上的照片、名字、班级等信息津津乐道,这时候骐骐说:“我家里有一种卡片和接送卡差不多,明天我就带给你们看!”第二天,骐骐真的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名片夹,里面全是他妈妈收集的各种名片。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不少小朋友将家里的名片也带到了班上。大家饶有兴致地看着,比较着……看着孩子们对小小的名片这么感兴趣,我就尝试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根据大班幼儿身心特点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了解名片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初步学习交换名片的相关礼仪。
3.尝试为自己制作个性化名片。
4.乐意与同伴交换名片,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如何使目标达成最优化?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几次的试教以及今天活动的呈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发放名片,重细节处理
活动一开始,我从介绍自己入手,抛出:“你们了解桑老师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正无从回答的时候,我巧妙地从名片盒里取出我自己的名片分发给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在孩子接名片、保管名片环节不经意间渗透名片礼仪教育,让孩子模拟成人双手接过名片并致谢、小心保管名片。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纷纷在名片上寻找关于老师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充分迁移现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出关于网址、qq号码等信息,并能大声地表达。看得出,幼儿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层层揭秘,重巩固铺垫
通过名片了解老师之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朋友在故事中感受到名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产生了了解猴子医生名片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看猴子医生名片的时候,我巧妙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猜想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揭秘”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名片的了解。
3.ppt呈现,重拓展延伸
接下来的环节,通过追问:“你见过谁的名片?他为什么要用名片?”幼儿能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作答。考虑到幼儿平日所见的大多是比较普通的名片,因此我的ppt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名片让幼儿在欣赏中知道了名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进一步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4.尝试制作,重理解提升
呈现的各类名片激发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名片的强烈愿望,我顺势提出三个问题“你想做什么形状的名片?想在名片上写上什么内容?怎么知道是你呢?”让幼儿对自己设计制作名片进行大胆的设想。我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美化,孩子们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自画像、家庭电话号码信息填写于名片上,并能进行简单的装饰。
5.互换名片,重情感体验
在幼儿制作完名片后,我让幼儿和好朋友交换名片,并练习说简单的对话,在说一说,换一换的过程中体验着与朋友交往的快乐。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的旋律将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想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将继续。我坚信,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多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定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七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八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十九
电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对电脑、电视、电冰箱、电灯……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我们在活动区中投放了电线和小灯泡等材料,当小朋友自己通过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时显得特别高兴,有些小朋友能在游戏的时候会向我提出:“为什么小灯泡能亮起来?”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科学实验活动,通过两个实验来完成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以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目标。
第一个实验是:什么东西能导电?我请请小朋友来玩“会发光的小灯泡”这个游戏,不过这次的材料和活动区使用的材料有点不同:不光有铜丝、铁丝,还有塑料线、毛线、纸绳,请小朋友自己试验一下,哪种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并把你的试验结果计下来。小朋友听到我的这个要求,小朋友马上行动起来,每个小朋友拿了一张记录纸做起实验来,那认真劲还真象一个小科学家,有的小朋友还问我:“老师,为什么还有毛线呢?”实验后小朋友得出结论: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塑料、毛线、纸等东西不能导电。我们平时见到的电线都是用金属类的材料来做的。接下来是第二个实验:那根电线能导电?请小朋友拿一根电线,看看它们能不能使小灯泡发光?这时小朋友选择的电线可不是一样的了,有两边露出铜线的、有一边露出铜线的、有两边都没有铜线的,经过小朋友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小朋友选择的电线就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我就针对这一现象请小朋友进行讨论:为什么有的电线也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并得出结论:电线的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的外衣,塑料是不导电的,有的电线把两边的塑料去掉了露出了里面的铁丝,所以就能导电,小灯泡才能发光,有的电线两边的塑料没有去掉,塑料是不导电的,所以小灯泡就不会发光了。紧接着我又进行提问引出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把铁丝包住呢?电既然是很危险的,为什么人们还要去使用它? 经过了一些实际操作和讨论,小朋友们对于电的特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然后我拿出为小朋友准备的一些材料请小朋友来当“小小工程师”,用电线、电池做一个小手电筒,孩子们可高兴了,三五成群的组成一组,一边制作一边争论,因为别的小朋友没有采纳小纽纽的建议,小纽纽还着急的直跺脚呢。当曾辉那组的小朋友先制作出小手电筒时,他们高兴的拍起了手庆祝自己的成功。
本活动有三个目标:1、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2、了解电的用途,以及安全用电常识。 3、对科学小制作感兴趣。
为了使小朋友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电的特性,我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一的目的是让小朋友知道电线是由什么材料作成的,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有能导电的,还有不能导电的,目的就是请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什么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从而能够感受到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不是金属类的材料不能导电的道理。所使用的记录纸将每种线的实物贴在了表格中,小朋友一目了然,在实验的时候也便于记录,小朋友只要画出 和 就可以了,降低了难度。实验二的目的是让幼儿进一步验证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我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的电线,一种是剥掉塑料皮的,一种是没有剥掉塑料外皮的,另外一种是只有一边剥掉塑料皮的。这个实验是通过小朋友自己操作发现问题,经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的材料不能导电的道理,而且知道了电线只有在剥掉外皮的情况下才是导电的。为了使小朋友对电的特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把铜丝铁丝包住?”和“电既然很危险,为什么人们还要去用它?”通过小朋友的发言,使小朋友明确电是很危险的,用塑料把铜丝、铁丝包起来,电就不会漏出来就不会对人们产生危险,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电对人们的用处是很大的,只要合理的利用它是不会有危险的。经过了以上几个步骤以后,小朋友对于电的一些特性已经有所了解,在活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制作的活动为小朋友准备了电线、电灯泡、小开关、胶带、电路图等材料,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个小手电筒,从而提高小朋友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兴趣很浓且情绪高涨,积极的进行实验操作,讨论的时候也能积极发言,所以教师在知道教育目标、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兴趣点,在准备教育活动的时候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幼儿的操作活动、操作材料,既要紧贴教育内容,又不能难度太大,否则幼儿就会失去兴趣。这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一点点艺术。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二十
纸杯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安全、轻便、易取,孩子们很喜欢用它来玩各种游戏,如:投掷飞盘、打电话、做纸杯玩偶等。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我进行了挖掘和巧妙构思,将纸杯和纸板结合起来,以“叠杯塔”为新视角,让孩子体验叠杯塔游戏的好奇、惊喜和挑战。
如何让杯子稳稳地放置在纸板上,一层层往上叠而不坍塌?如何叠出不同规律、不同造型的杯塔?透过这小小的纸杯,不仅引发了孩子对这一活动的兴趣,也萌发了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的心理。在活动中,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科学:大胆尝试、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操作记录,生动地感受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活动的快乐和趣味。
根据幼儿的己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了以下目标:
1、尝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
2、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学习记录。
3、敢于实践操作,体验合作闯关获得成功的乐趣。
其中第一条目标为重点目标,这是叠杯塔的基本方法,从中也让孩子初步感知怎样保持物体的平衡。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单纯的叠高并不能满足他们喜欢自我挑战、喜欢求异的心理,因此我将探索有规律地叠杯塔并进行记录作为难点加以实施,给孩子更多合作、创新、挑战的空间,提升合作、创新能力。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人手10只纸杯(同时在每组上再多放一些杯子)纸板若干、记录纸若干(画出记录纸)、笔。
2、经验准备:会用积木搭得又高又稳,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3、空间准备:活动前将桌子两两并放在一起,幼儿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仪这两个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以“登高塔”情境贯穿始终,灵活采用了情境创设法、交流讨论法、视听结合法、演示讲解法等教法;同时突出主体,给幼儿多次实践探索的机会,层层递进,运用操作探索法、多感官参与法、观察记录法等学法。这些教法和学法起到了优化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达成预设目标,我设计了4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登塔闯关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闯关登高塔”的游戏情境,这一直观、生动的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和叠杯塔的学习内容相融合,比较自然、贴切。
1、提问导入
我先让幼儿讲述自己见过的高塔是什么样的?接着用课件展示今天的高塔: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去登的高塔,想不想登上去?咦,这里的门关得紧紧的,怎么上去呢?我们来听一听吧(播放录音)。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更激发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在明白了第一关的任务后,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叠杯塔。
2、初步尝试叠杯塔
在孩子们初步尝试后,进行讨论交流:你的杯塔是怎么叠的?叠了几层?你们在往上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或者困难?有什么好方法不让它倒掉?幼儿交流后,我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孩子们边看课件的演示,边听我的讲解,直观、形象地知道了如何在一层上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杯子。之后,我又充分给予孩子操作的机会:这些方法都会了吗?学会了这些方法,我们第一关就成功了!我们一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叠一叠吧。
可见,在闯第一关的游戏中,多媒体课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叠杯塔的方法。直观形象的课件呈现出清晰的方法,变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了活动重点。
我也给予了孩子充分探索操作的机会: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叠杯塔,再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怎样让杯塔不倒,结合课件的说明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叠杯塔方法,接着又给幼儿尝试的机会,用正确的方法将杯塔叠得又高又稳,进一步巩固叠杯塔的方法。
(二)探索有规律的叠杯塔,并记录
随着课件的演示,我们来到了第二关(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完成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仔细听好哦:请你有规律地叠杯塔,还要把它画下来,写上层数。)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对规律有一定的经验,我先引导幼儿说一说什么是有规律的叠,在他们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有规律的叠杯塔。同时,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引导幼儿明白记录表的要求和记录的方法,可以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杯子,圆圈、长方形、或者其他图案,用横线表示纸板。我们在数层数的时候是数杯子。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设计了2行空格,也是为了体现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能力较强的幼儿会找出不止一种规律来叠杯塔。
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孩子们在一个集声、像、色、意于一体的闯关情境中,操作积极性很高。幼儿有规律叠杯塔,在他们叠的过程中,我随时抓拍了一些孩子们叠的杯塔,并及时展示给孩子们看,直观的画面使孩子们知道哪些是有规律的叠,哪些不是有规律的叠。接着个别孩子拿着操作纸上前交流自己的操作成果。随后,我演示各种规律汇总的课件,这张汇总课件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将本次活动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整体呈现了出来。
(三)两人合作叠杯塔
两人合作叠出了有规律的杯塔,顺利闯完了三关,在欢快的音乐中,我带领幼儿参观同伴叠的高塔,幼儿始终沉浸在闯关游戏带来的乐趣中,首尾呼应,体现了活动的整体性,同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求知欲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在本次活动中,清晰、明了的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孩子们清晰、形象地掌握了如何叠又高又稳的杯塔和有规律的杯塔,并记录。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孩子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从而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二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物质方面的准备: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
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三)直观形象导人内容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四)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1、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五)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六)讨论与交流;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
(1)牙齿有什么用处?
(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七)出示牙齿模型教具和牙刷,边念《刷牙歌》,边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延伸: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科学沉与浮说课稿篇二十二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